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地区

中国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北京、深圳(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最大城市)、广州、武汉、上海
中华民族称谓歌
壮满回苗维吾尔,&&&&&&&&&&&
土家彝蒙藏布依,
侗瑶朝白与哈尼,&&&&&&&&&&&
黎傣还有哈萨克,
高山锡伯水普米,&&&&&&&&&&&
傈僳景颇土纳西,
仡佬仫佬达斡尔,&&&&&&&&&&&
拉祜裕固德昂怒,
基诺保安鄂温克,&&&&&&&&&&&
东乡阿昌毛南羌,
撒拉佤京畲布朗,&&&&&&&&&&&
柯尔克孜俄罗斯,
乌孜别克塔吉克,&&&&&&&&&&&
独龙赫哲塔塔尔,
珞巴门巴鄂伦春,&&&&&&&&&&&
兄弟汉族一家亲。&
中国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北京、深圳、广州、武汉、上海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约80.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1%。北京是长城和运河两大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人文工程交汇的地方,有着3000年建城史、860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在积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培育了北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中华56个民族齐聚北京,相互学习、团结和睦、共同进步已成为城市的优良传统与人文魅力。上个世纪80年代始,改革开放激起千层浪,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交往潮。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塑造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虽然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不算多,但是作为首都,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北京市民族工作的主要成就:首先是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的民族工作,在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北京市在“十一五”末,第一次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总体目标、九项预期目标、十项主要任务和“四大工程”,现正在做中期评估,从初步结果看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的目标。整体民族工作,充分体现首都特色,立足本市,着眼全国,对内注重在城区完善特需服务体系,在郊区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科学发展;对外注重以首善标准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了“大团结、大发展、大民生、大服务”这样一个格局。具体地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实现了涉及民族关系突发性事件多年的“零”目标,为确保首都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自2003年以来,全市共有307个集体和521名个人先后受到北京市和国务院的表彰。
  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共建共享与和谐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突出发展主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资金超过10亿元。2009年以来,连续五年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议,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推进、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优先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以奖代补”工作机制等措施,使北京市少数民族经济全面提速。2008年全市少数民族村人均劳动所得过万元,2012年达到15726.6元,较全市农村人均劳动所得高1344.7元,远高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少数民族特需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我市清真食品工作紧紧围绕解决“清真不便”和“清真不真”问题两个重点,着力体现“贴近民生、贴近实际、贴近需求”三个贴近,努力承担为中央服务、为北京市的少数民族服务、为来京的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为支援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四个服务的特殊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覆盖全市的清真食品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清真饮副食网点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2000家,网点布局与有清真饮食习惯的10个少数民族群众的人口分布基本吻合,清真食品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清真饮食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清真食品市场日益规范,进一步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生活需求,为首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牛街、顺义回民营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整体规划改造工作圆满完成,回民公墓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先后对雍和宫等20余处场所和东四清真寺等几十所清真寺进行了修缮和改扩建,较好地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通过多种办学形式,缓解少数民族儿童入托难问题,全市50所民族中小学全部达到北京市规定的办学基本标准,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汉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村)建立了卫生站(院),全面实施“文化站(室)建设工程”和“三个一”工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普及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建成5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推广普及基地,培育和储备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优秀人才队伍,在全民健身和民族民间体育运动中展现了特有魅力。在13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51个重点社区,5个民族乡,以牛街街道为榜样,按照系列化、精细化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了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助困、饮食、就业、殡葬等公共服务、特需服务内容,形成了一批“民生街”、“团结社区”和“温馨家园”,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体系。
  组织各族群众在盛事华典中充分展示中华风采。“十一五”期间,喜逢北京奥运会、新中国60华诞等一系列国家庆典、民族盛事,北京市民委承担了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56个民族的青年参加奥运会开闭幕式国歌合唱团、盛装表演团队,以及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团结奋进”方阵、重要仪式和比赛场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艺体育表演等活动,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明友好的国家形象和盛世中华的绚丽风采,展示了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丰硕成果,展示了我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真实形象,为拓展和丰富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赞誉和尊重。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北京市先后承担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三县一市、湖北省巴东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旗县等地区的对口支援任务。“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全面推进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6月,仅北京市对口支援办就累计组织支援民族地区重点项目443项,支持重点项目资金54.57亿元,为对口支援地区在京举办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182期,培训各类人员8359人,各类培训班投入资金7064万元。建立健全文化、教育、卫生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工作机制,完成文化援助项目39个,受益群众330万人;教育援助项目92个,援助学校92个,优秀教师388名;卫生援助73个项目,援助医院10个。北京内地民族班办学20多年来,为民族地区培养初高中毕业生7738人,其中96%升入高等院校深造,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北京市民族联谊会作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现在有337名理事。2012年以来,我们指导民族联谊会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章程》,在市委统战部、市委社会工委的统一部署下,积极稳步推进民族领域“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设。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掌握在京少数民族社会组织状况;通过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社会组织活动,更广泛地听取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做好“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民族联谊会注重在“联”字和“引”字上下功夫,通过密切联系和正确引导,加强了对在京40余家少数民族“草根”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帮助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建立、规范章程,指导少数民族社会组织策划、组织活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和纽带,使在京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北京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80多万,流动人口有30多万。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在北京形成了节日文化的靓丽风景,成为各民族和谐相处、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每年,北京市民委都要组织30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对人口较少民族在京的同胞,我们就在中秋节组织各民族一起过节。这些节日活动,很多是由北京市民族联谊会承办的。这些活动较好地促进了本市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早在2002年9月,来自西藏的珞巴族同胞落户我市,深圳成为继北京之后我国第二个56个民族齐聚的城市。在这55个少数民族当中,以壮族人口最多,达到25.77万,其他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满族、布依族、彝族等。1980年,深圳少数民族只有100多人;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市少数民族人口也只有3.1万人,占总人口0.8%;2005年,我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达到36.15万人,占总人口的4.37%。
2009年5月,市公安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万人,如果加上流动人口,这个数字将突破70万。日在深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已超百万。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全市统战工作会议上获悉,深圳不仅是56个民族齐聚的城市,而且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最大城市。在深圳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近年增长很快,目前统计已经达到109万人,超过上海、北京、广州,跃居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最大城市。张思平提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民族工作的内容、方式都不同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模式,突出平等、多元,增强服务意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千方百计地增进社会宽容,让少数民族充分融入深圳城市发展。&&&“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用这句歌词来形容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最恰当的。在这里,各色服饰的员工以及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也如同春雨滋润的土地,非常适宜1200名少数民族员工的成长。他们既工作又学习,一大批人成为公司的中坚骨干;也有很多人从边远地区而来,长了见识和知识后,再投身到其他行业,或者回到家乡进行新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公平正义的必要措施。我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广州、深圳、佛山等市,都设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站(中心)。&深圳市编制发放了《深圳少数民族服务指南》,介绍了有关就业、办证、救助、维权和子女就学方面的政策法规,该市法援工作站调处了30多宗较大的矛盾纠纷。而广州法援部门建立起70多个少数民族律师的人才库,为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了1500多人次的无偿法律服务。
王正伟对广东民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全国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进入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务工经商,广东是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输入人数最多的省份,目前已达210万,占全国1/10多,齐聚了56个民族,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全国民族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努力提高城市民族工作水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广东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效果,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全国学习和推广。王正伟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民族工作尤其是城市民族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广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战略要地,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做好广东的民族工作,事关广东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民族工作的大局。
日56个民族成分齐聚广州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已成为全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输入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从1982年的18.2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2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从0.34%提高到2.69%。据统计,广州已成为我省继深圳之后的第二个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城市。广州和深圳以积极、包容、开放的姿态,始终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社会全面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全国各民族群众前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截至今年5月,广州少数民族人口突破63万,深圳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75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6倍和2.4倍。两地少数民族均呈散居状态,广州少数民族构成从原来以本地的世居3个少数民族(回族、满族、畲族)为主转向以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为多数;深圳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成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主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仅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8%。<font COLOR="#09年12月18日上午,广东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汪洋指出,当前,我国和我省民族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民族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我省56个民族齐全,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从1982年的18.2万人增长到目前的250多万人,增长近13倍;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从0.34%提高到2.69%;少数民族户籍人口60万,外来人口近200万,是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在一些地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城市管理“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矛盾纠纷呈多发态势,解决民族问题的难度加大。特别是我省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涉及少数民族的一些矛盾纠纷很容易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进行炒作、歪曲,有关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容易波及全省、全国甚至造成国际影响。因此,在充分肯定我省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正确认识我省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日公布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区域分布情况(2000年)
&东山区(33个族别5879人):
蒙古族(207)、回族(1329)、藏族(27)、维吾尔族(19)、苗族(314)、彝族(32)、壮族(1630)、布依族(55)、朝鲜族(108)、满族(975)、侗族(155)、瑶族(215)、白族(48)、土家族(538)、哈尼族(2)、傣族(10)、黎族(62)、佤族(5)、畲族(50)、高山族(5)、水族(1)、纳西族(8)、柯尔克孜族(3)、土族(23)、仫佬族(13)、羌族(1)、布朗族(1)、毛南族(5)、仡佬族(11)、锡伯族(8)、俄罗斯族(2)、鄂温克族(2)、京族(10)。
荔湾区(30个族别3224人):
蒙古族(69)、回族(805)、藏族(28)、维吾尔族(19)、苗族(208)、彝族(10)、壮族(1033)、布依族(13)、朝鲜族(33)、满族(596)、侗族(87)、瑶族(102)、白族(12)、土家族(125)、傣族(6)、黎族(12)、佤族(6)、畲族(25)、水族(6)、纳西族(1)、土族(3)、仫佬族(5)、羌族(3)、毛南族(1)、仡佬族(6)、锡伯族(2)、俄罗斯族(1)、鄂温克族(1)、京族(3)、珞巴族(2)。
越秀区(26个族别4277人):
蒙古族(125)、回族(1372)、藏族(21)、维吾尔族(10)、苗族(118)、彝族(4)、壮族(1009)、布依族(11)、朝鲜族(30)、满族(1100)、侗族(55)、瑶族(118)、白族(5)、土家族(216)、哈尼族(2)、黎族(17)、傈僳族(1)、畲族(18)、水族(3)、土族(4)、仫佬族(5)、羌族(3)、仡佬族(9)、锡伯族(6)、京族(7)、鄂伦春族(1)。
海珠区(44个族别11856人):
蒙古族(239)、回族(1437)、藏族(64)、维吾尔族(33)、苗族(976)、彝族(91)、壮族(4735)、布依族(113)、朝鲜族(105)、满族(1102)、侗族(345)、瑶族(1089)、白族(74)、土家族(807)、哈尼族(9)、傣族(16)、黎族(184)、傈僳族(2)、佤族(6)、畲族(169)、高山族(7)、拉祜族(1)、水族(6)、东乡族(1)、纳西族(8)、景颇族(12)、柯尔克孜族(3)、土族(61)、达斡尔族(8)、仫佬族(44)、羌族(1)、布朗族(2)、撒拉族(5)、毛南族(16)、仡佬族(45)、锡伯族(12)、阿昌族(2)、普米族(2)、怒族(2)、俄罗斯族(2)、鄂温克族(2)、京族(5)、鄂伦春族(1)、基诺族(1)。
天河区(45个族别17119人):
蒙古族(606)、回族(1480)、藏族(25)、维吾尔族(112)、苗族(1525)、彝族(155)、壮族(6542)、布依族(255)、朝鲜族(308)、满族(1232)、侗族(444)、瑶族(1441)、白族(120)、土家族(1810)、哈尼族(7)、哈萨克族(4)、傣族(25)、黎族(298)、佤族(2)、畲族(286)、高山族(9)、拉祜族(2)、水族(19)、东乡族(5)、纳西族(11)、景颇族(1)、土族(52)、达斡尔族(21)、仫佬族(49)、羌族(4)、撒拉族(3)、毛南族(24)、仡佬族(51)、锡伯族(31)、普米族(4)、怒族(2)、乌孜别克族(1)、俄罗斯族(6)、鄂温克族(3)、京族(13)、保安族(2)、独龙族(1)、鄂伦春族(1)、门巴族(2)。
芳村区(27个族别5604人):
蒙古族(49)、回族(186)、藏族(18)、维吾尔族(4)、苗族(617)、彝族(35)、壮族(2090)、布依族(23)、朝鲜族(17)、满族(138)、侗族(122)、瑶族(498)、白族(22)、土家族(1602)、哈尼族(2)、黎族(27)、傈僳族(2)、佤族(1)、畲族(59)、水族(7)、土族(20)、仫佬族(35)、羌族(5)、毛南族(5)、仡佬族(10)、锡伯族(2)、京族(1)。
白云区(46个族别28406人):
蒙古族(541)、回族(1326)、藏族(172)、维吾尔族(157)、苗族(2380)、彝族(186)、壮族(14832)、布依族(641)、朝鲜族(354)、满族(831)、侗族(828)、瑶族(1855)、白族(129)、土家族(2972)、哈尼族(16)、哈萨克族(4)、傣族(21)、黎族(208)、傈僳族(8)、佤族(4)、畲族(219)、高山族(3)、拉祜族(3)、水族(46)、东乡族(9)、纳西族(8)、柯尔克孜族(1)、土族(130)、达斡尔族(5)、仫佬族(293)、羌族(15)、布朗族(3)、撒拉族(2)、毛南族(36)、仡佬族(72)、锡伯族(14)、阿昌族(5)、普米族(1)、塔吉克族(2)、怒族(1)、乌孜别克族(3)、俄罗斯族(1)、鄂温克族(28)、京族(7)、门巴族(1)、基诺族(2)。
黄埔区(33个族别5860人):
蒙古族(120)、回族(187)、藏族(10)、维吾尔族(21)、苗族(504)、彝族(34)、壮族(2936)、布依族(68)、朝鲜族(53)、满族(223)、侗族(176)、瑶族(420)、白族(36)、土家族(847)、哈尼族(1)、傣族(2)、黎族(53)、傈僳族(2)、佤族(1)、畲族(59)、高山族(1)、水族(7)、纳西族(3)、土族(14)、达斡尔族(5)、仫佬族(34)、羌族(3)、毛南族(3)、仡佬族(22)、锡伯族(3)、俄罗斯族(1)、京族(4)、赫哲族(2)。
番禺区(41个族别32833人):
蒙古族(425)、回族(562)、藏族(250)、维吾尔族(81)、苗族(5252)、彝族(212)、壮族(12931)、布依族(638)、朝鲜族(340)、满族(266)、侗族(1983)、瑶族(3749)、白族(65)、土家族(4510)、哈尼族(25)、哈萨克族(2)、傣族(7)、黎族(162)、傈僳族(1)、佤族(6)、畲族(220)、高山族(7)、水族(69)、东乡族(1)、纳西族(5)、土族(158)、达斡尔族(6)、仫佬族(107)、羌族(3)、布朗族(4)、撒拉族(1)、毛南族(33)、仡佬族(668)、锡伯族(7)、塔吉克族(3)、乌孜别克族(1)、俄罗斯族(1)、鄂温克族(3)、京族(12)、独龙族(1)、门巴族(1)。
花都区(36个族别7908人):
蒙古族(226)、回族(193)、藏族(61)、维吾尔族(39)、苗族(1329)、彝族(74)、壮族(2958)、布依族(273)、朝鲜族(65)、满族(112)、侗族(420)、瑶族(705)、白族(75)、土家族(1100)、哈尼族(4)、傣族(6)、黎族(60)、佤族(1)、畲族(36)、水族(10)、东乡族(1)、纳西族(3)、土族(15)、达斡尔族(3)、仫佬族(24)、羌族(6)、撒拉族(1)、毛南族(11)、仡佬族(52)、锡伯族(1)、塔吉克族(1)、乌孜别克族(1)、俄罗斯族(1)、鄂温克族(1)、京族(7)、独龙族(4)。
增城市(37个族别11969人):
蒙古族(342)、回族(214)、藏族(118)、维吾尔族(80)、苗族(1180)、彝族(189)、壮族(5744)、布依族(202)、朝鲜族(107)、满族(104)、侗族(459)、瑶族(637)、白族(136)、土家族(1631)、哈尼族(8)、傣族(8)、黎族(40)、佤族(2)、畲族(396)、水族(44)、东乡族(1)、景颇族(60)、土族(48)、达斡尔族(1)、仫佬族(31)、羌族(4)、布朗族(1)、撒拉族(8)、毛南族(9)、仡佬族(71)、锡伯族(6)、阿昌族(1)、塔吉克族(5)、鄂温克族(9)、京族(5)、鄂伦春族(3)、珞巴族(1)。
从化市(27个族别3938人):
蒙古族(145)、回族(77)、藏族(41)、维吾尔族(21)、苗族(1040)、彝族(55)、壮族(451)、布依族(41)、朝鲜族(70)、满族(77)、侗族(121)、瑶族(281)、白族(45)、土家族(1128)、哈尼族(3)、傣族(3)、黎族(36)、傈僳族(2)、佤族(4)、畲族(13)、水族(9)、土族(24)、仫佬族(19)、布朗族(1)、仡佬族(214)、锡伯族(1)、京族(6)。
广州市目前暂时未有的族别是:德昂族、裕固族、塔塔尔族。
(来源:广州市民族宗教局)
日中南民族大学办学近60年来,首次实现56个民族大学生齐聚该校,努力营造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今年招收的少数民族本、预科学生比例为61%。其中在宁夏、新疆少数民族比例为100%,在青海、贵州、吉林、广西、重庆、云南、安徽、甘肃、海南、福建、新疆高中班、西藏内地班等地区或类型中录取的少数民族比例都超过65%。今年录取的本科、预科新生中民族数共有50个,其中人口较少民族16个,加上原有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该校大学生民族数达到56个。&
武汉市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共有5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9个,共6.4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万多人),其次是土家族(1万多人);2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4个:满族、壮族、蒙古族、苗族。万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呈现“三多一广”的特点:一是少数民族成份多。现有49个少数民族成份,暂无保安族、乌兹别克、珞巴族、基诺族、仡佬族、塔塔尔族。二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据初步统计,每年约有6—8万外地少数民族人员来汉打工、经商、求学和居住,最高峰时曾超过10万人,远远超过了世居少数民族人口。三是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多。世居少数民族中回族有2万多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回族、撒拉族等,都具有清真饮食习惯;四是分布广。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少数民族人员在全市13个行政区、4个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以及在汉大单位都有分布,其中较为集中的是“三街三村”(武昌区紫阳街、江汉区民权街、江岸区二七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村、黄陂区张河村、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村)。湖北是一个多民族人口大省。除乌孜别克族、德昂族外,全省聚集了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全省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7.7万人)、苗族(21.4万人)、回族(7.8万人)、侗族(7万人)、满族(1.5万人)和蒙古族(1.1万人)6个。人口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壮族、白族、朝鲜族、畲族、彝族、藏族、瑶族、维吾尔族、布依族。人口在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民族有10个:黎族、土族、京族、仡佬族、羌族、锡伯族、仫佬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百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撒拉族、傈僳族、毛南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拉祜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独龙族、景颇族、普米族、赫哲族、布朗族、鄂伦春族、珞巴族、门巴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怒族、保安族、塔塔尔族、阿昌族、基诺族。
  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主要分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2万人)、宜昌市(43.5万人)、武汉市(5.4万人)、荆州市(3.3万人)、荆门市(1.5万人)和十堰市(1.3万人)。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10个民族乡镇,即: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有11个民族村(居委会)。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湖北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苗、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地方外,约有15万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其中回族主要散居杂居在武汉、襄阳等大中城市以及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一些乡镇。湖北民族地区均属武陵山区,是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自然资源丰富,是湖北振兴崛起的战略后方。湖北民族自治地方的10个县市,其中有9个属全国重点贫困县,有6个属省级特困县市,需要予以重点扶持。
  恩施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和湖北省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我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南邻湖南省。下辖恩施、利川2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县。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设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用名。8月19日为建州纪念日。恩施自治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州人口约329.03万,其中土家族占45.0%,苗族占5.5%。
  恩施自治州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之一,民族文化积存丰厚,特色鲜明。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有土家、苗、侗族的吊脚楼,以及土家族摆手堂、苗族佛塔、侗族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摆手歌、竹枝词、摆手舞、跳丧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戏、傩戏、灯戏等地方戏曲;有哭嫁、跳丧、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等民俗事象。这里积聚着最传统、最民间、最乡土的气息。
  目前恩施自治州全州设有恩施市芭蕉,宣恩县晓关、长潭河3个侗族乡和鹤峰县铁炉白族乡,以及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全州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日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与结构分析
一、少数民族的总量与分布
  1、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见表1),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各个民族的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与“五普”的0.6%相比明显提高。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单位:人
(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上海市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情况表
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情况统计表(第6次人口普查)
&&&&&&&&&&&&&&&&&&&&&&&&&&&&&&&&&&&&&&&&&&&&&&&&&&&&&&&&&&&&&&&&&&&&&&&&&&&&&&&
未识别民族
备注:据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上海市少数民族族别有53个(缺阿昌族、德昂族),人口103639人,占全市总人口0.63%。其中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侗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占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4%。
&截至2012年底
上海是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在其7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移民,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上海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共同发展了上海日益发达的经济,共同缔造了上海--这颗镶嵌在祖国版图上的东方明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充分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许多原先隐瞒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人土消除了顾虑,恢复了本来的民族成分;上海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从各地大量引进各类人才,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来上海经商、求学以及婚嫁来沪的少数民族人数日益增多。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政治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
  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少数民族在传统经营的清真饮食店、手工艺工场等基础上,先后创办了上海穆斯林开发公司、上海民族旅行社、上海明珠大饭店等经济实体;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
  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回民中学是上海唯-一所以招收回、藏、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完全中学。共康、七宝等、中学分别开设了西藏班和新疆班。同时,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行政管理学校等自20世纪50年代起相继办起了民族班,培养了一批文艺、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少数民族人才。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逐年提高,人才荟萃,他们活跃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为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不仅成为全市少数民族同胞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建国以来,先后有数百个少数民族参观团来沪参观学习,传经送宝;一些民族地区的艺术团体与个人,如中国藏族艺术团、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团、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彝族舞蹈家杨丽萍、藏族舞蹈家卓玛等,相继来上海演出,促进了上海文化的繁荣。1995年
1月在上海举行的"'95中国民族风--56个民族音乐舞蹈邀请展演",则是第一次在申城舞台上实现了56个民族同台演出的"合家欢",影响深远;而1995年下半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故事大系》则是第一次将全国56个民族各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精华汇集于一编,对弘扬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作用。
  700多年来,上海少数民族为上海的发展和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把上海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它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不同民族的移民来上海施展才华,上海的文化必然会变得更为繁荣、更为完善,更趋多元化,上海的各族人民正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建设起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上海,为21世纪上海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少数民族联合会成立于1991年5月。其前身是上海市少数民族联络委员会。从1979年底起,上海市各区(县)先后开始筹建少数民族联络组。至1987年8月,区、县、局、大专院校及所属单位先后建立了208个联络组,联络员1429人。在此基础上,1987年9月成立了上海市少数民族联络委员会,协调和指导各区、县、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少数民族联络组的工作。1991年5月由上海市民政局复查登记为社团法人群众组织,同时更名为“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  市民族联目前有团体会员49个,其中包括18个区县、15个局(集团公司)、15所大专院校,1个科技系统,以及联络组286个,联络员2948人,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民族联工作网络。  市民族联成立以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与各级民族联组织共同努力,在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荣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称号和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市民族联现任会长火恩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