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转型 哪些外企受影响最大

中国经济转型将为哪些领域带来投资机遇?
中国经济正在向“消费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外商在华投资和中国对外投资的整体趋势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转型升级,而这个趋势将会延续至2016年及以后。那些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向高附加值型转变的行业和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投资机遇。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 (Global China Practice, GCP) 最近发布的《2016中国展望》报告发现,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由过去“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和创新驱动”方向的转变。这推动了“双轨”经济发展态势的形成:轨道一是以基础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为主,这些行业企业正面临发展困境;而以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为代表的轨道二,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全球主席冯栢文 (Vaughn Barber) 表示:“正确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及其实施成效,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商在华投资的驱动因素、发展趋势和前景至关重要。”
  2015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重大政策举措,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升生产力、促进创新和创业,并提高中国传统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着眼于提高增长的质量,而不是速度,目标是实现更为平衡、有利于长期繁荣的发展。我们预计,在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年)(“十三五”规划)发布以后的未来几年,中国政策体系仍将延续这一特点。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首席运营官史伟华 (Thomas Stanley) 表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发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这一情况再加上其他竞争和市场因素,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我们看到在那些能够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行业中,出现了新的增长机遇,中国政府也正引导资金投向这些行业和领域。”
对外直接投资 (ODI)
  201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7%,达1,180.2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已公布的中企海外并购交易额达877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这样的快速增长下,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交易总额有望在2016年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而在今年年初,截止到2月18日的时间里,已公布的中企海外并购交易总额已达748亿美元,这表明中企海外并购热度不减。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旧着眼于“高质量增长”,高附加值领域和消费相关行业的交易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规模也增加了。与这一趋势相符的是,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交易也实现了增长,其中很多交易是由民营企业(POEs)完成的。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预计,中企对外投资将继续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获取经验、技术、品牌和人才以增强竞争力,以及引入适合在中国市场推广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2016年,农业和食品、基础设施、高端制造业和房地产将继续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信息通讯技术、医疗保健和交通行业有望成为引人关注的“热门”行业。
  更多的民营企业和金融投资者将开展海外投资,而且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开展“双赢”合作的案例。正如冯栢文先生指出的,“在‘新常态’下,中国对外关系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和中国以外的市场的合作与协作,其目的是实现中国、合作伙伴和第三方市场‘多赢’的目标。”
  北美、欧洲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将吸引更多中国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更多高质量的目标资产,能够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接纳,以及贯彻这一倡议方式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和建设。
  以下三大驱动因素将对中国企业在2016年的对外投资产生积极影响: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三个核心倡议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新模式;新的配套融资平台;中国分别与澳大利亚和韩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外商直接投资 (FDI)
  《2016中国展望》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非金融类FDI创造了1,2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长了6.4%。虽然外商在华开展的并购交易数量有所下降,但交易规模增加,这是因为在被收购的中资企业中高价值的公司更多,导致平均交易规模上升。
  2015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FDI总额的61.1%,而制造业只占31.4%,这与中国初显的“双轨”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而在2006年,在FDI 总额中,有63.6%流入制造业,服务业只占31.1%。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认为,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重大政策举措,以推动FDI在2016年以及今后的发展。这些变化为那些业务具有针对性、价值定位明确的企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这些企业一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其价值定位也高度契合了政府的发展目标。政府资金将重点投向“精益技术、清洁 、绿色”等领域,力求扩大医疗保健覆盖范围、减少环境影响、加强食品和粮食安全、以及加强污染防治。
  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措施表明,中国将继续向外资开放服务业和制造业,同时放宽金融业投资限制。促进市场开放的相关政策和举措还包括《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广东、福建和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FTZ),以及扩展上海自由贸易区范围。此外,政府正鼓励企业通过采用最前沿的信息通讯技术、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力。这将为外资企业带来行业投资机遇。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将为外企收购中资公司提供更多选择,也拓宽了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
  “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全球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 2016年都将是中国至关重要的一年。为了在‘新常态’下获得生存、实现发展,企业需要创新合作方式,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同时,企业还需要了解日益富裕的中产阶级对推动这一转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毕马威中国市场战略合伙人方大伟(David Frey)提出,“这并不是低估外资在华取得成功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一个跨国公司无法在中国市场竞争并取胜,那么未来他将如何在全球市场开展竞争呢?”
  服务业将继续增长,其中,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将为FDI提供发展机遇。高科技制造业将成为另一个重要行业,而医疗保健和环境相关行业有望成为2016年引人注目的投资热点。(作者:毕马威中国)
[责任编辑:外商投资中国:现状、态势、机会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冯雷 韩淼 韩洁)
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微软决定逐步关停原诺基亚在华手机生产线……,面对一些这样的现象,有观察者夸大出一幅“外资大举撤离中国”的图景,其潜台词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长久以来的魅力。
那么,现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中国还是不是“外资友好型”国度?中国吸引外资的新政策和新机遇是什么?
这一连串问题在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引起热议。
“中国市场是未来最重要的市场,我们会进行更多投入。”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雷说,生产一定要跟着市场走,大部分外企不仅把中国当做生产制造国,也把中国视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中国市场未来的新机遇在于转型,转向服务业和消费,意味着保险等服务业会扩大发展。”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说。他认为,中国保险业增长速度目前低于GDP,未来会超过,中国经济转型,对友邦来说会是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增长有信心,”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安伟杰说。他不讳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去年因行贿而受罚一事,强调公司仍是“中国强烈的支持者”,会改变业务模式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这些世界500强企业CEO们的感觉,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吻合。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指出,2014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而上”,增长了1.7%,以1196亿美元的利用外资规模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当然,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不久前也坦承,受到中国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一些外企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少数跨国企业对中国业务进行调整,比如日本企业关停个别工厂,但总体上看,关停工厂的数量是有限的。
事实上,“整体上日资企业对华投资是增长的趋势,而不是相反的,”沈丹阳说。
虽然“外资撤离中国”话题很吸引眼球,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感到的却是国际巨头抢滩中国的压力。“中国已成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四大国际机器人巨头都积极布局中国,竞争进入白热化。”他说。
据介绍,目前瑞士ABB、德国库卡、安川电机和日本发那科都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及合资公司,而且仍在不断强化布局优势。不仅如此,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主要地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竞逐的最热门市场,分享中国大餐,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中国吸引外资总量稳增,而结构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2014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7.8%,占全国总量的55.4%,较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高出22个百分点。
“经济全球化下资本流动是本质特征。”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对少数外资撤离中国的现象表示理解,但强调不会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潮,“中国市场还是很吸引人的。”
“我们将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未来5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将扩大10倍,从而超过韩国本部”,在中国工作生活了30年的韩国希杰集团中国区总裁朴根太说,这是他一直想实现的“中国梦”。
作为韩国最大的食品企业集团,希杰拥有的食品、生物工程、物流和娱乐四大产业在中国都有投资,目前在中国共有87个分公司、19个加工厂、36个办事处,员工1.3万多人。
“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哪个有抱负的跨国企业会忽视中国市场?”朴根太说,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百姓越来越讲究健康饮食,让希杰看到更多的投资前景,有了更多的投资信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少数西方大型跨国公司关闭在华工厂的主因并非中国商业环境恶化,而是这些企业竞争力相对于中国内资企业和第三国企业衰退而难以为继,或是不得不转型。
他举例说,困窘已极的夏普收缩战线,断腕求生,一口气退出了墨西哥、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市场。即使如此,夏普也仍然保留了与中国的生产链关系。一些日本家电企业不得不选择收缩全球制造业务,并非仅关闭在中国的工厂。事实上,他们通常都会保留与中国的生产链关系,即保持向中国生产企业提供中间产品或其它投入品。
“那些离开中国的外国企业,多属于低成本导向,原来是奔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另一位研究员王志乐说。
他指出,大公司正在思考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如果中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就可能吸引更多高端、更好的投资来。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并没有改变,如果说有变,也是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高虎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说,“今后利用外资更多要依靠法律、制度、政策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靠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今年4月开始执行开放力度空前的2015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尤其鼓励外资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中国还将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进一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中外企业一视同仁。
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吸引了近70位跨国企业CEO前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年会的这一主题,意味着什么样的商机?
高虎城在年会的演讲中提醒各国企业家把握好中国的四大机遇:
市场准入的机遇。随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行,政府审批范围将大幅收缩,这将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的商业和发展机会。
商业创新的机遇。鼓励各国企业参与中国“创新的盛宴”,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交汇聚集,促进各类商业模式的相互竞争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服务消费的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消费增长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这些方面外资大有可为。
商品进口的机遇。“十三五”期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将进一步加快,消费品进口的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让更多的国外企业分享到中国消费品的市场红利。
专家指出,总体上,中国利用外资正处于增长的势头,而不是相反。从利用外资的结构上来说,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大幅度增长,这恰恰是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相关。
外资结构性退出,必然也面临新的结构性机会。李克强总理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仍是短板,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只有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则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这当中蕴藏着外资可以参与的巨大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还有“互联网+”计划等,也让外资企业感觉到中国制造不仅“远未褪色”,而且又面临一个新的“大融合”机遇。
“看待中国市场既要注重现在时,更要把握好将来时。”高虎城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精彩的市场潜力还在后面。(参与采写:郑晓奕、石昊、王希)
———— 全文 ————
———— 收起 ————
上海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新华社发
近一段时间,“外资大批撤离”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年,却熬不过2015年。事实果真如此吗?外资真的在大批“离场”吗?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了吗?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明确指出,“外资大批撤离”的说法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最新权威数据让“外资撤离论”这个伪命题不攻自破。2014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1.7%,利用外资规模首次跃居全球首位。即便今年前两个月,中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也同比增长近四成。
数据证明,不能用“井底之蛙”的视野、“听风就是雨”的推断、“人云亦云”的心态看待外资在中国的发展。而且,仔细分析个别要关闭或已经关闭中国工厂的外企,当年大多都是奔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出口成本来的。他们的离场,恰恰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必然结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条件正在改变。过去中国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利用外资空间比较大,如今传统制造业投资相对饱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走“铺摊子”的路显然行不通。曾经粗放发展的“三来一补”企业正成为一些地区“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改造重点。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态度不仅没有改变,相反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最新公布的2015年版中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开放力度堪称历年来最大;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全面铺开普遍备案有限核准制度、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中国正打造更公平透明的市场软环境。
在会聚近70位全球跨国公司CEO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很多境外大企业争相表达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并认真研读中国政府新一年的改革发展任务,不断释放对中国市场扩大投资的积极信号。
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市场的潜在优势更加凸显。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但本土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升;中国多年发展积累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目前仍具备难以替代的优势;伴随工业信息化、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服务业崛起,创新驱动型的中国经济正孕育无限的投资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正紧跟世界新一轮产业化变革浪潮,抢抓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大机遇,奔向经济升级、提质、增效的光明未来。对外资企业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以一种更客观理性的心态看待中国市场变化的“现在时”,把握好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将来时”,在更紧密的全球化合作中,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共享发展新机遇。
(记者:韩洁、李汶羲 编辑:薛艳雯)
———— 全文 ————
———— 收起 ————
在警航巡逻直升机上拍摄的上海自贸区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凡军摄影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石昊、韩洁)进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是否风光不再?跨国公司巨头在参加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依然是他们最看重的市场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然魅力无限。2015 年初是什么原因导致各大外企撤离中国?
微软,西铁城。感觉都是突然的撤离,实在是看不透原因
我从税收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利益相关:我是国税局专门负责国际税收中反避税和股权转让的,在税务局的岗位中应该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我所在的城市是西部某省会城市,算是三线城市吧,并不能代表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但可以算是西部内陆地区的基本状况。外资撤离我所见的主要是有三种情况。第一大型企业,政府考核指标改变后中方不愿意继续合资。早些年政府招商引资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政府为获得政绩不得不把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合资。而这些合资企业并没有提供更好的技术,管理方法和销售渠道,例如我市的自来水厂合资后就多次发生上新闻头条的事故。同时他们每年获得的利润却经常高达投资额的30%以上。所以内资企业在合资期到达后在没有政绩考核的情况下一般都选择不继续合作。例如我市一石油设备企业在结束合资后将原合资企业作为核心进行重组去年上市后连续二十多个涨停。证明该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后完全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而付出更少的成本(外方每年强制性所有利润分红,上市后反而可以自己控制留存收益了)。第二是减免税政策取消后一些假合资企业为收回股权变更为合资企业。以前外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中房地产合资企业五免五减半。这些政策取消后一些已经享受完外资减免税收的企业在追回期过后(享受减免税政策十年内撤资会被追回减免的税金)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股权纠纷(外方可能没有任何投资而拥有25%以上的股份),陆续变更为内资企业。三是通过多层资本结构将外资企业变为内资企业。这几年我国反避税工作的加强使得外资企业在税收上的风险大于内资(除了偷逃税外还要被进行避税调查),外资企业更愿意通过多层次的股权结构将投资企业注册为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等内资公司标志而不是以前常用的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企业,甚至可以为此放弃其一贯的企业名称标识。而且利用国内各地的不同税率进行关联交易和使用间接股权转让等避税手段时更为隐蔽。以上三种情况在统计时都会使外资企业相关数据降低,但对我国经济都没有任何实际影响。至于说成本上升,税收环境恶化把企业逼走这个目前还没有发现,本地有限的几个单一功能生产企业在反避税调查压力下从以前的跳跃性盈利变为长期盈利的情况下还在持续经营,有的企业还扩大了生产规模。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外企来华也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缓解就业,我国企业自己在缅甸越南开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他们都没有想过人民就业还好像为国争光一样老外就更不要指望了。我国目前的人口优势是有全世界最多的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扩招)的劳动者,应该做的是加大产业工人培,使得需要一定技能的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如已经做的不错的机械,电子行业),这种优势是没有一个强力的政府,稳定的政局,几代人的努力而无法获得的,这才是我国人力资源的核心优势。第一次上日报,好激动啊(^_^)
作为一个一直在接触政府接触外商投资选址的人发表下看法。媒体只是告诉了你一部分真相。提到的这些外资打算要撤了这不假,大环境确确实实不好这也不假,但没有必要过分解读和担心。1、与二、三十年前的中国缺钱缺外汇不同,目前中国在货币上已经没有那么苛求,所以政策上,中国对于外资的偏向会逐步降低,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让本土企业发展,可以与外资竞争甚至未来走出国门。2、政府现在也越来越不傻,外资进中国这么多年了,带入的资本确实不少,但是带入的技术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带来的税收呢?说实话那要看不同的企业了,其实很多外资挺赚钱的,但是玩一些财务手段,账面就薄利甚至亏损了。3、虽然因为政策、人工成本等原因,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如前些年那么有诱惑力,但中国毕竟还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现在嚷嚷着要走的,可以推测他们在市场和成本上都面临了很大压力。4、但同样,不要忽视现在依然有外商还在追加投资,在新进入中国市场。其实把范围放小,国内市场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外商刚进入国内的时候,基本都会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现阶段呢,这些大政府已经不缺钱了,所以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很多二三线城市眼馋的外资,现在都在被北上广政府们无情的赶出去。综上,中国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一定是必要的,这盘棋很难下,但政府不得不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逼迫外商,你如果看重我的市场,那么请你拿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出来,我允许你赚钱,但禁止你赚的那么容易。这种博弈的结果最终如何我不敢说,做好本职工作,拭目以待吧。
作为外企员工,我能够感觉到几个重要的要素:第一,人力成本的上升。外企的人力成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但是这个高峰是相对的,对于同时代的国人,那个档次的收入是几乎无法企及的,但是换成美元或欧元就廉价到不行。所以外企发现一个超乎巨大的市场,还有便宜到爆的好员工,这当然会引起投资浪潮。从2000年开始后的十年,外企的人力成本开始攀升,这十年内外企员工的收入诱惑性不断降低,而国企、私企因为分红和股权的灵活分配更具吸引力。2010年后,外企发现大量员工流失,于是开始新一轮薪资大幅调整,但是高昂的人力成本却无法创造足够的利润了。第二,各种庞氏骗局。抱歉我执着的认为中国的医保和社保就是庞氏骗局这个很简单,人力成本越高,企业需要缴纳的社保和医保以及其它杂费就会变的更高。外企的财物因为法律缘故,几乎不会选择逃避医保和社保,所以这一块的人力成本已经超出了大家的预期。第三,政策。中国在这二十年,尤其近十年里,市场不仅没有逐渐放开,反而越来越禁锢,干扰越来越多。外企希望的公开竞争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一直不如人意。这两年开始国家对民族企业的扶持有点过分,甚至不问好坏,形成一个很不正常的市场风气。第四,还有一些原因集合在一起,高税收、高危市场(比如行贿,这对上市企业的风险比不做生意还大)、快速仿制,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速率放缓甚至萎缩,都造成了外企逃离的局面。
我们注意到最近一些外企调整了投资方向。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企业正常的投资活动,不主张也不赞成对这种现象进行多度的政治解读。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也始终欢迎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在华经营的所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现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机会给最后一排穿红衣服,目测BIM超过30的那位记者。
各大媒体上其实讲的很清楚,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相比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平均劳动力价格已经很难支撑起当初因为廉价劳动力而来的外国佬们了。其次,转型升级太慢,企业产业单一,对固定客户依赖过大,应变能力太差。拿典型的苹果手机代工厂来说,由于iphone6相比较之前越来越薄,很多代工企业本来良品率就不高,这样一来,合格率更是低上加低。本来利润就低,这样又增加了成本。。。而且一旦苹果不再需要它,企业立即倒闭。再者,美元走强,加息预期一直都在,人民币贬值已经毋庸置疑,这是不利于外商投资的。通俗的讲原本只需要挣6万元就可以兑换一万美元回家了,现在拼死拼活要挣7万才行,你说谁还做的下去。 还有,优惠政策取消,政策准入门槛提高。在税收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原来执行的再投资退税、特许权使用费免税和定期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面临取消。江苏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地区相应提高了投资门槛,对新进的外资企业,不但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对其产业类型、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最后是经营中的竞争,及反垄断,在和国内企业竞争过程中要么吃亏了,要么不堪日益艰难的经营。干得好了说你垄断,国内企业过不下去了,你也别想过。就答这么多,其实各大新闻媒体说的已经很详细了。有空可以多关注新闻。有更权威人士的分析。
Gmail没了,VPN也快没了,外资VPN(给外企的企业网留的后门)被点名不受保护……换你是大型跨国公司集团,这种不可控的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受得了?一夜之间出这种事,背后的政策甚至政治风险能继续忍受多少年?要知道大企业的物料采购全部要做双重供应商备份,甚至企业数据库都要异地容灾备份的。即使不走也得搞个备胎吧?除了这些已经开始裁人的企业,可能更多的大企业正在低调建设备份的制造基地。三五年几十个亿美元,平常成本咬的紧的时候算天价,要命的时候哪个大集团都拿得出来。企业运转安全原因可以压倒成本原因而保证建立备份制造基地,至于奥巴马之类不足一提。(如果没这种事,中国的产业链惯性基本上会发展到压倒欧美,即现代版的秦灭六国。)另外不要指望政府为了就业继续保护外企,大量的国企正在等着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呢。结局:这是外企制造业基地的独立战争。国内外产业链由以前的混成一体、相互配套,变成自成体系、相互竞争。等这些完成之后,冷战重启。
1. 中国人力资源正面面临结构性的、长期性、灾难性的短缺。2. 从2013年开始,中国劳动人口比例就开始下降了。用工成本正在飞速上升。3. 劳动密集的外企搬走已经开始很久了,只不过你最近才开始注意到而已。先是制鞋、制衣等低端产业,一般都搬到越南、孟加拉人口丰富的地方去了。然后是微软、adobe等软件行业。搬迁到人口大国印度去了。4. 人都招不到了,人家还在这里开什么工厂?5. 所以,外企大规模搬走没有什么神秘的原因,就是招不到人了,或者用工成本太高,不划算了。
ZT: ==》 占豪最近,网上上不断传播着这样三种信息:一、大量外资出逃中国,中国经济堪忧;二、中国面临通缩;三、中国降息降准调控政策出晚了,应该两年前就开始降准降息。大量外资出逃是真的吗?中国经济真的面临通缩?中国降息降准的政策出晚了吗?请看占豪下面分析。所谓大量外资出逃中国,真的是毫无根据的乱说,因为事实恰恰相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1.26万亿美元,比2013年下跌8%。中国2014年吸收外资规模达1196亿美元(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同比却增长1.7%,外资流入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全世界范围内,外国直接投资资金流入下降8%,中国不降反增了1.7%,并跃居全球首位。请问,这哪里是外资大量出逃的情况?更让你大跌眼镜的是,排名第二的也不是美国,而是中国香港。我们都知道,香港去年搞了3个月的占中运动,这对资本流入造成了一定打击。而且,香港又只是一个700万人口的城市,不可能有吸收近千亿美元直接投资资金的能力。这么多资金为什么会流入香港?主要还是为了投资大陆。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资金流入加起来是美国的两倍多(由于大陆和香港是分别进行统计的,有不少资金是先流入香港再流入大陆,故两者有部分重复),这是大量外资出逃吗?分明是大量外资流入才对。连这些数据都没搞清楚,在那鼓吹什么大量外资出逃,岂不是闹笑话?是不是有外资出逃中国?当然有。一些廉价劳动力的企业的确在撤离,譬如前些天日本在广东投资的一家手表制造企业就忽然撤离了,上千工人正在维权。类似跑路的日韩企业也有不少,出逃的原因是中国人力成本的提升及税收优惠的取消等。但是,中国处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期,这些靠吃廉价劳动力红利的企业本来就是要淘汰的企业,其出逃也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有什么问题呢?相比出逃的资金,进入的规模更大,这才有2014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资金流入最大的国家。这哪里是什么大量外资出逃?事实上,2014年通过QFII、RQFII、沪港通及人民币国际化回流回来的资金规模相比过去是空前的,这些资本项目下流入的资金个人没有具体统计,但加在一起至少有数千亿人民币。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序幕拉开,中国大战略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加来必然有更多的境外资本流入中国。中国,已经进入了资本开放的快车道,也进入了资本流入的加速周期。根本就没有资本大量外逃的事实,又哪里有因为外资出逃带来的经济堪忧?所以,这种言论都是些不靠谱的臆测言论,缺乏事实根据,不过是唱衰中国的变种而已。现在还有一个论调很流行,即中国要通缩了。根据是什么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贸数据在2015年1月由较大幅度下滑;二是PMI、CPI和PPI等相关数据的不理想。据海关数据,2015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0.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下降3.2%;进口0.86万亿元,下降19.7%;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 中国1月贸易顺差达600.3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首先,我们知道,欧美经济都不怎么样,外需下降决定了外贸出口增长空间不大。所以,我国早已调整了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之所以1月进出口的额度降低了,最大的原因是价格的下跌。据统计资料,2015年1月比2014年1月进口减少的额度是2110亿。其中,进口原油省了565亿,进口铁矿砂省了283亿,进口煤炭省了15.7亿,进口成品油省了115亿,进口初级形状塑料省了21亿,进口铜材省了21亿,加在一起节省约1021亿人民币。这意味着,进口减少的2110亿中,近一半是我国进口境外大宗商品省下的钱。当然,大宗商品的规模也降低了,特别是铁矿石、煤等,原油倒是基本持平。之所以下降,原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进口大宗商品省钱了,相应出口的价格一定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西方国家因经济原因需求增长空间有限,所以进出口出现下滑就可以理解了。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贸易下滑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则是创了历史记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是有成效的。说白了,进口商品价格大跌为我们国家省了钱,出口的商品总体价格有所上升或部分商品价格下降但因成本降低而利润增加,这说明我国出口的商品能获得比过去更多的整体利润。站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角度观察,现在这种状况是很理想的转型状态,怎么就叫快通缩了呢?有人之所以认为要通缩了,还有原因就是1月的PMI、CPI和PPI数据。这些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是经济增长压力增大,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中国经济今年保持7%的增长速度是没问题的(据报道在今年两会将调降今年经济增速)。7%的净增速,哪里有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增长在7%还能叫通缩的?如果中国经济都叫通缩了,那欧盟零增长算什么?是不是已经快缩死了?更何况,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决定了中国金融体系有足够的流动性可以释放,中国也有足够的降息空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还在良性增长。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宏观政策面可以用的工具还有很多,这种情况怎么可能会让通缩出现?所以,所谓通缩的担忧是多余的,中国现在有足够的调控能力,让经济维持在正常的轨道。还有一个论调,即“中国降息降准晚了,应该两年前就开始”。真的是这样吗?非也!我们在前面那篇《如何读懂大国较量下的宏观政策?》已经阐释过,进行宏观调控要考虑国际因素,特别是美联储的决策。如果两年前就开始降息降准,如今我国货币政策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未来美联储加息,中国用什么工具对冲?如果不能对冲,经济增速下降,是不是会有更多资本流出中国流入美国?真是那样,中国经济才真正遇到重大困难。所以,这种论调是对当前世界局势和国内经济了解不够透彻导致的。对中国来说,现在的经济增速正是调结构、产业升级的理想增速。增速太快,只能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增加房地产的过度投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动力就减弱了。如今,虽然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困难,但转型和升级进行得比较顺利,这对长远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在这里,占豪对中国经济给一个较为大胆的预估。即,中国经济2015年将是压力最大的一年,但也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由政策调整到经济内生从而进入正轨的一年。从2016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会逐渐减轻,2016年经济增速至少应会和2015年持平或有更好增长。到了2017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2018年到2019年经济增速将重新回到8%左右。那些所谓中国崩溃论将会如过去60多年一样,终究是梦幻泡影,中国经济将继续大步向前。如果不出意外,中国企业利润明显增长将会在2017年和2018年全面体现出来。在这之前,两个领域将会出现大机会:一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所涉及的新经济的相关领域;二是中国股市。中国股市的春天来了。虽然,中国经济未来两年仍然较为困难,但中国股市会提前反应未来的深改红利和经济增速重新回到8%左右的预期。对此,我们拭目以待。风,要来了。不必想着作风口的猪,还是作迎风的鸟比较好!
1. 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此前,外资来动中国投资设厂普遍都是“两头在外”,就是市场在国外,设计在国外,甚至原材料也来自国外,中国只是生产,中国不仅劳动力极其低廉(比很多赤贫的拉丁美洲国家还便宜),而且资金成本也及其低廉,因为人民币汇率长期被人为压低,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优惠政策,现在工人工资水平暴涨、人民升值冲天,这些优势都没有了,很多产业都转移到越南,比如硬盘;2.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形势已经结束,李克强提出了“新常态”,说白了就是怎样适应经济低速增长,外企分享了中国此前的经济蛋糕,现在中国经济走弱,欧美经济走强,他们的最佳选择就是离场,把资金投到欧美去;3.绝大部分外企在中国没有战略上的布局,宏观上看,外企还有中西敌对的思想,在中国普遍持敌视态度,微观上,很多外企业确实被言而无信的政府折腾的够呛,大部分外企都没有进行本地化,中国没有研发等核心部门,高官也都是外派,说句实话,他们把中国当成产品倾销地,而不是战略领地,所以,根基不深,外企要走也容易。4.中国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差,不利于外企的发展。首先,近10年来,中国政府不是在改革,而是后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民间和外资经济被打压,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占到GDP的30%以上,比文革刚结束的时候还要高。其次,习大大上台后,对外企和进口产品不断打压,外企的生存进一步恶化,此前他们还是中国的客人,现在已经是被打压的富农和地主了;5.从更长远的时间轴看,中国的投资环境相比于欧美,很难再迎头赶上。从2008年后,欧美在金融、产业扶植等体制机制方面改革力度很大,在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开始向好,而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未动,金融、能源等基础产业问题也没有解决的动向,纯粹依靠投资来缓和危机,造成危机进一步加深,投资从四万亿到8万亿,但是带动的经济增长时间却越来越短,现在连一个季度都不到。6.中国引入的外资的确在增长,因为全球资金严重过剩,大量的资金找不到投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类风险投资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投资的政策成本进一步提高,中国一定会变成资金净流出国,资金总是会寻找最利于增值的国家,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
劳动力上涨,外资刚进来的时候一个月500就能招到工人了,现在至少也要3000吧。再从13年开始,异地农名工也强制交社保了,多交约56%(没记错的话),企业突然多交了一半给政府,工人拿不到手里并不领情。现在一个工人比起十几年前刚来的时候成本贵了十倍,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还是当年的价钱。还有就是大环境不友好啊,老是找外企麻烦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