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三民主义有无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响

||||||||||||
&>>&&>>&&>>&&&&&正文
新三民主义
  “节制资本”的要旨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节制资本”并不反对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要用国家资本来掌握国民生计的发展方向。
  国家资本性质当然取决于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的性质。如果将三民主义作统一的理解,国家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国家,执政党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党,其国家资本当然具有进步的性质,它将能够防止私有资本制度操纵国民之生计,也就是说将使革命的前景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
  从上述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来看,我们不能不认为它是三民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孙中山思想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概括起来,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新三民主义有了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第二,由于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和节制资本的内容,新三民主义对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理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正因为有这两方面的发展,使新三民主义根本区别于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二者都统称三民主义,具有延续性。然而,它们又有着异常明显的质的区别。旧三民主义,从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而新三民主义则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这就是二者本质区别之所在。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一十年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它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不破坏任何尚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但其目标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革命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必要的准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正适应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他的思想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飞跃。
  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这首先表现于它是坚决反帝反封建的三民主义,它是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民主义,它是主张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避免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三民主义。美好的理想、明确的目标,还不足以决定事物的全部本质。理想的实现,目标的坚持,有赖于正确的政策。新三民主义之所以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就是因为它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其成功的基本保证。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就是在确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三大革命政策是新三民主义不可分割的部分,决定着新三民主义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内容,决定着新三民主义究竟能否真正实行。如果不把三民主义的新解释同三大革命政策联系起来作统一理解,就不可能充分认识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不是偶然的。
  新三民主义是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它必然为帝国主义所不容,而只能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只有苏联一个)、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和支援。对此,孙中山最后有了清醒的认识。他指出:“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故资本国家,断无表同情于吾党。”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受屈之人民”方才是中国革命真正可靠的朋友。为此,他确定了联俄的政策,要求“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联俄政策的确定与坚持,表明了孙中山是如何努力使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及世界各被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联合起来。这正是新三民主义得以实现的一个基本国际条件。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里,决定性的因素是无产阶级的领导。近代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不能取得胜利。自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使命便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在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自觉地投入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并承担起领导责任。孙中山倡导并坚持联共政策,将实现新三民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这“新鲜血液”。尽管他本人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实践却正适应了由中国共产党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职责这一历史性的转折。
  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历史事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一国民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文献,便是由中国共产党著名理论家瞿秋白同国民党左派代表廖仲恺及国民党顾问鲍罗廷等人,参照共产国际执委会提供的一个俄文草稿共同拟定的。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孙中山自身认识的飞跃,二者的结合和统一,产生了新三民主义。没有国内国际无产阶级的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就没有新三民主义。当时,国民党内的右派以此为口实,企图推翻这个宣言,孙中山立即批驳了他们,确认这一宣言“我加审定”,告诫他们“切不可疑神疑鬼”。他在演说中明确指出:“此宣言将国民党之精神、主义、政纲完全发表,并应使之实现。”这是孙中山在实践中接受中国共产党帮助与适应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领导的突出表现。事实表明,孙中山在思想上、组织上都正是依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才完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国民党的改组,使得国民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获得新生,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联共在三大政策中是一个关键。三大政策是统一不可分的。没有“联共”,“联俄”便将失去其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相联合的本质。没有“联共”,便不可能做到“扶助农工”。只有“联共”,反帝反封建才能坚决彻底。只有“联共”,才能使“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民权主义,由一般平民享有民主权利的问题,上升为“国体”问题,上升为国家政权的阶级结构问题,从而使三民主义同决定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没有联共政策,新三民主义的性质就会改变,其实现也只是空言。
  国民党一大宣言在解释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时写道:“反对帝国主义,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民族解放斗争的本质上也是阶级斗争,这里将这四个阶级看作反帝斗争的主要阶级基础,显示了这一斗争的新的社会内涵。“宣言”在说明民权主义时,特别强调了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在说明民生主义时,特别强调“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并宣布为“农夫、工人而奋斗,亦即农夫、工人为自身而奋斗”,即动员最广大的工农群众起来为完成中国革命而奋斗,并使这一革命真正能给广大工农带来解放,使这一革命的内容和前途不为民族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所决定。“宣言”的这些规定,以及孙中山重视工农力量,给工农运动以积极支持的实际行动,使新三民主义的实现获得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动力,这又正是新三民主义之所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孙中山对新三民主义的解释,他的实际行动,以及三民主义实践的历史,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这就是它所完成的虽然只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但它同时又在给社会主义创造前提,并以社会主义革命为其必然趋势。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这一点上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着显著不同,它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就民主革命纲领而言,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纲领那么彻底。这是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民主派,由历史所造成的局限。尽管如此,新三民主义由于它是三大革命政策的三民主义,由于它因三大政策而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因而它的实现,在客观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为中国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提供极大的可能性。这是已经获得证明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真理。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经过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共同作出的决定。
  革命的三民主义,即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因其政治原则和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最低纲领基本相同,被正在领导人民大众进行民主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宣布为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并以自己的实践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廖仲恺、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忠实于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国民党左派人士,为了实现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人并肩进行了战斗。由于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发动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使新三民主义逐步被推广到民众之中,在全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得以实行。
  新三民主义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它从一产生起,便不能不为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仇视。他们在国民党内外的代表人物从一开始就或公开、或隐蔽地反对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1927年,正当在革命行将胜利之时,一部分国民党人便公然背叛革命的三民主义,破坏了国共合作,使革命遭到了失败。
  自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内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环绕着信仰不信仰、实行不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斗争。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当局把三民主义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中完全反对实行国民党一大宣言所解释的三民主义,结果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新军阀统治,招致外患趁机而入。这时,只有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继续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旨在灭亡中国的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内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当时全国人民,共产党人,其他民主党派,都对国民党政府寄予极大的希望,就是说,希望它乘此民族艰危、人心振奋的时机,厉行民主改革,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付诸实施。在解放区内,中国共产党忠实地实践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的宣言。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内的主要统治集团则顽固地同革命三民主义反其道而行之,消极抗日,坚持独裁统治,继续反共反人民,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惜发动反革命的内战。他们终于自食其果。
  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为了建立一个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包括忠实于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的那些国民党人在内,英勇奋斗,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孙中山死后中国革命继续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纲领及其实践,有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这正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成功的可靠保证。
责任编辑:赵琳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