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变贷款工作求职自我评价怎么解决,

快速注册成为生意地用户
请输入密码
生意地会员登录
请输入密码
“招聘变培训”拷问“求职贷”监管
“招聘变培训”拷问“求职贷”监管
  “贷款参加培训,培训后可高薪就业。”如今再看到类似信息,24岁的小君苦笑不已。本想觅得“好饭碗”,却不料不仅工作没着落,还因参加“培训”贷了款,要每个月定期还900元。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等因素,不少企业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对现实复杂性认识不足的特点,以高薪诱惑学生,让学生接受“岗前培训”,而“培训费”则是通过信贷公司借款。(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先有“校园贷”暗流涌动,“绑架”与“套牢”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后又有“求职贷”让大学毕业生还未入职就被盘剥,未就业就已背负一身沉重债务,甚至陷入就业陷阱——按期完成“培训”仍不被留用。这让人不由得想问:出现这些怪象,到底是如今的大学生智商太低,对现实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还是现在的社会太乱,一些企业的利欲太重?要我看,原因恐怕是后者。  像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小君,是在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一场大型招聘会时,被郑州一家正规公司以“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的诱人条件招去的。在这样的正规公司、正规的招聘场合,大学毕业生哪里会想到,这会是一场变相的虚假招聘?或者说,他们怎么会想到,招聘企业原来是一家高端人才培养服务机构,应聘工作会变成贷款培训?  如此“假招聘、真培训”,招聘企业明显是出于捞取利益——与贷款公司联合赚取求职者的培训费。对类似带有欺诈性质的招聘,大学毕业生应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相关部门也应该出面打击,以净化招聘市场。招聘会组织方、招聘信息发布平台也有责任加强审核,一旦出现“高薪招聘是假,高价招生是真”,也应该为没尽到最基本的审核义务,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另一关键问题是,用于“求职贷”到底合不合法,是否该受到相关机构的制约与规范?虽然“假招聘、真培训”不能完全等同于“假招聘、真骗钱”,但“求职贷”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像其他“校园贷”一样关系到校园金融生态是否健康。像小君的“求职贷”,24个月共需还款15796.65元,年利率超过23.7%,贷款公司显然是在以盘剥学生的方式,为自己牟取高额利润,监管不可视而不见。  在此不得不提醒大学毕业生:觅得一个“好饭碗”除了要有高智商,还得有高情商,有高智商不一定有高情商,智商高、情商低也是堪忧的;在找工作时一定要多长个心眼,遇到“高薪招聘”等诱惑,遇到未入职就要交钱进行“岗前培训”等各类提前收费行为,即使求职再有多么心切,也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免得掉进“求职贷”的陷阱,求职不成还要月月还债。(何勇海)
注:本站所有信息来自于互联网,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生意地立场,如侵犯贵方权益可通过邮件反馈
【来源】中国青年网
已有0条评论
您可以输入150个字符
发布成功,请等待审核...
评论行业资讯
评论最新消息应聘变贷款培训 求职不成月月还债
应聘变贷款培训 求职不成月月还债
  29岁的张女士有点烦。她本来是去应聘的,结果却变成了招聘企业的“学生”——参加岗前培训,而且被要求交纳1.83万元的费用。张女士手头没多少钱,招聘企业提出可以帮忙联系办理贷款。可后来张女士才发现,用人单位实际上是培训机构。培训完了,招聘企业却没有留用张女士,而她每个月都面临着沉重的还贷压力。对此,张女士质疑招聘企业,“招聘是假,招生是真? ”“误导求职者是为了赚取培训费? ”最近一段时间,本报陆续接到多名求职者反映,有企业通过58同城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他们去应聘结果却变成了“贷款培训”。对于此事,记者进行了调查。
  事件经过
  应聘找工作缘何变成“贷款培训”
  应聘 招聘信息薪资待遇诱人
  张女士原本在大连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去年8月,张女士打算换一份工作,便到58同城网上浏览招聘信息。网页信息显示,一家企业招聘平面设计助理岗位,待遇为每月4000元以上,企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员工享受双休以及其他福利待遇。张女士动了心,便拨打了网页上所留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人说,前来应聘的人特别多,需要等公司发出面试通知。”张女士说,让她意外的是,电话挂掉没多久,她就接到了面试通知。
  张女士获悉,进入招聘企业需要经过面试、笔试和复试等几个环节。招聘人员告诉她,复试环节是由项目经理来完成的,需要张女士向电子邮箱里发送设计作品。作品传过去了,她却始终没能见到项目经理,而是等来了招聘人员的电话。对方称,项目经理看过作品后,感觉还可以,但还是有一些差距。招聘人员建议,张女士可以转向UI设计(界面设计,如手机系统界面),“这个岗位前景非常好,但得参加岗前技能培训,可能得需要一定的费用。 ”
  无奈 贷款1.83万参加岗前培训
  招聘人员表示,培训时间三至四个月,最开始每个月税后能拿到2700元,然后每半年涨薪一次,最终工资会突破4000元。为了能进入这家企业,张女士同意付费参加岗前技能培训,可她手头没有多少钱。此时,招聘人员表示,可以介绍一家贷款公司为张女士办理贷款,等张女士上岗后按月从工资里扣除。张女士与招聘企业签订了《培训及服务协议》、《教学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软件销售使用协议》,又与贷款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
  协议中约定,培训学费为8000元,软件费用为6800元,加上其他费用,张女士的贷款本金总额为1.83万元。由于张女士没有经济来源,企业为张女士补助了生活费。培训从去年8月开始,去年12月末结束。张女士以为培训结束后就能留在企业工作,她一直咨询招聘人员,企业何时能录用她。而招聘人员则答复称:“如果不能留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帮你推荐就业。 ”
  不满 招聘企业原来是培训学校
  多名求职者称,他们参加培训后都未能留在招聘企业工作,而所谓的推荐就业实际上就是帮助“海投简历”。此举引发了求职者们的质疑,“我们当初都是冲着进入招聘企业才参加培训的,哪知道贷款后培训完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而求职者们经过调查,发现招聘企业的真实身份就是一家培训学校,这引发了求职者们更强烈的不满。“招聘是假,招生是真?”“误导求职者是为了赚取培训费? ”张女士质疑说,从应聘到培训结束,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始终在发出误导的信号”,“让求职者以为参加培训后就能留在企业工作。”从今年年初开始,张女士不断催促招聘企业给出工作岗位或是帮忙推荐企业,但直到今年5月,张女士也没能上岗。
  尴尬 贷款公司发短信“催债”
  工作没有着落,张女士要面对生活压力不说,她还背了一身债。没法子,她只好自行找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从5月开始,她每个月都要偿还约1700元的培训贷款,她每月还要缴纳550元房租,生活费每月就剩下700多元,“连吃饭都勉强能吃饱,买件衣服想都不敢想。 ”
  根据约定,张女士的还款日期为每月15日之前。10月15日,又到了当月最后的还款期限,张女士手头却拿不出钱来还款。她与贷款公司工作人员在短信交谈时发生了争执。张女士认为,她身背债务系招聘企业误导和欺诈造成的,因此她拒绝继续偿还贷款。贷款公司表示,“如果不能还款,我们也只能找你的父母了,到时候一切后果请自行承担! ”
  没法子,张女士只好东挪西借凑钱还了贷款,但由于逾期还款,她还额外多还了200多元的利息。 11月15日,张女士再次偿还了约1700元的贷款。张女士说,贷款到明年4月才能还完。
  其实我们也知道,事
  情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很难从法律上挑出当事企业的漏洞。当初签培训服务等一系列协议时,我们压根就没仔细看合同,听人家说完了就签字了,哪知道会是今天这个局面。 ”——采访
  中,多名求职者非常懊悔
  律师说法
  岗前技能培训不应该收费
  那么,岗前培训到底该不该收费呢?如果证实培训企业在刻意误导求职者,这份合同还有效吗?对此,辽宁宏展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刘万昕表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及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刘万昕认为,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岗前技能培训是不应该收费的。
  同时,如果求职者能够证明,签订的服务协议是受到了误导,这份协议可能是无效的。当然,求职者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予以支持。
  记者调查
  当事企业避谈招聘变培训问题
  从11月9日以来,本报先后3次接到当事企业“招聘变培训”的有关报料,前来反映不平遭遇的求职者有十几名。记者梳理发现,求职者对当事企业的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事企业可能在利用“假招聘、真培训”的方式赚取培训费;第二,当事企业跟合作贷款公司存在某种利益关联。
  记者发现,该培训企业在全国许多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其中,有哈尔滨网友表示,在哈尔滨当地的分支机构求职时也遭遇了类似经历。针对学员们的质疑以及网络上的消息,记者联系了当事培训企业有关负责人,希望能就求职者提出的问题予以回应。
  当事企业在给本报的函件中表示,当事企业为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机构,学员整体投诉率为0.5%,投诉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就业情况(未实现就业、薪资不满意等)。学员毕业后四个月就业率为95%,可以说培训是有效果的。
  函件称,当事企业并不提供贷款,其通过联系金融机构提供就业后付款模式,主要是希望让那些因为贫穷学不起的孩子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学员就业后还款和金额催收主要由金融机构完成,这些机构受到国家金融部门监管,培训企业也会严格审核合作机构的金融资质。
  不过,函件中,培训企业却并未就求职者提出的“招聘变培训”等问题予以回应。记者注意到,函件中当事企业称呼像张女士一类的人员为“学生”、“学员”,而不是求职者。
  业内提醒
  求职者要提防四种“高智商”圈套
  市民网络求职被骗的案例屡见不鲜。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些企业和人员打着招聘的名义,设下了“高智商”的圈套,会误导求职者。对此,业内人士称,求职者需要提防四种“高智商”圈套。
  圈套1:以招聘名义收培训费
  此类企业在网站刊登广告,声称要招聘工作人员。等求职者前来应
  聘,则要求参
  加付费的岗前培训。此类企业多为培训机构,打着招聘的幌子收培训费。
  圈套2:假借招聘免费用工
  假借招聘考试,让求职者免费干活。如有企业在“笔试”中要求求职者进行平面设计,可考试结果则是无一人被录用,求职者稀里糊涂就被人免费使用了半天。
  圈套3:招聘实习员工不给转正
  招聘网络管理实习人员,实习期月薪2200元,转正后月薪4000元以上……可实习了半年,招聘企业也不给转正,仅签订“见习协议”。员工干着正式员工的活,却领着“见习补贴”,这实际上是企业刻意降低员工工资的做法。
  圈套4:虚实工资圈套
  一些招聘信息中,工资标注特别高,让求职者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实际上,工资是“责任薪资”,只有完成了工作任务才能拿到,而任务量刻意定得很大,普通求职者很难拿到标注的工资。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满文飞
  多名应聘人员觉得上当了,想要讨个说法。半岛晨报、海力网摄影记者张腾飞[责任编辑:林文芳]
光明网系列手机客户端下载:当前位置:&
大学生求职 不再盲目追高薪折射观念之变
大学生求职 不再盲目追高薪折射观念之变
/life/38/z4EZbiAyl7jiMxs.html
近年来,“大学生弃高薪回乡发展农业”、“大学生辞职卖土鸡蛋”、“大学生甘愿做猪倌”等新闻层出不穷,处处显示着大学毕业生求职取向发生了变化。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取向已经从求高薪、高福利转为求长远发展。笔者认为,这跟大学生自身择业意识的转变有关,同时也受到企业招聘的取向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根据笔者了解,目前90后应届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求职的主力军,而由于成长环境较优越,他们多数并不看重薪资待遇,转而看重职位发展空间。“有好的发展前景是最重要的。”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小丽说,“好的企业能让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让我的职业规划一步一步得到实现。目前,我欠缺经验,所以对薪资要求不高。”而像小丽这样的求职者并不在少数。笔者认为,随着就业状况的愈发严峻,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逐渐变得务实,同时也更懂得用发展的眼光选择职业。大学生们不过分看重短期利益,而是放眼未来,这是就业观念成熟的表现。  另一方面,企业招聘的取向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起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企业在招聘方面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招聘与培养,甚至聘请专业人士为新入职的大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进步。这种理念也传达给了大学生,从而让越多的大学生着眼于自己的未来发展,而非追求短期的高利益收入。  其次,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变动也影响着大学生求职意识的转变。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对应聘者的要求也就更高。而大学生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因此,企业根据他们的能力给予的薪资待遇一般也不高。在企业的高要求和自身能力不足的双重压迫下,大学生们也学会了把目光放远,从低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经验,踏实地向职业理想迈进。  笔者认为,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趋势是正确的。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前进,高薪自然会随之而来。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有目标的人生是航行,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流浪。大学生们应该学会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才能更好地航行,描绘自己的蓝图。
凡本网注明 其他来源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E-mail:xm@
&&&办事指南推荐
·······大学毕业生遭遇“求职贷”就业陷阱-中青在线
-- >> 正文
大学毕业生遭遇“求职贷”就业陷阱发布时间: 07:21 来源:中青在线 张玉甫 潘志贤
“贷款参加培训,培训后可高薪就业。”如今再看到类似的信息,24岁的小君苦笑不已,上个月,她刚刚才摆脱了这个“麻烦”。
本想觅得“好饭碗”,却不料,不仅工作没着落,还因为参加“培训”贷了款,要每个月定期还900元。“伤透了心,再也不信了”。小君说。
为拿高薪,欠下万元贷款
2015年7月,小君到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看到郑州用友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用友”)正招聘会计,她便投了简历。小君说,该公司宣传单页上承诺的年薪十分诱人: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
经过初试、复试,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君顺利进入郑州用友。不过,郑州用友并没有马上跟小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告诉小君,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需培训3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在本企业上班,而是推荐到客户企业工作,都是大企业,保证是会计岗,一线城市的月工资可达到4500元以上,在郑州工作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但条件是要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君犹豫了。这时候,郑州用友为他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上的“解决方案”——贷款。
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她刚毕业,没有收入,前4个月的贷款由郑州用友还,之后每月由本人定期偿还。
“将来能拿到高薪,即便每个月还点钱也无所谓。”考虑到实训期满后月薪能达到3500元以上,小君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她与郑州用友签订了会计培训就业协议,并与该企业介绍的信贷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共贷款12765元。
小君说,当时她所在的会计班有七八个人都贷了款。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了。签字贷款后,钱从未打进他们的账户,公司此举也很可疑。但刚出校门的他们,觉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易,所以慢慢放低了戒心。在贷款手续办完后,他们陆续进行“培训”。两个多月后,郑州用友开始为他们推荐企业,参加面试。
小君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某知名公司,对方表示,试用期工资1800元,转正之后2300元,与之前郑州用友的承诺大相径庭。“要是没有贷款,我能接受,可一个月要还900元贷款,剩下的钱根本没法生活。”更让小君不能接受的是,到了企业后,她被安排的岗位不是会计,而是导表员。没过几天,小君便辞职了。
随后,小君给郑州用友打电话,要求再次推荐工作。第二次,公司为小君介绍了一份财务经理助理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500元,转正后3000元,但面试之后,企业并未录取她。第三次,郑州用友又推荐小君到开封一家玻璃厂做会计,但小君说,对方以她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了聘用她。
工作一直没安顿下来,小君却从2015年12月开始,走上了还贷的日子。“前5个月,一个月还200多元,后来一个月要还900元,没工作没收入,还得张口找家里要钱还贷。”小君委屈地说。
贷款协议有猫儿腻
小君提供的借款协议显示,借款年利率为7.68%,借款分两阶段偿还,第一阶段9个月,第二阶段15个月,前9个月每月还款210.62元,后15个月每月还款855.25元。
小君说,这笔贷款并未打入他们的个人账户,而是直接打入一家名为郑州中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账户。“信贷公司直接过去办的,签了一堆材料,我们都没来得及仔细看条款。”小君说,不仅没见到钱,到还款时,她发现需要还的钱更多了。
小君的还款时间表显示,还款期限为24个月,时间从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前9个月每月还255.3元,后15个月每月还899.93元,其中,她需要承担后20个月的还款。如此计算下来,24个月共需还款15796.65元,年利率超过23.7%。
仔细阅读条款后,小君发现,原来,除了需偿还本金和利息外,她还得向信贷公司支付428.88元的咨询费和643.44元的服务费,而这两笔钱也分24个月支付。
和小君一起参加培训的两名同学也有类似遭遇。
记者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郑州用友登记的经营范围中,并没有培训项目。
那么,小君的借款直接打入的郑州中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跟郑州用友又是什么关系呢?该公司在网络上宣传称,“郑州中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是用友教育河南地区唯一授权和合作的机构,主要为河南高校大学生提供高端人才培养服务,让大家早日走上金领职业,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此,郑州用友一位魏姓工作人员表示,之所以让学员采取贷款的形式,也是考虑到学生刚毕业,经济能力差。小君以及其他学员所贷的钱,已由信贷公司转给郑州用友,现在学员每个月定期还的钱是打给信贷公司的。
至于承诺的高薪为何达不到?郑州用友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个是往年的水平,难免出现意外。”被问到为何不只小君一人面临这种情况,且协议中明确提到“二线城市转正后3年内平均年薪5万~8万元”时,工作人员则说:“郑州是三线城市,企业做广告,多少都会夸大一点。”
小君在无奈之下,向媒体求助,并向工商部门投诉。很快,小君接到郑州用友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答应给小君1.5万元的赔偿,条件是让小君对外说自己一个月底薪3000元,不得再接受媒体采访。
“本想通过我的经历,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少上些当,这滋味太难受了。但因为这件事,早已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我只想尽快解决,从烦恼中脱出身来。”最终,小君和家里商量后,接受了对方的条件。
“求职贷”背后的就业陷阱
与小君类似,从洛阳一所中专院校毕业的小王也觉得自己“受骗了”。
2013年7月,小王毕业之后,博创华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向小王投来橄榄枝,条件是小王需要参加他们的岗前培训。小王回忆说:“当时他们表示,培训3个月后给安排工作上岗,等安排工作之后,用工资来还贷款。”
在贷款一万多元交了培训费后,两年多时间里,小王迟迟没有得到许诺的工作,还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当小王三番五次打电话询问时,工作人员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他。据记者调查,这家博创华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并没有培训资质。
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部分市场需求饱和等因素,不少企业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对现实复杂性认识不足的特点,以高薪诱惑学生,让学生接受“岗前培训”,而“培训费”则是通过信贷公司借款。
根据多名受访学生的描述,记者梳理了“求职贷”的就业陷阱。所谓的“求职贷”,是培训企业与信贷机构合作,由毕业生以个人名义,向信贷机构贷款作为“培训费”,“培训费”直接打入企业账户,毕业生无需出钱就能接受“培训”。
信贷机构将“培训费”打给企业,这一过程其实是一次贷款过程的产生,信贷机构虽标明了利息,但贷款过程中还有高额的“咨询费”“服务费”等,而这些钱,都由毕业生个人承担。
一旦毕业生接受“培训”,信贷机构放了款,毕业生未就业,就已背负了贷款。“培训”完,企业会向一些公司推荐,但如果工作不理想,毕业生拿着低工资,不仅承担着生活成本,还背负着巨大的还款压力。
一名受访的毕业生说:“表面上是给我们推荐工作,实际上是通过招聘网站给我们投简历,甚至把我们的简历改得天花乱坠再乱投出去,结果面试时人家问我们简历上那些东西,我们还一问三不知。”【责任编辑:于璧嘉】
新闻排行榜
清华x-lab的服务定位是创意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清控科创愿与您携手、创新、合作、互赢。启迪之星众创空间,成功创业者的起点。成为世界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成为连接全球创新的超级孵化器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核销的贷款怎么解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