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时间1952年宪法

罗马尼亚史(罗马尼亚的历史)_百度百科
?罗马尼亚的历史
罗马尼亚史
(罗马尼亚的历史)
这部《罗马尼亚史》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这片土地多样性的人来说,是一部杰出的介绍性著作。克莱伯首先展示了这片土地与希腊罗马古典世界的紧密联系。进入到中世纪时期,他讨论了罗马尼亚民族的发展,以及几位在罗马尼亚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弗拉德三世——亦即历史上的德古拉——和斯特凡大公。
罗马尼亚史古代
罗马尼亚史石器时代罗马尼亚早期人类与生活
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
据考古发现,在约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开始在喀尔巴阡山—多瑙河一带生息繁衍。在约3.5万年至3万年前,罗马尼亚从旧石器时代中期过渡到晚期,摩尔多瓦与多布罗加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存。[1]
从公元前6500年左右开始,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多瑙河下游和喀尔巴阡山脉周围的一些新石器文化相继出现,历经繁盛与衰落。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定居,种植植物,驯化动物,发展手工艺,制作陶器和金属品。[1]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的罗马尼亚社会和宗教生活也变得成熟而复杂,尤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地区已形成了具有显著等级特征的社会,一些大型史前城市和定居点得以建立,金、铜冶炼业也得到发展。[1]
罗马尼亚史达契亚人
约西元前2000年喀尔巴阡山山-多瑙河地区就有迁徙来的讲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定居。这些人与当地的新石器时代人混合形成色雷斯人(Thracian)。色雷斯人的后裔在西元前7世纪与希腊人接触。西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称这些人为盖塔(Getae〔Getian〕)人。盖塔人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部落共同在西元前4世纪下半叶构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西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对盖塔-达契亚人的演变有决定性的影响。[1]
青铜时代(公元前3500—前1150年),印欧部落的大规模迁徙,引发罗欧洲大陆的种族、社会、文化等发生重大变化。印欧部落陆续从位于黑海和里海北部大草原上的古老家园来到这里。在罗马尼亚境内,这支新来的民族征服并毁灭了辉煌成熟的库库特尼文化、古梅尼察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强制推行他们的语言与习俗,导致罗马尼亚文化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内逐渐走向衰落。直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300—前1500年),瓦蒂纳文化、格尔拉马雷文化等新文化相继兴起,诸多高地要塞和圣所纷纷得以建立,金铜冶炼业高度发达,陶器制作更加精美繁复。[1]
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在铁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100—前650年)得以延续,其中以新兴的加瓦—勒普什文化、巴巴达格文化、巴萨拉比文化为代表。罗马尼亚最早的铁器制作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证明了这种新技术在色雷斯部落的早期传播。直到公元前9世纪,青铜武器、工具和饰物仍然十分普遍。此外,罗马尼亚境内出土的几处藏有数百件金器的大型窖藏显示,冶金术在早期铁器时代仍然十分发达。[1]
公元2世纪初盖塔-达契亚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他们足智多谋的统治者戴凯巴路斯(Decebalus)的领导下,对罗马的多瑙河边界构成威胁,是为盖塔-达契亚人的文明鼎盛时期。但是,繁荣的经济、兴旺的城市遍及东南欧繁忙的贸易和其军队都对罗马在这一地区的野心构成挑战。为了结束这种危险,皇帝在101~106年间发动两次战争,迫使戴凯巴路斯投降。罗马人取得胜利,而戴凯巴路斯的城市被毁后自杀身亡。[1]
在超过一个半世纪里特兰西瓦尼亚盆地和南方的平原属於罗马的达契亚省。尽管人口由许多不同的种族构成,但罗马的行政管理、众多的城市和拉丁语造成高度罗马化,并使之迅速与帝国统一。达契亚反过来又为帝国提供谷物和贵重金属。由於移民对达契亚漫长的开放边界不断造成压力,迫使皇帝在271~275年间撤出罗马军队并取消行政管理。多瑙河再次成为帝国的边界。但是,文字记载和考古证据显示,一直到6世纪前仍有贸易,在多瑙河北岸仍有军事基地。此外,这一时期基督教加强了传播。[1]
罗马尼亚史盖塔—达契亚文明
公元前7—前6世纪,定居在多瑙河沿岸及喀尔巴阡山脉周围的色雷斯部落文明开始兴起。古希腊、罗马历史和地理学家称其为盖塔人或达契亚人(事实上他们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现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盖塔—达契亚人”。[1]
公元前5—前3世纪,达契亚人形成几个由“国王”(小君主或军事贵族)领导的部落联盟。他们开始在山顶等具有天然防御优势的地方筑起大型砖石结构的防御要塞。公元前1世纪,达契亚王国以萨米泽盖图萨为都城,对外与希腊人、塞西亚游牧民及巴尔干西南的伊利里亚、南色雷斯部落展开商业、政治和文化交流,吸收与借鉴古希腊—罗马文明、凯尔特人及东部游牧部落文明。[1]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3世纪初,达契亚人一直面临着来自马其顿、色雷斯希腊王国以及凯尔特人的军事威胁。[1]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罗马共和国与帝国征服了达契亚周围的所有疆域,将其边境线划至多瑙河岸,达契亚王国受到严峻的军事挑战。公元1世纪初,达契亚各部落联合建立盖塔—达契亚王国。在布雷比斯塔(公元前82—前44年在位)国王的统治下,王国疆域西抵多瑙河中游、东达黑海沿岸、南到巴尔干半岛。[1]
德切巴鲁斯(公元87—106年在位)统治时期,达契亚与罗马帝国间的军事与政治对峙达到顶峰。罗马皇帝图拉真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达契亚人对帝国巴尔干各行省的威胁,并占有其丰富的资源(如金矿和
大型盐矿)。公元101—102年和公元105—106年,先后两次发动血腥战役,罗马帝国最终侵占达契亚的大部分疆域,屠戮其政治和宗教精英,摧毁都城萨米泽盖图萨,德切巴鲁斯国王自杀身亡。[1]
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末,达契亚银器艺术达到顶峰。近250年间,数以百计的窖藏中出土了大量手镯、胸针、项链、腰带、耳环、戒指和银器以及大量硬币,充分显示了达契亚人的高超的银器制造技艺。[1]
罗马尼亚史罗马时期
公元106年夏,盖塔—达契亚王国的最后防线被罗马帝国军队攻克,大部分疆域被并入罗马帝国,称为达契亚行省。罗马人新建省会乌尔皮亚—图拉真—萨米泽盖图萨(又称“图拉真大帝的萨米泽盖图萨”),兴建大量城镇、自治市镇和村庄,修建军营、道路、桥梁、矿山及公私农场和庄园。罗马军队驻扎各军事要塞,充当着帝国的最前哨,以防御周围众多虎视眈眈的“野蛮部落”。[1]
公元前2世纪初,盖塔—达契亚是最后并入罗马帝国的重要行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农业和矿藏资源优势,达契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城镇化进程迅速。新省会享有较高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居民可充
分享受罗马公民的特权与义务。所有的城市、市镇及许多自治市镇,甚至一些大型村庄,都建有宏伟的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办公楼、公共广场、公共喷泉、公共浴室、圆形剧场和神庙)、公路、自来水供应设施、排水系统和典雅的私人住宅。罗马帝国在达契亚行省共驻扎有约40000名士兵,作为帝国统治该省的象征。[1]
公元2—3世纪,达契亚人的数次叛乱和野蛮部落的入侵给罗马的军事统治带来严峻挑战。直至公元230年,罗马帝国才将日益复杂的局势稳定下来。公元275年之后,达契亚行省的大部分领土被罗马帝国所抛弃(事实上根据帝国法律,即使在公元275年后,达契亚领土仍被视为罗马疆域的一部分)。尽管有过短暂的反抗与自卫,达契亚仍逃脱不了被罗马帝国让给与之联盟的多个“野蛮部落”的命运。罗马军队与行政机构撤出后,“野蛮部落”自由达契亚人率先进入达契亚行省。公元4—6世纪,根据联盟条约,达契亚被罗马帝国相继让予西哥特人、格皮德人和阿尔瓦人。[1]
公元4—6世纪,以及之后直到13世纪,尽管原达契亚行省相继被多个“野蛮部落”统治,然而当地居民仍自称为“罗马尼人”,即“罗马人”,他们常用的拉丁方言则被称为“罗曼内斯卡语”,即“罗马人的语言”。[1]
罗马尼亚史斯拉夫人
在罗马人取消行政管理和撤出军队后的近8个世纪中,达契亚曾被一系列的迁入民族占据。最早的有(Visigoth,275~376)、匈人(Hun,4世纪末至454年)和日耳曼民族的格庇德人(Gepidae,454~567)。他们对达契亚-罗马人没有什麼影响。但是,567年(Avar)打败格庇德人,为斯拉夫人大举进入达契亚开辟道路。然后,斯拉夫人与阿瓦尔人共同在602年突破拜占庭帝国的多瑙河边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
8世纪斯拉夫人在达契亚取得政治上和社会上的优越地位。9世纪他们的地位得到巩固,因为的统治者在791~796年间大败阿瓦尔人之后控制了达契亚。当地的斯拉夫人首领显然臣服於保加利亚沙皇。864年鲍里斯一世(Boris I)改奉基督教后,保加利亚的沙皇在达契亚和拜占庭帝国之间发挥一种宗教上和文化上的中间人作用。
罗马尼亚史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
10~14世纪期间在喀尔巴阡山-多瑙河地区出现新的政治结构。9世纪末定居在潘诺尼亚(Pannonia)并在10世纪进入达契亚的匈牙利人制服了和他们在那里发生冲突的斯拉夫-罗马尼亚公国。11世纪他们将喀尔巴阡山北部的领土(特兰西瓦尼亚)变成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到1330年在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许多小公国已并入入独立的罗马尼亚瓦拉几亚公国。喀尔巴阡山脉以东另一个摩尔多瓦公国在1359年获得独立。
罗马尼亚史中世纪
罗马尼亚史土耳其和奥地利之间
14~18世纪期间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公国演变成为东正教及其文化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向君士坦丁堡主教效忠。他们的大公竭力仿效拜占庭的皇帝,并根据拜占庭的法典写出他们自己的法律。他们的经济是农业的,社会是乡村化的,他们的艺术和文学是东正教说教式的。但是,罗马尼亚人也具有将自己与周围国家区别开来并向西方靠拢的特质。他们的语言源於拉丁语,他们承认罗马人为自己的祖先。
15~19世纪约4个世纪中鄂图曼土耳其的统治加深了罗马尼亚对东方的依附。经由承认苏丹的宗主权并每年向他纳贡,罗马尼亚避免直接并入,罗马尼亚因此得以保留自己的政治机构、法律和社会结构,避免穆斯林在这块土地上大规模定居。
18世纪鄂图曼的统治在一般称为法纳尔(Phanariot)政权的时期达到顶峰。由於俄国和哈布斯堡君主国不断威胁边境,奥斯曼的官员决定将本地的大公换成来自君士坦丁堡法纳尔地区的希腊家族或希腊化家族的成员,他们曾他们曾充分表明自己忠於苏丹。其结果是公国的自治权被彻底削弱,贡品和军需品的缴纳急剧增加。但是许多法纳尔的大公是有能力和有远见的统治者,如1746年任瓦拉几亚大公和1749年任摩尔多瓦大公的马夫罗科札特(Constantin Mavrocordat)废除了奴隶制,瓦拉几亚的伊普希兰提(Alexandru Ipsilanti)大公(年在位)开始了广泛的行政和法律改革。
罗马尼亚史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的社会
公国的政治制度与寡头政府相似,而不像绝对的君主制。大公行使广泛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但是,其权威不是无限的,因为他依靠波雅尔(boyar)和僧侣以取得关键性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波雅尔出任国家最高议会的成员,协助大公统治和执法。高级僧侣分担这些世俗责任,因为政教分离仍然被认为是异端的观念。但是,尽管波雅尔和僧侣参与政治生活,代议制却没有发展起来。
这两个公国是乡村社会,等级森严,社会地位变化受到严格限制。波雅尔人数很少但却垄断政治和经济权力。广大农民肩承著社会的主要负担,但却得不到什麼回报。商人和工匠为了限制竞争和保证获利而组成行会。但是,他们在公国的议会中却没有席位,他们不能实行自治,因为城市是大公的财产。
这两个公国的经济依靠农业。波雅尔和僧侣阶层组成农业生产的上层结构。18世纪初大部分农民已沦为农奴。
罗马尼亚史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
公国以外是特兰西瓦尼亚,其政府和经济由匈牙利贵族管辖。城市则由操德语的撒克逊上层阶级管辖。罗马尼亚人被排除在公共事务和特权之外,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民,并且信奉东正教。他们的命运在17世纪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较趋好转。为了加强天主教的统一力量,奥地利官员和耶稣会传教士说服一部分罗马尼亚东正教僧侣在年间接受与罗马的联合。作为对承认教宗的回报,罗马尼亚的教士被允诺给予与天主教教士相同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罗马尼亚史国家的建立
18世纪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罗马尼亚人脱离东方转向西方。贸易和外国投资增加,西方思想和制度的渗入迫使罗马尼亚的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开始考虑新的发展模式。
罗马尼亚史俄国日趋重要的角色
罗马尼亚的波雅尔———传统的社会领导者——最直接的目标是独立。他们在18世纪最后25年中似乎就要取得成功,因为根据1774年《凯纳甲湖条约》(Treaty of Kucuk Kaynarca)俄国获得了保护鄂图曼帝国的东正教徒的权力。这样就使俄国在两个公国的影响力增加。但是,波雅尔对将鄂图曼的统治换成俄国的统治并不甘心,而且他们对俄国1812年并吞摩尔多瓦的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地区感到惊慌。引起的国际危机对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於所有希腊人都受到怀疑。所以土耳其人取消法纳尔人的政权,同时恢复本地的罗马尼亚大公。1829年的《阿德里安堡和约》结束另一场俄国和土耳其的战争,建立起俄国对两个公国实质上的保护制度,并将鄂图曼的宗主权减少到少数几个法律手续。
俄国的保护制度使罗马尼亚人对俄国的愤怒增高。受过西方教育的自由派波雅尔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结束使独裁的大公掌权的外国统治。在这些波雅尔当中有许多人和其他知识分子共同形成1848年革命的先锋。但是,他们没有群众的追随,也没有组织。
他们过分依靠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社会变化。摩尔多瓦的大公很快放弃他们要求改革的鼓动。但是,瓦拉几亚更激进的「四十八人」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进行改革和防止外国干预。尽管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却未能获得法国和英国的支持。1848年9月一支俄国军队占领布加勒斯特,解散了临时政府。
罗马尼亚史独立
1850年代「四十八人」领导一场摩尔多瓦与瓦拉几亚统一的斗争。他们认为这是取得独立的必要前提。欧洲联盟对俄国的胜利,结束了俄国在两个公国的统治,将两个公国置於西方的共同保护之下。列强不承认两个公国的统一或独立。但是,1859年罗马尼亚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选出同一个人——库札(AlexandruCuza)作为大公,自行解决了统一问题。库札在1861年实现两个公国在行政上的统一,并且开始一项雄心勃勃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计画。这次改革在1864年达到最高潮,包括扩大选举权、土地改革和颁布一部保证大公在政府中有支配权的新宪法。库札在未取得其名义上的宗主苏丹的允许之前,自己决定开始进行这些改革,这样他宣告统一的公国罗马尼亚事实上的独立。但是,他的独裁方式树立许多敌人。1866年这些仇敌联合起来迫使他退位。
库札的继位者霍亨索伦-西格玛林根的查理(Charles of Hohenzollern-Sigmaringen,年为大公;年为国王〔King Carol I〕)的统治在建立国家方面取得新成就︰1866年颁布一部大致以西方模式为基础的宪法;政治团体合并为自由党和保守党两个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两个政党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工具;经由参加年,罗马尼亚正式获得独立。1881年卡罗尔一世获得列强对罗马尼亚成为王国的正式承认。
卡罗尔一世在位期间确立罗马尼亚议会制的主要特点。国王本人是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关键人物。一个较小范围的政治阶层与他分享权力,一种小范围的选举权使群众不能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卡罗尔一世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使罗马尼亚成为地区性强国和列强不可或缺的盟国(大多数自由党和保守党领导人也同意这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卡罗尔一世和少数大臣使罗马尼亚在1883年成为三国联盟的成员。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德国,他们羡慕德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并且希望使用这种力量作为保护以对抗俄国。由於与德国的伙伴奥匈帝国有摩擦,罗马尼亚对三国同盟的依附常常处於紧张状态。
1900年罗马尼亚与之间争端的基本问题是政府同化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的政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布达佩斯在教育和公共事务中限制使用罗马尼亚语,减少东正教和希腊正教的自治权。匈牙利人还拒绝罗马尼亚人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政治权利的要求。妥协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双方都认为民族生存已受到威胁。
罗马尼亚史罗马尼亚社会
传统与现代之间   这一时期,罗马尼亚社会的传统结构大部分仍未受到触动。大多数人民仍然生活在乡村。虽然大地主很少,但他们经由保守党行使很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乡间人口中大多数是农民。城市中由企业家、银行家和自由职业者构成的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崭露头角,并且经由自由党向大地主发起挑战,试图取得国家的领导权。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大多数人提供生计。19世纪末之前地主和农民都靠种植谷物(特别是小麦)以供出口。1907年严酷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导致农民大举起义,一万名农民的死亡有力地推进了改革。但是,变化的到来很缓慢。
1880年代起受益於政府保护和外国投资的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但是,到1914年工业仍然缺乏像冶金这样的现代工业基础的重要成分。对外贸易(特别是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贸易)虽有增加,但具有不发达的特点,主要出口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工业品。伴随著经济加速成长而来的是金融结构的重组,主要是成立私人银行和1880年为协调金融政策而成立的罗马尼亚国家银行。
罗马尼亚史大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史新的土地和人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罗马尼亚的发展十分重要。1916年罗马尼亚站在协约国一方加入战争,作为对法国和英国允诺给予土地(特别是特兰西瓦尼亚)及通过俄国稳定地供应战争物资的回报。俄国革命切断了协约国对罗马尼亚的一切援助,并且迫使罗马尼亚在1918年5月与同盟国订立单独的和约。同年晚些时候同盟国垮台,罗马尼亚及时地重新加入战争,在巴黎和会上取得战胜国地位。
由於这次世界大战而出现包括大多数罗马尼亚人在内的、扩大了的单一民族国家大罗马尼亚。在从匈牙利获得和、从奥地利获得(Bukovina)和从俄国获得之后,罗马尼亚的国土增加一倍。罗马尼亚的人口也增加一倍,达到1,600万,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特别是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人和比萨拉比亚的犹太人,使非罗马尼亚人的人口比例提高到总人口的近30%。
罗马尼亚政府以及一般的罗马尼亚人拒绝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人提出的政治自治要求。1930年时占特兰西瓦尼亚人口7.7%的讲德语的撒克逊人也渴望维持自己种族的独立性。1930年占罗马尼亚人口4.2%的犹太人受到歧视,因为反犹主义在各个社会阶层根深柢固。
罗马尼亚史从民主走向独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罗马尼亚的根本政治问题是议会政府和专制主义之间的斗争。20年代民主的前景似乎很光明,因为两个最强大的政党支持代议制度。1923年自由党发起修宪以保护中产阶级的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民族农民党由公认的罗马尼亚民主支柱领导。1928年在罗马尼亚历史上最自由的一次选举中,该党以绝对的优势取得胜利。这次胜利是罗马尼亚民主的最高点。
有两次事件成为未来民主的恶兆︰1930年即位和世界性经济萧条。新国王鄙视民主,想使自己在国家事务中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农产品价格暴跌和广泛失业动摇了人民对民主政府的信心,促使许多人从极端主义的政治中寻求救国方法,这正好帮助了国王。卡罗尔二世解决国家问题的方法是在1938年宣布王室专政并解散所有政党。
在对外政策方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所有罗马尼亚政府的基本目标都是保护大罗马尼亚边界。这些政府是巴黎条约下建立的国际制度的忠诚捍卫者和集体安全原则的热心倡导者。他们帮助成立了地区性同盟(即1921年小协约国;和1934年巴尔干协约国)并坚持参加国际和平和裁军会议。
30年代这种外交政策的基础逐步被削弱。由於法国和英国在大萧条时期对罗马尼亚的经济困境漠不关心,也未能抵制德国反覆违反《凡尔赛条约》,罗马尼亚对这两个国家的信心发生动摇。与苏联的关系因比萨拉比亚问题而仍处於紧张状态。虽然在1934年恢复外交关系,仍未使罗马尼亚政治人物免除遭到进攻的恐惧。他们寻求德国的保护,但却徒劳无功。日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加上1940年6月法国的失败,使罗马尼亚失去大国的支持。月间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Bukovina)北部,匈牙利占领特兰西瓦尼亚北部,保加利亚占领多布罗加南部。卡罗尔国王的独裁未能逃脱这场灾难,他被迫在9月6日退位。
罗马尼亚史社会和经济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罗马尼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缓慢,但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萌芽(虽不平衡),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年间进行的大规模土地改革将6,000,000公顷(15,000,000)土地从大地主手中分配到小农手中,因而使农业得以加强。同时在工业方面,钢、煤和石油的生产出现令人瞩目的成长。至1939年国内对食品、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的全部需求几乎都能由国内的生产者加以满足。但是,罗马尼亚的工业还不能提供所有必须的技术和设备。国家扩大了其作为经济协调人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自由党人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工业上,将工业作为把罗马尼亚引入现代世界一种最可靠的方法。自由党人与控制国际商业和金融市场的西方强国发展出良好的关系。
罗马尼亚社会的结构仍遵循战前的模式。农村地区的高出生率使人口稳地增加,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特别是儿童的死亡率。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资本主义关系增长的后果之一是社会的分化,这种分化加深了富裕农民与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广大小农的差别。作为一个阶级的大地主随著战后的土地改革已经消失,他们的位置被主要持中产阶级观点的绅士阶层所取代。整个罗马尼亚社会越来越城市化。最大的城市布加勒斯特作为首都和作为国家的工业、金融和文化中心而占有特殊地位。
战前关於国家性质和发展模式的辩论随著大罗马尼亚的诞生而加剧。「欧洲主义者」认为应采取西方模式,别无其他选择,「传统主义者」则坚持认为罗马尼亚应继续忠实於其东正教的精神遗产。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第三条发展道路」,既不属资本主义也不属集体主义,却扎根在小规模的农业中。
罗马尼亚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关发展的理论变成学术问题。1940年9月卡罗尔二世被将军和(Iron Guard)取代。虽然他们都对民主制度嗤之以鼻,但这些新伙伴却互不相容。安东内斯库赞成秩序,而铁卫团反对经济与社会计画。1941年1月相互敌视升高为公开的战争。在军队的支持下,安东内斯库取得胜利,消灭铁卫团这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此后三年半的时间里他作为一个军事独裁者统治罗马尼亚。
安东内斯库将与德国结盟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1941年6月他(和大多数罗马尼亚人)热心加入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以便夺回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且永远结束苏联的威胁。
安东内斯库和由马纽领导的主张民主的反对派所关心的主要问题都是避免被红军占领。1944年马纽与西方同盟国举行的复杂谈判原打算让罗马尼亚投降西方,但这个谈判却迫使罗马尼亚人直接去与苏联打交道。由於安东内斯库拚命依附於德国盟友,马纽和继承父位的米哈伊尔(Michael)国王於8月23日采取行动推翻了独裁统治,成立一个致力於反对德国的同盟国战争行动的新政府。一周以后红军占领布加勒斯特,这标示著罗马尼亚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罗马尼亚史共产主义的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史取得政权
  1945年春由于苏联强有力的干预,共产党取得政权。关键因素是1945年1月所谓共产党“本地派”(主要由罗马尼亚人构成)领导人和领导“莫斯科”派(曾在苏联度过很长时间的非罗马尼亚人)的鲍克尔(Ana Pauker)访问莫斯科。访问期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同意共产党夺取政权。苏联当局的强大压力强迫米哈伊尔国王在3月6日任命一个由共产党同路人领导的亲共产党政府。   民主力量由民族农民党领导人马纽领导。马纽有国王作为同盟者,但由于没有美国和英国政府干预,他对胜利失去信心。1946年2月英、美政府正式承认格罗查政府作为对允诺早期大选的交换,这样便放弃自己可能仍具有的影响力。共产党人将大选延后到日。正式的统计为80%的选票支持共产党及其盟友,但有力的证据显示这是为了掩盖民族农民党实质性胜利所伪造的选举结果。   随着1947年2月一项批准1944年休战条款和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归还罗马尼亚的和平条约的签订,西方对罗马尼亚的影响结束了。共产党在一次运动中开始清除遗留的反对派,公审马纽和其他民主派领导人并处以长期监禁使这次运动达到高潮。最后一个行动是迫使米哈伊尔国王退位和日宣布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史强制推行苏联模式
年间共产党领导人为极权主义政权打下基础。1948年他们采用为共产党保留最高权威的苏联式宪法,为自己确立正式的政治结构。共产党还建立安全局,它是一个广泛的安全系统的中枢。共产党解散各类私人组织,严格限制教会进行宗教和教育工作的能力,并在各个部门建立群众组织以取而代之。1952年乔治乌-德治采取进一步措施,将帕乌克尔和莫斯科派清除出党。   在重建罗马尼亚经济的工作中,共产党采取斯大林的原则∶严格的中央计划和指导,牺牲消费品的生产而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共产党还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并在1962年完成了这项工作。   在文化方面,50年代罗马尼亚文化生活的一个特点是苏联化或俄罗斯化。苏联在各个领域中的成就被作为榜样加以效仿,并花了很大的力量使俄语成为罗马尼亚人的第二语言。   苏联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其对罗马尼亚事务的管辖正式化∶1949年为协调苏联集团内部经济活动而成立,1955年为对抗西方盟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或称《华沙公约》),还有遍布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和政府内的苏联“顾问”。
罗马尼亚史民族共产主义
  60年代的10年是一段宽松时期。消费品和住屋增加,卫生保健、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更为普遍。这都是共产党政权的积极成就。文化知识领域中的变化尤为明显,学者可以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作家可以写以前禁止写的东西。   这种放宽来自于罗马尼亚民族共产主义的出现。50年代晚期乔治乌-德治害怕由苏联新领导人赫鲁晓夫发起的非斯大林化运动可能会迫使自己下台,因为他曾是(而且仍然是)最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但是,他也反对赫鲁晓夫坚持让罗马尼亚放弃工业化的努力而接受充当向经济互助委员会指定的“工业国家”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的角色。1964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发表所谓“独立宣言”。使紧张关系达到顶点。   1965年乔治乌-德治去世,他的继承人加紧了使罗马尼亚摆脱依靠苏联的努力。齐奥塞斯库寻求与西方扩大经济关系,并且巧妙地利用人民广泛的反苏情绪,动员对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支持。其“独立的”对外政策的最高点是谴责1968年以苏联为首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   苏联领导人对罗马尼亚“独立”的反应比较宽大。他们正确地估计到齐奥塞斯库知道冒犯的限度。特别使他们放心的是希奥塞古鄙视西方制度和价值观,他坚持党对权力的垄断,并且仍然作为成员国留在《华沙公约》内。   在国内事务方面,齐奥塞斯库1971年的7月论文结束了宽松时期。他在论文中要求恢复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正统性,强调共产党的领导角色。在此后大约20年的“新斯大林主义”中,齐奥塞斯库提倡个人崇拜,以此作为一种无限独裁的基础。为了防止出现其他权力中心,他不断地在党内和政府内调换官员,并且越来越依靠他的家庭成员(特别是他的妻子来担任关键职务。由于他坚持斯大林主义的经济模式,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工农业生产一片混乱,生活水准持续下降。为了使经济好转,齐奥塞斯库又转向苏联。   齐奥塞斯库政权企图削弱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人的社会团结,限制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教育和出版书刊,鼓励罗马尼亚人移居到匈牙利人口多的城市中去。匈牙利人特别害怕将希奥塞古的“乡村系统化”运动推行到自己的社区中来,这个运动的基本目标是消灭作为独特的社会阶级的农民,而且已经拆毁许多罗马尼亚村庄。
罗马尼亚史垮台
到80年代晚期齐奥塞斯库已将罗马尼亚变成一个警察国家。机构、组织甚至共产党本身都不过是执行他个人意志的工具。然而,在日至22日的一周之内齐奥塞斯库的独裁统治就被推翻。特兰西瓦尼亚的蒂米什瓦拉(Timisoara)市发生的一些小的事件引起暴力事件,并且很快扩展到其他城市。希奥塞古被迫逃离罗马尼亚,后遭逮捕受审,并在12月25日被处以死刑。共产党未被正式解散就轻易地化为乌有。   由反对希奥塞古的组织组成的松散联盟成立全国救国战线,领导罗马尼亚从共产主义向民主制过渡。在1990年5月举行的大选中,全国救国阵线轻而易举地获胜。反对派由重新组建的民族农民党和自由党构成。但是,这两个党是由返回罗马尼亚的流亡者所领导,广大选民对其纲领似乎不太熟悉。   日随着宣誓就职,全国救国阵线承担起对国家的正式管理。1989年以前伊利埃斯库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提倡者。作为总统,他仍然对私人企业和向自由市场迈进持谨慎态度。对经济改革速度快慢的分歧导致全国救国阵线自行解体。伊利埃斯库的支持者组成民主全国救国阵线。民主全国救国阵线仍维持其政治上的优势。在1992年9月和10月的议会和总统选举中,伊利埃斯库再次当选总统,他的党也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党。反对党的松散同盟民主议会也有重要影响。   日由公民复决通过一部新宪法,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这使政治稳定有了希望,但是,严重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新政府。1991年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后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原来关于国家性质和发展模式的辩论重新开始,因为罗马尼亚的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发现自己又一次处在东西方的十字路口。
.北京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尼亚舞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