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究竟证悟到何种程度?如果按照佛教中正见 佛陀的证悟悟果位等级来划分的

佛门修行者能成就的果位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 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 【备注】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 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 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 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 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色界】分四禅十八天:1、梵众天、 2、梵辅天、 3、大梵天(初禅三天); 4、少光天、 5、无量光天、 6、光音天(二禅三天); 7、少净天、 8、无量净天、 9、偏净天(三禅三天); 10、福生天、 11、福爱天、 12、广果天、 13、无想天、 14、无烦天、 15、无热天、 16、善见天、 17、善现天、 18、色究竟天(四禅九天). 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没有女性. 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 【无色界】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 “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 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 此四处称为四空处,四空天,或四无色处、四无色天等.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瞋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瞋(怒)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四)、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 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⑴、色界取:色界的贪. ⑵、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⑶、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⑷、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⑸、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⑴、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⑵、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二、辟支佛: 译为独觉;也作缘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多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的寂灭(涅盘),既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因缘而觉悟,故称为缘觉. 辟支佛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辟支佛过去世有修学的因缘,他们多数是佛陀住世时的初果或二果圣人,这些圣者投升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的觉悟,所以被称为缘觉.三、菩萨(参见《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境界与神通差异》) 1、大乘十地菩萨位:一者欢喜地(即初地菩萨,如:龙树菩萨):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二地菩萨,以下依次),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四者焰慧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五者极难胜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六者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十者法云地(十地菩萨),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2、大乘等觉菩萨位, 如: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等.是只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的菩萨位(古佛倒驾慈航的不计).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可化身无数及各种形类. 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 (一)、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 (二)、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比如证阿罗汉果的圣人,证果之后,知道觉悟是怎么一回事,但很多时候却不懂得教导人,使他人觉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觉者,能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令他人也觉悟,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圣者. (三)、觉行圆满:"觉"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觉行圆满,既是断除烦恼,智慧圆满,佛陀的众德具备,所以称为德行圆满.佛陀觉行圆满的果报是拥有一个佛土;有他所救度的众生;以及佛身相好庄严,佛陀能够令见到他的众生生欢喜心与尊敬心,这是因为佛陀具有世间人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八十种随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⑴、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着众生的根器而说法. ⑵、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⑶、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誓愿度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皆有恩德,而阿罗汉却没有,故说佛陀的觉行圆满.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帝,佛陀是觉悟者,他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 佛陀有三不能: 一者、众生度不尽; 二者、无缘不能度; 三者、定业不能转. 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顺着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 佛陀不是万能,不能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依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盘,解脱生死--成佛.五、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①、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②、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⑤、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⑥、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①、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②、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③、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明六通,他只有漏尽明,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与阿罗汉相比,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说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三)、十八不共法: ⑴、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⑶、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⑷、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⑸、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舍. ⑺、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⑻、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⑼、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3、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佛法所讲的宇宙人生之真相,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来世间只是追求权力、地位、财产;正是有了佛法的引导,你生理、心理、生活上的暂时痛;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学佛以后烦恼减少了很多,明白人身难得,不能过多浪;《怎么样学佛》;1.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应具足那几个要素?各自起到;学佛三个要素:依止善知识
3、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佛法所讲的宇宙人生之真相,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我们“离苦、得乐”。快乐分暂时和究竟两种,暂时的快乐只是有吃有穿、身体健康、心里舒服,而究竟的快乐,才能断除轮回的一切痛苦。人们要想获得究竟的快乐,就要明了“苦、集、灭、道”四谛――认识痛苦,寻找苦因,以道谛断除苦因,现前灭谛智慧。 不学佛的过失
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来世间只是追求权力、地位、财产、感情、家庭,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过了,我们的心识还要随业力在轮回中不断流转。《诸法集要经》中云:“愚人无正智,如盲处黑暗。” 愚痴的人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像盲人处于黑暗中一样,根本不懂取舍因果。以至于大多数人造了太多不善业,死后只有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诚如《四百论》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大般泥洹经》亦云:“愚夫邪见,向恶趣门。” 《华严经》也说:“世界若无佛,及众贤圣人,彼诸群生类,无有一切乐。”
学佛有哪些利益?
正是有了佛法的引导,你生理、心理、生活上的暂时痛苦才得以解除,并依靠这一因缘,最终在生死苦海中才有出头之日。在茫茫无边的轮回中,它是唯一的解脱津梁,故智者理应选择佛法。《别译杂阿含经》云:“唯有入佛法??是则归依处。”
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学佛以后烦恼减少了很多,明白人身难得,不能过多浪费在世间名利的追求上面,需要为自己的真正解脱谋求出路,也就是学习佛法,2。明白了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无始劫来自己的贪嗔痴的恶习,污染了自己光明的本性,学习佛法可以解脱诸多痛苦,看清轮回之苦,带来究竟的安乐。3。学习佛法明白了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被贪嗔痴污染的心和眼遮住了世界的真相,我们需要用大悲心去看待一切众生。
《怎么样学佛》
1.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应具足那几个要素?各自起到什么作用?请一一说明。
学佛三个要素: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次第闻思修行。
依止善知识能起到明灯的作用,另我们弃恶从善,究竟解脱。
发菩提行能起到制定目标的作用,另我们舍弃自利,真正利益众生。 次第闻思修行起到人法融合的作用,另我们舍弃歧途,迅速成就。
2.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就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这种想法不正确。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 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没有灯光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否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证道。
3.为什么说发大心利他的话,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华严经》里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
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劝修西方偈》说[ 《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若能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的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余人行善,此仁即是阿弥陀佛。”
所以说发大心利他的话,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修行不以菩提心为前提,自利的修行,永远不会成就。
《什么是密宗》
1、现在社会上,人们对密宗有哪些误解?请举例说明。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认为密宗是专讲神通、神变或气功的法门,只是藏地喇嘛修持的教派,甚至还有资料说,密宗又名“喇嘛教”。(第一、把密宗视为搞神通通的教派,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我们都知道,密续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单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 以开发神通。稍有这方面常识的人都明白,密宗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第
二、说密宗是喇嘛教也不正确。“喇嘛”有无上、出家人、上师的意思,把这套在密宗的头上,显然名称不相合。比如,“喇嘛”若取出家人之义的话,密宗就成出家人的圣教了,这显而易见不合理,因为学密者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中也有。)
2、在澄清人们对密宗的邪见时,为何不引用密续中的金刚语,而通篇引用汉地佛经中的教言?依此可以了知,度化众生时需要什么样的善巧方便?
答:上师在澄清对密宗的邪见时是针对汉地那些爱诽谤密宗的人讲的,之所以不引用密续中的金刚语,而通篇引用汉地佛经中的教言,目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说明汉地佛经与藏地佛经是相通、圆融、平等的,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易使人心服口服。
以此可知,在度化众生时,要根据不同的根基、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文化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化方法,达到契机契理,好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药。释迦牟尼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3、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一是对密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二是当自己对一个东西不了解时,不要妄加评论,产生分别心。三是知道了不管是哪一个宗门的佛法,都应该是圆融无碍,没有矛盾的,自己不理解只是境界不到而已。
《三殊胜》
1、什么是三殊胜?怎样行持三殊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
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2、发心分哪几种,其中加行发心殊胜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这种发心称之为不善。有些人去听经或放生,只是随波逐流,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这种发心称之为无记心。修持佛法是为了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称为善心。善的发心又分下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上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中士道的发心:修持善法只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到声闻缘觉的寂灭乐果,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上士道的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
末学反思自己是类似善心里的中世道发心。末学对名声财富地位等是比较淡薄,只要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就可以。末学也不爱凑热闹。在开始正式学习佛法之前就对佛法比较向往,有幸学习佛法,有比较强的希求心。从发心上讲,末学也会在心里想下或默念是为了众生获得佛果、佛法兴盛于世。但末学心里也知道,自己在思想认识上离真正的大悲心、菩提心还差得很远,深感惭愧。以后要克服修习中的惰性,和各位师兄一起努力修持。
3、菩提心的所缘是什么呢?菩提心如何修持呢?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
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没有这样观,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这种人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他也时时关心众生。假如做不到这一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于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论》第一品中有详细介绍,佛经中也说:“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个善法时,首先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
4、为什么正确的回向很重要?该如何回向呢?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1)、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2)、在别人面前宣扬。到处说自己做过什么功德、积累过什么善根、念了多少佛号、捐款做了什么佛事,这样炫耀功德,善根就会逐渐毁坏。现在有些人行善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我今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十年前做了什么功德??”当然,你回向完了以后,怎么样宣传都没事,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很容易摧毁。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比如你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的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这样不合理,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毁坏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以后,就不会摧毁。4)、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却回向让某某怨敌多得病,以三宝的加持使他马上离开人间。这种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颠倒的回向。
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回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回向经》中云:“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
胜利道歌01集题
1、在传讲《大圆满前行》之前,为何要先讲《胜利道歌》?这个道歌来源是怎样的?
《胜利道歌》是法王一生当中几部简明扼要的殊胜窍诀中的一部,他老人家一辈子闻思修行多年的智慧结晶。法王将毕生奉献给众生和佛教。这种智慧总结出来的教言,的确是非常的珍贵。这部《胜利道歌》十分殊胜,法王如意宝一再讲过,《胜利道歌》有相当大的意义和加持,倘若一个法师在传法之前,或者一个人在修行之前,把它读诵一遍或者传讲一遍,就能顺利实现愿望,不会遭受障碍和违缘。尤其末法时代魔障层出不穷。
这个道歌的来源:1995年9月份,法王如意宝示现重病。在川医那里查不出来病因,于是上师就在“国际大都会”住了五个多月,在五个月当中,除了吃饭以外他老人家,基本上处于入定状态。
后来有一天晚上,在上师的梦境中,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尊者、麦彭仁波切、罗珠上师一同出现在面前。此后,确如仲敦巴尊者梦中所授记,上师的病情日渐好转,到了3月10日,已完全康复。之后我们返回学院,大家以最隆重的仪式恭迎上师归来。上师即兴唱了一个《胜利道歌》。上师还将汉族弟子的道场取名为“金刚降魔州”,也是获得胜利的一种象征。
2、归纳而言,本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修行次第?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了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三主要道,而这里可以说是“四主要道”。为什么这样说呢?无二慧分为显宗法和密宗法,《三主要道论》讲述了显宗中观的无二慧,而本论在显宗中观的基础上,讲了密宗无上大圆满的无二慧,这是修行人值得追求的殊胜境界;这样的大圆满境界依什么而得呢?依菩提心而得,《入行论》讲了,没有菩提心的话,上上功德无法证悟;菩提心依什么而得呢?依出离心而得;出离心又依什么而得呢?依靠贤善人格。倒过来说,修行次第应该是:我们要先做好人,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
3、修持无上大圆满有什么功德?你对密法有什么样的认识?
答:大圆满的功德不可胜言,只是听到它的词句、接触它的法本、见到它的法义、佩戴在身上,也会成为闻解脱、触解脱、见解脱。
对于无上密法,倘若按照加行、正行、后行的次第如法修持,信心特别大,信根不错的人在六个月中就能解脱。
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
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今生中有缘遇到大圆满,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能遇到这样的密法,实际上已与普贤王如来同等缘分,
4、为了利益沉溺于轮回中的众生,我们应当如何发愿?在现实生活中,你怎么样做到“舍弃爱自如毒食” ?
答:偈颂云:
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
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
为了令沉溺于恐怖轮回中的众生,获得永远安乐的佛果,我们当承担起利他之重任,舍弃如毒食般的自我爱执。这个偈颂非常清楚地告诉大家如何发愿――利他、发错了愿――自我爱执――的危害。
众生沉溺在极其恐怖的三界轮回中,一为了让他们获得暂时(低级)的快乐――吃、穿,行、保险等等;二为了让他们获得究竟阿罗汉、菩萨、佛陀的果位,我们务必要肩负起利益众生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要舍弃毒药般的自私自利,否则果报非常可怕,《入行论》也说:“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所以,每个修行人要思维:利益众生最可贵。以利他心帮别人做一点事情的功德,远远超过以自私自利心在漫长岁月中的苦修。法王如意宝说自私自利心如毒药一样,大家对此要经常思维。别人说什么不要紧,只要自己有一口气、有一点能力,就要去做利他的事情。别人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但因果是不会虚耗的,没必要为了名声而利益众生。默默无闻地为众生发一点善心、做一点事情,才是我们发心的目的!
胜利道歌第二课
5、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请从两方面具体分析。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发菩提心的功德,可以阻塞恶趣之门,亦可暂时得到善趣人天安乐,究竟获得解脱。
一、菩提心的功德可从两方面得以体现:
(一)、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相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寂天菩萨说过:“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样,在生起的当下,能摧毁五无间罪、谤法罪等难以清净的重罪,如果罪业得以清净,就没有机会堕入恶趣。上师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可能堕入恶趣。所以,我们在临死之前,要全力以赴、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生起后不要让它毁坏,这样自己就不会堕落。
(二)、有了菩提心的话,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一切安乐,寂天菩萨也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究竟能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6、什么叫做出离心?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观点,生起出离心的界限是什么?你相续中有出离心吗?
答:对于想脱离轮回,希求解脱的人来讲,轮回中的名声、地位、权势、妙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52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思考题答案等内容。 
 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思考题_IT认证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思考题_IT认证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  《佛教基础教程二》思考题第一节课 1、 《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真正带来我们的对佛法生起正知正见。其他师兄的答案) 第二节课 4、佛陀的教诲...  《佛教基础课程》第一课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佛教基础课程》第一课顶礼...样一来,做任何事情肯定是为了众生,第一个发心殊胜便已具 足了 习题答案 1、...  13B净土组第一课《怎样面对痛苦》思考题参考答案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参考答案:佛教中解除痛苦的方法有 7 种: 1:利益众生,断除自利;2:苦乐皆转...  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答案 《大圆满前行广释》第一...答:1)这个法在藏传佛教中极为殊胜,它汇集了各大...有些人上半生修行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打好前行基础,...  山东教育学教材思考题答案.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 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略地位?(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 育基础性、先导...  喇荣佛学院加行班13年考试参考题及答案1-37_财会/金融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思考... 29页 免费
《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 27页 ...  佛教基础知识略谈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做为一个曾经信仰佛教的国度的...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思考... 29页 免费 佛教基础知识题目 暂无评价 11页 免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见 佛陀的证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