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仁怀茅台镇酒厂道教荐亡科仪

[长文慎入]试论道佛两教的地狱教主──道教太乙救苦天尊与佛教地藏菩萨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以救苦为职司的神祇,虽然道经中说祂可以三界救苦(接引东方长乐净土,人间救苦,地狱荐拔),但以文献所见,自六朝而下,和太乙天尊相关的经典,都以地狱救赎为主,太乙救苦天尊俨然成为道教的地狱教主,专司度化亡灵。和此神格相近的,则为佛教的地藏菩萨。
地藏最早出现在西秦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中,但只是释迦说法时的听众之一,并没有神迹可述。佛教译经中首次叙述地藏神格的,为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经中所见的地藏,随机应现,救众生苦难,神格和观世音相雷同。其后隋朝菩萨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所说地藏神格为引渡诸佛净土,其神格又和阿弥陀佛相近。入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是《大方广十轮经》的第二译。上述三经,因其中的二经是同经异译,所以实际上仅是二经;此二经所说的地藏,或以人间救苦,或以接引至诸佛净土为主;二经所见的地藏,其神格和观世音及阿弥陀佛相近。
纵观唐前佛教诸译经,地藏均无地狱救赎神格;地藏和地狱救赎牵连上关系,以佛徒译经言,始于唐武则天朝实叉难陀所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说眷属为亡人修斋,七分功德中,生人获六分,亡者得一分,其说和藏川《佛说地藏十王经》相同。唐.藏川撰抄的《十王经》有两种,一为:《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简称《佛说地藏十王经》)及《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藏川地狱救赎修斋之说,乃出自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是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地狱救赎科仪,因而佛教地藏神格的转化成地狱救赎,实由道教太乙救苦天尊有以启之。佛教地藏菩萨和地狱救赎相牵合,是出于唐世;至宋.淡痴《玉历至宝钞》,把地藏说成是地狱幽冥教主,因此而建立了地藏为地狱主神的地位。但以文献言,佛教地藏菩萨的地狱救赎神格,可以说是由道教太乙救苦天尊转化而来。另外,佛经中的地藏原无坐骑,至敦煌写卷s.3092号《还魂记》载唐大历十三年(778年)道明和尚入冥见地藏,写地藏真容,并说地藏旁有金毛狮子神兽;于是地藏而有了专属坐骑金毛狮子。但地藏之坐骑,似乎也是仿袭道教太乙救苦天尊之坐骑九头狮子。
地藏和地狱救赎牵连上关系,应是始于藏川自撰的两种《十王经》,及其后实叉难陀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藏川《十王经》仿袭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经典及科仪,将道教太乙天尊神格转化为佛教的地藏,使地藏成为地狱十殿中的亡魂救赎者。其后再经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阐扬女身地藏入地狱救母;至宋.淡痴《玉历至宝钞》的推波助澜,于是地藏菩萨便成为幽冥教主,专司地狱救赎亡魂。归结来说,地藏神格的转变,应以唐玄奘后的藏川为分界点,地藏的地狱救赎神格,始于唐.藏川两种《佛说十王经》,而《佛说十王经》所说的地藏神格及救赎科仪,则是仿袭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神格及科仪而来。
关键词:地狱教主  太乙救苦天尊  地藏菩萨
壹、太乙救苦天尊与地狱荐亡──兼论为死者度亡与生者自己预修
太乙救苦天尊,又名太一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简称救苦天尊;祂以救苦为职司,属下眷属神有十方救苦天尊(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救苦真人、大惠真人、普慈真人、普救真人等等;这些神祇常是救赎亡魂时所常奉请的神祇。
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究竟始于何时,难以有确定的时间,但大抵可以确定在六朝中晚期,甚或三国时已经存在。现存《正统道藏》及敦煌史料中,六朝道经中和太乙救苦相关的经典,较重要者约有下数诸种: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十卷【1】、《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2】、敦煌写卷p2384号《天尊为一切众生说三涂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狱妙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十卷【3】、《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一卷【4】、《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5】、《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6】、《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7】等。上述的道典有许多种已可确定在六朝中晚期已存在,如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法忏》十卷(《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草字号》,新文丰刊本十六册六五一页至七六三页)此经标名为三国时葛玄所集,容或有依托,但经前有唐玄宗朝李玄光序,知此书应是六朝时之作品,经中已提及东方长乐世界,已有敬礼寻声救苦天尊、太一救苦天尊之称。足证太乙救苦天尊居东方长乐世界的思想彼时已存在。
上述诸经中,尤以《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为叙述太乙救苦天尊神格之主要经典。此二经所重,略有不同。《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偏重在三界救苦(天界长生、人间救苦、冥界度亡);《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偏重在冥界度亡,后世度亡,大都诵念此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说:「此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8】随处应化,拯救众生。在道经中太乙救苦天尊,有接引东方长乐净土,人间救苦,地狱荐亡的三种神格,类似佛教阿弥陀佛、观世音与地藏。但自六朝起,道经中所见,太乙天尊及其眷属神,大都被囿限在地狱荐拔上,唐宋以后的道书,太乙救苦天尊更是超拔亡魂的主要神祇。太乙救苦天尊接引东方净土及人间救苦的这二种神格,道经中反而较少见到。
唐宋后与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相关的经典及科仪更多,收录于《正统道藏》者,如《地府十王拔度仪》、《太上三生解冤妙经》、《黄箓九阳梵炁灯仪》、《黄箓九巵灯仪》、《黄箓破狱灯仪》、《黄箓五苦轮灯仪》、《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黄箓救苦十斋转经仪》、《黄箓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黄箓斋十天尊仪》、《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青玄救苦宝忏》、《慈尊升度宝忏》、《灵宝五经提纲》、《太上三洞表文》、《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法会元》、《灵宝玉鉴》、明.宋宗真编《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收录于《道藏辑要》的有:《太上玄门晚坛功课经》、《忏法大观》卷三孟拱撰〈太乙救苦宝忏〉。收录于《藏外道书》的有: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正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九炼返生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九天炼度全集》、《诏亡科》、《清微诏赦玄科》、《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四正生神早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四维生神午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大斋三申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迎真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三涂五苦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破暗燃灯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曲赦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大斋科品全集》、《清微仪制灵宝玉箓血湖集》、《清微仪制血湖正朝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度人题纲上部左右案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度人大斋一过集》至《十过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救苦遶棺全集》、《太上灵宝遶棺燃灯救苦朝二集》、《清微灵宝遶棺三夜救苦度亡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九幽正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中元大会兼行回耀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大斋行符告简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四大归空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五灵梵度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亡斋藏棺隐景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关摄亡魂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诸品斋醮安建寒林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十王转案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诸品斋醮请经启事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十王绞经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水火炼度全集》、《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太极仙翁神炼玄科》;另,香港青松观所藏本《关灯散花仪》。以上这些道典,在谈及地狱救赎时,常会触及太乙救苦天尊及其眷属神。
总计来说,自六朝至清,道藏中和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苦有关的经典,不下百余种之多,撰成年代由六朝至清,各朝皆有。
六朝道教在地狱救苦方面,以文献所见而言,大抵可分为「度亡」与「预修」两种。「度亡」或荐拔,是指活人为死者超度,拔出地狱苦,超升天堂乐。「预修」则是指活人生时,在特定的时间上,持斋诵经,为自己死后积累资粮,可以免除死后入地狱受苦。
一、六朝道经中所见之度亡斋仪──忏悔、放生、燃灯、竖幡、诵念经文
六朝所见的度亡经典,和地狱救苦相关的经典,如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十卷、《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敦煌写卷p2384号《天尊为一切众生说三涂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狱妙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十卷、《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一卷等等,这些经典,都是以太乙救苦天尊与十方救苦天尊等救苦有关的神祇为礼敬、忏悔、度亡的对象。借由忏悔、立经像、竖幡、燃灯、布施、放生、诵念经文等来消灾病、救度亡魂。而度亡所重视的时间,据敦煌写本p2868号《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所说,则为一七至七七及百日等八个忌日。
六朝道经中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十卷及《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见的斋仪,以深度忏悔为主,来消灾度厄及超度亡魂。《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救赎之法,是以存思东极宫中寻声救苦天尊为主,借由燃灯及竖立旛旗,来超度亡魂。《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救度之亡为:请道士立经像,布施行道,散花然灯,放生赎命,诵经忏悔。举例来说,如《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
「为其亡人造诸功德,供办香油,然灯续明,转经行道,亡者即得舍离地狱,而上天堂。诸是男女,临终之后,七七之内,定其罪名,百日之中,配入五道。&&一切众生从初终之后,一七、二七、三七之内,造诸功德者,最为上法。七七日内,造诸功德者,此为次法。百日之内,造诸功德者,此名为下法。七七、百日,造诸功德次第法者,汝等谛听。第一造象,第二造经,第三造斋戒,第四造幡华,第五造然灯,第六修道场,第七赎生命,第八持布施,第九广救济,第十持摼心,第十一慈悲舍,十二平等心。尒时天尊重告道君、普救真人曰:为过去亡者,能行此十二修福,及诸功德者,名曰具足修福,亦名曰慈孝之辈。所有男女备修前福足者,一切亡人定获快乐。」(《中华道藏》第四册三0四页至三0五页)
经中以家属在亡者一七至七七、百日等特殊时间,造经立像,斋戒立幡,燃灯行道,放生布施,坚心慈悲等等,为救赎亡魂之法门。这些特定时日,后被唐.藏川《藏川十王经》所沿用。
二、六朝道经中所见生人预修地狱救苦斋仪
六朝道经中已出现了生人为自己预修死后斋仪,以求死后可以不必进入地狱,直升天堂的诉求。这一类的经典有《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及敦煌写本p2868号《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等经中所见之救苦天尊及其预修科仪。
上述诸经除叙述救苦天尊的地狱救苦外,并叙及预修科仪;其预修法门,《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说生前修福,计功补过,可以不入地狱。《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以布施财物、就师请法、转读经文,及以受戒、披心忏悔等方式,来救赎亡魂,兼为自己预做将来死亡时之救赎。《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六〈救苦品〉教人「常以月一日、十五日、月尽日,教诸男女到此日中不食酒肉,制止六情,清净烧香,于其家中及至玄坛灵观持斋授戒,诵念是经,六时行道,至心敬礼(十方救苦天尊)。」借由每月三日持斋修道,忏悔礼敬十方救苦天尊之名,可以使亡者得升天界,生人消除灾厄,无地狱苦难。敦煌写本p2868号及日本龙谷大学藏本539号、p2433号等三种写本合成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有荐拔亡魂及生人预修之法;其生人预修科仪为写经造像,燃灯设幡,布施斋戒,披心忏悔,各自首罪。
六朝两种地狱荐拔方式:生人为亡魂超度,及生人预修死后斋仪的观念及做法,对唐初的佛教影响甚深,唐.藏川并因此而撰写成地狱十王经典;六朝道经度亡科仪所重视的一七至七七、百日等特殊日子,藏川《十王经》则又加入一年忌及三年忌,而形成十个忌日,来和十王相搭配。六朝生人自己预修斋仪所重视的初一、十五、三十等三个特殊生七斋日,至唐.藏川则改为每月二时(十五日及三十日)持斋;藏川同时把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神格,挪转至地藏身上;并因此而把佛教地藏菩萨,由人间救苦、接引诸佛净土,类似于观音及弥陀的神格,转变为地狱救赎神格,此部分将于下详述。
[1]收入于《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草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六册六五一页至七六三页。此书题为「太极左仙公葛玄纂集」,葛玄为三国时人,经前有唐玄宗朝「三洞法师玄静先生李含光撰」的序文。此书既为李光含撰序,则应在六朝时已存在。
[2]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收入于《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服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六五八页至六六一页。
[3]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十卷,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木字号》,新文丰第十六册七六五页上至八一四页上。此经撰作年代未详,但以经中有预修科仪,疑和《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等经相同,皆是六朝作品。
[4] 《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一卷,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文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四五0页上至四五四页下。
[5] 《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服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六六三页上至六六九页下。
[6]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十卷,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文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三五三页上至四二七页下。
[7]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一书,收录于《正统道藏.太平部.仪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四十一册六六八页上至七0七页下。
[8] 《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字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五一三页上。
贰、地藏源起及其初期的神格──论东晋至隋末唐初佛经中的地藏
地藏,究其义,应是护持大地化育之神;与此相对的,则为天藏,天藏是护持天界之神。《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七〈须弥藏分第十五非时风雨品第三〉提到地藏菩萨说陀罗尼咒云:「以此陀罗尼力,令一切众果报所须及以地味,悉无减损,无能夺地之精气。又亦无能放毒气者,亦复无能坏其美味,不能令其变为涩恶,亦复不能令其隐没,亦复不能令此大地不生五谷茎枝叶华果药草。」此中之地藏,类似护持大地之地神。
「地藏」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秦圣坚《佛说罗摩伽经》,称为「持地藏菩萨」【1】,是释迦说法时众多听众之一。圣坚的年代为东晋孝武帝时人,《大唐内典录.卷三.罗伽摩经》文末云:「晋孝武世,沙门圣坚于河南国为乞伏干归译。」【2】西秦干归为公元三八八年。其后「地藏」一词陆续出现在译经中,东晋末.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华严.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一》作「大地藏菩萨」【3】、北凉.昙无忏译《大方广三戒经》卷上作「地藏菩萨」【4】、北魏.菩提流志译《佛名经》卷十二作「地藏菩萨」【5】;以上所见的「地藏」,都仅是提及神名,除《佛名经》而外,都是释迦说法时的听经众,仅述地藏之名,未述地藏事迹。地藏既是释迦说法时,在场的众菩萨之一,地位并不殊特,这一类随意诌说的听经者,在大乘经中甚多,如《大方广三戒经》中所列,光是以「藏」为名的,即有:虚空藏、莲华藏、宝藏、日藏、净德藏、法海藏、遍悦藏、船藏、莲华德藏等等,这些听经者,类似电影中的路人甲、路人乙,仅是烘托性质,大都无事迹可言,无神格可述。叙及地藏神格者,始于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
一、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
现今所见叙述地藏神迹功德的最早经典,当为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此经专在叙述地藏功德,以为称念地藏名号,可以灭三毒,消厄解灾,其作用和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称念观世音名号相近。北凉存亡年代在公元三九七年至四三九年,和东晋鸠摩罗什的年代相近【6】。《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说:「是地藏菩萨作沙门像。」【7】佛经中的菩萨像,都是作璎珞披体,华鬘庄严其身的富者居士像,而地藏菩萨则与其它菩萨造型不同,一般所做的地藏像,皆做比丘像,乃是根据《大方广十轮经》而来。
北凉.失名译的《大方广十轮经》,共八卷,卷一为释迦称述地藏功德,为此经之主轴。卷二、卷三前半为地藏问法,释迦告以十轮渡众。卷三后半为天藏问法,卷四为地藏问法,卷五至卷八为金刚藏问法,佛告以修道精进之法。全经最能突显地藏菩萨神格的,在第一卷。第一卷载述了地藏称名救厄及随机应现的神格。
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
「若有众生为无量亿种种诸苦恼饥渴切逼,有称地藏菩萨名者,悉能令彼饮食充足,灭诸苦恼,置涅盘道,皆得快乐。&&若有众生身心受苦,众病所持,能称地藏菩萨名号,身心苦恼皆悉除愈,安置涅盘,得第一乐。若诸众生恶心相向,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令彼众生柔和忍辱,更相惭愧,慈心忏悔,安住涅盘。若诸众生系闭牢狱,枷锁其身,具受众苦,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令诸众生皆得解脱,自在无碍。乃至应被系缚,囚执鞭杖,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亦复如是,皆悉解脱,安住涅盘,得第一乐。若有众生诸根不具,疲极懈怠,颠狂放逸,忘失本心,贪欲瞋恚,愚痴嫉妬,悭悋邪痴,憍慢睡眠等恶,皆悉炽盛,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如是众苦,皆令解脱,安住涅盘,得第一乐。若有众生,为大水漂流,猛火所焚,或坠高岩,投身山险,或坠树木及诸屋舍而身颠覆,有如是等无量怖畏,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有如是等怖畏之事,悉令解脱,安住涅盘,得第一乐。若有众生为诸毒蛇,种种禽兽之所螫者,或被种种毒药所中,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是诸怖畏,悉得解脱。&&若有众生,为诸罗剎恶鬼所捉,鸠盘荼所捉,富单那所捉,迦咤富单那,师子虎狼,恶毒蛊道,或为军阵战斗怨贼围遶,临敌惧死,贪生求乐,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如是族姓子男女,速离众苦,悉除患难,安住涅盘,得第一乐。若有众生为多闻,为信,为戒,为施,为禅定,为神通,为解脱,为色声香味触,为诸功德,为工巧华果树木敷具,为增益财利,为诸医药房舍屋宅,为使水雨顺时,为得清凉,为求男女、妻子,方便修福,为除寒热,令得正念,求如是等种种因缘,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此善男子威德力故,悉能称彼无量众生功德所愿。」(《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三册六八四页上中下)
上引所言称念地藏名号,一心归依,可以解除饥渴、疾病、身心苦恼、冤家恶心相向、牢狱系闭、枷锁鞭杖、贪瞋痴嫉悭、大水所漂、大火所焚、高处坠落、毒虫猛兽所螫、罗剎恶鬼所害、军阵怨贼所围等诸厄难;可以得多闻、禅定、神通、诸功德、增益财利,得求男女妻子,得正念。
以上所言称念地藏名号的功德,颇和称念观音名号功德相近。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所说观音功德神迹,有入大火,火不能烧;为大水所漂,能得浅处;被罗剎所害,能得脱难;临刑被害,称念观世音名号,能使刀杖段段坏;有罪被杻械枷锁者,称念名号,可使杻械断坏;可以远离淫、瞋、痴;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等等;一般称之为免七难(火、水、风或罗剎、刀杖、鬼、枷锁、怨贼)、离三毒(贪瞋痴)、得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两者相比,称念地藏名号功德,甚至胜过称念观世音名号的功德。不仅如此,地藏也和观音一样能随诸众生而应现为不同身形,以教化众生。
《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
「如是族姓子,或作梵天身成就众生,或作自在天、大自在天、摩酰首罗天,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陀天、炎摩天、帝释身、四天王身,或作菩萨身,或作辟支佛身,或作声闻身,或作转轮圣王身,或作婆罗门、剎利、毗舍、首陀等身,或作男身女身,或作童男童女身,或作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天、龙、夜叉身,或作罗剎身,或作鸠盘荼身,或作毘舍阇身,或作富单那身,或作师子身,或作虎狼身&&或作地狱身,为诸众生种种说法,随诸众生显示三乘,皆悉令住不退转地。」(《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三册六八四页下)
上述所说地藏的应化身神格,和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所说随机应化的神格相近。
《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云: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五七页上、中)
上引《大方广十轮经》和《妙法莲华经》二经文字虽有别,但都不外于在强调观音和地藏的随机应化的神格。
由于地藏具有观音的救苦及随机应化神格,且称念地藏名号的功德又比观音殊胜,所以《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说:
「善男子!弥勒、文殊、观世音、普贤等而为上首,如是等恒河沙诸大菩萨,若人于百劫中,礼敬供养,欲求所愿,不如于一食顷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功德甚多,所愿速得,皆悉满足。」(《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三册六八五页上)
不仅地藏人间救苦神格和观音相雷同,观音能应现不同之身形以救众苦,地藏也具有此神格。《大方广十轮经》是释迦称颂地藏功德之经,所以夸称礼敬地藏之功德胜过礼敬弥勒、文殊、观音、普贤等菩萨。佛经在地藏专属经典中夸耀地藏,把地藏说成在诸菩萨之上;但若在观音专属经典上,在夸耀观音时,则又把称念观音功德,说成在其它菩萨之上;佛经常有过度夸大,前后不一的弊病。
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而后,和地藏神格相关的叙述,则为隋.菩萨灯译《占察恶业报经》二卷,略述于下。
二、隋.菩萨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
《占察善恶业报经》,收入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九0一页下至九一0页下。此经分上下两卷,两卷内容有别;上卷为占察善恶业报法;下卷为地藏菩萨为坚净信菩萨说空义法门。
上卷经文假借佛说,以掷转木轮来行占卜吉凶之事。经中木轮,是以大约小指长短的木块,中央部分为正四方形,前后尖斜,仰手傍掷,令其轮动。「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其占法有三种,所用木轮各不一样,先后次第亦不同。
首先(第一轮):占宿世所行十善十恶,十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十恶业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愚痴。用十木轮,每一木轮上分别写上一善,背面写上一恶,「然后手执木轮于净物上而傍掷之。」由所掷善恶业情形,来和今世果报所得吉凶苦乐对照,是否相应;所谓「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大正藏》第十七册九0三页上)而对于所现恶业,应修对治法门。
其二(第二轮)占身口意三业(身业、口业、意业),用三木轮,各代表身、口、意一业;每一轮有四面,每面刻一粗细长短不同线纹,用以表业之善恶深浅,以占身口意三业之吉凶。此占须以第一轮十善恶业所呈现者为基础来进行;第一轮十善恶业所呈现,如是身业(杀、盗、淫)则掷身轮,如是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则掷口轮;如是意业(贪欲、瞋恚、愚痴),则掷意轮。而以行忏悔法来灭罪。
其三(第三轮)占三世受报差别,用六木轮,每一轮仅在三面上写三个数字,其数字由「一」至「十八」,代表六根六尘六识所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经云:「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使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大正藏》第十七册九0五页上中)经中列了一百八十九种,依所掷数而观察吉凶,但如照经文所言三掷相合,如何能得出一八九数中之一数,则经文未详言。其一八九数各数代表之意,略举如下:「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现当证;三者求中乘得不退;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九十九者观所失求当得;一百者当所失永不得&&」所言有求佛乘,有问财物失得,有憎怨得离,有卜问安吉等等。依所掷数字,参见经中所列一百八十九条,而得知吉凶。
《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掷木轮占卜善恶吉凶的方法,乃是仿袭道教灵签占卜法而来的,灵签是在竹策上书数字,依数字取签诗,依诗解吉凶。《四库全书.子部七.术数类》收录有东方朔《灵棋经》,今道教庙中亦有多种签诗供信徒卜问吉凶。有关道教灵签影响于佛教的部分,详细论述,详参见笔者所撰《道教与密宗》第八章,一九九三年四月,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由于《占察善恶业报经》有道教灵签占卜之说,所以在隋朝曾被视为伪经;其后到了唐代武则天朝,才又把它视为释迦所说的「正经」。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七曾详述其过程:
「《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沙门菩提登,外国人也,不知何代译《占察经》一部,《长房录》云:『此经检录无目,而经首题云:「菩提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今诸藏内并写流传,而广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问,其人引证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京向歧州具状闻奏,敕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唱寺问诸大德,沙门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今谓不然,岂得以己管窥而不许有博见之士耶?法门八万,理乃多途,自非金口所宣,何得显斯奥旨?大唐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敕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刊定一切经录》,以编入正经讫,后诸览者幸无惑焉。」(《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五五一页上)
上引所说,在隋世时有人依《占察善恶业报经》,书写善、恶二字,令人投掷,以卜吉凶,在当时官府及沙门都视为妖妄不经。但到了武则天朝,则以为「法门八万,理乃多途」此书如果不是释迦所说,不能显现如斯深奥旨意;以此为由,而把它当做是「正经」不是伪经。武则天是利用佛教《大云经》、《宝雨经》等来做为夺国图谶的人,她会把《占察善恶业报经》当做是「正经」,也是必然的。
《占察善恶业报经》和地藏有关者为下卷。下卷是地藏为坚净信菩萨叙述佛教空义,以为诸佛法身不灭不变,宣扬止观,及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往生诸佛净土。此经,有净土思想,而无地狱救赎之文。
隋.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信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九0八页下)
《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是坚净信菩萨向地藏菩萨请问佛法,及问如何渡化众生。地藏所说的修道法门,有明显的净土念佛法门的意味在,其和西方净土相同处,是同样观想佛身及所在之净土。其差别则在于西方弥陀净土法门,是专心诵念阿弥陀佛及观想西方世界;而地藏菩萨的净土法门,则不限于弥陀净土,可以视自己喜欢,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以此段叙述看来,地藏的神格,反而和阿弥陀佛相近。
《占察善恶业报经》今人已视为伪经,此经下卷的内容和上卷内容完全不同,明显的是将不同的二经凑合成一经。其下卷有关地藏神格之说,和先前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以地藏神格同于观世音之神格者,又有不同;但北凉及隋所译二经,皆无地藏菩萨地狱救赎,荐拔亡魂之情事出现。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有关地藏的叙述,出现了类似净土的思想,这种说法在敦煌写卷斯一九七号《佛说地藏菩萨经》更可看得清楚。《佛说地藏菩萨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造地藏菩萨像,写地藏菩萨经及念地藏菩萨名,此人定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从一天堂至一天堂。若有人造地藏菩萨像,写地藏菩萨经及念地藏菩萨名,此人定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人舍命之日,地藏菩萨亲自来迎,常得与地藏菩萨共同一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五册一四五五页下)
敦煌写卷斯一九七号《佛说地藏菩萨经》的撰作年代应在藏川及实叉难陀之后,详下述。
三、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隋后,到了唐代,其中和地藏相关的,则为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此经和北凉译《大方广十轮经》,是同一经的异译。
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收入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三册七二一页上至七七七页下。此经虽以「地藏十轮」为名,其实和地藏密切相关者,只在前面第一卷。其余诸卷都是地藏或其它菩萨来向释迦请问佛理,和地藏成道事迹或神格全无关系。
此经第一卷是释迦叙述地藏所成就的功德,以为「至心称名念诵」地藏,可以消灾解厄,得所求。所塑造出来的神格和东晋.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塑造的观音救苦神格相近,但并没有地狱救赎的叙述出现。
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种种希求,忧苦逼切,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离诸忧苦,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盘之道。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饥渴所逼,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饮食充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盘之道。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乏少种种衣服宝饰、医药床敷及诸资具,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宝饰、医药床敷及诸资具,无不备足,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盘之道。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三册七二四页下)
文中所叙「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可以使饥渴者,饮食充足;使求衣服宝饰、医药者,得衣服宝饰、医药;使爱别离怨憎会者,得爱乐合会,怨憎别离;使身心忧苦病痛者,能身心安乐,众病除愈;使乖情斗诤者,和穆欢喜;使入牢狱者受杻械者,脱离牢狱,杻械销除;使受囚鞭挞者,免离囚执鞭挞;使诸根不全(身体残缺)者得全;有被鬼魅所乱心者,离诸扰恼;被火焚、水溺、风飘者,能离诸危难;有为毒虫毒药所中者,能离诸恼害等等,所叙地藏的救苦神格和《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音闻声救苦相似。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二以下是天藏、地藏、金刚藏、虚空藏等人向释迦请问成佛度众及僧众戒律等问题,释迦为其叙述成就成佛的十种法轮及造重罪入地狱的十恶轮。车以轮行,此处之轮,是指所行之法。
全书除卷一叙述诵念地藏之功德外,其余诸卷,地藏仅是请问人,和地藏事迹无关。纵观玄奘所译此经,皆看不出地藏和地狱救赎间之关系。
近世佛徒以为地藏信仰来自地藏三经:《大方广十轮经》(北凉失名译及唐玄奘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其实地藏三经中的前两经:隋.菩萨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大方广十轮经》(包括北凉译《大方广十轮经》及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皆和地狱救赎毫不相干。
又,由于北凉(397?439)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阐释了地藏功德,也开启了地藏信仰之端,其后,至隋初开皇(581?600)年间,信行禅师(540?594)创立三阶教,宣扬《地藏十轮经》,礼敬地藏菩萨【8】。北凉失名译为《地藏十轮经》的第一译,而唐世玄奘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则为第二译。地藏受到中土佛教信徒的重视,应从隋初三阶教的倡导起。但地藏三经中的前两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十轮经》),都和地狱救赎无必然关系。在前两经中,《大方广十轮经》中的地藏神格和观音的神格,大致相同,都极力宣扬祂们化身千百变,在六道中救渡受苦众生,只要志心礼敬,诵念名号,即会蒙受其神力救脱。《占察善恶业报经》则出现了地藏引渡至诸佛净土的叙述,和弥陀神格相近。而这两经也都不涉及地藏地狱救赎的独特神格。换句话说,初期地藏是偏向世间救苦及引渡净土,和观世音及阿弥陀佛的神格相近。
地藏神格的转化成为地狱救赎,应是始于唐世藏川的两种《十王经》,是仿袭自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苦的神格而来;其后而有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叙地藏入地狱救母;至宋.淡痴《玉历至宝钞》,而将地藏推尊成为地狱幽冥教主。
[1]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八五一页下。
[2]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五册二五五页上。
[3]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六七六页上。
[4]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册六八七页下。
[5]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一八三页中。
[6] 鸠摩罗什约于公元四0一年入长安,见释慈怡《佛教史年表》页三四,一九九五年二月,佛光出版社出版。
[7] 《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三册六八一页下。
[8] 有关三阶教的讨论,详见日本.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东京岩波书店一九二七年六月出版。
参、承自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苦神格而来的地藏地狱救赎神格
在唐代,将地藏菩萨转变成地狱救苦神格的重要经典,约有三:藏川的两种《十王经》、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敦煌写卷s197号《佛说地藏菩萨经》。
一、地藏地狱救赎神格的形成──藏川《十王经》
1、藏川的两种《十王经》
地藏何时才跟地狱救赎相结合的呢?笔者以为应是始自唐初藏川杜撰的两种《十王经》,其后又有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译本的阐扬,至北宋道士淡痴的《玉历至宝钞》,才奠立了十王地狱,及地藏为地狱教主的神格。
藏川的二种《十王经》为:《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及《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两本皆是题为「成都府大圣慈恩寺沙门藏川述」,前者简称《地藏十王经》后者简称《预修生七经》,而两者常同被简称为《十王经》。北宋.淡痴道士即据此而撰写成《玉历至宝钞》,三本都是论述地狱十殿阎王及所辖地狱情形。
藏川其人,事迹不详,笔者曾据梁人编《经律异相》无十王说,而唐高宗时人已用及藏川《十王经》中的「奈河」、「善恶童子」等名相及人物【1】,唐玄宗朝有人画十王图【2】,因而考定藏川应为唐初人,年代在唐太宗至高宗间,与玄奘同时或略晚。详细论辩,请见笔者《道佛十王地狱说》附录二【3】,及笔者《敦煌俗文学论丛》第四篇【4】。
地藏在上述所列唐前佛教诸译经中,并没有地狱救赎神格。地藏和地狱连结在一起,最早的文献,应是藏川的两种十王经,其次才是实叉难陀的《地藏菩萨本愿经》。
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偏重度亡,现收录于《卍续藏经》第一五0册,题为:「《佛说地藏菩藏发心因缘十王经》,成都麻(府)慈恩寺沙门藏川述」。
藏川的《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偏重生人预修,现所见者,约有两个不同版本:一种为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部七、《卍续藏经》一五0册、法国国家图书馆者(伯二00三号、伯三七六一号),题为「《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成都府大圣慈恩寺沙门藏川述」。一为英京大英博物馆和北大图书馆所藏,共十七个写卷(斯二八一五号、斯三一四七号、斯四五三0号、斯四八0五号、斯四八九0号、斯五四五0号、斯五五三一号、斯五五四四号、斯五五八五号、斯六二三0号、斯七五九八号),另有北八二五四号至八二五九号等写卷,其题为《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斋往生净土经》、《佛说阎罗王受记劝修生七斋功德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佛说阎罗王受记经》、《佛说十王经》等等。
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叙述人死后在头七(死后第一个七日),亡魂被驱赶至第一殿秦广王处。第二七时亡人渡过奈河津,有翁婆二鬼刑虐亡魂,驱策至第二殿初江王处。第三七,进入第三殿宋帝王处,被恶猫、大蛇所囓咬。死亡的第四个七天,进入第四殿五官王处,此处有秤量舍和勘录舍,秤量舍有业秤,称量亡人善恶业,而勘录舍则有冥官、善恶童子载录所行善恶。亡后第五七,进入第五殿为阎魔王国,是地狱中的最高主宰,国中有檀荼幢,上有人头形,能见人间所行一切,而善恶童子,系与人同生的具生神,也称为左右双童,左记恶、右记善;共同向阎王禀奏,国中又有业镜,鉴照亡魂生前所行一切事迹。阎魔王告诉世人,必须在三长月十直斋日持斋念佛,并备钱、幡、水果,向北醮祭,诵念阎魔王,如此可以延寿,削死籍,着生簿,可以免于横死。经中并叙述阎罗王即是地藏菩萨悲愿所化,目的在渡无佛世界的地狱众生;因而地藏蒙佛授记,将来做佛。第六殿为变成王,亡魂在死后第六个七日进到此处。第七殿为太山王,亡魂在七七四十九日时来到此处。亡魂死后百日时,经过第八殿平等王。死后一年经过第九都市王。死后的第三年,经过第十殿五道转轮王。经中同时说十殿阎王是十大佛菩萨所化。依次为:第一殿秦广王:不动如来。第二殿初江王:释迦如来。第三殿宋帝王:文殊菩萨。第四殿五官王:普贤菩萨。第五殿阎魔王:地藏菩萨。第六殿变成王:弥勒菩萨。第七殿太山王:药师如来。第八殿平等王:观世音菩萨。第九殿都市王:阿閦如来。第十殿五道转轮王:阿弥陀佛。家属荐拔亡魂,则是在亡人死后的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等,亡魂在这些特定时日里,经过地狱十王殿;亡人家属如能在上述特定日子中,修斋造福,写经造像,便可拯救亡魂出离地狱,其中如少了一斋,则将多留滞在一王中一年。
藏川的第二本《十王经》为《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叙述释迦如来在婆罗双树间,将要入涅盘时,诸大菩萨、阎王、太山府君等齐来集会。佛在大众中为阎罗天子授记,将来当作佛,佛名普贤王如来,国名华严。众中阿难问佛阎罗王成佛因缘,释迦如来告诉他,阎罗王因缘已熟而得授记;并告诉大众,造此经及修生七斋、荐拔亡魂,有诸多功德。由于此经除荐拔亡魂外,也可以预为自己死后救赎用,所以经名有「预修」及「生七」等词。生七,是活人为自己做七。修生七斋,是每月二时:时,指日;是在每月的十五日及月底三十日两天持斋,「供养三宝,祈设十王,修名纳状」奏上天曹地府,如此死后即可不必入地狱。
藏川两种《十王经》的差异,在于《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是荐拔地狱亡魂,依死后十个特殊忌日,举行诵经焚化纸钱等科仪,来救赎地狱亡魂。《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则是生者为自己预修死后免入地狱的修持方法。藏川两种关于地狱的《十王经》,一为救赎亡魂,一为生前预修,两者都是以地藏为地狱之主神。藏川两种《十王经》分别为荐拔亡魂及生者预修,其观念与科仪,实是由六朝地狱救苦道典有以启之。
佛教经典中,原没有救度亡魂的科仪,更没有预修生七斋之说。这些做法,应是受六朝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相关的道经影响而来。
2、藏川十王经与六朝道经地狱救赎之关系
六朝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叙述人死后由初七至七七至百日,天神下临检校善恶,家属若能为之造经造像,设斋行道,礼诵忏悔,烧香燃灯,放生赎命,则可以「开度亡人,克得生天。」其说和藏川《佛说十王经》亡魂救赎法相近;藏川之说,应是取自此道经而来。在六朝时,这一类的道经有《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及敦煌写本p2868号《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等,上述诸经除叙述救苦天尊的地狱救苦外,并叙及预修科仪;这种生人预修死后的观念及做法,对藏川影响甚大,今以《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及藏川《十王经》为例,说明于下: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云:
「(太上道君曰)若天命将终,天筭将尽,不可救拔,舍身太阴,临终之时,为其发愿忏悔,舍施衣服卧具,所有资财,受戒忏悔,最得功德,不可思议。即从初亡至七日以来,造经造像,设斋行道,礼诵忏悔,烧香燃灯,放生赎命,济度贫穷,昼夜相继,开度亡人,克得生天。所以者何?夫人欲亡,乃至七日以来,诸天童子,四司五帝,三界官属,齐来监临,按检罪福,列奏天宫。吾遣七神童子复来检行,定其善恶,配注生门。善即生天,福流子孙,使见在安乐,无怖无畏,家宅清净,所为皆吉。恶即受罪,殃流生人,死亡疾病,坎坷,官灾口舌,种种恐怖,惑乱生人。凡所施为,皆悉不利。是故七日之内,开度最急,过是之后,每至七日,是其童子领录亡人魂魄来到家中,案行罪福。七七之后,五天将军下摄其魂,九土使者来取其魄;将军欲其生天,使者欲其入地;五日一下,较量罪福,福多者则生天堂,罪多者则入地狱。凡善恶两神,十日一下,考较善恶,定其罪福。是故亡人从初亡一七、二七,乃至七七、百日,家中亲眷当须开度,令生善处,得见安乐。作此功德,最为第一。即初亡一七,造救苦天尊一身,写此经一部,造灵旛一口,燃灯七卮。至二七,造天尊二躯,写经二部,造旙二口,燃灯二七卮。计七日,造像七躯,写经七部,造旛七口,燃灯四十九卮。计日加之,至百日,造百躯,写经百部,及转经百遍,造旛百口,燃灯七百卮也。虽则百千万亿经像旛灯,要以七数之。若贫穷之人,随其分力,皆就七、百日也。」(《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文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四一一页上至四一二页上)
唐.藏川述《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预修生七斋者,每月二时供养三宝,祈设十王,修名纳状,奏上六曹、善业童子,奏上天曹、地府官等,记在名案,身到之日,便得配生快乐之处,不住中阴四十九日,不待男女追救,命过十王。若阙一斋,滞在一王,留连受苦,不得出生,迟滞一年。是故劝汝作此要事,祈往生报。&&
尔时佛告阿难、一切龙神八部、及诸大臣、阎罗天子、太山府君、司命、司录、五道大神、地狱官等行道天王:『当起慈悲,法勿有慢,可容一切罪人慈孝男女,修斋造福,荐拔亡人,报生养之恩。七七修斋造像,以报父母,令得生天。』赞曰:﹃佛告阎罗诸大神,众生罪业具难陈,应为报恩容造福,教蒙离苦出迷津。﹄阎罗法王白佛言:『世尊!我等诸王皆当发使,乘黑马,把黑幡,着黑衣,检亡人家造何功德。准名放牒,抽出罪人,不违誓愿。』赞曰:『诸王遣使检亡人,男女修何功德因,依名放出三涂狱,免历冥间遭苦辛。』
第一七日过秦广王;赞曰:『一七亡人中阴身,驱将队队数如尘,且向初王齐检点,由来未渡奈河津。』
第二七日过初江王;赞曰:『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万队涉江波,引路牛头肩狭棒,催行鬼卒手擎叉。』
第三七日过宋帝王;赞曰:『亡人三七转恓惶,始觉冥涂险路长,各各点名知所在,群群驱送五官王。』
第四七日过五官王;赞曰:『五官业秤向空悬,左右双童业簿全,轻重岂由情所愿,低昂自任昔因缘。』
第五七日过阎罗王;赞曰:『五七阎王息诤声,罪人心恨未甘情,策发仰头看业镜,始知先世事分明。』
第六七日过变成王;赞曰:『亡人六七滞冥途,切怕坐人执意愚,日日只看功德力,天堂地狱在须臾。』
第七七日过太山王;赞曰:『七七冥途中阴身,专求父母会情亲,福业此时仍未定,更看男女造何因。』
第八百日过平等王;赞曰:『亡人百日更恓惶,身遭枷械被鞭伤,男女努力造功德,从兹妙善见天堂。』
第九一年过都市王;赞曰:『一年过此转苦辛,男女修斋福业因,六道轮回仍未定,造经造佛出迷津。』
第十至三年过五道转轮王;赞曰:『后三所历是关津,好恶唯凭福业因,不善尚忧千日内,胎生产死夭亡身。』
十斋具足,免十恶罪,放其生天。赞曰:『一身六道苦茫茫,十恶三涂不易当,努力修斋功德具,恒沙诸罪自销亡。』」(《卍续藏》第一五0册三百八十六页)
S5544写卷唐.藏川《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
「若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预修生七斋,每月二时:十五日、三十日。若是新死,依一七计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并须请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检察,必须作斋,功德有无,即报天曹、地府。供养三宝,祈设十王,唱名纳状,状上六曹官、善业童子,奏上天曹、地府冥官等,记在名案,身到日时,当便配生快乐之处,不住中阴四十九日。身死已后,若待男女六亲眷属追救,命过十王。若阙一斋,乖在一王,并新死亡人留连受苦,不得出生,迟滞一劫。是故劝汝作此斋事。如至斋日到,无财物及有事忙,不得作斋请佛延僧建福,应其斋日,下食两盘纸钱,喂饲新亡之人,并归在一王,得免冥间业报饥饿之苦。若是生在之日作此斋者,名为预修生七斋,七分功德尽皆得之,若亡没已后,男女六亲眷属为作斋者,七分功德,亡人唯得一分,六分生人将去,自种自得,非关他人与之。」
唐.藏川述《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尔时阎魔法王重告大众:『我以阎浮日月所行,正、五、九月长月、十齐(斋),殊向阎浮,于人众同分。为作善福人,遣监福监醮使,乘飞面白马至,须臾之顷,见所作业,即还,须臾向我说所见福;为作恶罪人,遣通奏通府使至,如上使。我今殷懃断众生业,众生不知,恣作恶业,堕三恶道,非我无悲心。善福众生,于十齐日,受持十戒,存当苦悲。
一日,至心进念定光佛。八日,至心进念药师瑠璃光如来。十四日,至心进念贤劫千佛。十五日,至心进念阿弥陀佛。十八日,至心进念地藏菩萨,从旦至食,供养称名,必定不受四恶道苦。二十三日,至心进念势至菩萨。二十四日,至心进念观世音菩萨。二十八日,至心进念毗卢遮那如来。二十九日,至心进念药王菩萨。三十日,至心进念释迦牟尼佛。如是十齐,修习一年,能持十戒,能念十尊,能除疫病、五病鬼,使得寿百,得福百秋,命终之后,生诸佛国。」(《卍续藏》第一五0册三百八十二页)
道经中叙述在亡者一七至七七至百日间,天神将下临检校亡魂功德,较量罪福,此时如家属为亡魂造经造像,设斋行道,造旙燃灯,礼诵忏悔,放生赎命,可以「开度亡人,克得生天」。这种说法,到唐世,为藏川所沿承。上引藏川两种《佛说十王经》经文,其中S5544写卷藏川《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是同经的不同版本,文字略异。两种《十王经》,其中所言的救赎方法有二:一是活人自救,一是救赎亡魂。在活人方面,是每月二时供养三宝,二时即二日,敦煌所见抄本中,说是十五日、三十日。至于救赎亡魂,经中说「若是新死,依一七计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并须请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临检察,必须作斋,功德有无,即报天曹、地府。供养三宝,祈设十王,唱名纳状,状上六曹官、善业童子,奏上天曹、地府冥官等,记在名案,身到日时,当便配生快乐之处。」此说和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说:人死后由初七至七七至百日,天神下临检校善恶,家属若能为之造经造像,设斋行道,礼诵忏悔,烧香燃灯,放生赎命,便能得生天上。二说相近。又,藏川《十王经》中所言「修名纳状,奏上六曹」。六曹之称,出自中土;修名纳状上奏天曹地府的观念,则抄袭道教。而所言诸王派遣使者「乘黑马,把黑幡,着黑衣,检亡人家造何功德。准名放牒,抽出罪人。」也是由道教天神检斋观念而来。以牒记名,抽出名籍等,皆是中土常见官吏行政办事方法。这些都和《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所说:「夫人欲亡,乃至七日以来,诸天童子,四司五帝,三界官属,齐来监临,按检罪福,列奏天宫。吾遣七神童子复来检行,定其善恶,配注生门。善即生天,福流子孙,使见在安乐,无怖无畏,家宅清净,所为皆吉。恶即受罪,殃流生人,死亡疾病,坎坷,官灾口舌,种种恐怖,惑乱生人。凡所施为,皆悉不利。」二者所说亡者死后,家眷为他写经造像做功德,以救赎亡魂的方法,以及天神检校亡者家属,定其善恶功过之说相近。我们将藏川两种《十王经》拿来和《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做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亡魂救赎法,有密切的关系。
又《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六〈救苦品第十五〉:
「今指告汝救护之法,汝宜行之。常以月一日、十五日、月尽日,教诸男女到此日中不食酒肉,制止六情,清净烧香,于其家中及至玄坛灵观持斋授戒,诵念是经,六时行道,至心敬礼。
至心敬礼东方慈悲救苦天尊、至心敬礼南方好生救苦天尊、至心敬礼西方平等救苦天尊、至心敬礼北方大慈救苦天尊、至心敬礼东北方普济救苦天尊、至心敬礼东南方无量救苦天尊、至心敬礼西南方等观救苦天尊、至心敬礼西北方惠化救苦天尊、至心敬礼上方遍慈救苦天尊、至心敬礼下方广济救苦天尊。
恭敬礼拜已,各各稽首,叩头长跪,伏地三言:十方救苦无上大慈尊!弟子某今日并是凡夫,无量劫来沈沦罪苦,造诸恶业,杀生偷盗,邪淫放荡,悭贪瞋怒,愚痴颠倒,恶口两舌,绮言妄语,啖食众生,破斋破戒,违天逆地,罪根无数,不可计量,伏愿十方救苦无上大慈天尊,赦其愚痴,乞得清净。乃至凡诸厄难,一切苦痛,于其家中,或灵观玄坛,能自发露,首谢己身。吾遣诸天,按行灵司,即为削除罪考,免其苦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文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三九六页下至三九七页下)
S5544写卷唐.藏川《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
「若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预修生七斋,每月二时:十五日、三十日。&&若是生在之日作此斋者,名为预修生七斋,七分功德尽皆得之,若亡没已后,男女六亲眷属为作斋者,七分功德,亡人唯得一分,六分生人将去,自种自得,非关他人与之。」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六〈救苦品第十五〉,文中即以每月初一、十五日、三十日为修斋持戒日,藏川的每月二时(十五日、三十日)持斋,应是由此而来。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的撰作年代,如由唐中宗朝的史崇《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中已数称《太上业报因缘经》看来,可以确定撰成于唐前,应是六朝道经,写作年代应在藏川《十王经》前,因而藏川《十王经》中的救赎方法,当是受《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及卷六〈救苦品〉的启发而来。
又,佛经讲人死后中阴的活动周期为七日,而藏川《预修十王生七经》所言荐拔亡魂的特殊日期除七七日外,另有百日、周年和三年忌日,这些应是受中土父母死亡须守三年丧的礼制影响;六朝道经中已讲到头七至七七、百日,藏川增入周年及三年两个忌期,以之和十王相配。周代丧期,依亲疏之别,而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服之亲;斩衰为三年丧;齐衰为一年,也称期。服满一年,称为小祥;三年丧,实则两年零一个月,在丧满时除灵,称为大祥。《礼记间传》云: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枉楣翦屏,芐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禫,禫而床。」
《仪礼既夕礼》:
「三虞卒哭。」
《后汉书显宗明帝纪》:
「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万年之后,扫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过百日,唯四时设奠。」
《开元礼卒哭篇注》
「古之祔,在卒哭,今之百日也。」
古时父母死后,百日称为卒哭。所谓卒哭,是指停止初死时无时之哭,改为朝夕一哭;以其终止无时之哭,所以称为卒哭。双亲死后一年为小祥,三年为大祥。由这些中土丧礼的特殊忌日,可见藏川两本《十王经》中,所重视亡魂的十个特殊日子:七七、百日、周年忌、三年忌,乃是揉合中土和印度对死亡有关的丧期而来。
综归之,藏川两种《十王经》之地狱救赎科仪,和六朝道经关系至为密切。藏川所说人死后在十个忌日中通过十殿,其十个特殊忌日,在《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及敦煌写本p2868号等《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中,均已谈到人死后由初七至七七至百日等八个特殊忌日依法荐度,藏川仅加入了周年及三年忌。藏川所说人死后,天神派使者检校善恶罪福,也是出自《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说。而藏川每月二时(十五日、三十日)的生七斋做法,乃是由《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六〈救苦品第十五〉所说每月初一、十五日、三十日为修斋持戒日而来。《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在预修斋仪中,以每月三日(初一、十五、三十)不食酒肉,持斋受戒,施财放生,在家中或道坛诵念经文,向十方救苦天尊忏罪,可使自己死后免入地狱之苦;此说影响了唐代藏川《佛说十王经》的生七预修法门,藏川将三时改为二时(十五、三十),而所置的经像,则转变成佛教经像及地狱十王像。
又,《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经中所言地狱苦况,如「牛头举棒,狱卒擎叉,驱役罪人,未尝有歇」也被唐.藏川所沿用。再者,道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卷一说:「在生修福,十分得八,将福补罪,多少始知。若当过去造诸功德,七分之中,惟获其一,计功补过,福乃有余。如此比量,始名得一。若将善功,补罪不足,即当涉历三涂,受诸苦恼。」【5】其说和s5544写卷藏川《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若是生在之日作此斋者,名为预修生七斋,七分功德尽皆得之,若亡没已后,男女六亲眷属为作斋者,七分功德,亡人唯得一分,六分生人将去,自种自得,非关他人与之。」都是强调为死者荐亡,死者仅能七分得一。
由上所述看来,藏川的两种《十王经》,可以说是和六朝道教地狱救赎法门有密切关系。在藏川之前的佛教译经中,完全看不出地藏和地狱有任何关连。藏川两种《十王经》以地藏为地狱主神,其撰成,应是受自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思想的影响,藏川将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转移至地藏身上。又,藏川《十王经》的救赎法门、每月二时持斋,以及地狱十王之说,对后世地狱说及民俗,均有深远影响,详细论述,请见笔者《道佛十王地狱说》第三篇。
二、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女身地藏及地狱救亡
1、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内容探述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收入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三册七七七页下至七八九页下。实叉难陀,葱岭北于阗国人,武后时来华,年代在玄奘、藏川之后。
在玄奘之前所有翻译的佛经中,我们看不到地藏和地狱有任何关连,也没有地藏救赎亡魂的情形出现,地狱之主为阎罗王而非地藏。到了唐世,藏川才开始以地藏为主神,撰写两种《十王经》;这两种《十王经》虽然都是以佛经的形式写成,但不是藏川译,而是藏川「述」,指出了藏川才是造经者。藏川之后,而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出现,如去除藏川的「造」经,以佛徒「译」经而言,《地藏菩萨本愿经》是第一本将地藏和地狱结合的佛教正式经典,此经为唐武后朝的实叉难陀所译,然其成书颇足得怀疑,尤其所说的大铁围山地狱在三大业海之东,和《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卷十九〈地狱品〉等所说八千天下外有大海水围绕,大海水外鐡围山(金刚山)围绕不同,传统佛经并未谈到鐡围山东有三大业海。此经疑是实叉难陀据诸说所杜撰。详下述。
《地藏菩萨本愿经》分两卷,上卷叙述地藏前身为婆罗门女,入地狱寻母,及叙述地狱诸苦境;卷下叙述救赎亡魂斋法及地藏功德。
卷上地藏入地狱寻母,其故事情节仿袭西晋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莲救母。又,此经除卷上仿袭目莲故事外,卷下叙述救赎斋法,所说眷属为亡魂修斋,七分功德,生人获六,亡人获一,其说则受藏川《佛说十王经》及六朝道经的影响。基本上此经是以目莲故事为中心,将目莲转化为地藏,并吸收中土斋仪观念所组成。今分述于下:
此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叙述地藏前生为婆罗门女,生魂入地狱中寻母;故事和《佛说盂兰盆经》、敦煌写卷斯二六三0号《唐太宗入冥记》及敦煌写卷斯二六一四号《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等都有密切关系。今先将《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言地藏前生成道故事引述于下: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稣,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噉。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鬼王言毕,合掌而退。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大正藏》十三册七七八页中至七七九页上)
经文叙述地藏前生为婆罗门女,其母因信邪说,常轻三宝,而堕入地狱;婆罗门女至塔寺祷佛,蒙佛告知其母所在,而渡海往寻,一一至各狱找寻其母。叙述的笔法,颇似小说情节。入地狱救母故事,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当为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但该经极简略,并没有详细描述入地狱一一寻母的情节。《地藏菩萨本愿经》婆罗门女救母的故事和唐代敦煌写卷《目连变文》所言目连至一一地狱寻母救母颇多雷同处,因而它和唐代变文目连故事的发展,应有密切关系。又婆罗门女入地狱寻母的方法,是端坐家中,专心忆念佛名,而自觉身往海边寻母,和中土道家魂魄出窍说法相近,也和唐代敦煌写卷斯二六三0号《唐太宗入冥记》所述太宗生魂入冥的事迹相仿;疑其是受道教元神出窍说及《唐太宗入冥记》故事影响而使然。又经中无毒鬼王说:「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刻意突显「继嗣」为亡魂做功德的重要性,和伯二00三号唐.藏川述《佛说十王经》的救赎方式相同。
《唐太宗入冥记》一文,笔者据文中有丑诋太宗君臣及劝太宗抄写武则天用以夺国的《大云经》,推断其撰写年代在武后朝,详细论辩见笔者《敦煌俗文学论丛》一书第二篇,一九八八年七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而藏川《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简称《佛说十王经》)及《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其撰写年代,笔者据其所言善恶童子、奈河、业镜及十王图的流传情形,推断撰写于唐初太宗末至高宗朝,详上述。《目连变文》的撰写年代虽难明,但亦应不会晚于武后朝。上述在武后朝前所形成的地狱思想,笔者疑其对实叉难陀在译《地藏菩萨本愿经》时,应有深远的影响;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许多观念,是取自当时中国所现诸地狱说,以糁入经文中。
再者,中国最重继嗣问题,「兴灭国,继绝世」为古圣王所标榜者,《论语.尧曰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继绝世,即是为贤者寻找后人来承继其统绪;古人认为无主之鬼易为「厉」,所以《礼记.祭法篇》所见自天子至诸候、大夫,皆立祀祭厉。重视后嗣,是中土宗法社会下的产物,无由出现在佛经中,而经中所用「魂神」亦是道教语;这些都应是实叉难陀袭取中土之说以撰经。
2、地狱救母故事源起及其衍变──《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救母探源
地狱救母故事,世间熟知者为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但《佛说盂兰盆经》系竺法护所杜撰【6】,竺法护之前所译佛教诸经中,并无目连母入地狱及目连救母之事。目连故事的源头及救赎的思想,可直追至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优多罗母堕饿鬼缘〉,论述于下。
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三.授记辟支佛品第三.老母善爱悭贪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波斯匿王后宫婇女名曰善爱,年在老迈,极大悭贪,不好惠施,却坐饮食。时大目连欲化彼故,着衣持钵,以神通力从地踊出,住老母前,从其乞食,老母瞋恚不肯布施&&即于其夜,便取命终,生旷野中,在一树下,食果饮水以自存活&&(波斯匿王遇之野,遥问),彼即答言:『我是波斯匿王后宫彩女,年在朽迈,名曰善爱,不好惠施,命终生此。唯愿大王慈哀怜愍,为我设供,请佛及僧,使我脱此弊恶之身。』&&寻即为设,请佛及僧,咒愿已竟,彼树下人,百味饮食,自然在前。彼波斯匿王已知为实,即于佛前,深生信敬,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藏》四册二一四页中、下)
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饿鬼品第五.优多罗母堕饿鬼缘》:
「(优多罗母生前悭惜不供养沙门)于其后时,母便命终,堕饿鬼中,儿便出家,懃加精进,得阿罗汉果,在河岸边窟中坐禅,有一饿鬼,其口干燋,饥渴热恼,来诣儿所,语比丘言:『我是汝母。』比丘怪言:『母生存时,常好布施,方今云何返堕饿鬼,受斯报耶?』饿鬼答言:『以我悭贪,不能供养沙门、婆罗门,以是之故,受饿鬼身,二十年中,未尝得食及以浆水。设我向河及以泉池,水为至竭;若向果树,树为干枯,我今饥渴热恼所逼,不可具陈。』比丘问言:『何缘致是?』饿鬼答言:『我虽布施,心常悭惜,于诸沙门、婆罗门所,无恭敬心,横加骂辱,今受是报。汝今若能为我设供,施佛及僧,为我忏悔,我必当得脱饿鬼身。』时儿比丘闻是语已,甚怀怜愍,即便劝化,办设肴膳,请佛及僧,供养讫竟,时彼饿鬼,即现其身在于会中,发露忏悔,尔时世尊为此饿鬼种种说法,心怀惭愧,即于其夜,便就命终,更受身形,堕飞行饿鬼中&&时儿比丘闻是语已,复更劝化,办具饮食,并诸床褥,施四方僧,供养讫竟,于是饿鬼复更现身在大众前,寻更忏悔,即于其夜,取其命终,生忉利天。&&佛说是优多罗缘时,诸比丘等舍离悭贪,厌恶生死,有得须陀洹果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藏》四册二二五页上、中)
目连救母虽始见于《盂兰盆经》,其实目连故事的源头,可以直追到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饿鬼品第五.优多罗母堕饿鬼缘》。〈优多罗母堕饿鬼缘〉叙述优多罗母悭吝不布施,堕饿鬼道中,经由其子供养释迦及众僧而得解脱;此故事又见于梁.僧旻、宝唱撰《经律异相.卷十九.珍重沙门母为饿鬼以方便救济十八》引《优多罗母经》,只是饿鬼所说的解脱方法略有不同,不光是饭佛及僧,而是「以瓶盛水,杨枝着中,以法服覆,上比丘僧,令饭具供养,举吾名咒愿之,令得衣食。」(《大正藏》五十三册一0七页中、下)。这个故事看似救赎。实者《大正藏》第四册所收《撰集百缘经》、后汉.支娄迦谶译《杂譬经》、失名译《杂譬喻经》、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等等诸经,是性质相类似的书,都是搜集了许多布施行善相关的小故事。这几本经书,都在阐释种何因缘,得何果报;此处命终后,将随所种因,更生在善处或恶处。其经旨在夸炫果报及释迦之神力,而不是在强调救赎亡魂;这由诸经中以「缘」为名来叙述故事,可知和果报有关。 
又,众经诸「缘」所说的故事甚多,而与饭佛僧得渡有关者,仅有〈优多罗母堕饿鬼缘〉及《撰集百缘经》卷三〈老母善爱悭贪缘〉二则,其目的皆在去悭吝,不在救赎。上述二则故事,和东汉三张「饭贤」,借由高道之咒愿以救赎亡魂相类似,疑是受道教影响而使然。但〈老母善爱悭贪缘〉仅述其有佳肴可食,〈优多罗母堕饿鬼缘〉说其母在命终后才更生善处,都和直接以饭贤来行救赎,超拔亡魂,有所不同;且其用意在教诲僧众去除悭贪,不在救赎。
又,《撰集百缘经》〈优多罗母堕饿鬼缘〉其故事情节和西晋.竺法护《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情节颇多雷同,皆以其母行邪入地狱,二人皆入地狱救母。但早期佛经并无目连母入地狱的记载。在上述《撰集百缘经》、后汉.支娄迦谶译《杂譬经》、失名译《杂譬喻经》、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等较早期的译经中...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仁怀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