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就业是否会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

瑞典穆斯林就业状况分析
瑞典穆斯林就业状况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经济发展迅速,为了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政府大力引进海外移民。到1960年代,穆斯林移民成为移民群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尽管穆斯林移民为瑞典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们在包括就业、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9&11事件后,公众的偏见、媒体的负面报道日趋加剧。
1990年代中期以后,欧洲各国普遍开始背离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作为欧洲最坚守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瑞典也开始放弃&多元文化主义&,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主体民族与移民少数民族的隔离,形成了两个互不交流、没有交集的平行社会,从而导致社会的分裂。导致这种认同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的隔离,使穆斯林逐渐被边缘化。
一、移民与瑞典的穆斯林人口
和其他欧盟国家一样,瑞典的穆斯林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的劳工移民。根据1930年的一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瑞德登记在册的穆斯林只有15人。(1)二战后最早来到瑞典的穆斯林是经由芬兰和巴尔干地区前往瑞典的鞑靼人,大规模的穆斯林移民则开始于1960年代后期。1980年代中期以前,瑞典的穆斯林主要来自土耳其和巴尔干地区。这个群体早期主要是单身男性,随着他们在瑞典稳定下来,便出现了1970年代中期的家庭团聚移民。
1990年代以后,穆斯林移民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民占据了主导。前往瑞典的穆斯林移民潮几乎全都与国际冲突或地区冲突相伴随。巴尔干半岛民族冲突期间大量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移民瑞典,而索马里民族冲突期间瑞典的索马里人群体规模也不断扩大。据统计,年间,前往瑞典的南斯拉夫难民多达15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带有穆斯林背景。2004年,大约有1.6万索马里人和1.2万埃塞俄比亚人生活在瑞典。(2)
今天,瑞典有着西欧最为复杂的穆斯林群体。他们来自包括非洲、亚洲和欧洲的4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阿尔巴尼亚等国家。据估计,瑞典穆斯林人口在25-40万之间,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8%-4.4%(瑞典总人口约900万)。约一半穆斯林集中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0%-15%的穆斯林居住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此外还有大约5万穆斯林居住在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3)
二、穆斯林的就业状况
尽管绝大部分穆斯林以劳工的身份来到瑞典,但是他们在瑞典劳动力市场的处境却非常不利。根据艾曼纽联合卫理公会教堂国民报告对瑞典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瑞典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隔离状况,不仅存在性别歧视,还存在民族歧视&,&甚至连拥有高学历的移民也找不到和他们专业相关的工作&。报告同时显示&非裔和亚裔移民是最难找到工作的,也是劳动力市场最易遭受歧视的对象&。(4)&欧洲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监控中心&的报告也表示,种族骚扰与种族歧视是瑞典劳动力市场的通病,求职者往往因为他们的民族、肤色以及宗教信仰而无法找到工作。
首先,穆斯林的就业率远低于瑞典本土居民。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显示,移民的失业率比本土居民高两倍以上,而穆斯林的失业率要比非穆斯林高出4-10倍,其中失业率最高的穆斯林是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5)以伊拉克穆斯林移民为例,2000年,大约只有38%的人处于就业状态。(6)而较早移民瑞典的土耳其人也处于类似的情况。总体而言,移民的就业率要低于瑞典本土居民,穆斯林的就业率在移民中又处于最差的状况。
在失业人群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处于长期失业状态,而且未来就业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这部分移民大约有20万人。根据瑞典融合委员会的统计,这个长期失业的群体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不断增长。1995年,大约有4%的劳动力人口登记失业时间长达两年之久。1996年至2000年,很多新到来的移民就处于长期失业状态,有些人甚至从未就业过。到2000年,大约有13%的穆斯林处于长期失业状态。(7)
在遭受劳动力市场的冷遇之后,很多穆斯林不得不通过自谋职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根据瑞典融合委员会的调查,20世纪 90年代瑞典经济发展低迷,移民的就业形势受到严重影响,自谋职业者大幅增加,占到瑞典商业经营者的20%。但他们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一般规模都较小,也主要是针对本地市场。商业范围涉及零售,餐饮,清洁服务以及理发馆等。(8)
在收入方面,移民和瑞典本土居民也有很大的差异。1974年,移民的收入比瑞典人低大约3%;1981年,差距扩大到8%左右;1991年,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14%,目前这种差距还在呈上升趋势。这种收入差距反应了就业人群之间的差异。如果考虑到失业人员的收入状况,移民和瑞典人的差异则进一步拉大。此外,瑞典劳动力市场的大多数低薪工作人群都是非裔或亚裔穆斯林。(9)
其次,大部分穆斯林的学历在其工作中难以体现。带有穆斯林背景的移民不仅在就业率方面要低于瑞典本土居民,即便获得就业机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掌握的技能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据统计,在所有来自欧盟以外国家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中,只有39%的人能找到与之所学专业相一致的工作,而瑞典本土居民则超过85%。(10)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在瑞典只能从事一些与其所学技能无关或者不需要技能的工作。一项对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的调查显示,从事出租车行业的移民中有44%的人都有大学学历,少数人还拥有多个学位。更令人惊讶的是,按照瑞典人才机构的标准,有些的士司机甚至是瑞典社会急需的人才。这也正如瑞典人所说的:&瑞典有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保洁员、的士司机和地铁售票员&。(11)
没有移民的到来,瑞典难以在战后实现经济的腾飞,穆斯林为瑞典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地位,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的:&在瑞典经济繁荣的时候他们(穆斯林)得到的是瑞典人不想做的工作,在瑞典经济萧条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是瑞典不想要的失业。&(12)
三、穆斯林在劳动力市场遭受的歧视情况
在瑞典,政府没有颁布专门的反歧视法,但很多领域的法律条文都涉及反歧视问题。1999年,瑞典就劳动领域的反歧视问题进行立法,并于当年5月1日生效。同时瑞典成立了反民族歧视委员会,该机构的职能是阻止并处理瑞典社会的民族歧视行为。
2001年,反歧视委员会收到633起投诉,其中272起发生在就业领域,占全部投诉的43%,包括文化歧视、职位任免歧视、同工不同酬和种族骚扰等方面。但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数字并不能真实反映瑞典社会存在的民族歧视状况,由于各种原因,遭受歧视并进行投诉的案件大约只占全部案件的4%左右。(13)由此可见,就业领域的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在2001年处理的案件当中,有2起提交劳资争议法庭。其中一起案件是,一位来自伊拉克的工程师移民在工作中受到其同事的种族骚扰,同时,他认为自己在劳动报酬方面也受到歧视,而对于被解雇,雇主也没有提出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经过法庭审判,这位伊拉克移民最终获得15万瑞典克朗的赔偿。这也是瑞典劳资争议法庭审判的首例种族骚扰案件。
9&11事件后,瑞典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穆斯林运动。不仅出现了针对穆斯林的语言攻击,针对穆斯林的人身和财产攻击也时有发生。根据&瑞典青年穆斯林&(14)的调查,社会生活中针对穆斯林的偏见比以往更为普遍。媒体对穆斯林的报道也越来越负面,穆斯林往往被描述成对瑞典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成威胁的一个群体。由于很多民众缺乏对伊斯兰教的了解,这些片面性的宣传往往容易导致简单而有失偏颇的结论,从而加剧了民众对穆斯林的偏见。
虽然大部分政府官员和一些主要的政党都公开谴责对穆斯林的偏见,但是一些极右派分子还是发起反穆斯林运动。瑞典民主党就通过发表反穆斯林的言论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指出穆斯林组织是&恐怖&组织,瑞典人应当警惕&穆斯林的入侵&,并提出禁止修建清真寺。该党在2002年议会选举中获得7万张选票,占到全部选票的1.4%,同年还在29个市政选举中获得49个席位。(15)
&瑞典青年穆斯林&组织认为,政府虽然呼吁并承诺反对民族歧视,但并未付诸多少行动,也没有起到明显效果。2001年时,政府就提出了旨在反对民族歧视的&国家行动计划&,并委任议会委员会联合多部门进行反歧视立法。但到2003年,反歧视委员会收到741起投诉,其中393起涉及就业领域的民族歧视。较之早前,有增无减。据瑞典反歧视委员会的统计,从1997年到2003年,涉及就业的歧视案件增加了6倍之多。(16)
根据&瑞典青年穆斯林&组织的调查,凡佩戴头巾或其他能明显表明其穆斯林身份的人很容易在就业时遭到歧视。2002年,一位来自巴勒斯坦的移民纳迪亚&加百列在瑞典公共电视频道获得一份工作,主持一档名为&马赛克&的节目。这档节目以多元文化为主题,主要讲述瑞典社会移民的生活状况。但电视台的管理部门介入这一人事聘用,并以加百列佩戴头巾为由要求解除聘用。节目制作方最终未遵从管理方的决定,继续任用了加百列,但很快这档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被取消。加百列是瑞典历史上第一位佩戴头巾主持节目的穆斯林女性。瑞典电视台也因此开西方社会之先河。这一情况是发生在瑞典官方表示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每个人都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宗教自由之时。不过加百列的结果告诉我们,尽管政府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是明确反对民族歧视的,但在实际社会生活当中,歧视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穆斯林移民容易遭到歧视,甚至连皈依伊斯兰教的瑞典人,在其按伊斯兰习俗着装或者其他表明其遵循伊斯兰文化的,也会遭受到歧视。一名皈依伊斯兰教的瑞典女性做了如下表述:&当我皈依伊斯兰教,并穿着穆斯林服饰时,我也就变成了一个&移民&,从一个瑞典的中产阶层变成了一个四等公民。我为自己从一个瑞典人变成一个移民而震惊&。(17)
2004年九月,瑞典一家报纸就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求职者,如果他的姓名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或伊斯兰特征,就容易遭到拒绝,不管他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于是一些求职者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境况,不得已改名易姓,使自己&听起来&像一个&瑞典人&。这也反应出穆斯林在劳动力市场的无奈。(18)
实际上,穆斯林女性佩戴头巾或面纱,穆斯林男性蓄须,以及按时做祈祷等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很多雇主对穆斯林的要求不闻不问。穆斯林职员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做礼拜,不能暂停手中的工作做礼拜,不能在周五前往清真寺聚礼。食堂也不能提供清真食物。穆斯林所面临的状况和政府提倡的多元文化是背道而驰的。
四、瑞典多元文化与穆斯林的双重困境
多元文化的发展进程绝不仅仅只是让人们处于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当中,而是要使人们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多元化,做到理解、尊重并欣赏不同的文化。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应当是各种不同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社会。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吸收不同文化的养分,享受不同文化的精华,而不是将某一种文化视为高等的、先进的、优秀的,而其他文化则是低等的、落后的、无知的。
为了应对瑞典社会因移民而从单一民族变成多民族的现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年间,瑞典议会为移民政策规划了三个目标,即平等、自由选择与合作。然而,尽管政府的政策目标是提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构建一个不依照民族与文化来划分权利和义务的和谐多元的社会。但现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主体社会对穆斯林描述是敌对、狂热、好斗、落后,使得很多瑞典人从心理上抵触穆斯林,不愿与他们交往。
穆斯林的身份被看成是&问题&的标签。一些新闻报道将诸如犯罪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直接与穆斯林移民相联系。他们认为如果不是这些人的到来,犯罪数量将大为减少。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对任何一个穆斯林的谴责都可能泛化到整个群体。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穆斯林融入主体社会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对那些被主体社会边缘化的穆斯林青年人更是影响深远,以至于在他们的心理产生这样的想法:不管我们如何努力的想融入主体社会,我们始终都被看成是&问题&,并被当做问题来对待。
这些思想一旦遍及劳动力市场便对穆斯林及其他移民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它与政府推行的融合政策也是相违背的,它破坏了社会的和谐,阻碍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
此外,种族优越感也在瑞典社会普遍存在。他们总是以瑞典人的视角来描述和评价非西方基督教文化群体以及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将瑞典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看成是唯一正确、合理的,并作为衡量其他一切的标准,致使其他的文化往往容易被人们误解。
在多元文化陷入困境的同时,穆斯林也深深陷入困境。高失业率和低工资待遇直接影响了穆斯林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受教育机会。
由于穆斯林的失业状况比较普遍,以至于很多人不得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贫民区。&居住在贫民区的绝大部分都是移民,尤其是那些来自非洲、中东的移民,他们同时也是瑞典社会最贫穷的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已经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19)瑞典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斯德哥尔摩、哥德堡以及马尔默这样的大城市郊区以及所谓的&百万计划&地带。(20)这些地方的住房不仅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些房屋甚至缺少自来水和卫生间这样的基本生活设施。
生活在这里的穆斯林丧失了很多和瑞典主流社会交流的机会,此外这样的生活环境对穆斯林的后代也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他们在心理上往往认为自己已经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同时,在教育上也缺少相应的资源。2000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显示,移民后裔在课业上的表现往往不及瑞典本土学生。(21)虽然无法评价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否应归结为民族歧视或者是语言、宗教、文化上的差异,但是恶劣的居住环境肯定会对穆斯林学生在课业上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多元文化的困境与穆斯林的困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当多元文化遭遇危机时,穆斯林的文化便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接纳和认可,而穆斯林的社会地位也将难以得到改善,穆斯林所面临的歧视、失业和贫困将无法得到解决。而失业和贫困的穆斯林又成为瑞典政府和社会的负担,于是被看成落后的群体,其文化也进一步被排斥,而多元文化政策也就无法得到落实。瑞典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穆斯林的状况就在这样一个双重困境中不断恶化。
穆斯林及其他移民的到来从实际上改变了瑞典单一民族的状况。政府需要这些移民来弥补劳动力短缺的现实。经过早期同化模式的尝试之后,瑞典政府发现多元文化是处理移民和少数民族问题唯一可行的方式。政府希望通过多元文化的方式将移民和少数民族融入主体社会当中,建立一个多元的统一的社会。但民众并没有完全认可移民是瑞典社会的一份子,而是将移民和少数民族同瑞典本土居民做了&他们&和&我们&的区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设置障碍和鸿沟,从而导致瑞典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诸多群体机械叠加在一起的集合体,而不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各个群体之间相互平行,缺乏必要的交集,从而割裂了社会的统一性,带来的结果是社会生活的分裂。
尽管多元化在瑞典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但劳动力市场还是以民族为界限,严重的割裂开来。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的融合是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指标。减少移民的失业率一直被认为是缓和社会分裂、加强社会融合的最主要的办法之一。正如2001年瑞典社会融合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移民边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工作,无法自食其力&&融合政策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人们得以自立的必要前提&&就业是融合最主要的手段。在瑞典劳动力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是每个人得以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关键所在。&(22)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会带动社会其他各个层面的融合,就如同失业会加剧社会分裂一样。因此,给予少数民族在就业领域同等的地位,是建立良好民族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前提,也是必经之路。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瑞典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EMA13043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David Westerlund, Ingvar Svanberg, Islam outside the Arab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9. p.380.
(2)、(11)、(12)、(22)Muhammad Anwar, Jochen Blaschke, Ake Sander, State Policies Towards Muslim Minorities, Sweden, Great Britain and Germany, Berlin: Edition Parabolis, 2004.p.223. p.370. p.370. p.289.
(3)Open Society Institute, Muslims in the EU: Sweden, Cities Report. 2007.p.8.
(4)、(7)、(9)、(10)、(13)、(19)Cecilia Englund, Migrants,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in Sweden, www.http://eumc.eu.int/eumc/index.php.
(5)http://stats.oecd.org/wbos/viewhtml.aspx?queryname=481&querytype=view&lang=en.
(6)、(8)Swedish Integration Board, Rapport Integration 2001, p.84. p.105.
(14)一个寻求获得更多伊斯兰知识并增强穆斯林青年的伊斯兰认同的非政府组织。
(15)、(16)、(17)IHF, Intolerance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Muslims in the EU: Developments since September 11, March, 2005. http://www.ihf-hr.org
(18)Muslims Changing Names for Work Opportunities,http://www.onislam.net/english/ask-the-scholar/morals-and-manners/459390-muslims-changing-names-for-work-opportunities.html?Manners=
(20)百万计划:1965年,瑞典政府提出为了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提出新建100万套住房的计划。该计划于1974年基本完成,共新建1006000套住房。
(21)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00),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2000/reportsproducedbyparticipatingcountries-pisa2000.htm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讲师)
·····
··········
版权所有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穆斯林人口就业现状实证研究——以包头市为例的论文.pdf 全文-毕业论文-文档在线 5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经济型、具有农业户口的流动穆斯林来到
城市。就业是他们能否进一步适应流入城市的关键,由于流动穆斯林需面对城乡、民族
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叠加产生的就业问题,较易形成对城市的适应不良,所以有必要
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提升流动穆斯林适应能力,而流动穆斯林就业状况的改善,对于提
高以流动穆斯林为对象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流动穆斯林和流入城市的城市化进
程,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民族团结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市回族流动人口为例,通过对流入到这一地区回族流动人口就业
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其人口和就业特征,与包头市人口,尤其是回族人口的就业情况
进行对比,找出存在问题。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结构基础,多维分析该地形成回族流动
人口就业现状的原因,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包头市回族流动人口的发展做出科学预
测,最终服务于包头市对回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以期流动穆斯林就业状况的改善,
形成对流入地的良性适应。
流动穆斯林
ofurbanization
muslimsenterinto
accelerated,moremigrant
accountsforthe
majority.
cities,economicalagriculturalregistered
crucialtowhethercanfurther citiesor
not,migrant
Employment
needtoconfront
asaresultof
employmentproblems
gapsamongcity
cities,hence
belief,which
maladjustment
adaptabilityby
solvingemployment
necessaryimprove
conditionsof
better,hassignificanceimprove
makingworking
urbanization
migrantmuslims,promote migrant
management
muslimsand
harmonious andNational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德媒刊文称“伊斯兰教是融合障碍”引轩然大波|穆斯林|伊斯兰化_凤凰资讯
德媒刊文称“伊斯兰教是融合障碍”引轩然大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受纳粹历史的负罪感、挥之不去的排外形象和“政治正确”教条的约束,德国公众人物大多不敢公开表达对外来族群的批评,因此,对凡斯特的批评言论未必真能代表民意,甚至未必发自批评者自己的内心。虽然凡斯特的评论失之主观化和绝对化,但若能引发有关穆斯林移民融合问题的讨论,倒也算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穆斯林移民在德国社会的融入问题,涉及穆斯林少数群体如何在一个非伊斯兰教国家与主流社会共同生活的问题。这不仅是德国关心的问题,也是欧洲及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日,德国柏林的穆斯林民众举行示威活动,抗议稍早前反穆斯林民众在柏林数个清真寺外举行的反穆斯林游行示威活动。CFP供图(资料图片)原标题:穆斯林移民话题再次搅动德国社会孙进 《 中国青年报 》( 日 04 版)德国《星期日图片报》副主编尼古拉斯&凡斯特(N. Fest),7月26日在其评论文章《伊斯兰教是融合障碍》中,表达了他对伊斯兰教的看法。他说:&我是一个对宗教友好的无神论者。我不信上帝(神),但我也不反感基督教、犹太教或佛教。唯独,伊斯兰教让我越来越反感。我反感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青少年犯罪率超出平均水平,我反感伊斯兰教对女性和同性恋那种致命的歧视,我还反感其强制婚姻、荣誉谋杀。&作者自问自答:&宗教是社会融合的障碍吗?我认为,不总是;但具体到伊斯兰教,确实是。这一点,我们应该在吸收移民和难民时加以考虑。&这篇评论的发表,在德国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德国绿党政客穆特鲁(土耳其裔)认为,该评论是&纯粹的种族主义&。社会民主党政客韦斯特法尔说,这篇评论是&一派胡言&。另一位绿党政客贝克要求报社&向所有的穆斯林道歉&。媒体名人尼格迈耶则要求报社解雇凡斯特。《图片报》主编迪克曼在推特上表示,凡斯特的评论是错误的,不应对穆斯林作出总体性的否定。《星期日图片报》主编霍恩则回应并解释道:&我们并不敌对伊斯兰教。我为让公众产生这样的印象道歉。&与以上公众人物不同的是,不少德国读者在网上评论中则匿名力挺凡斯特,认为他说出了多数德国人想说的话,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有读者表示,言论自由应该包括对伊斯兰教的批评,不能一批评就说是敌视伊斯兰教。批评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但哪一方更能代表民意?德国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移民的看法究竟如何?德国目前有400万左右的穆斯林,其中250万来自土耳其。绝大多数穆斯林生活在原西德地区。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移民的增多,他们与信仰基督教以及世俗化的德国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冲突,一再引发公众的关注。1999年,穆斯林女性戴头巾曾引发争议和诉讼。当年,穆斯林女教师菲若丝塔&鲁婷申请纳入公务员教师系列,被巴符州政府拒绝,因为她拒绝在上课期间摘掉头巾。政府的理由是:头巾不只是个宗教符号,还是政治符号,这与公立学校的中立性和世俗性相悖。鲁婷将政府告上法庭,开始了一连串的法律诉讼。直到2003年,联邦宪法法院判定:只要联邦州制定了相应法律,禁止教师戴头巾便属合法。随后各州陆续制定相应法律,迄今德国已经有8个联邦州立法禁止公立学校的教师戴头巾。但直到今天,有关&头巾禁令&的争议还在继续。在许多德国人眼里,戴头巾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和限制,虽然很多穆斯林女性表示戴头巾出于自愿,但批评者认为,这是外部压力内化的结果。伊斯兰教的其他着装规定,也不断刺激德国社会的神经。2011年,德国黑森州政府禁止一名穆斯林雇员穿罩袍来上班。《焦点》杂志随后的调查表明,75%的受访者反对在政府工作的穆斯林穿罩袍上班。2013年,联邦行政法院判定一位13岁的穆斯林女中学生不能以宗教为由拒绝参加学校的游泳课,因为她可以穿全身式泳衣,但该学生及其来自摩洛哥的父母认为,半裸的男生和女生同时游泳,有悖伊斯兰教的着装规定。2009年,出现清真寺&符号挑衅&言论。当年11月,瑞士举行全民公投,57%的投票者反对该国清真寺修建宣礼塔。《明镜》周刊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假如德国禁止修建宣礼塔,44%的人也会赞同。德国目前有七八百座清真寺,随着清真寺的增加,近年来德国针对清真寺的破坏案件(如放猪头、涂鸦、夜间放火)也呈增长态势,这反映出德国人对清真寺的抵触情绪在增加。德国右翼政党Pro NRW的秘书长维纳尔甚至将穆斯林在德国修建清真寺视为一种挑衅:&我们将修建清真寺视为穆斯林征服德国的一种进攻性的权力宣示符号。&2005年,强制婚姻与&荣誉谋杀&案件震惊德国。当年2月7日,年仅23岁的哈彤&苏鲁促被其兄弟枪杀在柏林的一处公交站台。她出生于德国柏林,父母是来自土耳其的库尔德人。16岁时,她被父亲勒令退学,并被迫嫁给一个远在土耳其的表兄。因为与丈夫及其虔诚信教的家庭不和,她独自离家回到柏林,尝试开始新的生活,并摘下头巾。她的3个兄弟认为她违背了伊斯兰教传统,令家庭蒙羞,于是合力将其杀死。这起案件引发了德国有关穆斯林价值观、强制婚姻和荣誉谋杀的大讨论。在柏林一所中学的课堂讨论中,3名土耳其裔学生对这一谋杀事件表示支持和赞许,称&这只能怪苏鲁促自己,这个婊子搞得自己像德国人一样&。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再度轰动全国。日国际妇女节期间,德国数个城市都爆发了抗议&荣誉谋杀&的示威活动。但直到今天,&荣誉谋杀&案件在德国仍然层出不穷,在过去5年中,仅被媒体公开报道的此类案件就有114起。穆斯林青少年犯罪和社会融入问题让人忧心。2010年5月,德国联邦内政部委托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德国生活的穆斯林中,有25%的人具有对其他宗教信仰者采取暴力的倾向。同年,联邦内政部和下萨克森州犯罪学研究所(KFN)公布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在德国的移民中,穆斯林青少年比信仰其他宗教的青少年更具暴力倾向。而且,越是虔诚的教徒,暴力倾向越突出。德国有媒体在报道时选用的标题非常醒目且耸人听闻:&穆斯林青少年:越虔诚,越暴力&,赚足了公众的关注。不过也有分析者指出,研究只是发现了相关关系,并不能作出信仰伊斯兰教会导致犯罪的因果推断。犯罪学研究所在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了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移民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该项调查显示,不信仰宗教的青少年移民在德国社会的融入度最好;穆斯林青少年的社会融入问题,被视为其犯罪率偏高的原因之一。多达400万的穆斯林人群,已经成为德国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穿长袍、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在德国大街上随处可见。但是,他们已经被德国主流社会接受了吗?伊斯兰教已经成为德国的一部分了吗?2012年因涉嫌受贿而辞职(今年初汉诺威法庭判决对他的受贿指控不成立)的德国前总统伍尔夫,曾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最近在德国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表示,《图片报》和《明镜》周刊等媒体之所以执意把他逼下台,并非是因为受贿,而是因为他曾公开表示&伊斯兰教已经成为德国的一部分&,导致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伍尔夫的说法无疑具有浓重的阴谋论色彩,但至少有一点是对的,就是他说&伊斯兰教是德国的一部分&缺乏民意支持。德国融合与移民基金会今年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53.2%的德国人认为,伊斯兰教不是德国的一部分;63.1%的德国人不同意穆斯林教师在公立学校佩戴头巾;75.9%的德国人不赞同穆斯林学生以宗教为由拒绝上游泳课或其他体育课。德国电视1台2009年12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5%的德国人对伊斯兰教的扩散感到忧心;82%的人认为清真寺对其构成了干扰,宣礼塔给人一种支配性的压迫感。这说明,德国人还没有接受伊斯兰教。这并不奇怪,德国毕竟是个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8200万居民中,有2520万人信奉天主教,2450万人信仰新教。头巾禁令、对清真寺宣礼塔的抵制,都可被视作基督教文化对伊斯兰教文化的抵制和排斥。莱比锡大学教授布莱勒指出,对穆斯林的反感情绪,已经蔓延至德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希望本国禁止穆斯林移民。基督教社会联盟党的联邦议员诺尔波特&盖斯表示,在三四十年之后,德国每两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是穆斯林。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在德国,确实有不少人对穆斯林人口的快速增长感到担心。德国电视2台不久前报道了英国学校被伊斯兰化的问题&&在伯明翰的有些城区,穆斯林人口已经超过70%;在当地的21所小学里,阿拉伯语已成为必修课,圣诞节和复活节等基督教节日不再被庆祝,男女生要分开坐甚至分开上课,班级旅行目的地是圣地麦加,学校要传授《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价值观。这,可能正是不少德国人担心看到的未来景象。受纳粹历史的负罪感、挥之不去的排外形象和&政治正确&教条的约束,德国公众人物大多不敢公开表达对外来族群的批评,因此,对凡斯特的批评言论未必真能代表民意,甚至未必发自批评者自己的内心。虽然凡斯特的评论失之主观化和绝对化,但若能引发有关穆斯林移民融合问题的讨论,倒也算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穆斯林移民在德国社会的融入问题,涉及穆斯林少数群体如何在一个非伊斯兰教国家与主流社会共同生活的问题。这不仅是德国关心的问题,也是欧洲及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留德博士)
[责任编辑:PN04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97040
播放数:1867818
播放数:1443941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遇到人生的障碍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