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夏琼寺寺桑杰师父

中广网――青海网
&&&&&&&&&&日期:
您所在的位置&>>&佛教艺术
“寺院羌姆”:最有影响的是塔尔寺和夏琼寺“羌姆”
&&&&据考证,青海格鲁派寺院的“羌姆”多是从西藏传人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塔尔寺和夏琼寺“羌姆”。它们不仅保留着完整的自成体系的“羌姆”仪规,而且有着上百年的表演传统。但是,由于各寺院教派传承不同,供奉的本尊也有差异,因此出现在格鲁派“羌姆”中的表演特点也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色。&&&&&据有关资料记载:同仁“寺院羌姆”大体上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西藏;二是来自甘肃拉卜楞寺;三是来自化隆夏琼寺;四是来自觉仓即今乐都;五是来自四川的康巴、阿坝等地。在民间也有关于同仁寺院傩来源的传说。相传在藏王郎达玛时,拉萨知合叶洼寺就演“羌姆”。该寺住持喇嘛为了刺杀灭佛的藏王,就利用每年宗教舞蹈活动时,在拉萨会演的机会下手。表演者个个身穿特制三角形大袍袖,将弓箭藏于袖中。他邀请藏王郎达玛观看演出,演到预定时间时,舞者突然拿出了箭一齐射向郎达玛,终于将他射死。为首的拉郎华多等僧人逃到安多地方的化隆、尖扎等地避难。他们边避难,边传授佛经,同时,将西藏的“羌姆”也传授到这一带。&&&&&&&&同仁寺院傩主要有“切加卓”、“哈羌姆”、“平羌姆”等几种。从表演上看,除“哈羌姆”和“平羌姆”外,其余几种大同小异。&&&&&&&&节目内容一是说教劝善,一是惩恶护法。在各寺院中几乎都是这种内容,并且各寺均有各自的护法神。&&&&&&&&同仁寺院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西藏和四川康巴、阿坝等地传人。主要节目有“拉毛”、“悟乎则”等,总称为“羌姆且”。其中包括十三个小节目,如“洛沙久”、“切加扎木智尼”、“格尼”、“乃吾日尼”、“英者尼”、“下桑尼”、“岗日尼”等。第二阶段是从拉卜楞寺传人的“哈羌姆”等,据调查,“哈羌姆”是拉卜楞寺第三世贡唐赛赤根据《米拉日巴传》所载佛教故事改编。第三阶段,约在本世纪40年代,从旦琼寺传人“切加卓”法王舞。它主要反映的是黄教宗师宗喀巴创建黄教、与外道异端斗争的故事。&&&&&&&&(一)隆务寺羌姆&&&&&&&&隆务寺严格遵守宗喀巴为格鲁派制定的显密并重,先显后密的修习原则,并设有密宗学院,专修密宗。据该寺活佛介绍:格鲁派的学者们,大都博通显、密两宗及各种藏族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内都有建树。尤其是隆务寺的僧侣重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该寺的“羌姆”也独具特色。&&&&&&&&隆务寺的“羌姆”有370年的历史,主要跳“六臂金刚舞”和“法王舞”(切加法王)。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跳。“六臂金刚舞”根据故事内容共分四大段落。跳神之前有颂词,之后开演。演员头戴面具、身着华丽的戏剧服装,手持如意法宝,表演护法、赞神、斩魔等内容。其“羌姆”节奏快,动作幅度较大。乐器有法号、唢呐、海螺等。在表演上吸收了青海同仁地区寺院和甘肃拉卜楞寺“羌姆”的艺术特点,具有较浓厚的戏剧因素。然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并非是单纯的戏剧和舞蹈表演,而是深具象征意义的仪式。“法王舞”即切加卓护法神是从夏琼寺学来的,与夏琼寺“羌姆”基本相同。“法王舞”在隆务寺“羌姆”表演中最具特色。它有二十一位表演者,包括:&&&&切加卓法王一人,戴青牛头面具,身着黄袍,由“羌姆头领”表演。&&&&&&&&法王明妃一人,戴青牛头面具,披发,身着黄袍。&&&&&&&&第二法王(旦欠,虔诚修法者)一人,戴青牛头面具,着红袍?,随后出场。&&&&&&&&第二法王明妃一人,戴青牛头面具,披发,着红袍。&&&&&&&&马首明王两人、明妃两人。&&&&&&&&女神侍从一人、戴水族面具。&&&&&&&&护法神一人。&&&&&&&&乌鸦面具一人。&&&&&&&&马、鹿两人、分6U戴红、青马鹿面具。&&&&&&&&骷髅四人。&&&&&&&&黑帽四人。&&&&&&&&表演的仪程为:&&&&&&&&序:由法王独自舞剑。&&&&&&&&第一部分:赞颂坛城主尊及护法神。&&&&&&&&众假面神亮相,有十组(每组两人)角色出场。&&&&&&&&第二部分:誓愿法王、明妃舞及众神舞。&&&&&&&&第三部分:斩鬼。具体为众神及咒师群舞(黑帽)。他们围绕灵嘎用斧、念珠、法铃、金刚橛等法器进攻,并将灵嘎送到寺外焚化。&&&&&&&&据寺院僧人介绍,隆务寺“法王舞”,仪式在前五天开始诵经、辩经、讲经。同时,用糌粑、麦草、木条制作“多玛”和准备“灵嘎”,这是象征本源主神降伏邪障的供品。僧人以持续的诵经和密法手印增加这具“多玛”镇服敌魔的力量。&&&&&&&&第六日中午12时,乐队伴奏、颂经,“法王舞”(切加卓)在专门的跳神院内演出开始。“羌姆”仪程是:跳舞者和乐队约五十多人,场内展出“多玛”,以降伏阎王和邪障。并且还放置糌粑捏制的替身鬼俑“灵嘎”。角色有法王和明妃、侍从、黑帽咒师等。&&&&&&&&表演情形为:以序开始,首先由法王出场,在高峻而威严的殿堂门前独舞,之后逐次舞下殿堂台阶至场中央。&&&&&&&&其次,依次以二人为一组出来十名男女勇士“巴吾巴莫”,他们戴面具,披发和穿长袍,还有一鹿一牛一龙一狮跟随。&&&&&&&&然后第二法王和明妃登场,与侍从成环形跳舞,场内共十九人。出场角色:两名法王、两名明妃、护法者及侍女、仙女及其侍从、护法神及乌鸦。随后黑帽咒师首领率四名咒师和四名骷髅上场,融入舞蹈圈中成环形跳舞,黑帽咒师首领用法器制服鬼俑“灵嘎”。最后,抬起装有“灵嘎”的三角黑盒和“多玛”,由仪仗队带领吹奏者前往跳舞场外一个山坡上将三角黑盒中的“灵嘎’’与“多玛”一起焚毁。之后返回寺院殿内场地跳焚魔凯旋舞和超度恶灵舞。这时舞姿欢快热烈、乐队一人高声诵念经文。据寺院僧人介绍,经文大意是:&&&&&&&&咀本续上师尊者,&&&&善逝会聚静猛众神,&&&&殊胜马头明王会众,&&&&呈献供品请予功业。&&&&&&&&据考察,隆务寺“羌姆”中对灵嘎、多玛的处置有如下几道程序:&&&&&&&&1.抬出“多玛”和装有鬼俑“灵嘎”的三角盒子,放置场西南方向画有恶魔和骷髅长方形木制的平台上,勾招鬼魂。这里对“多玛”、“灵嘎”的处置从第三部分开始。在西藏各种“羌姆”仪式上,“灵嘎”的装束基本是一致的,惟有“多玛”不同。隆务寺“羌姆”中“多玛”头为白色骷髅,骷髅头顶插红色小旗,身体用木条构成骨架,全身上下糊上剪制而成的红色网状纸串,披挂其骨架上,十指呈爪状。放置在演出前由僧人摆放好插有幢幡的架子上。&&&&&&&&“灵嘎”出场之前,由一名掌祀官的助手抬一黑色三角盒,三面画着头骨和金刚杵,放在场地西南处,再由掌祀官往上面盖一块黑布。这盒子的意义为“洞穴”。里面放着用糌粑和酥油捏制的一个人形俑像,这就是“灵嘎”。&&&&&&&&2.超度“灵嘎”,法王、咒师、尸林他们均右手执弯刀,左手持颅碗,在殿中场地为鬼俑“灵嘎”超度,首先由尸林用弯刀挑开蒙住三角盒上的黑布,再将刀举起按下,反复多次,便将刀一甩,意为那“灵嘎”的灵魂被送到天界,并得到解脱。同时,黑帽咒师及众神舞者围绕“灵嘎”用斧、念珠、法器等跳跃、挥动作舞,然后,由黑帽咒师抬起“灵嘎”与“多玛”出殿,前往寺外山坡上,将其焚毁。&&&&&&&&3.施舍鬼俑,当焚毁“灵嘎”之后,由法王率四名黑帽咒师,围绕供品作敬献神饮表演。这里的供品是指“灵嘎”的肉体,也就是说,“灵嘎”的灵魂经尸林超度已升往天界,剩下的肉体成了空壳,要施舍给世间的鸟兽虫鱼和敬献众神。&&&&&&&&这段仪规通常与“解剖‘灵嘎’的过程相伴随,以乐队念颂咒语和表演者内心观想的方式进行”。显然,这段表演的意义,已超出驱邪的范围,而显示出更深奥的内涵,那就是为生命而超度,使之得以解脱。所以,这段情节正是隆务寺“羌姆”的核心所在,也是绝大多数寺院“羌姆”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二)吴屯寺“羌姆”&&&&&&&&吴屯寺羌姆中的“法王舞”,与隆务寺一样,是由同一寺院传人的。但是,吴屯寺的“法王舞”在斩魔仪式中,对“灵嘎”、“多玛’’的处置与夏琼寺、隆务寺“羌姆”有所不同,即由切加卓法王用快速舒展的舞步,向盘中的妖孽反复舞动冲击以示震慑。然后双手举刀旋舞,劈斩盘内小面人成几段,分散给诸位法王吃尽妖孽之肉,尔后,将剩下的人形面人分散给观看“羌姆”的观众以及信徒们。这段仪式据说是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一个修行故事编排的。相传宗喀巴在夏琼寺修行时,经常在深夜听到一个小喇嘛用清脆嘹亮的嗓门诵经吟歌,因而忘记了自己修行。此事被宗喀巴的师父知道,认为是妖孽作祟,就派护法神斩了那个小喇嘛,从此以后宗喀巴潜心苦修,很快修成正果。&&&&&&&&吴屯寺“羌姆”除演出“法王舞(切加卓)”外,还表演“哈羌姆”,即《米拉日巴传》,亦称《公保多杰听法》。故事讲两个猎人在山中打猎,正准备射杀野鹿时,遇到苦行僧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向猎人宣讲佛理,劝诫他们不要杀生造孽。其中一猎人当即表示愿皈依佛法,另一猎人却起歹心,想射杀米拉日巴。他连射三箭,米拉日巴未损毫发这一猎人才改邪归正,向圣者米拉日巴顶礼膜拜。表演情形为:由寺院一僧人头戴鹿首面具,一僧人打扮和两个猎人装扮。表演“鹿舞”、“猎人舞”、“犬舞”、“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动作为:鹿以大跳、空翻和奔跑来表现鹿的灵性和活泼可爱,以及被猎犬追杀的惊恐情形,猎人奔跳翻腾来表示猎人的凶猛。舞毕,猎人与米拉日巴对话、劝诫等一些即兴表演。显然,这个舞蹈带有宗教说教的意味,可其中的猎鹿舞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给神舞“羌姆”增添了一段欢乐的插曲。同时此舞与其它“羌姆”仪式相比,演出模仿戏剧的内容是“羌姆”仪式中最生动,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因此,“哈羌姆”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最为吸引人。&&&&&&&&“哈羌姆”在同仁各寺院演出较为普遍。而吴屯寺、郭麻日寺、穷官寺、浪加寺等寺的“哈羌姆”较为完整。&&&&&&&&“哈羌姆”最早产生于甘肃的拉卜楞寺,后传人同仁吴屯寺、浪加及尖扎德贝等寺院,一直相沿至今。吴屯寺的演出内容与拉卜楞寺的基本相同,其情节如次:&&&&&&&&开场,由二土地神引导两位米拉日巴登场。这是贡唐?丹贝卓美上师为便于展开对话而设计的,一个是米拉日巴真身,另一个是他的化身(或说为其徒弟),他们均戴白、蓝、红、黄、绿五色幢形高帽,帽檐垂下黑丝线遮住面部;身背经书,一手持锡杖,一手拿法鼓。&&&&&&&&米拉日巴坐定后,二僧戴小鹿面具上场,以舞蹈来表现被猎人追杀时的惊吓痛苦状。米拉日巴随即摇鼓说法,使小鹿安静伏卧于身旁。&&&&&&&&猎人的两个儿子引两猎犬追小鹿而来,米拉日巴又对之咏诵,劝猎犬不必起杀心,以摆脱因果轮回的苦恼。二犬终被调服,安然卧下。&&&&&&&&接着,猎人贡保多吉及其兄弟率二童子登场。他们戴赭色面具,翻穿皮袄,腰佩长剑,在场上作滑稽表演,以假嗓谈论地方人事,讽刺有劣迹的寺僧。随后,二人忽然发现米拉日巴保护卜的小鹿和猎狗,盛怒之中,放箭射向圣者。不料射出的箭均折断,二人惊诧万分,上前询问。米拉日巴乘势演唱道歌,讲说解脱之理,二位猎人彻底悔悟,扔掉弓箭,皈依佛祖。犬与鹿也冒大欢喜,共同起舞。&&&&&&&&“哈羌姆”的表现形式趋于活泼生动,颇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来源:SRC-157  责编:焦旭&&&&&&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电台链接&|&&|&&|&&|&&|&&|&&|&&|&&|&&|&&|&&|&
青藏高原图景库特别感谢四川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深圳市红石头摄影设计有限公司、《青海摄影实用图典》编辑部;感谢摄影师曹卫国、查利、杜祁林、傅平、葛玉修、孔祥瑞、李乐、李洋、刘鹏、孙建军、王永惠、熊毅、杨欣、赵建伟、朱建军等先生。
 |  |  |  | 
中国广播网:E-mail:
电话:010-0-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传真:010-  邮编:100866
青海分网:E-mail: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青海记者站
地址:青海西宁西关大街19号 邮编:810000
电话: 传真:615396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卓仓桑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