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因境存,境因意活的辩证的意思关系

[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园林艺术法则与造景手法:
一、园林艺术法则: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
二、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主景与配景手法:
2.对景与抑景手法
3.分景与隔景手法
4.夹景与框景手法
5.透景与漏景手法
6.配景与添景手法
7.前景与背景手法
8.层次与景深手法
9.俯景与仰景手法
10.引景与导景手法
11.实景与虚景手法
12.景点与点景手法
13.内景与外景手法
14.朦胧与烟景手法
15.四时造景手法
园林空间艺术布局:
一、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1.静态空间艺术类型:
按活动内容分: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 按地域特征分:山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间、
按开朗程度分: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锁闭空间等
按构成要素分: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空间等
2.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1)风景界面和空间感:
风景界面: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
空间感:以平地(或水面)和天空构成的空间特征,有旷达感
山环树抱庙宇林立的复合空间,给人以山间仙境的神秘感
2)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
最佳视域: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160,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宽度的1.2倍。
3)三远视景:
仰视高远: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80,90时,由于视线的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严感。
俯视深远:居高临下,俯瞰大地。一般视角小于45,30,10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
中视平远: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
4)花坛设计的视角视距规律:(见图)
5)静态空间尺度规律:(见图)
二、动态序列的艺术布局:
1.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
1)一般序列:一般简单的展示程序有所谓的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所谓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三段式大体上分为:起景DD高潮--结景三个段落。
2)循环序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
3)专类序列: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
2.园林道路系统布局的序列类型:(见图)
3.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
1.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
2.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
3.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
4.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
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
(转自“园林学习网”/thread-.html)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皇家园林必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寺观园林当以超脱凡尘、普度众生为宗;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就是《园冶》中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它表现了设计者的意图起决定作用。
意境指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如淘渊明所代表的田园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追求清淡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仙山琼阁、
一池三山为代表的神话意境,表明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仙境超生的愿望。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
如“食蔗居”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松林沽山谷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至谷端景最佳。以景带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常用的手法。有、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另外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我国近、现代园林及风景区的景区景点,仍运用优美的题名,创造了瑰丽深奥的意境美,表达了近、现代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古今中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说得好,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应“依呼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丘陵多树等地,容易创造出曲折幽雅、丰富多彩的园林胜景,同时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二,……余七分之地,为垒士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为主,绿化面积应占园林总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终不相宜”。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
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园冶》中也多处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园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 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和顺应意识及对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的。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因借”手法,使有限的园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力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像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辉,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墙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借远借近,这真是放眼环宇,博大胸怀的表现。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呢?东西方造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逐渐展示,引人入胜为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园林中的比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例一般只反映景物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而不涉及具体尺寸,尺度则 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园林造景中,运用尺度规律进行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位尺度引进法
即应用某种为人所熟悉的景物作为尺度标准,来确定群体景物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合乎尺度规律的园林景观。如在苏州留园中,为了突出冠云峰的高度,在其旁边及后面布置了人们熟知的亭子和楼阁作为陪衬和对比,来显示其“冠云”之高(图3―19、彩图2)。
2).人的习惯尺度法
习惯尺度是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尺寸规律为准,来确定风景空间及各景物的具体尺度。如亭子、花架、水榭、餐厅等尺度,就是依据人的习惯尺度法来确定的(图3―20)。
3).模度尺设计法
运用好的数比关系或被认为是最美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黄金率矩形等作为基本模度,进行多种划分、拼接、组合、展开或缩小等,从而在立面、平面或主体空间中,取得具有模度倍数关系的空间。如房屋、庭院、花坛等,这不仅得到好的比例尺度效果,而且也给建造施工带来方便。一般模度尺的应用多取增加法和消减法进行设计(图3―21)。
4).尺度与环境的相对关系
一件雕塑在展室内显得气魄非凡,移到大草坪、广场中则感到分量不足,尺度欠佳。一座大假山在大水面边奇美无比,而放到小庭园里则必然感到尺度过大,拥挤不堪。这都是环境因素的相对关系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景物与环境尺度要协调和统一。
二、园林意境的创作法则:
中国园林艺术是伴随着诗歌、绘画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表现出诗情画意的内涵,我国人民又有着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风尚,所以又具有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观,又使园林艺术带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全国范围而言,纵有北派南流、东西风格之别,或受到西方古今造园艺术的影响,但中国的园林艺术却始终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万变不离其宗。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创作原则
我国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表现在山水诗、画和园林艺术的创作上是强调“法天贵真”、“天趣目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率意天成”和“自然”成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标准。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是把“自然”作为园林山水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
在造园艺术领域,“自然”这一原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总体景象的硕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如山水景象要符合自然界山水景观生成的客观规律,是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索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总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而成,这就要求叠砌时需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和节理,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其他要素的处理,如水池池岸做成曲折自如、高低起伏,建筑也尽量随地势而错落布置;至于植物,本是天然之物,如果修剪成规则形体或成排成列地加以种植,就会显得不“自然”。所以,中国园林的花木配置是疏密相间,形态自然的乔灌木错落以追求一种大然野趣。
中国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尽管在风格上相差较远,但总的还是呈现出一种淡泊的氛围。在这里更加突出的是江南私家园林,因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多数是在仕途失意或者退林下之后,加上江南清丽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园林中追求淡泊的生活情趣,以标榜清雅。建筑物小巧朴实,不追求宏伟华丽.色彩清新淡雅,不浓妆艳抹。道、佛追求的境界比之世俗更加淡泊,而皇家园林一方面是皇帝及具皇室的离官别馆,多在市郊及天然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皇家园林在许多方面都摹仿江南私家园林,因此都不失淡泊的特点。园林中扶疏、萧瑟的落叶乔木,苍润质朴的步石.清翠潇洒的修竹和色彩淡雅的茅亭竹舍都有助于烘托淡泊的情趣,为士大夫们所偏爱,是传统园林中常
见的景象。
中国土大夫的心理特征是内向、封闭、习惯于沉思内省以取得内心的清静与心理平衡,审美情趣便是恬静。反映在山水诗中,很少描绘疾风暴雨、动荡喧闹等有强烈感情表现的内容,多是幽静的山峦涧谷,水波不兴的江湖溪流;以及苍劲古朴的老树,静寂的山居茅舍。远远的林梢之上,露出梵寺佛塔的一角,偶尔画人,也总是樵夫、渔家或隐士之流。古典园林的创作也追求这样的画面境界。恬静的环境是园主和观赏者面对园林景象,静思体验以取得感情共鸣的必要条件。私家园林大多处在城市闹区,为了排除外界的干扰,唯有围墙高砌,藏之唯恐不深,从而在这样封闭的空间里创造超然脱尘的思想境界。恬静的环境,包含了创造“幽深”境界的内容。所谓“幽深”境界是指视野有限,空间比较封闭,景色深隧的环境,人处其中,自有寂静的感受,更能领悟整个园林的意境。
含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唯有含蓄,才能发人联想、回味无穷,而显露的、过于具体的形象,反而干扰了联想的深入和对意境的挖掘。中国园林的创作很重视表现手法的含蓄。首先是追求景象的简约,景象越简约,越能给人留下开阔的联想余地,如一个圆圈比一个月亮更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开拓景象深层次的东西,使景象不断丰富完善,形成意验中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会各式各样的,因人不同,但是从同一景象出发想开去的,具有大致相近的主题和境界。其次,景象是抽象的,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比拟或隐喻某种哲理或观念的内容,而只是表现对哲理和观念的感受(这种感受由园主或设计者通过某种形式蕴涵在景象中),观赏者通过对景象的触景生情,达到对某种哲理和观念的理解。有时以诗文等作为引导,这只是情感的一种曲折表现。第三是营造半隐半现,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景象,增加其神秘性,从而达到引人人胜的审美效果。
现代园林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园林的长处,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一种游愁环境。其意境创作原则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l)、自然标准的变化。目
前,存在两种情况,其一,出现了人工昧、装饰性很强的色块图案式的园林绿地(彩图22);其二,出现了更加自然的、富于野趣的、讲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园林。(2)、谈泊标准的变化。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日渐优裕的物质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反映在园林风格上,便呈现出一种节奏明快、色彩艳丽的氛围。即使是很自然的生态型园林,也非常强调季相的色彩变化。但就风景建筑而言,却更加突出谈泊的程度。(3)、恬静标准的变化。从原来单一的恬静的审美情趣走向恬静与喧闹相结合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空间多以“幽深”见长,从而创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而现代园林由于面向公众,公众祟尚交流,因而开敞、明朗的共享空间的比重便逐渐增加,因此,也就多一份喧闹。当然,静处的空间依旧是不能少的。(4)、含蓄标准的变化。直接、明朗和简约、抽象相结合。一方面向着更加简约、抽象的程度发展,如色块图案、抽象能塑等;一方面却向着直观、明朗的程度发展,在体形,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更加突出。即现代园林以直观、明朗为主,曲折、含蓄为辅。
(二)、中国园林造园方法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皇家园林必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寺观园林当以超脱凡尘、普度众生为宗;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就是《园冶》中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它表现了设计者的意图起决定作用。
意境指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如淘渊明所代表的田园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追求清淡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仙山琼阁、一池三山为代表的神话意境,表明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仙境超生的愿望。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
如“食蔗居”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松林沽山谷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至谷端景最佳。以景带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常用的手法。有、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另外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我国近、现代园林及风景区的景区景点,仍运用优美的题名,创造了瑰丽深奥的意境美,表达了近、现代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今中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说得好,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应“依呼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丘陵多树等地,容易创造出曲折幽雅、丰富多彩的园林胜景,同时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二,??余七分之地,为垒士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为主,绿化面积应占园林总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2%
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终不相宜”。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园冶》中也多处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园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 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和顺应意识及对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的。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固借”手法,绘有限的园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力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像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辉,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墙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借远借近,这真是放眼环宇,博大胸怀的表现。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5.欲杨先抑,柳暗花明: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呢?东西方造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逐渐展示,引人人胜为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义的习俗。清除封建礼教的糟粕,保留理性的精神美
德,中国文学、绘画艺术起到了引路的作用。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法。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入世外挑园,给人无限的向往。如在造园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人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中拉长了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 绝路逢生的[设计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艺术法则与造景手法:;一、园林艺术法则:;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二、园林造景的艺
[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园林艺术法则与造景手法:
一、园林艺术法则: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
二、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主景与配景手法:
2.对景与抑景手法
3.分景与隔景手法
4.夹景与框景手法
5.透景与漏景手法
6.配景与添景手法
7.前景与背景手法
8.层次与景深手法
9.俯景与仰景手法
10.引景与导景手法
11.实景与虚景手法
12.景点与点景手法
13.内景与外景手法
14.朦胧与烟景手法
15.四时造景手法
园林空间艺术布局:
一、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1.静态空间艺术类型:
按活动内容分: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 按地域特征分:山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间、
按开朗程度分: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锁闭空间等
按构成要素分: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空间等
2.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1)风景界面和空间感:
风景界面: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
空间感:以平地(或水面)和天空构成的空间特征,有旷达感
山环树抱庙宇林立的复合空间,给人以山间仙境的神秘感
2)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
最佳视域: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160,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宽度的1.2倍。
3)三远视景:
仰视高远: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80,90时,由于视线的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严感。
俯视深远:居高临下,俯瞰大地。一般视角小于45,30,10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
中视平远: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
4)花坛设计的视角视距规律:(见图)
5)静态空间尺度规律:(见图)
二、动态序列的艺术布局:
1.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
1)一般序列:一般简单的展示程序有所谓的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所谓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三段式大体上分为:起景DD高潮--结景三个段落。
2)循环序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
3)专类序列: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
2.园林道路系统布局的序列类型:(见图)
3.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
1.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
2.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
3.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
4.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
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
(转自“园林学习网”/thread-.html)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皇家园林必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寺观园林当以超脱凡尘、普度众生为宗;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就是《园冶》中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它表现了设计者的意图起决定作用。
意境指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如淘渊明所代表的田园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追求清淡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仙山琼阁、
一池三山为代表的神话意境,表明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仙境超生的愿望。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
如“食蔗居”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松林沽山谷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至谷端景最佳。以景带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常用的手法。有、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另外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我国近、现代园林及风景区的景区景点,仍运用优美的题名,创造了瑰丽深奥的意境美,表达了近、现代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古今中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说得好,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应“依呼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丘陵多树等地,容易创造出曲折幽雅、丰富多彩的园林胜景,同时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二,……余七分之地,为垒士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为主,绿化面积应占园林总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终不相宜”。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
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园冶》中也多处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园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 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和顺应意识及对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的。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因借”手法,使有限的园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力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像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辉,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墙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借远借近,这真是放眼环宇,博大胸怀的表现。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呢?东西方造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逐渐展示,引人入胜为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
精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义的习俗。清除封建礼教的糟粕,保留理性的精神美德,中国文学、绘画艺术起到了引路的作用。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法。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入世外桃园,给人无限的向往。如在造园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人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中拉长了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 绝路逢生的无穷情趣。
6.起结开合,步移景移
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起结开合则给人们以韵律感。写文章、绘画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放有收,有疏有密,有轻有重,有虚有实。造园又何常不是这样呢?人们如果在一条等宽的胡同里绕行,尽管曲折渐进,层次深远,却贫乏无味,游兴大消。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园林艺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风景园林是一个流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无论是登临泰山,还是游览长江,沿途空间处处都有宽窄、急缓、闭敞、明暗、远近之别,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呼吸脉搏。以此为借鉴,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现代综合性园林有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游程,所以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设施的景区布局、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就在这种布局中,我们可以效仿古典园林的收放原则,创造步移景异的效果。比如景区的大小,景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自然水体流动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风景园林设计理论85等内容。 
 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 、论...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 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园林属私家园林的是: (D) A、承德避暑山庄 B、颐和园 C、畅春园 D、退思园 2、公园单个出入口最小...  园林是艺术,美是其组成部分。 第四章 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原理 园林艺术是园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是美学、艺术、 绘画、文学、...  612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及景观史复习范围 1、了解我国及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前沿与发展动态; 2、掌握城市景观设计方法与理论、园林美学、植物配置与造景、生 态...  浅析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摘要: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 逐渐醒来,开始意识到环境和能源危机,风景园林设计流露出了对 ...  园林类、建筑类、规划类、环境艺术类或农林 类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较宽 广的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知识面...  景观设计理论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景观设计师创造我们出我们周围的景观...景观设计师通常持有学士或硕士学位,专业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学,景观设计,园林设 ...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及方法 作者: 张仁徽 来源:《建材发展导向》2014 年第 04 期 摘要:在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由于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证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