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派员工不办理离职手续驻美国需怎样的手续

1.查看公共账号:&&洛杉矶华人资讯网2.搜索账号:&&chineseinla_com
地址: 1351 S Grove Ave, Unit 109,
Ontario, CA 91761
电话: 626-657--21:00(西部时间)
(周一到周五, 周六周日休息)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已有54人关注
我被公司派到非洲以后……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2.png (306.57 KB, 下载次数: 0)
11:14 上传
来万科前,笔者曾在一家大型新闻机构工作,该机构在国外有100多个分站,每年都会派人出去驻站,时间3个月至4年不等。一天,在内网看到年度招聘通知,列表上有几十个空缺的职位名单,笔者便开始琢磨是否出去干一段时间。
报名前先对空缺名单研究了一番,名单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好的国家,如奥地利、美国、日本等,名额少,并且按惯例是懂当地语言者优先、有驻外经历者优先,根据自己的情况,很可能被派去埃及、墨西哥、印度、肯尼亚这一类国家。当然也可以主动申请去伊拉克阿富汗——公司对于特别艰苦的地区,驻站时间缩短为1年,并且大幅提高待遇。根据往年的经验,最艰苦的地区反而每年都超额报名。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方面,工作本身更重要。笔者凭着常识,去问了3位驻过老少边穷地区的同事,看看过来人怎么说。结果他们都鼓励笔者出去见见世面,同时警告笔者:驻站一点也不浪漫,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言谈间,笔者格外关注他们驻站回来后的发展情况:一位因为在伊拉克工作出色,马上要派到美国华盛顿驻站;一位在埃及工作勤奋,回来后调到另一个核心业务部门;一位女士,因为要生孩子,就回到原来的岗位上。看到他们驻站回来,根据各自情况各得其所,去留肝胆两昆仑,心里顿时踏实不少。
正式报名前,笔者跟直接领导说了,他得知后,非常支持我出去摔打摔打;另一方面,他也直言,部门本来人就少,他从其他部门调人也需要时间,我可能要推迟几个月出去。
报名后,经过考试和政审,最后得知被派到埃及。
埃及在地理、物产和文化宗教方面很像我国的新疆,95%的国土都是沙漠,金字塔、尼罗河听上去浪漫,可沙尘暴和烈日会将一切浪漫击碎;革命前的民风较为淳朴,但当地的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又会让东方人无比抓狂。
3.png (246.95 KB, 下载次数: 0)
11:15 上传
且,媒体这个行业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比在中国美国总统感冒可能成为大新闻,坦桑尼亚总统暴毙你却不会关心,对于驻美和驻非记者来说,同样的工作量达到的业绩差别很大。笔者强调这一点,绝非用资源禀赋为能力不足辩护,而是说业绩是当地禀赋与个人能力的结合,并且二者的“结合比例”是动态变化的,比如2001年前后,美国处于多事之秋,丰富的新闻资源就会掩盖个人能力的不足,驻站新人只要勤快,很快就成为名记;但到了2005年之后次贷危机之前,美国连续几年太平无事,驻站记者能力再强,也不得不加倍努力、拓宽报道面来挖掘“贫矿”。飞到尼罗河畔,时差还没倒过来便开始工作。先去见了分站领导,他是一位驻过以色列、埃及、美国的前辈,业务上抓得紧。一见面他就说:你可以混过这两年,但我的经验是,第一次驻外不好好干,不仅浪费青春,以后也会错过很多机会。埃及站的工作节奏是每天早晨9点半上班,晚上12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遇上突发事件无休息、休假。团队约10人,一方面需要与驻站摄影、摄像记者磨合,另一方面要与当地阿拉伯雇员不断沟通,纠正他们的工作习惯。有同事打趣说,一朝驻站,终身对加班免疫。在当地陆续认识了大使馆、央视、国际广播台、海信、中兴、华为的朋友。这些机构和公司在海外都有庞大的分支机构,他们是怎么把人派到埃及等老少边穷地区的呢?以笔者极其有限的观察,尝试总结出以下3个关键词:“轮替”、“待遇”、“预期”。“轮替”,比如使馆新闻处的朋友,他上一届驻在德国,这次就换到发展中国家埃及,下次他打算申请去澳大利亚。外交部一般是穷国富国交替驻外,抚平你的情绪波动。其实轮替不是什么新办法,1973年毛泽东就搞过大军区司令对调,这是从领导者防弊的角度看;从员工的角度看,驻站工作有个悖论:你干得太好,公司会不会把你放在非洲5年、10年?你努力了但是没干好,是不是将来没有机会了?甚至连原来能胜任的岗位都回不去了?“轮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止损/止盈机制,因为在非洲设站的战略决策是公司做出的,有没有新闻资源则是无法预测的,业绩不完全绑在一个人身上,要靠不断更新的团队,有头有腰有手脚,这样组织才有活力。相对来说,政府和公立机构更重“轮替”,而民营公司更重“待遇”,当年与笔者年龄差不多的华为员工,收入是笔者的3-5倍,并且有人长期驻在非洲(自愿前提下),与当地人已经打成一片,这也是华为可敬可怕之处。“轮替”和“待遇”,都要解决“预期”问题。按概率排序,驻站工作结局无外乎四个象限:(勤奋,有业绩)、(懒惰、无业绩)、(勤奋,无业绩)、(懒惰、有业绩),无论落在哪个象限,上述几大机构公司的驻站人员,都大致知道自己未来的潜在发展路径(不能太精确,否则容易滋生懒惰),至少有先例可循。当然,连续驻站十年然后走人也是一种预期。如果是因为这个地方老少边穷,所以把人暂时塞在这里堵窟窿,对员工来说感觉很不好,对公司应急来说当然可以,长久则是人才的浪费,使得该岗位将来找人越来越难。“轮替”“待遇”和“预期”合起来,构成一个底层机制。什么叫“底层机制”?也就是你得到的是机制的保障,而非某个人的承诺。它就像办公室的日光灯一样,无论领导是谁,按开关它就亮,再按它就熄。它不会因为你去非洲就赞扬你勇气可嘉,也不会因为你去瑞士就批评你贪图享乐,驻站不怕条件艰苦收入少,最怕人亡政息,孤悬海外。幸运的是,由于底层机制的存在,哪怕笔者的那两位直接领导降职了、升职了、退休了,也不会直接影响笔者的轮替、待遇和预期。当然,业绩和两位领导对笔者工作的评价,还是会被记录到个人档案中的。诚然,这类机制虽然能保证源源不断派出人,会不会有不足?当然有的,首先,必须认识到它是一套内部运行机制,并不是一套引进外部人才的机制;再者,这类机制可有效鼓动年轻人的干劲,让他们不怕失败去闯荡,但对资深员工的激励效果较差。行笔至此,诸位看官可能要问:万周君怎么那么多算计?一点也不高尚,没奉献精神。扪心自问,笔者并不是一个格外高尚或格外猥琐的人,就是一个想做点事的普通人。如果去非洲薪水比国内还少,可能不会去;一辈子献给沙漠不是不可以,但毕竟还有父母在。一个组织一定是需要雷锋式旗帜的,人人都是雷锋当然更好,但一个几万人机构的运作,很难以人人皆雷锋作为前提(华为的“灰度”理论),普遍的道德宣誓是否会带来普遍的虚伪呢?这个值得另文探讨。从人才梯队建设来看,当年刘备手下可谓“人人皆雷锋”,但张飞关羽诸葛亮“黄金一代”之后,再无扛鼎之才,反观曹操,荀彧之后有郭嘉、郭嘉之后有程昱;再看孙权,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能力自然有高有低,有的人是雷锋(如周瑜)、有的则不是(如荀彧),但都才尽其用。笔者相信大型组织中人的能力与品德是呈正态分布的,就像枣核,中间是大头,奇葩在两尖。笔者在非期间,曾与华为的年轻人有过接触,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斯巴达精神——有冲劲儿,又不像某些民营企业那样走火入魔,华为在管理上解决的问题,可谓员工潜能的受控核聚变。笔者在埃及一共待了2年又2个月,未能赶上穆巴拉克倒台的大事件,但也记录了一个国家暴风雨前的平静,在实战中掌握了摄影、摄像基本功,时间没有虚度。回来以后半年时间,在公司内网上看到一个英国的联合奖学金计划,通知中写着“有驻外工作经历优先”。笔者又报名了。
等待后续,楼主加油
Ta最近发表
(C)广州赢才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您(@)目前可用积分:307299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 中国人如何在美国开公司
35497 次点击
19:19:05 发布在
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往来不断增加,许多国内企业家都想知道:到美国投资做生意,怎样能少走一点弯路,更快地在美国开展业务呢?笔者趁在美参加拉斯韦加斯国际服装博览会期间,特意请教了国内公司代表和美国商人有关如何在美投资的问题。 如果想在美国投资开公司做生意,美国人只需10个美元即可。但要是中国公民想成为投资移民,那就得投资10万美元,据悉现在又升至50万美元了。投资50 万美元可以申请在美国开公司,解决两个人的绿卡问题。不过,美国对投资资金的合法性审查很严,主要是看这笔投资款是否属合法收入,是否已经照章纳税。因此,如果中国民营企业家到美国投资,还得出示经过公证了的中国税务局的征税证明。即便这两个条件全部满足,国内的投资商还得了解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政策,对汇出境外的大笔投资有什么规定和要求。 如果投资资金到位并经过美方验资合格,那么,公司就可申领营业执照、开设帐户及制定公司的章程。一般说,在美国开设分公司可由4人组成,包括经理、副经理、秘书、会计,4个人中必须有一人是美籍的。这4个人是公司的核心。除美籍的之外,其余3人都是持L1签证,即公司经理和主要管理人员所持的签证。持 L1签证的人两年后可申领绿卡。要注意,在美国所开的公司最好是国内总公司的分公司,其经理的最佳人选是国内的副经理什么的。如果在申请L1签证时的填写自己在国内担任总裁、总经理之类职位的,美国移民局会怀疑你有移民倾向。因此,申请L1签证的人,国内的头衔最好是企业策划人员、副总经理,这些人的身份与在美从事工作的性质是相吻合的。 当然,公司根据业务需要和经营规模,可以向美国移民局申请雇用员工。这些雇员可以是当地的,也可以是中国国内的。但雇用员工时,美国移民局有一条先当地人后中国人的原则,即你必须在找不到能胜任公司所需工作的当地人后,才能申请雇用国内的人。根据移民局的规定,你首先得在美国当地的报刊刊登招聘广告,详细列出招聘要求,让有意者都可公平竞争。不过,如果国内在美国的分公司真想从国内聘用人员的话,也易如反掌。如果你想招的是特殊人才,比如有车间管理经验,并懂得汉语和熟练掌握一门方言,美国人就无法竞争了。在登报招不到当地人的情况下,美国移民局会批准雇用中国国内的人员。这些从国内聘的雇员持的是H-1 签证,即雇用签证。 公司开始营业后,要正常报税、纳税,业务的进出账目都要做平。亏损不纳税,但有时间限制,如果连续一两年都是亏损的,那这个公司就没有开办的必要了。在美国开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有业绩,账目完整清楚,能经得起审查。当然,如果公司经营好有盈利,除了照章纳税,也有许多种变相避税的途径,比如购置房产、购置汽车,或者慈善捐款。一般说,美国的缴税是按财年进行的。通常买车、购房已经支付了税款,就不用缴经营所得税了。许多中国公司就是通过购买房地产来化解税收的。有的美国大老板通过慈善捐款避税,即得名又得利。因为美国政府有规定,捐款可以抵税收。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捷虎如风]
[感悟生活]
[山空不见人]
[孟婆给碗汤]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48:47 &&
在美国申请办公司,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外国人在美国开公司,也很容易,不是要有绿卡才能办公司,你不去美国只委托律师就可以给你办一家公司。有的州办个公司只需要交十几美元的登记费,另外付一定的律师费用和会计师费用。律师可以帮你办完全部登记手续,会计师为你开帐号报税。律师费和会计师费用也不多, 多的1000多美元,少的300-400美元。注册公司并不需要注册资金到位,只需要申请者填一份简单的申请表并提供一个办公室的地址电话。实际上,没有办公室也可以。 你可以租用别人的办公室地址。据查,居然有100多家公司登记同一个办公室地址的。如果你不租专门的办公室,花2000美元就可以在美国办一家公司,其中登记费、律师费、会计师费1000余美元,开个帐号存几百美元在银行就行了。只是你办了公司不经营,也要缴纳规定的最低税额,各州不等,一般是一年几百美元。如果没有绿卡,怎么去美国开展经营呢?据说要办投资移民,投资额得在100万美元(有的州是50万美元) 以上,是不是非得要拿那么多钱过去,才能办绿卡呢?没有绿卡,也可以在美国开公司做生意。你可以申请L-1签证,即公司转让签证。 一般注册一个公司,可以申办三至五个人的L-1签证,这种签证可以多次往返。办这种签证,也要找律师事务所,为你注册公司的律师即可代为申请,费用为每人美元不等。一般是开始付一半,办成了再付另一半。前两年,L-1签证比较好办。 但后来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中国人到美国去注册公司,并不真正去开展经营, 而主要是为了办几个人的L-1签证,公司主管把自己的家人弄到美国去,然后想法改变身份,曲线移民。美国也有许多这种“皮包”公司。后来有一段时间, 美国移民当局对办L-1签证审查得严一些了,但也还是比较好办,只要你请的律师能干,一般都能办成。非法移民较多的加州难办一点,中部、南部一些州比较好办。 快的一般二三个月就能办下来。开了公司,有了L-1签证,你就可以在签证有效期内多次往返美国。如果你的公司在经营,有一定营业收入,容纳了规定的就业人数(一般为10人左右),你就可以申请绿卡。据说许多中国人在美国去开个公司,并不拿钱过去经营,而是只图其名,有块外资公司的牌子,好在国内做生意。美国市场竞争激烈,游戏规则健全,没有多少空子可钻,要巧取豪夺当暴发户几乎没门。不过中国人靠聪明勤奋,也能在美国那样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中国人去美国做生意开公司,资本都不大,不可能于很大的项目,多是从小打小搞起家,慢慢发展。房地产业在美国还是有机会的。美国目前房地产业处于低谷刚刚开始回升的阶段,有的地方房价比北京、上海还便宜,而美国的房租贵。做这方面的生意还有赚头。德州有位留学生,先靠打工挣了几万美元,就以分期付款方式买了一幢旧公寓,稍加整修租给学生,赚了一笔,又租下一大片房子,再分租给学生,一年赚几十万美元。另外,美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机会很多,只要有技术,就能找到事做。贸易方面初入者难于介入。餐饮和旅游服务,在华人圈竞争也非常激烈。当然,机会还是有的。在美国各地,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大陆考察团,他们大把大把地花钱,让美国人刮目相看。那些对中国庞大市场越来越看好的美国商人也越来越表现出对这些中国客人的尊重,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在中国发展的机会和信息。同美国商人所期望的一样,许多中国人也到美国来寻找发展的机会,中国大陆人在美国办起了上万家公司,各种商务考察、招商活动和产品展示会也越来越频繁。中国商人在美国有成功的,也有不少交了“学费”的。 一般而言私人中资公司的状况普遍好于国营公司。中国国营企业在美国办的公司,很少有赚钱的,赚钱的机会留给个人,亏本买卖才由公家兜着,加上派出工作人员多靠“来头”、关系,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差,经营状况普遍不怎么样。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如何适应美国的经济环境,如何与美国做生意的问题。美国人办事很讲究计划性和前期资料准备工作,你来美国谈生意,一定要有具体的项目,有一个很具体的目标。资料准备工作越细越好,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一定要实在、权威,经得起检验,提供的数据不能凭估计弄出一串神仙数字,要经得起对方用计算机检索和数学模型分析。美国人特别注重量化分析。你不能光凭拍脑袋,大而化之估计出几个数据,就写在里面,说预期效益如何如何。美国人不会轻易相信你的。你提供的数据一定要有出处,他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公司的数据库很容易查到包括中国市场的信息来作比较。如果发现你的数字有水份,你就没有信誉了,他们就不想与你谈下去了。有的中国公司和商团来美国考察谈生意,只带张嘴巴来,没有详细的资料,全凭嘴想起什么谈什么,美国人觉得你根本不认真,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有的人到了美国后,临时想起要去哪家美国公司考察,事前又没与人家联络,没有交换资料,就打电话去或敲敲门就要去谈生意,美国人不习惯这样做,他们甚至会说没空安排。有的中国公司虽然也带去了项目可行性报告,但大多不规范,不是太简单说服不了对方,就是欠缺数字分析,神仙数字一大堆,人家一看就露馅。而且,有的英语翻译水平也差,美国人看不懂,或者对某个细节理解有误而谈不到一块儿。文件的翻译水平也体现一个公司的形象和资信。美国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他们能否赢得客户,就在于他们提供的分析报告是否权威,预测是否准确。美国公司在与别的公司谈生意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资料交换工作。你的市场分析可靠,他们就有兴趣合作。因此,案头工作非常重要。美国政企是分开的,谈生意是企业自己的事,中国国有企业还未完全与政府部门分开,谈生意时政府官员往往要起很大的作用。华盛顿州经济贸易厅的一位官员对我说,现在中国一些商团多是阵容庞大,成群结队,并搭上一大帮政府官员,谈判桌上一大堆人,有些美国商人不知道到底应该同谁谈生意,不知道中方到底是公司老板说了算,还是政府官员说了算。按照美国的习惯,政府不插手企业的商务,谈生意由企业自己作主,自己可以拍板,不需要政府官员表态,因而他们对中方这种政企合一官员拍板的阵式不适应。你说,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事情更好办一些。可美国人会说,谈生意是我们之间的事,为什么还要那么多政府部门来帮助,那不同样很麻烦吗?他们能对项目负责吗?你们企业到底有多大自主权?当然,也有不少美国公司,渐渐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学会了如何同中国的政府官员打交道并从中大受其益。其中也包括收买一些中国官员拿到优惠的合同、订单。&&&&美国公司的老板出国谈生意,只带一两个人,通常是律师和会计师,一来就马上进入正题,谈完就走,极少有功夫去游山玩水的。中国的商团去一大帮人,又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好谈,对方会疑惑,你们到底是去谈生意的,还是去游山玩水的?我在国内接待过一个美商考察团,他们冒着夏日的酷暑,直奔长江三峡库区,到达的当天晚上就忙于了解项目,五天时间,排得满满的,反复考察现场,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办完事就走,没有抽出哪怕半天时间去游览一下风景名胜。中国商团去美国,一大帮人,一般只有十几天时间,要从东到西转许多城市,每个地方只能蜻蜓点水式的呆一两天,还要忙着游览和购物,哪能有多少时间谈生意。因而,对方认为你主要是来游山玩水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1:40 &&
美国人性格外向、坦率,平常喜欢幽默风趣,但人到了谈判桌上还是一板一眼。多数美国商人比较好打交道,他们谈生意比较诚实,说一不二。而中国一些公司同美商谈生意,也像对付港台商人一样,堤防筑得很高。比如报价,美国人一般不会漫天要价,他们知道那没用,只会吓跑客人,他们报的价一般都是实价。可有的中国公司不问市场行情,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桌就先砍价。有个中国经济考察团与美国公司谈判,中方三个代表都重复同一句话:“项目很好,可你们的报价太高!”可人家协议草稿里压根没写报价,无的放矢,闹了一个笑话。当然,美国商人中也有奸商。应当提防。但只要摸透市场行情,心中有数,就不会吃亏。中国商人同美国商人打交道,没有必要搞铺张奢侈那一套。在东方,特别是在港台和内地,讲排场似乎是一种信誉,是显示公司“实力”的一个机会,请客送礼大吃大喝大搞排场。但若在美国这样讲排场,就不会给美国人留下好印象。你太铺张浪费,他们心里会问:你到底是花公司的钱还是你自己的钱?公司这样消费,他们对你这样的公司就不放心。如果你是个人请客,你钱从哪里来的? 他们同样会对你不放心。至于你公司的实力到底怎样,他们不是看你的排场,而是要实实在在了解你帐面的数字。你再有实力,也没有必要浪费。洛克菲勒财团最初创业的老板,到世界各地出差只坐经济舱。前两年,有家中国公司的人到西雅图谈生意,美方已经为他们订好了返程的经济舱机票,他们非要退掉,另买头等舱机票,一个单程就是2000美元,贵一倍多。美方接待人员不理解:中国并不很富,为什么要这么浪费?这种讲排场的做法,只会引起人家的反感,而不会有什么好信誉。美国人请客,都非常简单,而且公司一般只报销50%,请客的人当然要考虑考虑了。&& 再有,有的中国老板,到了美国,也讲究等级,要摆个架子,在美国人面前说大话,吹大牛,以使人家看重自己。其实,这大可不必。美国是一个等级观念淡薄的社会,再大的老板也忌讳比阔摆架子,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可外表随随和和普普通通看上去一点架子也没有。美国老板多不开豪华名车,他们最忌讳炫耀摆阔。&&&&一些中国官员、商人手头捏着个项目,到了美国谈生意,就想借此吃回扣要佣金,捞一把,特别是订购设备和进口引进商品。经办人员动辄就向美方要好处和回扣,美国公司以前不习惯这么做。美国公司的雇员吃回扣是要被开除的。他们也不习惯给别人回扣。因为这会触犯美国法律――助长其他国家地区的腐败罪。后来,一些美国公司也渐渐适应了中国的情况,给中方经办人员一点好处,把设备高价卖到中国,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中国商人则通过中间人购买美国设备,双方从中渔利。美国是个法制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千头万绪,都是靠法律来规范。法律能最大程度地预见到什么将会发生,能帮助商人规避可能发生的问题和人为风险。美国法律非常庞杂,浩若烟海,平均每个星期联邦和各州新公布的法律文件就有上万页,光是联邦国会每年就要制定上千部法律。法律如此浩瀚,若非专业律师,一般人根本掌握不了那么多法律条款。就是专业律师,靠脑袋也容纳不了那么多内容,还得靠电脑。法律完善、严格,事事有法可依,自是好事,但也给人处处布阵的感觉,一不小心你就可能栽到法律的陷阱里去。因此,美国的公司也好,私人也好,不能不依靠律师。美国的律师机构不仅仅帮助客户打官司,更多的是咨询和中介工作。许多商务合作,都是由专业律师机构担任中介撮合的。大的律师机构有成千上万家客户,他们为这些客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比如,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觉得中国的某个项目适合他们的客户去做,他们就会提出建议。而客户也比较相信律师机构。律师机构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效赢得客户,不仅仅要帮助客户把好法律关,还要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客户争取利益,否则,他们就会失掉客户。&& 美国人性格直率,谈生意、定协议、签合同,都是“先小人,后君子”――把丑话说在前头,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到,把双方的义务、权利、责任尽可能细化得非常具体,一旦签了字就得照章办事。美国人拟的合同、协议,常常是厚厚一本,事先都要叫律师把关。不像中国公司通常签合同、协议,仅一两张纸头,五六条大而化之的条款。事后发生扯皮,也扯不清到底是谁的责任,因为合同约定就不具体,不规范。在美国,假如你草草签一个协议或合同,条文太粗,事前又不做法律咨询,事后很可能吃大亏,甚至不知不觉地陷入一些官司里去。中国某部委一家大公司,花了1500万美元在美国买了一块地,事前没做法律咨询,只听一个香港中间人吹得天花乱坠,结果给了钱,要用地了,才知道那是一块废地,法律禁止使用。此时,那香港人早已携款溜之大吉。&&&&还有一家公司,用几百万美元,在洛杉矶买了家酒店,也是事先未做法律咨询,没有搞清有无诉讼遗留问题。等到公司打算对酒楼重新装修,要原租住里面的人暂时搬走时,才发现住户中有不少穷人、黑人,他们不愿搬,还联合控告业主歧视穷人,使公司陷入没完没了的诉讼中,酒店长时间不能正常营业。&& 在美国,律师的费用是很贵的,你占用律师一小时,一般每小时得付一二百美元,大律师甚至要五六百美元。律师费用固然很贵,但你既然要在美国做生意,求发展,就得求助于律师,就得有人指点如何避免麻烦和风险,花点钱是值得的。我有个朋友, 在洛杉矶买了家假日酒店,花了300多万美元,买下来不到两个月,就碰上加州地震,酒店建筑受了损害。好在他们聘了一家大律师机构的能干律师作法律顾问, 律师据理力争,使得保险公司全额赔偿损失,付给公司300多万美元以整修酒店。 虽然花了20万美元的律师费用,但得了大头。公司用这300多万美元对酒店进行整修后,酒店增值,评估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所以,找律师就要舍得花钱找好律师。有的中资公司也找了律师,但为了省事省钱,就在中国城随便找一个律师,这里有的律师专业素质差,上法庭连英语也不过关,其作用可想而知。美国的大公司喜欢找大律师机构,虽然花钱多一些,但大律师机构专业素质强,有权威性,在法律界有影响,法官对他们也不敢等闲视之,大律师在经济、社会各界都有影响,别人买他们的帐,他们能帮你办成事。有的大律师机构,在国会里也能施加很大影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由这样的机构出面,容易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27:10 &&
谈及律师,这里说一些我的看法。英语系国家律师行业旺盛,我觉得除了传统之外,还关乎英语本身的因素,法律条文多、专业术语多,非律师这种专业人士还真的看不懂,具体法律之条文。而中文不同,只要阅读能力、思辩能力到达一定程度,任何人都能轻松的读懂法律条文,有些概念模糊的,只要略加提点,瞬间就能明白,所以客观的来说,在中国,即使正常社会,法律行业可能市场空间都不是很大。当然了,专业的律师的效率是非专业人士远远不能比的,但这跟美国这种,没了律师基本寸步难行的经商环境,估计还是差别很大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03:21 &&
只有当人人都在极力捍卫个人权益的时候,民主制度的实施才有了起码的基础。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会暴露出人性的本性,那就是“自私、贪婪、不满”,每个人在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都会觉得对己不利而相互指责埋怨,于是大家的生存成本都会越来越高。于是协商体制的建立就会成为众人的共识,议事制度的出台自然水到渠成。是不是这个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36:39 &&
22:03:21&&的原帖:只有当人人都在极力捍卫个人权益的时候,民主制度的实施才有了起码的基础。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会暴露出人性的本性,那就是“自私、贪婪、不满”,每个人在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都会觉得对己不利而相互指责埋怨,于是大家的生存成本都会越来越高。于是协商体制的建立就会成为众人的共识,议事制度的出台自然水到渠成。是不是这个理?就是这个理。杨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了,“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政治本来就是多方力量的低成本妥协,最原始阶段是要流血的,后面发现流血成本太高了,不如都坐下来“文斗”吧,这样成本低多了――前提是,人人都是强者,西方的话就是,人人独立自由。一个人太强了,自然会奴役其他人。西方的话就是,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1:28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6:08 &&
在美国,我只有一个领导:法律规章。在执行任务时,我的头头无权干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45:43 &&
学习谢谢楼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0:16 &&
增加就业的手段有三个,奥巴马在演讲中说,“作为一个国家,每天我们都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就业机会来美国?如何让我们的人民具备必要的工作技能?我们如何确保努力工作会让生活更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5:30 &&
文章提交者:枪说刀讲评论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评论则帖子价值则更高!&& 众人评论则帖子质量更高!众人评论则帖子份量更大! 用够胆坚强的德军战士MG42机枪力顶这个有评论点评价值的评论潜力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45:31 &&
力顶这个有评论点评价值的评论潜力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6:22:01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31:08 &&
这样子啊,有技能的中国人只要花钱雇一个愿当老板的美国人就行了。
本版块主题总数:257270 / 帖子总数:2164895
今日论坛共发帖:1455 / 昨日发帖:2385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 中国人如何在美国开公司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入职手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