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可以湛山寺心见法师升座嗎

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一);入寺须知摘自佛学常识课本李炳南居士编著;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括出家多年的老比丘和老比丘尼,以及专修净土的老男;看药师如来的造型是一种,(或者你专观一种也可),;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二);这一篇我们
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一)
入寺须知摘自佛学常识课本
李炳南居士编著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①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③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座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④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在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⑤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⑥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已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摘自佛学常识课本
李炳南居士编著 礼佛的好处
礼佛,就是向佛礼拜,是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养塔寺和佛菩萨形象、赞叹诸佛相好庄严、歌颂佛德,或以各种乐器,演奏妙音、合掌、低头鞠躬、跪拜??。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告诉我们: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礼佛的功德最大;除去毁谤佛法、对佛无缘者所谓“迷信”当然我们不认信佛是“迷信”,因为信佛根本就不是“迷信”,它可以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而言,即以最小的效果和利益来说:也可以强健衰弱的身体,尤其是内脏不健康(如胃病患者)以及膝部有风湿病和感冒鼻塞的人来说。若常向佛行五体投地的叩首礼,其痊愈速度,更是具有立杆见影之效。
老实说:所有信佛的人,必都是有宿根和善缘的,今天是因位的菩萨,未来更可早证佛果。我们既是未来的佛,我们信自己,礼自己,成就――所得的好处,无一不属于自己,多拜忏,多礼佛,是非常合算的,地藏经所谓:“舍一得万报。”何乐而不为! 礼佛的方式
礼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静室、或安有佛菩萨圣像的客厅等,都可行之。要是没有的(如住营房的军人、单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郊野,面向西方,合掌问讯,然后十念(念十口气佛菩萨圣号)即可。平常行、住、坐、卧、心心念念不离佛号最好。
礼佛前,先要净(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上香的方法
①将香点燃后,②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④再举香齐眉,⑤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⑥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总括而简单。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 合掌的方法
佛弟子们恭敬虔诚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肃立(两脚与肩同宽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
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说:“两掌合紧不留余隙,是为外道合掌,第一会沦为外道,(因心为形役,难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会感生在无佛的地方,不闻三宝之名。”“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于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
谈完了上香、合掌,现在说: 礼拜的方法
礼拜,闽南言都叫“拜拜”,也就是对佛菩萨像虔诚的恭敬作礼之举动,其法是:
①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无量劫数的父母冤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齐礼佛,愿你们以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注:此种观想礼佛的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若常如此观想礼佛,不仅能超度你所观想的,而且能为自己灭障消灾。即念经,持咒或持佛菩萨圣号时也是一样,不可忽视。)观想后,弯臂,右臂斜伸,右掌向上,按于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把)。
②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把)。
③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把合共叫“两把半”。这是老名词)。
④以头垂叩于两掌中间拜垫上。
⑤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另一说法是:古时候的小孩子或低阶之人,向大人,上级或长者求索物品或钱财时,就是这样摊开手掌承接所要求的财物。也就是承接佛菩萨所赐的福慧之意)。
⑥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
⑦左握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
⑧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这叫问讯。
以上为一般之礼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莲花部及金刚部”等之合掌与礼拜方法。行者皈依后,自有上师亲传,此处不赘。 礼拜呼吸法
礼拜是一种很能有益身心的运动,不懂决窍而又喜欢礼佛的人,很容易因此而使身体不适。因此,笔者愿将个人多年来礼佛所得利益的方法和经验,提出来贡献给所有学佛的四众弟子们,使大家都能从礼佛的呼吸法中,获得最高的利益。此法是:拜下时,舌尖卷抵舌根,同时吸气,(如果要念佛号或持咒,可在拜下呼气时念);起立时,舌尖翘顶上腭,同时吸气。这是一种揉和吐故纳新、使全身气脉发生神秘的循环作用,以保健却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吸气时最好能观想空中日月星辰等通化成了白光,由你的顶门进入体内,(如果是面对佛菩萨像时,则观想佛菩萨像放光照你);呼气时则观想我之病苦孽障都已化成了黑气随气而出(时间久了,你将会看到自己所呼出的黑气。那时保证你已是一个三业清净的人了)。喜欢礼佛的同道们,不访试试,这种又礼了佛,又练了却病延年气功,而又因此而清净了三业的方法习之不断,必可获益无贫,悠然而拜,悠然而起,不疾不徐毫无劳累的感觉。对个人的修持来说,可说是一举三得的上妙法门,有此好处,你何乐而不为之! 礼佛发愿词
礼拜佛菩萨时,要恭敬虔诚的发愿;发愿是一个学佛行人所定的目标和方向,有了目标和方向,修行才会有一个结果;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等。所以学佛行人发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公式化的发愿词是这样的:
第一拜默念:“愿一切众生,舍离外道邪见,归依我佛。”
第二拜默念:“愿弟子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辩才无碍。”
第三拜默念:“愿弟子身心轻利,无诸疾苦,广度众生,同证菩提。”
以上发愿词是一般的,(也就是所谓三皈依的意思)。如果你有比这更好的、特殊的、或自己需要应该加以变通、圆融应用的,都没有限制,尽可自由运用,大胆的向佛菩萨恳切祈求;天天祈求,行之不断,自然有一天会感应道交,获得满意。就好像小孩子向父母要求爱之物一样,你天天缠着他要,他那有不给你的道理。
下面是笔者个人学佛多年来的经验,其中渗和了密宗修“弥陀长寿法、弥陀生西大法――“破瓦法”(或曰“颇哇法”)如礼佛的第一动中即是――的观想,笔者曾提供给几位老菩萨(包
括出家多年的老比丘和老比丘尼,以及专修净土的老男女居士)们参考,经他(她)们实验后,(最快的十天,最慢的三到五个月)谈话的证明,其结果,有与上所提密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神奇效果。有心的同道们如想证明笔者所言的方法是否真实的话,最好不要有怀疑心,保证笔者所言无虚,您也必有所得。为使信仰佛教而又能依佛法精进虔修的同道们,皆能同证菩提,同登觉岸,皆能即身成佛故,笔者不欲自秘,特公开道出,以供所有先进和初机朋友们的参考。 早晚课例 (个人或家庭自修用)
(1)上香:上香后,合掌肃立,心中默想:“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或“诸佛所、或“菩萨所”,看你所供奉的佛菩萨,可随意更换)愿慈悲垂护,赐与众生乐。”
(2)问讯:请参“礼拜”第八项。
(3)第一拜:拜下时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佛”继则观想自己分身无数,叩礼十方三世无数诸佛,佛的左右后方有十方无数菩萨侍立;每一佛前均有自己在顶礼膜拜,每一自己的后面,均有无数历生父母眷属冤亲和众生在自己的率领下,同时顶礼膜拜。每一尊佛,均全身金色晃耀,伸金色臂,摸我之头,我之头顶,即有冰凉的感觉。同时心中默念:“为求往生成佛度生皈命礼。”或念:“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皈命礼。”
(4)第二拜:先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法。”随即观想自己面前虚空;陈有十方三世无数无尽经典,放大白光,其光照我,由头顶深入心房,同时默念:“为求智慧如海,辩才无碍,法乐充满,法味常施皈命礼。”
(5)第三拜:先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僧”(“僧”就是已成道的菩萨们。)再即观想自己化身无数,顶礼十方三世无数无量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和已成道果的贤圣僧和各宗的祖师们。同时心中默念:“为求忏悔罪业,灭障消灾,冤债病苦远离皈命礼。”
(6)礼佛:礼佛,就是以你虔诚敬仰之心,祈求三宝加被之意。有人在佛七中,拜到忘其所以,异像重重,不知疲累。我有一次在知觉法师(基隆十方大觉寺僧)率领下,朝礼台北土城清凉山承天寺,其时惟恐晚上寒冷,穿了很多衣服;又怕中途口渴,因此,又带了一大壶。我自称是“菩提甘露”的冷开水,谁知近五个小时的拜礼和唱念“那摩地藏王菩萨”的行程中,既不冷,也不热,口中也不渴,这是佛法的不可思议处。
佛菩萨很多,而且将来你自己也是,如果一一去礼,会使心意分散,因此,我们可以找几个与自己有缘而具有代表性的去常礼,礼久了自然会发生感应;就如你拨超短波收音机;拨久了,转来转去,总有对正你所想收听的频道的时候。好像电影明星陈莉莉的母亲吊颈自杀,瞪大突出的眼眼和伸出很长的舌头,打针、灌药、热敷都不能生效还原,而且脸孔青得吓人,她父亲陈创奕居士持笔者所传他的大白伞盖陀罗尼七遍,不但复原了,而且还出现了美丽的笑容(详六六、六、十五、七一九期觉世旬刊),所以,礼佛只要虔诚,一心一意,必会有非常奇妙的效果。
我们一般所礼的,除了前面提过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外,都是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的佛菩萨,如:
“那摩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没有他,我们就无佛可信,也就无法可修了――。每一拜时,心里要观想世尊如来,举右手摩我的头顶,我的头顶上,就有清凉如冰的感觉(不管有没有,一定要专心的作此观想。因为佛学就是“唯心”之学,所谓“万法唯心”,你只要不断的常作此想,自会有无穷的功德和效果)。心则默念:“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另一种词,一般忏法中也用的(如法华三昧忏中)是: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拜下时,观想,佛放白光照我,光中有无数菩萨,我在佛前礼佛,我身后也有很多众生在和我一齐礼佛。起来时则合掌念:“我昔所造诸恶业??”一偈。如此三称三拜。
“那摩消灾延寿药师佛”,此名为俗称。实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是大医王,曾发十二大愿(详药师经),拯救众生病源,治无明痼疾。人生难免有身心不适,四大欠调的病痛,佛弟子们,如没有健康的色身,求佛道是很困难的。佛弟子们有很多是很穷的,尤其是出家二众中的一般和尚和尼姑们(都市的例外)。他(她)们生了病那真是可怜,常住没钱,自己也没钱,因此只有求佛了(笔者就有此经验)方法是:
看药师如来的造型是一种,(或者你专观一种也可),有右手结吉祥手印,左手托塔者,拜下时,观佛无名指放出明亮的小火珠,入我头顶,并一直深入心中莲花上;结药师印相的,举右手摩我头顶;持摩尼珠的,以珠触我头顶;无论那一种,触或摩时,均应想有清凉之感,心里也要默念:“为求消灾延寿、债障远离身心俱健皈命礼。”三称三拜。
“那摩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是每一佛弟子都崇仰的主尊,拜下时,应观想阿弥陀佛左手宝钵朝我倾斜,钵中流出白色透明如胶质之不死甘露,像山顶的直线瀑布似的,一直下注入我的头顶,并直入心脏,进入全身每一细胞中,此时,我头顶就有清凉的感觉,我身因之而轻快舒畅;佛的右手,也随之举起摩我的头。同时心中默念:“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度生皈命礼。”
“那摩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是与娑婆世界最有缘的菩萨之一,连外道都供奉,因为观音菩萨能解除我们世间的一切苦恼故也。所以我们中国二千多年来,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故,拜下时,观想菩萨宝瓶中之甘露,喷酒在我的头顶和全身,清冰舒适,即时默念:“为求忏悔罪业、灾障远离、病苦消失、福寿增长、一切顺遂皈命礼。”三拜三念。
“那摩大势至菩萨”,隋炀帝赞之为:“踵武观音,连衡大势”的菩萨。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教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可成道。
拜下时,观想菩萨赐下大粉红色莲花一朵,我即拜伏于该莲花中,这莲花就是我将来往生时所乘用并成道的宝座,菩萨并以净光照我,我在净光中虔诚默念:“为求忏悔罪业、清净罪障皈命礼。”三称三拜。
“那摩清净大海众菩萨”,这是说:像海一样广大的清净庄严世界中的很多很多菩萨,我都礼敬。拜下时,观想空中地面、我的四周,都遍布着或站或坐的菩萨,同时均以像电波一样的灵力或灵光加持我,心里还要默念:“为求忏悔罪业、清净罪障皈命礼。”三称三拜
“那摩文殊、普贤、地藏、护法诸天诸菩萨等”,均可如前面一样的拜念和作观。
至于对行者(修学佛法的人)个人的皈依师、剃度师、得戒师、传法师、金刚上师??等,均一拜,拜时可观摩顶加持、无畏印加持、吉祥印持或宝瓶加持??等均可。(有些法师有喜欢夹菜给弟子们吃的习惯,你就以夹菜给你时算是加持也未尝不可)。佛教是讲“唯心”的,只要你心力虔诚,念力纯一,自然有其奇妙的效果。拜时,心中观想默念则与礼拜诸菩萨时一样。
其他拜忏时,可随各人意思去观去念(如果是代别人――如赶经忏的法师们――礼佛菩萨时,则“观”与“念”时,其主体均不应为自己,而是你所代表的人或鬼魂),总之要不是糊涂叩拜,务期每一顶礼,均能有所赞美或祈求,并能在冥冥中获益为是。
附记:如果是随在出家人――法师之后为超度亡灵而礼佛时,应眼观佛像,头叩下时心中默念:“为求某某蒙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皈命礼。” 忏悔
忏悔是在佛菩萨圣像前,至心发露自己今生或 以往不当的过错,誓不再犯的意思。详细一点说:“忏”是梵语“忏摩kkasa mayau”的略称,与我国“悔过”的上一个字合并,就叫“忏悔”(如今各寺传三坛大戒,登坛所行的忏悔礼拜 仍叫“忏摩”,其他时候很少用),意思就是请求容忍我悔罪,让我有改过迁善的机会,并祈求谅恕的意思。也就是检讨自己的过失,陈露先恶,改往修来,求佛菩萨鉴察。有些人除每日功课后常行忏悔之外,有时在得罪了人、触犯了尊亲师长,或做错了事心中感到不平安时,或犯了自己所不知的过错时,也常在佛菩萨贤圣像前忏悔。在寺院中,除了以上个人的方式外,另外就是团体的,逢双日的晚课拜“大忏悔文”。其他如“法华忏”、“梁皇忏”、“观音忏”、“地藏忏”、“金刚经忏”??等,都是为超度亡魂用的,个人也有拜的,但不多。 回向
“什么是回向?”你可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课 后大众或个人的回向?你可见过佛教发心善信所印的各种书刊的后面,每一本都有回向偈或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善业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们自己已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界,回向菩提。大乘义章九(卷)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标),故名回向。”往生论下卷说:“回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第七卷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音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由于回向对自
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向众生与菩提。
我有一位师父(我皈依过七位师父)开示我说:“自己有功德,不要作有功德想;无论是念佛、持咒、礼忏??等一切善行功德,通通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如此,你的功德却更大。这正如你把每天的收入,都施济了穷人,你自己已是一文不名了,这样,还有那一个坏人会来打你的主意呢?但你却拥有了无比的平安,这不是最大的利益么?什么冤债障类,他要的东西你已给他了,他又怎会来找你?六十多年来,我没生过病,这就是证明??”
我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多年来我都如此仿行,希望所有学佛的先进大德们能参酌仿行。
由于回向的功德非常之大,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的后面,易行品弥陀章赞弥陀偈、起信论??等之后面,课诵本早晚课诵后,各种经典完了时,都有回向,古德们和今天诸先行大德们发心所印的书刊之后,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回向偈或回向文。
回向,也就是发愿,所有大德们的回向文中,以云栖宏大师的回向文最长,也最完善,大德们不妨找来参考参考。所以,你――佛的四众弟子们――无论是念了经、持了咒、拜了忏或持了佛菩萨的圣号,或做了什么慈善好事之后,你都要赶快回向。这比我们在世间积蓄财宝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受惠无穷,千万不可疏忽放弃。
不过要注意:若仅为个人的福德回向,所得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必需为十方法界所有众生着想,这样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我的回向词是这样的:“以上功德,全部回向十方法界六道父母师长一切众生和我若有如空无始以来的冤债障类。吉祥圆满!”这是上午的。下午我就把“十方法界”改为“西方极乐世界。”
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二)
这一篇我们所要谈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家修学 佛法的居士们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门里的许多规矩,所谓规矩,是一种定下的准绳。俗语说:“规矩能成方圆。”那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规定的标准,循着这个规定的标准,那才能塑成一个完美的形体来;如果把规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们把规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门里来,那么佛弟子就没有违规毁矩的了。
大凡各种宗教里,都有他们的规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谓佛门里的规矩,是指佛教里无论修学那一宗派共同约守的一个清规,虽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来的。这个规矩,是不同于世俗的,是严肃的,恭谨的,如法的,而达到自律。这里所谈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规矩;好比禅宗、律宗、密宗,尚有其个别的规矩。就不在这里赘述。
(一)规矩的基本要素
那些是规矩的基本要素:第一、恭敬的(意 )。第二庄严的(身)。第三、谨慎的(口)。这三者表示了身口意的清净,它可以摄心一处,自然而然可以循规蹈矩,使佛门更能令众生崇敬与归向。
第一、恭敬的――就是说一切思维言行与身、口、意三业,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而自然生起对三宝――佛、法、僧――的无上崇敬与仰慕,也就是说在佛门的一切一切不能离开恭敬心,舍开恭敬心,便不能有所利益,那么佛门的规矩,就是以恭敬为起码的条件,在在处处都对三宝五体投地的礼拜、歌颂、忆念与追随。
第二、庄严的――佛门内的佛相、寺院、经典、法器、僧伽,乃至一草一木,莫不是庄严的,庄严着无上的菩提。这一切都时刻在无语的开示着我们,只是我们并没有用庄严心态去观察、去觉得,往往忽略了庄严给予人的启示。在佛门里,你不去庄严自己的心,如何能 体会庄严的道场?您更不用庄严道场的心,您又如何能庄严自性的佛陀呢?佛法是不舍离庄严的,舍离了庄严,那与污秽的世俗又有何两样呢?
第三、谨慎的――指对言语和行为而说,这道出身教与言教的无形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时常将恭敬与庄严的心,处处表现出佛弟子不同于凡夫俗子庸浮散乱,时时为凡夫俗子的表率,经常由身教中去启示人生宇宙的真理,叫别人一看,也可以皈向佛陀座下。所以佛门中的规矩,有了这个因素在,自然使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36等内容。 
 礼敬佛陀---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 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写出几条通常规矩...  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__李炳南居士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__李炳南居士隐藏&& 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知识__李炳南居士.txt 不要放弃自己! ---(妈妈曾经这样...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若上三支香,则将 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 ,第二支香插右边...  入寺拜佛的8项礼仪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入寺拜佛的 8 项礼仪 1....欲求佛智,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 弁律威仪...  佛门礼仪,过堂规矩明贤法师 修行人用碗筷,龙含珠凤点头 明天中午就要正式过堂了...入寺行仪 下面讲佛门礼仪。我们进入寺院来,生活该注意什么?平常的行为规则要学...  居士入寺须知(礼仪) 居士入寺须知(礼仪)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佛门 言“佛弟子不学威仪(规矩),不成法器(佛门龙象)”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  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 26页 免费 佛门基本礼仪 16页 免费佛​ ​门​ ​...佛门礼仪 礼仪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  1称谓礼仪 17页 2下载券 入寺礼仪及佛门规矩 26页 免费 称谓 礼仪 19页 免费...入寺行仪 一、合十、礼拜、问讯 合掌 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  “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佛弟子行住坐卧具足威仪,不仅能调伏烦恼,身在家信众入寺规矩礼仪有哪些 北京香山卧佛寺 佛陀教诫四众弟子,形仪必须庄严...青年人应该如何礼佛?
青年人应该如何礼佛?
由于我下个星期要去安徽九华山旅游,尽管我还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但是现在内心非常的虔诚和崇敬。而我又有些担心自己不懂得礼佛的方法和寺庙里的规矩,希望各位懂得佛教知识的答友多多指教一番,在此十分感谢!!
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
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
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
这种情况在教内也时有发生。因此很有必要对佛教称谓作一简要的介绍,以增进
教内外人士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另外,佛教称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至今仍
时时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佛教的认
识,并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使之规范化、通俗化。这对扩大佛教的社会影
响,促进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分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
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
(一)身分性称谓
  身分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分称谓、职务性身分称谓。
1、戒律性身分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
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
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又称绊刍、乞士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
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称绊刍尼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
俗称尼、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
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
在7岁至20岁之间。但20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
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
可称为师傅。
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
信众,俗称居士。
优婆夷:译义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众,俗
称女居士。
  以上为佛教的在家二众。他们可受三皈、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等,具有
供养三宝,修学、护持、弘扬佛法的义务。
  此外,以上七众还有以下一些称谓:
沙门:亦称桑门,意为息心修道。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我
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亦称和上、力生等,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
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后来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
喇嘛:义为最胜无上,广义上说相当于汉地“和尚”、“师傅”的意思。为
藏传佛教对男性出家人的统称。
僧伽:简称僧,意为和合众,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后与道士相对,泛指佛
教出家人。
头陀:译义抖擞,特指一类修12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后泛指云游僧、
禅僧或修行者。
  缁素: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
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
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属热带地区,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
  在家人:与出家人相对应,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2、职务性身分称谓
  佛教职务性身分称谓在我国特别多,也很重要。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来,
各个朝代按行政区划设立了许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门统、昭
玄统、僧录、僧统等等,现已不适用了。近代社团组织兴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
级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组织,于是佛教徒中有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林长、
干事、主任等头衔,这与各界没什么差别,故不需赘述。人们遇到比较多、易于
混淆的是负责寺院管理的和从事佛教法务的职务性称谓,下面就略作介绍。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自唐代禅宗大兴,百丈
禅师创立丛林清规以来,天下风行,丛林制度日益健全,寺院执事也越来越多,
按东西两序排列,大丛林的执事可多达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以下主要的有四大
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
寮元、衣钵、书记)。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
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
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
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
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
仪轨、佛事唱念等。
  住持: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处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
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当家:为监院之俗称。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一、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
丛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丛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为烧香侍者、书状
侍者、请客侍者(帮助接待客人)、衣钵侍者(帮助掌管住持钱物)、汤药侍者(负
责住持的饮食、医疗杂务)、衣物侍者(帮助浆洗衣物)等。
  此外,大丛林中通常还设有副寺(管财会)、直岁(管农作)、知藏(亦名藏主,
管藏经楼)、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卫生)、庄
主(管庄田、领地)、园主(管菜地,或称菜头)、塔主(管理塔院)、门头(负责门卫
)、磨头(管理磨坊)、净头(管环卫)、毛头(管理发)、司库(又名库头,掌管仓库)、
参头(司掌法事礼仪)等等。
(二)礼节性称谓
  礼节性称谓包括:1、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2、出于礼貌的尊称、敬
称;3、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等等。它们在佛教称谓中占有相当比重,比较复
杂,用得也比较滥,应特别重视。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而
现在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师就是一
位三藏法师。
  经师:指善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僧人。
  律师: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
  论师:指精通论藏、善于讲解经义的僧人。
  禅师: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阿奢黎:又作阿奢梨、阿只利,略称奢黎。译作教授、轨范师、正行者。指
能矫正弟子们行为并给予教授之僧,故又称导师。密宗指灌顶师等。
  仁波切:藏传佛教用语,义为上师。依密乘之规定,能担任轨范师(阿奢黎)
的上师须具备下列条件:1、须有正统传承的根本金刚上师之密法灌顶。2、从金
刚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师,其间所有密法之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缺,不可间断。3、
须受本尊大灌顶(阿奢黎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备火供、坛城等
修法材料,熟悉诸经轨所说之修法。4、自己有能力传授密法时,须经根本金刚
上师许可,方能担任上师阿奢黎,为人传法灌顶。圆具上述条件后,依照西藏之
习惯,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尊者。
  上师:为藏语“仁波切”的汉译,一般指具有一定学位、能为人传法灌顶的
阿奢黎。又称金刚上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师承,要求学法者除皈依三宝外,还
须皈依学法之师,并将其尊之为上师。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古
”(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而汉族人习惯
将他们称为“活佛”,其实是不确切的,不如仍称他们为“朱古”或“呼毕勒罕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提议称他们为“转世尊者”。
  长老: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
年、耆宿、耆旧等。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
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
  大德:梵语婆坛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后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
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大师:佛经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众生之师范者,称为大师。
汉地通常将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原有较严格的规定,不
可妄称,往往由朝廷封赠。后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于对一般僧人的尊称。称
谓过滥,反倒是对佛教的亵渎。
  师父:对僧人的敬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此词现通用于对出家男女二
众,用得也比较滥。其实一般称为师傅即可。
  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导人于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胜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归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经中常称作“善男子
、善女人”。
  贫道:为僧人的自谦语。僧人以道德为尚,而自谓道贫德乏,以示惭愧、自
  禅和子:亦称“禅和者”,指一般禅僧或参禅的伙伴。
  戒子:指戒场中求授三坛大戒之僧人。
  释子:即僧徒。僧人出家,从释迦之教,皆舍本姓而从佛姓,故名释子。
  衲子:僧人自谦语,又称做衲僧,因禅僧多穿一身带补丁的衲衣游方各处而
  佛子:众生受佛戒者之称;又为菩萨之通名,因其能绍继佛种;又总称一切
众生,因为他们都具有佛性。
  弟子:随师受教者之称。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宝,故以释迦牟尼佛
为本师(根本教师),而自称为弟子。因学于佛陀之后,故称弟,闻佛法而生解,
故称子。二、对亲教师而言。三、亦可作自谦之词。
  檀那:意译为布施,即给予、施舍之意。《翻译名义集》卷一:檀那又称檀
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
后引生为施主之称。
  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
  龙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来称赞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称之
为“法门龙象”。
  菩萨:义为觉有情、大心众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
、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等菩萨。现实中往往借用于对那些肯发心、修行精
进、广做善事的居士的称誉。
  护法:护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护佛法之人,皆
称之为护法。常用于僧人对居士的敬称。
二、汉传佛教称谓的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对于称谓也是十分关注的。许多
称谓不仅表明一个人的身分、地位,还可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行
为价值取向。因此,研究佛教徒称谓的涵意及其演变、运用情况,对于了解佛教
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加深对佛教与佛教徒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意义。经初步
研究,我认为汉传佛教称谓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1、汉传佛教称谓众多,或译音,或译义,或同名异义,或同义异称,内涵十分
丰富,其中既有缘自古印度的,又有缘自我国西域及蒙藏地区的,它们伴随
着佛经的翻译、弘扬和各国各民族佛教徒的交往而大量传入汉地,与华夏文
明相结合而蔚为大观,并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因此汉传佛教称谓实
为多种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佛教称谓中国化、民俗化倾向十分突出。一是文化性的梵汉并行的称谓不少,
如乞士、檀越、檀徒、释子、禅师等;二是从事佛教管理与弘扬佛法的职务
性称谓多,如我国僧官称谓、丛林执事称谓大量涌现;三是颇具伦理色彩的
民俗化称谓众多,如师父、师爷、师兄、师太、尼姑、佛子、戒子、弟子等
称谓不胜枚举。
3、中国佛教基本属于僧伽佛教,因此绝大多数佛教称谓都是关于僧人的,用于
在家信众的极少,从以上介绍即不难看出。这种情况在近代稍有改变,如大
德、大师等就不限于僧人了。
4、佛教礼节性称谓特多。如宗师、国师、导师、大师、师父、上师、法师、大
德、弟子、贫道、拙缁、衲子等等。与南传、藏传佛教不同,汉传佛教没有
严格的僧阶、教阶及学位制度及其标准,因而礼节性称谓往往过多过滥,在
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虚伪浮滥之风,造成对佛教的亵渎、轻视。
三、佛教称谓的运用及其要求
  称谓的运用往往随时间、场合及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不同,本无一定。不过在
特定情况下又有约定俗成的称谓习惯。运用得好,既显得有礼貌,言语得体,又
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目
的,否则事倍功半。可见称谓之重要。
  在佛教界,对称谓的运用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了解各种常见佛教称谓的准确含义,从而根据僧俗、男女、长幼、所任职务
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称谓。
2、对于僧尼,尤其是年长的、有学问的、有德行的和有身分的僧尼,要多用礼
节性称谓,但切忌滥用溢美之词。因为在末法时期,有学有修有证者太少,
若名实差距过大,一是怕对方承受不起,徒增虚荣之心;二是高僧大德满天
飞,易让人对佛教心生轻慢,以为佛教不过如此。用礼节性称谓要出于恭敬
心、诚心,这样于法相应,于己有益。否则涉嫌讥讽或谄媚。一般来说,对
于僧尼均可称为师傅,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傅、当家
师傅、知客师傅等;对于自己的皈依师或年长德高者也可称为师父;对于有
学问或有一定身分的僧人,可称为某某法师;对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
尚或某某长老;对于很有德行、具一定声望的法师和居士,可称为某某大德
等。若是自称,僧人可称贫道、拙僧、弟子、晚学等;是居士可称白衣某某、
弟子某某、学人某某。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根据要
求作灵活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奢黎,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对和
尚、尼姑这两个称谓要慎用或不用。在书信中,称谓和礼貌用语要求更严一
些,体例和语气要求一致。
3、对于在家信众和俗人,也要尽量用礼节性称谓,但忌用过溢之词和太亲昵的
称谓。无论对方身分高低,都要以平等心、爱护心相待,这样于彼有益,于
教有利。一般来说,对于到寺院朝礼或参学的在家人,不分男女,都可称为
居士、善信,或在其前冠以姓氏,称某某居士;对于来寺做佛事、功德者,
称为檀那、檀越,或称某某施主某某功德主;对于关心寺院或在某一方面有
功于佛教者,可称为护法;对于信仰虔诚、很有德行者,可称为某某大德或
大居士。在书信中,除上述称谓外,还可用某某贤士、某某仁者、某某道友
等。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社会通行的称谓,如先生、教授、同志等。
4、僧人与僧人之间,可视不同的场合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实而称,应多从道上
会。若是平辈,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师,称某某师,也可称某某法师;
若是同门,也不妨称某某师兄、师弟等。但伦理性的称谓如师爷、师叔、师
侄、师孙等慎用或不用,以免落于俗套,在十方丛林中尤需慎用。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心到则礼到
尊佛不就行了吗,礼仪是从心底来的,不是表面的,基本的礼仪大家应该都懂得,不必特意了解,这样会影响你的出游,给你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这样就不值了,对吧
呵呵,真开心看到又有人加入到追求真理的行列。
礼佛是需要些规矩的。可对于我们在家人而言,去寺庙礼佛的规矩不是那么多。这里说几点我去寺庙时常看到的一些不合适的言行给你做个参考。
穿着;穿长裤最合适。女性最好不要穿裙边在膝盖以上的短裙。尽量穿长点的短裤。不要穿无袖或大开领的上衣。不要穿太透明的上衣。不合适穿低腰裤,不要稍一弯腰就露肉。男性也不要穿太短的短裤和无袖的衣服。更不要光膀子。
言行;言行要有礼貌,不要有粗话。不要大声喧哗。男女间不要打情骂俏和有亲昵行为。不要戴帽子和墨镜礼佛。持香行走或站立时,香要把持在胸前高度,而不是抓着把香好像抓着提包一样摇晃在臀边。点香,待香点着开始烧得时候不要用嘴去吹灭,而是用另一只手去扇灭。如果香很多,在热天里很难扇灭的时候教你个小窍门,你可以把香头平躺在香炉里的香灰上一下,香不会灭,火可以息。
拜佛;我们佛教的拜佛是一拜一顶礼,而后起身,再拜再顶礼。不是一拜三磕头。顶礼在佛教中只有两种,一是叫头面接足礼,二就是五体投地的大礼拜。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想告诉你的是。对于佛法的恭敬心和信心非常重要。人在不同的佛学阶段和人生认识阶段产生的对于佛法的恭敬和信心的层次是很不相同的。不论礼佛有什么样的方式和规矩,具备五体投地的恭敬心和信心才是重点。说个故事给你听,我忘记了哪里听来的。说一个老人去烧香礼佛。佛告诉阿难还是目建莲我忘记了是哪个就说是目建莲吧。佛说这样多的人烧香只有这个老人心最诚。目建莲不信,他用神通刮起三阵大风,大风过后香炉内除了那个老人家的香没有灭之外其他人的香都灭了。
点蜡烛,烧香不是佛想看到烛光和闻到香味。而是代表着我们清静的心意之香和明净的智慧之光。这些是我们本来具足的!
有心的话,尽早皈依吧,受益无穷.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既然如此,信与不信,有何区别。
人到心道,上一炷香了了心愿即可!如果上个香还有那么多要求,那佛便不是佛了!是官了!
对于不懂佛的人,心存恭敬是最重要的,有了恭敬心临时现学都可以,有些东西不是一两句话或一时半刻就学会了,需要积累。
心诚则灵!南无阿弥陀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湛山寺心见法师升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