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商务局局长粮食局局长吴祖训简历

吴添富任福建省工商局副局长 赖应辉任省粮食局副局长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1997年全球粮食状况--《中国粮食经济》1998年03期
1997年全球粮食状况
【摘要】:1997年全球粮食状况吴天锡1997年的世界粮食形势,同上年比较,产量大体持平,贸易有所回升,价格比较平稳,但粮食储备库存数量又有减少,与1998年的粮食趋势需要量相比,仅达到14.8%,仍然低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需的水平。一、生产尽管1996年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762.1【正文快照】:
1997年全球粮食状况吴天锡1997年的世界粮食形势,同上年比较,产量大体持平,贸易有所回升,价格比较平稳,但粮食储备库存数量又有减少,与1998年的粮食趋势需要量相比,仅达到14.8%,仍然低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需的水平。一、生产尽管1996年世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国粮食经济;2011年08期
;[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1年07期
;[J];当代水产;2011年06期
刘刚;;[J];理论导报;2011年08期
倪方六;;[J];北方人(悦读);2011年05期
李厘;;[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0期
杨慧;衣保中;;[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阿源;;[J];瞭望;2010年50期
江国成;;[J];现代企业;2011年08期
李友益;;[J];湖南税专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宝根;;[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A];农村商业体制改革——首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选编[C];1983年
高玉宝;;[A];“羊城杯”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A];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编[C];1984年
;[A];批发商业体制改革——首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选编[C];1983年
;[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高阳;罗新星;陈晓红;;[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张明远;;[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廖太林;周新彩;吴昊;;[A];上海市茶叶学会年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永安期;[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德林;[N];粮油市场报;2008年
李磊;[N];粮油市场报;2008年
权香兰;[N];粮油市场报;2011年
周晓慧;[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周良;[N];中国信息报;2011年
刘娜;[N];中国食品报;2010年
长城伟业期货
周健明 编译;[N];期货日报;2009年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供稿;[N];农民日报;2010年
回旭;[N];国际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健;[D];浙江大学;2004年
刘学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李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于爱芝;[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伟良;[D];浙江大学;2002年
侯瑾;[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王绪;[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胡德潘;[D];厦门大学;2001年
李云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玉屏;[D];湖南大学;2006年
刘云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吴璇;[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王移山;[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盛阳;[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黄至溥_百度百科
福建省泰宁县朱口乡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防治、教学工作。对水稻螟虫、除虫菊有较深研究。为筹建福建省植物病虫害防治所和建立省、地、县三级植保网点作出贡献。是中国早年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的一员健将。对科普事业、普及植保知识,不遗余力。
黄至溥生平简介
黄至溥,字鸿恩,日出生于福建省泰宁县朱口乡。父亲为中学国文教员,不幸早逝。由母亲抚育孤儿,靠种麻织布艰苦度日。
朱口黄氏宗族是书香门第。寡母织布时,常教子继承祖辈读书之志。在祖训母喻薰陶下,黄至溥7岁启蒙于文昌阁,10岁就读于邵武汉美中学附小。负笈百里外,不畏艰辛。乡亲见其勤奋攻读,成绩优良,皆乐于解囊相助。17岁初中毕业后赴南京投兄读高中。时兄薪薄,不得不到校办工厂劳动,弥补经济不足。1933年夏,考取中央大学农学院,仍因经济困难在中学兼课,寒暑假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当临时工。勤工俭学培养了黄至溥一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作风,被称为“苦孩子,好学生”。
1937年,黄至溥大学毕业,经邹树文、邹钟琳介绍,到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工作,经常奔走在江浙皖水稻螟虫研究点。“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逼近昆山,他仍置身试验田中,继续完成试验。1938年,他随所迁至四川省,在泸州与成都继续研究螟虫。以后又在成都与重庆开展除虫菊栽培与利用研究。1944年赴美深造,1945年-1946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系进修。1946年回国后在原所工作,主持全国水稻螟虫及除虫菊两项试验,并受派在台湾省治理飞蝗、考察鱼藤生产情况。1949年回闽,负责筹建福建省植物病虫害防治所,任技正兼所长。以后随机构不断调整,改任福建省综合农业试验站、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主任、技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研究员,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顾问。1987年退休。
黄至溥个人简历
日 出生于福建省泰宁县朱口乡。
1937年6月 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
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技士、技正。
年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系进修。
年 兼任农林部病虫药械厂特约研究员。
年 任福建省植物病虫害防治所技正兼所长,兼任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福建省立农学院农艺系教授。
年 任福建省综合农业试验站(后改称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主任、技师。
年 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系技师。
年 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研究员、科技干部培训中心顾问。
黄至溥成就贡献
黄至溥立志昆虫事业
黄至溥启蒙时读《三字经》“蚕吐丝,蜂酿蜜”,对昆虫开始发生兴趣,饲养小蚕,观其变化。以后在寒暑假对农田害虫也进行饲养观察,并将结果告诉乡亲,破除迷信。乡亲见有探索精神,嘉其求知欲望,因此乐于资助他上学。进大学后,听邹树文院长作学术报告,得知昆虫影响人类至深,于是立志学习昆虫专业。
工作后,黄至溥钻研植保之志更坚。中农所当时担任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指导工作,一旦地方发生虫害,即须派人前去指导防治。为了宣传防治技术,又须举办展览会。由于人少事多,黄至溥经常参加各类工作,得到锻炼,并参加筹建中华昆虫学会,被选为筹备委员。1944年学会成立时,黄至溥任组织干事和第二届理事,负责《中华昆虫学会通讯》编辑出版工作。通过《通讯》加强了全国会员联系,推动了行政部门和大专院校重视植保事业,起了先导作用。
黄至溥是中国早年宣传科学、破除迷信之一员健将。1949年黄至溥回闽后,筹备成立中华昆虫学会福州分会,并被选为副理事长。至晚年,年逾古稀的黄至溥仍以春蚕吐丝精神著书立说,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害虫治理与益虫利用)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正是农村实行分工分业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步和必然趋势”(1987年)。他还建议制定全国和省级昆虫工作规划,组织三农协作,坚持科研、教育、生产三结合,加强农业害虫治理新技术研究推广,继续完善各地植保公司与庄稼医院,开展生物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在农业昆虫上的研究应用,重视智力投资,人才培养,为建设昆虫工作第三梯队奠定基础(1987年)。
1993年,96岁高龄的吴福桢教授致信黄至溥时提到“我们一同工作多年,你不怕吃苦,认真工作,从不请假……”。足见黄至溥在他印象中多么深刻。虽已时过半世纪,还念念不忘。
黄至溥治理水稻螟虫
黄至溥是中国早期从事螟虫的研究者,曾随蔡邦华、陈家祥在中国水稻主产区探索治螟方法。当时水稻品种十分复杂,籼、粳、糯、单双季、前后茬作物不一,因此螟害程度千差万别。
经过几代人深入研究,并在全国设立17个测螟点,有组织地按统一标准和方法作了调查记载后,黄至溥参与了大量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这为后来正规开展螟虫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石。从多年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水稻生长期的三化螟蛾卵密度和幼虫成活率的调查,他首先指出各代螟蛾对水稻有明显的选择性,幼虫在不同生长期水稻上有不同成活率,因而为确定防治对象田指出了方向。40年代,治螟技术是经常性农事操作与突击性人工防治紧密结合的。在川西平原推行治螟教育时,黄至溥编写了《治螟教材》,通过省、县教育部门印发各中小学校师生,向当地农民宣讲,并在田中示范。这种“先示范,后推广”的做法,以后在防治其他害虫时相继使用,收效甚佳。1947年黄至溥将新兴农药DDT 乳剂和六六六可湿性粉剂在南京首先对螟虫进行比较试验,为中国后来开展群众性六六六治螟提供了宝贵经验。
50年代福建省党政领导为了解决粮食紧张问题,曾将治螟工作列为农村工作重点,大力发动群众冬季处理稻根、稻草,消灭越冬幼虫,春季推行合式秧田,下田捕蛾采卵。黄至溥身为防治所所长、经常下乡实地指导,并在双季连作稻区的漳州,双季间作稻区的福州、单季稻区的建阳设立研究点,摸清螟虫发生规律,试验六六六的使用方法,不断提高效果。
黄至溥开发杀虫植物
黄至溥在南京中农所曾建立杀虫植物观察圃,栽有来自日本、印度、巴西、南斯拉夫、肯尼亚等国的除虫菊,美国含尼古丁特高的烟草(Nicotiana rustica,尼古丁含量为8%~15%),湖南、江西、四川的雷公藤、闹羊花、巴豆、蔓陀罗,以及台湾省直立性和蔓生性的鱼藤。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农林部接管了日本设在北平、沈阳、上海的3个农药厂,黄至溥受聘为农药厂特约研究员。他将引进的优良除虫菊,如日本32、日本70、印度1-4、巴西9号、南斯拉夫达号、肯尼亚15等加以繁育,并将种子分寄四川、江西、广东、浙江等省扩大繁殖。每当除虫菊5月花开之时,只见南京孝陵卫白花满坡,胜似冬天雪景。所得干花运往上海农药厂,制成除虫菊乳剂应市。由于栽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生产力,黄至溥在菊畦两侧进行大豆、玉米套种试验。结果大豆株型矮、枝叶多,大豆收获后,越夏菊株瘦弱,不宜来年高产;而玉米株型高,叶片长,起遮荫作用,又减轻了白绢病,降低了多年生菊株越夏死亡率,尤以甜玉米品种比普通玉米品种更为适宜。
1947年,黄至溥赴台湾考察鱼藤生产情况,得知日本占领台湾后,大力发展甘蔗,并在蔗畦两旁套种鱼藤。甘蔗砍收后,用犁翻土,将鱼藤根收获,经初步加工,运往日本精制成各种鱼藤类杀虫剂。从1947年起鱼藤根改运上海,于是上海农药厂又增添了几种新产品——鱼藤粉和鱼藤精。1949年,黄至溥回闽,继续进行杀虫植物栽培与利用研究。他认为除虫菊、鱼藤比化学剧毒农药、有其安全之优点。
黄至溥开展病虫防治
1949年,黄至溥筹建福建省植物病虫害防治所,任技正兼所长。该所设虫害、病害、药械、推广4组,在漳州,南平、建阳设3处防治站。机构的设立,全面系统地推动了福建省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编印各种病虫挂图、浅说,制造各种病虫标本。培训学员,由省到县再培训到乡。上下配合,层层负责,形成全省的植保网点。
50年代,福建省植保组织形式,可说是三级植保网点的雏型。历年来福建常发生的有螟虫、负泥虫、稻苞虫、稻瘟、小麦锈病、花生枯萎病、竹蝗、松毛虫、蔬菜及果树害虫。每逢严重发生时,省领导就组织报社、广播电台、防治所进行技术宣传指导,开展群众性除虫防病。福州蔬菜果树屡有病虫为害,农民来所要求指导防治者日众,因之所务日重,但所与群众之关系亦日深。农民送来增产馈赠品,黄至溥都婉言谢绝。黄至溥可说是八闽大地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开拓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至溥下放寿宁县,仍不忘除虫灭病工作,主动承担水稻病虫测报,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各级领导汇报,深得好评。1978年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为弥补被耽误了的岁月,对科技工作多多出力,黄至溥翻译发表国外植保新成就,奔赴各地参加植保研究成果验收会、鉴定会、职称评定会、学位论文答辩会等。
1987年,黄至溥75岁时退休,但他老骥奋蹄、仍在为植保事业尽劳。他常赋诗言志:“荏苒流光八十秋,笑看明镜映霜头。人生易老心难老,公职已休志未休。烟酒无缘早放弃,蜂蛾有癖尚追求。暮年回首堪欣慰,墨海书山恣意游。”又“我生八十无言老,余热发挥岂论年?科教勤劳心罔怠,病虫穷治志尤坚。尧天改革一身劲,舜地回苏万象鲜。莫笑桑榆夕照晚,红霞焕灿续新篇。”黄至溥从事科教50余年,多项获得有关单位颁发的荣誉证书。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黄至溥从事教书育人
黄至溥热心传授植保知识,经常兼课。在成都数年,连续为高等农校讲授植物病虫害学,在南京农垦班对转业军人讲习粮食害虫与防治,在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农学院,担任经济昆虫学、害虫防治学的授课任务。为了强调书本知识必须与野外考察相结合,他常带领学生深入田间联系实际。数十年来,黄至溥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发现人才与推荐人才也责无旁贷。学生多从事植保教学、科研与防治,为人民作出不少成绩。他出差各地时学生还经常就植保问题求教。
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时,黄至溥参与筹办电子计算机、生物统计、遗传育种、植物生理等进修班,聘请福建师大、福建农大、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有关教授来院讲授,借以更新科技干部专业知识。又筹办英语、日语进修班,为中青年出国进修创造条件。黄至溥还亲自办英语打字班。该院出国人员大部分已学成回国。黄至溥及其二子二女一媳均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福州市教育委员会1993年颁发了“光荣教育世家”横匾及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家庭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黄至溥主要论著
1、黄至溥:《柑桔金花虫(桔潜蟒)生活史研究及药剂防治试验》,《中华农学会报》):55~73
2、黄至溥:《四川泸州双季稻螟虫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四川农业》,):28~43
3、黄至溥,王元亨:《推广国产病虫药械之经验体会》,《中央农业推广通讯》,):16~24
4、黄至溥:《美国粮食害虫之研究与防治现况》,《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报》,1947 (9):17~37
5、黄至溥,王元亨,吴清士:《除虫菊栽培试验与利用研究》,《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报》,1948(11):22~34
6、黄至溥:《福建省主要农林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情况》,《福建省第二届农展会劳模会特刊》,
7、黄至溥,罗肖南,邵蕙超:《稻根制高温堆肥消灭越冬螟虫试验》,《华东农业科学通报》,1956(12):643~647
8、黄至溥:《水稻抗螟性研究在国外的进展》,《福建农业科技》,1980(3):54~55
9、黄至溥:《水稻与气候》,《科学与技术》,):1~2
10、黄至溥:《加强自然灾害调查与防治》,《福建科技报》,):3~4
11、黄至溥译:《澳大利亚啤酒花生产情况》,《福建农业科技》,1982(6):41
12、黄至溥:《农民喜学科学致富术》,《福建农业》,1985(6):44
13、黄至溥:《适应新形势采用新技术开创昆虫事业新局面》,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老专家论文选集》,(第一集).1993(1):141~146
黄至溥相关图片
企业信用信息明太祖 简历 - 名人简历
明太祖 简历
明太祖朱元璋(日-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在位期间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功过难断,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极权及高压统治的典型。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日,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汉族,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太祖高皇帝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至应天,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遇难。后世多认为此乃朱元璋授意。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太祖高皇帝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云南安定。
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填封胡大海为越国公、追封英勇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日),太祖命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当时他告谕中书省臣说:“元末政乱,祸及生灵。我倡义临濠,以全乡曲。继率英贤渡大江,遂西取武昌,东定姑苏,北下中原,南平闽广,越十有六载,始克混一。每念诸将相从,捐驱戮力,开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报。追思功劳,痛切我怀。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庙,序其封爵,为像以祀。人孰无死,死而不朽,乃为可贵如诸将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无穷之荣;身虽殁而名永不磨灭”。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淳皇后陈氏&
朱兴隆,南昌王。子朱文正 朱兴盛,盱眙王 朱兴祖,临淮王 曹国长公主 朱佛女,下嫁李贞。子李文忠 太原长公主,下嫁王七一。&
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秀英,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卒于1382年,寿51岁,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卒于1374年,寿32岁。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李杰,有些资料认为她是懿文太子朱标生母。 宁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郭惠妃,郭子兴亲女 江贵妃 昭敬充妃胡氏 b妃,高丽进贡的女子,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生母。 郑安妃 庄靖安荣惠妃崔氏 达定妃 胡顺妃 任顺妃,高丽人 李婕妤,高丽人 崔美人,高丽人 韩氏,高丽人 张玄妙,朱元璋令殉46妃嫔,张因宝庆公主免殉死&&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一说李淑妃出),1392年逝,次子朱允杀涣⑽侍铮诿魈嫠篮蠹涛晃骰葑凇 朱荆巫樱仨酰ㄐ⒋雀呋屎蟪觯凰道钍珏觯 朱h,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说李淑妃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初封燕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说b妃出) 朱遄樱芏ㄍ酰醴馕馔酰ㄐ⒋雀呋屎蟪觯凰荡b妃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_(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达定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达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初封豫王(郭惠妃出) 朱D,十四子,肃庄王,初封汉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初封卫王(韩妃出) 朱?,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F,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B,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J,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二十五子,伊厉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未封王(幼殇)&&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秦王朱救⑼醣1C茫├径希醭首逯┪擞五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蓝玉女&&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贞懿公主[9],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对此情形,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病,于是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及长兄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后来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的办法很特别:   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于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大胆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三年后,又查出户部侍郎(相当今天的副部长)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长)、员外郎(副司长)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他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一时几万贪官人头落地,受到不同处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双双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杀的悲剧。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大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也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   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然而这些监督部门也被腐败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   第三,朱元璋发明“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批处死贪官的卷宗时突发奇想:百姓痛恨的贪官一刀斩首太便宜了他们,何不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他还创造了“剥皮实草”刑法,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触目惊心的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朱元璋在斩杀他们时伤心的连连叹气。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由于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较强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则文官的力量变的强大起来。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著名儒士钱宰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作为取士的标准,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依照古人的思想。这种考试的内容比较僵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   同时,对于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识分子,朱元璋则想尽办法加以镇压 。他出生贫寒,并且早年做过和尚,所以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学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帝宪”一语,杭州府学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便硬说文中的“则”是骂他做“贼”,“光”是光头,“生”是僧,是骂他做过和尚。据说,有一年元旦夜里,朱元璋外出,发现一则灯谜:上画了一个女人,手里抱着一个西瓜,坐在马背上,其中马蹄画得特别大。对此,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暗讽马皇后是个大脚,于是即命查缉,将作灯谜的人杖责至死。   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文官们不得不请求设计出一种标准的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除了政府官员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还要求直接担任教育工作的各级“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吴J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有才华的人,因此,对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朱元璋对吴J说,要搞好教育必须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学校就无从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胆管理、严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吴老先生却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为治纪不严,放纵不爱学习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罢免了。  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是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从事教育的人要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到了任职年限的学正、教谕、训导(不同级别的教师)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属山西)学正吴从权、山阴(今绍兴)教谕张恒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罢十分生气,举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  其实,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现在能与皇帝议论国是,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  显然,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宫廷政变的教训,在称吴王时,就立了长子朱标为世子,称帝后立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导他。太子成年后,就让他处理政事,学习治国,还常常教训他要仁、明、勤、断,这样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标却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赞同父亲大杀功臣。每当朱元璋要杀功臣时,他总是要加以劝阻,要求父亲以仁慈为本,顾及亲戚情谊和兄弟友爱。为此父子经常发生争执。据说一次朱元璋要惩处太子的老师宋濂,朱标哭着求情。朱元璋发怒说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听后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杀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标劝谏父亲。朱元璋不言语,第二天故意将一条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因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后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过去,吓得朱标逃入内室,从此惊吓成病,抑抑而死。 由于整日忙于国政,朱元璋50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好幻想,作怪梦,有时喜怒无常。太子一死。他又伤心过度,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次子(朱标长子早亡),十六岁的朱允晌侍铮峙绿锛菰Σ涣酥爻妓藿阍俅沃锷惫Τ迹涤训隆⒎胧さ燃肝豢韫噬绷恕K峙露用怯胩镎峄饰唬氐乇嗔恕痘拭髯嫜怠罚铀锩亲袷刈诜ㄖ疲⒐娑ㄋ淖嬷疲鸵约槌悸鄞Γ裆贝衣郏M源耸勾蠹叶挤有』实郏3种旒彝醭钠桨渤ぞ谩
同任何一个皇帝一样,朱元璋在生前也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将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钟山南麓,称为孝陵。明孝陵方圆四十五华里,规模宏伟。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孝陵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巍峨峻秀,从六朝以来就流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所以有“虎踞龙盘”之说。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选中这里为陵址。 孝陵规模宏大,建筑突出了献殿,以示推崇皇权,企图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陵园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是陵寝威严的标志,陵前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像生十二对,有石狮子、石獬豸、石骆驼、石麒麟、石向和石马各两对,相立对峙,造型生动,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显得更为壮观。其中石象和石骆驼最为高大,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作。陵前还有四对石翁仲,体态高大,身手不及腰。它们和石兽一起威然列队,长达一公里,象征着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的诗句。 孝陵的神道,由石望柱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孙陵岗”。神道转弯,这在帝王陵寝中是不多见的。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饶过孙陵岗,是因为岗上有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根据史籍记载,修陵时,有人曾建议将孙权墓迁走,但朱元璋未准,说:“孙权也是条好汉子,留为门主。”这样,神道只好绕行而过。 孝陵在清军入关的时候被毁掉了,只留下台墓和柱墓。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锦衣卫),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部门合称“三司”,统属中央省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革除中书省和废除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同时朱元璋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后世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在吏治上,朱元璋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等酷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并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以此朱元璋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如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有罪官吏发往安微风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发,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富户,以致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产。像这样地使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和如此大规模地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 在经济上,朱元璋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图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减免赋税,使疲惫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数字,明初全国户数增长近10倍,耕地面积扩大4倍,农业、工业、手工业都有较快发展,明初的15年中,新垦田数共达1.8亿多万亩,占当时全国可耕地的一半。 在军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在全国设立卫所制度,将军权也集中于上。 在司法上,朱元璋了设立大理寺,都审院,刑部,合称三法司,主管刑狱之事。通过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权于一身,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 在水利上,朱元璋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兴修。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处;疏浚河道4100多条;开掘堰塘4.09万多处。
朱元璋屡兴大狱,大杀功臣。其中最大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漳的宠信,因而权势日盛,遂专权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员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径行。凡内外诸衙门上奏章,有不利于己者,辄匿不奏闻。一时四方钻营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莫不争投门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十年之后,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党为题大开杀戒。于是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同时被杀者,又有陆仲亨等列侯多人。总计先后株连蔓延被杀者共三万余人。 蓝玉是功勋卓著的大将,被封为凉国公,同样不知自忌,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又北征归来,夜扣喜峰关,关吏不即开门,遂纵兵毁关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告谋反,朱元璋也将他杀了,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人。所有勇武的元功宿将几乎在这一案中被杀光。在两案之外,开国功臣死于非命的还有不少。明朝开国功臣侥幸得以善终者,惟有汤和、耿并文等寥寥数人。
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可说是位贤君,也可称暴君。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着眼,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 洪武三年(1370年),杀中书左丞杨宪。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 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廖曾沉船淹死小明王,为朱元璋称帝扫清障碍。刘伯温蹊跷病逝。刘曾参与暗害小明王的密谋。 洪武九年(1376年),空印案发。 洪武十二年(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杀左丞相胡惟庸。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加强明朝特务统治。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朱元璋知悉后,赐死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开国六公爵除了邓愈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这时朱元璋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朱元璋晚年嗜杀,大臣们o要观察皇帝当日临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总括而言,朱元璋诛杀功臣是铁的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能勤王卫主的老臣已经不多见,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还乡,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但他的儿子朱同最后被赐自缢。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除大诛功臣外,太祖也杀文人,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有个别说法称,明太祖虽标榜复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学习元朝的,例如廷杖与责打臣下,有人称其违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另外,其为了动员全社会,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每个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人民分为军户、匠户、民户,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这与成吉思汗的十户非常相似。从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对的,明朝则要。 相关传说
由于出身民间,有关朱元璋之传说众多,如出生时,身上有虫子在爬,故原名虫扒,后至皇觉寺才改重八,不久改为朱兴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觉寺当小和尚时,老师傅要求朱元璋清理庙堂大殿,朱元璋趁著师傅不在寺内,开金口对着众尊佛像,要诸佛自行清洗干净,并且也要打理大殿内一切。话刚说完,诸佛便慌慌张张行动起来。 另外,传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故立国后以“明”为国号(小说倚天屠龙记亦曾以此为题材)。值得推荐的传记有吴晗1949年出版白话文朱元璋传等。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粮食局局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