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国家大连民族大学位置与不顾指的是

2010年高新一中八年级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0年高新一中八年级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我​校​历​史​期​末​考​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蒋介石日密电(1)材料中的“吾兄”具体是指谁?(2分)国民政府的这一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材料二、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共产党人既以一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中国不但为保障国家民族之生存而战,亦以保持国际和平与国际信义而奋斗,世界明达之士,必能深切了解之也。——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合作宣言的谈话》日(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蒋介石是在什么情况下作上述谈话的?(4分)有何历史意义?(2分)材料三、1937年初,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国民党陆军上将)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国民党陆军上将,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的时候,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乃建立长期抗战的目的。”——《民国高级将领列传》(3)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2分)材料四:图一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二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4)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革命(抗日)根据地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参考答案:(1)张学良。(2分)后果:爆发九一八事变,进而东三省沦陷。(4分)(2)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受到根本威胁。(4分)意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2分)(3)抗战难以速胜,需持久取胜。(2分)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2分)(4)信息一:从地域分布看: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2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战略转移。(2分)信息二:从斗争对象看:由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反对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2分)说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2分)信息三:从分布状态看:根据地由孤立分散到几乎连成一片。(2分)说明:国共由对抗到合作,革命力量壮大。(2分)(任答两方面信息即可。总分不超过8分)试题分析: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日本发动侵华事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1)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以及时间“1931年8月”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的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以及时间“1937年9月”的信息从“七七事变爆发,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受到威胁”等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所学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以及“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以及“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的信息进行归结答案。(4)属于依据图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题,回答时候要围绕图片提取相关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本题可以从地域分布、斗争对象以及分布状态等视角去提取信息,说明可以分别从“共产党战略转移”“矛盾变化”以及“国共合作”的角度进行阐述。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字史料以及图片材料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并会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进行论证分析并综合答题。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答案
参考答案:(1)张学良。(2分)后果:爆发九一八事变,进而东三省沦陷。(4分)(2)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受到根本威胁。(4分)意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2分)(3)抗战难以速胜,需持久取胜。(2分)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2分)(4)信息一:从地域分布看: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2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战略转移。(2分)信息二:从斗争对象看:由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反对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2分)说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2分)信息三:从分布状态看:根据地由孤立分散到几乎连成一片。(2分)说明:国共由对抗到合作,革命力量壮大。(2分)(任答两方面信息即可。总分不超过8分)解析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日本发动侵华事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1)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以及时间“1931年8月”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的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以及时间“1937年9月”的信息从“七七事变爆发,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受到威胁”等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所学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以及“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以及“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的信息进行归结答案。(4)属于依据图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题,回答时候要围绕图片提取相关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本题可以从地域分布、斗争对象以及分布状态等视角去提取信息,说明可以分别从“共产党战略转移”“矛盾变化”以及“国共合作”的角度进行阐述。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字史料以及图片材料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并会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进行论证分析并综合答题。相关试题不管选择什么主义,都应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话没错。但是“好日子”是仅仅指吃穿住吗?是仅仅指眼前而不管长远吗?是仅仅指生活而不顾及国家民族吗?不少人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7:59:54&)
4704字(2265/52)
( 00:51:39)
10字(31/0)
( 13:39:31)
( 12:22:55)
48字(22/0)
( 12:21:58)
68字(28/0)
( 11:24:29)
24字(26/0)
( 11:21:08)
63字(30/0)
( 11:01:14)
10字(34/2)
( 12:25:33)
116字(51/0)
( 10:26:45)
80字(73/2)
( 14:02:33)
45字(30/0)
( 13:41:36)
76字(35/0)
( 09:49:50)
46字(30/0)
( 09:35:17)
93字(55/4)
( 10:03:03)
80字(44/5)
( 12:58:38)
55字(51/0)
( 10:48:35)
82字(125/0)
( 10:13:36)
58字(19/0)
( 09:56:06)
19字(31/2)
( 10:02:09)
17字(18/0)
( 09:31:06)
18字(14/0)
( 09:28:57)
46字(42/2)
( 12:16:09)
55字(27/2)
( 14:08:38)
15字(20/2)
( 14:14:33)
28字(24/1)
( 14:17:50)
31字(37/0)
( 10:06:38)
28字(37/0)
( 09:28:34)
29字(30/0)
( 09:20:29)
20字(19/0)
( 09:17:10)
12字(18/0)
( 09:12:29)
58字(18/0)
( 09:09:55)
42字(75/2)
( 09:23:42)
( 09:31:55)
33字(48/6)
( 11:23:20)
18字(22/0)
( 09:42:37)
81字(19/0)
( 09:32:12)
15字(19/0)
( 09:06:42)
12字(29/0)
( 09:05:53)
10字(18/0)
( 09:05:20)
10字(16/0)
( 08:59:17)
10字(28/2)
( 09:00:06)
18字(24/0)
( 08:52:25)
16字(36/2)
( 08:58:02)
29字(16/2)
( 09:23:20)
11字(28/0)
( 08:52:16)
40字(24/0)
( 08:51:47)
19字(29/2)
( 09:14:32)
( 08:40:41)
( 08:34:30)
34字(39/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那种置国家与民众利益于不顾,片面追求gdp,到头来只能是得不偿失.有没有语病_百度知道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学案:第十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教版选修三).doc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红军的战略转移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3.日本大举侵华
(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华北事变 (2)瓦窑堡会议;(3)“一二 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二、问题与例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
讲解:(1)主要探索活动: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秋收等起义,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派的总方针;③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工农红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应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解析 :井冈山根据的创建与巩固,把中国革命的重心引向农村,开始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关于选项B,“八七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唱法发声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