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观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您的位置:> >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指导: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万学海文.cn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指导——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物质和经济的因素;唯心史观则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
2.旧历史观的两大主要缺陷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往往坚持唯心史观,有两大主要缺陷:第一,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否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
3.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惟一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但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既要反对夸大人口因素的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第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不过是生产方式演化更替的历史。
4.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作用
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社会意识进行划分。
(1)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2)从层次高低的角度看,社会意识还可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其中社会心理是一种非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形式则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3)从有无阶级性上分可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思想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中,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次,社会意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总是同步的;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最重要的表现。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从理论上看,马克思首次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2)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客观能力,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是参与社会生产物质要素的总和,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又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智能性的、非实体性的要素。
从生产力的结构上来看,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则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尺,科学技术则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而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是我们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相互作用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它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基本规律。其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进行变革、改革或调整,为先进生产力更大更快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与组织的复杂体系,属于社会的“血肉”。
上层建筑由各种有阶级性的思想、观点体系即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及组织(即政治上层建筑)这两大部分组成。政治上层建筑既包括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以及国家的政治法律组织等。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各种强制力来维护特定的经济基础,调控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把社会关系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类。政治上层建筑基本上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因为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形成的,体现和反映着思想上层建筑,因此又被称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首先,从服务方向上看,一方面它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它又要排除异己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次,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是通过采取暴力和宣传教育两种手段来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再次,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当它为新的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前进的进步作用;当它为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是这样不断地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无限演进的过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指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形态的划分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共性,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体现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发展的特殊性或个性。
其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有三种表现:第一,有些国家和民族在先进国家或民族的带动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形态;第二,有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者复辟倒退;第三,社会形态也不完全是纯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相互渗透。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主体选择性的前提。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其次,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必然性面前,社会历史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
总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既包括社会形态由低级而高级的发展与更替,又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社会生活各领域前进性、上升性的进化与变革。
社会发展具有前进性或说社会进步具有必然性:第一,社会进步必然性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第二,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还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第三,社会进步之所以是必然的,归根到底在于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往往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过程,是伴随着暂时的停滞、曲折迂回的路线,甚至出现暂时的倒退。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总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决定着社会发展中其他矛盾的变化发展。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也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到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的产生与本质
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首先,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其次,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会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从而促进社会形态的量变,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三大主要贡献: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三大主要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4.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法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发现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一些社会现象特别是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
5.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
我国社会中的两类社会矛盾包括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属于阶级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属于非阶级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应当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但人民内部矛盾则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专政的方法来解决。
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与根源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指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社会革命成功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社会革命的重要作用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社会革命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在革命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途径。
四、社会改革
1.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往往是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的,社会中的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往往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及其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是适合的,只是在某些环节、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合的情况。这些非基本的、次要方面的不适合,长期以来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来加以解决,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引起了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指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2.科学技术的特点
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属于智能性要素,在它尚未纳入生产过程时,还不是物质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但它一旦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改变实体要素的性质与水平,转化为强大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就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情况来看,它是凝结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的,而不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
3.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再次,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4.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带来消极后果,危害人类的生存。
人类滥用科学会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核战争威胁等,使人类自食其果;而只有正确地使用科学,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集中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是唯心史观,这种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精神力量。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社会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个人或集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3.人的本质
根据唯物史观,人的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的、肉体的特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指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建立社会关系而确立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突出地表现为阶级性。
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唯物史观是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来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的。
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创造历史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发生着特定的交往关系中的整体中的人。
第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只有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亦称人民,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创造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制约性分为经济、政治和精神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党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群众观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工作方法,基本内容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个人与社会历史
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每个个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就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个人既包括个别历史人物,又包括普通群众中的个人。
人们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两种,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能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不可能代替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3.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有特定的主客观条件,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第一,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第二,杰出人物的出现又带有偶然性,杰出人物产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恰巧是某个人而不是别人等,又是偶然的。
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上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着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理论上看,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发起者、倡导者。第二,从实践上看,杰出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领导者。第三,杰出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可以加速历史任务的解决,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并使历史事件具有个别的外貌特征。
4.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历史人物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人物,往往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历史主义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法。
第一,历史主义方法。历史主义的原则要求我们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地位。
第二,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将历史人物同他们所处的阶级关系、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要分析历史人物代表的是哪一个阶级的利益,以及他所属那个阶级在当时社会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
文章来源:微信号:jxhuatu
微社区:jxhuatu
认证官方微博
百度贴吧:华图
  三、社会发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 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由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的动力系统推动的。社会的发 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 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 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形成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 化和变革的历史。
  2.&生产力标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 想。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 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 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 准的进一步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
  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 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 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 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了经济斗争外,还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 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4、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 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 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 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 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总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 是离开人的活动,恰恰是从人的活动,首先是从人的生产劳动中找到了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但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又不是一般地、笼统地谈论人的活动及其作用,而是对其进行深人的具体的分析。唯物史 观在考察人的历史作用时,对历史的参与者与历史的创造者作了区分,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 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 趋势的决定者。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 这个区分,就不会从马克思说过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正确命题中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 简单结论。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 创造者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四、社会形态的变更与历史演进
  1.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 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 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的特点。
  首先,社会形态是全面的,社会形态既包括经济基础,也包括上层建筑二者缺一不可。经济基础是 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社会形态范畴为人们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提供了 科学方法和客观依据。
  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 家、民族中,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一社会形态内部既有这个社会自己 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有旧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社会形 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要作具体的分析。
  第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区分, 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有了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的发展 看作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历史过程,即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为 我们科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提供了一把钥匙。
  (3)人类社会至今已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 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
(编辑:蔡文静)
掌上华图客户端
关键词阅读:
1356289人正在这里听课
今晚19:00&&华图名师2015国考名师高分技巧指导
今晚19:00&&华图名师赣州卫生医疗事业备考
不可错过的大咖直播盛筵2015国考行测申论备考指导
先练后讲&&主讲:顾斐2015国考言语理解难题解读
华图官方微信
微信号:jxhuat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