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贫困户脱贫计划,现在没有住房已经脱贫了,能申请易地搬迁的国家财政的最高享受妈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专家系列解读之二:易地搬迁,脱贫发展天地宽
编者按: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国发﹝2016﹞64号),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未来五年各地区各部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系列解读文章,敬请关注。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专家系列解读之二:
易地搬迁,脱贫发展天地宽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七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因其从根本上破解贫困人口生存和脱贫发展障碍,解决了贫困群众热切期盼、但依靠自身能力难以实现的现实问题,成为最受贫困群众的欢迎的一项脱贫工程措施。
一、超常规举措下“猛药”
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的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约1000万人居住在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水、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东部酸壤地区以及高寒冷凉地区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常规扶贫措施多年,脱贫效果仍不显著,归根结底在这些地区发展空间狭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贫困人口往往陷入贫困—脱贫—返贫的“贫困循环”。而所在地区往往由于远离中心城市、资源匮乏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差,企业不愿意在上述地区落地,经济缺乏活力,形成了贫困—基础条件差—企业不愿意投资—经济不发展—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
针对上述情况,《“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开出易地搬迁脱贫约1000万人口的“猛药”,下决心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这些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破解脱贫的根本障碍,为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赢得空间。
二、精心设计夯实基础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搬迁脱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社会重建工程,更是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信心重建工程,其资金投入大、组织难度大,协调难度大,只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才能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
(一)应搬尽搬,不让一个有意愿的应搬贫困人口掉队
受年度安排搬迁户数少、农户自筹资金较多等因素影响,以往扶贫搬迁工程实践中存在部分贫困农户想搬搬不了情况。对此,本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出三大举措。一是扩大年度搬迁安置数量,确保到2020年近1000万需要搬迁的人口全部纳入搬迁计划,实现搬迁覆盖“无死角”。二是严格控制建档立卡搬迁安置住房面积,住房标准在人均25平方米范围内,同时大幅度提高户均补助标准,实现每户搬迁户只需出极少量资金,甚至不出资金就可以住上新房,实现搬迁群众“无负担”。三是针对鳏寡孤独等失去劳动能力的特定人群,可以兴建集体产权幸福院等,确保最困难户一起搬迁“无顾虑”。三大措施确保所有处于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地区、且有搬迁意愿的贫困群众应搬尽搬,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二)全方位投入,让搬迁群众生活条件旧貌换新颜
与以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住房建设为主的建设内容比较,本轮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范围更广泛、更全面。除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之外,全面考虑搬迁安置区配套的水、电、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拾遗补缺地完善搬迁安置点周边的学校、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对搬迁安置区具备土地整理条件的土地以及迁出区废弃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恢复再利用,对不能利用的迁出区土地进行生态恢复。通过对搬迁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全方位投入,彻底改变搬迁群众的生活状态,增强贫困群众对搬迁居住新区(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发展、建设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三)多措并举,五大路径促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本轮易地扶贫搬迁突出强调搬迁与脱贫“两手抓”,“挪穷窝”与“换穷业”、“拔穷根”并举。提出在安置方式和安置区选择上留好就业“接口”,千方百计为贫困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渠道。 一是采取补贴补助、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措施,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扶贫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实现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一批。 二是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至少接受一次职业培训,掌握一项就业技能,能够在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小城镇或旅游景区就业,实现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 三是扶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实现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 四是积极探索将商铺、厂房、停车场等营利性物业产权量化到建档立卡搬迁户,或引导搬迁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折价入股参与项目开发获取股份收益,实现资产收益脱贫一批。 五是积极落实搬迁后教育、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对接,解除搬迁户后顾之忧,实现低保兜底脱贫一批。
三、政策资金强保障
实现约1000万人口的搬迁脱贫,资金支持是关键,政策配套是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第一战,国家资金筹措力度和政策措施前所未有。
(一)资金强支持,建设投入有保障
据各地建设总规模、平均工程造价等数据测算,实施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所需投资约6000亿元,加上同步搬迁人口的投入,“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约9500亿元。从本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安排看,体现了三大特点, 一是资金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十三五”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人数超过我国八十年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以来搬迁人数总和,投入的资金量前所未有;从扶贫搬迁贫困户角度看,人均国家投入标准(含基础设施费用)高达6万元人民币,是以往人均投入的几倍,户均自筹数量由以往的7、8万元以上下降到万元以内。 二是资金渠道更为广泛。除中央预算内资金外,还充分考虑到地方财政的投入,以及利用金融资本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开创了多渠道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历史先河。 三是资金使用更为安全。各工程项目省区依据国家要求,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项目县成立县级项目实施平台,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通过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即使拨付和安全使用。
(二)政策强配套,运行管理有保障
为了进一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相关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本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住房建设方面,发展改革委联合扶贫办印发《关于严格控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面积的通知》,按照“保基本、促脱贫”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建档立卡搬迁户住房建设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要求。 土地政策方面,国土资源部出台文件,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力度,拓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使用范围,并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用地作出专项安排,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300亩增加到600亩。 金融政策方面,人民银行出台信贷资金筹措方案,明确专项金融债发行要求,同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发放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印发《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衔接投放有关事宜的通知》,对贷款申报、审批、贷款利率及期限、贷款管理和拨付等行为进行规范。此外,国家发改委还相继印发了《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资金下达、运行管理、监督检查等做出明确规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对于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政策保障。
四、凝心聚力谱新章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贫困地区民生福祉的关键。扶贫搬迁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特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高瞻远瞩的视野,全面系统的安排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谋划发展思路,细化措施方案,多部门协调配合,合力推进扶贫搬迁。扶贫搬迁群众也要树立搬迁脱贫发展的坚定信心,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练好就业发展内功,强化脱贫内生动力,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历史机遇,走上自我脱贫发展、同步小康之路。(王艳华 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安居区实施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
主管:中共遂宁市委宣传部&&主办:遂宁日报报业集团
您所在的位置:
安居区实施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
新闻来源:遂宁日报
更新时间:
  安居区实施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  扶志扶智扶出3.5万老乡的好日子  安居区自2014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已给3.5万名贫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令人可喜的新变化——  可喜之一: 以前,贫困群众生了大病给不起医药费,子女上学给不起学费。现在好了,因病致贫的村民可以享受农村低保,获得医疗救助金,加上新农合保险,就医根本不用发愁,子女上学也能获得教育补助。  可喜之二:以前,贫困户多住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易发、交通不便的地方。现在他们可以搬迁到政府统一规划的易地搬迁聚居点居住,医疗、就学、通讯等都很方便。  可喜之三:以前,贫困户想发展种养殖等产业,却囊中羞涩。现在好了,政府免费提供种苗,派专家到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可以申请5万元政府贴息小额贷款。如果担心产品销路,还可以加入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分红。  ……  种种令人欣喜的新变化,是安居区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体要求,以整村脱贫推进与精准扶持到户“双轮驱动”为主要方式,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所带来的结果。  找准产业精准帮扶  “扶”到小康大道上  “这一批鸡卖完了,下一批我准备留点来下蛋。”近日,安居区横山镇打鼓村65岁的周琼英看着圈舍里活蹦乱跳的10多只鸡即将出栏,笑得合不拢嘴。  周琼英的老伴去世多年,儿子患有癫痫,无劳动能力,儿媳离家出走,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窘迫。横山镇村两级党委干部和对口帮扶单位安居区委办了解情况后,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帮扶措施——通过养鸡增加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产业、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根本脱贫的重要抓手,这一点,在安居区上上下下形成了共识。  “柠檬基地的建立,不仅盘活了我们村1000多亩闲置土地,修通了5.5公里村道路,更重要的是,让贫困户脱贫有了依托和载体。”在安居区观音镇双油房村的柠檬基地,村支部书记代孟超告诉记者,2016年,在柠檬基地打工的40个贫困户成功“摘贫帽”。  不仅在双油房村,安居区82个贫困村都形成了特色产业。该区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积极帮助其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水果、绿色畜禽、生态水产、有机蔬菜等5大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品牌线上线下电商扶贫等富民产业,逐步实现增收脱贫。  仅2016年,4202个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发展成功“摘贫帽”,占全年脱贫人口的48.88%。  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生活新希望  熟悉安居地理地貌和贫困村分布情况的人都知道,安居区82个贫困村集中分布在全区17个乡镇边远落后、旱片死角、水库淹没“三大”贫困区域。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早日摆脱不利的地理条件,2016年,安居区将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我家原来住的是土房,每逢下大雨就发愁,现在政府给我们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一说起自家生活的变化, 双油房村易地搬迁项目的受益者代廷福就满脸笑容,对今后的生活,他也有了更多更好的打算。  房子有了,地没了,收入从哪里来?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居区积极探索搬迁地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引进农业大户、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林地流转或者以贷款、土地、林地入股,与企业、村集体进行股权合作,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同时以贫困村为单位,设立产业扶持周转基金30万元、主导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资金30万元,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发展。  扶贫小额信贷  “贷”来及时雨  “有了这5万元的贷款,我就有了彻底翻身的本钱。”说起小额扶贫信贷,安居区石洞镇梓橦庙村村民刘华武逢人就夸,“如果没有政策,我是贷不到款的。”拿到贷款后,他立马买了300只鸭子,扩大他养鸭场的规模。  由于征信体制等诸多原因,贷款难、贷款周期长一直是当下老百姓创业发展面临的难题,特别是贫困农民,因担保等限制,贷款更是难上加难。对此,安居区经过反复调研,大力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全面推行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这一惠民政策像助燃剂,实实在在地点燃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热情。  为解除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安居区还主动拿出300万元风险金,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专户,采取先行预存一定金额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每年按贷款实际投放量及时补充金额的风险防控机制,着力解决好银行“敢放”的问题。  如今,在贫困村的田间地头,或是农家小院,村民们都有说不完的幸福事。他们坚信,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会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好。  (全媒体记者 郑晓燕 高静)
责任编辑:谢菊梅
作者:遂宁日报
夜幕下的静美遂宁。全媒体记者 钟敏 摄  涪江五桥即将全面竣工,唐家渡电航工程上月全面开工,城市中环线如期推进,这些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交通重点工程,或南北而生,或绕城联通,勾勒出过去五年间,遂宁这座后发城市快速生长的曲线。  在“体格”变壮的同时,城市“体质”也不断“补钙”。推动全域建成海绵城市、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冲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推动成遂协同发展,遂宁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一年一个台阶,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过去五年,围绕成渝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展开,在切实贯彻落实省委实施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遂宁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积极推进成遂协同发展,主动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区域竞争力显著提高。  2014年7月,历时一年的遂宁城市总规修编得到省政府批复。本次总规修编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着力次级突破、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等重大部署。顺势而为,新修编后的城市规划勾画出遂宁新的城市前景:中心城区按照“南延北进、拥湖发展,东拓西扩、依山推进”的战略思路,将形成“一城两区五组团”的组团型、开放式空间格局。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12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10.49平方公里;到远期的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约145万-160万人。城市用地终极规模210平方公里,城市终极人口规模210万人。  以这次修编为起点,遂宁全面进入城市转型轨道。一方面,传统的摊大饼式建设思维得以突破,组团式、开放式规划建设理念注入遂宁城市规划建设中。时至今日,全市已初步构建起“一核两带三片”城镇体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9%。另一方面,提升城市“里子”被市委、市政府摆在尤为显著的位置。  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2015年4月,遂宁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成为四川以及西部六省唯一首批入选的地级城市。经过两年的建设,如今,全市共累计开工试点项目316个,完工试点项目248个,特别是市城区排查出的45处内涝点,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已基本整治完毕。与此同时,水生态文明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等重点项目正有序实施,让城市品质和功能提升更为可期。  创新探索城市管控机制,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生长。2016年,我市正式出台《遂宁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遂宁市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对城市绿地和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划定控制线,对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划定地域界限,为城市开发建设划定底线和界限,让城市进入有序良性建设模式。  五年来,当绿地、湿地、公园、湖泊在城市中如棋子般散布,全球绿色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城市名片熠熠生辉;当南北而居的两大园区正向千亿园区“急行军”,一座内陆城市正以开放的胸襟提振着他的产业雄心!   (全媒体记者 姚波)  感受  “看海”渐成往事  进入5月,雨水逐渐多起来,经过海绵改造的易涝点也面临着考验。常年在川中大市场做生意的市民王大华欣喜地发现,原来容易积水的市场变得“滴水不沾”了。“往年雨量大的时候,积水最高把停在市场内的车都淹了。从最近几场雨来看,我们再也不会‘看海’了……”经过两年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与川中大市场一样,城区其他内涝点也已基本改造完毕。  在这场“吃螃蟹”式的城市转型探索中,遂宁坚持规划引领、分区控制、系统治理、问计于民、因地制宜、过程监测,一方面推进了排水防涝以及河湖水系整治,另一方面进一步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4月28日,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及来自全国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党政代表莅临我市现场验收“海绵效果”时,对我市海绵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遂宁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全媒体记者 熊燕)  变迁  昔日小岛变身绿色景区  “以前种蔬菜,现在开小店,日子过得轻松多了。”在船山区圣莲岛停车场入口,圣莲小区的居民钱梦娟经营着一个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的小卖部。由此,她告别了“一碗泥巴一碗饭”的劳作,每天守着小卖部念起了“旅游经”。而年过六旬的胡素碧,最感慨的是不再担忧雨天出行:“小岛没打造前,我们的菜地园子经常出现内涝,现在的道路绿地都安了排水净化系统。”  城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湖。位于城市湖泊观音湖之心的圣莲岛,被市委、市政府作为最宝贵的资源精心雕琢。如今,圣莲岛展示出妙曼之姿——全岛绿化率达到60%、排列有序的小区住房、畅通整洁的环岛道路、湖内外种植约619亩荷花……  小岛变景区,仅是遂宁生态建设的一角。近年来,我市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先行:将一片片沿江滩涂地“点睛”为湿地公园;将俯瞰城区的东西两山升级为东西山城市森林公园;以涪江岸线为基础,生态化打造了一个如梦的莲里公园;启动实施的唐家渡电航工程,使观音湖水域面积扩大一倍……一个个生态建设项目,让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之城”名副其实。  (全媒体记者 熊燕)
百度新闻热搜词
来源:百度新闻
暴雨洗礼遂宁 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PHP has encountered an Access Violation at 7C94BAA2您现在的位置:&&党政要闻
我市破解“四难”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386
搬得出 稳得住 能发展 可致富
2015年12月1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今后5年,对生存条件恶劣的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区分轻重缓急,有序组织实施。要依据建档立卡数据,精准实施搬迁,搬迁一户,脱贫一户。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可以在移民新村、小城镇、乡村旅游区等集中安置,也可以采取插花等方式分散安置,还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自行安置。要与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加强培训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改善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逐步融入当地社会。
&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37.28万人,计划完成总投资184.24亿元。然而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人往何处走、项目怎么建、补助怎么平衡、如何稳得住,这些核心问题如何有效破解并如期实现预定目标?为此,我市积极主动、创新探索了一条符合巴中实际的新路子,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坚持规划引领破解&人往何处走&
巴州区水宁寺镇琵琶村:道路平坦,桃树、枇杷等经济林木郁郁葱葱,一排排特色新居尤为醒目,图书室、医疗室、健身场所、诚信商店、日间照料中心一应俱全。这是我市灵活运用国土资源扶贫政策坚持规划引领的成果。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哪些人属于搬迁对象,搬到那里去,同样也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
我市以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建设巴山新居为载体,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精心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首先了界定搬迁对象。将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的农户纳入搬迁重点对象。其次,明确了搬迁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搬迁105101户372772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52514户182479人),搬迁人口为&十二五&11.1倍。其中,年计划搬迁86862户307987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44098户154131人),搬迁人口占总数的82.6%;年搬迁18239户64785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8416户28348人),全面完成搬迁任务。
同时进行了科学选址布局。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巴山新居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注重原住户与移民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有机融合,推动&三靠&(靠园区、靠景区、靠社区)、&五进&(进产业园区、进文旅景区、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两治理&(加强搬离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安置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保护),让群众搬到好地方、住进新家园。
据统计,2016年,全市计划新建安置住房204.46万平方米,配套建设道路1321公里、饮水管网696公里、电网107公里、学校及卫生院所3.7万平方米,改造基本农田1.31万亩,新增及改善灌面0.94万亩,复垦宅基地0.67万亩,修复迁出区生态0.83万亩。
突出群众主体破解&项目怎么建&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大工程,怎么搬、谁说了算。&既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主体作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搬迁方式由群众定。对集中居住在高寒峡谷、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等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经村民大会表决同意后,以村组为单元整体迁出;对人口密度较小、生存环境恶劣、地方病严重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尽量整体迁出;对&一方水土基本上可以养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根据群众意愿实行部分迁出。
规划方案由群众议。按照经济适用、美观好用、经久耐用的要求,由规划部门按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的标准设计若干套具有川东北建筑特色的民居图纸,提交村民大会审议比选,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施工建设,坚决制止无规乱建、有规不依问题。
建设模式由群众选。对有建设能力的,由群众自主选择统规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联建模式进行建设。对特别贫困、建不起房的贫困户,采取统规统建方式规划建设农村廉租房,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确定租住对象,妥善解决特困户住房问题。
工程质量由群众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群众公推1-3名群众代表作为工程现场监督员,对项目资金、进度、质量全程监督;项目竣工时,组织村民代表测评验收;项目建成后,全面公开财务收支情况,通过&一事一议&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
保障移民投入破解&补助不平衡&
为了避免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原住户与迁入户之间的平衡和产生新的矛盾,我市采取多元政策配套、多种措施确保补助平衡。
对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落实国家、省资金补助政策,捆绑使用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地方政府债务资本金、专项建设基金、国家财政贴息长期低息贷款,按人均5.775万元(其中住房建设补助资金3.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同时,按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附属设施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从严控制建设成本,防止贪大求洋、建房致贫。
对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防止无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助政策造成新的不平衡、诱发新的矛盾,我市采取&免&、&补&、&贷&的方式予以解决:对搬迁安置产生的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费用一律免收;用好用活国土资源部支持巴中扶贫攻坚、允许扩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范围的政策,坚持建新必须拆旧,按拆除建筑面积给予补助,节余的土地面积另按5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户均可获得8万元资金补助,同时,整合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危旧房改造、倒房重建等政策,分别按条件纳入补助范围。对要实施搬迁又不能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及巴山新居优惠政策给予特殊安排,保证不同类型的群众都能受益、基本均衡;县(区)政府向农发行等银行承贷长期低息贷款,在不突破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补助标准前提下,用于支持同步搬迁户建房,解决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不平衡的问题。
强化配套建设破解&如何稳得住&
谁会想到一个荒坡地会变成&聚宝盆&。平昌县中岭村村主任郭飞介绍,中岭村通过聚居点建设,将腾出的宅基地与原来的承包地进行规模化整理后,建成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成立草莓、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人均增收逾2000元。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我市持续推进&1+6&扶贫模式,坚持成片推进、整村实施、精准到人的推进机制,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到哪里,公共服务布点到哪里,现代产业发展到哪里,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到点。所有安置点实现&五通五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活动广场、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站、有垃圾收运点。
产业发展到户。凡是片区或村引进的业主、回引创业的企业,均将该区域内的贫困户、移民搬迁户全部纳入产业链条、带动发展。对搬迁户和贫困户,逐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实施产权入股、园区务工、经商开店、互助合作、提供公益性岗位&五个帮扶&,确保每户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
技能培训到人。将贫困户、移民搬迁户纳入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和再就业&五大培训工程&,做到搬迁户中劳动力当年培训全覆盖,确保每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真正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上一篇:[ 06-13 ]
下一篇:[ 06-1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困户脱贫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