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广释法师辅导有何异同

大圆满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圆满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8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普贤共修 >
> 普贤讲堂 > 普贤上师言教·浅释 >
《普贤上师言教·浅释》第五课
视频加载中...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历代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宣讲《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全文分为两个科判:第一是闻法方式,第二是所讲之法。
  在闻法方式当中又分为两个科判:第一是发心,第二是行为。第二个科判行为又分为两个科判:第一所断之行为,第二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分为三个科判:第一个是法器之三过,第二个是六垢,第三个是五不持。法器之三过已经讲完了,再讲到闻法时要尽力断除的六种垢染。在六种垢染中的傲慢和无正信已经讲完了,现在要讲的是第三个科判&&不求法。
  原文中说:&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得法也有上中下之分。&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对法有希求心、好乐心,才会缘法义去修行,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闻思修的一切功德。所以,最初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和基础。如果有上品的希求心,会得到上品的法,是上等的修行人;有中等的希求心,能得到中等的法,是中等的修行人;有下等的希求心,就得到下等的法,是下等的修行人。是故培养希求心至关重要。
  正文中又讲道:&如果不希求正法,那么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对&法&没有希求心,就不会得到法。从世间上讲,对世间的事产生希求心,才会去为这件事情付出努力,最后才会达到想要得到的结果;出世间法同样如此,对出世间的佛法有希求心,进而去闻思和修持,最后才会得到佛果。如果对正法没有任何付出,也就不会有任何收获。
  如果我们的修行下降了,就应首先观察是不是自己的希求心下降了。一般来说正是因为希求心下降了,所以才没有去行持正法,没有去修行。闻思修的来源是希求心,所以对法要有好乐心。现在在座的都是出家人,以后要荷担如来家业,更应该希求正法。只有我们自己了知、听闻了正法之后,才能给其他众生宣说正法,真正做一个荷担如来家业的修行人。
  原文中又讲道:&如世间俗语也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世间的俗话说&法&没有主人,谁精勤谁就会得到大的利益。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可归纳为十二部,十二部总结起来就是三藏,三藏又可归纳为教法和证法。教法的三藏教义实际上是证法的戒定慧三学,依靠内道的三学能够证得解脱和遍知的果位&&依靠相续中证法的功德,可令我们获得佛果。这一切都来源于精勤地希求正法,对法有希求心才能够去修学佛法,所以希求正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中引用《毗奈耶经》的教证说:&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看破世间、渴望解脱,即使剃除须发,也不算是出家人;因为他对事业、家庭没有希求,也不算在家人。因此,这种人不伦不类,既不算是出家也不算是在家。&作为出家人一定要避免这样的过失,既然已经出家了,就要精勤地闻思修,对于如此殊胜的大圆满法应该有希求心、好乐心,激励自己更好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结合自心进行修持。
  原文中讲:&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为了仅仅四句正法,而经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盏灯后插入千根灯芯、纵身跳入火坑、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这里是讲释迦牟尼佛是如何为了哪怕是一个偈颂的正法付出了何等的艰辛和努力,在《贤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都讲到了佛陀求法的经历,以下做简要介绍。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之寻法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以前做甘谢讷巴乐国王时,想四处寻找正法利益众生。一个婆罗门说他有正法,但是要求国王必须要在身上挖一千个洞,插入一千根灯芯,做成一千盏灯,这样才能传授佛法。国王答应照做,果真把身体挖成一个一个洞,做了一千盏灯供养,婆罗门给他传讲了无常的四句偈:&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这四句法来之不易,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付出了自己的血肉供养才获得的。
  有纵身跳入火坑的公案:佛陀当梵天国王时四处寻求正法,帝释天为了观察他的发心,化现为一位婆罗门到皇宫的门口说:&我拥有正法,你想求的话我可以赐给你,但是你要挖一个十尺深的深坑,里边充满了火焰,你跳进去我就给你传法。&国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开始挖坑,最后将火点燃,对婆罗门说:&您能不能先给我传授正法,否则我如果丧身在坑里就听不到正法了。&于是婆罗门答应他先给他传授正法,国王得到了四句法:&修行慈心,去除瞋恚,大悲护众,悲泪润生。&即要长期修行慈悲心,去除嗔恨心,以大悲心保护众生,以大悲的泪水滋润众生的心田。国王听后当即证得圣果,以欢喜心跳入火坑。由于他已经得地之缘故,火炕变成了莲花湖。
  佛陀为香朗嘎乐国王时,忍受了身上钉入一千根铁钉的苦刑,终于在一个婆罗门面前换来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法印。
  佛陀在因地时历经千辛万苦,舍生赴死才得到正法,后由历代传承上师将这些正法一代一代地传给了我们,要知道&法&的确来之不易:佛陀经历了那么多苦行,历代传承上师也经历了百般的苦行。华智仁波切先后在上师面前听受了二十五次前行才写出了稀世珍宝一样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法有珍惜的心,知道法来之不易。对法不希求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获得正法,我们不能像是在马的前面放骨头、狗的前面放青草那样无动于衷,一定要了知正法极其稀有难得,生起希求心。
  如果自心不希求正法,应以什么方式来对治呢?堪布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讲到对治不求正法的心应做两方面想:第一,正法难逢难遇;第二,善知识难值难见。如此思维,就会对正法生起渴望希求之心,获得真实法义。
  末法时代有这样一个颠倒的现象&&往昔金鬘公主曾经做了一个梦,梦境授记的时代就是指末法时代。梦中一个清泉追着一匹干渴的马,清泉代表正法,干渴的马代表对正法没有希求心的弟子,本来马渴了是要到处去找水喝的,但是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常颠倒,本来相续已非常干涸没有正法的滋润,但是还不去求正法,清泉反而追着干渴的马说:&喝一口水吧,你那么渴。&求着它来喝水。我们千万不要有这样颠倒的想法,作为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我们应该对法生起希求心,对闻法生起强烈的意乐。
  明末初年的普钦法师曾把自己胸前的身肉挖开,燃灯供佛,当时他说的偈颂是:&如来出世我沉伦,如来灭后我为人,今将生命供三宝,为求菩提度众生。&正是出于对法的希求,他才去做这样的供养。又如能海上师两次入藏,历尽千辛万苦求得正法,他的经历也能够激励我们对佛法产生希求心,他的经历在《前行广释》中有详尽介绍。
  为何要如此希求佛法呢?因为只有修行佛法,我们才能获得解脱。生生世世中,只有把握住遇到佛法和上师以及无上大圆满法的今世,好好把握现在,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将来才能获得解脱的果。
  第四种垢染&&外散。
  外散包括两方面:五种根识的外散和意识的外散。如果产生外散应如何对治?不要缘外境产生那么多的分别念,心向内收,便可对治外散。
  原文中讲:&意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所有的痛苦与轮回的迷乱显现来自于意识散乱于外境。笼统地讲,意识包括了五种根识及第六意识。意识外散的过失是不断让心获得不自在,因为缘对境进行攀缘,心就不得自在,沉溺在五种欲妙中造轮回的业,感受轮回中的各种痛苦。所以,引生轮回中各种痛苦的因是意识外散。
  莲花生大士在《六中阴》中讲到,凡夫人的心非常难控制,如果对自己产生厌烦心生起烦恼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这时不要心灰意冷,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在轮回中流转,一直处于迷乱的状态中。比如观心时,发现自己的心动摇得特别厉害,也是一件好事,能激励我们。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没观察过自己的心,现自心动摇,证明你已经在关注它了,在开始关注自心时就将心进行了修正,让它缘善法进行串习,如此这样就会将散乱的心收回。求法不能急于求成,把散乱的心收回来时就会缘正法来进行修习。
  原文中以几个比喻分别说明外散的过患:
  &譬如,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亡于灯火中;&比如,夏天飞蛾非常多,供灯时外边最好有一个灯罩,以免飞蛾丧命于其中,眼识贪执色法就像飞蛾亡于灯火之中。我们的眼识非常喜欢美丽的东西、鲜艳的颜色等,这就是散到了外境中,就会有如同飞蛾扑火一样的过患。一些科学家认为飞蛾有一种趋光性,绕着灯火不停地转直至疲惫而死。实际上飞蛾扑火也是由于前世的业力现前所致,比如特别喜欢美色和打扮的人,来世很有可能转成飞蛾这种旁生。所以从眼识摄心,要观察自己的眼识,不能散乱于外境而生起贪心。
  &耳识贪执于声故,野兽死于猎枪下;&野兽有一个特性,会特别喜欢某种声音,比如鹿、獐子喜欢弹琵琶的声音,它非常专注于琵琶声时,即使旁边有猎人对它射毒箭也不能发觉。所以,耳识贪著于声音也不合理,唯缘正法而专注才是合理的。《大智度论》中也讲到耳识贪执于声音的过患,过去有五百仙人在深山修行,非常有修证和禅定功夫,但是有一次他们听到了天女在沐浴时唱出的歌声非常美妙,生起了贪心,从而失去了禅定的功夫。
  塔尔寺曾有位著名的蒋扬夏巴上师,有一次他被请去给亡者超度。他一上午都在念诵超度仪轨,但是表情一直不太好,感觉没有超度成功;到了下午时,他突然开始唱起情歌,唱完之后再念往生法,最后做了回向。回去后弟子问上师:&上师,您今天为什么在下午开始唱情歌呢?&蒋扬夏巴上师说:&亡者以前是一个歌手,她的中阴身被他方美妙的歌声吸引,我怎么勾招也勾招不来,后来我就以唱歌的方式来吸引她,由于我的声音比较好听,她就对我的声音感兴趣,专注到我的声音的时候,我把她的心和自己的心观为一体,才得以超度她的亡灵。& 所以耳识不能贪著于声音。从另一方面来理解这个公案:中阴时如果耳识能专注于上师的引导,就能获得解脱。
  &鼻识贪执于味故,蜜蜂缠死花丛中。&因为鼻识非常贪执芳香的味道,蜜蜂才会缠死在花丛中。华智仁波切所造的《莲苑歌舞》中讲到金蜂达阳和玉蜂阿宁的爱情故事,其中玉蜂阿宁因为贪执了香味而缠死在花丛中。
  以前有一个修行人,他在莲花湖旁边经行,他闻到莲花特别清香而生起了一念贪心,这时池神呵斥这个修行人说:&你偷了我的香。&后来又来了一个凡夫人,虽然采走了很多莲花,把莲花池弄得一塌糊涂,这池神却默默不语。那位修行人不解,问池神:为什么我就闻了闻你的香味你就这样说我,那个人把你的莲花湖弄成这样你也不说他?池神给他解释说:&世间人就像一张黑纸,在黑纸上任何的黑点都不容易被发现;你作为修行人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旦生起贪心,就像一张白纸点了墨点非常容易发现。&这是在告诫修行人不要对香味生贪心,池神说:&我是为了圆满你的修行才对你这样说的。&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我们做什么上师都会了知,因为上师的法身是周遍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要产生任何的恶念和贪心,乃至于从鼻子闻香味的贪心都不要产生。可能有人认为鼻识对我们影响不是特别大,其实不然&&对六种根识的任何一个对境生起贪心,都会对我们的解脱有非常大的影响,不论是哪方面的贪著都要减少。
  &舌识贪于香味故,鱼儿钓于铁钩上。&如果舌识贪执于诱饵的味道,就会被钓鱼的人钓上铁钩以致丧命,所以舌识不能贪执于味道。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时为了一顿饭,可能要走很远的路,一定要到某个饭店去吃某种食物。因为贪执而吃旁生,由此造下了许多杀业,《楞严经》中举例,现在吃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此反复地流转轮回,不会止息。《大智度论》有一个公案:一个沙弥特别爱吃奶酪,他死了之后,他的得阿罗汉果的师父发现他转生成为奶酪中的一只蛆,于是这位师父对其他弟子说:&你们今天吃饭的时候小心一点,我的弟子就转生在这里了。&
  我们修行人吃饭时不要在贪心摄持下来吃。汉地有五观,吃饭为疗形枯&&为了使我们能在菩提的道路上、在学习过程中勇猛精进,食物作为身体的滋养品,能为生就可以了,不要特别贪执味道。
  &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对身识也不能贪执,比如对细滑柔软的或是感觉舒服的所触也不要贪执。贪执身识的过失导致大象陷于淤泥中&&印度气候特别炎热,中午时大象为了感受身体的清凉会成群结队到湖泊里洗澡,但是由于大象的身体特别沉重,进了湖泊很容易陷进淤泥而难以自拔,最终活活丧命。与此相同,我们对于身体所触,比如对细软衣物或光滑的触感等身体的触觉都不要贪执。
  以上讲了对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要贪执,最后讲&意&。意识所耽著的外境是法尘,对法也不要贪执。《窍诀宝藏论》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意识不能耽著于法,意识耽著于法就如同骆驼失去了心爱的孩子,会非常痛苦。骆驼不同于其他众生,它只有一个孩子,失去这个孩子会肝肠寸断而死。以此比喻如果意识耽著法尘,修行不会有任何结果。应了知一切万法本来就不存在,如果不知道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道理,对法进行贪执,比如对异性、名声地位贪执,有一分贪执就会产生一分痛苦,有了贪执就害怕失去,害怕失去就要维持现在的拥有,各种痛苦随之迎面而来。所以对于任何法也不应贪执,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显空双运,对它贪执没有任何意义。如同梦中贪执于法,醒来时眼前什么都不存在了。
  对于由六种根识缘起的任何外境都不要生贪执心。
  原文中讲道:&此外无论闻法、修法、传法时,都应当断除回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从三时分别念的角度讲,要断除现在的分别念、过去的分别念、未来的分别念。不论在闻法、修法还是传讲佛法时,对往事的回忆、未来的妄想、现在的分别念都应断除。
  &加哲仁波切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莫要去忆念,若念应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嘛尼瓦&是村庄的名字,如同现在说的&东北人&&成都人&等称呼。&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是指我们往昔所感受的任何苦乐都如同水中的波纹已经散去了一样,所以没有必要忆念。
  &已尽无迹莫要去忆念&就是已经都散去消尽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不要去忆念,因为波纹也是无常法,过去了就已经不在眼前。
  &若念应思盛衰与离合&,如果一定要忆念就应该忆念无常法,即盛衰和离合:过去家族怎样兴盛现在怎样衰败,过去如何衰败现在又如何兴盛起来;或应忆念分离与和合:比如以前一家人是怎样团聚的,相当于和合,现在孩子也大了,父母也有离世的情况,家族又是怎样分散的;再比如以前腰缠万贯的人现在变成了乞丐,以前衣不蔽体的乞丐现在飞黄腾达。仔细思维就能感受到万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常有的法。
  &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除了佛法以外怎么会有可依靠之处呢?没有什么可以依靠和信赖的,除了佛法外其他任何法都不能救度我们。在《教王经》中讲,对一个临终的人来讲,佛法才是唯一的依靠处、救护处,其他没有任何可依靠、信赖的。而佛法来自于上师的传授,我们唯有依止上师才能够获得解脱。
  下面讲道:&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不能实现之希望,若念当思死期无定也,何有非法空闲嘛尼瓦?&对未来也不要有这么多的妄念,未来的计划应该打消。但这是讲世俗上的,从佛法来讲,有一两年、两三年的计划是非常合理的。比如法王如意宝当时在讲完《上师心滴》后,在光明梦境中麦彭仁波切曾叮嘱法王:&你讲完《上师心滴》应该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这部殊胜的法。&对正法我们可以有一定的安排、希求心和计划,这个是合理的。通过以上举例可知对正法应有计划,而其他的计划没有也未尝不可。颂词中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未来的计划很快就会改变,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快&,因缘不和合时它就会产生变化。想做很多事情,只有当因缘和合了才能做。因缘没和合,光是计划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如旱地撒网&,旱地就是干的地,不是海里,在海里撒网会得到鱼,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在旱地撒网还继续想:我撒个网然后天上就会下雨,接着就会流水,会来很多鱼,这时把鱼抓起来就可以美餐一顿。其实这种想法都是没必要的,自己分析一下就知道,应该放弃这些不现实的想法。&舍弃不能实现之希望&,这些希望、想法没有也挺好,不要有这些打算。俗话说:&希望的周围伴随着绝望。&所以这些对未来的期望没有也可以。
  如果非要忆念未来,应该如是思维:&若念当念死期无定也&,应该思维我将来的死期是不定的,一定会死亡。不要认为现在身体还挺好,年轻有力气可以活很久,因为人的死期是不定的。如果佛陀或哪位高僧大德给你授记过,说你能活到七八十岁这样也可以,但是没有任何人规定我们能活多久,乃至明天能不能从床榻上爬起来都是打问号的事,死期真的是不定。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死在什么地方,也不知会为何而死,如此紧迫的时候哪还有时间去想未来的计划!要想也该想死期不定、精进修法、认真闻思、重视修行,应该想这些事情!
  &何有非法空闲嘛尼瓦?&就是哪里来的行非法的空闲时间呢?想到死期不定,将来要面对死亡,连一心缘法义思维修持的时间都还没有,哪还有时间坐在那里打妄想!所以对未来的计划也应该舍弃。
  &暂时诸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指要断除现在的分别念,&暂时&是指现在。当下诸多事情如梦中生计一样,精勤努力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梦&&实际上就是生活在梦中,对梦中的事情不要太过执著,因为一旦醒来梦中的一切都会消失的。人生就像一场梦,临终时就像梦醒了,会发现梦中所做的一切对于醒者来说都毫无意义。当然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梦中,那是不是什么事都用不做了?也不是。这主要是从适可而止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贪心无有止境,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管好自己的心,不要让贪心永无止境地产生。不要执著,生活中的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如果有万法是显而无自性的定解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坏事也不会有很大的痛苦,不会产生大的烦恼,你会想:这一切都没什么了不起,修行佛法才是最重要的,从而不会去耽执生活中的事情,当然该做的事还是要去做,只是不要执著,不要产生实有的观念。
  &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如法食&指如理如法地获得衣食;&以无贪印持&,以没有贪执的心来印持。《中观宝鬘论》中也讲到了五种邪命养活:
  第一:&诈现威仪者,护根为利敬。&这是指诈现威仪;第二:&谄媚奉承者,柔语为利敬。&即谄媚奉承。第三:&旁敲侧击者,为得赞他财。&这是指旁敲侧击。第四:&巧取讹索者,为利面讽他。&巧取讹索。第五:&赠微博厚者,图利赞前得。&即赠微博厚。尤其是修行人不能以这五种邪命养活自己,而是要以清净的发心和身语行为来养活自己,千万不要染上这五种邪命。
  所有的衣食以无有贪执印持就可以了,因为万法都是空性如幻的,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前面也讲到了六识贪执六种外境的过失,要避免这些过失就需要从自己的心入手,把贪心去掉就能如理如法地行持。&一切所为无义嘛尼瓦!&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缘佛法断恶行善才是最有意义的,尤其是大乘行人在菩提心摄持下,缘佛法做的一切事情都有意义,其他都没有意义不值得希求。
  原文讲到:&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随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指出定位&&修行有入定位和出定位,在出定位时&调伏三毒分别念&,三毒分别念的&三毒&也可以理解为&三时&,即过去、现在、未来。在后得位时应调伏三时的分别念,因为入定位是圣者无分别智的行境,入根本慧定时不起任何分别念,只有在后得位时才会起分别念,故要调伏之。&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念&是指分别念,&境&是指外境,自心与外境没有达到明空无二的境界前,不应对过去、未来、现在有太多的寻思分别。因为得地后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智慧的游舞,在后得位还没有入定智慧的摄持时,尚未现前外境和分别念是无二法身的境界时不要寻思分别。&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如果非想不可时应忆念什么?&莫随妄念散乱&应该告诫自己不要随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些分别念散乱,应把所有的念头转为道用。如果产生一些跟佛法无关的分别念就应该断除,随着自己的贪心、嗔心或痴心散乱是万万不可的。
  下面讲一则对未来不要妄想的公案:&又说:&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此处&月称&不是指《入中论》的作者月称论师,而是指一个还没出生的小孩儿。如果妄想未来,就如同月称的父亲,月称还没出生,他的父亲怎么会有?&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装入口袋,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下面,暗自思忖:我现在以这些青稞为本钱将会得到许多财富,到那时娶一个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那么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他想,那我就为儿子取名为&月称&吧。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将其压死了。&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不要妄想未来,不然就会成为还没有出生的月称的父亲,连自己性命也保不住。还有另一个讲法:一个穷人得到了一大袋青稞非常高兴,他来到山顶想:娶个妻子然后生个孩子,要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这时正好看见月亮升起来,他非常高兴地说:这个缘起非常好,就管儿子叫月称吧。高兴之余一伸脚就把青稞袋踢到山下的湖里了,结果愿望实现不了,他非常伤心投河自尽了。
  江南有个乞丐买了张彩票,由于不知道能不能中奖,他想把彩票收起来。他衣衫褴褛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个打狗棒,因为经常跟狗搏斗,打狗棒裂了个缝儿,于是把彩票放在打狗棒的缝儿里。后来他开始想:这回有了彩票我就会中奖,中奖了就可以住五星级宾馆,再也不用住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地方了。过几天开奖后他果真中了一等奖,他高兴地站在桥上振臂欢呼:以后再也不用这打狗棒跟狗搏斗了,然后就把打狗棒扔到湖里,结果没想到彩票还在打狗棒里夹着。他意识到之后特别伤心,便跳河自尽了。
  从前某家有个非常可爱的儿子,父亲心想:现在虽然很穷但我会想办法,以后一定能挣到钱,挣到了钱就买匹母马,它会生小马。他跟儿子说:我们家的母马如果生了小马,你别害它。结果孩子说:不行,我一定要骑小马。父亲听了特别不高兴就打了他一棒,结果孩子被当场打死了。这就是说,对未来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去想,就算去想,第一,它不一定会按照你的想法实现;第二,也许会有一个非常痛苦的果报在前面等着你,反而会更伤心。不要过多地把心思用在未来的想法上。
  我们应该时刻观察自己的心,把心转善法中,让心融入到正法中。当妄念不断涌现时,就用正知正念把它纠正过来,让心顺从于修法的行为。心还可用狂象来比喻,用绳子可以把如狂象一样的心栓住,当心再分别妄动时,以正知正念的力量一定可以把它摄持回来,让它缘正法去思维和修行,这是完全做得到的。作为能知言解意的修行人,又遇到这么殊胜的法,肯定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心相续。
  接下来讲到:&过去未来的众多分别妄念无有可确定之时,仅是自相续散乱之因而已,所以应当断除,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闻正法。&过去、未来以及现在的许多分别念都没有可靠之处,不值得信赖。如果自相续生起了散乱的分别念,也只不过是让自己散乱而已,所以不应该胡思乱想,要想也是要缘法义进行思维。所有妄动的分别念应该加以断除,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就可以摄持自心,使分别念融入法义中。在闻法时也应该以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心来听闻佛法。
  第五种垢染&&内收。
  内收是指闻法时过于专注某一个法,提不起明观的心态,导致昏沉的过失。比如修风脉明点时,过于内收会产生身体的不适,心也会感到不适,会出现种种违缘。所以从闻法和修法两方面来说,过于内收都不合理。对于内收的对治,阿琼堪布也讲到&诸根悠然、神志清晰来听法&,这样会对治内收。如果过分内收就会出现昏沉,乃至心无法缘在佛法上,最后就导致昏沉睡着了。
  正文中讲到:&如果我们闻法时仅仅受持佛法的个别词义,就会像马熊挖雪猪子一样抓一个丢一个,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如果内收,就难以对法全面了知,会记一个忘一个,留下一个抛弃一个,得到一个失去一个。马熊挖雪猪子的公案在藏地的民间故事中讲得比较多,马熊特别喜欢冬天挖洞,挖洞的过程中会挖到正在冬眠的雪猪子(旱獭)。一般来讲雪猪子一家都睡在一个窝里,马熊刚挖到一只时特别生气,就会打雪猪子一拳,然后再把它放在屁股底下压着。但是雪猪子被打一拳后就已经醒了,马熊在挖到第二只时又打它一拳,再放到屁股底下,这时前面那只已经跑了。这样反复循环,它不管挖多少最后也只能抓住一只雪猪子。汉地也有狗熊掰棒子的故事:狗熊掰了一个玉米棒子就夹在左边腋窝下,再掰一个夹在右边,再掰一个又夹在左边,左右轮流。掰的时候狗熊会举起手,棒子就会掉下去,最后它也只能得到一个玉米棒。
  我们闻法时一定要断除这样的过失,千万不能得此失彼。比如背了这部论典,那部论典就放弃不背了;背下一部论典时,上一部论典背了一半又不背了,这样也不合理。而是应该学什么法就全面抓住,听了法就要把所有的法义受持在心相续中,不能得一个失一个,否则会非常可惜。过于内收就会记一个忘一个,导致没有办法将所有的法融通,且还会昏沉等等。
  《亲友书》中也讲到了昏沉等五种障碍,是掠夺善法财的盗贼。书中写到:&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所以,在闻法时要调节自己的心,不能太放逸,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也不能太内收,内收时就稍微放松一下,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着急不见得就能办好事。尤其现在的修行是终身大事,一辈子都要缘法义修行,在漫长的修行旅途中应该不要太懈怠,应该把时间都用在闻思修上;另外也不要太内收,而是要有一种放松感,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原文中讲到:&如果过于内收会出现睡眠、昏沉等过失,所以松紧应当适度。&这就告诫我们修任何法都要松紧适度,该紧时要紧,该松时要松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修行更加持久和稳固。有这些的说法,刚入佛门 &佛在面前&,学佛两三年后&佛就到天边去了&,这样也不合理,最初时非常紧张,之后就过于放松,这样修法不会有太大的进展。能保持一个比较适当的松紧度,根据个人的修行调节松紧度比较好。
  &从前,阿难教导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有时过于松懈,所以没能生起真正的修法境界,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他:&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你弹琵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紧的时候发出的,还是在琴弦松的时候发出呢?&&两者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妙音。&&那么修心也是同样。&昼辛吉以此教言修行,最后证果。&这是昼辛吉尊者的公案,昼辛吉尊者是一位具有菩提心的阿罗汉,经常到饿鬼界去度化众生。他在修行时,世尊用弹琵琶的比喻告诉他,妙音是出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同样要是想修行成功,也要让自己的心不紧不松,这样长年如一日地修行才能获得解脱。
  在《杂阿含经》和《大智度论》中都有二十亿耳的公案,二十亿耳又叫首楼那尊者,他在嘎达亚那尊者(也叫迦旃延尊者)面前剃度出家,一年以后他请求去见佛陀。嘎达亚那尊者因为要三年才能召集十位比丘来授具足戒,因此托二十亿耳说:&你给佛带一个口信,能不能请求佛陀允许五位比丘就可以传圆满的戒。&二十亿耳到了佛陀处,在佛陀身边做苦行经行。他有一个特点是脚底有毛且皮肤很细,他做经行时脚底会流血,佛陀便开许他:&你可以穿一层底的鞋子。&他却说,&我都舍弃了八十车金锭,七象随从,到如来的教法下出家,又怎么能贪执一层底的鞋子?&于是他特别精进地经行。但是过了一段日子还是没有证果,这时他就开始动摇了,心想:&我这么精进修持佛法,没有证果我还可以还俗回家,作为一个大户长子,我可以做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居士,对僧团做供养。&这时候佛陀知道了他求证心切,而且用功过度,于是就来到他面前对他说:&你以前善于弹琴吗?& 二十亿耳说:&我善于弹琴。&佛陀问:&弹琴时你是把琴弦调紧了能出和雅的声音呢,还是调松了能出和雅的声音?&他说:&这两者都不能,只有琴弦不松不紧时才能弹出美妙的声音。&这个公案告诫我们:修行如果太精进,也许会增加掉悔,而太放松会令人懈怠,因此,不松不紧、不耽著也不放逸才是最合理的修持。《礼记》中也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宽严结合才是治国之道。由此可见,修持也要不紧不松地进行。
  原文继续说:&玛吉拉准空行母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玛吉拉准空行母是密宗瑜伽母,她依靠般若经典获得证悟,依止帕&单巴桑吉尊者获得成就,是藏地断法派的开创者。玛吉拉准空行母以悲心和空性的境界摄受了无量的众生,尤其是对天龙鬼神,通过布施身体与空性、悲心相结合,从而收服他们、降服他们,她就是这样的一位大成就者。她在留给后人的教言中说:平时修法和闻法时,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所以,不紧不松就是我们现在修行的甚深窍诀。颂词&不紧亦不松&意为修行或闻法时,不能太过紧张,也不能太过放松;&彼具正见要&意为这是具有正见的要点;我们具有正确见解的要点就是不紧不松。
  &因此,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诸根悠然而住。&就是讲(我们前面也反复多次讲到):修行时我们的心不能过于收紧,也不能过于放松,应该不紧不松、恰到好处,使诸根悠然而住、自然放松,这样修行才是最合理的。如果我们刚开始时过紧,以后又过松,这样就不合理,修行应该善始善终,这样才能给我们的修行打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应该太急,太急办不成事情,身体如果垮了,修行也不能够成功。
  另外,《定解宝灯论》云:&众生平庸过放松,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意为众生从放松方面已经不用再三劝了,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放松了自己的心,因而没有能从轮回中解脱。前面已经劝诫我们不要过于紧张,适当地给自己压力是合理的,但要看自己身心的承受情况。总之,我们要调节自己的身心,最合理的修行就是让修行不紧不松。
  第六种垢染&&疲厌。
  &疲厌&顾名思义就是疲惫和厌烦。那么,怎样对治疲厌呢?可以通过两点来对治:第一、发愿不离上师不离法;第二、生起喜悦心。
  疲厌是怎样产生的呢?阿琼仁波切告诉我们:&当讲法的时间过长,加之又饿又渴,日晒雨淋,很有可能会舍弃正法和上师。&那么我们怎么对治疲厌呢?第一种对治方法是在没造舍法罪前就赶紧发愿:&我愿值遇上师,值遇正法&,然后再退出讲堂&&即在自己因听法时间太长或者忍受不了饥饿干渴,实在不想听下去之前就想:&我不离上师不离法&,如此发愿后再站起来离开讲法的地点;第二种对治方法是&生起喜悦之情,心想:我以前无有意义白白空耗了生身性命,这回为了妙法,依靠病痛饥渴等可以替代一切有情的病痛等苦难,由其他世界趋往金刚地狱的累累恶业,在我等大师的刹土&&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只是以头痛脑热就能得以清净,这下可以尽除无量恶业,圆满无量资粮,我实在欢喜。以这般满怀兴高采烈的心情听闻正法。&即从两个方面思维喜悦之心:一个是我现在的痛苦可以代替一切有情的痛苦;另一个是我听闻佛法可以消除无量的罪业,圆满无量的资粮,所以,我应该兴高采烈地听闻佛法。
  前面讲了《前行备忘录》中如何对治疲厌的方法,现在我们从本论上讲:&诸如,当遇到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曝晒等情况时,切切不可心生厌烦,进而不愿意继续听法,断然放弃。&刚才讲到在一种情况下可以放弃,即恭恭敬敬发善愿后再离去,但这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我们不要以为有了这个窍诀后,就可以常常如此发愿后就离开,这样的行为真的不好;我们只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实在没有办法让正知正念约束自己时再发这样的愿。前面我们也讲过闻法的功德:由闻知诸义,由闻得解脱。闻法的功德非常大,再苦再累我们也应该坚持。本论在这里第一个讲到因讲法时间太长,自己感觉实在忍受不了,坐不住;第二个是感受饥饿和干渴,身体感觉太干渴和饥饿了,四大不调,此时就容易生起放弃的心;第三个是遭受风吹、日晒、下雨、下雪&&很多年以前,五明佛学院的条件非常艰苦,就像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在《前行笔记》中所讲:当时是在露天里闻法,法王如意宝讲法时,大家不畏环境的艰苦(或者顶着烈日,或者下雨时就在暴雨中、刮风时就在寒风中、下雪时鹅毛大雪飘在身上)听闻佛法。后来佛学院的经堂修好了,去过佛学院的人都知道经堂中间有一个天井,在这个暴露的地方坐在水泥地上可以直接看到天,上师讲很多道友却是争先恐后地抢坐在天井里,虽然这样意味着要遭受风吹、日晒、雨淋以及雪花飘在身上等苦行,但是大家都非常欢喜地抢着坐中间的天井,因为只有坐在天井的位置上才能将楼上讲课的法王如意宝看得清清楚楚,很多人就是以这样极大的欢喜心来求法。当然,现在因上师希阿荣博堪布的恩德,我们有非常好的条件听闻佛法,跟上师们闻法时相比,我们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不受日晒、雨淋的影响&&或者有人身体上可能的确被发烧、感冒等疾病所迫,非常痛苦,但是我们一想到法的来之不易,仍应生起欢喜心,如果能坚持就尽量坚持把所有的法听圆满,使所有课的传承得到圆满,这是非常必要的。&切切不可心生厌烦,进而不愿意继续听法,断然放弃。&就是不要生起厌烦心,从而断然放弃。
  在藏地历史上,宗喀巴大师讲法最厉害。这里举一个公案,以前宗喀巴大师和很多人在一起烤火,谈论在藏地谁讲经最多?宗大师说藏地的大善知识慧狮子讲的最多,他在同一个法会中,每天能够讲十一座不同的经论。当时,宗喀巴大师的弟子请求说:&您老人家能不能给我们在同一个法会中也讲十一部论典?&宗喀巴大师说:&如果我再努力一点,也许能办得到&。宗喀巴大师(我们知道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于是闭关二十天,温阅很多的经论,出关后就宣布要讲法,自此以后,宗大师每日讲法十五座,从未间断过。在这个期间有两部小论提前讲完了,讲完之后他马上又补充了两部,所以在这次大法会中他一共讲了十七部大论。还有一次,宗喀巴大师在一个法会中,同时讲了二十一部大论。我们再看看过去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心闻法的?闻二十一部大论等于一整天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听闻佛法,所以,我们应该向这些古代的弟子们学习,作为弟子我们也应该有强烈的闻法意乐,要有欢喜心来谛听佛法。对闻法产生厌烦心时应该想到:我的暇满人身非常难得,我没有沦落到三恶趣中,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我应该珍惜现在的机会,聆听这样的教言也是我无始以来累积资粮的结果,因此应该以欢喜心来谛听。
  原文中说到:&心里要这么想:如今我已经获得暇满人身,并荣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而且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实在是喜出望外。&即如刚才所说,我获得了暇满人身,没有堕到恶趣当中,遇到了上师,拥有了听闻教言的机会,这是我无始以来积累资粮的果报,我应该好好珍惜,应该生起欢喜心来听闻。这里讲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怎么理解&具有法相的上师&呢?格鲁派认为&看破今生&是上师的关键法相,具有&看破今生&法相的上师就是具相上师;噶当派认为&戒律清净&是最重要的,主要具有&戒律清净&这一点的上师可称为具相上师;宁玛派华智仁波切为主的上师认为,上师要心地善良,要对弟子具足菩提心,对弟子有帮助,&具足菩提心&是一切法相的要点,具足菩提心就可以作为具相上师;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到:密宗的上师必须要具备精通密宗、咒语圆满、得到暖相等八种法相。在此基础上,革玛燃匝上师又加了&传承清净&这一条,即具有像金丝线一样无染的清净传承。我们一般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上师以出世间法为主,不希求今生的名闻利养,不希求今生的世间八法,就可以称他为上师;如果还精通佛法、有饶益心,就可以算一个合格的上师了。这里讲到了上师的法相。
  我们继续讲:&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真好似百时享用一次饮食,可谓千载难逢,这多么令人高兴啊!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理所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欢欢喜喜来听法。&因为我们无数劫以来积累了福报资粮,才能让我们听到这样甚深的妙法。我们知道,只有三个明劫才有密法,而其他明劫没有密法。后面我们也会讲到,明劫和暗劫交替出现,明劫本身就很难出现,经过无数个暗劫后才会出现一个明劫,而明劫中只有三个劫有密法,所以密法是极其稀有难得的。如何理解我们听到这样甚深的妙法是无数劫以来积累资粮的果报呢?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无垢光尊者《七宝藏》之一)讲到:如今遇到密法,必定无数劫以来成过普贤王如来的眷属。为何这么说?因为我们即生遇到了佛法;而现世遇到密法的原因就是以前积累的资粮与密法有甚深因缘;此外,遇到密法就会解脱,由于即生遇到密法,我们在今生、中阴或者是下世一定会获得成就。能听闻佛法是不易的,是往昔积累无量资粮的结果,所以,我们应好好珍惜。
  有一个公案讲:一个国家降了很长时间的衣服雨和珍宝雨,民众非常欢喜,以为是自己的福德所感召;这时国王说,这不是你们福德感召的,而是我的福德所感召。我们也要感恩传承上师,若不是传承上师把法脉延续下来,若不是传承上师给我们在今生开演这样的法,我们不可能遇到妙法;即使遇到了法也不知怎样修成正果。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了知遇到密法是自己积累资粮的果报,另一方面也要感念传承上师的恩德,没有传承上师给我们传演、宣讲,我们是无法得到这样的法的。我们不是独觉阿罗汉,想即身成佛,想即生获得解脱,没有人指引道路是无法获得解脱的。所以,我们应感念上师恩德,了知能遇到这样的法是上师福报给我们的感召。
  我们遇到这样的妙法,就像一百个小时才吃一次饮食那样难逢&&如果我们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一旦得到食物就会非常珍惜;我们已在无明旷野中流转多时,心相续已经非常干涸,如果此时天降妙雨甘露,我们肯定会特别欢喜地接纳并生起欢喜心。对我们来讲,闻法特别难得,所以,我们应安忍严寒酷暑等一切苦行。另外,心态也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对一个事情特别感兴趣,就会再难也愿去做;如果我们对一个事情没什么兴趣,就会再容易也不愿去做。我们心的力量非常强,我们心往哪里使劲,就会得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非常喜欢善法,就会非常精进、勇猛地修持善法,最后一定会证得菩提果;如果你认为须弥山不过是有为法,是有为法就有生住坏灭,有人让你摧毁须弥山,你可能也会觉得非常容易:&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须弥山也是有为法,只要是有为法就可以改变,我可以通过精进努力去摧毁须弥山&。我们如果有这样的精进和勇气,就能忍受和去除修行佛法中的任何困难,在菩提道上披荆斩棘,降伏自己的分别念,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最终获得菩提圣果。闻法时,我们要知道能够闻法是我们多生累劫所积累资粮的果报,然后发清净心,这对自己的心相续有很大利益。
  到这里已经讲完了六种垢染。
  闻法方式分为发心和行为,行为包含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分三个科判,刚才讲完了第二个科判(六种垢染),下面讲第三个科判&五不持&。五不持中第一个是持文不持义,第二个是持义不持文,第三个是未领会而持,第四个是上下错谬而持,第五个是颠倒而持。
  一、持文不持义
  &持文不持义&是受持佛法时不思维意义,只求文字上的优美动听,即只受持文字而不受持其意义。原文中写到:&如果一味注重受持优美动听的词句,而不详细分析甚深的意义,那么就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也就是说,推敲词句并不能使内心获得收益。& 《时轮金刚》中说:文字是为了表达意义,如果不去理解意义,只是了知文字,那对心相续的改善没有任何利益。不观察甚深意义,只看到文章文笔和词句的优美,就如同小孩采集鲜花时只看花儿是否美丽,只去分别黄色、白色、蓝色等色彩,如此不会令他的心相续有什么改善;同样地,我们不能只采集词句的&鲜花&而不去理解深藏其中的内涵。学法最关键的是要了知其意义,词句是为了表达意义才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意义能对我们的相续起调伏作用;如果不理解意义,就无法调伏我们的相续,只有借助能诠句了达所诠义后,我们才能够通过意义来调伏相续。举个例子:文字如同手指,意义如同手指所指的月亮,我们用手指指着说天上有月亮,要顺着手指方向去看才能看到月亮,如果光看手指不看月亮,就永远看不到月亮。同样,表面上的文字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意义,如果光看表面文字而不去采集意义,那就像儿童采鲜花一样得不到内心的收获。
  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也说到:&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意为嘴里诵经非常容易,但是想深入理解经文内涵非常难;同样道理,口里读诵经典是容易的,但如果不理解经典中的意义也枉然,对改变相续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们不能对意义不求甚解,应通过文字来理解其意义,对文字有一分的理解,对其意义就会有一分深入的感受,这样才能调伏自相续。
  二、持义不持文
  &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一来,词句与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赖于词句根本无法理解意义。&
  &持义不持文&是不观待词句而直截了当地掌握意义;而不观待词句,直截了当掌握意义是不可能的。藏族有一句俗语&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是说老人走路很难,要有一个拐杖就能帮他走好路,走更远的路。我们要想了达意义就必须要通过词句,如果没有词句就不能了达意义。如果你认为一切文字都是泛泛空谈,全是假名安立,没有任何实义,也没有任何加持,就会认为文字没有什么,进而仅仅偏重意义;事实上,不通过文字你怎么能知道意义呢?过去的高僧大德不远万里,历经千辛万苦去取经、翻译,如果文字真的没有意义,这些大译师也就没必要千辛万苦去取经、翻译了。如果文字没有意义,佛灭度后,阿罗汉也无需三次结集,将佛说的语言全部记录为文字了。文字对我们理解词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深一点讲,想证悟空性获得解脱而不依靠文字是相当困难的。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谛的空性要依靠世俗名言而证悟,如果不依靠世俗名言就不能证悟空性,进而无法得到涅槃。也就是说,我们想证悟胜义谛的空性,就要通过上师传讲的内容或是书里的文字来了达所要证悟的胜义谛意义。通过文字可增长见识,喜欢看书的人可以了知很多自己本来不知道的事情。通过佛经论典的文字学习,我们能更深入地了知佛法意义,若没有词句则无法掌握其意义。
  如果你是禅宗顿悟根机,坐在这里什么也不说,也可能什么都懂了;但如果不是此根机,就还要通过文字学习,进而了解法义,然后才能对法义进行修持,也就是说要闻思修,闻思后才能修,闻就是听闻。文字是非常重要的,只持意义而不重视文字是不合理的。
  我们该怎样对治持文不持义和持义不持文这两种不合理行为的过失呢?对治的方法就是将句、义结合起来而受持。
  三、未领会而持
  &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如果没有了解是了义还是不了义的,以及密意中秘密和意趣的各种说法,就会导致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的结局。佛陀为调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中有了义的说法也有不了义的说法,也有秘密的说法和意趣的说法,对此我们要善加辨别,善加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所说法义,从而不会误解佛所说的意义,不会出现与正法背道而驰的过失。
  首先我们大概了解一下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到,通过听闻佛法能如理了知诸法的自性或实相,依靠深入细致地思维会对法理生起定解,生起定解后进而进行实修,从而能度过三有的大海。作为薄地凡夫,我们从闻法中生起智慧是相当重要的,未曾闻法就谈不上精进深入地思维和实地修行,想真正通达自性的人应以闻法来抉择,那在闻法中我们就应善加区别了义和不了义。
  什么是了义呢?了义是指诸法的法性真如、法界的自性清净,还有一方面是心性光明的密意,也就是自性清净,无有迁变,超离生住灭,如虚空般的本体,凡是宣说此本体的所有经论都包括在了义的范围内。因为它符合诸法的法性真如,也符合法界的自性清净,也符合自性光明的密意,符合这些就是了义的。
  什么样的法是不了义的?诸如生、灭、来、去、清净、不清净、蕴、界、处等次第形形色色如梦境般的显现,凡是有法的显现并可以言语思维衡量、假立而表达的一切法均称为不了义。
  再总结一下,凡是宣说本性实相的就称为了义,宣说实相的所有经也称为了义的经;为了引导众生悟入本性的诸多方便,佛陀所宣说的不清净的、迷乱的法就是不了义,详细宣说不了义的分类等法门就称为不了义的法。
  《无尽慧经》说:&何为了义经部,何为不了义经?为令众生入道而宣说的诸经即称为不了义经;为入果而宣说之诸经即称为了义经。&为众生入道而宣说的经是不了义的经,为众生入果而宣说的诸经称为了义的经。
  我们区分了义、不了义之后还要区分密意。佛陀讲法,有的法是具有意趣的,有的法是具有秘密的。意趣可分为: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趣;秘密可分为: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这里举一个例子,《宝积经&因缘品》中说到这样一个颂词:&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如果我们从表面理解,可能会说&父母&是所应杀的对境等等,而这样说是不合理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境眷&指内处以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是说即可成佛。
  对于了义和不了义,还有秘密和意趣的这些法,我们要善加分别。对没有领会而持依靠&四依&可以对治。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我们要依靠的是法,而不是依靠某个人;第二个是&依义不依句&:一定要依靠佛法所讲的含义,而不要依靠文句,当文字和意义这两个在你面前并列出现时,要依靠意义,不依靠文句;第三点&依靠了义,不依靠不了义&:依靠了义的法,不依靠不了义的法,这两者进行对比时候要依靠了义的法;第四点&依智慧不依心识&:在了义当中应该依靠智慧,不依靠心识。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是这样讲述四依法的。
  所以,我们对佛法不要望文生义,一定要正确理解佛经教义。古大德说过:&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是说一字之差也会导致我们在轮回当中难以解脱。&
  禅宗有一个公案:百丈禅师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老人未离去。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迦叶佛时曾是这里的住持,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因此便堕野狐身五百世,无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乞和尚以亡僧礼送。& &&&不落&与&不昧&仅差一字而导致行者五百世投为狐狸。所以,一字之差也会让我们误解佛经的意义,对于佛经我们务必要正确理解。
  四、上下错谬而持
  &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持则违背了佛法的规律,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悖离,相违背。&我们受持任何法,不能上下有错谬,次第不能错,顺序不能乱,否则会导致自相续与法不能相应。
  比如,一般是要修完前行再修正行,如果你先修正行再修前行,就会导致自己的心跟法不相应,如此修正行也不会修出什么验相。我们在修法时一定要注意,要按次第、按部就班,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往上修,不能颠倒次序,否则不会有任何结果。
  对&上下错谬而持&的对治。阿琼仁波切说:&必须如阶梯般由下至上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受持圆满佛陀的正法。&对佛陀的正法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受持,这样就会对治上下错谬的过失。修行的时候,我们知道戒、定、慧是依次产生的,我们先持好清净戒,在此基础上修禅定,最后就会产生智慧,要一步一步修才会有修行的结果。如果不一步一步修,就如冰上的建筑,在冰上盖一个十层楼,由于地基不稳固,春天来的时候这个建筑就会倒塌。如果你不循序渐进地一步步修行,自认是利根者而直接进入大圆满正行修法,也许你暂时会出现一定的验相,但由于出离心、菩提心基础没打牢,这些验相还是会退失的。只有次第来修才能让我们更加稳固地趣向佛果,圣天论师在《摄行炬论》中说:&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佛陀宣说的一切法如同阶梯一样是循序渐进、有次第的,把这些次第上下颠倒后想一步登天,就违反了佛法规律,不可能圆满你的修学。
  五、颠倒而持
  颠倒而持是指错误地受持意义。比如:认为求了密法以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喝酒,行淫,双运,降伏等,这都属于颠倒。错误地受持了意义,在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时就去行持这样的法是不合理的。
  对于颠倒而持的对治就是行为必须结合时间和修行境界。你有了相应的修行境界,才可以去做相应的行为,没有相应的修行境界就不可以做。比如,狮子能蹦过去的悬崖,兔子是蹦不过去的,兔子要是蹦就会落下悬崖而摔死。你达到相应境界时才可以行持,没有达到时千万不能行持,否则就成了颠倒而持,只能毁坏自相续。
  正文中讲到:&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意义颠倒而持,比如听闻了一些空性道理之后,就认为前世、后世也不存在了,善恶因果也不存在了,这样想是不合理的。名言当中,前后世,业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会虚妄的。名言当中,你造了如梦如幻的恶业,肯定要感受如梦如幻的果。果报成熟时,谁也救不了你,就如前面我们说的提婆达多的公案,在他的果报成熟时,佛陀到他面前也只能说:我给你宣说正法,你自己受持了正法才能从地狱中获得解脱。对于意义方面颠倒而持,自相续就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而毁坏。比如,如果产生了邪见,认为所杀的羊是空性的,能杀的我也是空性的,然后在现实生活当中把羊杀了,这肯定是造了恶业。万法如梦如幻,你造了如梦如幻的业,将来肯定会感如梦如幻的果,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邪分别念滋生。
  我们学习的时候,分析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比如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清楚,在胜义当中万法当然是空性的,但在名言当中我们一定会感受因果,万法是显空无二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见解摄持,才不会在名言当中胡作非为,才不会让自己造各种恶业,反而会让自己缘善法造善业。只有对意义颠倒受持或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才会造这样的业,我们修行人千万要注意。认为&万法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样不合理&&万法是显而空,空而显的,要以这样的见解摄持日常生活的行为,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相续毁坏。
  &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失,做到一切词句和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所摄持。&&&正确受持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错谬了意义和词句。&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进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断除了上下错谬之后,应以两种方式来受持。第一个,在我们遇到词句或是意义比较枯燥、比较甚深时,我们应不放弃,应坚持不懈地把问题搞懂&&我们可以查资料、查法本,可以相互探讨,可以问问其他道友,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也许某个问题一次弄不清楚,或是多年来对某问题都心生怀疑,我们应对问题深入研究,直到弄懂为止,这是我们正确受持佛法的态度。第二个,遇到简单处不能因为法义浅显而轻视,比如:认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太简单了&&谁都看得懂,但表面上看得懂不见得就能实际做得来,有一句话:&三岁儿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对于看起来特别容易的法不能轻视,因为它毕竟是佛陀传下来的法,佛陀经过无量苦行才得到这样的法,这样的法再浅也应该不忘其意义。因其浅,容易理解,就很容易记住,然后不忘而受持&&受持是最重要的,佛法要融入我们的心,要把听闻的法受持到心相续,要用上才可以。为什么说密宗有殊胜性&&它是果转为道用,很多烦恼可转为道用,怎么转为道用?你必须先听闻,听闻之后不忘而受持,这样才会令自相续受益。法王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讲:&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修。最后临死前,阿可一点儿法也没修。&阿可是对藏地出家人的一种称呼。大的法,阿可认为我修不成,太大了;小的法,阿可不愿修,太小了,认为修了也不可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不想修。到临死时,阿可一点儿法也没修成&&我们知道,临死时只有法对我们有意义。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解脱,将来能够利益众生,我们一定要珍惜法,不管是难的法还是简单的法,都应该珍惜,以一颗珍爱的心去受持。闻法时要聚精会神地听,听完后要把法义受持到自相续中,让法融入自心,以正知正念摄持平时行为。前行的内容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关键在于我们的日常修行,把法义融入心相续,用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要按照上下次第,按顺序而无有错谬地正确地受持一切词义。&要按照上下次第没有错谬地受持一切词义。
  总之,对于词句和意义我们要一起抓,要断除前面这五种不应受持的过失。下一节课我们会讲到应该受持的行为。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 & &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 & &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 & &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 & & 愿度有海诸有情
下一篇文章加行一班
希阿慈诚法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行广释第38课串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