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热血江湖凤鸣百花袍大袍那有卖的

文殊菩萨的故事(下)
我的图书馆
文殊菩萨的故事(下)
文殊菩萨的故事(下)&文殊化身—寒山大士圣境难测—道宣律师&&常住三昧—金光照师&&法华多宝—神英和尚&&口放金光—二梵僧勃荷神异—金色猪&&诚感天华—安州张氏&&大士现形—衣蒲童子&&设浴圣现—僧道海&&放无量光—无尽居士不净得罪—智超法师&&摩顶功成—灵辩法师踏破虚空—华严菩萨&&母妻同化—王僧吉塔发重还—净因僧杲&&往来自在—三沙弥&&咒力怖盗—僧继宗称名脱难—曹一贵&&天桥度关—王行者&&律师受衣—如馨&&狮子歌—镇澄大师五佛示梦—范李二中相&&解衣遇圣—一江和尚&&书经感通—释福登十指现灯—僧洪电&&大通佛现—筇溪禅师万缘立度—阐教禅师&&灯随心现—照远和尚诚感菩萨现身—虚云禅师&&文殊化身—戒阇黎文殊化身—戒阇黎&文殊化身—寒山大士& & 寒山子,唐朝人,但不知道他究竟是那个地方的人士,他隐居在浙江省天台县西边灵江上游的始丰县西境七十里,有一个叫做寒岩的地方,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贫子」,他喜欢装疯卖傻,常常语出惊人。& & 寒山常到天台县的国清寺去,和寺里的食堂知事拾得和尚相当契合。拾得常常收拾一些僧众吃剩的菜饭放在巨竹截成的竹筒里面,等寒山来了就让他带回去食用。& & 寒山来到国清寺,有时在廊下独自踯躅,有时叫嚷着开别人的玩笑,有时候又自个儿望空漫骂,寺里的僧众看到他都觉得很不耐烦,就拿杖棒赶他出去,他总是翻着身子、拍着手、哈哈大笑一番以后才慢步离去。& & 他的外表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叫化子:头上戴着桦树皮做成的克难帽子,身上仅以破衣遮体,脚下则踩着一双木屐,面容枯瘦而憔瘁,然而他神韵超脱,出语奇特,说出的话每每深含至理,只可惜人们都不肯用心体会。& & 他的行为实在是豪放不拘,时常在林间村野和放牛孩子们狂歌大笑,不论别人顺他或逆他,对他好或对他不好,他都悠然自得,亳不在意,如果不是同样具有真性情的人,谁又能认识他的真面目呢?& & 前则介绍丰干禅师时,曾提到有位闾丘胤任台州刺史,行前得到丰干禅师的指点,说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大士的化身,因此到任后就往国清寺拜访寒山、拾得,寒山、拾得二人以丰干饶舌,从此离开国清寺,再也不曾回来。此后闾氏又往始丰县西境之寒岩参叩,并送衣裳药物。寒山见之,高声唱道:「贼我!贼退!」就看到他缩身进入寒岩的石缝中,又从缝中传出声音道:「敬告你们诸位,各自努力吧!修行的事全在自己!」石缝从此密合,人们从此再也见不到寒山的踪迹。闾氏于是请国清寺的住持道翘帮忙寻找寒山身前的遗物,但是只在林间找到他写在树叶上的词颂,以及在村中人家屋壁上所写的诗词,共得两百余首,乃汇编成集,传诵于世,俾益人心。闾丘胤并作颂赞曰:& & 「菩萨遁迹,示同贫士,独居寒山,自乐其志;貌悴形枯,布裘弊止,出言成章,谛实至理;凡人不测,谓为狂子。时来天台,入国清寺,徐步长廊,呵呵抚掌,或走或立,喃喃独语,食所厨中,残饭菜滓;吟偈悲哀,僧俗咄捶,都不动摇,时入自耻,作用自在,凡愚难值,即出一言,顿祛尘累;是故国清,图写仪轨,永却供养,长为弟子;昔居寒山,时来兹地,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聊申赞叹,愿超生死。」&&&&圣境难测—道宣律师& &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不久即生下道宣律师。律师自幼就和别的小孩不同;生而好礼,正视听,肃仪容,天性严正,真是希有难得。& & 道宣律师从小就勤诵经书,长大以后,正式拜师求学,只要是有学问有道德的大师学者,无论多远,他都一定前往参访求授!于是外通百家诸子之说,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十七岁正式出家,对于佛教的戒律,更是研究透彻,并能自然而然的持守精严,不论在顺境或逆境都是一样,因此他高洁的品格各所流露出来的气质就如莲花的清香一般;而他的智能之光,更如火炬高悬,照彻了整个阳世与幽冥。他为了保存并发扬佛法,一生著述不断,尤其精研律藏,把戒律幽深精微的精神意旨全部发掘出来,而使深奥难懂的「七聚」、「五篇」戒本豁然明朗。总之,道宣律师的德行超于三界之外,道业为众人所共同尊重,因此感动了诸天神祇,自动的护持在他的左右。& & 根据「纂灵记」一书的记载,道宣律师和文殊菩萨还有一段因缘呢:& & 道宣律师曾经到山西清凉山境游方参访,一天走到五台山之一的中台山,刚好日暮西沈,律师便歇了下来,找了个辟静的地方敷座打坐,不久入了禅定。这时有一位天界童子来到他的身旁侍立,律师出定后就问他说:& & 「你是什么人?」& & 童子答道:「我的名字叫玄畅,乃是天界之人,奉了帝释天主的命令,来此五台圣境巡视。听说您来到了五台山,因此特地赶来侍候。」& & 律师便说:& & 「依据华严经上的记载,这五台山乃是文殊大士应化的道场,但是现在我只看到一片起伏的丘陵,以及和世间一般的草木,宛如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什么圣人的境界呢?」& & 童子回答说:& & 「大圣境界,并不是凡夫和二乘之人所能够明白的,我只是一个凡夫罢了,您则是二乘境地的修行人。如果我们用有思惟的分别心来求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绝不可得的,你难道没听说过:本来一种法并无两样,但是三个人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着各各不同的见解和分别了吗?要知道随着各人不同业报而生得的眼睛各不相同,因此所见便自然有别。我实在的跟您说:我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山,完全是碧绿清澈的琉璃颜色,在诸山的中间,都有宝林间杂其中,发出了焕耀光明,无论白天夜晚这些光芒都在闪铄相映着,至于问到文殊菩萨究竟驻锡在什么地方,这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知的了。」& & 说完这番话后,童子就隐去,再也不出现了。& & 干封二年冬天,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寺示寂。当时在位的穆宗皇帝特地制赞说道:「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常住三昧—金光照师& & 唐朝的金光照,是渑池县李氏的儿子,他到了十三岁的那年,在宝云山灵粲法师座下披剃出了家。十九岁时,进入洪阳山,在迦叶和尚门下服侍,整整三年光阴,为了服侍和尚,睡觉时不曾安稳的睡在床位上,衣服也未曾松下离身,一直非常勤勉地做着和尚的侍者。而对刈草舂米之类的杂役,更是没有一件不是尽心尽力去做的。& & 他就这样的做着一些苦役,有一天他叩问迦叶和尚道:& & 「上人,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出家人到底应当做些什么事呢?」& & 「『无为』是出家人应当做的事,记住!『无为』。」& & 「既然叫做『无为』,不就是没有什么作为、作用的意思吗?」他不解地问。& & 「你如果不去做,又怎么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和尚的回答真令人玄虚莫测。& & 「要想无为,又怎么生有为?」& & 「你难道没有见到圆觉经上面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就是无为的入手方法,懂了吗?」& & 他进一步问道:& & 「有为与无为,到底是一,还是异(有分别)的呢?」& & 和尚郑重的回答:& & 「对于具有般若智能的人来说,可譬喻为:得到了光明,如同用金子来铸造各色各样的器物,从金子的本身来说,不是本来就有各种形状的东西,金子毕竟还是金子。但是用已经由金子制造成形的东西看起来,外形和金子的本质已浑然成一体,像是同一件物而无差别。这个道理就是说,金子经常不是他物,但离金子的本质并无他物可得。金子好比是无为,用金子打造成各种形式的东西如金环、金镯、金戒就是有为。那么我现在反问你:金子和金子所打造成的东西,到底是同一还是有差异呢?所以经上又说:『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坏灭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所以道是无为而无不为;佛是无应而无不应。虽然有恒河沙那么多不同的名称,到后来毕竟还是真如一实,感应固然因人有不同,但隐显毕竟也是同体的,你明白了吗?」& & 光照听了和尚一番指示后,就生起在山林间终老其生,趣于无为之旨。由于听人家说起清凉山的胜境,非常欢欣的要进入山内参访,但因西北有战事,道路难行,所以只好到了姑射山,在超禅师座下求教,经过超禅师稍加启迪,豁然悟得「三界一心,了无别法」的道理。在大历二年时,才如愿来到了五台山,于是在北台金刚窟前的菩萨顶安住下来。有一次禅定入寂,见金色光,自北台飞下,在中台涌现了金莲华及诸佛化身,诸佛的金光流灌照顶,化佛舒臂摩着他的头顶说:& & 「善哉男子!你现在善入金刚三昧,从现在起,你名金光照,应当用般若的水来洗涤你的心房,千万不要堕入玄虚一途,生出什么窠臼来。」& & 光照便问:& & 「诸佛之身,是有为呢?还是无为呢?是有生呢?还是无生呢?」& & 化佛回答他:& & 「善男子,诸佛之身,离诸言说,永绝心路,如大火聚,中不容他。像你这么样分别这分别那,还是属于戏论哪。」& & 说完便隐去不见,从这次入定时所现的不可思议感应开始,光照在四威仪中,即行住坐卧常住于金光三昧。一直到了七十二岁那年才舍报圆寂。&&&&法华多宝—神英和尚& & 唐朝神英和尚,是沧州韩氏之子,他幼年就出家,有着清明的节操以及坚定如金石的求法意志。& & 壮年时,就皈投于南岳神会大师的座下,希望能够好好学到出世大法,时间在不知不觉间过去,有一天神会大师忽然对他说:& & 「你的因缘是在北清凉胜地,好建立法幢,你还是不要老呆在这里的好!」& & 谨遵大师教诲,他就作五台山之游。开元四年,历经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抵达了五台山,就在华严寺挂单歇息。& & 有一天用过斋饭,独自外出游览,到了西林云深处,突然看到了一间寺院,匾额上写「法华院」。& & 他进入寺院到处顶礼佛像,又见院中有一多宝佛塔,宝塔纯以珠玉装饰,而且高耸入云,云雾氲气缭绕着,龛室有许许多多铃幢,整座塔放出了光明光芒万丈,而且还燃烧着天香,香味高雅芬芳。& & 后面有仁王殿,是黄金作为瓦顶,琉璃作其墙壁,里面有栋梁椽柱,都是奇异的宝物,当中设有文殊大士的形象,从顶髻的发与眼都是绀青色,全身是紫金色。其余法堂僧舍都很深远,好象是不能观看得尽的样子。& & 再看这寺院里面的僧人,一个个全都是仪容不凡,光彩自然气定神闲,每人都静默禅修。& & 神英心想:我就在这里随这些庄严的僧人一同修行吧!不知道对方答不答应?便将心中之事向执事叩问。& & 执事答应了,说:& & 「你有衣钵行李,回去拿来,到这里修行好了。」& & 神英和尚回去取衣钵行李,再回到这个地点要寻找这间法华院,但见一丛丛的林木,却不见寺院的踪影。& & 神英就悲叹发愿:& & 「我一定要在这里终老。」& & 就在这个地点兴建了一座法华院,寂居修持。& & 当然时至今日,这年代久远的道场,只成了破瓦颓壁,不复存在了。&&&&口放金光—二梵僧& & 唐高宗仪凤年中,西域有二位梵僧,到五台山,捧花执炉,屈着膝步行,向山顶礼文殊菩萨。& & 因为精诚的缘故,就感遇文殊大士,化身为尼师,在岩石间,松树下,端然的独坐着,口中一直诵着华严经。& & 那时正好是黄昏时分。尼师就对梵僧说:& & 「比丘尼不适合与大比丘僧居住在一起,大德你走吧,明天再来好了。」& & 梵僧说:& & 「这里是深山而且路又远,没有地方可以寄宿,怎么办呢?」& & 尼师说:& & 「如果你们不去,我又怎么能住在这里,你们还是应当进入深山里去才好!」& & 梵僧在那里徘徊,心中既惭愧又恐惧。& & 尼师再对他们说:& & 「你们只要到前面山谷下,那里有禅窟,可以暂时栖身哪!」& & 梵僧前往寻找,果然找到了那个窟洞,相去数里许。& & 二位梵僧合十捧香炉,面向北方遥远顶礼,倾心听经。& & 四周静悄悄的,他们听到有诵经的声音传入耳中。最初开启经题,称「如是我闻」的时候,远远的见到那位和他们谈过话的尼师,身体坐在禅床上,面向南方而坐,口中放光,放出来的光竟是金色的,一直通达照到前面的山中。& & 而且这个光芒照在山谷南边方圆达十方里宽,使得山谷的南边犹如白昼那样,等到诵经毕,光芒还入于尼师的口中。勃荷神异—金色猪& & 宋朝建阳有一位赵姓人氏,他以畜养猪只为业,其中有一头猪看起来特别奇怪。& & 这头猪的毛是金色的,更奇怪的是,它不吃其它的饲料,只喜欢吃勃荷(即薄荷,一种凉草)。因此,一些村里中的孩子们都把它叫做:「奇异的勃荷猪!」& & 杀猪的屠夫们擒捉猪只的时候,所有的猪都惊骇奔走,只有这头勃荷金色猪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不慌不忙的自动走到猪栏里面去。这赵姓人家非常爱惜这头异猪,所以过了不少年头一直舍不得杀它。& & 「杀了吧!」有人劝说。& & 「杀了可惜!」& & 「既是金毛,又那么特别,但食勃荷,世间罕见,可以卖得起高价哪!」& & 赵氏仍然不为所动。& & 太平兴国年代,有一僧人名叫辨聪的,游方到五台山,并投宿在清凉寺内,以安度盛暑季节。& & 「真是个怪老头子。」& & 「和别人都合不来,看!他那疯疯颠颠的样子!」& & 原来寺中住有一老僧,大众都轻视他,只有辨聪尊敬地侍候他。解夏之时,辨聪打算回到他原来居住的地方,老僧忽然交给他一封信并咐嘱他说:& & 「请把这封信带到京城北方,找寻到一个叫勃荷的,交付给他!」& & 告别了老僧,信没封口,辨聪就先打开来看了,信上的词句是这样子的:& & 你到世间来游历的日子已相当长久了,那些众生心性容易调伏吗?如果他们调伏了,你的心性自然也就调伏了。度生之事办完后,就要赶快返回老家,如果还恋恋不舍,恐怕因缘过于勉强,会流入世业了。」& & 辨聪心中吃惊,表面上若无其事,把信封了口。& & 到了广济河边,但听有小孩子呼唤着:& & 「勃荷!勃荷!」& & 「勃荷在哪儿啊?」& & 小孩子用手指了指赵家的猪栏:& & 「在那边!」& & 那儿有一头颈项上挂了铜铃的大猪。& & 辨聪就走上前去唤了一声:& & 「勃荷!」& & 这头猪似乎听得懂在叫它,把身上跃了起来。辨聪接着又说:& & 「给你,你的信!」& & 就把老僧所托交的信投向勃荷猪,不料它三下两下便把这封信吞到肚子里去了。& & 它——勃荷猪,像人一般地站了起来,就这样一动也不动地立化了。诚感天华—安州张氏& & 宋朝元丰年间,安州有位姓张的人,每年他都自己种植芝麻,打了一百斤油,背负着到五台山寺来作燃灯供养之用。每次登临五台山,他一定要事先洗澡净身,再换上清洁的衣服。& & 「敬佛如佛在。」穿得干干净净是一定要的,不然的话怎能表达心中的诚意呢?& & 有一天,他又登临五台山,跟他同行的有六、七个人,一起来到了中台。这个时候,忽然一阵阵异香扑鼻,抬头一望,见到虚空中飘浮着朵朵天华,有青色、有黄色、有红色、有白色,随着各种不同的颜色,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家都用手去抓,一接近的时候,天华却奇怪地飞开了。这当中只有姓张这个人,居然被他捕捉到一朵金色之天华,当这朵金色天华靠近身边的时候,身上的衣服都被映成黄金色。& & 张氏把它带到了「真容院」,寺主看到了也觉得很奇怪,就想请他和金色华一起留下来,并且打算把金色华供养在佛堂前。& & 「不必了,谢谢!」张氏因这朵天华具有劝导的作用,没有马上答应。& & 从五台山回归乡里,一路上围观的人很多,走了几里路以后,这朵天华黄光大为炽盛,又过了一会儿,这天华就消失了。大士现形—衣蒲童子& & 宋朝高宗绍兴年间,太尉吕惠卿,学问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释「华严法界观」,并出过一本叫「新意解庄子」的书。有一次他外出巡视的时候,乘兴游访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间,云雾弥漫,暴风雷雨大作,整座山林都震动了,他的侍从都惊吓的跑去躲了起来。& & 没多久,看到有一条像是苍龙的东西,在云雾间出现,露出半个身子。& & 吕太尉这时候真是惊骇莫名,过了些时,天气变得稍为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见一个皮肤漆黑头发披散的童子,从脚到肩都缠着蒲草,裸露着右臂膀,手里拿着梵经箧,向着太尉开口问道:& & 「请问这位官员,您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呢?」& & 吕太尉就说:「这大概是我夙世的业障恶缘吧!所以才会遇到这种可怕的境界!」& & 「但是现在不是都已经消失了吗?不知道您为了什么事来到这个地方呢?」& & 「这个——我是想要拜见大士文殊师利菩萨。」& & 「您要拜见菩萨作什么?」& & 「我曾经看过华严大教,旨意非常深广,所以想恭请大士,启发我解悟经教的心,然后我才能作适当的笺释,而能够流行于世间,使黑暗长夜的世间能顿获光明,让清净心的人见了实时得以开悟。」& & 童子便告诉他:& & 「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释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寥寥几张纸。可是现在的人蔓生枝节,注释几达百卷,离开佛菩萨的圣意却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曲解了真如实相了!」& & 「可是你只是一个孩童,如何敢呵责讥讽那些前辈呢?」& & 「官员您这就错了,须知这里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无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处事,若能不迷执于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么能用凡情来胡乱思虑啊!」& & 吕太尉忽然从梦境醒悟,于是就跪地礼拜,童子乃现出文殊大士的庄严宝相,跨着金狮子,隐隐约约的,渐渐在云头消失。& & 吕太尉因而将所见到童子披穿著草蒲的模样画成了像,传之于后世。&&&&&&&设浴圣现—僧道海& & 宋朝太宗至道年间,真容院僧人名道海,结百僧会。& & 那年的夏天三月时分,僧众讽诵华严经,四月八日佛诞,为了方便大众浴佛,用上好的药料煮浴佛汤,又烧起好香熏室,一切设备周全、干净,准备的鲜果也清香上等的。在浴佛之前也为全寺僧众准备,大家都要沐浴净身,然后再拜佛。& & 于是先礼请寺中耆宿长老几位入浴,几位长老进得浴室,方始解衣准备沐浴,就听到浴室里有挥洗的声音,于是定神一看。& & 看到好几个童子,肤色像金玉一般,耆宿之首的长老感到奇怪就问:& &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 那几个天真童子彼此相视而笑,并不表示什么。& & 长老出得浴室,对浴主说:& & 「众僧尚未沐浴,哪里来的儿郎先入这里来沐浴的呢?」& & 浴主大惊,急急的进去看,但见光明满室,异香凝结,却没有半个人了,这时大众才明白那是圣迹示现,于是个自穿上僧袍礼诵,然后次第入浴。& & 沐浴的人一时都身心轻明,有难以形喻的微妙安乐,像这样爽朗轻明的感觉,七天以后才消失。&&放无量光—无尽居士& & 宋朝无尽居士张商英,在元佑丁卯春,梦游五台金刚窟,发觉全是平生耳目所看不见的,思虑所想不到的,觉得非常奇怪。& & 这时他任开封府推官,他告诉同舍郎林中。林中戏说:& & 「这是天意让您大开眼界的啊!」& & 后五月,无尽居士任河东提点指挥刑狱方面的公事。& & 到了第二年戊辰夏天,五台县有群盗未抓到,因为职责所在监督搜捕。六月廿七日壬寅到了清凉山,清凉山僧说:& & 「从这里去金阁寺三里,往年崔提举,常常在这里见到南台桥的圆光。」& & 商英心中默念:「崔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他所办到的事,我又如何办不到呢?」& & 抵达金阁寺时,已经黄昏时分,山林淡然没有片云。这时有僧人正省来访,商英接见了以后,正省法师尚未坐定,南台山旁边有绵密的白云展开得像白毡一样。& & 法师说:「这是祥云,平时不容易见到的。」& & 于是集合众僧人一起礼诵,但愿早见圣迹。商英便把官服换下,改穿便服,焚香向空再拜,一拜尚未起身,已现金桥及金色相轮,轮内深绀青色。起初商英还怀疑是日落的光芒射在云层上形成,然而一直到了晚上,有霞光三道直起,于是心中的疑云尽释。& & 癸卯那年商英到了真容寺,在清辉阁暂住。北台在左,东台在前,直对龙山,下枕金界,溪北浴室之后,这些原来都是文殊大士所变化的住宅,金界之上就是罗●足迹殿。& & 知客僧说:& & 「这里也有圣灯,曾有高僧来请灯,便飞现在阑干之上。」& & 商英就顶礼虔敬祈祷,到了酉时后,龙山现黄金宝阶,戌时初北山有大火炬,知客师就指着说:& & 「那便是圣灯了。」& & 第二次瞻礼参拜,又发现一灯,再过了一下子,东台、龙山罗●殿左右,各现一灯,尤其是浴室的后面,现二道很大的光芒,好比是掣电那样,在金界南溪上面,也发现二盏灯,亥时以后商英俯视溪上之灯,乃是一个人形,心里面想:「难道是寺僧设这大火炬,来骗人的吗?」& & 这时知客师已睡了,就派遣了部下王班和秦愿等人,去敲门询问。知客师回答说:& & 「上山有虎狼,那深山地带也没有人居住。」& & 商英心中才有所决定,后来又看见灯火忽大忽小,忽红忽白,忽黄忽绿,忽分忽合,照耀林木。于是默然思索,认为这实在是佛菩萨的三昧真火,只不过俗人眼里误以为是奇异的灯光罢了。便跪着说:& & 「圣境的殊胜,不是我所随意见闻得到的,凡夫的识界,毕竟是有所限隔,如果真的不是人间灯的话,祈愿到我的面前。」& & 这样十次启请之后。那本来在溪上之灯,忽然像红日浴海,腾空而上,放大光明,渐渐来至金阁寺前,然后光芒逐渐收敛,成为大金色,像一张大嘴却衔着圆火珠。然而这光明一接触到身体却有冰冷如雪的感觉,于是自言自语:& & 「我本来存着的疑心至此已断!」& & 他这么说后那些来到面前的光再回到本来的地方,整个溪上充满了无量灿耀光辉。秦愿等人从旁看去,仿佛有一尊金色佛身,曲着身冉冉而升起的样子,然而他们的妻子眷属所看见的,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形状。& & 这时,但见有穿紫袍白衣领的人,头上挽着螺髻的人、仗剑的人、头上戴角的怪人等。寺中的老僧开口说:「这是金毛狮子,以及天龙八部啊!」& & 过了好一会儿,北山云起,在白云中现出第十七世法zhu灯,白云既收,再现大白圆相,如皎洁月轮。甲辰年,商英来到东台,有五色祥云现瑞,白圆光从地涌起,好比车轮旋转一般。商英便作偈赞叹:& & 「云帖西山日出东,一轮明相现云中;修行莫道无捞模,只恐修行落断空。」& & 这偈说完,忽然起了大风,云雾奔腾,好象要把山崖都倾倒,高壑都裂开似的。五台的僧人说:「巡捡手下的兵士们,持肉烧煮,现在已经来不及禁止了,但愿来日不要再煮荤食。」& & 乙巳年七月,谢巡检,沉币在北台山,晚上于中台山休息,大风不止,四山昏晦,知客师等人失色,台侧有古佛殿,商英命人洒扫,然后带了家属等一同祈祷礼拜,还有知客师及台主二人,苍头四人,也在一起顶礼。这时望见中台山山顶,已经有五色祥云缤纷,不久西北方面有一角天空明朗,布碧琉璃世界,现万尊菩萨,宝楼宝殿宝山宝林,宝幢宝盖宝台宝座,天王罗汉,狮子香象,森罗布护。又在真容殿上现紫色灵芝宝盖,曲柄悠扬,文殊师利菩萨骑狮子,还有七八尊者在那里上下左右,俯仰不一。台主这时说:「本台修行的人,有十九年,未见到如此罕见的不可思议的圣迹了。」& & 到了晚上,此台山边有红色的火光生起,商英问说:「这里有什么人放火烧山吗?」& & 奏愿再转问知客师,知客师又问台主,台主说:& & 「那顽崖巨石,且大风鼓山,又有什么火可以停留?大风起火必然熄灭,因此必定是圣灯!」& & 大众瞻礼以后,现出二金灯,隔了一山谷现一灿烂如银色的银灯,当大家再拜时自北台至中台十里,有灯大放光明,在百步内远则现光芒,近则收摄,犹如白玉琢第十七世法zhu碗,内贮火珠,明润一色。& & 有一次,商英住在清辉阁,心想第二天出山,宝灯会不会为我再呈现一次呢?当他偶然启开门,但见在南边山谷已现大炬光,室后之灯东西相对,到了松树后合为一灯,光明照耀,冉冉从东边山麓南行,到了山林尽处溪石上,放大白光,非云非雾,这样好一会儿,光中现出两盏宝灯,一灯南飞,与金界溪上四灯会集,而罗●足迹殿,及龙山旁,南灯一时同现。& & 商英立即发愿说:& & 「如果在过去世,我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眷属,但愿更显希奇的形相。」& & 说完两灯辉跃交舞了四次,看到这样的奇迹,商英就发下大誓愿,愿尽这身体的形寿,卫护佛法,所有邪径杀生,妄语颠倒邪见,以及一切恶念,永灭不生。& & 这时南北灯,黄光白焰,居然腾空来到商英面前。& & 那一天商英先到罗●足迹殿,看到屋宇陈旧,就付出三万钱交僧人正省法师嘱咐好好翻修重建。& & 商英居士累次见无尽圣灯赫然显耀的事,实在不胜数计,凡别人所看不到的不思议圣迹,商英都能看到。& & 丙午年夏天,天旱民困,商英拜山祈求雨泽,也因此虔敬安奉了罗●殿菩萨圣像。乙巳年黎明时,到了中天阁,东南林麓,忽变金色,有青赤光直起,鲜明夺目,过了一些时再隐去,那天晚上,金山有五色异气,为菩萨骑狮子之像。& & 丙午年,到了真容院,迎接所安座的罗●殿圣像,才到寺门,有人禀报说:「殿中圣灯现出来了!」& & 即进拜菩萨像,瞻仰后菩萨顶上宝盖,忽然明朗,主殿僧人说:& & 「此殿幡盖无数,掩蔽稠密,而顶盖最高,隐莫能辨,现在这样灿烂,实在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 这晚东台山上以及罗●殿左右,现十余大金灯,往来上下,或移时,或移刻,或者好久都现着光明。商英来到菩萨像前顶礼说:& & 「华严经中,世尊八处,放光表法。此光若是法性本有,无相之光,视而不见,那么商英不疑。如果是诸佛果德圆满,使人可见,则愿为示现。」& & 于是菩萨顶上宝盖忽然通明,孔隙流光,迸射四出。甚至菩萨襟领间,手持如意间,都各放宝光,烨烨闪动。再者殿前金莲华叶,灯焰交辉,开合无数。& & 这时远近僧俗,有一千多人云集欢呼,接着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各各欢说:「无始以来,罪业深重,愿从今日,改往修来。」& & 商英求雨,果然到了代州时,大雨多日,民田之苗,遂变为丰岁。商英就将这事禀奏皇上,略称:& & 「臣以本路亢旱,躬诣五台山文殊像前,及五龙池,祈求雨泽,昼夜所接,灵光焰焰,殊形异相,赫共显耀,莫可名状。是时四方僧俗千余人,同共瞻睹,欢呼之声,震动山谷。这件事后雨大降,弥覆数州。臣之始往,草木枯萎,农夫愁叹。及其归也,木麻荞菽,青绿生动,村落讴歌,指候大稔,此盖朝廷有道,众圣垂佑——」& & 商英居士识得本性,要以文殊大觉之道,而觉后世未信未觉之徒,期至等觉妙觉的境地。居士具真知灼见,菩萨应他的祈祷而显圣迹,放无量光。因而后世赞叹商英居士为无尽居士,意思是菩萨灯传无尽,居士是传灯人之一,其功德自然亦无尽。不净得罪—智超法师& & 宋哲宗元佑年中,有四川僧人智超法师,平常都用功于诵读华严经,已经有三十年之久。& & 有一天偶然见到一位相貌清爽的童子,向他举手打拱作揖,于是法师问:& & 「你从什么地方来呢?」& & 「我从五台山来。」& & 法师再问:& & 「为什么那么老远而来到这里?」& & 「因为有些小事情想要指点你的缘故。」& & 童子直话虽然有失恭敬,法师不以为意,反而谦虚地说:& & 「我很愿意听闻的。」& & 童子于是更坦率的指出:& & 「法师你日常诵经,固然是精神可嘉,可是有过失的地方就是在登厕所洗净时,触水淋手背,却未用灰泥来洗掉所用的灰泥,由于此触秽尚存,礼佛诵经,全都得罪诸佛菩萨而不自知。」& & 说完以后这童子竟然不见踪影。& & 智超遂渐渐改过。& & 关于这件事,有识之士认为这必定是文殊大士的化现,来警策法师,其实也是誓勉往后一切修行人,由此可知洗手也须如法。根据因果经上说:「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至于在家二众读诵佛经,也须如法行持。&&&&&摩顶功成—灵辩法师& & 元朝时代,魏国有一位灵辩法师,他在俗家的家世不详,只知道其人是在悬瓮山出家的。& & 到了熙平初年,他头上顶着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成道后第一次所说的法,在大乘经典中最为深广,全部有十万偈;汉译本有三种,各将卷数标明在书名前面,称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负荷相当沉重,还要日夜经行在五台山南、北、东、西、中五个山顶。如此精勤的经行,风雨无阻,一直到脚跟都磨破血从脚底流出,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 像这个样子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 「何苦自己找这样的苦头吃呢?」& & 「别过份用功了,歇歇吧!」& & 有人本着同情心规劝他。& & 「看起来真像个疯子,活受罪,好可笑!」& & 「难道这么做,折磨自己,就一定能证道了?未必吧?哼!」& & 也有人这样的冷嘲热讽,可是他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被别人的话语左右,而退了坚志的道心,三年当中犹如一日,从没有疏忽偷懒过。& & 有一天黄昏,他在松树下禅坐时,忽然间心光清澈,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相貌奇异的比丘,突然出现在面前,用手摩着他的头说:& & 「你勤苦修持的确有很久的时间,这时理当因你坚定的信心入于三摩地。」& & 这个时候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梦,忽然醒来,当然那位比丘也不知去了何处。自此之后,凡是经典上一切文字,只要触进眼帘,再深奥枯涩的文字都能懂得其义,知道怎么样解释。后来他造论一百卷,来解释华严经义,受到孝明帝的重视与崇敬。& & 孝明帝敦请他进宫为大臣们说法,所有大臣都恭敬聆听他的开示,最后他就在清凉山示寂。踏破虚空—华严菩萨& & 元朝时代华严菩萨,是尉州高氏之子,他生下来就天资聪颖,颇具灵心悟性,志愿要脱离污浊红尘,拜师出家。& & 起初父母不答应,可是他表现得意志坚决,一再恳求。& & 「容许孩儿出家求法吧!」& & 「好吧!」父母没有办法,最后不得不答应他的要求。& & 经过商量,父母就送他晋谒五台山寿宁法师座下为沙弥,终于在那儿披剃后,受了具足戒。& & 他很用功,只是潜心读诵杂华严经部,竟阅读了千部之多,且有相当心得,又时常作华藏世界观,即是观想大日如来亘古今三世常在说法,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及树神、海神、水神、火神、风神、夜神、月天子、日天子、大梵天王等,尽会集来到这个世界,听「华严经」的说法。这个世界叫做「华藏世界」,乃是太古时代大日如来修行时,受教于无量数佛,发起大愿而成就的世界,因为是由美丽的蔓华所庄严的美观世界,因此名为华严世界。换句话说,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一切都是由大日如来过去所修行累积的功德而显现的美丽庄严的华严世界。& & 华严经阐述此世界一切的显现都是由于业力,即是我们心的作用,换句话说三界是一大精神的显现,这就叫作「一心法界」。故华严经全篇站在唯心论的立场,观察全世界,而向全世界宣扬佛法,认为我人如有一颗善美的心,就可净化我人世界为理想世界。& & 有一天,他禅定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 & 「融和经义气可吞山河之慨;少时风云际会自然能得成就。」& & 于是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为「华严菩萨」。& & 他曾建一座藏经楼名「华藏阁」,阁楼之下有水,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毗卢如来圣像端坐莲华之上,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出定。& & 大元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懿旨召见,但他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皇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地谢辞了不愿接受。& & 成宗皇帝驾临五台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 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 & 「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 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 & 「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 & 他回答:& & 「虚空剖出一茎骨。」& & 意义颇深,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 & 「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 就这样安祥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 & 示寂后经三天,三昧真火自焚其体,门下弟子检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母妻同化—王僧吉& & 元朝的时候,在亳州地方,有一个名叫王僧吉的人,堂上老母已达八十七高龄。& & 有一天老母对他说:& & 「许多年来,我被你们拖累了,为了顾家养子,一直不能遂我宿愿,一游名山——五台山圣地。现在我这么老了,对于菩萨圣地,虽然向往已久,恐怕今生更难前往了。」& & 一面说,一面伤心的掉下了眼泪。& & 王僧吉于是和他妻子商量说:& & 「如果我同你两人用一顶轿子抬着老母一起前往,参谒五台山圣地,不知贤妻能不能办到?」& & 他妻子低下头想了想,正准备回答,王僧吉又说:& & 「可是那是件很累人的事,辛苦得很哪!」& & 妻子却温文地回答:& & 「难得我夫一片孝心,我愿意。」& & 于是夫妻二人便做了一顶乘坐起来相当舒适的轿子,请老母坐在里面,一前一后抬着轿子,往五台山出发。& & 如此十步一拜的朝山苦行,一直都没有露出懈怠疲累的样子,好象是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愉快,只有这么做才心安理得。经过了三个月之久,才抵达清凉山,然后走遍五峰顶参拜顶礼,仿佛之间看到菩萨在深山云雾之中,频频现出灵瑞。& & 四月八日,到了阳白谷,僧吉不幸病了,昏昏沉沉的睡着,像是死了过去。& &&老母与妻子守在他的身边,经过七日之久,他才苏醒过来,醒来以后,他禀告老母说:& & 「儿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庞大国土,见到一个非常广大的池子,附近又有好几个小池子,大池子里面有无数的莲华,散发出沁人的芳香,至于那另外的几个小池子周围也有颇多的树,每棵树都发出一种令人闻了心神清爽的芳香,软风徐徐吹着香气,使人心旷神怡。& & 「这个时候,有一童子引领我到另一池边,那里面充满了含苞待放的莲花,童子就对我说:& & 「你往后应当住在这个地方的。」& & 「娘!您看这个梦多奇异,或许是菩萨的指示,也合该我有此佛缘,宜在此一心修行,以求他日往生净土!娘!但愿您老人家回家去,儿准备好好在此地修行,不违菩萨的指示!」& &&老母这时很平和的对他说:& & 「回家吗?我的家就在眼前!」& & 说罢,安然静坐而逝。& & 僧吉只好就地安丧了老母,他的妻子也同样的坐化了,「莫非这是菩萨要我一心一意修行,使我不致有家累之患吧?」& & 于是,僧吉就在这山顶上静修,他禅坐甚是用功,心无杂念,一心一意以趣往净土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家,过了没多久,僧吉也安祥的坐化了。&&&&塔发重还—净因僧杲& & 元魏时代,文殊菩萨曾现身为贫穷女子,所布施的头发,修了一座宝塔珍藏着,在佛陀舍利大塔的右方。& & 住持圆广,看到塔损坏了,就把旧塔拆了重新盖座新塔,派一位出家人去督工。& & 那修行人趁机分取文殊菩萨的圣发,放在衣袋中而离去。& & 十多年以后,修行人从南方回来,来到净因庵。那时的庵主是惠杲,正在假寐,梦见一位金甲神说:& & 「有偷圣发的贼人想把圣发卖掉,您不妨把他留下来,等第二年,再送回本地好了。」& & 等到醒来,惠杲方丈正犹犹疑疑的回忆梦境的当时,果然有个修行人背着一个经箧走进庵来,说是要卖掉,准备还俗用的。& & 于是惠杲方丈就很豪爽地拿出了一千钱说:& & 「拿去吧,把这经箧留下来。」& & 把经箧打开以后,里面除了几部经书,还有一个袋子装的是头发,像金子一样一丝丝的闪闪发光。向人打听以后,才知道这是文殊大士的圣发。& & 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年,惠杲法师到五台山的五峰顶,将圣发重新请回大塔里面,供后世的人礼拜供养。往来自在—三沙弥& & 元魏大孚年间,五台山有座灵鹫寺,寺内住着三个小沙弥,听说山中常有圣灵显迹,于是相约带了口粮,动身前往深林沟壑,一路访求着,幽谷险道,无不遍至。& & 走过了许多密林,口粮也吃光了,还是矢志不归,宁可采叶充饥,也一定要见到圣迹。& & 游方寻访足足经历了三个月,偶然间在大树底下歇息,见远方有一个高大的人影沿着山岭而来,周身虽然黑得像漆炭一样,却身放光明,颇异于常人。沙弥于是向前,挡住他的去路,并长跪着说道:& & 「圣者,希望您能显现一点神迹给我们看看!」& & 不料那个大人却破口大骂,然后排开三人而去,沙弥苦苦追赶,追了数里,见到一个石窟,那位大人竟将身体投进石洞。& & 「我们在这里守着好了。」小沙弥们都很热心的相靠着坐守在洞边道旁。& & 忽然看到天空云彩间,飘然降下了一个相貌清奇的异人,招呼三位小沙弥一同进入洞穴里面。& & 走了几十步,仔细看去,竟是一片广大的琉璃世界,妙好庄严,明珠高悬,光芒胜过皎日,其中又有好几十座宝窟。& & 「求求您教我们一些法术吧!」沙弥们要求着说。& & 异人便取了些药酒,递过去说:& & 「喝了这些酒,我自然会教你们的。」& & 「可是我们师父有戒规教诲,是不可以饮酒的!」沙弥不接受,并且说道。& & 「要是不肯喝酒,就别想做什么神仙了。」异人坚持地说。& & 「那就只好向您告辞了。」& & 这时天色已晚,异人说:& & 「天已经黑下来了,路不容易走,请你们留住在这里住一晚好了。」& & 于是三个人各自选了一个窟穴,住了下来。& & 谁知异人别有用心,当晚竟不知何处弄来了几个女子,要陪事沙弥。& & 「没想到求仙不成,反遭魔难,妖魔来扰乱身心。」三位沙弥各自这么想着,不约而同的,找了机会就溜了出来,走了约几十里路,有天童飞行追了上来,对这三位沙弥说:& & 「大师见你们奉持戒律坚贞可钦,实在是难得的法器,所以特地嘱咐赠给你们每人一枝神药。」& & 神药的色泽,如同白玉,三人服了以后,就能脚步离地,飘飘然腾空而起,一切殊胜境界,都可往来自在。& & 这三位沙弥回到了灵鹫寺,就向师父告别,继续四处游方寻法不知所终。咒力怖盗—僧继宗& & 大约在明代嘉靖四十二年春天的季节,有一位法号继宗的僧人,因为仰慕五台山乃佛教圣地,游化到了五台山,他日夜持诵的是「文殊五字咒」。& & 一路上山路虽然崎岖,他心中却平静得很,攀山越岭,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 当他来到了竹林岭的地方,突然窜出了一伙强盗来。& & 「看起来那边走过来的年轻人,是只待宰的『肥羊』喔!」& & 「哈哈!这回我们又有笔小财可发了吧!」& & 「可是——过来了,我看清楚了,那是一个出家人哪!」& & 「管他出家人不出家人!我们只要有利可图就好了!」& & 强盗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一路逼近,准备进行暴力抢夺甚至杀人的勾当。& & 继宗法师由于平日的常课养成惯性,不知不觉间又念出「唵阿罗跛舍那」文殊五字真言来。& & 说也奇怪,强盗中有人惊叫着:& & 「大家看那是什么?」& & 原来他们先前看到的那个年轻出家人,竟然已不是普通的常人,却变成一名庄严但面貌又有点可怕的夜叉神,脚下还踏着风火轮。& & 一群贼人心中恐怖莫名,个个伏在地上,没有人敢抬起头来看。& & 另外有一位法号正怀的僧人从山后走过来也见到这一奇景,继宗法师本人却不知道。称名脱难—曹一贵& & 明朝宣德年间,定州有一位叫曹一贵的居士,平时他最尊崇文殊大士,也因此时时称念文殊菩萨的圣号。& & 「畅游天下名山,参访奇人异士,从大善知识处闻法获益,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 主意既定,便约了同伴共六个人一齐去游五台山。& & 山势雄伟,愈至高处,仿佛踏入了云堆,虽说「高处不胜寒」,然而从高峰往下望,方觉大自然之伟大,以及人生之渺小,人生短促,进德修业,实在比什么都重要。& & 到了华严岭,想不到冒出一班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面相狰狞凶恶。& & 「把他们绑起来!」& & 「哼!搜搜看,有没有值钱的东西。」& & 以曹一贵为首的六个人都被紧紧地捆绑在树底下,这时候曹一贵只有心中默念着文殊菩萨的圣萨。& & 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然间,也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嗒——哒——的达,嗒——哒——的哒」的声音——是马蹄声!声音接着转急,仿佛有数十匹骏骑沿着山岭而下,眼看立刻就会来到。这一批强盗见状大惊,就放下曹一贵他们,也来不及搜身掠财了,急着抱头鼠窜而去。& & 曹一贵抬了抬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只见浮云度岭,那有半点人迹?刚才的骑士们,似乎一个个都消失了。& & 强盗走了,骑士们也消失了,一场RRRRRR也已过去了。& & 「我们回去吧!」& & 曹一贵一行,于是寻路踏上了归途。&&&天桥度关—王行者& & 明朝嘉靖十五年的时候,京城里有一名巧手灵心专塑佛像的塑匠王行者。他的雕塑,技艺非凡,这都是由于他平日信佛诚笃,修持有素所致。& & 有一天,他塑好一尊佛像,准备送到五台山某名刹。& & 可是这尊巨大的佛像实在是又重又大,到了龙泉关,关口的门太小,佛像根本通不过去。这实在是当初料想不到的事,那可怎么办才好?折回原路吧,不能达到送这尊佛像到五台山的目的,好不容易走到了这里,前功尽弃,那怎么成?& & ——不行,不能回去!& & ——但是,佛像又进不了关口的门啊!& & 守关的官员见到王行者一脸忧虑焦急的表情,他当然了解王行者此刻的心情,然而毕竟他不信佛,就半开玩笑的对王行者说:& & 「可惜这只不过是一尊泥塑木雕的佛像,如果说这佛像有灵,会放光的话,我倒可以把关口的门拆了,让佛像通过的!」& & 话刚说完,一刹那间,就见佛像面容放出了光芒,向四面八方闪耀着。& & 这位官员又惊又怕,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他生平以来初次所见,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过的话要算数的。因此他立即指派属下动工,以最快的速度造了一座天桥,让王行者与显灵的佛像平安的度过,进入了关内。律师受衣—如馨& &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师,字号古心,是溧阳杨氏之子。在明朝嘉靖年间,依止栖霞庵节公剃度,平日奉持戒律甚严,具备了出家众的五种德行,而对礼佛诵经,更是精勤不懈,事师三年,未曾有一念违背乃师的教诲。& & 当时谈论经教的人很多,弘扬律仪的却微乎其微,他就很感慨地说:「佛法之所以能常住世间,律藏的摄受实在功不可没。」于是潜心研习戒律之学,用来报答佛陀的恩泽。& & 他因为读诵华严经,至菩萨住处品,晓得了清凉山(五台山别名)乃文殊菩萨经常驻锡之处,很希望能够瞻仰大士的慈容,于是就告别了同参法侣,打点好简单的行囊,往清凉山的路途出发了。& & 经过了三个寒暑,五台山的宝峰逐渐在望。后来到了金刚窟附近,恰是日落西山、余晖夕照的时分。正在徘徊远眺的当时,无意间看到一个体态枯瘦、头发斑白、衣着破旧的老妇人,从林木间走了出来,手里捧着祖衣『袈娑』,并向如馨律师打招呼道:& & 「这一位大德!您礼佛非常的诚恳精进,一点儿也不怕劳苦,我手上捧着的这套法衣,本来是您往日受持用过的,只是中间停了好一段时间没有穿,现在理应再送还给您。文殊菩萨是很难得见到的,您一心要求见大士恐怕是白费心机了,就算是真的让您见到了,恐怕您也不认识吧!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 如馨律师听了,一言不发,迟疑不决。这位老妇人也就离开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唤道:& & 「大德比丘!我就是文殊呢!」& & 如馨律师急忙赶上前去,想挽请大士向其请教,可是已经失去了大士的踪影,只是原来的法服还留存着。如馨律师只有低泣着顶礼,踱步回寺。恰巧寺里面的僧众梦见神人嘱咐道:& & 「优波离尊者要来了,你们赶快去迎接顶礼啊!」& & 因为这个缘故,僧众们都晓得了有这么一回事,一路上善男信女们摆设着香花来供养,数也数不清。& & 如馨律师在妙德庵住了下来,又感应到五台山的五处主峰同时放光,在宝光之中,见到文殊大士现身为他摩顶,顿时心地洞开,了然无碍。& & 后来他又到各地游访参学,一般的僧侣们都皈依了他。当他抵达金陵吉祥里时,创建了一座寺院,就将之命名为「古林」。一时各方龙门法象(高僧大德)都来聚会,各种法会有如云涌般大大地兴旺起来,神宗皇帝特地颁旨延请律师重返五台山,并命司礼内臣张然代表圣上接受在家菩萨戒。当律师升座主坛的时候,天空中现出了五色祥云,有如盖子般在法坛上空盘旋着,内臣张然还朝以后就把这个瑞象向圣上禀明,神宗皇帝于是赐给如馨律师「慧云律师」的封号,并颁赠金顶毗庐帽、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法衣法器。传戒法会功德圆满以后,律师仍回返古林寺,继续修行宏法。狮子歌—镇澄大师& & 明朝出家人当中,有位白眉镇澄大师,特地撰有「狮子歌」一首,不妨称作是空前杰作。& & 兹一字不漏录如下,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 君不见,五台山上狮子踞,狮子窝在云深处;狮子说法狮子听,百兽闻之皆远去。& & 大狮子、小狮子,猛烈威狞谁敢拟?爪牙才露便生擒,顾伫思惟言下死。& & 不说空、不说有,四句百非不着口,金刚宝剑倚天寒,外道天魔皆斩首。& & 不是心,不是佛,父母未生前底物,无量劫来绝点痕,痴人欲解梦中缚。& & 不属迷,不属悟,白云断处青山露,丈夫拶透两头关,天上人间信独步。& & 也无玄,也无妙,一切平常合至道,等闲拈得火柴头,击碎人间无价宝。& & 达摩宗,般若旨,六代相传只这子,马师翻作涂毒声,众生闻者偷心死。& & 狮子吼,逼乾坤,直前跳跃忽翻身,小狮子儿犹迷影,野干孤兔那窥真。& & 德山棒,临济喝,亦能杀,亦能活,临崖一拶命根休,三藏玄机无不夺。& & 狮子王,忽嚬呻,虚空走,须弥瞋,无边刹海现微尘,文殊普贤忙不彻,拥出如来大法 L。& & 法 L转,无休歇,五十三人得一橛,楼阁门开须善财,头头拶出示光明。& & 阙俱圆,圆俱阙,一毛端上同发越,众生空界有穷时,此法滔滔无尽竭。& & 这首歌个中禅味,令人回味无穷。&&五佛示梦—范李二中相& & 万历九年,中相范李二人,奉命建佛寺塔院。& & 等到寺院落成的前夕。& & 李公梦见有五位印度僧人自西北飞来。& & 「啊!实在太神奇了。」他心中想,然而好一回,五位飞行僧人仍然在天空中,并没有要立刻下来的意思。& & 于是他很恭敬的设下了舒适的座位,准备了上好的供养,延请他们。& & 这样这五位奇异的僧人才下到地面,就座接受供养。& & 第二天李公就将昨晚这个奇异的梦告诉范公,并且相约,一块去找寻灵异的事迹。& & 到了寿宁寺,看见梦中的五佛像,在荒烟蔓草之间。于是范、李二公就满怀恭敬,很诚心地焚香请这五尊佛像到甫建成的寺院中的华藏阁供养,本来这五尊佛像都相当的重,可是因为诚心的缘故,举起来却是轻飘飘的,一点也不用多费力气。解衣遇圣—一江和尚& &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春,北京有一位一江和尚,到五台山游山,到了中台山麓,看到了一位白发的老妇人,只有一件破而短薄的衣服,天气寒冷在瑟缩着。& & 看她孤独凄然的神情,上前问道:& & 「老婆婆,您怎么了?」& & 「我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肚子又饥又饿,天气又冷,唉!有什么办法呢?」& & 一江非常同情她,就把自己的衣袍脱下一件披在老妇身上御寒,并且把身上所带的干粮分一部份给她吃,而且还向她作礼以表尊敬。& & 恰巧游山的其它僧人看见这情形,期期以为不可,并且说:& & 「法师乃是人天模范,反而对贫妇人礼敬,这可是对的吗?要知道佛制比丘决不能向白衣居士作礼的!」& & 但一江回答:& & 「我认为现在所看到这个境界是难以测知的,你游清凉山,无须生分别心啊!」& & 走了没几步,再回头看,那贫苦老妇已失踪影,但见所披赠的衣袍挂在松树的树枝上,发出了金色光辉,而且还散发出一阵阵的香气,一直到了那天过完为止。书经感通—释福登& & 明朝万历初年代,有一位出家人释福登,居住于龙门妙德庵。& & 他每日用功勤修耐力是相当惊人的,原来他竟然刺舌尖让血流出来,然后将血分成二分,一分研朱砂书写华严经用,另外一分持咒施食给鬼神。& & 他这么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没有一天间断过。& & 有一天黄昏时分,他在窗下阅经,担心灯光不够亮,费眼力,没想到在忽然之间,窗户洞明就如同白昼一样,一直到他阅读完一部经以后这奇异的光明才消失。& & 他在晚间曾游中台山与北台山,到北台山的东边,见神灯浮空上下移动,伸出双手去捞,结果捞到手里,竟是二片树叶。&&&&十指现灯—僧洪电& & 明朝万历六年,少林寺僧人洪电法师,有一天晚上往中台山。& & 那时刚好雷雨大作,四周昏黑,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恐怖,没办法再向前行。& & 于是他至心合掌,称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的圣号,当合十时十只手指现出神灯,如果合十的手指一分开就出现十灯,再合为一是十灯变了一灯。& & 洪电法师这样合十到了中台山,可是偶不小心跌了一跤,神灯的光芒才隐去无踪。大通佛现—筇溪禅师& & 清朝行森禅师,号筇溪,又号慈翁,他是博罗人,俗家姓黎。生来器宇不凡,神采焕发,长大以后,有一天感到身子不适,在就寝的时候,忽然听到鼓号交鸣的声音,顿时觉悟到一个人的根器、渊源好坏,还是要靠自己修持,不从他有,乃立志出家了。& & 于是他就依礼在雪峤信法师门下入了空门,信法师圆寂以后,又参拜御赐「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封号的玉琳琇禅师为师,以求洞明自己的心性获得悟道的法要。& & 因资质颖异,学已有成,琇国师就派他分座说法接引四方的众生,让有缘者都能参承法要,尽快得到解脱。一时被人看作是大鹏劈海,可见他气魄的伟大,又有人称他为森铁棒。他随缘度众,到了龙溪一带,当地不论僧俗,都倾慕敬仰他纷纷向他参学请益。& & 清朝顺治十五年戊戌,世祖章皇帝召唤玉琳琇国师入京。& & 「启禀圣上!还有一人,禅学不凡,圣上何妨召他一并前来,予以法席,以宏教化呢?」& & 「国师指的是谁啊?」& & 「森铁棒森禅师啊!」& & 森禅师遂以此机缘进入了宫中,己亥年,玉琳国师回到本山,可是森禅师却被留在京师里,世祖章皇帝,十分优渥地款待他,不仅隆重以礼相待,好几次想降旨颁封他德号,可是他不敢受封,上了一本本的奏章,作有力的谢辞,理由是玉琳国师是师父,他是弟子,没有理由师父弟子享有平等的御赐封号,这样是对乃师的大不敬。世祖是个明理人,既然他如此表示,也只好照他的意思了。& & 不久以后,他朝拜五台山,晚上就住宿在显通寺。& & 他在寺前遇到一位老太婆,这老太婆样子很奇怪,手里提了个竹篮,口中嚼着石子,看上去好象是仙人又像是神人,令人莫测高深,和她说话都能深明禅宗的旨意。她称呼森禅师:「大通佛啊!大通佛!」& & 从五台山回来以后,他要求回到龙溪的地方,世祖准了他的请求,并将他所住的那所寺院赐名为「圆照寺」,皇帝亲自书题寺名,实在是件极光荣的事情。& & 森禅师奉持戒律非常精纯,领导寺众也很严谨而有条理,作风平实素雅,颇有百丈禅师之风。虽然在禅的方面和人辩谈颇得机巧迅利,然而实实在在是以正法眼藏来接引初机的,并非为了炫耀自己的辩才。& & 由于他的种种表现太不平凡了,因此受到世祖章皇帝特别的礼遇,看作是知己。& & 当他回返故里时,就像日边云影,不离大空,随意地孤独飞腾的样子。又像那断崖和荒凉的瀑布流水,哪里有丝毫牵挂的?所以真正是无为的一个学佛人的楷模,他的修行就像他的知解那样,世间的道理无不是第一义的真理,随处都可安处,随时都可开示。在参禅证悟方面,可以媲美玉琳国师,也堪作千古僧人的模范。& & 康熙十六年,他游化到华严寺的时候说:「这里充满了天然奇石的修行之地,有山有水,甚至水上也可以放上几只江帆,这一幅清照美丽的图画,乃是我终老的地方啊!」& & 于是他自己预先写好大去之期,亲笔写妥了封龛的偈语,然后示寂了,世寿六十四岁,僧腊三十有六,他是在明万历四十二年诞生的。& & 到了大清雍正十一年,被清朝雍正皇帝追封为:「明道正觉禅师」,并且作偈赞颂道:& & 「一人首出,八表升平;代有龙象,僧中之英。十虚融摄,正眼洞明;日月光华,水绿山青。雍正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御笔。」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 清朝有位通理法师,字达天,是直隶(今之河北)冀州新河赵氏之子。生于康熙辛巳年间,甫一出生就具有圆满而庄严的身相——有着七处平满的异征、双手下垂时长度超过了膝盖关节、口中并有四十颗牙齿的具足之相。& & 他出家受了具足戒以后,曾经历过许多次的讲经宏法,对一切经论,好象是宿世以来就熟习了的,只要一过目,没有不融会贯通的,对于经文中的要旨也都能体悟得很透澈。& & 到了二十四岁那年,他游化到了京师,在西山遗光寺开始宣讲华严经。& & 西山遗光寺的佛学讲座,常是座无虚席,前往聆听开示的远近僧俗络绎不绝,没有一个人不深深景仰的。& & 某日他阅读清凉大疏一书,知道五台山乃是文殊菩萨驻锡的地方,就发心前往顶礼朝拜,于是依止在万缘庵,宣讲报恩经,并接受五台山常住的供养。& & 有一天他来到了北台,正是天空明朗、和风宜人的好天气。忽然间天上起了层层的白云,并且现出一道道银色的光芒,转眼间天色就昏暗了下来,连回程的路都辨认不清了。& & 「怎么办呢?没办法回去了。」于是他只有默默祈求菩萨,指示他归程的方向。& & 礼拜祈祷后他站了起来,却不可思议地发觉自己已在万缘庵的山门之前了。于是他就很高兴地,进去对众人说:& & 「你们可知道,是菩萨送我回来的呢!」& & 接着他又作了一首礼赞菩萨的偈语:& & 「菩萨慈悲,不可思议,六十余里,顷刻而至。」& & 干隆癸酉年,奉圣旨管理僧录司印务,兼为某大寺的住持,皇帝并赐以紫衣之厚礼。& & 庚子年秋天,西藏圣师班禅尼尔德尼到京城来,恭祝圣上七十嵩寿,与禅师会晤,两人欢叙一堂,畅谈佛法大义,圣师认为他的论理非常精妙入微,就供养他香帛曼华等物品,接着蒙圣上隆恩,敕封他阐教禅师的德号。& & 壬寅年六月十三日那天,他对弟子们说:& & 「我八十余年来,未曾离开过佛法。」& & 又问弟子们:& & 「你们且说说看,现在究竟是有佛法呢抑或是没有佛法?」& & 众弟子们面面相觑,一时都答不出来,这时禅师一面看着弟子们的表情,一面微笑着就示寂了,世寿八十二岁。& & 他圆寂后,经过他批注的法华、楞严、圆觉、金刚、孟兰盆、五教仪等疏,流行于世。&&&灯随心现—照远和尚& & 清朝照远和尚,是山西太原枣园村王氏之子。皈投在本村永宁寺依止联公披剃出了家,随后从碧云和尚处接受了心法,于是驻锡在本郡的大崇善寺。& & 干隆初年,他瞻礼五台山,到大螺顶去拜灯,刚一顶礼头面接地,五顶之上忽然飞出了金色的佛灯,约数百盏金灯在空中飞舞着,把整个林泉都辉映得一片金黄,这奇异的景象实在是难得一见的。& & 礼拜完毕,佛灯全数飞入佛塔寺的大塔顶中消失不见了。& & 照远和尚的为人,虽然是英资聪敏的奇才,可是对于世俗的名利却非常的淡泊,他只有一种嗜好,就是喜欢访游名山大川的各种胜景,好象渴极的人极欲饮水那样的迫切,所以中国的四大名山,他都已经亲自的礼拜参访过了。& & 他特别留恋的是五台山的圣地灵境,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的参拜,朝礼达十三次之多,并在那儿结夏安居九次。& & 干隆三十五年,朝山到了台怀,遇到门下二十几名弟子,对和尚说:& & 「上人!我们朝山,拜灯已整整三个晚上了,怎么一盏灯都没有现出来呢?」& & 照远和尚就回答道:& & 「可是我朝山十三次,没有一次灯光不现的,你们想要求证,都随我来好了。」& & 这时候徒众们听了,脸上纷纷露出了倦怠的神色,唯有程宗周一个人愿意跟随和尚前往。& & 师徒二人于是来到了大螺顶,于第一夜拜求时,还没有拜完三拜,五顶之上就现出了无数的金灯。& & 宗周心中雀跃不已,师徒二人仍然折返台怀。& & 照远和尚指着梵仙岭对众人说:& & 「这个地方就是菩萨现出圣像的地方啊!」& & 众人都仰头观看,但见云中现出一头金狮子,隐约有铃响之声传来,并有金光闪烁着。& & 众人见了此等圣境,全都俯身下拜,等到再抬头看去,圣境早已随着云团消失不见了。诚感菩萨现身—虚云禅师& & 近代佛门龙象虚云禅师,因一生下来见不到自己生母,为报亲恩,发愿朝礼五台山。& & 在光绪八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这样拜到五台山为满愿。& & 第二年腊月,到黄河铁卸渡,渡河登岸,天色已晚,四下杳无人烟不敢独行,幸好路旁有一草棚,于是就在那里住宿。夜里天气寒冷得很,大雪漫漫,第二天一早举目一望,全部化为琉璃世界,雪深有一尺那么厚,无路可行,过往又无人,更不知方向。起初枯坐念佛,可是饱受了饥寒,因草棚四边无遮栏,就蜷伏在一角,没有多久雪更加大,天也愈冷,肚子也更饿,仅存奄奄一息了。& & 这样一连三天饥寒交迫,整个人迷迷糊糊的,等待大雪停止,稍微见到阳光的影子,可是病已无法好起来了。& & 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名乞丐,看到法师卧在雪中,问他已经不能作答了,知道是冻伤,就把大雪拨开,用围棚草燃火烘他,使法师得到暖气而苏醒,再煮黄米粥给他进食,这样就使他再生过来。& & 乞丐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法师回答来自南海,又问要到什么地方去?法师回答要朝礼五台山。& & 法师请教乞丐的姓名。乞丐回答:「我叫文吉,来自五台。」& & 文吉代法师煎药与之饮用,又代洗濯秽衣,又煮黄米粥喂他,法师的病就在文吉细心照顾下好了起来。& & 文吉并且对他说:& & 「你要一路拜山拜到五台,然而五台山路途尚远,看来你的身体要支持到那里不易,我看你不一定要采取拜山的方式。」& & 但法师告师他:& & 「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即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又因我辞官短命,亲恩昊天罔极,耿耿于怀十年了。所以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离苦得乐。任何百难当前,非到圣境,誓不退愿。」& & 文吉就说:& & 「你孝心坚固,诚属难得,我现在回山,也没什么重要事,不如这样,我代你肩负行李,你往前拜我后随行,如何?」& & 法师称谢,这样相伴至太谷离相寺,然而寺僧傲慢无礼。文吉便告辞说:& & 「此去五台山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自然有人替你肩负。」后来果然在汾州道上,遇湘籍武官,替他载行李到显通寺。& & 法师到了那里,到处打听文吉这个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后来和一老和尚说到事情原委。老和尚合十说:& & 「这难道不是菩萨的化身吗?」& & 法师听了,一再顶礼,接着回想到菩萨为他接二连三的帮他解危,这都是仰仗菩萨慈悲现身,方能圆满朝五台山这个心中的愿望。文殊化身—戒阇黎& & 宋朝孝宗淳熙二年乙未春,法师和弟子普明、道全前往五台山。回到潼川,有渡口名叫化生,彼岸有一座五郎祠庙,据说庙神甚灵,知道法师会经过那儿,这神就变化成一头老虎站立在岸上,法师当然知道它实在是五郎神的变化身,便用手指着虎逼至祠旁,叱责说:& & 「你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于是神像倒了下来,这祠堂自己着火燃烧成为灰烬,乡人都感到十分的惊异。& & 淳熙三年,法师到了洛阳。那时有一位富翁李光弼信妖巫,沉溺在邪魔的迷执当中,法师怜愍他的愚蠢,就到他家端正的坐好,入慈悲三昧,众魔非常惊怕,各现出原形来,禀告说:& & 「我们没有智能,作恶造非,但乞您多多教导。」& & 法师对他们说:& & 「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勿害生灵。」& & 于是乎众魔消声匿迹,李光弼家遂得平安无事。他拜谢说:& & 「承蒙法师哀悯我,救助我一家,这种恩德如何报答才好呢?」& & 法师说:「我以慈悲,济一切众生苦难,这是我的本分,又何须说谢呢?」& & 光弼因此倾心事佛。& & 淳熙四年丁酉法师回到杭州天竺寺。有位名叫什的修行者勤修止观,和法师同里,相处得很融洽。什行者对法师说:& & 「我归兜率,和您一齐前往,可以吗?」& & 法师说:「好的。」& & 遂一同前行到绍兴的地方,住到旅社,旅社东家王伯恭哭得非常伤心,法师上前问是何故?王伯恭回答说:「这是先父周年祭亡日。」& & 法师问:& & 「你知道故令尊的去处否?」& & 伯恭回答:「不知道,愿和尚慈悲,指示先家父往生何处?」& & 法师回顾什行者:「如何?」& & 什行者应声说:& & 「救一切有情,现在正是适当的时候。」& & 于是法师将伯恭家养的一头狗唤到跟前说:& & 「你身体虽然不一样,但本性却昭然,明白得很。」& & 这头狗一听法师这么说,不禁落泪作人语,对伯恭说:「我是你父,因前生罪业所以受这个报身。」& & 伯恭说:& & 「您到底犯什么样的罪,才转为狗身的呢?」& & 这狗回答:& & 「我平生不信佛法,诬陷善人,不行布施不用说,见到他人布施,还用话阻止他,因这样的因缘,以致获这样的报应。但愿你念在往日父子情份,哀告二师为我说法,也好让我能够度脱这狗形体。」& & 伯恭听了这些说,难过得顿足大哭,求法师救度。& & 于是法师为狗说法:& & 「心转境随,业花敷茂,心空境寂,业花自谢,罪无定罪,业非真业。心邪则业风自生,心正则业风自止,一切都靠你自心,并不是他力所可授予。」& & 于是这狗伏在地上道谢,到晚上不吃东西而死。& & 伯恭至此要求法师准他出家,收留为徒。法师说:& & 「好的,你是与佛有缘的佛子!」& & 就为之披剃,赐法名道稠。& & 淳熙五年,戊戌秋,法师前往故居,辨一些丧事。有一次在门前眺望的时候,忽然在田野一端有牛群奔了过来,都集中一起跪在法师前面,法师心中有数,但故意问:& & 「你们这群畜生,跪在我跟前想作些什么?」& & 这一群牛说:& & 「唯仰菩萨,慈悲救拔哪!」& & 法师问:& & 「你们作了些什么罪,现在要我来救度?」& & 牛说:& & 「自己作了不算还教唆别人作,业镜历历分明,若不是仰仗菩萨慈悲救度,恐怕就没办法能解脱。」& & 法师再问:& & 「你们能明白宿业因缘吗?」& & 其中一牛就直率禀告说:& & 「距现在四十年,也就是宋高宗建炎年,那时岁收不丰,人民生活困苦,我是强盗李立靖率手下抢夺民财,我的手下即现在这群牛,就是因这样的罪业,堕为牛身,但是我本有的良知仍存,如今良心发现,请法师垂怜救度我们。」& & 这时法师入于慈悲三昧,群牛围绕于四周,法师对牛开示:& & 「为善上升,为恶下堕。心差万境纵横,心正一道洒然。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能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所为。你们欲免披毛戴角,必施勇猛精进,了达心空都无所住,即得解脱。一如佛经上说: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种种相不同。」& & 群牛闻法师法音,感悟业尘,叩头致谢,各自回到牛栏里去,不过一晚上全都死了,至今那地方名为牛囤界。& & 淳熙六年己亥五月,法师行到小街头。有一屠人金炳绑住一头羊,正拿刀要剥羊皮,羊咩咩的哀鸣不停。法师对羊说:「你两脚时不修,才堕落今天遭这活剥的罪啊!」& & 金炳楞住了,叉了手站着,这时羊就停止了哀叫。法师接着说:& & 「人成羊,羊成人,直是转瞬间的事罢了。楞伽经上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哪个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说不定你亲爱的人,侍候你的人受鸟兽的身形,怎么能取它们的肉来食呢?然而佛怀有慈悲心,因此不忍杀生,但说:你们从无知入于幽暗,身体受到这样的果报,吃他八两,还他半斤。如果从现在起,懂得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这躯壳,应当要皈依三宝为要。』」& & 金炳屠夫听了大受感动,向师合十礼拜,誓愿放下屠刀,弃妻出家。& & 法师说:「好的。」就为之披剃受戒,赐法名可化。& & 以后可化往天台山,路上遇到一班强盗,搜身夺去所有的盘缠,而且还痛欧他。& & 「真是冤家聚首,好苦啊!」可化说。& & 「可不是,说得对!我们是冤家。」强盗一边说,一边把他绑在树上,准备要活剥他。可是强盗首领却说:& & 「他是出家人,算了,算了!」& & 于是被放了,可化返回寺中将经过告诉法师。法师对他说:「如果你没有老僧救,一定要还他八两的。」& & 这时可化恍然大悟。& & 淳熙七年庚子春月,任太守平夫,对夫人说:& & 「听说兜率寺僧戒阇黎,能食猪头三个,酒五斗。我想准备这些食物邀请他们来食用,试试他们是不是有这个胆子,有这样的食量?」& & 夫人笑着应允了。于是延请法师来到。彼此没有什么谈话,先进餐食,不久酒与食物一空。太守心中暗笑着。可是夫人却看到有不少神鬼腾空来到环绕保护着法师。法师只不过将酒食掷到左右边,众鬼神接过去吃了下去。太守听夫人告知所见的实情,心中大大的吃惊。& & 淳熙八年辛丑,法师与什行者一同游江心寺,听说龙王庙神相当的灵应,神常常现形,一旦现龙身形,风浪四起,连帆船的杆都摧折,以舟船为主的人都觉得可怕和RRRRRR。& & 什行者就对住持了公说:& & 「往昔文殊大士南游,至福城东,说经开示时,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龙,来到道场,听大士说法以后,深厌龙趣,正求佛道,都舍弃龙身,生人天中。现在这龙横行,难道说就没有人能降伏吗?」& & 了公说:「现在有戒公和尚在,你不妨试着与和尚商量看看。」& & 法师答应了,就来到龙王庙,然后大声责备说:& & 「往昔我曾为你说微妙法,让你的族类都舍弃龙身,生人天中。然而你却心中满怀瞋恚心,再堕苦趣,不过,我现在告诉你,假如你能不妄夙愿,皈依三宝,拥护伽蓝,仍然能够脱离这苦趣的。」& & 当法师说完之后,庙里所奉祀的龙王像自己就倒下来破碎了。& & 淳熙十年癸卯秋,邻人许孟贤丧母,延请法师追荐。法师笑着说:& & 「老僧近日嗜食母鸡,听说你家里面有,是吗?」& & 孟贤恭敬回答:& & 「等佛事完毕以后,我自当奉献给法师。」& & 法师坐在道场,入慈悲三昧,照见六道一切众生的情形。& & 那时母鸡忽然飞越了邻墙,邻人就把它宰掉烹煮食了。当时,许母托梦给孟贤说:& & 「因为宿业,以致堕为异类,现在蒙菩萨度脱,可以往生了。你要替母好好叩谢戒师,不要忘了!」& & 孟贤就将所梦见的实情坦白的禀告。法师对他说:& & 「你现在相信了吗?种善得善果,作恶自招殃。」& & 孟贤听了自己反省,就一意修净土法门。等到示化那天,异香满室。家人忽然看到有菩萨的幡盖来迎接他。& & 同年冬天十月,王宅陈夫人,到寺里来求子嗣,对法师说:& & 「老身希望获孙子,所以特地来恳求,愿大师慈悲,为设方便吧!」& & 法师回答:& & 「老僧知道夫人的媳妇没有抱子的福分。不过我有三药方,你拿回去给你媳妇试服的话,应该是可以得子的。」继说药方为:& & 「平等心丸一粒,其味平和,无诸我慢,亦无高下。利人丹一帖,其性能利益人一切的困难。解毒丸一味,其性能解一切恶毒,用和气汤送下。」& & 夫人回到家把法师的话告诉媳妇,要她照服。没有多久,果然产下了佳儿。& & 淳熙十一年甲辰四月,法师买下一条船到昌国礼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到众山界地方,忽遇暴风,船几乎要翻覆,同船一百余人吓得没有人色,但法师对他们说:& & 「你们别害怕!再过几个小时,风自然会止息的。」& & 众人但见法师趺坐蒲团,用手作诀,望空一掷,果然风平浪静,最后船安稳的到达了普陀的岸上。四众都表示感谢。& & 淳熙十二年乙巳春,天灾流行,传染瘟疫,里巷大众都感到十分的忧愁痛苦,不知如何是好?法师就在门外设五个大小水缸,里面贮满了神水,叫瘟疫病人饮用。告诉他们:& & 「这里面的咒水神妙,能够治好一切病。」& & 乡人听了,远近云集,果然大家一沾法味,什么病都消失了。& & 淳熙十五年戊申,法师对可化、道稠二人说:& & 「我回忆儿时,告诉母亲要办上好斋食来供养七位客人。那七位客人就是我所遇到的慧光那几个人。慧光,就是日光菩萨。天升波利多,就是大医菩萨。清源和尚,就是目连尊者。大璋和尚,就是月光菩萨。仁勇和尚,就是常精进菩萨。支提即是佛眼菩萨。萨多波那,是大力菩萨。这些大菩萨,都具有慈悲心,愍念众生,堕邪见坑,所以才来示现于娑婆,你们今后当摧破人我山,竭止爱欲海。要广明心地,修一妙道,行大精进,是无上法。还要度一切有情,行菩萨行,救一切苦难,才是无上道。」文殊化身—戒阇黎& & 宋朝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初夏。北山百花桥东庙神,姓谷名穆。颇灵而神,常常变化成老人进入寺里听法师讲经。& & 法师问他从什幺地方来。他回答:「为听法而来。」& & 法师又问:「你用什幺来听着?」& & 「我用心耳倾听。」& & 法师便说:& & 「你心中多欲,你耳里多惑,欲多所以作出妖事,惑多因而成魔。唯有断欲方能作圣,除惑始可称贤。心正则慧日发出光辉,心异则业障顿然兴起。如能了得身心俱空,乃与我同一体。」& & 于是这一神灵顿悟心源,誓愿身为护法,向法师顶礼后离去。& & 绍熙三年九月,南方有山神,化作老人,求法师说戒。法师说:& & 「要知所谓戒者,是去恶从善的意思。你能不杀吗?」& & 老人说:「能。」& & 「能够不盗吗?」& & 「能。」& & 「能够不淫吗?」& & 「能。」& & 「能够不妄语吗?」& & 「能。」& & 「能够不绮语吗。」& & 「能。」& & 「能够不两舌吗?」& & 「能。」& & 「能够不恶口吗?」& & 「能。」& & 「能够不贪吗?」& & 「能。」& & 「能够不瞋吗?」& & 「能。」& & 「能够不痴吗?」& & 「能。」& & 法师至此说:& & 「你现在能够除去这十恶,自然能摄一切妄心,这就叫作是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慧圆明,入三摩地。」& & 于是再为老人说梵网经妙旨,山神顿悟心源,向法师礼拜而去。& & 这一年的冬天,腊月时分,法师往城南地方,遇到陈天与这个人骑着一头驴子。法师叹口气说:& & 「子骑父背,父受子鞭。」& & 这驴子一听法师这幺说,尽力将身一跳,就把陈天与翻覆倒地,然后驴子跪伏在地上。& & 法师就叫唤着说:& & 「陈茂荣哪!陈茂荣!由于你骗了他人,肥了自己成为富有之家。然而对佛法僧三宝一点都不相信,以致报得这样的身形要几时才休止哪!」& & 驴子跪听了以后忽然作人语说:& & 「我生时不相信因果,诽谤三宝,只是喜欢看一些词曲小说,平日帮人看家管事,如果化钱百贯,就骗说是化费了千贯,就这样欺骗敛财,赡养家人。而且我又背着我的家人孩子偷偷的化了百贯钱,买了一位年少妓女为妾,以遂取乐的欲望。我死后作过二次的牛,来偿还前世欠的主人之债。辗转七次变易主人,死脱牛身,再生驴胎,来报偿我子,受我子的骑打,口却不能说话,甘心受苦。现在蒙法师赐我甘露,所以才能说话,愿法师慈悲,洗涤消除我的罪业,使我能得到解脱,往后不再堕入畜生界了!」& & 天与听后放声大哭。对法师说:& & 「但愿您老开救苦的法门,使我父亲解脱这驴形之身吧!」& & 于是法师为其开示:& & 「诸法假名,无有真实,妄心才生,异相现前。」& & 驴子听后大声吼叫,奔跑乱撞,就这样死去。天与就用棺盛殓,像当年安葬先亡之父一样。& & 到了晚上天与梦见亡父对他说:& & 「我以夙愆,受此报形。现在遇文殊菩萨说法,得到度脱了。」& & 天与仍然礼梁皇宝忏,读诵法华妙典,并礼请法师说法。法师升座开示说:& & 「佛法僧是三宝,三宝的名称虽有别,其实一相离相,清净妙心,非妙心不能成真僧,非真僧不能宏正法,非正法不能证佛地。可是自心非假外求,你父不信三宝,故堕异类,你现在既能皈依三宝,诵经忏悔,你父自此得脱异类,前迷后明,一点都不假啊!」& & 说这话时,空中有声:& & 「文殊师利菩萨善说法要!」& & 这天晚上天与再梦见亡父说:& & 「我二报已解脱,寄语世人,务要恭敬三宝,持诵经典,生希有想,可不要懈怠。可叹世人,哪个知道个中玄妙呢?所以堕落的才那幺多,能被救脱的却是十分希有罕遇了。」& & 一天法师预知时至,整衣升坐,叫侍者击鼓,寺众云集,法师告诉大众说:& & 「诸佛世尊,从无始已来,修一切妙行,证无上道,无非是为一大事因缘。众生陷溺爱欲苦海,堕无明洞,投入愚痴网,循环生死,了无出期。因此诸佛菩萨,现大神力,应身生到众生的地方,作种种形,与众生同事,来度脱他们。老僧也不例外。可是度化众生无有尽期,我愿也无有穷尽,我和你们各位同居同衣,以法付嘱你们,当知修一切妙道果位,须明般若禅定,兼修净土,救诸苦难,广施医药,还要如法回向,求无上道,渐次证果,得涅盘乐。你们切不可恃强凌弱,自赞己德,说人好恶,遮他胜事,不行随喜,安知那是业芽渐长的因素,不要让它滋生蔓长,到时就难除了。」& & 说罢下座,将身跃入空中,现出一切神通变化,再返回座位,连声叫:& & 「大家且看!」& & 左手现日,右手现月,放百宝光明,大众喜跃注视。& & 法师说:& & 「老僧以这神力,转大法 L。」& & 又看到法师口现莲华,放百宝光,灌各人的头顶,大众惊叹。& & 法师说:& & 「老僧以这粲花妙舌,教化众生,令归正道,无有虚妄。」& & 又见法师顶上毫光万丈,当中现七佛,照遍世界,四众瞻仰,叹未曾有。法师说:& & 「老僧以此神光,触破愚暗,有一切妙用来彰显释迦如来正法眼藏,你们各人信根已成熟,不妨努力精进,发明心地,以求妙果。老僧世缘已毕,要和你们作别了。」& & 这时大众都悲伤饮泣。道稠就问:& & 「这么大的道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 法师回答:& & 「我这道场,水火不漂焚,世世不泯绝,如果将来遭到不祥,我誓不成正等觉。各位!须知凡所有相,如梦如幻,奉劝我后嗣,至心修净土,广度诸有情,速登无上品。」& & 法师这时端坐合十,说完后就示寂。& & 太守听到法师圆寂的消息。入寺瞻拜挥泪说:& & 「我以薄德,不获充入室弟子,亲闻法要,负疾良深。」& & 第二天布施一笔资财,重新翻修这座寺。其余四众都认为正法难闻,后悔法师在时每每错过了听法的良机,大众入寺瞻仰法师的遗容,时时可以听到有人啜泣的声音,法师的德行教化大众,感人也可以说是至深了。& & 法师迁化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奇怪的是荼毗的那天,火怎么样都烧不起来。道稠告诉众人说:& & 「我师乃是七佛之师权来示现,可能不是凡间的火能够焚化的吧!」& & 众人都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 后来法师胸中忽然迸裂三昧真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散,一时异香遍闻,舍利如雨下。& & 而后四众建塔在寺里,永远镇守于山门。太守奏闻于朝廷,奉皇上圣旨赐号广慧慈济宁化仁德大师。& & 按戒阇黎,实在是文殊菩萨显迹来示化人间。以上大士应化的事迹,流传民间,信而有征,诚然是极为伟大而受人崇敬的一位菩萨。& & 【全书完】
馆藏&1304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花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