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天要买车,明天可以去同学去世了送别语句一位抗日老兵吗?

《采访抗战老兵》
抗战老兵陈敏附的:深老切兵关晚怀年?照深片表谢意〃可目慢前步?行老走人。精最神后尚?好老?兵虽请摔记断者了代腿转?告但他用对助党行、器政帮府助、下人?民还同情时好对转杨雪康萍复医?生谈、到叶此安事娜时医?生老表人示对谢金意医〃生表示深深的感谢〃经病多缠年身服?药但及经在多广位东医省生人精民心医治院疗金下忆?医病生情的一精直心稳治定疗?下慢?支病病老当人老目兵前身九患十高四血岁压高、龄冠生心日病即、将帕来金临森之等时多?种记疾者病拜?访虽了然老疾人。疗五待华遇县离人休?干现部住。广州市天河区华农大住宅区?享受副省级医近探日?访记抗者小战兵老探兵访了抗日时期的老兵陈敏(定智)?广东九十生年(民岁届二殷月花)国如儿孙有老人 陈 敏十 月辛二卯十年 一 日 志甲心离中退喜休??终敏生兰无同悔舟乐六悠十悠秋。。 强流平九生旬愿矣??中革共命领为导民众四实六施余。。( 一 )十一月十六日作诗二首0 辰有感二一二年提高医党政人抗小举九日康杯四胜生共生九四生 陈 敏十乙月未三年 日疗民保爱安老康兵??老慰兵问永颁记发在纪心念上章。。(二)活祝来长不生易寿??希幸望福后之代情继难续言创祥。。 辰 即 将临(?一四)代儿孙聚一堂。 辰 有 感 二0 一十五一年月十四日利七十年?国家强盛大发展。
99岁川军老兵:抗战剧都是乱编 侵华日军很强大来源:华西都市报马定新演示刺刀训练科目。建川博物馆展出的侵华日军罪证。画家古月的油画作品《铁血长城——抗日战争中的川军》。残忍、高效、现代化,中国军队到底面对着怎样的敌人?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杨力摄影杨涛日,四川广汉的一处农家中,99岁的马定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抗战剧,叹了口气说:“抗战哪有这么容易,几个人就轻易干掉鬼子的一个联队?如果真的这样,我们还用牺牲那么多兄弟,艰难地抗战8年吗?”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有关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在荧幕上不断上演。但一些抗日剧中的主人公被披上神化的外衣,一出手就是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掉飞行的飞机,甚至一个人单挑日军一个联队,,,,抗战真的这么容易吗?相关数据统计,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结束,中国的抗日历史长达14年,付出3000多万军民的生命,才换来70年前的胜利。 成都健在的抗战老兵,回忆与日军的对战都是心酸的:与鬼子对战,一旦有丝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寻访抗战亲历者以及抗战史研究者,真实还原当年中国军人到底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抗战到底是怎样的一段艰辛历史。战术篇侦察气球升空 炮弹像长了眼睛2015年4月,上海大场,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看不出有过丝毫的战争痕迹。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多日寻访,昔日川军血战过的顿悟寺、王爷庙等建筑,早已没了踪影。当地居民也大都不清楚,在这里曾发生过大场保卫战。尽管如此,不难看出,这里是一片江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四周地势十分开阔,无险可守。 淞沪会战唯一健在的川军老兵、96岁的张文治回忆说,日,杨森率领川军20军防守上海桥亭宅、顿悟寺、蕰藻浜、陈家行一线阵地,迎战日军第3师团、第9师团和近卫师团。“那时的大场是芦苇荡连着棉花地,根本没有什么掩护。此前退下的友军部队,修筑的工事也十分简陋。”张文治说,在这里,他们遭遇了日军战术级作战使用的“侦察气球”,“鬼子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打进我们阵地。不少士兵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炸死了。”后来,张文治才知道,让川军吃大亏的奇怪气球,是日军放飞的侦察气球。通过热气球,带动吊篮里的观察兵升空,可以俯瞰整个川军的阵地部署,并通过无线电等方式告知炮兵攻击位置。资料记载,二战期间,这种军用气球分为预警侦察气球、宣传气球、防空气球和轰炸气球。《申报》曾报道,南京、石家庄等战役时,日军利用侦察气球先观察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再进行攻击。张文治说,抗战初期,这种赤裸裸探知情报的方式,往往让中国军队失去先机,“尤其是在空旷地带,所有的埋伏,都被鬼子识破,我们只能被动还击。” 闪电战迂回战 中国军队吃大亏二战时期,法西斯国家大都擅长闪电战,凭借飞机、坦克,以机动性极高的作战部队,发动迅速而猛烈的袭击,摧毁对方的防御力量。“日军不仅使用闪电战,更擅长使用迂回战。”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抗战时期,日军一般都会先以飞机、坦克、重炮对中国军队进行攻击,企图快速吞并。一旦出现僵持情况,日军立刻会使用迂回战,“类似于声东击西,猛烈攻击中国守军一侧,再派一支部队迂回绕后,攻击防守薄弱地方,打开突破口。”这种“升级版”的闪电战,一度让中国军队损失重大。何允中说,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以猛烈的火力攻击上海北面,试图快速吞并上海,快速灭亡中国。但令日军没料到的是,中国军队死守上海,喋血疆场,抵挡住了日军的疯狂攻击。僵持两月后,日军偷偷调集一支舰队,迂回绕道上海南面。乘中国守军支援北面战场时,看准时机,在杭州湾迅速登陆,对上海进行夹击。此后,上海沦陷,日本宣布死伤4万多人,而中国军队则伤亡了近30万人。“不只是淞沪会战,山西东阳关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日军变着花样使用闪电战、迂回战,各种战术紧密配合,攻击中国军队。”何允中感叹,抗战初期,缺乏战斗经验的川军,面对的是一支能快速进行战术转换、训练有素的日军。可想而知,这需要付出多大牺牲才能阻挡鬼子的铁蹄。补给篇物资空前匮乏 几个月没米面吃2014年,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永丰路附近,采访了9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张文辉。张文辉说,他14岁那年,日军占领山西长治,他被迫离开家乡,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战。后来,他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多个战役。但他提得最多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打游击的艰苦。“部队在太岳山化整为零打游击,分散在沁水县、阳城县、长子县等一带山区,发动群众抗日,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常和扫荡的日伪军战斗。”张文辉说,物资补给空前匮乏,困难时期,有时好几个月吃不上米面,尽吃高粱、黑豆,干粮是糠窝窝的炒面。“连这些粗粮,都要靠武装掩护,到四五十公里以外接近敌占区的地方背回来。”张文辉说,有一段时间,鞋袜供应成了问题,干部就号召大家打草鞋,赤脚走路。也是在那时,张文辉学会了打草鞋的手艺。川军装备奇差 劫阎锡山军火库1937年9月,邓锡侯率领川军22集团军自筹路费,奔赴前线抗战。粗布衣服、斗笠草鞋,外加一支川造或汉阳造步枪,就是他们的“标配”装备。此外,每个师也只有数门迫击炮,山炮、野炮一门都没有,步枪也是打两下就哑火的清朝“古董”。邓锡侯曾告诉部下,他们是抗日队伍,领饷的事就暂时别提。部队刚到山西,邓锡侯就接到上峰指示,奔赴娘子关阻击日军,但对日军的兵力等情况,丝毫不知。出川打国仗的川军,第一次遭遇飞机、坦克、重炮的疯狂打击,连日军人影还没见到,就已损失惨重。打了几仗后,邓锡侯一部粮草告急,只能吃喂马的胡豆。他拿着蒋介石的手令,找过中央军蒋鼎文,想领装备、换棉衣,但蒋鼎文不认。后来,又去找阎锡山,阎锡山只给了一点破旧装备打发他们。没得装备、粮草补给,还要随时准备与日军对战。迫不得已,邓锡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手下人劫了阎锡山的军火库。阎锡山怒火中烧,立即将这支川军部队赶走。战斗力篇日军单兵厉害 协同作战能力强新四军老战士孔诚,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孔诚说,那次战役,他们集中数倍于日军的兵力,攻打车桥据点的同时,伏击日军的援军。“当时我们占据了地理优势,日军根本不会想到我们会有这么多人等他们过来。”孔诚说,这场战斗注定是瓮中捉鳖,战斗一打响,附近驻守的日军,果然驰援车桥。等到日军进入埋伏圈后,新四军立即炮火覆盖,当即打死打伤大量日军。重兵埋伏,又打的是后勤部队,战斗理应迅速结束。然而,令孔诚等新四军战士没想到的是,这几百人的日军,在遭到猛烈袭击后,很快寻找隐蔽点,形成交叉火力掩护进行反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随后,新四军战士与日军进行激烈的白刃战,原本很快就能结束的战斗,竟从上午一直打到当晚10点,付出大量战士的生命,才将这股部队吃下。一名日军军官,身负重伤仍狂呼乱叫,经被俘日军辨认,此人是指挥官山泽大佐。 战役结束,经统计,共击毙日军400多人,俘获24人。对于日军的快速反应,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孔诚至今印象深刻,这是很多中国军人在战争初期所不具备的。日军枪法精准 冲锋起来不怕死大多数健在的抗战老兵,对日军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点:日军不怕死,枪炮奇准。参加过山西中条山战役的老兵郑维邦,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时任排长的郑维邦,奉命率部参加中条山战役中的夏县文德村战役,遭遇鬼子扫荡,距离鬼子200米远时,他指挥士兵埋伏起来,下令“等鬼子挨近了再打”。然而,一位年轻士兵由于紧张,误放了一枪。枪一响,躲在墙后的郑维邦等人,立即遭到日军炮火攻击。郑维邦赶紧叫战友趴下,几名士兵想反击,刚一露头,就被子弹打中要害。郑维邦流着泪把伤者转移,他把帽子固定在石头上,吸引鬼子火力,“帽子刚一挂上去,几下就被打飞了,可想而知,他们打得有多准。” “鬼子就像不怕死一样,疯狂冲锋,我用马克沁重机枪不知道打死了多少。”担任过重机枪手的马定新说,重机枪的狂扫,就是鬼子的噩梦。正因如此,机枪手也成了狙击手以及炮兵的重点清除目标,“我能活下来也是幸运,我们连队的重机枪手不知道被打死、炸死了多少。”令马定新震惊的还有,日军自杀式的冲锋,“一旦下了冲锋令,鬼子就像不要命了,一直往前冲。”“日军的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何允中说,日军很小时就在军事训练,而且崇尚武士道精神,“能对自己狠,对对手就更狠。”训练篇花枪刺法没用 学日军刺刀技术看到抗战神剧里,中国军人拿着刀,耍起功夫华丽地砍杀鬼子,曾在战场上与日军直接厮杀的马定新,摇头叹息:“都是乱编的,要是遇到小鬼子,这样的刀法不知道会死多少次!”“川军花枪刺法,装装样子还行,但根本不实用。”马定新说,他的部队有一个秘密,“其他部队的情况我不晓得,但我们部队的刺刀技术,都是从日本人那儿学来的,他们的刺刀技术最为直接、实在。”经过多次白刃战,牺牲不少川军兄弟后,马定新所在部队发现鬼子的刺刀方式更为直接有效。一旦能俘虏到日本人,他们就会进行收编,让日本人做教官,教授日军刺法。“除了刺刀方式,我们还学习他们的《步兵操典》,进行训练。”马定新提到的《步兵操典》,正是“国民”政府根据日军操典进行编撰的。70多年后,马定新仍然清楚记得当年的刺刀战。他端起木棍作枪,演示起来:一手握住“前护木”,一手托住“枪托”,稍稍下垂到支撑腿的一侧,并使“刀尖”略与眉平,随着“杀”的一声出口,“刺刀”刺向前方。日军军事素质 远胜于中国士兵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会战指挥官李宗仁曾回忆说,日军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军事素质的优秀,源于日军优良的兵源与严苛的训练。 资料显示,1907年,日本小学就学率已达97.83%。1940年,日军颁布《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包括单兵教练、中队教练和大队教练。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为1800发(由于日军实际资源紧缺,子弹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但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对重炮等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正视历史差距才是尊重老英雄从去年开始,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访了近百位健在的抗战老兵。面对这些抗战亲历者,无论是当年的普通士兵,还是高级军官,回忆起8年的战火硝烟,他们都会为抗战胜利而高兴,也在谈到战争惨烈时出现沉默。老兵喜欢讲抗战史,无论被人问起多少遍,他们都会一遍遍耐心地讲。“对于老兵来说,只要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抗战故事,记录他们经历过的历史,老兵都是兴奋的。”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但当前的抗战神剧,以及不合逻辑的小说,都在试图通过神化当年的中国军队,讥讽、贬低日军军事素质和实际作战能力,以博得一些青年的娱乐心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对此,何允中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随意丑化抗战历史,传播错误历史的行为,都是对全民族抗战的不尊重。抗战胜利70周年,社会对抗战老兵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只有正视历史,正视差距,才是对老英雄们最大的尊重。 编辑:李江雪
抗战老兵采访【抗战老兵——梁德恩】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由于年龄小,梁德恩在部队里主要学习医护知识,参与救治伤病员的工作。 1933年1月17日生,现年82周岁,昌平东崔村人,抗日复员军人。日入伍,在部队里学医,学成之后,分到连队担任司药员一职,负责给伤病员进行救治。1945年6月精兵简政复员回家。 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虽然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老人对当时的工作依然记忆犹新。 如今82岁的梁德恩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不大的农家小院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切看起来都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屋子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以及老人珍藏的纪念章,记录下了老人区别于普通人的那段特殊经历。王:能说说您在部队医护队里的经历吗?卫:抗战中遇到的最艰苦的情况是什么?许:在部队里上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卫:在部队呆了这么多年,军旅生活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魏:70周年的阅兵仪式对我们来说是对当年的铭记,提醒我们前辈们浴血奋斗的历程。那么对曾经参与其中的您来说,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特殊意义?许:梁老,您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和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相比,缺少了什么精神吗?魏:我在网上看到一些采访您的资料,其中很多都提到了参加抗日是来自小时候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您能给我们讲讲他吗?卫:与家人怎么联系?若是通过书信,多久可以收到?收到家里来信心情如何?张:前几天我去了国家图书馆,里面有一个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主题展览,看到了许多英雄事迹,深深感到没有前辈们的奋勇拼搏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于我们年轻一代,你觉得我们怎么做,才能像您当年一样,在社会中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
看采访和报导“抗战老兵”有感改开以来,尤其是在每年的抗战纪念日来临之际,都会通过各种媒体看到有关抗战老兵的采访报导。尽管老兵的经历各不同,但是,每一位老兵都会说,因为不愿意打内战,抗战结束了就回乡务农了,或者改行了。这话简直就是放屁,亏他还当过兵,这话也能说出口,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无论当什么兵也不是自己想回家就能回家的。尤其是当国民党的兵,大多数都是被迫来当兵的,不是抓来的,就是被赶来的,哪有自愿的。能回乡的,不是伤兵就是被整编裁员的才能退伍的。哪有一个兵是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解甲归田的?以前也没有听过哪个国民党的兵是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而退伍回乡的,除非是被解放军抓了俘虏放回家的。不愿意打内战,是一个国民党小兵说了算的吗?不是因为美国帝国主义出钱出枪,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是不敢发动内战的。内战的罪魁是蒋介石,后台是美国鬼子。国民党小兵只不过是美国的走狗炮灰而已。他们只有盲目地跟着上战场送死,根本不可能有那么高的阶级觉悟,不愿意打内战!(都是汉奸媒体安排这样说的)这场内战不是人民发动的,人民也不愿意打内战,但是正义的人民赢得了战争。人民解放军打赢了解放战争,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没有错,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没有错,错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那种企图以抗战老兵的口吻来否定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徒劳的也是可耻的。抗日战争是外战,参加过抗战当然是光荣的,牺牲了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有他们的英灵寄托,但是,没有因为抗战而牺牲的后来又跟着老蒋打内战的都属于战争罪犯之列,不能因为有过抗战的经历还依然是英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才是人民英雄。这就是历史,历史已经定格了,想否定没门!所谓抗战老兵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国名党的兵,地方军阀的兵,还有山寨土匪的兵,是什么兵就是什么兵,民兵就是民兵。不能因为参加过抗战过,就没有区别了,都姓一个姓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成员,叫做战士,他们都是革命战士,不叫什么老兵。革命战士和所谓的抗战老兵是有区别的。历史是不能随意混淆的,老红军和国民党老兵也不能混淆,不能把国民党老兵当做老红军一样对待,老红军是革命臣,一定要分清楚。给国民党老兵的政策是优待俘虏,属于革命的人道主义。历史功臣和历史罪人就是要有区别。不能给下一代人造成历史错觉,内战错了,共产党毛主席错了,这是混蛋逻辑。错的罪的是老蒋这个老朋友,还有美帝那个王八蛋。朋友归朋友,错误归错误,罪行归罪性,王八蛋滚远点。
左一,沙力先生。右一,娄仁远先生。众人在《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的茶室里,听百岁老兵娄仁远先生,讲解他亲历的事变,到抗战胜利他目睹的奇闻异事。娄仁远先生,我和新华社的唐师曾记者一起在2013年在宁波采访过他。浙江诸暨我们爱老兵组织周勇提供采访资料娄仁远(上虞)浙江515事迹分享(采访人员及时间:黄斌,日)姓名及出生年月:娄仁远,男,日部队番号:地址:浙江绍兴上虞娄仁远,日生于哈尔滨市中央大街10号街一大户人家,今年93岁。曾用名:娄秉文,娄滨汶。1、少年时光:娄老祖籍绍兴,生于哈尔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为张作霖政府时期一科员,娄老有4兄弟3姐妹。父亲勉强能够供养子女的读书、生活,家境不算富庶也算过得去。在军阀割据的北洋政府时期到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据我东三省期间,他读完私塾、中学,考取了哈尔滨医科专科学校,少年到青年经历了张作霖割据、东北易帜、伪满洲国成立、日本膏药旗高挂的时期,在学校里是唱着日本国歌,接受着顺民教育长大的。由于受殖民文化的影响,他那时候对国家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1937年17岁那年,一场突然变故改变了人生轨迹。就读哈尔滨医科专业学校2年级的时候,他大姐(比他大五岁)就读哈尔滨法政大学,而他的大姐夫是地下抵抗组织成员,突然遭日本特高科逮捕,后死于日本人监狱。他父亲接到地下组织的通知,赶快带全家离开哈尔滨,一家人就这样放弃一切南逃,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从哈尔滨到大连再乘坐日本船“青岛丸”到达上海,又从上海来到浙江老家。当青岛丸在上海靠岸的时候,娄老看到了青天白日旗,父亲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国旗,我们安全了。那时的他眼泪都流出来了,切身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滋味。2、从军:娄老全家到了省政府所在地金华,过着流浪生活。1939年上半年,为了生计,承担起养活兄弟姐妹的责任,娄老去了黄埔军校考点,承办人告知:“你眼睛近视,体检不会及格,笔试更无望,依你情况,你去军医署浙闽办事处试试。他们也在金华招人“。军医署考点招考负责人见面谈了之后,负责人说:“你不用考了,国家抗战急需你这样有知识的人,跟我们去就行。”就这样,娄老流着眼泪告别父母、兄弟姐妹,与同行30人,多为丽水、松阳、嵊州人,从金华出发,坐火车到鹰潭后,为避开日本军封锁,步行绕行到大庾,再经韶关、衡阳到广西永福,又走路到桂林,再经柳州、南丹、荷池、都匀、平坝、清镇、马场坪,一路上不仅穿破了自己的皮鞋,还第一次穿了发给的多双草鞋,挑破脚上血泡,历经艰辛到达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到达学校时衣衫褴褛就像一群叫花子,娄老等编入34期学习。当时的军医学校由广州、南京各校合并迁来,是唯一的一所培养医务人员高等学院,汇聚全国顶尖医务师资,后改为国防医学院。桃李遍天下,军医学校1年的学习基础,使得娄老终身受用。由于有正规医学院就学经历,在名师指点下,他学业进步很快。1940年初的一天,学校教育长张健找他去谈话:“你成绩很好,现在前线急需军医,你就参加毕业考吧,及格了就毕业。”结果他以考试第三名的优秀成绩毕业。当时学校规定前三名成绩的毕业生发给中正剑一把,中正剑上刻着“成仁取义
蒋中正”几个字。但这时学校拿不出中正剑,就发了10块钱。并安排他们前三名的几个到成都中央军校本部军医院上班,其他下连队当军医。娄老来到成都北校场中央军校本部军医处报到,编入第一总队,当时中央军校正是16、17期学员学习期间。命运把一个梦寐以求成为黄埔军校生的爱国青年不经意间变成了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景象当时军医处都是高材生,都有一定资历,上校军医处长韩云峰看娄老年纪很轻,没有读完陆军军医学校全课程就毕业,就不按规定授与上尉军衔,而是授了中尉,说要给与考验。当时军医处其他一些同事也不服气,就连年长的护士也瞧不起他,常常在工作中为难他,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有个危难的病人,负责的医生不在,就叫他去处置,娄老问了病情,很好地做了处理,写出规范的病历,做了对症的治疗。不多一会主任就来收取病历检查,直说写得很好。第二次,有个梅毒病人,要静脉注射606,注射有一定风险,打漏了就会烂,护士叫他去,盘子里放着药,什么也不说,叫他处理。娄老以军校练就的晚上一根火柴就能打入静脉的技术,顺利的打完静脉针。娄老说,干军医这一行,基本功就是看你写病历和打针,那两项本事差,人家不服气的。经过勤勤恳恳的工作,医术不断提高,娄老得到长官和同事的认可。但处世不深的他主动向韩云峰处长反映,希望提高自己的军衔和待遇,几言不合,和韩云峰当面冲突起来,当时科长白鑫(中校)和陈飞莫(上校)赶来劝架,结果是把娄老下调到皇城坝三总队降级使用,娄老变成了少尉。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小小的挫折。3、加入11集团军:1941年12月,为了争一口气,娄老经一个病人郑慰希(黄埔16期学生,湖南湘乡人,宋希濂的远亲)介绍,去重庆找宋希濂,宋希濂当时任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正在组建11集团军,参谋长是车番如,11集团军组建后要去云南前线,并准备开赴缅甸作战,急需人。娄老被顺利的吸收在11集团军总司令部军医处,根据学历和资历授予少校衔。获发置装费250元。同月,他们到达昆明,但龙云起初不让部队进入昆明,部队就驻扎在曲靖,其中11集团军的66军、71军编入远征军出征缅甸。娄老随总司令部入昆明。而当时昆明的情况是:黄金遍地,家家大烟。龙云部队的确如传闻中的是双枪部队。娄老说,当时,宋希濂的司令部在翠湖公园,座车是AVG的车,即美国志愿队(飞虎队)的车,想打报告买车,又没预算,后来是71军军长钟彬、87师、88师和预二师三位师长等人凑了20万元,给买了一部0ldsmobile(通用汽车的奥兹莫比尔,百年品牌),才让司令进出有面子。当时宋希濂36岁。娄医官23岁,都是风华正茂青春年华。4、建奇功:1942年5月,日本军56师团突然占领了缅甸腊戍,宋希濂部属66军张紾没做什么抵抗就溃退。日本军截断了入缅作战的中国赴缅远征军的退路,盟军在侵缅日军主力的正面压迫下,全面溃退。杜聿明第五军五万余人绕道人迹罕至的胡康河谷,俗称野人山。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和廖耀湘的新编第二十二师抗命西撤,坚决不肯进入野人山,以全建制退入印度。日军沿滇缅公路一路追击而来,很快追击到怒江西岸,并攻下腾冲、龙陵,在5月4日轰炸保山时投下细菌弹。如果日军渡过怒江,将直逼昆明,甚至重庆,中国大后方将一片混乱。总司令部这时在昆明与前线联络中断,预计情况还很乐观。到了5月1号,日军打倒怒江边,才知大事不好。当时的守军只好炸了惠通桥,把日军阻挡在西岸。当时怒江东岸也是一片混乱,难民、溃兵和汽车物资等拥挤成一团,并且卫生条件很差,传染病开始横行。此时,惠通桥边形成了隔江对峙,中国守军为第十一集团军36师106团,团长熊正诗。宋希濂不仅面对十万火急的军情,疫情也是令总司令部头痛的大事。保山当地因疫情死亡人数上千,路边死人遍地,并有在军中蔓延趋势。地方医院和医务人员关门逃难,缺医少药,军医此时比战斗人员还忙。宋希濂直接命令军医处想办法救治,我当面向宋希濂建议,后方无药可援,只有到前方想办法。当时,根据中美《租借法案》,有一批药品等物质就被阻截在怒江东岸运输车辆上,但那里被西岸的日军炮火控制,去拿药品好比火中取粟。总司令说:“行,我派特战队,药你负责去取回,战斗你服从特战队,你指挥他们搬运。我派随身参谋负责协调沿路,一定要拿回药,其他的是黄金也不要。”我们在一个有战斗经验的黄姓上校{老广}的带领下,会同司令部作战参谋杨肇骧等20名特战队员一起,在5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开着车,不开灯,摸黑前行,当慢慢爬上一个山坡时,巨大的引擎声引来了日军炮弹,几发炮弹就在身边爆炸。“冲!”一声令下,汽车加速,冲过了危险区。沿路都是击毁的车辆,娄老有丰富的寻找美军援助车辆的经验,下车爬到堆物资的车上去找药,把有用的药都做了记号,特战队员来搬。他们在车上发现有大批的叫“大健凰”的消炎药,应该能治疗传染病,就尽量搬走。娄老他们出色的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次拿药,拿回的“大健凰”药品,有效遏制了霍乱传染病的传播,医治了不少患病的军人和难民。回来不久娄老就晋升中校。对此事,在杜垏明、宋希濂所著的《正面战场—远征印缅抗战》一书第243页中也有记载。记录此事的正是同去拿药的司令部参谋杨肇骧。日,和抗战老兵杨毓骧在惠通桥5、滇西战区干训团1942年7月的一天,宋希濂派人把娄老叫去,板着脸问:“你在前方发了什么洋财了?纱布和奎宁,去哪里了?”娄老说:“我没有拿呀,我经手了许多纱布和奎宁等医药物资,都有据可查的。我经得起检查。”原来宋希濂的军队前方打了败仗,许多军人违法乱纪、浑水摸鱼倒是发了财,他对此深恶痛绝,怀疑娄老是否也拿医疗用品去换钱,同时也了解一下真实情况。娄老说,在战争中,他没发战争财,唯一的收获就是在一批物资中发现一套《韦氏大辞典》,一共12巨册,他留下了。通过这次谈话,宋希濂对娄老的印象更深了。不久,宋希濂举办滇西战区干训团,派娄老到干部训练团任军医院院长,同时协助干训团的筹建工作。干训团团长是蒋介石,副团长有两个,一个是云南省主席龙云,一个是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宋希濂任教育长,副教育长董仲篪,董实际负责干训团运作。不久董当游击司令去了,他和宋希濂是老乡,棋下得特别好。在董离开干训团前不久,娄老也离开了干训团。这个干训团时间不长,但培养了大批远征军骨干,为滇西大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娄老在董仲篪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以大敌当前的高度责任感,工作高效有序。如筹措办院所需器材和物资,他求助宋希濂给当时的贵阳红十字会林可胜写公函,问他要人要物,林可胜派了两个有经验的医生来,并且带来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如显微镜和X光仪等,使得医院能够初步运营起来。当时,他的医院在战时算不错的,很多人从七里桥到三塔寺来看病,如陶晋初(新疆陶峙岳的堂弟)生病,也曾在他那里看好。6、跟随李根源:一天晚上,在大理干训团,当时李根源的第五个儿子李希泌(五华中学校长)生病,高烧不退,是由肺炎引起并发症,十分危险,李根源求助宋希濂,宋希濂说:“我军医处有个医生叫娄滨汶的很好,叫他去看看。”娄老去看了以后,治好了李希泌的病。李根源看到1米84的年轻英俊娄医官,文质彬彬,谈吐条理清晰、温文尔雅,李根源自己也是高大魁梧,声音洪亮,对娄老甚是喜欢。被蒋介石封为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也是光杆司令,急需人员。李根源就同宋希濂商量,调娄医官当他和军队的联络官,由于李根源没有经济来源,经费靠募集,提出工资要求集团军照发,保留军籍。宋希濂征求娄老的意见后,让他移交工作去了。一直到抗战胜利前夕,娄老离开军队序列,以上校一等军医正身份退役。1943年3月底,作为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司令的陈诚飞来云南大理干训团视察,他首次以监察使李根源联络官身份陪李根源到机场迎接,在场的有宋希濂、关麟征、黄杰等同在机场迎接,陈诚下飞机一看李根源在,连忙上前说:“印老,不敢当,不敢当,快请回,快请回。”一点不理会其他迎接的将官,一直把李根源送上车离开,才回头和其他接机人员讲话。此时娄老才略知李根源在当时军界的地位。此后不久李根源去重庆,他也跟随前往,同去的有徐如、张凤岐和襄国俊等人,机票是陈诚提供的。娄老跟了李根源四年,住在李子坝山村一号。此间多次往返重庆、云南昆明各地间。在跟随李根源的这几年间,不仅参与了李根源组织抗战的各种经历。同时参与最多的是李根源先生联络政学系大佬的经历。日,娄老在重庆复兴关以云贵监察使秘书身份参加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25期受训,为期35天,于5月份毕业,所接触到的同学不仅是军队中级以上人员,还有即将派赴英美学校的大学生海军军官,还有许多社会专业技术精英。现在查阅当年25期训练团学员通讯录时,感慨万分,这些人多为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国家栋梁也。中央训练团是娄老今后从政之路的第一道门槛。抗日胜利后,娄老跟随李根源到腾冲,不久离开李根源。7、重庆轶事:(1)因李根源从1932年到1945年,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1943年,画家徐悲鸿听说了李根源的故事,遂上门拜访,并挥毫作画《国殇图》画卷。这个画卷是徐悲鸿的得意之作,现已散佚不全,但还保存了李根源的画像,现在保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在给李根源画好后,徐悲鸿也给旁边的娄老画了一幅画,娄老说画得很精神的,他哪里知道徐悲鸿的画以后会这么有价值,娄老在解放后把所有着军装的照片和画都烧了,连名字都改了,想来也是遗憾。(2)李根源在重庆的住处是在半山腰,有时上山不便,就事先打电话,派轿子下山接。有次,冯玉祥登门拜访,事先派了轿子,娄老下山迎接。冯玉祥到后,却不上轿,直说:“走两步,走两步。”和娄老聊聊东北故事,一起走上山,见到门口的印老(李根源字印泉,故称印老),两人笑容满面,一抱拳,进屋叙事去了。(3)李根源的妻子马树兰,是云南通海人,在娄老一行去重庆的时候,暗地里嘱咐娄老给周钟岳的老婆带大烟,娄老把大烟藏在身上,带到重庆交给周钟岳老婆。(4)1945年3月,李根源找何应钦,想去贵州劳军,没被接受,回来后,叫秘书徐如写“上蒋介石书”,写完后,李根源说:“滨汶,你的字写得好,来抄写一下。”娄老就拿毛笔,用正楷抄写了这篇文章,据娄老说,这篇文章“词文并茂,不能坐视”。蒋介石看了后批复:“印老,有劳滇西,尊驾如何?中正”。李根源就同意去滇西,再出任云贵监察使,蒋介石还委托陈布雷送16万元钱“以作餐卫之需”。(5)娄老跟李根源到了腾冲,当时腾冲一片瓦砾,娄老平时就是出去串串门,没什么事,于是,李根源就说:“滨汶,勤有功,戏无益。”此时,李根源和他们吃饭已不同桌,饭菜也不好,娄老说,简直是“难以下咽”。那时,李根源的经济状况开始变差。(6)为维持开销,受李根源委托,娄老当时以军人身份经常通过保密线(保山—密支那)往来于腾冲—印度密支那之间,主要是找新一军50师潘裕昆,一是在驻印部队里收集卢布,到国内银行兑换,赚取差价;二是购买印度那边的物产,到国内贩卖,以此筹措经费。(7)娄老在李根源身边接待或拜访过的名人:中央军校时2次聆听蒋介石训话;李根源在云南期间,陪同李根源基本见过远征军各部首长以及政学系大佬如:张群、于右任、龙云、杨森、杨虎、王陵基、盛世才,等等;接待过到李根源家做客的共产党人:董必武、王若飞、秦邦宪等,还有闻人杜月笙。8、当县长:1946年春节过后,娄老跟李根源说:“印老,养我者父母,教育我,印老。”表示感谢之心,但同时表示父母家人都逃难在江西,欲回江西尽孝。李根源没作挽留,于是,娄老踏上到江西的路。其实,当时,娄老觉得自己再在李根源处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自己还年轻,需要另谋出路发展。娄老先是路过贵阳,拜访了省主席杨森,客气叙旧后,没被挽留,于是继续前行,路过贵州黄平县,碰到中央训练团的同学平安国,他是县长,留娄老做军事科长,娄老说要回家尽孝啊,这些年一直在外颠沛流离。娄老讲了自己的想法以后,平安国让娄老到上海去找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他的连襟叫赵寿吾,给杨虎做秘书的。于是,平安国就给连襟写了推荐信,娄老拿了推荐信到上海,找到赵寿吾,见到杨虎。杨虎在重庆认识娄老,他正和上任不久的江西省主席王陵基有笔交易,写了推荐信,要王陵基安排,王经2次详细面谈,调阅档案,于1946年8月发表娄老任江西省宜丰县县长。那年娄老26岁。娄老笑说,这是他一次跑官的经历,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圈外人士很难涉足。李根源是旧政学系的主要人物,有很深的影响力,他这次跑官是靠新政学系的路子,也算一脉相承。我一个东北小青年,能够加入他们滇军、川军、湘军的圈子,实属不易啊。那时我已是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了。9、辞官:娄老做宜丰县县长才26岁,并且刚刚从一个官场氛围里出来,难免意气风发,欲施展一番抱负。可是事与愿违,他得罪了当地两大家族:一个是刘师舜家族,刘师舜当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另一个是当地的胡姓大族。其实说到得罪,无非是不用他们家族的人,于是,办事处处难,同时由于时局动荡,县官干了一年零八个月, 1948年5月,娄老辞官不做了。辞官后,娄老把父母、弟妹带到浙江杭州,照顾年迈有病的父母起居,静观时局的变化,错过了去台湾的机会。于是娄老又想重抄旧业,靠技术吃饭,过个安定的日子。但是命运没有让他过上安稳的日子。11、解放后:1951年1月娄老到绍兴人民医院(绍兴地区第一医院)求职,医院的领导和专家都出自陆军军医学校,说:“娄医官,你就不必考试和出具文凭证明了,到住院部任主任医师,工资128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待遇了。日在医院上班的一天,在填写登记表不久,娄老被逮捕,审查期间,身边被捕的一半的人被枪毙了。娄老说,这是我一生最恐惧的阶段,精神几乎崩溃。在日本人手里不怕,在前线不怕,坐飞机遭遇日本飞机攻击不怕,这回关在笼子里倒是真怕,人还没有活够。好在不久判处7年徒刑,过了这关,什么大风大浪也不怕了,这可能也是娄老健康长寿的一个原因吧。娄老刑满留场继续劳动改造。1967年才在农场里结婚,有了儿女,享受到家庭婚姻的温暖。一直到1975年12月,政府对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政人员特赦,娄老才离开农场,实际上他服完了无期徒刑的刑期,在监狱、农场25个年头,特赦后安置到绍兴上虞市的一家卫生院做医生直到1984年退休。娄老的姐姐和小弟弟则去了台湾,80年代,娄老曾去台湾探亲,弟弟陪他去台湾一家医院看病,医师听说娄老是军医学校的,立马起身致意,“你是我的学长”。在娄老89岁生日时,娄老独立去了美国旅游。在上虞,娄老受到社会各方眷顾,年幼子女长大成人能够很好的照顾他的晚年生活,使他过上了安定、自足、健康的生活。娄老现在仍思路敏捷,谈吐清晰。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凤凰资讯}是他生活重要部分。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完善,得益于自身身体素质的过硬。他说哪个人能够游离于政治之外?只有政治清明的大环境才能有百姓小家庭的安居乐业,他从北洋时期一路走过来,人生坎坷,跌宕起伏,遇到了改革开放的百年盛世,应该没有什么后悔的了吧。(感谢黄斌采访并提供稿件)此文件为浙江诸暨“我们爱老兵”团体负责任呢周勇先生提供。方军说明。在沙力处,沙力先生拥有娄仁远口述的全部录音和录像。参加会议的众人告诉我:如今在中国大陆,担当过国民政府县长的人只幸存两位。其一,是这位娄仁远先生,其二,是百岁抗战老兵蒋思豫先生。我在《最后的尊严》一书中写了对蒋思豫先生的采访记。日
2017北京高考语文:古文阅读“有难度” 有考生写穿越文新京报快讯(记者吴为黄颖沙璐戴轩实习生裴剑飞)今日上午,2017北京高考首场科目语文考试结束。多位走出考场的考生认为,语文考卷整体难度适中,古文阅读有一定难度;对于今年“二选一”的大作文题,更多受访考生表示选择了“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有考生自称以“穿越文”作答。语文试题“整体难度适中”今年考题难不难?北京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来自不同考场的多位考生表示,考卷“难度适中”。陈经纶中学几名考生表示,和平时考的难度差不多。古文试题成为考生们考后议论的焦点。“两篇文章和一首诗歌,考的是王维的诗。”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考点考生小张说,古文阅读的篇幅和难度都较其它考题更加费时。有考生回忆,古文阅读中一道题选材自宋代苏轼《东坡志林》里的《秦废封建》一文,要求对文中几句话进行理解。“我记得有一句是,‘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整个古文阅读难度也不算小。”另有考生在考试后查阅了古文阅读中考查的王维《晓行巴峡》一诗,称课本上没学过,感觉理解上有一些难度。此外,几位女生出考场后议论起古文默写。一名考生告诉记者,古文默写考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要求写出“披秀闼,俯雕甍”后两句。多考生称作文写“为共和国拍照”新京报记者今天探访多个考点发现,更多考生反应,在今年“二选一”的作文题中选择的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人大附中考点一名考生介绍,自己写了一篇“穿越文”,“想象2049年我去采访一位老将军,回忆今年一带一路峰会的事情。”另一位考生则称,“想象自己在2049年采访了一位抗战老兵。”“我给2049年的共和国拍了好多张照片。”首都师大附中考点第一位出场考生说,作文题没有规定是拍一张照还是多张,“那时的国家面貌,一张照片可说不完。”也有考生选择了“说纽带”一题。一名人大附中分校的考生表示,“纽带”这个题目比较常规,他在开头结尾使用了场景式描写,加入纽带的定义等。而101中学考点的赵同学介绍,他的作文题中,结合了“一带一路”作答。
老兵说:抗战极其残酷,哪里是什么“神剧”?黄殿军是东北抗联第二军唯一健在的老兵。老人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目光炯炯有神,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让人很容易就想象出老人当年的勃勃英气。每次说到抗联,说到当年打鬼子的情景时,他总要狠狠地骂了一句,他说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参军后没多久,就跟着杨靖宇司令打了一仗——攻打抚松三道庙岭,黄殿军说这是他记忆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当时部队里应外合,冲进日军兵营,举着机枪就扫。日本兵还在抵抗,他最后扔手榴弹才把剩下的日本兵炸死,“那据点仓库里头都是新枪,机枪就四十挺,杨司令打仗非常有战术。”时隔几十年,黄殿军老人每次讲述那次战斗经历都有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 就是在那个庆祝胜利的晚上,是杨靖宇教了黄殿军抗联第一路军军歌,当时他学了三遍就会了,杨靖宇看他学得这么快就说:“孩子,做个好宣传员。”这句话,刻骨铭心。 1940年2月,杨靖宇壮烈牺牲的时候,黄殿军和战友们开始还不相信,因为日本人一直在造谣说“你们杨司令已经死了”,但没多久杨靖宇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抗联战士们都认为杨司令是打不死的,但这一次,他们在城里看到了杨靖宇的头颅被敌人挂了出来,,,,回到藏身地,黄殿军和战友们抱在一起痛哭。抗战老兵们最反感的就是抗日“神剧”,在他们的记忆中,日寇穷凶极恶,抗战艰苦卓绝,他们亲历了众多残酷的时刻:黄开仁是四川省蒲江县人,跟随同是本县的李家钰将军出川抗战,担任他的译电员。日,河南省陕县秦家坡旗杆岭,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的李家钰,率军为大部队断后,猝不及防地遭遇了日本人的伏击,中弹身亡。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位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当时黄开仁就在李家钰身边,他还记得,李将军殉国前最后一刻,还在指挥还击。老兵说:当年吃过的苦,后人难以想象这些老兵,当年吃过的苦,遭受的磨难,是后辈难以想象的。“当年真苦哇!”李文仲回忆说,“中国士兵装备比日军差,八路军士兵条件更加差,很多人没有枪,得从日本鬼子手里抢,抢到枪也没用,没有子弹啊,,,,”在黄殿军的记忆中,当年抗联战士们喜欢夏天,不喜欢冬天:“战斗是天天打,夏天的仗还好打些,因为日军不敢到林子里去,他去多少,都能把他消灭光。钻树林子他也钻不过我们,俺们是在暗处,他在明处。冬天就不行了,冬天有雪蹓子,就不那么容易了。顶上是飞机,地下是部队,飞机一发现,日军从四面八方往这发兵,目的是打包围仗,俺们还就怕这个。一打包围仗就得老大损失了,你得往外冲啊,冲就得有牺牲。俺们就得整天走,黑天白天走,边走边打。走一段留下一挺轻机枪,在这堵击,敌人来了,机枪手打一顿枪把日军都打死后才撤回来。俺们趁这个空才能做点饭,,,,”黄殿军说,当年打仗吃饭是一大问题,夏天林子里随便找点什么就能充饥,可是到了冬天,大雪没膝盖,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是找吃的了,战士们的脚印也常常暴露他们的行踪。有时候只能煮煮干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没去皮的谷子吃;没住的地方,战士们砍下松枝睡在上面,睡十几分钟就被冻醒了,又赶紧起来烤火,战士们十有八九脚都有冻伤。老人伤心地说,由于环境的恶劣,伤病致死的战士比因战斗而死的战士还多。张殿国是日参军时,从长春到舒兰走了一天一夜,从此开始了天天打日军的生活。与他当年一起从长春出发参军的共120人,经北战南征最后活着的只剩4个人,,,,“冬天时,整天穿着羊皮袄,那时候,雪到腰那么深,仗一停,大家抱着枪,在雪里刨个沟,躺到雪里就睡,听到枪一响,马上站起来就跑。”张殿国指着自己的手说,这手上的大骨节就是因为当年喝山里的水喝的。老兵说:军人就得要血性,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在四川省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内,有一个抗战老兵手印广场,采用腐蚀钢化玻璃的方式将手印呈现出来,目前已征集到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建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老兵都已届古稀之年,因此在留存手印时力度不够,痕迹较浅;个别手印甚至还是赶到医院太平间里取的。但当年正是这样的一双双手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挡住了来势汹汹的侵华日军,力挽狂澜。几乎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有穿越死亡的生死经历,都有对于中国民族侵略与反侵略史的深刻反思。“腾冲城当年没有抵抗,200多个日本兵没费一枪一弹,就把腾冲给占了,,,,”卢彩文回忆后,一声长叹。卢彩文军校毕业后,曾在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从事情报工作,经常和战友们深入敌后搜集情报,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策反汉奸,多次出生入死,备尝艰险,“日本人是很残忍的。我有一位从事谍报工作的同事被日军俘虏后,日本人对他灌盐水,肚皮都涨起来了,最后七窍流血而死。”军人,一定要有血性!黄殿军和张殿国,身上都伤痕累累:黄殿军头顶上的刀疤是和敌人肉搏战时受的伤,眼角下的疤痕是弹片崩的;张殿军身上的伤,是在与日本人拼刺刀时留下的,他说:“那时候真是咬牙切齿地拼,因为国恨家仇一起融入在其中,日本人的武器好,但我们是拼勇敢,拼命!”李文仲也说,那时候参加八路军,就没想着能回来,“咱们不是不怕死吗,什么都硬冲,真的是不怕死!”如今,健在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他们希望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父辈的付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国家、民族和先烈的不易。采访中,李文仲自言自语的一句话,让人久久难忘:“我们那么拼命,是为了什么呀?你说,是为了什么呀?”在采访中,卢彩文老人说:这段历史很有意义,为什么败,后来为什么又胜都很值得研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避免战争,才能保卫和平。我们中国,为什么当时会遭到那么大的苦难,还不是因为积贫积弱;我们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胜利,还不是因为热爱国家,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中国人,要自强!要团结!要爱国!”
他一直想讲出那段历史,但“没有人愿意听,日本人喜欢称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作者:石岩松吴 惟篠塚良雄站在中国受害者碑旁忏悔。篠塚良雄坐在离家不远的一座寺庙的台阶上,两眼凝望着不远处的一块地。那块地被松树和稻田包围,除了偶尔的蝉鸣外,非常安静。“那就是我的安息之地,我早就选好这块地了。”83岁的篠塚良雄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事情,那些事都充满了罪恶,至今仍历历在目,挥之不去。15岁加入“魔鬼部队”1939年2月,当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中国大地肆虐时,一名征兵员来到篠塚良雄所在的中学。征兵员穿着陆军飞行员制服,向那些报名参军的年轻人许下了美好的诺言:参军者日后可以享受大学奖学金,可以在医学和航空领域发展,有机会到各地旅行,还可以效忠天皇。“当时我们都被打动了,”篠塚良雄回忆道,“这听起来是个好机会。”在随后的录取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成绩。“每个人都通过了,考试非常简单。”那一年,他只有15岁。 两个月后,篠塚良雄加入了关东军“传染病预防与水净化部”(也就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然后他来到设在哈尔滨附近的731部队总部。“当时我们以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向士兵们提供安全的饮用水。”作为731部队青年团的成员,篠塚良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卫生学以及细菌传播学等。1940年春,篠塚良雄第一次执行实验任务。“我们部队培养了许多跳蚤,并使它们感染了瘟疫。我的任务就是让它们长在老鼠身上。”被跳蚤叮咬过的老鼠死掉后,731部队再次将这些跳蚤收集到玻璃容器里。“他们用这些跳蚤去干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了。”据后来中国受害者提供的证词,日,731部队用飞机将爬满毒跳蚤的小麦空投到浙江衢县,尽管当地人将大部分小麦烧掉,还是有20多人死于淋巴腺鼠疫。一名中国铁路工人在不知不觉中又将鼠疫传到义乌,又导致300多人丧命。1941年11月,731部队将跳蚤滋生的棉花、谷物等物资空投到湖南常德,造成7643人死亡。篠塚良雄回忆说:“对于上级交待的任务我们从来不问为什么。731部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但我心里面很清楚,中国人指控我们的罪名都是存在的。”向在“731”部队的全体受害者们致敬
抗战老兵忆:罗荣桓下令活捉1个鬼子奖1斤猪肉??扫描到手机 09:05:00来源:人民网 作者:黄琪 王君 记录 正文 我来说两句(194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90岁抗战老兵李德富 高射炮校顾问(正师职) 18日上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抗战老兵李德富在病床上唱起了解放军军歌,一曲歌了,依然深深回味 见习记者任勇 摄战斗在长城上的八路军,使用缴获日军的歪把子机枪。(资料图)1924年7月,我出生在河北新城县(现高碑店市),5岁随母亲、姐姐投奔在山东临城(现枣庄市薛城区)工作的父亲。15岁那年,我在山东加入了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五团。我们团在鲁南山区艰苦的环境中被锻炼成为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当时形势动荡,日军把消灭八路军一一五师作为主要目标,伪军、顽军不断向我根据地进攻。日军企图运用“蚕食”战术推进,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对付他们。 1943年3月,我们接到情报,位于向城东北的小埠子村有一个伪军据点。上级命令,让我们拔掉这个据点。小埠子村地势特殊,是个方圆二三亩的土墩,像一个碉堡,易守难攻。我们武器较为落后,为扬长避短,决定秘密奔袭,攻其不备,争取一举歼灭。我们部队被称为“夜老虎”,走路悄无声息,擅长“突然扑食”,叫敌人防不胜防。黄昏时分,我们向小埠子村开进,敌人一直没有察觉。一声令下,我军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投弹手甩出成排手榴弹,颗颗扔进圩子里,打得敌人在方圆几十米的土墩子上抬不起头来,猛烈的火力把敌人封锁在屋内,只听乱吼乱叫,其中还有日军的喊声。刚开始,我们以为是伪军害怕,装成日本人糊弄我们,但听到“啪,,,,嘣”的枪声,这是日本人三八式步枪独有的声音。敌情发生变化,我们立刻把消息上报,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下令:活捉鬼子,拔掉据点;活捉一个鬼子,奖励一斤猪肉。我们用平时学的几句不熟练的日语喊话:“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日军继续向我军射击、投手榴弹。我们把围墙拆开了一个缺口,突进围内。屋内敌人大乱,冲了出来,我们一阵猛烈的火力,又把敌人逼退到屋里。乘敌混乱之际,我们猛打猛冲,一时短兵相接,白刃拼搏,刺刀的撞击声,战士的怒吼声,夹杂着日军的狂叫声,真是一场鏖战。敌人一个接一个被捅倒在地,我们终于端掉了这个据点。土墩子上躺着横七竖八的日伪军尸体,散乱地丢弃着枪弹、钢盔。这次战斗全歼守敌,还生俘日军5人,伪军50余人。 我们俘虏的日本人中,有一个叫山口的,在我军的感召下,后来成为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成员。这也正是罗荣桓政委让我们生俘日军的意义。要知道,活捉鬼子可不容易,他们讲“武士道”精神宁死不被捉。“反战同盟”对于后来日本人投降,不能说没有作用。 小埠子战斗意义重大,在当时打击了日伪顽的嚣张气焰,增强了部队和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采访抗战英雄黄泥湾小学 88班 李谦9月3日,今天是抗日胜利70周年,我们这些小记者迫不及待地想打到一位抗战老兵,了解了解当初的历史。这位受人尊敬的抗战老兵,便是这位正在跟我们讲述着抗日经历,已经是耋耄之年的高龄的潘爷爷,潘爷爷16岁参的军,1942年正式开始抗战工作,潘爷爷尾随着团长们来一起到长沙,杭州那,多次与日本鬼子交手,战况异样惨烈,而潘爷爷印象最深刻的是衡南战争异常的激烈,对方不甘示弱,试图歼灭我们的部队,一直打到了贵州,死伤很惨重,而那时候条件艰苦,医院也不行,每天的脚底还起泡,咱们的潘爷爷也在这里大展身手,俘虏了一名将近50岁的日本鬼子,名叫田次三宝,到最后看着也蛮可怜,被送回了自己的国家。。。。。。 当我们认真地聆听后,大家都很热情地纷纷上前采访这位抗日老兵,“为什么要参军?”一位小记者问道,潘爷爷的眼睛里闪着光芒,无比坚定地答道:“救国,打鬼子!”大家又热情高涨地你问我问,当我问道:“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您是什么心情!”只见潘爷爷的薄唇动了动,惜字如金道:“想回家!”原本以为答案会是大家意料之中的高兴,得到这个答案,有一些惊讶,也有一些好笑,因为潘爷爷的小玩笑,使我们与和蔼可亲的潘爷爷又近了一步,也因让我们更加轻松的谈聊起来,一屋子的欢声笑语在空中飘荡。。。。。。经过这次采访,我了解到我们当时官府无能,才过得如此,我立志,以后好好读书,报效祖国,不再让历史重演!指导老师:(李清老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去世的送别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