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劳动价值学说哪些思想值得商榷

&p&凡是简要涉猎过马克思主义的人,都会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分为三个模块:其一曰&b&哲学&/b&模块,其二曰&b&政治经济学&/b&模块,其三曰&b&科学社会主义&/b&模块。如是,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如果说&b&政治经济学&/b&模块是论述现代与未来&b&经济层面&/b&的问题;&b&科学社会主义&/b&模块是论述现代与未来&b&社会层面&/b&的问题;&b&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特意的去研究哲学模块的问题呢?&/b&——须知整个人类社会的构建,是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和对应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模型之上的。那这里面,又有哲学什么关系呢?&/p&&p&有些人可能会立刻回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教我们一些科学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他。这种说法绝不算错,但太流落于形式,而忽略了其根本的意义。就好比有人问你,“&b&数学是干什么用的?&/b&”你可以回答说是“&b&宇宙的真理&/b&”,或者说是“&b&启迪智慧的钥匙&/b&”。这些都很正确,都绝对算不上错误;但你要问我这个问题,那我就可能说的很直白——“&b&数学就是算数用的&/b&”。&/p&&p&有人一听这个说法,马上就吓得惊慌失措,仿佛这话说的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一样。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微积分被设计出来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而冯诺依曼体系计算机本质上也就只是个计算“0”和“1”的二进制计算装置。倘若有人口口声声说“&b&数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b&”,极度爱惜他自己的羽毛;不去把他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反而把他捧上一个神坛的高度。那我想人类社会可能就会像玛雅人那样,什么科技都没发展出来,就这么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p&&p&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回到“&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做什么用的&/b&”这个问题上来。我们直视问题的本质,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形态方面的划分,我们便可以立刻得到结论:&/p&&p&&br&&/p&&p&——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目的就在于&b&让“你个人”去跳出“你原有阶级”,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历史和现实问题的&/b&。&/p&&p&&br&&/p&&p&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b&唯物辩证法&/b&;而后再去学习相应的&b&唯物史观&/b&,学习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副场景:在漆黑一片的背景下,你的左手边有一堆数字、你的右手边有一堆数字。当你仰头观看天空的时候,上方有一道像过山车一样的曲线。&b&你自然而然只能得到你视野范围之内的东西,并且将你视野范围之内的东西,死死的认定为“这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b&倘若一个人,只是数轴上一个数字的话,他自然而然不能看到这条曲线的全貌。我们说我们研究数学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是站在整个宏观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但我们很多人研究人文科学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把自己陷入其中了。&b&我们并不是否定以“超出固有阶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反而我们还鼓励大家这么去做;但我们绝不能“站在原有阶级”的情况下,以一种幻想的、主观主义的态度,去认定自己站在了一个“超然的阶级”之上;进而用这种“超然的阶级”,去否定他人的合理诉求。&/b&倘若我们用不变的“唯一标准”去衡量自身之外的事件,那便是一种第一篇文章中便批判过的,用“形而上”的机械观点去看待问题了。&/p&&p&&br&&/p&&p&我们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的观点。假设有一家公司,有一个老板和数千名员工。有一天这家公司,通过集体的努力,创造了一笔巨额的财富。而这笔财富的分配方式,老板和员工的视角便会截然不同。&/p&&p&&br&&/p&&p&——老板的视角:我要将这笔财富统一储存起来,其一为了企业获取更多的财富,其二防止企业遭受意外的损失。这是合乎大多数人利益的。&/p&&p&——员工的视角:我要将这笔财富尽可能的分配下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天经地义。这是合乎大多数人利益的。&/p&&p&&br&&/p&&p&我们无意评价两种观点谁是谁非,我们的重点是:当你站在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你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b&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的切身利益。你通常所声称的自己站在一个“超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在此山中”罢了。&/b&&/p&&p&唯物辩证法所运用的观点是怎样的?是通过&b&P命题&/b&和&b&非P命题&/b&这一组互斥命题,来判定事物的属性的。而我们看待万事万物都看待的那么清晰明白,等到谈论“社会”和“我”的时候,只考虑到了&b&P命题组成的集合:“我”&/b&;而忽视了&b&非P命题组成的集合:非“我”&/b&。这岂不是犯了“远视眼”的毛病嘛?&/p&&p&至此,抛去了那些“远视”的毛病,我们就可以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角度去看问题了。我们简简单单,按照“&b&劳动&/b&”和“&b&非劳动&/b&”这一个标准来划分社会,便可以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p&&p&&br&&/p&&p&——“劳动”的,&b&无产阶级&/b&。&/p&&p&——“非劳动”的,&b&资产阶级&/b&。&/p&&p&&br&&/p&&p&有人可能会即刻发出疑问,资产阶级之中也有切实劳动的。这话诚然是真,但我们也要考虑一个问题:&b&这种劳动,是一种可选的属性,还是一种必然的属性?&/b&一个资本家,花钱雇一个职业经理人替他看管公司,那他的“管理”劳动便可以免去了;他再花钱雇一个研发经理人替他进行产品研究,那他的“技术”劳动便也可以免去了。&b&倘若我们说一个资本家具有“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劳动,那么我们应该给他的薪水,是和职业经理人和研发经理人相等同的,而绝不能比这个数额更高一些。&/b&&/p&&p&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不劳而获的人的确是存在的。由此,而产生的对应阶级也是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批判修正主义,亦或是各种平权运动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所在:&b&脱离了“阶级”、“立场”而去奢谈唯一不变的“真理”、“正义”,用一种形而上的观点去审视马克思主义,只可能让这场运动向着不可避免的错误的滑坡倾斜下去。&/b&&/p&&p&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批判资本主义法权,以及所谓的“民主制度”?&b&原因无他,批判这些制度并非是因为这些制度不够字面上的“公平”,反而是因为太过于拘泥于形式上的“唯一真理”,而极大程度上的损害了普通人的利益。&/b&设想一家具有法务部门的公司和一名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若按照“字面公平”的角度来讲,对于劳动者这一方恰恰是最不公平的。公司法务部门员工可以通过规避公司风险而获得收入,而劳动者这方则恰恰相反,对于这种行为,他不仅是没有收入的,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支出和风险。&/p&&p&&br&&/p&&p&再看另外一个例子。&/p&&p&假设某城市需要兴建一座公园,那么其中的利弊是什么呢?倘若按正常的思维来看,利处是有利于城市的绿化环保事业、让市民有休闲的空间;弊处是占据了城市住宅或者商业用地,这又有什么可以值得一提的呢?——且慢!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无论你考虑的是否全面,你已经不自觉地代入了“享用”这所公园的角色的视角,即是城市居民的视角去看待问题。&/p&&p&而这种自发的视角是怎么回事呢?归根结底,无非就是那句老话:&b&物质决定意识&/b&。没有从事过某种职业,即没有足够的实践积累,他的思维自然便是臆想而又轻浮的。没有种过地的人,自然会臆想农民的工作不需要脑力;没有进过实验室的人,自然会臆想研究员的工作不需要体力。这种缺乏实践的思维,必然会导致看问题,想事情的主观化、片面化。&/p&&p&你看到一座公园里的喷泉,你可能看到的是鸟语花香的美景;但有过实践经验的人看来,这更是一个充满着人类汗水凝结的产物。诚然,就像你使用智能手机没必要搞明白内部的架构一样;你去公园游玩的时候,也没必要考虑到供电和给排水的问题。&b&但是如果你想考察或评价人类社会的某个具体历程,你必须要像一个统揽全局的设计师一样去思维。&/b&你看到那里建起了一条商业街,不仅要想到在这条商业街中购物是多么的愉快,还要想到是谁亲手建立起了这条商业街,为了这条商业街又有谁被拆迁打乱了正常的起居生活。&b&倘若不能从实践中建立相对应的感性认识,并用辩证法尽可能的详细考虑到每个矛盾对立面;那么除了片面的为了自己所处的阶级代言,并以“客观”、“公正”、“唯一真理”这种幌子尽可能的攫取自己的利益之外,那就什么也不剩了。&/b&&/p&&p&&br&&/p&&p&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先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p&&p&谈论“&b&认识论&/b&”,是为了尽可能不去主观“臆想”世界,而是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亲身的调查去认识世界。&/p&&p&谈论“&b&辩证法&/b&”,是为了尽可能的跳出原有的,固定化的阶级思维去审视世界。&/p&&p&&br&&/p&&p&我们当然可以堂而皇之的讲,奢谈发展快递产业对于中国经济的优势,亦或者谈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我们在谈论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想一想如下三个问题:&/p&&p&——第一也是最基础的,&b&我所谈论的问题是否符合认识论的要求,做到了客观的调查、而非信口开河?&/b&&/p&&p&——第二第三个问题是矛盾论中相辅相成的两个观点:&b&我是否站在了矛盾的双方去思考问题,而并非只站在我片面的个人的阶级利益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是否跳出了固有的几个矛盾,而将视线放到了更加真实且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b&&/p&&p&假设没有做到这三点,那么后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鼓吹“革命”,除了给资产者们攫取更多的利益之外,是没有任何好处的。&/p&&p&&br&&/p&&p&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扩展:&b&如何判定一个人所处的阶级呢?&/b&&/p&&p&这就有一句很简单的话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一个天天窝在家里点外卖的人,自然不会知道在外面奔波的送餐员有多辛苦;一个住在学校安排的宿舍里的学生,自然也不会多考虑到上班族租房子是一件多么熬心血的事情。有豪车的人自然不会考虑挤公交的人的心情,无拘无束的年轻人也不会感受到人到中年伺候年迈父母的负担。&b&劳动亦是如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经济收入来源,便可以很轻易的得知他是属于哪个阶级。&/b&种地的农民必然宣称民以食为天,做工的工人必然坚信工人有力量;读书人必然认为自己钻研的学问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艺术家必然认为自己的流派是最优雅的一派;银行家必然认为利息是世间亘古不变的真理,大老板必然认为先有公司后有个人——这些从个人主观角度出发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出于什么“公平”、“客观”、“唯一真理”,所得出结论的,无非就是&b&这些事物是其对应人群的经济来源&/b&罢了。&/p&&p&&br&&/p&&p&(所以这里也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有很多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却埋首故纸堆,动辄就说一些谁也不愿意去听的大道理,八股文呢?——原因很简单。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门阐述工人阶级运动的学说,你的经济来源并不来源于无产阶级,你的思想意识又不肯去自发的亲近无产阶级。&b&你说你连工人一天做什么、想什么都不知道,就像一个数学家连1+1都不肯去动笔算一算一样,这又怎么能研究的懂马克思主义呢?&/b&)&/p&&p&&br&&/p&&p&而我们把这些人群因经济来源,所具有的思想认识上的特征,提升到&b&共性&/b&的层面上——这便就是“&b&阶级&/b&”的存在了。&/p&&p&我们对于“阶级”,可以有着多角度的审视。譬如说某人的工作时长,会对这个人的自由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某人带领多少规模的一个团队,会对这个人的世界观产生怎样的一个变化?足额的金钱收入会不会使某个人对于金钱的渴望而所有降低,动荡的工作变化又会让一个人的人生产生怎样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将这些所有尽可能想到的问题,包括那些我们暂时未曾想到的问题逐个分析下去,并且提升到&b&共性&/b&的层面上,这便就是“&b&阶级分析&/b&”了。&/p&&p&&br&&/p&&p&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否认“阶级”的存在呢?原因无他,&b&只是这些人或是不想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是不敢去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罢了&/b&。天天凌晨三点做早餐的小商贩,和有着充足时间的大学教授,自然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站在一条柜台之隔,极力推销商品的售货员和享受这种服务的顾客,自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否认阶级的存在,骨子里无非也就是以己度人,用自己片面的静止的阶级立场去看待整个社会,并且自私自利的“不把别人当人看”罢了。&/p&&p&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采用阶级论的观点去审视社会,是为了更好的分析社会,并得出相应的正确的对策,而非异化的看待阶级——为了“阶级”而“阶级”。这种就是完全的生搬硬套,反而向着有害的方向发展下去了。&/p&
凡是简要涉猎过马克思主义的人,都会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分为三个模块:其一曰哲学模块,其二曰政治经济学模块,其三曰科学社会主义模块。如是,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如果说政治经济学模块是论述现代与未来经济层面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模块…
&img src=&/50/v2-4ef571a472dfec0f00361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4ef571a472dfec0f003611_r.jpg&&&p&姜洪智&/p&&p&共产主义,知难行易。本篇解决“知”的问题。&/p&&p&第一部分是普世价值部分,第二部分是中国特色部分。&/p&&p&一、历史观:人类的历史是组织升级的历史,也是人类由分散到统一的融合史。组织升级按照核心资源的不同分为血缘时代,地缘时代,产缘时代,趣缘时代。金融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组织性发展到产缘时代应有的社会理想。产缘时代就是金融时代,全球时代。&br&&/p&&p&二、民主观:人类的民主分为原始的血缘氏族的直接民主,地缘国家的代议制民主与全球社会大生产体系的产缘直接民主三个阶段。人类的专制也分为血缘专制(封建),地缘专制(集权)与产缘专制(寡头)。金融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产缘直接民主。&/p&&p&三、平等观:人人生而(应当)平等,然而人人生而不平等。生而不平等的关键在于财产的世袭。废止财产继承权的基础上才会有规则下真正的机会平等。资本在权力的角度上是可以废除世袭的,以民主的名义。在科技主导的时代,创业的机会平等尤其地重要。金融共产主义要构建创业平等的大平台。&/p&&p&四、时代认识:当下我们处在地缘时代向产缘时代的过渡时期。地缘时代,国家为王,产缘时代,公司为王。地缘组织的块块转变为产缘组织的条条。以金融为核心的跨国公司为骨干的组织将完成全球统一。国家组织将逐渐沦为金融组织体系的服务性角色。当下我们正处于产缘专制逐渐建立的时代。&/p&&p&当下的所谓民主自由追求,仅仅是地缘民主的追求,自由实质却是产缘专制的借口。地缘民主时代在衰落,产缘专制在崛起,历史并未终结。&/p&&p&五、大一统国家将逐渐走向松动,解体,联邦化,邦联化,最终瓦解。它的角色改变了。地缘集权国家也必将被产缘专制的全球金融力量打垮,它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p&&p&六、资本是工具,反对不得。但资本也是社会权力,它可以是专制的私人权力,也可以是民主的公共权力。金融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将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转变为直接民主的社会公权体系。&/p&&p&七、所谓资本主义,根本就是“产缘专制”,或曰“金融专制”。少数金融寡头通过资本掌控世界,宰割天下,分裂国家(解体趋势)。以私人世袭僭越社会公权。地缘专制的帝王早已被地缘民主的革命所推翻,产缘专制的帝王最终也将被产缘民主的革命所推翻。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斗争,是产缘专制与产缘民主的斗争。&/p&&p&八、劳动观:资本家也是劳动者,他们对社会的功劳转换为了资本。而多数劳动者的苦劳更多,转换为了薪酬。当这些资本属于人民时,资本家对社会的功劳就应当被承认。个人的功劳分配以社会公共权力是应当的,但个人的功劳也是不可世袭的。这是废止资本继承权的依据。&/p&&p&九、导火索:资本主义灭亡的导火索,是债务危机。债务经济深入发展,私有权力根本上不再会有劳动人民受益,而只是少数上层资本寡头受益。人们拥有私有产权反而成为债务奴役的法理依据。至此普通劳动者就不会再支持拥有私有产权了。它由人们维护的制度变成了人们皆为痛恨的奴役自身的制度。推翻私有制,也就是推翻金融寡头的专制统治。人民接管这个社会体系,实现产缘民主,也就是金融共产主义,共产共享的时代到来。&/p&&p&十、产缘直接民主,制度上就是人人享有金融的相同票数的选票,可投可撤,但不作废。对金融平台上的企业根据其业界进行投票,并获取地位上的利益。它现实的雏形就是全球层面的直接融资的股市股票制度,但与之不同的是。股票流动靠买卖交换,产缘民主的选票流动靠代持。&/p&&p&&br&&/p&&p&为适应中国的国情现状,金融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要求如下:&/p&&p&一、教党论&/p&&p&千年教党,百年政党。政党时局处理不力则容易导致危机,而教党不需要对任何现实的政治事件负责。 寿命长远。执政党应当转型教党,即走向生活化,效仿天主教或者伊斯兰教,深入扎根人民群众。并实现政教分立(不是分离)。而在教党基础上构建现实的政党竞争的制度,以实现民主政治,利益平衡,即政党作为教党伸向政治的“抓手”。自己稳坐后台,总揽大局。并由此体制消弭天主教,伊斯兰等的文化威胁,寻求兼并之。&/p&&p&&br&&/p&&p&由此政治接班秩序问题也可得到根本解决。&/p&&p&&br&&/p&&p&现实判断上,随着劳动力短缺出现,工人力量增强,需要有体制设计接纳这部分力量。和平地实现政治平衡。教党在后统摄全局就非常重要了。即可以通过教党前的政党寻求吸收劳工力量。&/p&&p&&br&&/p&&p&二、先定论&/p&&p&凡是个人奋斗成功者,皆可认为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先定为共产主义的先锋。财富达到一定标准则可入政协,获取政治权力。允许资本家入教党,并以政党候选人身份竞争政治领导人。前提在于先定为共产主义先锋的人们需是代持者,即废止其资本继承权。他可使用作投资,但是代持者身份。&/p&&p&&br&&/p&&p&由此以共产主义的名义可以为金融改革背书。所谓混合所有制也就是不同类型公有制的混合。&/p&&p&&br&&/p&&p&三、抓大放小&/p&&p&资本是社会权力,但不代表财富本身就是社会权力。这需要规模,划定标准。资本不达到一定数目没有资格做代持者。比如一亿人民币为界,净资产过亿代持六千万资产。这是地位的象征,权力与荣誉的象征。由此,中国也就坐实了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走金融共产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困境彻底消除。并且形成新的普世价值,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软实力。&/p&&p&&br&&/p&&p&四、领袖垂范&/p&&p&金融共产主义思想针对的主要是上层资本权力人物。其态度取决于领袖本身的作为。领袖垂范则改革容易推开——领袖的个人财富超过限额也要是代持者。这要求财产公开,也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腐败——再腐败,只要贪到了自己的手里,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最终要通过代际权力更迭归属于人民。&/p&&p&&br&&/p&&p&五、联邦化&/p&&p&政党竞争,教党总控。大资本代持,废止其世袭权力,深入金融化改革。这是承认改革成果,而不走向倒退,获取了新的意识形态软实力,新的共产主义模式建立,解决“一治一乱”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即解除其“一乱”的体制基础就有了条件。要点在于分权,上下明确分责,使社会出现冲突不至于造成系统性危机。政府角色真正成为产缘的服务性角色。&/p&&p&&br&&/p&&p&六、两会&/p&&p&&br&&/p&&p&政协本身就成为了代持者会议,可作为上院。人民代表大会则作为下院。人大代表不得兼任官员。人民代表形成新型政党体制。&/p&&p&&br&&/p&&p&七、&b&党章高于宪法&/b&&/p&&p&&br&&/p&&p&教党不同于西方式的凡俗的政党,只为上台而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教党党章要有这个地位高度,以化解可能的政治风险,避免政党控制国家向教党发难,寻求反叛。即是说,所有政党都需建立在教党基础上(这当然需要一些制度设计),不容许反对教党的政党参政。共产党是有远大理想的党,它不仅要构建中国的现实秩序,也要为世界的金融共产主义的实现贡献力量,乃至成为领导力量。即教党分支可以远播海外。&/p&&p&&br&&/p&&p&八、无神宗教&/p&&p&&br&&/p&&p&共产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不代表共产主义者没有信仰。共产主义只是不信任何神灵而已。但是它的组织要求需要有个权威,法理所在。这个终极的权威,应当是“人民”。&b&人民为神,即为无神&/b&。而在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所在,则是*。如果人民就是安拉,*就是穆罕默德。如果人民就是上帝,那么*就是圣保罗。这个旗要明确,以巩固正统权。这个无神宗教的建立,必然地是要根植于生活的,就是教党的。历史的文革是破坏旧秩序,然而它中断了。现在到了需要建立新秩序的时候了,这就是继续革命。&/p&&p&&br&&/p&&p&金融共产主义学堂:eziv587&/p&&p&&/p&
姜洪智共产主义,知难行易。本篇解决“知”的问题。第一部分是普世价值部分,第二部分是中国特色部分。一、历史观:人类的历史是组织升级的历史,也是人类由分散到统一的融合史。组织升级按照核心资源的不同分为血缘时代,地缘时代,产缘时代,趣缘时代。金…
&img src=&/50/v2-abd1822d34fdf19d40202c_b.jpg& data-rawwidth=&710& data-rawheight=&5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50/v2-abd1822d34fdf19d40202c_r.jpg&&&p&姜洪智&/p&&p&产缘民主理论,借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是金融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颠覆性发展。犹如传统马列思想是对雅各宾派革命思想的颠覆性发展一样。&/p&&p&具体什么区别呢?&/p&&p&历史观上,传统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对立阶级依次更迭。金融共产主义是以社会的组织维度升级为主线,由分散到统一,由低级到高级。&/p&&p&历史阶段论上,传统马克思主义是认为历史存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阶段。金融共产主义则认为历史存在血缘社会,地缘社会,产缘社会,趣缘社会四阶段。而更可以扩展为血缘自由,血缘民主,地缘专制,地缘民主,产缘专制,产缘民主,趣缘自由七阶段。产缘民主对应共产主义。产缘专制对应全球化的资本主义。&/p&&p&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制度,金融是瓜分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分赃制度。金融共产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即资本世袭的产缘专制制度。要推翻产缘专制的资本世袭,实现全球产缘直接民主。金融体系是全球产缘专制的权力机构,也是全球产缘直接民主的组织基础。&/p&&p&对资本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可以消灭,金融更是罪恶的存在。金融共产主义则认为资本只是工具,资本是一种产缘权力。废止资本世袭的社会制度,即是产缘民主制度,即共产主义。&/p&&p&对革命的认识上,传统马克思主义要求依靠先锋党发动无产阶级的国家革命,暴力夺权。以无产阶级专政镇压资产阶级反抗。进而国家消亡,达到阶级消亡。它是革命的主义。金融共产主义则要求建立无神教会,以教会方式扩张。在教会之上建立政党,作为伸向各国政治的触角。通过反复斗争,达到操控全球的目标。国家终究被金融和教会联合瓦解。这是秩序的主义。&/p&&p&对政权建设上,传统马列要求阶级先锋队继续执政,建立国家政权为核心的计划经济分配体制。金融共产主义则追求产缘民主,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并趋于瓦解国家本身,促成它的公司化,联邦化。废止资本世袭,在无神教会基础上实行资本代持制度。自成体系。&/p&&p&马克思主义要求政治化,金融共产主义要求生活化。马克思主义言必称阶级,以阶级斗争为纲。金融共产主义言必提人民,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里,资本家是私有残余。金融共产主义的教会里,资本家是人民光荣的代持者,劳动楷模。&/p&&p&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最终目标是阶级消亡进而实现国家消亡。这与无政府主义殊途同归。金融共产主义则认为国家是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阶段,即地缘阶段。国家最终是联邦化,公司化,产缘化,走向解体。国家瓦解即国家消亡。&/p&&p&马克思主义以马列为圣人,追随马列搞革命。金融共产主义以人民为神。旧人到新人,是个永无止境的自我革命过程。&/p&&p&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者联合起来,靠先锋党。金融共产主义要求无神教会不断渗透,扩大产缘民主的范围,压缩产缘专制的生存空间。鼓励其债务奴隶否定产缘专制制度。&/p&&p&传统马克思主义要求政治挂帅,集体主义。金融共产主义鼓励个人奋斗,创业自由。&/p&&p&金融共产主义看传统马克思主义——它是一种政治宗教,自称要消灭传统宗教的现代唯物宗教。金融共产主义自觉为宗教,并明确宗教化是其基础所在。但金融共产主义要求的宗教,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民是唯一的神,人民万岁。这方面两者存在过渡关系,即当下共产党走生活教会化道路,即可直接过渡到金融共产主义体系当中来。&/p&&p&金融共产主义学堂:eziv587&/p&&p&&/p&&p&&/p&
姜洪智产缘民主理论,借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是金融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颠覆性发展。犹如传统马列思想是对雅各宾派革命思想的颠覆性发展一样。具体什么区别呢?历史观上,传统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对立阶级依次更迭。金融共产主义是…
&p&来源:激流网&/p&&p&&br&&/p&&p&&b&激流按:“灌输论”作为一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现实却一直伴随着争议。关于“灌输论”的争论从理论上说是关于自发性和自觉性的关系间题,从政治上说是坚持工人运动的无产阶级方向还是资产阶级方向的问题。在放任自流的情况下,今天的新工人易受自由主义意识影响,老工人尽管政治意识相对要强很多,但也易接受“保救”等观点。因此,回顾列宁同经济派围绕着“灌输”问题进行的这场争论,并非是无的放矢。&/b&&/p&&p&&br&&/p&&p&二十世纪初期,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围绕着“灌输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在列宁创建党的学说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争论涉及的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也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道路。&/p&&p&列宁在建党过程中,遇到了来自俄国和国际范围内的各种社会思潮的阻力。经济主义思潮一开始就成了建党的严重障碍。在当时,如果不反对经济派,不从理论上驳斥经济派的各种论点,就不可能在俄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新型的、战斗的革命政党。&/p&&p&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低估革命理论、革命政党对工人运动的重大意义。他们认为,自发的工人运动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自发的工人运动的产物。他们说什么马克思主义者“轻视发展过程中的客观成分或自发成分的意义”、“夸大思想的作用”、“夸大自觉成分的作用”,等等。列宁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02年在有名的《怎么办?》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作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工人所需要的某些法律等等的信念。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列宁选集》第1卷第247-248页)列宁的意思是说,工人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但是列宁也指出,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工人运动毫不相干。列宁也说过,工人有自发接受社会主义的倾向,这是说明,由于工人们所处的地位,他们很容易领会和接受这一理论。但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多。所以必须自觉地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列宁写道:“既然工人群众自己决不能在他们运动进程中创造出独立的思想体系,那末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256页),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和对‘自觉成分’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列宁选集》第1卷第256、254页)。&/p&&p&列宁认为,轻视革命理论的作用,轻视党的作用,结果就会埋葬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列宁选集》第1卷第203页),“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2页)。&/p&&p&以上就是列宁阐述的“灌输论”的主要内容。&/p&&p&应当指出,这个“灌输论”不是列宁第一个提出的。而是列宁接受了考茨基的思想并作了发挥的。1901年10月间考茨基在看到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纲顿草案时,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见解,该纲领草案写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是使无产阶级的数量增加,无产阶级也就越是不得不进行反资本主义的斗争,并且也越有可能来进行这个斗争,无产阶级就会意识到社会主义有实现的可能和必要。因此,社会主义的意识就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必然的和直接的结果。考茨基认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考茨基说:“有许多人以为马克思似乎曾经断言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不仅造成社会主义生产的条件,而且还直接产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的必要性的意识”,这是完全不正确的。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也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样,是根源于现代经济关系的,也同这种阶级斗争一样,是从反对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群众的贫困的斗争中产生的,但是,他说:“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是并列地产生的,而不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出来,它们是在不同的前提下产生的。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因此,“科学的代表人物并不是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考茨基在论述了这个间题后得出结论说:“现代的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从这一阶层的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他们把这个学说传给了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者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可见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因此,“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义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新时代》()第20年卷第1册第3期第79-80页)&/p&&p&我们说,列宁接受了考茨基的观点,但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进一步发展了。这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第一,列宁认为,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第二,工联主义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第三,列宁并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同工人运动没有关系。没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p&&p&列宁的上述理论,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这个理论的主要是经济派分子。当时经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丁诺夫在讨论党的纲领草案时作了一个长篇发言。他引经据典,力图证明列宁的论断是反马克思主义的。&/p&&p&马尔丁诺夫一开始就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草案的原则部分同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不同。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纲领都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不仅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而且也创造社会主义的精神前提”。&/p&&p&而他所谓的“精神前提”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发展”,或者说,使工人阶级具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必然倾向”。他的意思是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就自然而然地具有社会主义意识,不取决于外界的影响。他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草案中没有写上这样的“原理”,是不正确的。接着,马尔丁诺夫从法国、奥地利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中摘引了一些片言只语,企图证明他的观点。但是,这些话丝毫说明不了问题。例如他引证了爱尔福特纲领中的一段话:“这种变革只能是工人阶级的事业……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必然是一种政治斗争。工人阶级没有政治权利,就不可能进行它的经济斗争和发展它的经济组织。它不掌握政权,就不可能把生产资料转为公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俄文版第109页)。这段话本来是正确地说明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关系。但是,马尔丁诺夫的理解却不同。他认为,“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这一概念的内容就是“意味着为社会主义而斗争”,“因此在这里党的活动的基础就是无产阶级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进台的政治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7页)。这句话乍一看来很费解。其实,只要看一看当时俄国经济派对政治斗争的理解就清楚了。例如,经济派的一个刊物《工人事业报》就曾经鼓吹:马克思认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所以工人的任何一种自发行动都是政治行动。&/p&&p&马尔丁诺夫在发言中更重要的是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来反对列宁的论点。他从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摘引了这样几段话:&/p&&p&“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真理的做法便成为多余的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7页)&/p&&p&“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俄文版第111页(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6、433页))&/p&&p&“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32页)&/p&&p&马尔丁诺夫在引证了这上述几段话后说:“或者,各国的经验证明上述的马克思的话不对,或者列宁同志不能使‘各国经验’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我倾向后一种意见,各国经验告诉我,现代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产物而产生,‘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而受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支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俄文版第111页)。&/p&&p&马尔丁诺夫的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是在工人阶级中自然养成的,不是由什么人从外面灌输进去的。他最后得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结论:“第一,整个现代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产物”,“第二,在制定现代社会主义时,觉悟程度不同的工人阶级各阶层在实践上已经达到了和摸索到了他们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发现、概括和论证了的某些任务和解决办法”。(《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俄文版第120页)根据这个“原理”,他建议将党的纲领草案中的“无产者的人数在增加,团结精神在增强,他们同剥削者的斗争日益尖锐”这句话改为:“无产者的人数在增加,团结精神和自觉性在增强……”。在他看来,这样就可以说明无产阶级的自觉性是自发增长起来的。&/p&&p&从马尔丁诺夫的论点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主张工人运动自由发展,反对对工人运动进行自觉的干预。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关系到工人运动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工人运动要不要革命理论的指导,要不要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显然,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俄国革命就不可能沿着马克思主义轨道前进。&/p&&p&马尔丁诺夫的言论遭到了列宁的拥护者的反驳,甚至在党章问题上同列宁发生严重分歧的马尔托夫也不同意他的论点。在马尔丁诺夫发言后他第一个起来反驳说:“我感到惊讶的是,马尔丁诺夫同志的意见除了建议增加‘自觉性’一词和用‘剥削’代替‘剥削者’外,是毫无结果的,我无法看出列宁的那本书的一个地方和没有写上‘自觉性’一词有什么联系。我不反对增加这个词。马尔丁诺夫同志反对列宁的论据是建立在对两个不同方面的问题的混淆上面的。马尔丁诺夫同志的引文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马克思究竟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说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一定阶级的思想家同这个阶级的关系。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说过由工人阶级制定表现工人阶级历史存在条件的世界观的完成过程是怎样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俄文版第120页)&/p&&p&值得注意的是普列汉诺夫的发言。普列汉诺夫一开始是站在列宁一边的。他认为马尔丁诺夫只抓住列宁的一句话,而忽略了《怎么办?》一书的全文。他说:“马尔丁诺夫同志的手法使我想到了一个书报检查官的话:‘给我一篇“祷告词”,让我从中抽出一句话来,我可以给你们证明,它的作者是应该判处绞刑的。’然而,不仅马尔丁诺夫同志一个人而且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人对这句倒霉的话(指列宁的话)的一切责难全是出于误解。马尔丁诺夫引证恩格斯的话:‘现代社会主义是现代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列宁同志也同意恩格斯的意见。如果他不同意恩格斯的话,那他真的该判处绞刑了。但要知道,恩格斯的话是一般的原理。问题在于究竟是谁最先阐述了这一理论上的表现。列宁所写的不是一篇论述历史哲学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篇反对‘经济派’的辩论文章,‘经济派’硬说,我们应当静待工人阶级不用‘革命霉菌’(即社会民主党)的帮助而独立达到的结局。其所以禁止社会民主党向工人进行宣传,正因为它是‘革命霉菌’,正因为它具有理论的意识。但是如果你们把‘霉菌’去掉,那就只剩下没有觉悟而必须从外面把意识灌输进去的群众了。假如你们愿意公正地对待列宁并把他这部书仔细地读一遍,那么你们就会看到列宁所说的正是这一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记录》俄文版第125页)&/p&&p&可见,普列汉诺夫正确地维护了列宁的观点。但是,很可惜,他的立场没有始终一贯,时隔不久,在《火星报》编委选举问题上同列宁发生分妓后,普列汉诺夫转到孟什维克一边。此后,他对“灌输论”的观点也改变了。&/p&&p&1904年7月至8月间,普列汉诺夫写了《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一文,专门评论列宁的《怎么办?》一书,并且着重批评列宁关于“灌输”的理论。普列汉诺夫的论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p&&p&一、普列汉诺夫承认,社会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中学识丰富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们在创造社会主义理论时并不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普列汉诺夫说:“说马克思、恩格斯属于知识分子,这自然是正确的。不过这个正确的思想在列宁那里表达得不完全确切。例如,恩格斯‘按其出身’是富有的工厂主的儿子,完全不属于知识分子。但这是无关宏旨的小节。无比重要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也是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的最强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1964年三联书店版上册第89页)&/p&&p&二、普列汉诺夫认为列宁违反了“存在”决定“思维”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定理说,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的必然结果。如果这条根本原理是正确的,如果这个基本定理也没有欺骗我们,那么很明白,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单靠本身的力量’,也会达到社会主义的。”(《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1964年三联书店版上册第91页)普列汉诺夫还引证了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的无产阶级由于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必然要废除私有制的论点得出结论说:“按照列宁的意见,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条件的斗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见,这个阶级一定要力图消灭这些关系,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1964年三联书店版上册第94页)&/p&&p&三、普列汉诺夫从列宁引证过的考茨基谈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的那篇文章中,又摘录了这样一段话:“无论如何要增长的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这种对立,资本主义追求扩大依赖性的倾向和无产阶级身上增长着的对独立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存在,这种矛盾就一定会产生阶级斗争,就一定会产生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意图。只有解决了这种矛盾它才会消失”。(《新时代》(年)第20年卷第1册第3期第75页)普列汉诺夫引证这段话的目的是企图证明,考茨基同列宁关于“灌输”的观点不是一个意思。普列汉诺夫说,考茨基的意思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必然会使工人产生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图”,而列宁硬要人们相信“这个矛盾只能推动无产阶级在这些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斗争。考茨基忠于马克思主义,列宁背叛它”(《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上册第97页)。&/p&&p&四、普列汉诺夫竭力歪曲列宁的论点,硬说列宁的理论是把知识分子同无产阶级对立起来,是马克思批判过的“鲍威尔主义”,是“新版本的英雄和群氓的理论”,说在列宁看来,一方面是“工人群众,他们是消极的因素”,而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是积极的因素,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获得成功的一切可能性就依赖于他们的活动”(《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上册,第102、105页)。&/p&&p&普列汉诺夫的上述言论不仅同他在二大的发言相比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且在逻辑上也混乱不堪,没有任何说服力。列宁看到普列汉诺夫的这篇文章后,开始没有理睬,直到1907年才作了如下评论:“普列汉诺夫在1904年,也就是在《进一步,退两步》刚出版不久,曾经在《火星报》上宣称他在自发性和自觉性问题上同我有原则分歧。我既没有回答他的这个声明(如果不算日内瓦的《前进报》上的一个按语的话),也没有回答在孟什维克书刊上出现的许多类似的言论,我没有回答,因为普列汉诺夫的批评显然是在吹毛求疵,断章取义,抓住我个别的表述不完全恰当或不完全确切的说法,根本不管小册子的一般内容和整个精神。”(列宁全集第13卷第89-90页。)&/p&&p&列宁在这里说的“不完全确切的说法”,看来主要是指“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这句话。从我们上面引证的列宁的话可以看出,列宁完全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是十分中肯的。&/p&&p&斯大林在看到普列汉诺夫的文章后不久,就从格鲁吉亚的库泰依斯接连给不位同志写了两封信批评普列汉诺夫,后来又发表了著名的《略论党内意见分歧》一文,系统地批驳了普列汉诺夫的错误观点。&/p&&p&斯大林指出,普列汉诺夫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批评列宁的思想,这是无的放矢。列宁说的完全是另一个问题,这就是“怎样把各个思想创造一个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理论),怎样把大大小小的思想结成一个严整的体系——社会主义理论,并且由谁来创造和结成。究竟是群众向自已的领导者提供纲领和纲领的根据呢,还是领导者向群众提供?”他还说:“如果说自发运动不会产生社会主义理论(不要忘记,列宁所说的是社会主义理论),那就是说,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自发运动之外产生的,是由具备现代知识的人在观察和研究自发运动以后得来的”(《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48页)。可见,斯大林在这里强调的是,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意识”是指“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要创造这种思想体系,就必须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并善于深刻地研究历史发展的法则。这样的任务作为工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p&&p&斯大林深刻地论证了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他说,假如没有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也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少数人,比方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假如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知识,也就不可能创造出科学社会主义。斯大林就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什么是没有工人运动的科学社会主义呢?——这好象放在船上不用的罗盘,只会生锈,结果只好把它扔到海里去”。“什么是没有社会主义的工人运动呢?——这好象是一只没有罗盘的大船,虽然也能驶到彼岸,但是有了罗盘,到达彼岸就会快得多,危险也会少一些”。所以社会民主党的责任就是“把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因而赋予自发的工人运动以社会民主主义性质”(《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91页)。&/p&&p&列宁同经济派围绕着“灌输”问题进行的这场争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场争论不仅为俄国建立一个新型的、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思想基础,保证了俄国革命的胜利,而且为世界无产阶级在党的建设方面树立了一个光辉的范例,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p&&p&这场争论从理论上说是关系自发性和自觉性的关系间题,从政治上说是坚持工人运动的无产阶级方向还是资产阶级方向的问题,从组织上说是要无产阶级政党充当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还是做工人运动尾巴的问题。因此,归根到底是关系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从而也是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的问题。&/p&&p&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列宁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这从英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实践中看得很清楚。英国在欧洲各国中最先开展工人运动,英国的工会不仅成立时间早,而且也组织得最好。但是英国的工人运动却一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那里的工人运动长期受工联主义思想体系的支配。工联主义只是探讨现行制度下改善工人状况的各种途径,主张通过调解、协商来解决劳资冲突。它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更没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的愿望。因此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要求,结果成了阻碍工人运动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障碍。国际共运史上杰出的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早在1899年就对英国工人运动作过这样一个评论,她说,英国工联主义证明,“工会运动本身还丝毫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的直接障碍。反过来也一样,社会主义意识在有些情况下也能够成为纯工会成就的障碍”(《罗莎·卢森堡全集》1972年德文版第1卷第1册第481页)。事实证明,卢森堡这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p&&p&我们说,俄国的经济主义思潮实际上是英国工联主义的翻版。但这也不是说,它们是一模一样的。英国的工联主义者主张开展纯工会运动,一般说来,他们没有提出建立工人政党的要求。俄国经济派起初反对建立集中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随着俄国工人运动和党内斗争的发展,他们也不公开反对建立工人阶级政党了。但是,他们认为工人阶级政党不应该成为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应该去干预工人阶级的自发运动。也就是不要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革命的自觉性,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可以想象,如果按照经济派的主张去做,俄国的工人运动只能走上工联主义道路,这样也就不可能有俄国革命的胜利。&/p&&p&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前,工人运动处于自发阶段,因而始终不能改变自己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自从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认识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才逐渐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但是,必须经过灌输和教育,它才能拥有这种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p&&p&所谓“灌输”,就是要向工人阶级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目的是要使工人阶级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自己的根本利益和自己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以便自觉地为实现这种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p&&p&&/p&
来源:激流网 激流按:“灌输论”作为一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现实却一直伴随着争议。关于“灌输论”的争论从理论上说是关于自发性和自觉性的关系间题,从政治上说是坚持工人运动的无产阶级方向还是资产阶级方向的问题。在放任自流的情况下,今天的新工…
这只是手稿里提的不成熟的概念,并不见于正式著作。马克思也并未宣扬过这个概念。所以,全当这是被马克思提出又放弃的概念。无需深究。&br&对于“异化”这个词,本身就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似乎人类此前真的在伊甸园里,此后受了私有制的诱惑而堕落——那么现实就是异化,不正常的,要重回伊甸园。&br&这跟中国儒教言必称三代之治一样。&br&这倒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胚胎来自原始基督教义的历史渊源。但对此应当持批判态度,历史上从未有过“原始共产主义的伊甸园”&br&,历史向前发展,辉煌不是在过去的那个蒙昧时代。&br&因此异化概念尽量少提。它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br&金融共产主义学堂:eziv587
这只是手稿里提的不成熟的概念,并不见于正式著作。马克思也并未宣扬过这个概念。所以,全当这是被马克思提出又放弃的概念。无需深究。 对于“异化”这个词,本身就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似乎人类此前真的在伊甸园里,此后受了私有制的诱惑而堕落——那么现实…
&p&不赞同不少答案里认为异化就是不能潇洒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被逼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一种&i&过度简化&/i&。这种描述可以说是一种布尔乔亚的浪漫化幻想。正好上学期上了一门读《资本论》的课,自己也读了一些其他的原著,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求抛砖引玉。&/p&&p&------------------------------------------------------以下是正文---------------------------------------------------------&/p&&p&“&b&异化&/b&” (Alienation) 这一概念贯穿了马克思自早期到晚期的整个思想生涯,并处在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中心位置上。要把它讲解得既准确又易懂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选择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基础上,尽量简要地对它进行阐述。 &/p&&br&&p&&i&1. “异化”之前的劳动.&/i&&/p&&p&马克思并不认为“异化”的实质仅仅是迫使人类去做他本不想做的劳动。本质上,人类之所以劳动,其第一目的始终是为了从其产物获得某种满足。而只有在第二目的上,才是寻求劳动本身的快乐。以一个马克思非常反感、但是很好用的例子来说,独居在荒岛上的鲁滨逊 (Robinson Crusoe) 在口渴的时候会收集雨水,在感到饥饿的时候会去采集野果、甚至开垦荒地,在感到寒冷的时候会猎取皮毛,在面对风雨的时候更会结庐为舍。他是否觉得这些过程本身是潇洒而愉快的呢?多半不会。可是他觉得愉快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集雨、采果、开垦、狩猎、建屋的劳动过程中获取了自己所需要的食物、衣服和住所。这就是马克思所认定的“先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b&人们出于自己的需求而劳动,不论是为了物质还是精神的满足,而其劳动所获得的产物将被劳动者本人所拥有。&/b&&/p&&p&需要声明的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不是反对市场的:它只要求劳动者拥有其劳动产物,而他们是自己使用这些产物还是把它们拿去交换并不重要。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对马克思来说,&b&资本主义社会&/b&(或者更准确地按照《资本论》说,“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生产方式的社会”)的核心&b&不是市场的存在&/b&,而是下文将要描述的&b&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b&。&/p&&br&&p&&i&2. 人应该如何劳动?&/i&&/p&&p&人&i&应该&/i&如何劳动?这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的第一手稿中一个暗含的主题。马克思在这里给出的答案是具有鲜明人文主义 (Humanism) 特点的,强调说&b&人&i&应当&/i&是其行为的主体、是其行动的目的&/b&,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客体、或者是其他意志的工具。这种对个体自主性的强调具有明显的康德主义伦理学 (Kantian Ethics) 的痕迹&b& * &/b&。&/p&&p&具体到劳动来说,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完成劳动并且获取劳动成果”,人类才能获取其&b&作为人类的尊严&/b&。他的阐释是,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i&独具&/i&“制造并使用工具”的能力&b& ** &/b&。在劳动之中,人应该仔细研究、认真规划、悉心操作,将自己的人类创造力 (Human Ingenuity) 注入到劳动过程中,而最终汇集精炼成为了劳动的产品。最符合这样一种理想的是手工业中的“&b&工匠精神&/b&” (Workmanship):譬如,木器匠人们对木材精挑细选、专心致志地设计从整体外观到浮刻雕花的每一个细节、并精心打磨每一个部件,为得是造出一套堪以传家的精美家居(某种意义上,现在四处漫行的“匠人精神吹”是青年马克思在低水平上的复活)。这种劳动者运用智慧与技艺改变外在世界、产出切实结果的过程不一定逍遥快乐,但一定会给人一种&b&发挥了自己体智能力、践行了人类&i&可能性&/i&的精神充实感&/b&。这是马克思眼中劳动除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以外最重要的意义。而满足这样一种条件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是最为贴合人类本质的,所以被命名为“类本质” (Species-Being, or &i&Gattungswesen&/i&) 的生产。&/p&&p&劳动中的“异化”正是对以上这种理想的生产方式的褫夺;它具体为&b&劳动者与其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劳动产物这三方面的分离&/b&。&/p&&p&注:&/p&&p&&i&*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并阐述了: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i&&/p&&p&&i&**这种对人类的定义根植于本杰明·富兰克林所宣称的“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宣言,而它在19世纪的人类学家之间是主流观点。&/i&&/p&&br&&p&&i&3. 劳动目的的“异化”.&/i&&/p&&p&如同在上一节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按照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由于劳动者不掌握生产资料(或者说,没有物资),他们不再能像理想状态中那样从头开始、依照自己的愿望开始劳动了。相反,他们必须加入既有的、由他人设定的生产过程。从此,他们的劳动&b&不再是为自己&/b&生产一个具体的东西、满足一个具体的需求,&b&而是在帮他人生产 * &/b&,只是在此过程中为自己赢得一种抽象的价值——金钱。于是对他们来说,他们究竟在生产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生产,他们才能挣钱养活自己。于是,理想中劳动的两个目的(满足具体的欲望、发扬人类的尊严)被分离开来,而其中的一个,也就是&b&满足具体的、可以用金钱买到的欲望成为了“异化”了的劳动的唯一目的&/b&。这在青年马克思看来是一种可悲的变化,因为劳动从此成为了一种外在于工人的负担,而不是一种他自发而愿意做的自我实现。马克思悲叹到,“(‘被异化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p&&p&注:&/p&&p&&i&*中后期的马克思逐渐放弃了这种基于人文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庸俗化倾向的批判,而是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领域,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的“剩余价值学说”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来批判这种劳动目的的割裂。&/i&&/p&&br&&p&&i&4. 劳动过程的“异化”.&/i&&/p&&p&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非常关切劳动过程的“异化”使得劳动者受到奴役的现象——他们既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成为了&b&生产过程的奴隶&/b&,又在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中成为了&b&资本家的奴隶&/b&。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称赞为“人类劳动生产力的最大进步的来源” &b&* &/b&的产业分工 (Division of Labor) 在马克思眼中在是劳动“异化”现象持续恶化的一大客观原因:人们不仅忘记了自己为什么生产、在生产什么,更被迫把自己的生产过程无限地单一化、机械化。想想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吧!你不断地把一个个电池装进一部部手机,此外什么也不做、也什么也不能做。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每天装配的手机是什么型号,也完全不需要关心;甚至你不用知道你装上去的零件就是电池。你的名字、你的经历、你的情感、你的青春、乃至于你的生命在冷冰冰的装配线面前什么也不是。 在“异化”的生产方式之下,工人的生产过程被抽象化了:他们不再是运用智慧与创意来实践他们对物质世界的构想,而是机械地完成一系列指令、而他们不再在意自己究竟在生产什么。 他们的技术越发熟练,可是整体的智力却不断萎缩(直到终于只会吃饭、睡觉、装电池),也越发成为了这一特定操作的奴隶。&/p&&p&虽然在理论上劳动者依法律有权利(或者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原话,有“政治自由” &b&**&/b&)随时结束合同离开岗位,但不代表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重获“异化”之前的那种自由。在一个高度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因为没有生产资料的无产者要是脱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即使日复一日的劳作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他们不得不继续做下去,不然就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饿死。也就是说, 由于资本家垄断了生产资料,劳动者无法独立地进行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无休无止的、受剥削的生产是工人养活自己的唯一途径;它彻底剥夺了无产阶级个体的经济自由。从此无产阶级劳动者离任何意义上的“自由”都越来越远,最终成为了整个&b&生产过程的奴隶&/b&。&/p&&p&注:&/p&&p&&i&*语出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章。&/i&&/p&&p&&i&**马克思认为普遍的政治自由的达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封建主义社会最重要的进步性成就。&/i&&/p&&br&&p&&i&5.劳动产物的 “异化”&/i&&/p&&p&资本主义的劳动方式的结果不仅是如上一节所描述的那样,劳动者逐渐成为自己职业的奴隶而忘记了主动工作的意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指出,无产的劳动者成为了出资雇佣他们的&b&资本家的奴隶&/b&。人们往往被“商品社会” 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象所迷惑了双眼,以为生产和交换是市场上商品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它们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处在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而交换则在出售方和购买方之间。这些基础的社会关系常常被掩盖,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社会中的不可否认的核心事实。&/p&&p&如果我们再次回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我们就会发现劳动产品的所有权会有所改变:在“类本质”的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会获得自己的劳动产物,并且可以支配是去使用它、存储它还是交易它;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工人的劳动产品归属于作为生产资料提供者的资本家所有,而工人们的劳动所得则是抽象化的、以金钱形式呈现的工资。以生产结果而论的“异化”在于&b&无产者劳动产生的成果并不为他们自己所有&/b&,而是在完成生产过程那一刻就被资本家夺取而去了。这种状况恰似唐代诗人张俞哀叹的那样,“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p&&p&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已经对这种社会现实有所留意:比如,著名的法国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曾经高喊:“财产就是盗窃!”(“Property is Theft!”)他所声讨的就是这种生产者和有产者割裂的“不公平”现状。马克思并不赞同蒲鲁东的观点,反而在1847年撰写《哲学的贫穷》(&i&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i&)来讽刺、批判蒲鲁东的代表作《贫穷的哲学》(&i&The Philosophy of Misery&/i&)。&/p&&p&马克思本人对于劳动产品“异化”这一现象的观点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如之前所述,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认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盛行之下,工人没有生产方式的,因而无法继续进行“类本质”的生产;这使得他们丧失了为自己生产的动机,而只是为了生存而谋求工资,从而变成了生产的奴隶、而不是其主人。反过来,没有参与劳动的资本家,根据理想的生产方式,反而似乎是没有资格获取财富的(这种基于“匠人精神” (Workmanship)的&i&道德判断&/i&与马克斯·韦伯观察到的“新教精神”不无相似之处)。而他在晚期所著的《资本论·卷一》中,马克思则放弃此前的人文主义关怀、不再关注劳动本身对于人类的意义,而更多地关注生产过程对于社会、经济现实的影响。他提出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是如何转化为他们的工资的呢?他随即意识到,劳动者是通过将其劳力倾注到作为原材料的生产资料中,使得这些物质得以“&b&价值增殖&/b&” * (Valorize)。工人所获得的工资,无非资本家在将这种增殖的价值通过市场折现之后交予劳动者的分利。然而显然对于理性的资本家来说,一个给定的劳动过程带来的增殖量(也即,劳动者在工时内所生产商品的价值)一定会大于他愿意支付给该劳动者的工资。由于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资本家的财产,这部分超出工资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充当了资本家所获得利益的来源——而马克思将它定义为“剩余价值” (Surplus-Value),而它象征着“&b&剥削&/b&” &b&**&/b& (Exploitation) 的存在。由于工人面临着失业并饿殍的危机(因为他们无法独立营生),资本家始终掌握着对工资的议价权,并保有着将工资水平降低到&b&仅足以勉强生存&/b&的程度&b& ***&/b&(如果更高,那么资本家就没有获得最低的工资成本;如果更低,资本家就会损失劳力)。根据这种观点,马克思对于将工人阶级无产者劳动“异化”的资本主义的批评主要是人道主义的:它使得工人的工作环境糟糕、报酬堪忧、远离自我,反而是没有投身于生产过程、而只是摆弄其拥有的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们&b& **** &/b&在发着“不义之财”。 &/p&&p&注:&/p&&p&&i&*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尝试批判政治经济学时,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当时主流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种基于劳力的价值理论 (Labor Theory of Value) 就来自于亚当斯密。&/i&&/p&&p&&i&** 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剥削”的产生丰富了“异化”的含义;它象征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因为产品脱离工人自身的控制,反而成为异己的、敌对的关系。这对应了马克思所说的“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i&&/p&&p&&i&***很大程度上,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社会崩塌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降临之所以并没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他假设了资本家永远持有议价权。然而他身后的历史中,各国政府纷纷对巨型企业进行进行干涉、防止卡特尔的形成;工会制度更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标准配置,在保障劳工权益、避免勉强生存的工作报酬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之中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来说,马克思的具体预言在实践中是失败了;但在另一方面,他对于当时的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社会(Laissez-Faire Capitalist Society)中劳工待遇的批评收获了广泛而持久的注意,而这些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环节;由此而言,他获得了广义上的巨大成功。&/i&&/p&&p&&i&****需留意,马克思承认处在无产阶级劳动者与大资本家之间的小布尔乔亚、小资本家的存在,并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i&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i&) 中有着精彩的解读。然而对他们的考察不适宜本文的篇幅和主旨。&/i&&/p&&br&&p&&i&6. 结语.&/i&&/p&&p&总结而言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劳动者不再拥有自己的具体劳动产品、其劳动也不再出于自己的本意,因而“劳动不属于他(劳动者),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具体而言,&b&他的劳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不再属于他自己&/b&,这就被称作&b&劳动的“异化”&/b&。而这正是马克思所指认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一大病灶,直接致使了其中的无产阶级工人的境遇之恶化,故而对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观点至关重要。&/p&&blockquote&“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马克思,
《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 &/blockquote&&p&(全文终)&/p&
不赞同不少答案里认为异化就是不能潇洒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被逼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一种过度简化。这种描述可以说是一种布尔乔亚的浪漫化幻想。正好上学期上了一门读《资本论》的课,自己也读了一些其他的原著,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求抛砖引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alienated labour)概念的四个方面的规定性:&br&&br&第一个方面,&b&工人同他本身的劳动的产品相异化,即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异化&/b&。马克思从他所处时代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工人所生产的产品越多,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是贫穷,此时,“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形成这幅图景的缘由在于,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产品并不为他自己所有,而是为资本家所有,这时工人的劳动产品就变成异己的对象,反过来成为了支配工人的力量,而工人愈是耗费更多的力量进行劳动生产,他所创造出来的异己的力量就愈是强大,他自身的内在世界,相对于外部对象世界来说就显得愈是贫乏。&br&&br&第二个方面,&b&工人同他本身的劳动相异化,劳动相对于工人而言,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活动”,这是工人的自我异化&/b&。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并非一种自愿的行为,而是一种受到了外在强制的行为,工人通过劳动获得的并不是对自身的肯定而是对自身的否定,他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旦这种外在的强制性消失了,工人们必然会迅速逃离这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br&&br&以上两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劳动的异化,即马克思所说的&b&实践的人的活动的异化&/b&。马克思考察了这两种关系,其一,&b&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b&,劳动产品这时表现为一种异己的,拥有支配工人自身的力量的对象;其二,&b&工人同他的生产活动的关系&/b&,生产活动这时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强制的、不属于其本质的活动。马克思在充分讨论了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性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异化劳动第三个方面的规定性。&br&&br&异化劳动第三个方面的规定性是&b&人同他本身的类本质相异化&/b&。“类本质”的概念是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首先提出的,旨在区分上帝和人的本质,并对人的本质作出描述。关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我们在此不展开讨论,我们直接从马克思的“类本质”出发来考察异化劳动第三个方面的规定性。&b&类本质在这里是指非异化劳动状态下的人的本质体现,对立于异化劳动状态下的人的本质体现,不再仅仅把自主、自由的活动当做一种手段,而是将其视为目的,因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b&。异化劳动使得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成为仅仅能够维持工人肉体的手段,此时人的类本质便成了对工人而言异己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同现实状态下人的本质相异化。&br&&br&考察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之后,马克思自然而然地推出第四个方面的规定性,&b&即人同人之间相异化,这是前三种异化关系“所造成的直接结果”&/b&。我们不难看出,工人在前三种异化关系中无一不是站在了自身的对立面,我们可以说,凡是与自身相对立的人,也势必与他人相对立,后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无非是在说,&b&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每一个工人都同自身相异化,并且每一个工人都同他人相异化&/b&。&br&&br&以上。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alienated labour)概念的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个方面,工人同他本身的劳动的产品相异化,即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从他所处时代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工人所生产的…
&img src=&/50/v2-1ef1cc2ff57c3d514fba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50/v2-1ef1cc2ff57c3d514fba_r.jpg&&&p&(封面图片来自&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748541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际歌 洛天依 乐正绫_VOCALOID·UTAU_音乐_bilibili_哔哩哔哩&i class=&icon-external&&&/i&&/a&)&/p&&p&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霍桑效应,即员工参与集体并且获得参与工作决策的权利后,&b&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b&,梅奥认为这是增加动力和生产效率的&b&基础&/b&。&/p&&p&&br&&/p&&p&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成就动机((Need for Achievement))理论中,提出人有三种需求:权力需求(Power), 亲和需求(Affiliation), 成就需求(Achievement)。大部分人都拥有其二或者其三需求,而&b&权力需求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激励因素(“power is the great motivator.”)&/b&&/p&&p&&br&&/p&&p&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之后便是&b&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需求&/b&。&/p&&p&&br&&/p&&p&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Y理论认为存在两种管理模式,独裁X和参与Y。而Y模式让员工参与决策,共同合作完成工作,享有资本所有权等。麦格雷戈认为Y模式相比X模式&b&可以有效激励员工,给予有意义的工作生涯,避免他们堕落&/b&。&/p&&p&&br&&/p&&p&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他认为工作中的不满意度和满意度不是一个连续体,会随着一方增加而另一方减少,恰恰相反,满意和不满意的来源是独立的。例如给员工加工资并不会减少员工对工作环境肮脏的抱怨。在激励员工方面,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监督者的关系,工作条件,工资,同事关系,个人生活,地位,保障,与下属的关系。在方式上,&b&民主激励是一种重要方式&/b&,每一项制度或工作,&b&参与设计或充分理解的人越多,成功实施的机会就越大。&/b&所以让每一位被管理者产生参与感,感到受重视、被信任,进而使他们产生责任心和参与感,集体的向心凝聚力也得到增强。&/p&&p&&br&&/p&&p&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理论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即&b&工人享有对资本的管理权,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积极性&/b&,人在获得物质满足后,很快就能进行&b&自我改造&/b&的运动。而&b&公有制与民主决策&/b&正是这种理论指导下&b&最好的表现形式&/b&。而这又与 “公有制会降低生产积极性”“民主会导致低效率”的言论明显&b&相悖&/b&了。&/p&&p&&br&&/p&&p&在&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628a2cac531ac993c0b2fca1eeb4342& data-hash=&d628a2cac531ac993c0b2fca1eeb4342& data-hovercard=&p$b$d628a2cac531ac993c0b2fca1eeb4342&&@郑庄公&/a& 于&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知乎用户「砍掉重练」的这一言论?&/a&的回答中,如此写到&/p&&blockquote&再说,单干之前的生产队时期,农民积极性真不高?真出工不出力?我以前曾经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生产队的劳动,一般都是分任务的,就像工厂里分配工作量一样,一个人一天要完成多少工作量才能得多少工分。你不出力能行?如果真都不出力,那么多的水利工程、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还有收种管理都是谁干的?&br&&br&我总觉得毛时期共产党的管理水平应该是世界一流的吧,比资本家的管理水平不知道要高多少。国民党军队大洋前引,机枪后督都攻不下山头,共产党军队一分钱都不给,也不要机枪督阵反而能攻无不克,这就体现了管理水平的差距。打仗是这样,经济建设也是这样。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劳动积极分子,尤其是共青团员,他们都是偷干活不留名。比如该追肥了,他们一夜就把肥料运到地头了,队长还不知道。这样的事常有。&br&&br&那时的集体经济不仅不养懒汉,反而把许多懒汉都改造好了。解放前单干,没有人管没有人问,都是各人干各人的,就滋生很多懒汉二流子,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偷鸡摸狗,到集体经济时把他们都改造好了。而到单干时,懒汉二流子又冒了出来,地里的庄稼从来不管,整天都是偷鸡摸狗,吃喝嫖赌,所以治安顿时恶化。&br&&br&有很多人,自己独处一室时,都懒得很,垃圾遍地,脏衣服到处都是。可是在班级里,他们就不得不打扫卫生。为什么?这就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纪律约束。所以当时集体经济治好了许多懒汉。&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6287&/span&&span class=&invisible&&6068/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lockquote&&p&中共在实践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效应,即&b&民主可以提高积极性。&/b&&/p&&blockquote&“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br&“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br&“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br&“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br&“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⒄。 ”&br&&br&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井冈山的斗争》(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blockquote&&p&由此来看,不光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指向了一个事实:&b&公有制和民主不但不会降低生产效率,反而对劳动积极性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p&&p&&br&&/p&&p&—————————————————————————————————————————&/p&&p&31/07/2017 更新&/p&&p&读书笔记系列是属于笔者在学习,寻找素材甚至干脆是阅读练习时候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记下来的随笔作品。由于不是严谨的论文,所以大概随着阅读材料的区别而显得有限不够客观,也就是说并不会完整的展示所有相关的观点,仅仅只是摘录某些观点而延伸出一些想法罢了。&/p&&p&这也是对于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9eb1aeff3513& data-hash=&f9eb1aeff3513& data-hovercard=&p$b$f9eb1aeff3513&&@Slat&/a& 提出的问题的回应,关于霍桑实验我主要是引用了部分实验内容,即有关让工人参与决策的部分,而不是最终完整的结论。马斯洛和赫兹伯格虽然在模型上有区别,但是他们都承认人有高级需求。&/p&&p&此外,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9eb1aeff3513& data-hash=&f9eb1aeff3513& data-hovercard=&p$b$f9eb1aeff3513&&@Slat&/a& 也补充了一些和我在文中所列的内容相反的理论,这可以视作有意义的补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检索关键词学习一下:&/p&&blockquote&社会懈怠——同伴越多,出力越少;评价忧虑——过于拼命而难以完成复杂任务;群体的规模和认同——大而空泛的群体不如三五个人的团伙。&/blockquote&&p&然后是关于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63f37b1ca8678550aec97c9a1b490c71& data-hash=&63f37b1ca8678550aec97c9a1b490c71& data-hovercard=&p$b$63f37b1ca8678550aec97c9a1b490c71&&@石端木&/a& 提出的问题的回答&/p&&blockquote&身边有一个例子中,我们念书(大学)时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基本并不为吃穿发愁的这些大学生们,为什么在“获得物质满足后”,并没有“很快就能进行自我改造的运动”,而是玩手机、玩电脑?&/blockquote&&p&这样的客观现象的确是存在的,就我个人看法而言,这个问题也可以在相关理论中得到解答。&/p&&p&首先是沿着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思路,在基础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存在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通过互联网很容易找到自己适合的社区,在游戏中也可以获得别的玩家的尊重——也就是说,一些人在现实中失去的归属感和被尊重的诉求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补偿。&/p&&p&在笔者还在学习社会工作的时候,常遇到这样一种案例,某案主沉迷游戏,其背景原因确实过于苛刻的家长,恰恰是因为在现实家庭生活中没有得到归属和尊重才使得案主沉迷于游戏。&/p&&p&当然除了马斯洛需求理论外,还有一种解释,一些研究认为中国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为了应对高考压力,被管的很严格,并没有特别多的时间去玩耍,这导致了脱离父母管教后存在一种“弥补缺失”的现象。&/p&&p&另外,笔者个人觉得打游戏是属于自我发展的一部分。游戏即是媒介也是一种艺术品,追求艺术本来就是人类的本能。不论是小说还是游戏,必然是需要从基础的开始入门的,在入门的时候显然会出现一些沉迷低级趣味的表现,而中国很多大学生因为在大学前严格的管教,并没有完成这些原始的艺术鉴赏能力积累。就笔者经验而言,也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阅读低端的通俗小说,玩浪费时间的低端游戏后,才开始对游戏艺术鉴赏和高阶文学艺术开始产生兴趣的。我个人认为,当人对低级趣味逐渐厌倦,他们很快就能转进到高级阶段,对于游戏,大概就是从浪费精力的刷刷刷游戏玩家进阶到艺术级游戏和3A游戏玩家这种样子。而这其中如果有人进行指导,则能事半功倍,例如在笔者刚进入大学的那会,发现一些同学沉迷与LOL不能自拔,根本没有意识到3A游戏的存在,当笔者在玩《生化奇兵》的时候,他们会表示“这是什么游戏?”,于是笔者就开始带着这些同学接触一些单机大作,与他们讨论相关背景故事,很快就把这些同学的艺术修养拉高了一个档次,在我离开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已经很久没有再去网吧熬夜玩LOL了。&/p&&p&然后是关于另一个问题,即为何某些国家实现了公有制,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呢?&/p&&p&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历史局限性导致有公有制却没有贯彻民主制度的结果。&/p&&p&我这里引用下向青为托洛斯基的《被背叛的革命》的中译版所作的序&/p&&blockquote&......&br&这本书有许多地方谈到国家的消亡(死亡)的问题。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方便不大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的读者,这里说明一下。所谓国家消亡,不是指废除国界,世界一家,而是指国家机关这一套阶级统治的工具消失了。马克思主义指出,国家机关(就是政府官员、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整套东西)不是人类社会在任何时代都有的,而是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为了实行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的统治才成立的。即使在号称为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例如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国家权力来自全体人民授权,一切国家机关最后都要向人民负责,但只要社会还有阶级差别,实际上国家权力也是操持在某一阶级的手上,是压迫(统治)其他阶级的工具。所以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阶级差别消失了,国家机关自然也要因为没有需要而消亡了。也只有到了那时,国家才能够消亡。那时候,社会上的物资非常丰裕,可以满足人人的合理需要,而一般人都有很好的教养,不会自私自利或贪得无厌,也不会使用暴力跟别人争斗。即使有极少数的例外情况,也可以靠有关的人或者凑巧在场的普通公民用集体力量来处理,而不需要设置专职人员(官僚军警等)来维持社会秩序。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真能实现吗?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那是另一个问题,大有辩论的余地。但如果你一面自称相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一面又说在阶级消失了之后还有必要保存国家,甚至还要加强专政,那就是自打嘴巴,胡说八道。托洛茨基在这本书里正是这样揭露了斯大林派官僚的谬论及其根源。&br&......&br&俄国革命后所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本是按照上述原则组成的。但是由于内外环境的不利,很快就发生官僚主义的堕落。从1923年起,官僚反动派(托洛茨基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名词,称他们为热月反动派)已经在党国里面成为支配力量,一步步打击和清除坚持革命路线的左派(托派)反对派,终于形成斯大林()的独裁政权。这政权专制残暴的程度,比起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和法西斯政权也有过之,无不及。这时候,在政治平面上,苏联政权已经不是无产阶级的政权,而是官僚层压迫无产阶级的政权了。但是,在社会经济平面上,官僚政权仍旧维持着无产阶级革命所创建的国有财产(反资本主义)的制度,而且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因此托洛茨基把那时的苏联定性为堕落(官僚主义变态)的工人国家。《被背叛的革命》这本书,就是探讨这个堕落工人国家怎样形成,有哪些主要特点,在世界历史上占甚么地位,有怎样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者应当对它采取甚么态度的专着。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大规模实践的初步总结,特别可以说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续篇。&br&向青,《被背叛的革命》序言&/blockquote&&p&顺带说一下,这篇读书笔记这么受欢迎是让我相当惊讶的,原本只是打算作为素材存档的材料而已呢(打滚&/p&&p&&/p&
(封面图片来自)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霍桑效应,即员工参与集体并且获得参与工作决策的权利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梅奥认为这是增加动力和生产效率的基础。 美…
&img src=&/50/v2-e02cc2dfbd6da1c1a3c920_b.jpg& data-rawwidth=&663&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3& data-original=&/50/v2-e02cc2dfbd6da1c1a3c920_r.jpg&&&p&“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但是,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
————《1844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p&&p&&br&&/p&&p&在本专栏的文章《马克思前的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观点》曾陈述过对马克思的政经理论有所影响的早期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哲学观点,本文意在此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马克思系统地批判国民经济学前的“国民经济学批判与社会主义”语境。&/p&&p&作为青年马克思恩格斯亲密战友的莫泽斯·赫斯(Moses Hess)是马克思所接触到的最早一批社会主义者同时也是当时最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和哲学家之一,奠定了他的理论地位的也正是他的前社会主义研究。早期他接受了斯宾诺莎的道德哲学并以此于1837年发表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