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职校学生被强制实习三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为保证学生会工作正常运行,经过研究拟向该校一、二年级全面招聘

&&&&&&&&&&&&&&&&&&&&&&&&&&&&&&
&&&&&&&&&&&&&&&
&&&&&&&&&&&&&
&&&&&&&&&&&&&&&&&&&&&&&
三明市第一中学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富兴路12号附近
三明市第一中学
三明一中的全称是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这是一所地理位置处于三元富兴路12号附近的公办制中学学校,学校的招生电话是:(。宗旨创办于1945年。被誉为“首创文明校,八闽一枝花”的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1996年被省教委确认为省一级达标学校,1997年改为高级中学。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一中校友,中科院著名核物理学家王乃彦院士为名誉校长。
三明市第一中学简介: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创办于1945年,是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6年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
2003年成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母校,中科院王乃彦院士是名誉校长。现有教职工181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1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市优秀人才3名,市拔尖人才3名,省优秀教师7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36名,省市学科带头人18名,硕士研究生11名。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是一所集绿化、美化、香化和诗化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红旗单位、省首批文明学校标兵等20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
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已成为办学特色。高中学科奥赛誉满省内外,获过2块国际金牌,8人进入国家集训队,4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高考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近九年,有41位学生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四年,高考总分600分以上人数稳居全市第一。
目前,全体教师正满怀豪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把三明一中建成立足三明、放眼世界的中华名校。
三明一中历任行政领导:
创办者(建校董事长):吕祖韬   (5.2)
校 长:李应奎         (5.6)
校 长:魏植杰         (6.3)
校 长:高悬明         (6.8)
校 长:江启煌          (7.8)
校 长:李镇苓          (8.7)
校 长:王 善          (9.6)
校 长:薛忠春(代理)      (0.1)
校 长:吉乐山(三元县副县长兼) (1.2)
校 长:朱宝峰(三元县县长兼)  (1.7)
校 长:宋调元          (2.7)
副校长:赖宝珊(主持工作)   (8.3)
校 长:丁柏威          (6.7)
校 长:陈长贤          (2.9)
校 长:漆竞余(女)       (8.10)
副校长:陈长贤          (3.8)
革委会主任:李敬安(军代表) (3.1)
副主任:林文燊(工宣队)     (1.2)
副主任:林春灼(群众代表)    (9.2)
副主任:李恒华     (9.2)
革委会主任:漆竞余(女)     (9.2)
校 长:漆竞余(女)       (3.10)
副校长:林春灼          (1.7)
副校长:张文选          (5.9)
副校长:张子康          (1.6)
副校长:张柏英          (3.10)
校 长:张柏英          (2.12)
副校长:李为英          (7.2)
副校长:管汝岫          (7.6)
副校长:沙受荣          (6.6)
副校长:吴锦裕          (2.12)
副校长:陈金财          (1.6)
校 长:吴锦裕          (1.11)
副校长:翁乾明          (8.6)
副校长:刘若嘉          (1.11)
副校长:邱 伟 (2.9)
校 长:刘若嘉          (0.2)
副校长:翁东真 (2002.4-至今)
副校长:陈立志          (0.2)
校 长:陈立志          (2010.2-至今)
副校长:翁东真 (2002.4-至今)
三明一中校史纵览:
第一节 创立县立初级中学()
三元县本来是经济薄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山区小县城。民国20年(1931年)左右,这里的儿童读书只有到家族祠堂设立的邓家族塾,私塾先生叫罗焕堡。当时,利用厅堂为课堂,没有正规的学制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塾馆除设“孔子牌位”,塾师的戒尺和批改作业红朱笔外,几乎没有其它的教学设备,课桌凳由就读儿童自带。经馆收受过启蒙教育的十二三岁的少年就学。民国24年
(1935年)设立简易短期小学,翌年开始设立一所中心小学。因当时交通闭塞,匪盗横行,十几岁学童要到永安、沙县就读比较困难,因此许多家长多方呼吁,在当地办一所中学,以适应学生就读需要。民国27年(1938年)5月,由于抗日烽火的波及,一些大中小学陆续从沿海向永安及附近山区疏散转移,不少教师也相继来到永安等地,这为三明境域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国31年(1942年)春,苏皖联合技艺专科学校从武夷山转迁三元县文笔山下的“庆龟观的道庙”。次年8月,教育部批准将该校与江苏省教育学院合并,定名江苏学院,学制4年,1945年(民国34年)冬迁返江苏扬州。民国33年(1944年)2月,由吕祖韬先生牵头,召集部分家长及有关人士商议筹办中学事宜。这时已有二十多位学童在祠堂就读初一。经过一年多筹措,几经交涉,历尽艰辛,终于在民国34年(1945年)2月创办三元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三元县中)。校址在三元县祠堂巷左边笃庆祠堂。师资来源于这一时期转迁到本地的江苏学院的教师及学生。开办时设立春秋两班,学生三十多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景润是民国34年(1945年)2月首批春季班进入三元县中就读的学生,从档案资料来看,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民国35年(1946年)9月,三元县中迁址,借用三元县世昌等祠堂为校舍。这个时期,校内设备简陋,教学用具奇缺,加上社会动乱,伪币贬值,教师生活不稳定,又常因经费滞发,维持发生困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尽管如此,三元县中先后在李应奎、魏植杰、高悬明、江启煌、李镇苓、王善等几任校长的带领下,在抗争中艰难坚持下来。民国38年(1949年)5月,终因时局动荡,经费断绝,学校一度停办。
1950年1月,三元县解放,新中国的朝阳普照神州大地,人民政府接管三元县中。管理体制发生改变,由专署文教科具体领导,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革命干部参加学校领导工作。代理校长薛忠春,受任一个学期后,继由三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吉乐山,县长朱宝蜂先后兼任三元县中校长,原有教职员留用,并从社会上吸收能够担任中学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1950年5月,校内进行整顿,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发挥了民主作风,学校统一实行校务委员会管理体制,下设二个机构:生活指导委员会,经济委员会。50年代初期,学校出现随便停课,师生参加社会活动的忙乱现象,永安专署发出通令,加以制止,要求把教学工作当作学校重要任务来抓,由此学校教学工作步上正轨。1951年3月,奉上级通知,校名改称为“三元初级中学”。在这期间学校建立班主任制度。1952年,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为共青团)支部,团员118人(教师团员24人,学生团员94人)。翌年,成立团总支(下设8个支部),中国少年儿童队(后为少先队)队部,学生会和教育工会组织,共同协助学校和班主任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将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学校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影响,清除亲美、恐美、崇美的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培养并发扬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动师生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并结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反封建教育,组织师生参加诉苦会、斗地主恶霸大会、公审大会,提高师生的阶级斗争觉悟,教育师生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1952年12月,全体教职员参加了福州五专区中等学校思想改造学习,初步改变了教职工的精神面貌。1952年,开展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实践活动。
1952年初,教育部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方针,学校建章立制,以教学为中心,严抓教学质量,取得一定成绩。学校成立学科教学研究组,组织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同时组织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等教育专著,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时期,学校开设了政治、语文、几何、代数、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曾一度取消)、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包括生产常识)等科目。
1953年,学校仍由专署文教科(局)具体负责管理,县进行督促、帮助与指导。遵照当时的政策,学校实行了教导合一制,取消生活指导委员会,改教务处为教导处,教务处主任改为教导主任。翌年开始实行校长责任制制度,由教导主任赖宝珊代行校务工作,下设教导处和总务处。校内机构有校务、经济、保卫、保健、人民助学金审议等五个委员会。这时,全校教职工共13人(教员8人,职员3人,工友2人),学生有80人(初一39人,初二21人,初三20人)。
1953年,学校的教导工作已明确提出要“健全教研组”,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教材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减少不及格和留级现象,减少学生辍学现象。
这一时期,城乡人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学校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开荒生产”和“人民助学”活动,要求班主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查了解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减免学杂费,一方面发放人民助学金。
总之,这段历史时期学校的教育特点虽然是社会实践教育大于课堂文化知识教育,但对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的转变起了十分深刻的作用。
第二节 初级中学的发展()
根据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定前进”的教育发展方针,原有的校园已不能满足学校日益发展的需要。1954年初,经县政府批准,学校开始在文笔山麓的庆龟观的道庙(原江苏学院遗址)开辟新校园,新校址位于三元县西南部,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山坡。先后建有干打垒毛房4座12间小教室(6间为教室,6间为宿舍与办公室),并购置了一些教学仪器设备,有些教师还自己动手制做教具。这时,全校教职工14人,在校学生119人(其中三年级28人,二年级40人,一年级51人)。全校学生中,工农子弟及其他劳动人民子弟占82%。有青年团员14人,少先队员43人。
1956年,根据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国务院撤消福建省水吉、周宁、柘荣、宁洋等四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为三元县的通知”,省教育厅决定将福建三元初级中学改称为“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福建省明溪中学改称为“福建省三明第二中学”。1958年,三明一中开办高中部,自此三明有了第一所完全中学。1958年4月,三明辟为省重工业基地后,即成立省直属三明市重工业建设委员会。为了适应建设新需要,1959年10月,学校在三明列东增设分校。等到明溪恢复建县,福建省三明第二中学改为明溪县第一中学,三明一中列东分校改称为三明市第二中学。
这时期,学校工作的特点是边整顿,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根据全国中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党的领导。
1956年,学校建立党小组,党在学校中的组织领导作用逐步得到加强,这时期,学校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组织教职工政治学习,领导开展各项政治运动。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开展“解放台湾”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有《解放台湾的联合宣言》《周总理的外交报告》,人民日报社论《一定要解放台湾》等,通过学习让师生认识解放台湾是中国人民的神圣历史任务,解放台湾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解放台湾就是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的斗争,并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台湾的伟大斗争。2、1954年,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学习,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3、1954年6月,根据永安专署文教科通知精神,加强毕业生的劳动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要求学生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正确对待毕业后的升学和劳动就业。4、1955年,贯彻实施《中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并开展“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的活动。5、1957年下学期,学校以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结合师生思想实际,开展民主讨论、辩论,进行自我教育。6、1958年,开展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大炼钢铁”(学生到学校后山挑铁矿沙)和“三秋”(秋收、秋种、秋管)劳动,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并对师生进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教育。7、1958年,掀起推广普通话热潮,校内各科教学,各种会议,各项活动人人处处都讲普通话,不讲“地瓜话”;校外一师一生包一户,师生成为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力量。同年,学校率先普及语言实验室,成为全省各地(市)中学第一个普及语言实验室的学校。8、年,国家遇到暂时困难,学校着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发扬革命传统的教育,提倡自力更生,把学校操场及校园周围空地开辟为菜地,种地瓜,种菜,并在校园的山坡上植树造林,其中有桃、枇杷等果树。
三、加强学校社团建设。
党组织经常关心青年团、学生会、少先队和工会工作情况,定期了解社团工作情况,具体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出席社团一定的会议,提出具体要求,使社团围绕着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共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四、加强班主任工作。
1、从各年级来看,三年级学习任务较重,对于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要求班主任加强教育与辅导。二年级主要二个问题:一是科目增加,功课较繁重,特别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几何、代数、物理等科目,经常会碰到困难而失去信心;二是有些学生对学校情况比在一年级时熟悉,如果抓不紧,就会自由散漫。因此,要求班主任重视防止学生分化,帮助教育学习差的同学树立信心,逐步赶上。一年级初到学校有新鲜感,但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对学校集体生活不习惯,学习情绪不安定,要求班主任重点加强对学生遵守纪律方面的教育。2、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工作计划。3、改进与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一是针对学生患病的人数多,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教育,注意预防,已患病的学生动员迅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学习。二是建立卫生清洁制度,做到每周大扫除一次,每月清毒一次,不定期的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三是要求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早操和课间操,文娱活动经常化,举行班级球赛,在开展体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安全教育。四是重点的进行体格检查,根据学生体质,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并举行小型运动会。五是减轻学生负担,干部继续贯彻一人一职,经常了解学生作业负担情况。六是加强膳食工作,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有营养的菜食。七是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余的文娱活动,如唱新歌,跳集体舞,打腰鼓等。
五、稳定改进课堂教学。
1、严格按进度进行教学,防止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要求认真写好教案,由教导处进行检查。2、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悉其内容,进行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独立思维、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3、加强教研组工作。每星期定期安排业务学习,组织相互听课与观摩课,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要求教师教学时语言必须精练,重点要突出,反对堆砌材料或夸夸其谈。布置作业要适当,不得偏重或偏轻,语文科作文规定每学期8篇,适当指定一定量的课外读物,并进行指导。
1961年,在市委、县委领导下,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1950年的5个班,28个学生,5个教职员工,发展到11个班,470个学生,59个教职工,并于1958年开办了高中班。
全校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本科毕业13人,专科毕业、大学肄业18人,高中毕业及未达高中毕业7人。教龄10年以上1人,5—10年5人,1—4年15人,未满1年17人。
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学校发展较快,成绩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取决于学校领导与全体师生的努力和拼搏。
学校领导与大部分教师对待工作的思想和态度是:既有志气,又有干劲,积极肯干,力争上游,兢兢业业地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办好学校而努力工作。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各个时期的政治活动,学校党支部一贯是及时研究和迅速贯彻。如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大炼钢铁运动;1959年的双革运动,学校都踊跃参加,积极开展,炼出铁4000多斤,技术革新创造200项;1960年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学校开荒种菜(共收各种瓜菜25000斤),并帮助城关公社灭虫除草500余个工时,组织初二以上师生奔赴农业第一线参加秋收冬种。
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培养工农子弟,向“工农开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如招生中注意了对工农子弟优先录取,1960年,学生中有工农子弟369人。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党支部非常重视,不断加强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60年以来,根据市委指示,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劳逸结合,党支部派了党员到食堂任事务长,具体抓师生生活,建立健全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保证了师生吃足定量,伙食比过去有明显好转。
总之,这时期,学校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稳定提高,逐步克服了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校已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人才的新型学校。
第三节 从完全中学到重点中学()
这是令人难忘的岁月,老教师一提起这个时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滔滔不绝讲起往事来。
1962年9月,漆竞余任三明一中校长,刘振美任书记。她们到任后首先是做好调查研究,摸摸学校的家底,走访教师的家庭,了解工作、生活情况,蓄势待发,为大刀阔斧改革做好准备。
一、领导班子以身作则。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学习,文学、哲学、外语、心理学、教育理论都能认真阅读,尤其是心理学、教育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在他们的带动下,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教师办公室的灯光还在闪烁,有的在讨论学习心得,有的在案头备课改作。他们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师生做出表率,把青春献给三明一中。
二、以教学为中心,狠抓质量。
1、质量要提高,教师是关键。一是选拨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学校领导班子不辞辛劳,辗转几所师范院校,目的只为多挑选几名高材生,增强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他们详细了解毕业生的思想与学习情况,认真听每一个学生的试讲,并制定了选拨的高标准,即“知识扎实,水平过硬,为人师表,潜心教学,仪表端庄,语言流利”。二是选派老师到外地学习。到名校听课取经,学习借鉴好的教学经验;争取高考改卷名额,要求教师在改卷的同时了解教学动态;1965年,北京军训器材展览,学校派沙受荣老师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带领老师自作数、理、生等学科教材与教具,加强直观教学。三是积极培养新教师。开展以老带新,老教师带徒弟,“结对子”:教、传、帮一条龙。
2、抓好五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是备课。要求教师吃透大纲和教材,认真写好教案(详案),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处正副主任进行定期检查。
二是教课。要求教师上课前先检查班级规范,是不是做到“进入教室不说话,桌上桌下整洁化,教师提问即回答,超前学习千里马”。要求课堂精讲多练,进行启发式教学,板书要规范。讲课要举一反三,熟练应用。
三是辅导。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排队,做到“双向反馈”。
四是批改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做好讲评。
五是学法指导与阅读。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定期定量要求学生完成课外的阅读任务,逐步提高阅读水平。
3、提高初中质量,大抓毕业班升学率。
抓好初一,做好中小衔接工作,使新生跨入中学校门能在较短时间适应中学的学习与生活。初二是关键年级,花大力气全面抓。初三毕业班,在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育的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经过几年努力,三明一中初中年段抓得很出色,为培养有高水平的中学毕业生夯实了基础。
大抓高三毕业班,大抓升学率。高三毕业班搞一条龙教学,教师下班“设点排摊”。冬天晚上天寒地冻,学校领导送来了礼物——木炭,给老师,学生烤火。同时为师生供应夜餐。“教育无小事,事事育新人”学校教育,教学是日常的中心工作。
三、把“中学生守则”具体化,提出进行“共产主义行为练习”,并把住“九口”(即学生从起床一直到晚上熄灯九个环节制定行为规范练习的九个关口),如在教室就编了一个顺口溜:进入教室不说话,桌上桌下整洁化,老师提问即回答,超前学习千里马。学生从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成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四、绘就宏伟发展蓝图,掀开了三明一中历史的新的篇章。
1、确立了校园的范围。有人戏称“圈地运动”。在当时情况下,不能搞围墙,就在校园四周种苦楝子。同时在校园后山(文笔山的南坡)搞“花果山”,由张中兴老师带领小分队在山上测等高线,合理规划绿化,果化,并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文笔山绿化造林及花果山的工程。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三明一中图书馆,实验室,并盖了一座礼堂,一栋教工宿舍,一栋学生宿舍。
3、添置教学设备。学校尽力购置了一批急需的教学仪器、图书等设备,积极争取一批原三明学院(含工专)的教学设备,图书,更可贵的是请进聘到一批高水平的理工科和社科文等方面的优秀教师到三明一中任教,如吕彩云、沙受荣、刘登翰、郑学海、周易、戴莲珠等。
五、地委书记张维兹对一中发展也倾注了心血,傍晚经常徒步到学校,了解老师、学生生活情况,还亲自送来劳动用具,甚至从厦门带来的竹茎也送给一中作为校园绿化之用。
这一时期,三明一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教育方针指引下,依靠全体教职工的辛勤耕耘,1963年,三明一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从此三明一中从一般中学发展为省重点中学,成为一所著名中学,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才,多次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十年是动荡的岁月,频繁的政治运动冲击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秩序,在极“左”思想的支配下,学校同全国各地中学一样,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
三明一中文革时期,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6月至1968年,基本停课;第二阶段1969年至1972年,“复课闹革命”;第三阶段1973年至1976年在学习文化课同时,“兼学别样”活动。
基本停课阶段:1966年6月,开始以个人、班级等名义进行大字报、大辩论、大批斗,抄写传单,召开批斗会等等。当时的校长、书记作为专政对象进行批斗,进行劳动改造。家庭出身不是“红五类”的许多教师被当作所谓“牛、鬼、蛇、神”,被关进“牛棚”,进行改造,就是一般教师也当作“臭老九”挨批,被歧视,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1966年6月上旬,校领导班子瘫痪,三明市委派出工作组,组成三明文化大革命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主持学校斗、批、改。1966年8月,一中工作组撤离,学校成立以红卫兵为主体的文革领导小组。8月中旬,学校红卫兵上街散发传单,并成群结队,在城关、荆西等地横扫“四旧”,游街、抄家、破坏寺庙神像书籍和文物等,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破坏。1966年9月学校文革领导小组选派红卫兵代表赴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学校的硬件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图书被一板车一板车当作废品出卖,实验室、教室一起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教室门窗百孔千疮,课桌椅破坏严重,绿化树被砍了一半,苗圃果园全部毁光。
1966年10月,人民日报刊发《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社论,鼓动红卫兵外出革命大串联。三明一中红卫兵闻风而动,外出串联,“经风雨,见世面”。
1967年1月,毛泽东发出“人民解放军应该支持左派广大群众”的号召,军代表进驻学校。
“复课闹革命”阶段:1969年上旬,经过“清队学习班”,学习结束后,校长和部分教师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9年中旬学校成立了由军宣队、工宣队、革命干部和“两派”代表组成的校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教育革命组和后勤组。
1968年7月“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分别到中村公社、莘口公社、岩前公社、陈大公社及沙县农科所务农,吉口农场、溪口农场等地上山下乡,插队劳动锻炼。
由于1966年、1967年没有招生,将城内66、67、68届三届小学毕业班,全部收进学校读初中,喊起“复课闹革命”的口号。全部学生按军队建制,编成连队,(起先四个连队,70年后改编五个连队。71年开始招收高中,编为第六连。)连(相当于年级),设政治指导(由工宣队担任)正副连长(由教师担任);排(相当于班级)设正排长(相当于班主任),由教师担任,副排长(相当于班长),由学生担任。1968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由三明化机厂组成工宣队进驻学校。
在工宣队领导下,各连队开展创连“四好集体”,“五好个人”活动。连排每周每月进行总结汇报,期末年终还进行总结,汇报评比,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包括校外“毛选”学习小组)。这个时期,把学习毛泽东思想作为根本任务,以连排为单位,按居住地组织“毛选”学习小组,老师经常利用晚上深入到单位、家庭检查指导学生“学毛选”活动情况。“学毛选”活动是创建“四好”“五好”的最主要内容,要求作到“四有”(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交流、有评比表扬)“四定”
(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遵照毛主席关于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五七”指示,学校按连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连队根据学校分配的教师人数情况,开放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等课程。
“兼学别样”阶段:学工活动主要有两中形式:一是走出去到工厂进行学工活动,如到三明化机厂、三明化工厂、三明钢铁厂、三明农械厂、三明拖拉机修造厂、三明标准件厂等学工,时间一周到一个月。二是学校自力更生,创办学工基地,创办了小机械加工厂、木器厂、无线电维修、印刷、电镀等车间以及小化工厂(生产胰酶和硅胶产品),在生物方面,创办真菌车间(生产香菇、获苓、蘑菇、灵芝等菌种供农村生产使用),后来还开发创办无线电六厂(生产金属薄膜电阻及组装收音机、电唱机等,学生轮流到每间车间进行学工实践活动。
学农方面也有两种形式:一是走出去到三明市农科所、中村、莘口、岩前、陈大等地参加春耕,双抢农业生产劳动,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和农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
二是艰苦奋斗创办学农基地:1969年在校内所有空地(包括跑道)和食堂背后山地,师生用锄头开垦起来,种植小麦、地瓜、花生、蔬菜(约有30多放地)。
1970年冬天开始在中村公社南坑大队的牛岭岬创办农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到76年能容纳一个年段300多名师生住宿在那里,进行半工半读。75年还成立三明一中“五七”分校。
师生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荒山野岭改造成了规模较大的农场、学校。在那里,一边上文化课,一边从事农业劳动。在那里种有水稻四片(约20亩)、菜地(约3亩),在山地种经济作物(种油茶、桔子树两片大约80亩),鱼塘2个,畜牧场一个(养有猪、牛、羊、鸡、鸭、兔),还建立一个气象观测站。
学校师生自力更生,建起师生宿舍、教室、篮球场、食堂、礼堂;由老师自己设计、安装,建设起十千瓦的水电站,白天碾米,晚上发电照明。同时开山修路,靠师生的双手,开挖了从牛岭的东牙溪边到牛岭峡五里长的傍山公路。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以上这些成果都是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取得的。是什么力量使师生们对这些超负荷的劳动不但从不叫苦叫累,反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劳动热情呢?一是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二是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着他们,与当时社会政治气氛有关。
在学军方面,平时主要通过每周二节的军体课进行。军生还在农场取回木材,造成一米长的木头枪进行军事训练,如刺杀等。学校建立了民兵组织,设立营、连、排,做到“三落实”(组织落实、时间落实、训练落实)。根据上级有关指示,以连为单位进行一周时间的野营拉练活动。如五连作为市野营拉练的试点连,市人民武装部派参谋带领一个排的士兵参加拉练作示范,师生们背着背包,扛着一支长枪翻山越岭长途行军,夜晚宿营,还得站岗放哨、巡逻,行军路程经过草洋、顶太、坑远、米阳、居洋到城关。在南坑还进行实弹射击。军事化拉练生活辛苦劳累,但师生们情绪很高,几天拉练学会许多军事常识,更主要的是锻炼了意志。
1973年至1976年学校进行整顿,文化课学习大大加强,课程增开了历史、地理、外语、卫生常识等。考试成绩按小学毕业的学校进行评比、通报。1969年招收进的学生都是初中,学制二年,实行春季招生。1971年春一、二连中年龄较大者转为高中编为六连,到了1973年三、四、五连又保送一批上高中。
1973年以后学校领导开始制定建设校园的全盘规划。三明一中原是小山坡,有一顺口溜形容学校原貌:“秃头山,山沟长,野草生,荆棘长,凸的是坟墓堆,凹的是臭水沟,长虫爬上床,蚊蝇嗡嗡叫,刮风满天沙,下雨烂泥巴。”为了彻底改变校园面貌,广大师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分片负责。在条件落后,没有技术人员的状况下,用“愚公移山”精神,披荆斩棘,到沙溪挑沙石,挖山填沟,铺设三条水泥通道,砌护坡围墙。巍巍文笔山下,滔滔沙溪河畔,劳动歌声震天动地,劳动竞赛火热展开,你追我赶,夜以继日,挑灯夜战,展现了一幅改天换天的绚丽画卷,真是气势恢弘,景象壮观。师生们凭着智慧和辛勤的双手,栉风沐雨,“蚂蚁管头”,筚路蓝缕,建起学校大门,开出三条通道,开辟运动场,篮球场,学校布局为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一直延伸至今。接着校领导又带领师生进行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劳动。在后山种上马尾松,同时挖出刺柏移到校园内。于是青翠刺柏布满校园。
建立文艺年段,除学习文化课程外,文艺宣传队排演革命样板戏,同时还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歌剧和舞蹈等。不仅在校内开展文艺活动,还经常到工厂、农村巡回演出。在当时文化生活较为匮乏的情况下,深受工人、农民的欢迎。,培养锻炼了一批文艺骨干。
1974年学校建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由校领导、团委、学生会代表、军体组代表组成,切实加强体育领导。军体组每学期向校体委汇报计划执行情况。学校党支部、校体会派专人负责专管体育工作,切实加强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在各种运动队中建立团支部或团小组,各运动队的辅导老师,对运动项目提出规划与规章制度,通过队员讨论,并严格执行。学校军体组定期开展广播体操、队列、田径三项(跑、跳、投)普查。举办田径运动会,三明到北京象征赛跑,12月26日举办火炬接力跑,元旦举办环城赛跑。
自力更生、勤俭办学
1973年学校自力更生勤俭办学,为国家节约资金总计86530元。分项如下:基建、校园建设、修缮工作,学工、学农基地,挖防空洞110米等
第五节 恢复、整顿到16所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文革”结束后,学校进入恢复、整顿时期,这时期工作千头万绪抓什么?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关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教育原来面目”,全面振兴学校,任务繁重,加上十年浩劫,伤痕累累,要迅速医治创伤,适应形势的需要,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办好带头校──重点校,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实现。
在这节骨眼中有几件事值得回顾:“漆老校长,您回来吧!”这是全校师生及家长发自内心的呼唤!
在十年浩劫中,三明一中漆校长毫不例外地成为残酷打击的对象,政治上的诽谤,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摧残,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在极端困难的处境和条件下,她仍然尽力而为地保护着干部和教师,随而她带着满身伤痕“下放”,紧接着停止她政治生命的通令一道道接踵下到公社、大队,然而,她蔑视这一切极左路线的产物,义无反顾忍着浑身的痛楚和贫下中农一道战天斗地,夺得了连年的高产。大概是由于当时政策的需要吧,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后又调她去站柜台,卖包子,卖油条,洗碗,洗碟。直到今天,曾和她一起战斗过的贫下中农、营业员仍期望她回到他们的身边。十年的浩劫,按她自己的说法“是一次很好的政治锻炼,维护了共产党员的尊严,在工农群众中保住了一个社会主义干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的基本品质。”1973年,在校党组织和广大教师的要求下,在社会的呼吁下,在省、地教育局的敦促下,在中共三明市委的指令下,她又回到曾战斗过的三明一中。
她是个在苦难的旧社会挣扎成长的知识分子,迎着朝阳奔向革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辛勤培养下,正在逐渐地努力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教育观。这个转变对她来说,有一个艰苦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提高管理水平根基在于学习,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马、思、列、斯和毛泽东同志的有关教育的论述,又一丝不苟地研究了战争年代老区的教育,同时还研究过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以及孔夫子的教育,她还接触过国外诸如夸美纽斯、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凯洛夫以及杜威的教育学说,现在又在接触近代赞可夫和布鲁纳的试验学术。与此同时,她还继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并回顾总结建国以来三十年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经过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各派教育思想的初步比较鉴别,她具有了基本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这就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的根本原则。马列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是育人的根本规律。若真正按这个原则和规律办学、育人,十亿大国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她感到,现在的考试制度虽然比过去特别是比“四人帮”一伙横行时期优越得多,但在五百分数线下能出通才而难以出群星,所以她认为,要真正符合首批办好的重点校,可以不参加全国五百分考试。而采取推荐与面试相结合的办法,真正鉴选出千里马苗子进而加以深造。
理论的坚定性与实践的长期性是成正比的。她四十年代(抗战时期)从事难童教育,四十年代后期从事初等教育和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教育工作,五十年代从事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六十年代从事大专教育,七十年代又回到了中等教育。从保育员、教养员到初小、高小教育;从初中、高中到高等教员;从语文、数学教到了哲学、教育科学;从政治处、教导处主任直到校长一个漫长而艰难曲折的过程形成了她无产阶级教育科学的党性素质,长期在千百双眼睛的期待与监督之下,她初步形成了严以律已、不知疲劳、顽强战斗,为人师表的品德,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学校校长应具有的坚定观念与素质。她廉洁奉公,严慈相济,治校有方,诲人不倦,师生中口碑载道。
总之,她认为教育“产品”的周期性长,“工艺”过程特别复杂(属于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它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密切,凡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和领导者,一定要把有科学知识、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派入重点校,这才真正是切实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她认为只要不畏才、不妒才、尽其才,而按党性原则选派干部,就能保证教育方针的实施与贯彻。
古人常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是都能争伯乐,做相马的能手,都能像王亚南、华罗庚识别陈景润那样去发现人才,挑选校长,那么,各类重点校就能办好,我国教育战线万马奔腾的局面将计日可待。
建立一个有效有威的领导核心
学校在上级党政领导的指示下,采取校长提名,集体研究,报上级审批的办法组成了一个十七人的领导班子。
三明一中领导班子就是根据“老的请回来,中的配上来,青的拔起来”的原则组成的。
这个领导班子除校长、书记年过50以外,其余15人平均年龄为41岁(最大52岁,最小37岁);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10人,大专生3人,中专生1人,初中生1人;平均教龄或工龄为16年,最长的为27年,最短的为12年。
这个领导班子目前的办学水平虽然还不高,但有其独自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业务基础和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更可贵的是他们经受了十年浩劫中的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品德是好的,作风是正派的,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这样土生土长的班子成员,互相之间熟悉了解,谈得来,合得拢,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这个领导班子以坚强的实力形成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发展智力为重点、一竿子插到底的领导作风。校一级领导深入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做好分管的行政党务工作,又承担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
校一级领导以身作责,处室一级的干部也各司其职,把思想、教学、后勤等工作抓在手里,抓出了成效。
就这样,在校党总支的集体领导下,通过三大处,学校把主要工作都抓在手里,切实加强并改善了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这个领导班子基本上集中了我校的精华力量,它的成员多系我校教育、教学、生产、后勤等工作方面涌现出来的尖兵,近年来,其中七位同志先后被吸引入党。他们团结战斗,有威有效,成为办好重点校的中流砥柱。
学校的领导班子在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但这只是一个较好的起点,就像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更精彩的部分还在后头。那么,究竟是怎样继续演好这出长剧,也就是说究竟是怎样更好地发挥这个班子的效能,保持他们思想、意志、行动上的一致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呢?
首先是第一、二把手以身作则,这是统一一班人思想行动的关键。特别是在思想上、组织上坚持党的任人唯贤政策,与派性残余势力作不懈的斗争。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教学方针政策方面,必须通过总支委员会集体研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既经决议,则在行动中不得有任何异议;在生活上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搞特殊化。而且在工作上身体力行,勇挑重担,身先士卒,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不说空话,实事求是,严以律已,有错就改正,这些就像无声的命令,使一班人在思想和行动上基本上保持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其次,坚持党的生活和基本的会议制度是保持一班人思想上、行动上一致的重要措施。数年来,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校领导都尽可能地通过这种形式排除来自上下左右的干扰,从而保持了思想上行动上的基本一致。这种措施的具体反映是:每月两次组织生活、总支(支委)会和不定期的党课制度以及委员之间的交心通气。但不管哪种形式,均要求节约时间,讲究实效。
再次,坚持向师生学习,坚持以点带面,不断提高一班人的领导水平。群众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的源泉,需要去发掘吸吮。所以,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到各个年段、班级、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去,向师生学习,然后总结出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提高工作的起点,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水平。
此外,一方面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策水平,以求得在政治上保持与中央一致。另一方面提出,领导班子成员在精通所任学科或工作专业的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让人民教师的智慧重新亮星闪光
有了一个校长和一个多谋善断的指挥部,而没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勇士队伍,要想办好重点校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然而,这个普通的常识──办学究竟依靠谁的问题却被林彪、“四人帮”弄得青红不分,皂白不辨,是非颠倒。直到粉碎“四人帮”的两个反动估计,这个被颠倒的历史才重新颠倒过来。班子成员重新学习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认真回顾各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对革命、对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逐步统一了认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崇高的劳动者,是无产阶级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的主要依靠的对象,必须在政治上信任他们,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他们,在业务上发挥他们的专长,做到“暖其心,取其信,护其才,惜其时”。只有这样,党在学校才能取得真正的领导权。
然而,冷酷的现实是:十年浩劫,林彪、江青一伙对人民教师进行残酷打击与无耻诽谤,百分之三十的教师被关进了牛棚,一个个像惊弓之鸟,心如寒蝉。再加上师资无来源,学生却成倍地增长(几年内猛增三倍),只好由百分之三十的民办教师(均为文革间的高中毕业生)来充当。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提高教育质量谈何容易、无从谈起!
班子成员面对现实,下定决心,从速治外伤,力治内伤入手,激励教师挺起胸膛向前看,斗志昂扬上课堂。所以,在狠批两个反估计的同时,学校一班人步调一致地采取了下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恢复人民教师的崇高声誉
首先,在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开展尊师敬老的优良传统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开学初分别举行全校、年段的、班级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小型相结合的尊师主题会,热情歌颂人民教师的崇高劳动。在大小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领导成员从语言到行动处处以身作则,尊贤敬老。每年的迎新会,漆校长总要精心安排一秀,让全校学校穿上自己最心爱的衣服,组成绚丽多彩的队伍,载歌载舞,挥动鲜花,站在大操场上,大声欢呼“向人民教师学习”、“向人民教师敬礼”,声音此起彼伏,亲历了这样感人的场面,面对着学生挂在大红花,教师们怎能不百感交集,热泪盈眶,那曾经被伤害的过去,那颗已悲凉的心,如今也热血沸腾了。
与此同时,对遭受迫害的教学骨干,如处室正副主任,教研组长,千方百计把他们调回,复职、复位。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些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在复职后如虎添翼,忘我地、拼命地干好工作。
尽快尽好地清理冤、假、错案
学校需要落实政策的案件共有36件,占当时职工总数的60%(占现在职工总数的31%),其中冤、假案两件,错划为右派案4件,历史遗留积案4件,文革中形成的26件。学校对这些案件进行全面复查,逐件落实后,受害者全家以至深感党中央英明、伟大。思想负担解除了,那重新喷发出来的热情成为挡不住的洪流。多少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们要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
与此同时,学校选派群众信得过、党性强的干部全面清查职工档案3次,清理出三百多份材料,分别当众烧毁或退还本人。就这样,学校推倒了文革期间强加在职工头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使档案材料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教职工的本来历史面貌,所以,他们高兴地说“多年压在心头的大石头掉下来了,现在可以轻松愉快地工作了。”
长年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蒙受冤屈的教师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如三级数学老教师吕彩云同志,她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经验十分丰富,她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桃李满天下,文革中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历史反革命”,开除留用。学校为她平反昭雪,恢复她教研组长职务,补发被非法扣去的工资并多次推选她为市先进教师代表,推荐她为市政协委员。后来学生参加市、地、省、全国数学竞赛都获得良好成绩,有的被免试录取到北大数学系。这与她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类似的例子很多,这都与学校敢于坚持原则,正确贯彻党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人有“天地君亲师”之说,他们把教师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尊师重道,而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一伙把教师贬斥为臭老九。在这样状况下,社会、学生心目中哪有教师的尊严呢?再加上白卷英雄、小学生日记的毒害,师生双方对于人类文明的探索处于极其消极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愚昧野蛮的状况,学校每学期、每年都在校内外大力宣传辛勤园丁的先进事迹,表彰先进人物。全校百分之六十的教职工被评为积极分子,其中百分之二十出席市积代会,百分之十出席地积代会并参加劳模群英大会。这样,教师才开始挺起胸膛抬起头来,理直气壮地朝向社会,站上课堂、大脑兴奋把储藏的信息传递给期待哺育的下一代。
把党的温暖送到教师的心坎上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应当注意的问题,学校班子应当成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就得关心群众的生活,如夫妻分居的问题,家属子女的工作问题,房子的问题,米的问题,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点也不能轻看。
学校班子有了上述那些认识,大家同心协力,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在上级领导与各方面支援下,用“磨破嘴,跑断腿”的方法,千方百计搭起了一座座鹊桥,使十四对牛郎织女相聚(其中有四对系农业户),并帮助二十多个教职工家属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办起了托儿所,为职工子女入托、升学找出路。
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而生活却是清苦的。特别四十多岁的中年教师,他们多是教学骨干,但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气喘嘘嘘。正因为这样,造成了许多老师每上到第三、四节课或深夜备课、批改作业极其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坚持,以致休克。面对这种状况,既体察到国家的困难,又要遵循党的要关心群众生活的教导,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建起了副食品基地,并每个月由校办工厂拔出六百元以保证全体教工每人每天喝上一杯豆浆、吃一块饼,教职工晨练时吃一个蛋,一块蛋糕。对年老、体弱的教工,学校还想方设法为他们代订新鲜牛奶。与此同时,学校又在校内增设小卖部、粮油点,还为教工代运燃料,代购菜等等,以减轻教师的体力消耗并节省其宝贵时间。此外,学校还免收冷、热开水费,减免托儿、入学、房租、家具和电费,并补助二至四元的书报费,优待独生子女费每人每月四元(共十四人)。这些福利事业实际上平均使每个职工分别提高一级左右的工资收入,并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每人每月节约两天以上的时间,全校每月节约五千多小时),为教师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心情舒畅,轻装上阵,把他们的光和热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一切为了教师,教师会奉献一切。
在这样的关怀和关心下,教师迸发出来的激情是惊人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变成了“工作狂”以至到了最后,漆校长不得不夜出巡逻,强令在家里,在办公室工作的老师停止加班,熄灯休息。
对待教师,漆校长把它总结为:“取其信,暖其心,尽其才,护其时。”
取其信,就是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
暖其心,就是关心他们的疾苦,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减轻教师的生活和经济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教育、教学。
尽其才,就是要大胆提拔,放手使用,让每个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护其时,就是保证教师有尽量多的业余时间,保证有时间进行业务进修学习。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校三级以上的老教师只有一个,中青年教师占多数,民办教师一年前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三十(文革中工宣队,军宣队留下的高中结业生三十名当民办教师),师资队伍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矛盾,班子成员坚决反对浪费人才、妒忌人才和压抑人才的错误倾向,深入第一线,亲任各科教学(十二个副处长以上干部中除两个总务主任外,十人分别任语文、政治、外语、数学、物理、生物以及等科的教学),并开展以老带新,促新学老的活动,从中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造就人才。
学校在坚定地依靠老、中教师,手把手地教授青年教师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聪颖才智,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大胆起用了十多个事业心强、干劲足、业务上肯钻研、思想较敏锐的青年教师分别担任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年段段长。他们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中专、高考战场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几年来,由于学校始终执行了党对知识分子的一贯政策,在办学的整个过程中坚决依靠教师、信任教师、切实地体贴教师,把建设好师资队伍摆在总支的重要日程上,从而培养出一批既有老的,又有中年的,还有年青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支骨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大干快上的带头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力军。
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水平,积极探索教育规律、
(一)建立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教学秩序
在林彪、江青一伙横行霸道的年代,要建立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教学秩序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1974年,正当学校逐步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时,“白卷英雄”、“学生日记”咄咄逼人,一些幼稚的学生跃跃欲试,想当“白卷英雄”,受极左思想影响的人迷失方向,坚持要把教师当靶子抛出。眼看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又要淹没校园,广大教师又要受到冲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要被破坏,在这紧要的关键时期,大多数班子成员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贴教师的大字报,痛斥“子弹要穿过教师胸膛”的反动谬论,率领广大教职工坚守岗位,大胆管理,在学生中狠批读书无用论,教师学生坚持“三好”,向党和人民交红卷……学校终于顶住了江青一伙刮向教育阵地的妖风恶浪,稳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减少了损失,为粉碎“四人帮”后的迅速恢复了打下了基础。
在四届人大召开的前后,江青一伙加快了他们反党篡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步伐,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接踵而至,什么“批林批孔批周公”、什么“评法批儒”,什么“评《水浒》”,什么“无产阶级全面专政”,一时社会上妖风四起,江青一伙的娄罗走卒们上窜下跳,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在这样严重恶劣的政治气氛下,学校教育广大师生要和社会上上窜下跳搞串联的人保持警惕,确保我校安定团结的局面。广大教职工觉悟不断提高,人心思定,人心思安,团结一致搞教育。学校又一次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天空妖雾弥漫,大地动乱不安,噩耗接连不断,人民泪横心憔。在“欲悲闻鬼叫,我哭狼嚎笑”的日子里,师生传抄天安门“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等战斗诗篇时,江青一伙又掀起了所谓“清查政治谣言”的恶浪,学校保护了这批师生,使他们免遭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
在江青一伙掀起的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并逼着学校班子转弯子的日子里,班子成员沉着深思,和教职工一起,把为邓小平同志而愤愤不平的思想深藏在心底里。人心向着邓小平同志,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学校又一次稳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良好的教学秩序。
安定团结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环境,是办好重点校的首要条件,倘若没有这一段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学校想在三年内恢复并在主要方面超过文革前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二)坚持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学校逐步认识到育人的根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规律,毛泽东同志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方针。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即必须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已任。而重点校则要求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础打得更为扎实。为此,学校采取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不断地端正办学思想,科学地理解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内涵以及无产阶段的质量观,尽快地扭转林彪、江青一伙为篡党夺权的需要而破坏德育,取消智育,搞跨体育的毁灭教育所遗留下的恶劣影响和混乱思想。
进而,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学校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育的实践中,要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前提。如德育、智育的基础是体育,体育的健康发展又依赖于德育和智育,而德育是统帅,智育则是全面发展的中心。
2、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年段、班级为阵地,围绕以学习为中心,“三好”为目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形象教育。如开展“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悲惨的过去与幸福的未来”、“誓将遗愿化宏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向党中央汇报”等有计划、有中心的大小型相结合的主题活动,辅之以英雄故事、诗歌比赛、科技表演、红色书籍、电影评论等形象教育。与些同时,开展守则教育并结合开展讲文明、懂礼貌的十条公约和三十个字的行为练习。
学校还认为,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教学之中,这是为了加强德育,而不是用教学取代德育。因为切实掌握教材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并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提示事物的变化规律,但还不能完全代替全部德育。特别是这一代青少年,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动乱中,受林彪、江青一伙毒害而造成的心灵创伤是严重的,加上因为各方面的教育跟不上,他们科学知识的空白、理想的空白、法制观念的空白急须去充实填补,每周课外的十六小时必须去占领。因此,学校提出了“占领时间,填补空白”的口号,率领一支以政治教师、班主任为主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千方百计地去占领学生的时间并填补其令人担忧的心灵空白。
3、智育是中心。首先对智育要有个科学的理解,并使其赋有时代的烙印。也就是说,要从五十年代凯洛夫主张的“知识是主要的一环”而进入到七十年代赞可夫的“致力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下功夫。
为此,学校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发展智力为前提,又针对当前学生缺漏多、基础差的现状,必须在“狠抓双基,发展智力的过程中求准确、求速度”的教学研究中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
中学阶段要使学生切实地完成智育的任务,首先要打下语文、数学这些工具科的坚实基础,并在各科的教学中特别注意了解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力情
暂无相关产品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神洲职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