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上甘岭战役真相十五军45师135团三营活下来的我们联系一下时间不多了在见见面有

  到底有没有上甘岭战役?   看一篇网文,片段如下:   &.......志愿军早就总结出美军真要进攻的地方是不能守的,美军真要首的地方是不能攻   的,长津湖时就总结出来了,可是用解血总结的经验总是被忘了,砥平里就不说了,最惨的   上甘岭,一个多月时间,美军的佯攻伤亡四百人,美军上去后清点出三万七千具志愿军的   尸体,都是被炮弹打死的,国人都知道上甘岭美国人打了很多炮弹,我只想说美国人可不   是 傻瓜,他们边打边用望远镜看着指挥,不过时间是51年6-7月,是在停战谈判前,和我们宣   传的上甘岭差一年,部队编制又是一样的,更奇怪的是,美国记录片,王树增,沈志华都没有提   到过解放军说的上甘岭战役&
      假设有上干岭战役,然后...     作者:穆正新          本文对“黄继光堵枪眼”事件进行查证剖析,力求剥去伪装,还历史真相。本文决不   属于“恶搞”。要说“搞”,只能算“善搞”。求真与尽善是一致的。还原历史真相,无   论对于受骗的民众还是被利用的黄继光本人来说,均属善举。          本人在近几年里不断思考过“黄继光堵枪眼”事迹的真伪。见到一些资料也随手存下   来阅读对照。越读越发现这个故事破绽很多,作假嫌疑很重。开始时,本人曾觉得自己的   怀疑或许有错。毕竟这个故事如雷贯耳地教育了我们几代中国人,其“神圣”地位在心目   中相当牢固。即使到了后来本人已经确信该故事为假时,也还觉得这看法只能属于自己,   说给别人听时不易被接受。那么多人从幼年起就敬仰的英雄竟是个骗局,这对多数中国人   来讲无疑是很残酷的嘲弄。要人们接受下来又谈何容易?          近来多次在国内论坛上见到网民对“黄继光堵枪眼”事迹的议论。众多网民的态度让   本人感到意外。每当有人提起这类话题,比如“堵枪眼在军事上是否有意义?”的时候,   跟帖总是十分踊跃。其中多半为质疑其真实性的帖子。神圣了几十年的“黄继光堵枪眼”   故事,现在几乎处处遭到网民的非议。这类话题引起的 “颠覆性”评论如此之多,总是迫   使版主在很短的时间里删帖锁题强行中止讨论。见此现象本人深受鼓舞:原来新一代中国   人早已不愿继续忍受中共的愚民把戏了。这真是天理昭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拙劣炮   制的革命英雄事迹只能愚弄贫乏自卑的思想。自从国门打开后,人民的思想丰富起来。以   往那些“高大”英雄形象在见多识广的中国人面前徒显虚假与滑稽。          要看出“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虚假性其实很简单。多找几篇黄继光故事来读一读就   行了。看过几篇后,你也会为某些人作假时的“粗放”态度感到吃惊。你很难想象正常国   家的zf胆敢如此马虎潦草地蒙骗大众。他们明摆着以“老子就不怕你看穿”的态度编造   “黄继光堵枪眼”故事。这个故事粗暴侵犯人类基本常识,经不起哪怕是最轻微的推敲,   在一般国家里早被揭得无地自容了。仅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压制而无法进行挑剔追究,才让   它得以存活至今。但也正是这超级顺心随意的造假环境,使各部门在造假工作中严重忽略   了质量把关。他们往往连最起码的协调工作也懒得做。全党努力大造英雄几十年,留下无   穷后患。如今堆积如山的“英模事迹”已成一幅“危如垒卵”的景象。朝其任何地方踹一   脚,都是黄汤稀水泻满地的结果。          下面我对“黄继光堵枪眼”进行分析。文中所依据的资料绝大部分来自国内出版物。   读者可自行查阅对照。欢迎读者指出疏漏错误之处,也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看法。          开始之前,让我先引入一个简短的美军士兵堵枪眼的事迹。我认为阅读外军的事迹有   助于提高读者的辨识能力。美国《纽约日报》1952年11月21日发表了题为“牛比   洛索夫震撼中国人”的报道:          “F连攻至三角山前,遇到了中国人的火力点。三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着,挡住了我军   前进的道路。连长问:‘谁去干掉它?’年青的牛比洛索夫答道:‘我去!’。他刚冲过   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牛比摇晃了一下,又向前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牛   比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枪眼。后面的士兵见   状即发起冲锋。但敌人的另外两挺机枪又开火了。在这紧急时刻,牛比伸出了一只手臂,   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轰然一声,敌人的火力点被完全炸毁了。战斗结束以   后,战友们在牛比身上找到九个机枪子弹射透的洞口。连长带着深厚的感情连声地说:   ‘牛比,我们为你骄傲啊!’”          难以置信吧?这牛B洛索夫故事是我现编的。我知道稍有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毛病。   我用这个假故事来调出读者的挑剔目光。当人们审视外军或敌军事迹时,挑剔的目光会比   较敏锐。而我要的就是这敏锐。好,请保持敏锐。我这就从美国“牛B”转入中国“马   T”。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二、频频升起的“马特洛索夫”卫星。          新华社滥造而出的首版“黄继光堵枪眼”,多少反映出当年政权急迫征用资源以支撑   战争的现实。当年朝鲜战场大量消耗着中朝两国青年的生命。为了维持这场战争,不但依   靠权力量强行征集兵员,也把愚弄百姓的宣传机器开至最高速,把鼓吹舍命献身英雄的宣   传推向高潮。虽然人造卫星是1958年后才有的事物,但是“放卫星”的精神远早于   它。编造和宣扬“马特洛索夫”式英雄也是一种“争放卫星”的局面。          那年代中朝两国的各行业都全面学习苏联,国内英模也设法和苏联英雄挂钩。赵一曼   曾被称为“中国的丹娘”;刘胡兰是“中国的卓娅”;吴运铎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当局给中国工人树立的榜样是一个叫做“斯达哈诺夫”的苏联师傅;还向中国农民介绍了   一个叫做“白尔西叶夫”的苏联增产能手。志愿军各部也“归口”地学习苏联英模。飞行   员们学苏联空军英雄阔日杜布。步兵们则以马特洛索夫为榜样。马特洛索夫是苏联194   8年拍摄的一部故事影片里的主角。他的事迹就是肉身堵枪眼。          学先进,见行动。朝鲜人行动较快,“马特洛索夫”式卫星先从朝鲜人民军中冉冉升   起。从1951年起,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战法:          枪炮基本不用,     炸药基本失灵,     全军趴着不动,     围观一人玩命。          很难说是这种战法导致了英雄的产生还是为了塑造英雄而发明了这种战法。反正其结   果是“朝鲜的马特洛索夫”成批涌现。仅中国《人民日报》报道过的就有:金昌杰、黄淳   福、申甲新、朴石峰、金明哲、李寿福、申基哲、李亨焕、金仁焕、金圣镇等十余位。各   英雄事迹细节处略有差异,但“肉身堵枪眼”一举是共同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圣镇(金成振)英雄。该英雄出得较晚(1953年),但功夫   却是端地了得。朝鲜干部告诉《人民日报》说:“英雄金圣镇以自己无限热爱祖国的胸膛   挡住了吐着火舌的敌人火力口。他没有牺牲,又向敌人发射着歼敌的枪弹。他的辉煌功   勋,已成为全世界人民传颂的英雄事迹”。“全世界人民传颂”,应该也包括中国人民。   但我没有听到哪个中国人“传颂”过金圣镇英雄的事迹。我更相信很多中国人听到他的绝   技后会目瞪口呆。他堵了一阵枪眼后居然还能继续作战。看来该同志能使机枪子弹拐弯,   否则难以解释他的神迹。我想起王朔小说里某组织兴师动众寻找当年义和团里一位“能改   变子弹飞行方向”的大梦拳师兄的故事。说不定该师兄就是这位人民军英雄的前辈。想来   大师兄移民去了高丽,致使朔爷遍寻不获。遗憾的是金圣镇同志未将他的功夫传授给战友   们。否则全体人民军加上志愿军指战员都练就这手绝活的话,别说解放全朝鲜,打到华盛   顿实现世界一片红也不成问题。天下早就不是目前这种格局了。          “英雄辈出”的环境下,志愿军不甘落后,终于也放出了一颗国产的“马特洛索夫”   卫星。这颗卫星放得比较晚。但不放是不放,一放就很精彩。边堵枪眼边兼顾其他工作。   就难度系数而言,一举盖过了人民军的卫星。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迫使人民军方面几个月   后放出金圣镇这种堵完枪眼还能继续作战的超绝卫星。
  三、“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第二版
         不幸的是,精彩的首颗“中国马特洛索夫”卫星只运行了一个月就被     废止了。这在中共宣传工作史上很少见。原因显然是这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假度   太高。估计管宣传的领导读了后也忍不住起鸡皮疙瘩。党固然不怕民众公开批评假新闻,   但也得顾忌太假太滥的故事会在人民心中产生反效果。新华社不得不返工重做。第二版   “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把首版中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这等于承认首版里讲了假话。按理   说,出了影响全国的假新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应向读者道歉,还应该向志愿军方面   了解造假原因和过程,给读者一个说  法。但这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党的喉舌本来   就以蒙骗大众为己任。第一次没蒙好,加加油接着蒙就是了。
      《人民日报》于日刊登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重写  的《马特洛索夫   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文中“堵枪眼”过程被改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象大雨一   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   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   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   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   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   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   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   手,准备把手雷仍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   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汨汨地流   着,他昏迷过去了……。
         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   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
      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他挣扎着用负伤的左臂半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   臂,把手雷向火力点扔过去。轰然一声,手雷在距离火力点不远的地方爆炸了。火光夹着   黑烟冲天而起,敌人的机枪不响了,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震得昏迷过去。
      在一刹那的寂静之后,忽然火力点里的机枪又叫了起来。那里的地堡是被打塌了,但没有   被炸坏的两挺机枪还在一个枪眼里发射着,虽然 火力没有以前那么猛,但刚刚发起冲锋的   反击部队又被它压在山坡 上。在这时候,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   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手   的拳头。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   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这时天快亮   了,40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   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   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象一支   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
         我军的反击部队象海涛一样地卷上山头,很快就占领了阵地。在激烈 的近战中,守在   上面的敌人的两个营──1,200多人被全部歼灭了。
         新华社在该文后加了一个编者按:
         “11月20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与   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
  三、“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第二版
         不幸的是,精彩的首颗“中国马特洛索夫”卫星只运行了一个月就被     废止了。这在中共宣传工作史上很少见。原因显然是这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假度   太高。估计管宣传的领导读了后也忍不住起鸡皮疙瘩。党固然不怕民众公开批评假新闻,   但也得顾忌太假太滥的故事会在人民心中产生反效果。新华社不得不返工重做。第二版   “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把首版中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这等于承认首版里讲了假话。按理   说,出了影响全国的假新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应向读者道歉,还应该向志愿军方面   了解造假原因和过程,给读者一个说  法。但这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党的喉舌本来   就以蒙骗大众为己任。第一次没蒙好,加加油接着蒙就是了。
      《人民日报》于日刊登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重写  的《马特洛索夫   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文中“堵枪眼”过程被改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象大雨一   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   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   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   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   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   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   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   手,准备把手雷仍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   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汨汨地流   着,他昏迷过去了……。
         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   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
      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他挣扎着用负伤的左臂半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   臂,把手雷向火力点扔过去。轰然一声,手雷在距离火力点不远的地方爆炸了。火光夹着   黑烟冲天而起,敌人的机枪不响了,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震得昏迷过去。
      在一刹那的寂静之后,忽然火力点里的机枪又叫了起来。那里的地堡是被打塌了,但没有   被炸坏的两挺机枪还在一个枪眼里发射着,虽然 火力没有以前那么猛,但刚刚发起冲锋的   反击部队又被它压在山坡 上。在这时候,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   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手   的拳头。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   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这时天快亮   了,40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   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   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象一支   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
         我军的反击部队象海涛一样地卷上山头,很快就占领了阵地。在激烈 的近战中,守在   上面的敌人的两个营──1,200多人被全部歼灭了。
         新华社在该文后加了一个编者按:
         “11月20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与   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
  三、“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第二版
         不幸的是,精彩的首颗“中国马特洛索夫”卫星只运行了一个月就被     废止了。这在中共宣传工作史上很少见。原因显然是这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假度   太高。估计管宣传的领导读了后也忍不住起鸡皮疙瘩。党固然不怕民众公开批评假新闻,   但也得顾忌太假太滥的故事会在人民心中产生反效果。新华社不得不返工重做。第二版   “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把首版中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这等于承认首版里讲了假话。按理   说,出了影响全国的假新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应向读者道歉,还应该向志愿军方面   了解造假原因和过程,给读者一个说  法。但这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党的喉舌本来   就以蒙骗大众为己任。第一次没蒙好,加加油接着蒙就是了。
      《人民日报》于日刊登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重写  的《马特洛索夫   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文中“堵枪眼”过程被改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象大雨一   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   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   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   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   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   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   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   手,准备把手雷仍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   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汨汨地流   着,他昏迷过去了……。
         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   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
  居然无法再发帖,这么快就被和谐了?
  三、“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第二版
         不幸的是,精彩的首颗“中国马特洛索夫”卫星只运行了一个月就被     废止了。这在中共宣传工作史上很少见。原因显然是这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假度   太高。估计管宣传的领导读了后也忍不住起鸡皮疙瘩。党固然不怕民众公开批评假新闻,   但也得顾忌太假太滥的故事会在人民心中产生反效果。新华社不得不返工重做。第二版   “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把首版中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这等于承认首版里讲了假话。按理   说,出了影响全国的假新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应向读者道歉,还应该向志愿军方面   了解造假原因和过程,给读者一个说  法。但这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党的喉舌本来   就以蒙骗大众为己任。第一次没蒙好,加加油接着蒙就是了。
      《人民日报》于日刊登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重写  的《马特洛索夫   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文中“堵枪眼”过程被改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象大雨一   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   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   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   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   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   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   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   手,准备把手雷仍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   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汨汨地流   着,他昏迷过去了……。
    有个笑话,说苏联人跟美国人各自炫耀,美国人说他们敢在街上骂尼克松总统,苏联人说,这有什么,我们也敢在红场上骂尼克松。      这就是一夜美国人大吹特吹的美式民主。没错,在苏联,官僚集团是统治阶级,当然没人敢得罪。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资本是统治的力量。虽然美国人敢骂总统,可是他敢骂老板吗?      敢骂总统是历史的进步。只不过,骂骂总统就能代表了真正的民主吗?只怕未必。表面上开明一点,实质上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摆脱被统治的命运。美国和苏联,大哥别说二哥。           西方民主制的选举很大程度是制造公众形象的比赛,它也不可能超越这一水平。说真的,一般群众怎么可能对高层领袖应具备的信仰、才能、素质、思想方法、修养、知识水平等有正确估价?只能把判断重点放在形象﹑谈吐﹑人品怎样,是否有桃色经历……即使是这些方面,他们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只是道听途说和被传播媒介摆布罢了。      民主社会发展出竞选体制让选民了解候选人。但大范围竞选必须利用昂贵的传播媒介。范围越大,竞选成本越高。这点决定了最后当选者属于占有资源最多的那个集团。社会权力也就为那个集团所私有。在当今这个由传播媒介操纵的信息时代,能发出强烈声音的少数比沉默的多数受到更多的注意,而当他们的意志通过无孔不入的媒介转化成时髦,就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多数。      两党制只允许你二者择一,好像结婚,候选对像只有两个。你不要这个,只好要那个。如果两个都不喜欢,只好打光棍——放弃公民权。何况这两个党,往往是换汤不换药,随你选哪个,唱的还是那出戏。於是,这种民主,不过是粉饰门面,不过是欺骗。      而且大范围选举的选民不可能得知上层还处在理论﹑纲领和计划中的错误,也没有相应的水平进行正确判断。只有当错误成为现实,造成了每个人都感觉到的损害之后,选民才能为时过晚地进行约束。大范围选举又只能定期举行,在当选者任期之内,几乎难以受到有效的约束。即使允许随时选举,大范围选举也将延误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有结果。反过来,一般群众直接选举高层领导人也会造成许多出于局限,无知或短视的约束,迫使领导人迎合社会而不是领导社会。这种例子在当前西方民主制社会不胜枚举。
  三、“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第二版
         不幸的是,精彩的首颗“中国马特洛索夫”卫星只运行了一个月就被     废止了。这在中共宣传工作史上很少见。原因显然是这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假度   太高。估计管宣传的领导读了后也忍不住起鸡皮疙瘩。党固然不怕民众公开批评假新闻,   但也得顾忌太假太滥的故事会在人民心中产生反效果。新华社不得不返工重做。第二版   “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把首版中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这等于承认首版里讲了假话。按理   说,出了影响全国的假新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应向读者道歉,还应该向志愿军方面   了解造假原因和过程,给读者一个说  法。但这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党的喉舌本来   就以蒙骗大众为己任。第一次没蒙好,加加油接着蒙就是了。
      《人民日报》于日刊登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重写  的《马特洛索夫   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文中“堵枪眼”过程被改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象大雨一   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   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   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   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   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   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   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   手,准备把手雷仍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   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汨汨地流   着,他昏迷过去了……。
  四、是个人失误出假,还是系统性鼓励造假?          首版出假,奠定了“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赝品“基因”。依人类常识,一个故事的   首次叙述不实,再次叙述时它的可信性就要打折扣。          因为故事叙述人的诚信出了问题。这比其他事情更严重。人们需要重新检验叙述人的   诚信。如果叙述人能坦然无保留地说明出假的原因,再加上态度诚恳,表示歉意并保证采   取防范措施等等的话,那么人们多半会原谅叙述人,并愿意接受其更正后的叙述。但新华   社对“黄继光堵枪眼”假新闻的处置完全不及格。该社的编者按很不象话。首版故事明显   地虚假,仅被说成“略有出入”。其态度满不在乎,没有丝毫歉意。更拒绝说明出假的过   程原因。也不保证将来要加强防范。这种态度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机构并不在乎诚信。   它轻易说谎,说过后没有愧意。因此它缺乏保障其新闻真实性的起码能力。这个叙述人无   论怎样更正,其故事的可信性不会高。这是我们判定黄继光故事真伪的基本出发点。          1、新华社的编者按说第一版故事出错的原因“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   但这借口站不住脚,新华社还是没说实话。          该文作者是志愿军15军45师宣传科新闻干事刘云魁。他不参加战斗。绝无“战斗中”   仓卒可言。根据《军事记者》杂志2002年第二期的《最先报道黄继光的新闻干事刘云魁》   一文介绍,刘云魁于日凌晨5时半接到有关黄继光事迹的通知,于上午7时前   往黄继光所在连的坑道采访。他在坑道里呆了20多小时,于21日凌晨4时返回师部。然后他   “燃上了蜡烛,铺开稿纸,用自己的心血和泪水很快完成了一篇500多字的人物通讯”。这   就是首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产生的全过程。容易看出这是个慢节奏的写作过程。写作   时并未受敌情险情干扰。500多字不过占一页多稿纸。花一天时间采访构思,最后写出一篇   相当于小学五年级作文分量的报道,对于一个专职新闻干部来讲属于工作量不足,怎么还   敢称“仓卒”?          再说,“边堵枪眼边兼顾其他工作”也不是人一“仓卒”就能写出来的情节。它应该   属于吃错药喝醉酒或者思想受到特别操控后才能犯的错误。“仓卒”即忙乱所造成的报道   错误不会逾越人类能力范围。你会把张三混为李四,但不会把神功混同人活。报道人类活   动的新闻一旦出神闹鬼,八成涉嫌虚构。而刘云魁写出的东西正是“神迹”:机枪子弹连   续穿胸而过,其效果却与蚊虫叮咬无大差异?这不是人的本事,而是神的专长。普通不识   字的人也懂得这一点。何况一个身处战地的师部新闻干事?你搞科幻文学创作无所谓,写   成新闻报道就是大大的问题。     2、即便刘云魁本人精神“仓卒”到失常。但志愿军政治部门、新华社和《人民日   报》的审稿编辑部门都在做什么?按照中共军队的规矩,所有稿件必须经由政治部门审查   后再转交通讯社或者报社。而通讯社报社还有自己一套审核校阅制度。难道这些在后方甚   至国内工作的政工干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审稿编辑人员全都“仓卒”到精神错   乱?为何无一人能指出该故事显然荒谬之处?究竟是没有能力发现虚假情节,还是本来就   憋着要造假?          3、最要紧的是,新华社以至整个中共宣传系统的审稿标准定在何处?明明是严重不   实的报道,新华社却轻描淡写地说它是“略有出入”。这态度清楚地表明该社并不把新闻   的真实性作为审稿的重要标准,而是把别的标准,也就是党的宣传需要放在了首位。          只要符合党的宣传需要,编造假新闻也可以。一次没编好,咱们再编一次就完了。没   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所反映出的问题的严重性超过假新闻本身。因为它显   示整个系统内的干部处在良知失效的状态。各级各部门把关人员不可能看不出故事中的假   情节。问题在于他们更清楚党需要那些情节。革命事业需要蒙人民。志愿军各级政工部   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重重审查关卡只审核文章是否符合党的需求,不审核它是否   符合事实。   
  四、是个人失误出假,还是系统性鼓励造假?          首版出假,奠定了“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赝品“基因”。依人类常识,一个故事的首次叙述不实,再次叙述时它的可信性就要打折扣。        因为故事叙述人的诚信出了问题。这比其他事情更严重。人们需要重新检验叙述人的诚信。如果叙述人能坦然无保留地说明出假的原因,再加上态度诚恳,表示歉意并保证采取防范措施等等的话,那么人们多半会原谅叙述人,并愿意接受其更正后的叙述。但新华社对“黄继光堵枪眼”假新闻的处置完全不及格。该社的编者按很不象话。首版故事明显地虚假,仅被说成“略有出入”。其态度满不在乎,没有丝毫歉意。更拒绝说明出假的过程原因。也不保证将来要加强防范。这种态度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机构并不在乎诚信。   它轻易说谎,说过后没有愧意。因此它缺乏保障其新闻真实性的起码能力。这个叙述人无论怎样更正,其故事的可信性不会高。这是我们判定黄继光故事真伪的基本出发点。          1、新华社的编者按说第一版故事出错的原因“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但这借口站不住脚,新华社还是没说实话。          该文作者是志愿军15军45师宣传科新闻干事刘云魁。他不参加战斗。绝无“战斗中”仓卒可言。根据《军事记者》杂志2002年第二期的《最先报道黄继光的新闻干事刘云魁》一文介绍,刘云魁于日凌晨5时半接到有关黄继光事迹的通知,于上午7时前往黄继光所在连的坑道采访。他在坑道里呆了20多小时,于21日凌晨4时返回师部。然后他“燃上了蜡烛,铺开稿纸,用自己的心血和泪水很快完成了一篇500多字的人物通讯”。这就是首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产生的全过程。容易看出这是个慢节奏的写作过程。写作时并未受敌情险情干扰。500多字不过占一页多稿纸。花一天时间采访构思,最后写出一篇相当于小学五年级作文分量的报道,对于一个专职新闻干部来讲属于工作量不足,怎么还敢称“仓卒”?          再说,“边堵枪眼边兼顾其他工作”也不是人一“仓卒”就能写出来的情节。它应该属于吃错药喝醉酒或者思想受到特别操控后才能犯的错误。“仓卒”即忙乱所造成的报道错误不会逾越人类能力范围。你会把张三混为李四,但不会把神功混同人活。报道人类活   动的新闻一旦出神闹鬼,八成涉嫌虚构。而刘云魁写出的东西正是“神迹”:机枪子弹连续穿胸而过,其效果却与蚊虫叮咬无大差异?这不是人的本事,而是神的专长。普通不识字的人也懂得这一点。何况一个身处战地的师部新闻干事?你搞科幻文学创作无所谓,写   成新闻报道就是大大的问题。     2、即便刘云魁本人精神“仓卒”到失常。但志愿军政治部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审稿编辑部门都在做什么?按照中共军队的规矩,所有稿件必须经由政治部门审查后再转交通讯社或者报社。而通讯社报社还有自己一套审核校阅制度。难道这些在后方甚   至国内工作的政工干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审稿编辑人员全都“仓卒”到精神错乱?为何无一人能指出该故事显然荒谬之处?究竟是没有能力发现虚假情节,还是本来就憋着要造假?          3、最要紧的是,新华社以至整个中共宣传系统的审稿标准定在何处?明明是严重不实的报道,新华社却轻描淡写地说它是“略有出入”。这态度清楚地表明该社并不把新闻的真实性作为审稿的重要标准,而是把别的标准,也就是党的宣传需要放在了首位。          只要符合党的宣传需要,编造假新闻也可以。一次没编好,咱们再编一次就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所反映出的问题的严重性超过假新闻本身。因为它显示整个系统内的干部处在良知失效的状态。各级各部门把关人员不可能看不出故事中的假情节。问题在于他们更清楚党需要那些情节。革命事业需要蒙人民。志愿军各级政工部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重重审查关卡只审核文章是否符合党的需求,不审核它是否符合事实。   
  四、是个人失误出假,还是系统性鼓励造假?          首版出假,奠定了“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赝品“基因”。依人类常识,一个故事的   首次叙述不实,再次叙述时它的可信性就要打折扣。          因为故事叙述人的诚信出了问题。这比其他事情更严重。人们需要重新检验叙述人的   诚信。如果叙述人能坦然无保留地说明出假的原因,再加上态度诚恳,表示歉意并保证采   取防范措施等等的话,那么人们多半会原谅叙述人,并愿意接受其更正后的叙述。但新华   社对“黄继光堵枪眼”假新闻的处置完全不及格。该社的编者按很不象话。首版故事明显   地虚假,仅被说成“略有出入”。其态度满不在乎,没有丝毫歉意。更拒绝说明出假的过   程原因。也不保证将来要加强防范。这种态度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机构并不在乎诚信。   它轻易说谎,说过后没有愧意。因此它缺乏保障其新闻真实性的起码能力。这个叙述人无   论怎样更正,其故事的可信性不会高。这是我们判定黄继光故事真伪的基本出发点。          1、新华社的编者按说第一版故事出错的原因“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   但这借口站不住脚,新华社还是没说实话。          该文作者是志愿军15军45师宣传科新闻干事刘云魁。他不参加战斗。绝无“战斗中”   仓卒可言。根据《军事记者》杂志2002年第二期的《最先报道黄继光的新闻干事刘云魁》   一文介绍,刘云魁于日凌晨5时半接到有关黄继光事迹的通知,于上午7时前   往黄继光所在连的坑道采访。他在坑道里呆了20多小时,于21日凌晨4时返回师部。然后他   “燃上了蜡烛,铺开稿纸,用自己的心血和泪水很快完成了一篇500多字的人物通讯”。这   就是首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产生的全过程。容易看出这是个慢节奏的写作过程。写作   时并未受敌情险情干扰。500多字不过占一页多稿纸。花一天时间采访构思,最后写出一篇   相当于小学五年级作文分量的报道,对于一个专职新闻干部来讲属于工作量不足,怎么还   敢称“仓卒”?   
  再说,“边堵枪眼边兼顾其他工作”也不是人一“仓卒”就能写出来的情节。它应该   属于吃错药喝醉酒或者思想受到特别操控后才能犯的错误。“仓卒”即忙乱所造成的报道   错误不会逾越人类能力范围。你会把张三混为李四,但不会把神功混同人活。报道人类活   动的新闻一旦出神闹鬼,八成涉嫌虚构。而刘云魁写出的东西正是“神迹”:机枪子弹连   续穿胸而过,其效果却与蚊虫叮咬无大差异?这不是人的本事,而是神的专长。普通不识   字的人也懂得这一点。何况一个身处战地的师部新闻干事?你搞科幻文学创作无所谓,写   成新闻报道就是大大的问题。     2、即便刘云魁本人精神“仓卒”到失常。但志愿军政治部门、新华社和《人民日   报》的审稿编辑部门都在做什么?按照中共军队的规矩,所有稿件必须经由政治部门审查   后再转交通讯社或者报社。而通讯社报社还有自己一套审核校阅制度。难道这些在后方甚   至国内工作的政工干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审稿编辑人员全都“仓卒”到精神错   乱?为何无一人能指出该故事显然荒谬之处?究竟是没有能力发现虚假情节,还是本来就   憋着要造假?          3、最要紧的是,新华社以至整个中共宣传系统的审稿标准定在何处?明明是严重不   实的报道,新华社却轻描淡写地说它是“略有出入”。这态度清楚地表明该社并不把新闻   的真实性作为审稿的重要标准,而是把别的标准,也就是党的宣传需要放在了首位。          只要符合党的宣传需要,编造假新闻也可以。一次没编好,咱们再编一次就完了。没   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所反映出的问题的严重性超过假新闻本身。因为它显   示整个系统内的干部处在良知失效的状态。各级各部门把关人员不可能看不出故事中的假   情节。问题在于他们更清楚党需要那些情节。革命事业需要蒙人民。志愿军各级政工部   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重重审查关卡只审核文章是否符合党的需求,不审核它是否   符合事实。   
  五、“只看立场而不论真假”的审稿标准          观察中共的出版物,可以看到这种特别的审稿标准是一贯的。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请看另一个实例。1990年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湘潮》杂志刊登了一   篇采访“黄继光生前战友”陈发华的报道。陈发华这样说:          “我亲眼看见黄继光象猛虎下山似地,抱着炸药包,‘腾’地跃出战壕,迅速向敌人暗   堡冲去。…”          “当他冲到离暗堡只有十几米远地方的时候,五六架‘山狗’机沿着山谷超低空迎面扫   射过来。忽然,他的左腿挂了花,由于伤势过重他昏迷了。但不一会他又抱起炸药   包。…”          “黄继光凭着对中朝人民的挚爱,凭着对侵略者的仇恨,用惊人的毅力,爬到了暗堡   的右侧。这时,透过烟雾,我见他一边高呼‘中国人民万岁!’‘毛主席万岁!’‘金日成   主席万岁’……,一边扑向暗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机枪眼。”          黄继光故事是进了中国小学课本的。人人都知道故事里根本没有什么飞机“扫射”和   三呼口号再堵枪眼的情节。《湘潮》杂志的编辑有足够知识看出这个“黄继光生前战友”   在胡说。但文章却登出来了。为什么?就是那个只看立场而不问真假的审核标准在起作   用。在中共喉舌的编辑人员看来,该同志立场正确,胡诌几句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确定地说,首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是中共宣传系统各部门清醒工作、默   契配合的产物。它是一次有意造假而不是意外事故。该系统中的每个审核人员都有足够的   知识看出该故事有假。但每个人也都有更强的决心把故事刊出以完成党的宣传任务。是   “改造人民思想以保证党的事业成功”这个大目标,使得虚假荒谬的故事在中共宣传体系   中显得“合情合理”,得以畅行无阻。          第二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命运又如何呢?从新华社那言之凿凿的“此稿是经各   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的编者按来看,这版故事应该无懈可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   此。这个“各方仔细核查”的版本依然不堪推敲。先天性“赝品基因”注定它终生脆弱。   新华社记者功夫再好也难以回天。该版虽然靠着中共当局的保护勉强维持到2000年前   后,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再遭否定的命运。读者如果把它与目前官方版本的“黄继光堵枪   眼”事迹相对照的话,可以看到这个“各方仔细核查”版中的大部分情节已被抛弃改写。   一个真实的故事不可能这样屡次地被否定改写。“各方仔细核查”版故事再遭否定的事   实,再次证明了“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虚假性。也证明当年新华社改写重发该故事并非   为了纠正假新闻,而是要更认真更细致地造假。   
  六、秦基伟否定了黄继光。          黄继光是前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135团的士兵。但该军军长秦基伟却在他的回忆   文章里不留余地地排除了黄继光事迹的可能性。2000年《解放军报》组织了《纪念抗   美援朝50周年》大型专题,其中有一篇秦基伟较早时写的《鏖战上甘岭 难忘的七天七   夜》(.cn/item/kmyc50/huiyi/qjw.htm)。根据秦在文中的说   法,黄继光阵亡于其中的那次战斗其实在黄继光介入之前几个小时就已胜利结束了。他在   文中说到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黄昏发起收复阵地的战斗时,称部队“激战到半   夜,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而中国大众所熟知的黄继光事迹是在几个小时后的凌晨发生   的。秦基伟的“提前胜利”排除了黄继光作战所需要的时间。使得堵枪眼壮举成为不可能   事件。          关于黄继光的阵亡时间,最早提到的是上面那个新华社的“各方仔细核查”版:“这   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   来”。几十年来此说法基本没变。中国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黄继光》说,黄继光出   发前“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4点多了”。1990年邓力群等人主编   的《当代中国丛书 抗美援朝战争》中,说黄继光请求完成爆破任务的时候,“离天亮只有   40多分钟了”。2000年12月新华社记者李石元采访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连长万福   来,万说的时间也是“1952年10月20日凌晨”。          “午夜全部恢复阵地”与“黎明时仍有阵地尚未收复”是两个完全互斥的事件。不可   能同时为真。黄继光的牺牲是“为我军胜利开通道路”的。因此在他的牺牲时间必须在胜   利来到之前而不能在其之后。秦基伟让战斗提前“胜利”掉,使得黄继光英雄无用武之   “时”。既然阵地在“半夜”就已经“全部恢复”,那么当黎明前黄继光来到时,敌人已   被歼灭,阵地已在“我军”手中好几个小时了。现场必是无敌可杀,无堡可堵的局面。即   便还有地堡,也已经成为“我军地堡”,黄继光还堵个什么劲?他除了和战友们一起打扫   战场清点俘虏加固阵地等之外,恐怕没别的事好做。          黄继光事迹对十五军和秦基伟本人十分有利。他应该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黄继   光事迹。现在却发生了十五军军长亲自否定十五军的大英雄的怪事。这是完全不合情理   的。应该是秦基伟一时疏忽造成了笔误?但是笔者查对资料时,却意外地发现居然不是笔   误。黄继光的作战时间不但被他生前所在军的军长否定,也被所在的四十五师政治处干部   所写的书否定。这问题就大条了。该师政治处干部李明天、王精忠、李天恩三人合著的   《上甘岭大战》一书中说:“10月19日17时30分,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两   个营一次齐放后,继之在103门山、野、榴炮的支援下,7个突击连(含坑道部队两个   连)、分别向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实施反击。… 战至   20日1时,歼敌5个连,恢复了全部阵地”。          部队“恢复全部阵地”的时间,军长说是“半夜”,师政治处干部说“20日1   时”。显然两者都排除了黄继光在20日黎明为夺回阵地而作战献身的可能性。黄继光是   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的英雄。现在军长否定了他,师政治处也否定了他。一个连本军本   师都不认账的“英雄”,教我们如何接受?          事情还没有完。否定黄继光的还有更权威的解放军文献。2000年由军事科学出版   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是解放军当局出版的关于朝鲜战争的最权威文献。该书根   据中央军委决议,以前副总参谋长徐惠滋为领导组长组织编写,并列入解放军“九五”科   研重点课题的项目。其权威性无可质疑。该书第三卷第292页中说:“19日晚,志愿   军第四十五师组织第134和第135团共3个连,在火箭炮第209团一次齐放和其他   炮火支援下,对占领597.9高地的美军发起反击。在坚守坑道部队的配合下,至20日   1时,全歼占据597.9高地表面阵地的美军第7师共5个连,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          这资料白纸黑字说的也是“20日1时”。不等黄继光出场,部队就已经“全部恢复   了表面阵地”。至此,不说“黄继光堵枪眼”已被解放军“正式”否定的话,至少可以说   它已被“明确”否定了。“黄继光堵枪眼”故事从第一天起就问题丛生、麻烦不断。早在   1952年它刚诞生一个月时就被新华社推倒重来过一次。现在又被本军、本师和中央军   委组织编写的文献否定。你想坚持说这种东西还有可信性,是否蓄意侮辱自己的智力?
  七、解放军权威人士为什么要否定黄继光?          难道秦基伟李明天以及解放军其他文献编写人员不知道黄继光要在黎明时出场堵枪眼   吗?这也不可能。全国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他们这些解放军大爷们,特别是“英雄所在   部队的首长”们反倒不知道,怎么说得过去?他们肯定知道。关键之点,也是最令人难以   理解之点,在于他们明明知道还要这样写,明知两件事互相冲突而故意不解决。这是很不   正常的现象。如果你读一读李明天等三人合著的《上甘岭大战》,更会难以相信该书竟把   两个互斥事件放在书的同一页上。生怕读者错过这矛盾现象似的。在该书的第89页上,   上一段讲“战至20日1时,歼敌5个连,恢复了全部阵地”。紧接着下一段却讲零号阵   地其实到天快亮时还没攻下来,于是黄继光挺身而出等。这样公然地在同一页纸上“明知   同根生,相煎不胜急”的作品,实属罕见。          解放军各级公然否定自己树立的英雄,非常不合理。这现象提示我们:内中一定有   假。因为真实事件不可能出这种矛盾。世间的真实事件,无论多么复杂多变,事件之间总   是互相衔接又互相印证,融合一致天衣无缝。黄继光献身和部队全面收复阵地这两件事,   如果都为真的话,也会具有天然的和谐性。绝不可能冲突。现在搞到两者尖锐对立水火不   相容的地步。说明其中至少有一假。而现在查明的情况还不仅仅是一假,而是两者均为   假。两假在炮制过程中缺乏照应,才导致了事件冲突。由于早年宣传黄继光时只讲英勇情   节,没有透露作战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一般读者无从将两个事件进行对照,事件冲突的情   况没有引起注意。几十年后,各种关于上甘岭作战的资料越出越多,细节开始加入,事件   冲突的情况就浮现了。但此时生米已经做成熟饭,无法改回去了。          读者可能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秦基伟们故意把“胜利”提前,害得黄继光无法完成   壮举?如果秦基伟们要编造,难道不会索性编得圆满一些吗?又何必留下如此明显的矛   盾,轮到你来挑?其实我也这样想过。秦基伟们既然要编造,何不把“全部收复阵地”的   时间安排在黄继光故事完成后的清晨?这一来不就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了吗?晚几小时胜   利又有什么关系?况且是包含了黄继光事迹在内的更辉煌的胜利。不是更有价值吗?黄继   光事迹对十五军以及秦基伟们十分有利,十分珍贵。他们何苦去排斥?显然,如果没有非   常不得已的原因的话,他们决不会这样做。想来他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或有某种难   言的苦衷。为了找到这苦衷内情,我们必须较深入地了解1952年10月19日黄昏发   起的这场战斗的情况。   
  八、关于黄继光阵亡于其中的那次战斗          这场战斗于1952年10月19日傍晚17点30分发起,次日清晨6时多结束。   以目前可得的资料所判知的基本事实是:1、志愿军在这次战斗中严重失利。不管是午夜   还是黎明,四十五师部队均没能全面收复阵地。特别是没能收复主峰597.9高地。2、   但是此次战斗非常重要。作战失利要严重影响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和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的   个人前途。因此他们不得不谎报战果。3、天亮后战场格局清晰,不便于谎报。秦基伟和   崔建功们只能借着夜间混战的情况修改战果,才能谎称“全面收复阵地”。4、在秦基伟   和崔建功们向上级谎报“午夜全面恢复阵地”的同时,军内政治部门和新华社也编出了各   种英雄事迹。分工造假而缺乏统一协调,因此出了纰漏。下面分点说明。          1、志愿军的这次战斗严重失利。          这场战斗于1952年10月19日黄昏五点半发起。志愿军先用空前猛烈的炮火轰   击敌方阵地。尔后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志愿军计划夺回包括主峰597.9高地(美军称   598或三角山)和537.7高地北山在内的十多处阵地。在上甘岭东侧,志愿军取得了   成功,在天亮前攻占了由韩军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但在上甘岭西侧,志愿军的进攻   却严重受挫。这一侧的志愿军分两路对主峰597.9高地及其西北山梁的系列阵地展开进   攻。奉命攻击主峰的是134团八连、四连等。奉命夺取西北山梁系列阵地的是135团   的六连、五连等部。134团八连、四连等事先潜伏于597.9高地山下的坑道中,意图   以突然的动作夺取主峰。但由于在开战前部分坑道遭到美军破坏和监视,总攻开始后他们   仅能发起微弱攻势。经短暂交火即被美军击退。联军次日发表的战报说志愿军曾到达距离   主峰300码(约270米)的地方。旋被击退。而135团六连、五连等这一路发起的   进攻战斗非常激烈,延续时间最长。他们计划首先攻取六号高地(美军称Pike’s Peak),   然后向东南进击主峰与134团会合。但守卫六号高地的美7师17团3营L连顽强抗击,   迟滞了志愿军的进攻。由十五军干部张嵩山所写的《摊牌 争夺上甘岭纪实》一书承认,当   晚志愿军“付出极大代价”才占领六号阵地。美军资料表明美军L连损失也很重。双方争夺   十分激烈,多次展开肉搏。L连排以上军官非死即伤。该连不得不放弃六号高地向主峰方向   且战且退。美军紧急派出增援部队。先是从本营的其他各连抽出若干几个排增援。后来更   从32团派出两个连驰援。美军并把所有可用的炮火都用于压制这一路志愿军的进攻。志   愿军攻势渐渐减弱,最后终于被止住,与美军形成对峙。到天亮时,暴露在美军阵前的志   愿军部队在美军炮火持续轰击下逐渐动摇。先是出现了零星退却逃跑现象,很快即发展成   全面溃逃。美军趁势集中所有炮火予以追击。志愿军颓势难止,一路逃回六号阵地。这   样,志愿军苦战一夜的战果只获得两处阵地:537.7高地北山和六号高地。远远没有完   成任务。   
  八、关于黄继光阵亡于其中的那次战斗          这场战斗于1952年10月19日傍晚17点30分发起,次日清晨6时多结束。   以目前可得的资料所判知的基本事实是:1、志愿军在这次战斗中严重失利。不管是午夜   还是黎明,四十五师部队均没能全面收复阵地。特别是没能收复主峰597.9高地。2、   但是此次战斗非常重要。作战失利要严重影响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和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的   个人前途。因此他们不得不谎报战果。3、天亮后战场格局清晰,不便于谎报。秦基伟和   崔建功们只能借着夜间混战的情况修改战果,才能谎称“全面收复阵地”。4、在秦基伟   和崔建功们向上级谎报“午夜全面恢复阵地”的同时,军内政治部门和新华社也编出了各   种英雄事迹。分工造假而缺乏统一协调,因此出了纰漏。下面分点说明。          1、志愿军的这次战斗严重失利。          这场战斗于1952年10月19日黄昏五点半发起。志愿军先用空前猛烈的炮火轰   击敌方阵地。尔后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志愿军计划夺回包括主峰597.9高地(美军称   598或三角山)和537.7高地北山在内的十多处阵地。在上甘岭东侧,志愿军取得了   成功,在天亮前攻占了由韩军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但在上甘岭西侧,志愿军的进攻   却严重受挫。这一侧的志愿军分两路对主峰597.9高地及其西北山梁的系列阵地展开进   攻。奉命攻击主峰的是134团八连、四连等。奉命夺取西北山梁系列阵地的是135团   的六连、五连等部。134团八连、四连等事先潜伏于597.9高地山下的坑道中,意图   以突然的动作夺取主峰。但由于在开战前部分坑道遭到美军破坏和监视,总攻开始后他们   仅能发起微弱攻势。经短暂交火即被美军击退。联军次日发表的战报说志愿军曾到达距离   主峰300码(约270米)的地方。旋被击退。而135团六连、五连等这一路发起的   进攻战斗非常激烈,延续时间最长。他们计划首先攻取六号高地(美军称Pike’s Peak),   然后向东南进击主峰与134团会合。但守卫六号高地的美7师17团3营L连顽强抗击,   迟滞了志愿军的进攻。由十五军干部张嵩山所写的《摊牌 争夺上甘岭纪实》一书承认,当   晚志愿军“付出极大代价”才占领六号阵地。美军资料表明美军L连损失也很重。双方争夺   十分激烈,多次展开肉搏。L连排以上军官非死即伤。该连不得不放弃六号高地向主峰方向   且战且退。美军紧急派出增援部队。先是从本营的其他各连抽出若干几个排增援。后来更   从32团派出两个连驰援。美军并把所有可用的炮火都用于压制这一路志愿军的进攻。志   愿军攻势渐渐减弱,最后终于被止住,与美军形成对峙。到天亮时,暴露在美军阵前的志   愿军部队在美军炮火持续轰击下逐渐动摇。先是出现了零星退却逃跑现象,很快即发展成   全面溃逃。美军趁势集中所有炮火予以追击。志愿军颓势难止,一路逃回六号阵地。这   样,志愿军苦战一夜的战果只获得两处阵地:537.7高地北山和六号高地。远远没有完   成任务。   
  2、使秦基伟崔建功们不好办的是,这一天志愿军打的极重要的“政治仗”。          整个上甘岭战役,最后以联合国军认输而告终。这是历史事实。不计较人命代价的   话,志愿军方面的确有理由骄傲地庆祝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但在1952年10月里,志   愿军还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志愿军这一段的战斗都打得很糟。伤亡惨重而保不住阵地。   就在10月初,享有“万岁军”称号的志愿军王牌38军,以全新苏式装备同人数居于劣   势的韩九师争夺白马山。却被打得狼狈而归,首开志愿军败给韩国军队的纪录。志司在1   0月15日给十五军的电报中承认38军甚至难以啃下韩军“一个加强营的阵地”。而十   五军部队情况也不好,此时正处在人员伤亡和阵地丢失的高峰时期,士气十分低落。10   月18日,十五军四十五师首次丧失了上甘岭地区全部表面阵地。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对   此十分不快,他在电话中向秦基伟发火道:“你今天晚上一定要把两个山头给我夺回来!   夺不回来你干脆回家放羊去!”。而秦基伟心情也很坏,10分钟后他即将压力向四十五   师师长崔建功传递:“你要是夺不回阵地,你就别回来见我!”(叶雨蒙《出兵朝鲜纪   实》第668页)。王近山所说的“两个山头”,就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   山。          从这一段情况看,志愿军高层憋着一股窝囊气,急于打个“翻身仗”。而且10月1   9日离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参战两周年纪念日很近。国内刚派出一个大型的慰问团来   到前线。志愿军领导显然有打一个胜仗给“祖国慰问团”看看、向周年纪念日“献礼”的   意图。从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亲自为此战调派喀秋莎火箭炮团的情节看,志司对这一仗   很重视也舍得投入。美韩军在第二天都指出19日晚志愿军的炮火异常猛烈。有的说是朝   鲜战争以来最猛烈的一次。有的指出志愿军发射的弹药量已经超过了联军。而志愿军投入   的兵力,联军估计为两个步兵团。志愿军方面的数字则从三个连到七个连不等。但从四十   五师当日伤亡3000多人的情况看,投入两个团的说法是可信的。          开战前,志愿军当局做了一个罕见的安排。竟把慰问团成员请上五圣山,让“祖国代   表”们拿着望远镜亲自观看战场实况。这显示志愿军高层信心很足。也许他们觉得投注了   巨大的资源,兵力规模与地面火力上均占明显优势,志愿军应能轻松取胜。毫无疑问,这   个做法也加大了秦基伟崔建功们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在作战中不顾一切野蛮用兵,只求   取胜。而志司高层对此战获胜过于乐观,缺乏失利的心理准备。期望越高,当失利成为现   实时恼怒当然越强。这又必然促成在秦基伟崔建功们作战失利后极力设法掩盖败绩。          3、二十日天亮后上甘岭西部战区格局清晰。不便谎报。秦基伟崔建功只能从夜间混   战中安排“全面收复阵地”。          志愿军全力进攻近十个小时,付出惨重代价却只收复了两个阵地。王近山严令收复的   “两个山头”只取得一个。最重要的主峰597.9以及靠近主峰的几个高地仍然在美军手   中。此战不能说完全失败,也属严重失利。面临着“回去放羊”等后果,秦基伟崔建功们   不在战果上作手脚就过不了关。他们需要声称“全面恢复了阵地”。但是谎报这个战果的   难度比较大。因为它不同于谎报歼敌人数。依解放军的习惯看,在歼敌人数成果上吹吹大   话不太要紧。上级即使不相信也不会很怪罪。但谎报阵地得失则关系军事要害,非同小   可。无论什么军队,对于阵地归属,战线走向、敌我识别范围等要紧情报均不能容许随意   作假。否则仗就没法打了。          志愿军的各兵团和志司都有自己的情报部门,时刻观察收集各种资料。朝鲜人民军以   及苏联顾问参谋机构也有自己的战场观察和情报收集机构。从五圣山观察哨所俯视上甘岭   地区,用一架普通望远镜即可清晰分辨谁占据着各山头的阵地。而美军几乎天天发布战   报。作战前线还有各国媒体记者采访。兵团和志司以及苏、朝各方对前线状况十分了解,   很清楚20日天亮后主峰等阵地依然在美军手里的事实。          根据联军战报以及西方记者从前线采访发回的报道,美军于19日晚成功地守住了包   括主峰在内的大部分阵地,而韩军失去所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20日白天韩军发动   反攻,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因此上甘岭东侧战况激烈。但上甘岭西侧美军防区内则   相当沉寂。自从早晨6点多志愿军部队被打回Pike’s Peak(六号高地)后,这个地区基本   没有战斗。联军战况通报说,20日白天这一地区的双方除了零星冷枪射击之外,都没有   试图进攻对方。   
  秦基伟崔建功们如果把“胜利”定在黄继光阵亡后的天亮时分,势必无法向上级解释   为什么天亮的时候主峰等阵地还在美军手里的事实。他们不能公然对抗上级已掌握的情   报。挑衅上级知情能力的后果要比“回去放羊”更严重。此路不通。他们能做到的,是借   着夜间激烈混战的情况搞浑水摸鱼。他们安排得比较巧妙:首先,他们把战果比较好的午   夜时分算作战斗结束时间。那个时候志愿军部队进到了离主峰较近的地方。美军战报提到   志愿军“一度攻至离主峰300码之处”。这无疑给秦基伟崔建功们声称“收复主峰”提   供了方便。才不过两三百公尺的距离,稍微“模糊”一下就算到了山顶。黑灯瞎火的谁说   得清呢?“美国侵略军”发表的战报总不能都相信吧?鉴于“美帝国主义固有的欺骗   性”,理直气壮地减去这三百码,不就完成“收复主峰”的任务了吗?而“收复主峰”是   最关键的成果。有了这个成果,其他阵地即便还在美军手中也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   “全面收复表面阵地”的战果就出来了。对于攻击受阻的志愿军部队在天亮时被美军炮火   轰回这一段过程,则被秦基伟们划入“另一次”战斗中去。这是秦基伟们“午夜胜利”法   中最精妙的一笔:一场战斗变成了两场,“进攻未达被击退”变成“曾经攻占然后又失   守”。一次败仗变成了一胜一败,攻坚未得变成先得后失。改动不算太大,却有了“胜   利”可言,总算是“完成过”任务了。当然,为了使“两场战斗”的说法显得合理,中间   就需要有个合理的间隔。间隔不能太短,否则与“反复争夺”分不清。“胜利”不够结实   稳定。但间隔也不能太长,否则阵地在天亮前“来不及失守”,无法符合天亮时格局,也   会露出马脚。秦基伟们只有让“我军”在午夜胜利,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这一切。   他们留几个小时给美军去“组织反攻”,把美军“反扑”定于“凌晨五时”开始。这样一   来,主峰即可天亮前后“及时失守”了。20日白天美军还在主峰上的情况也就好解释   了。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大功告成,一切完满。只可惜漏掉了黄继光。
      4、花开多支,各自表述;缺乏协调,铸成大错。          正当秦基伟崔建功们为了向上级交代而把战斗“一分为二”的时候,四十五师各部也   展开了各种“英勇事迹”的编造活动。这种“树英雄”活动对于战斗失利的部队非常重   要:仗是打得不好,但好在大家都无比英勇。失利的责任就会减轻一些。横竖不是我军无   能而是美军太狡猾。我们的战士甚至在堵着枪眼的时候还积极主动地兼顾别的工作。都努   力到这份上了,还要我们怎么样?各方都在积极编造光彩故事,忽略了互相协调。新华社   的任务是搞好宣传,很可能不知道也不在乎秦基伟崔建功们改动“我军胜利”的时间。因   而仍然把凌晨留给黄继光去“堵枪眼”。从此铸下这“千古之恨”。不过这在当年以及其   后的几十年里都不是问题。一来中国老百姓根本无权质疑。反正你解放军造什么大家就学   什么。二来从50年代到80年代,当局都是单独宣传黄继光在“一次战斗”中的事迹,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日期。中国公众实际上也无从把该事迹与其他事件相对照。所以秦军长   崔师长们的“午夜胜利”说一直很安全。安全到他们可以完全忘记黄继光。直到2000   年前后更多上甘岭作战具体情况透露出来后,这个漏洞才有可能被发觉。但此时已经太晚   了。     
  九、解放军弄虚作假的风气有多浓?          可能有读者要抗议:你造谣!我们的解放军哪里是这个样子的?一支弄虚作假的军队   怎么可能打胜仗?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就解放军弄虚作假风气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诚然,“军中无戏言”。任何军队都不会允许部队在影响军机大事的问题上说假话,   否则军队不能作战。解放军在这方面也不例外。解放军的弄虚作假,主要集中在有利于本   军队打胜仗的项目上。诸如谎报战果,编造英雄以及瞒报伤亡损失这一类弄虚作假对解放   军打胜仗有极大帮助。在解放军所处的特定环境下,弄虚作假的确帮助他们打胜仗。这是   千真万确的事实。解放军的“特定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解放军是一支严重依赖蒙蔽士兵思想的军队。维持该军士气主要依靠强烈积   极的“正面鼓气”宣传和严密地掩盖负面情况。如果解放军不能在战果上弄虚作假,不能   掩盖本军的损失和丑闻的话,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将会迅速散失殆尽。因此解放军各级长期   纵容甚至鼓励谎报战果的行为;而对于负面情况,更采取严厉措施加以保密。          另方面,解放军是豁免公众监督的。弄虚作假不怕受到外界抨击。只要本军领导喜   欢,弄虚作假就可以进行到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世界上遮蔽最厚、黑幕最重的一支军   队。我想对于这个说法持异议者不会很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媒体可以揭露和追踪报道   本国军队的丑闻和犯罪案件。中国媒体可以吗?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在战时定期发布本军   战损数字;在平时及时公布事故伤亡和军人犯罪受审消息。而解放军从没有这样的规矩。   在朝鲜战争中,联军司令部和美国国防部基本上每日发布本军伤亡数字和名单;而朝中军   队一向只发布敌人伤亡数字,并且是N倍夸大后的“战果”。          从工农红军起,中共军队就是豁免舆论监督的。常识告诉我们,紧密包裹、豁免舆论   监督的环境是舞弊活动的最佳温床。因此舞弊作假风气在解放军中大行其道。一点也不违   背逻辑。诚实的人在这支军队里没有前途;大胆弄虚作假者反而平步青云。八路军谎报平   型关战斗成果的事实早已为大众所知。但当年参与谎报并持续用虚假战果欺骗大众达几十   年的责任人林彪、聂荣臻、朱德、杨成武、李天佑等等将领何时因为这起重大丑闻受到过   中国媒体哪怕是一句话的批评?中国媒体不但不追究他们的丑行,反而毕恭毕敬地依据谎   报的战果歌颂他们的“卓越功勋”。解放军各级干部生存在这样高度鼓励作假的环境中,   不积极地弄虚作假怎么对得起党对得起上级对得起这份工作?          尽管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电文早已不具机密价值,尽管上甘岭战役被解放军引为最高   的自豪,但解放军当局极少公开该“辉煌战役”中的作战电文。已公布的几件也仅有只言   片语。这种躲闪遮掩的做法让人觉得那些文件记载的是另一番情景。我们通过联合国军方   面的资料并对照国内资料所透露的零星情况,多少看到一些志愿军不愿意公开的真相,其   中就包括部队在上甘岭作战中弄虚作假的情况。
  1、秦基伟“全部恢复阵地”的说法与敌我双方资料都不符。          秦基伟的文章以及解放军的其他文献中说志愿军在19日半夜“全部恢复了阵地”。   并且声称志愿军部队将这些阵地守到20日白天,与敌“激战终日,反复争夺达四十余   次”然后才放弃云云。这些说法,不但与联军的战报以及西方记者的前线报道对不上号,   还与部分志愿军人员的回忆资料相矛盾。          四十五师干部刘云魁的回忆,就与秦基伟的说法完全矛盾。据《最先报道黄继光的新   闻干事刘云魁》一文,刘云魁于20日早晨7点抵达六连。他在坑道口处听到连长万福来   在讲话。当万讲到黄继光“是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的时候,战士们开始哭   泣。“坑道内充满了悲凄声”。万福来怒斥“软蛋! 哭, 哭顶个屁用”等。这情况印证   了联军战报中关于该部志愿军于6点多被打回Pike’s Peak(六号高地)的说法。坑道中这   幅悲伤肃穆的景象,完全与秦基伟的“午夜胜利”说对不上号。若秦基伟说法为真的话,   该连此刻不会躲在坑道里抹眼泪,而应该守卫在“夺回”的主峰或零号高地上,且正在与   敌人“激战终日”中。刘进了坑道后在里面呆了将近一天一夜,于第二天凌晨返回师部。   他的回忆资料中未提及任何与敌军“反复争夺达四十余次”有关的活动。只有悲伤肃穆的   气氛以及战士们和他一起“回忆黄继光事迹的点点滴滴”等情节。可见该连自20日天亮   后整整一天一夜呆在坑道里没动窝。更没有进行任何与敌军“反复争夺达四十余次”有关   的活动。          参战的135团六连连长万福来、通讯员肖登良的回忆文章,都明确无误地指出他们   在凌晨时分仍然没有完成夺回零号阵地的任务。他们的回忆资料中提及的上级催促、营参   谋长亲赴火线督战直至黄继光献身等等情节都发生在20日凌晨。证明秦基伟们的“午夜   胜利”说不实。而他们对于秦基伟们声称的天亮后与敌“激战终日”说法,却未能提供哪   怕是一句话的旁证。存活至今的其他六连官兵,除了重复官方版本的黄继光事迹外,也没   有提到任何关于这次“激战终日”的情况。          解放军方面的众多资料也闪避当晚“夺回主峰”的过程。本次作战在解放军战史上占   有一定地位。多部军事文献都提到它。而夺回主峰是本次作战最主要的目标。如果真有夺   回的话,很值得大书特书。然而经查多本解放军方面的书籍文献,发现它们对此事均相当   回避。不是根本不提,就是含含糊糊一语带过。担任进攻主峰任务的当事人之一,134   团八连班长崔含弼的回忆中,也没有攻上主峰的叙述。十五军政治部于1959年出版过   一本《战斗在上甘岭》的文集。其中有一篇崔含弼写的《意志战胜了敌人》。根据崔的说   法,总攻开始后,他带领班里战士冲出坑道“直取597.9高地”。但他很快和战友失   去联系,剩下独自一人杀敌炸碉堡。稍后他被主峰上的敌人发觉,“一片机枪子弹盖过   来”把他打成重伤。再往下,他带伤指挥掩护别人进攻主峰(连排干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   了)。但没过多久他却昏迷了。部队是否攻占主峰,他因“昏迷”而无可奉告。待他醒过   来时,战士请示是否继续前进。他却说:“不能再向前发展了。我们兵力不够,如果敌人   迂回过来捣毁坑道口,那就危险了。”读到这里才恍然发现,他们打了许久,位置却一直   在“坑道口”!而按照秦基伟们的说法,他们根本不该在“坑道口”磨蹭,早该攻上山头   去“全歼”主峰上的守敌。然后还要在上面守到天亮,然后再与美军“激战终日”等等。   崔含弼们打了半天基本在原地没动,最后倒要应付美军“迂回过来捣毁坑道口”。这是防   御而不是进攻态势,根本不是“收复主峰”应该有的情况。          志愿军134团对主峰的攻势短暂且微弱。以至于美军后来很放心地把所有支援炮火   都转去压制135团方向的进攻。这应该和四十五师进攻部署被美军破解有关。四十五师   提前将部队秘密运动到主峰下的坑道中。意图缩短攻击距离、增加进攻的突然性。但美军   与志愿军交战一周后,对各山头下的志愿军坑道加强了防范。使志愿军依托坑道作战的效   果变差。美军20日发布的战报中称他们曾在主峰下的金矿洞中发现了志愿军部队。他们   将洞口炸塌,当时约有十多人被封在里面。解放军方面的资料提到134团四连预潜伏于   金矿洞,却没有提到该连参加争夺主峰的任何细节。看来该连被美军发觉后,除部分伤亡   被俘外,剩下的被封在洞里了。而八连部队“进攻”许久仍未离开坑道口的事实,说明其   他坑道也遭到美军的监视封锁,不但无法发起有效的进攻,连打出坑道口也很困难。
  1、秦基伟“全部恢复阵地”的说法与敌我双方资料都不符。          秦基伟的文章以及解放军的其他文献中说志愿军在19日半夜“全部恢复了阵地”。   并且声称志愿军部队将这些阵地守到20日白天,与敌“激战终日,反复争夺达四十余   次”然后才放弃云云。这些说法,不但与联军的战报以及西方记者的前线报道对不上号,   还与部分志愿军人员的回忆资料相矛盾。          四十五师干部刘云魁的回忆,就与秦基伟的说法完全矛盾。据《最先报道黄继光的新   闻干事刘云魁》一文,刘云魁于20日早晨7点抵达六连。他在坑道口处听到连长万福来   在讲话。当万讲到黄继光“是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的时候,战士们开始哭   泣。“坑道内充满了悲凄声”。万福来怒斥“软蛋! 哭, 哭顶个屁用”等。这情况印证   了联军战报中关于该部志愿军于6点多被打回Pike’s Peak(六号高地)的说法。坑道中这   幅悲伤肃穆的景象,完全与秦基伟的“午夜胜利”说对不上号。若秦基伟说法为真的话,   该连此刻不会躲在坑道里抹眼泪,而应该守卫在“夺回”的主峰或零号高地上,且正在与   敌人“激战终日”中。刘进了坑道后在里面呆了将近一天一夜,于第二天凌晨返回师部。   他的回忆资料中未提及任何与敌军“反复争夺达四十余次”有关的活动。只有悲伤肃穆的   气氛以及战士们和他一起“回忆黄继光事迹的点点滴滴”等情节。可见该连自20日天亮   后整整一天一夜呆在坑道里没动窝。更没有进行任何与敌军“反复争夺达四十余次”有关   的活动。          参战的135团六连连长万福来、通讯员肖登良的回忆文章,都明确无误地指出他们   在凌晨时分仍然没有完成夺回零号阵地的任务。他们的回忆资料中提及的上级催促、营参   谋长亲赴火线督战直至黄继光献身等等情节都发生在20日凌晨。证明秦基伟们的“午夜   胜利”说不实。而他们对于秦基伟们声称的天亮后与敌“激战终日”说法,却未能提供哪   怕是一句话的旁证。存活至今的其他六连官兵,除了重复官方版本的黄继光事迹外,也没   有提到任何关于这次“激战终日”的情况。          解放军方面的众多资料也闪避当晚“夺回主峰”的过程。本次作战在解放军战史上占   有一定地位。多部军事文献都提到它。而夺回主峰是本次作战最主要的目标。如果真有夺   回的话,很值得大书特书。然而经查多本解放军方面的书籍文献,发现它们对此事均相当   回避。不是根本不提,就是含含糊糊一语带过。担任进攻主峰任务的当事人之一,134   团八连班长崔含弼的回忆中,也没有攻上主峰的叙述。十五军政治部于1959年出版过   一本《战斗在上甘岭》的文集。其中有一篇崔含弼写的《意志战胜了敌人》。根据崔的说   法,总攻开始后,他带领班里战士冲出坑道“直取597.9高地”。但他很快和战友失   去联系,剩下独自一人杀敌炸碉堡。稍后他被主峰上的敌人发觉,“一片机枪子弹盖过   来”把他打成重伤。再往下,他带伤指挥掩护别人进攻主峰(连排干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   了)。但没过多久他却昏迷了。部队是否攻占主峰,他因“昏迷”而无可奉告。待他醒过   来时,战士请示是否继续前进。他却说:“不能再向前发展了。我们兵力不够,如果敌人   迂回过来捣毁坑道口,那就危险了。”读到这里才恍然发现,他们打了许久,位置却一直   在“坑道口”!而按照秦基伟们的说法,他们根本不该在“坑道口”磨蹭,早该攻上山头   去“全歼”主峰上的守敌。然后还要在上面守到天亮,然后再与美军“激战终日”等等。   崔含弼们打了半天基本在原地没动,最后倒要应付美军“迂回过来捣毁坑道口”。这是防   御而不是进攻态势,根本不是“收复主峰”应该有的情况。          志愿军134团对主峰的攻势短暂且微弱。以至于美军后来很放心地把所有支援炮火   都转去压制135团方向的进攻。这应该和四十五师进攻部署被美军破解有关。四十五师   提前将部队秘密运动到主峰下的坑道中。意图缩短攻击距离、增加进攻的突然性。但美军   与志愿军交战一周后,对各山头下的志愿军坑道加强了防范。使志愿军依托坑道作战的效   果变差。美军20日发布的战报中称他们曾在主峰下的金矿洞中发现了志愿军部队。他们   将洞口炸塌,当时约有十多人被封在里面。解放军方面的资料提到134团四连预潜伏于   金矿洞,却没有提到该连参加争夺主峰的任何细节。看来该连被美军发觉后,除部分伤亡   被俘外,剩下的被封在洞里了。而八连部队“进攻”许久仍未离开坑道口的事实,说明其   他坑道也遭到美军的监视封锁,不但无法发起有效的进攻,连打出坑道口也很困难。
  1、秦基伟“全部恢复阵地”的说法与敌我双方资料都不符。          秦基伟的文章以及解放军的其他文献中说志愿军在19日半夜“全部恢复了阵地”。   并且声称志愿军部队将这些阵地守到20日白天,与敌“激战终日,反复争夺达四十余   次”然后才放弃云云。这些说法,不但与联军的战报以及西方记者的前线报道对不上号,   还与部分志愿军人员的回忆资料相矛盾。          四十五师干部刘云魁的回忆,就与秦基伟的说法完全矛盾。据《最先报道黄继光的新   闻干事刘云魁》一文,刘云魁于20日早晨7点抵达六连。他在坑道口处听到连长万福来   在讲话。当万讲到黄继光“是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的时候,战士们开始哭   泣。“坑道内充满了悲凄声”。万福来怒斥“软蛋! 哭, 哭顶个屁用”等。这情况印证   了联军战报中关于该部志愿军于6点多被打回Pike’s Peak(六号高地)的说法。坑道中这   幅悲伤肃穆的景象,完全与秦基伟的“午夜胜利”说对不上号。若秦基伟说法为真的话,   该连此刻不会躲在坑道里抹眼泪,而应该守卫在“夺回”的主峰或零号高地上,且正在与   敌人“激战终日”中。刘进了坑道后在里面呆了将近一天一夜,于第二天凌晨返回师部。   他的回忆资料中未提及任何与敌军“反复争夺达四十余次”有关的活动。只有悲伤肃穆的   气氛以及战士们和他一起“回忆黄继光事迹的点点滴滴”等情节。可见该连自20日天亮   后整整一天一夜呆在坑道里没动窝。更没有进行任何与敌军“反复争夺达四十余次”有关   的活动。          参战的135团六连连长万福来、通讯员肖登良的回忆文章,都明确无误地指出他们   在凌晨时分仍然没有完成夺回零号阵地的任务。他们的回忆资料中提及的上级催促、营参   谋长亲赴火线督战直至黄继光献身等等情节都发生在20日凌晨。证明秦基伟们的“午夜   胜利”说不实。而他们对于秦基伟们声称的天亮后与敌“激战终日”说法,却未能提供哪   怕是一句话的旁证。存活至今的其他六连官兵,除了重复官方版本的黄继光事迹外,也没   有提到任何关于这次“激战终日”的情况。          解放军方面的众多资料也闪避当晚“夺回主峰”的过程。本次作战在解放军战史上占   有一定地位。多部军事文献都提到它。而夺回主峰是本次作战最主要的目标。如果真有夺   回的话,很值得大书特书。然而经查多本解放军方面的书籍文献,发现它们对此事均相当   回避。不是根本不提,就是含含糊糊一语带过。担任进攻主峰任务的当事人之一,134   团八连班长崔含弼的回忆中,也没有攻上主峰的叙述。十五军政治部于1959年出版过   一本《战斗在上甘岭》的文集。其中有一篇崔含弼写的《意志战胜了敌人》。根据崔的说   法,总攻开始后,他带领班里战士冲出坑道“直取597.9高地”。但他很快和战友失   去联系,剩下独自一人杀敌炸碉堡。稍后他被主峰上的敌人发觉,“一片机枪子弹盖过   来”把他打成重伤。再往下,他带伤指挥掩护别人进攻主峰(连排干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   了)。但没过多久他却昏迷了。部队是否攻占主峰,他因“昏迷”而无可奉告。待他醒过   来时,战士请示是否继续前进。他却说:“不能再向前发展了。我们兵力不够,如果敌人   迂回过来捣毁坑道口,那就危险了。”读到这里才恍然发现,他们打了许久,位置却一直   在“坑道口”!而按照秦基伟们的说法,他们根本不该在“坑道口”磨蹭,早该攻上山头   去“全歼”主峰上的守敌。然后还要在上面守到天亮,然后再与美军“激战终日”等等。   崔含弼们打了半天基本在原地没动,最后倒要应付美军“迂回过来捣毁坑道口”。这是防   御而不是进攻态势,根本不是“收复主峰”应该有的情况。          志愿军134团对主峰的攻势短暂且微弱。以至于美军后来很放心地把所有支援炮火   都转去压制135团方向的进攻。这应该和四十五师进攻部署被美军破解有关。四十五师   提前将部队秘密运动到主峰下的坑道中。意图缩短攻击距离、增加进攻的突然性。但美军   与志愿军交战一周后,对各山头下的志愿军坑道加强了防范。使志愿军依托坑道作战的效   果变差。美军20日发布的战报中称他们曾在主峰下的金矿洞中发现了志愿军部队。他们   将洞口炸塌,当时约有十多人被封在里面。解放军方面的资料提到134团四连预潜伏于   金矿洞,却没有提到该连参加争夺主峰的任何细节。看来该连被美军发觉后,除部分伤亡   被俘外,剩下的被封在洞里了。而八连部队“进攻”许久仍未离开坑道口的事实,说明其   他坑道也遭到美军的监视封锁,不但无法发起有效的进攻,连打出坑道口也很困难。
  2、夸张战果。          此战联合国军伤亡数百人。据美国国防部发布战损数字,20日美军确认伤亡94人   (亡15伤77失踪1非战伤亡1)。21日确认伤亡55人(亡6伤43失踪6)。这   149人是两天时间里美军确认的陆海空军在全朝鲜的损失。上甘岭地区这10个小时的   战斗伤亡只是其中一部分。目前尚未找到韩军方面在这一天的确切伤亡数字。但韩军在上   甘岭作战期间单日伤亡未见有超过300人的记录。他们当晚与志愿军交战规模较小,伤   亡数也应在300以下。这样当晚作战中联合国军官兵伤亡不会多于500人。而根据   《中国人才》杂志1998年3月号上胡士华的《王清珍回忆黄继光烈士牺牲前后》一   文,前志愿军四十五师卫生员王清珍回忆说,19-20日的战斗中四十五师伤亡达到30   00多人。3000比500,这是多么惨重的代价!          但志愿军方面大幅夸张战果。《人民日报》报道说“十九日,我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   猛烈反击,一举歼灭敌人二千五百多名。”夸大五倍以上。而新华社则说光零号高地一处   就全歼“两个营一千二百多人”。一个比一个能吹。          张嵩山写的《摊牌 争夺上甘岭纪实》一书中透露当时四十五师是这样统计歼敌数字   的:19日开战后两个半小时,各团上报歼敌数字就达2500多人。而师部根据各方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军上甘岭战役真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