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乡镇蒲黄榆四里危改房图纸政策,1 交不交钱,交多少,交什么类型的钱。2是人人

《女子特警队
四川省女子特警队》 女子特警队
四川省女子特警队【人人网 - 分享】
《女子特警队
四川省女子特警队》 女子特警队
四川省女子特警队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也爱看
刚睡醒迟到了
再來,剛剛莫名當機
任务任务??
飘扬过海来看你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救救大邑县安仁中学(转自天涯社区)
『』急!急!!急!!!救救我的母校!中国最美最有文化底蕴的中学——大邑安仁中学(前身文彩中学)
作者:&提交日期:
&&&&安仁中学,我的母校,原名文彩中学,由刘文彩于1942年捐资200万美圆修建,占地2000亩,聘请德国专家设计,亲自监理,建成全国软硬件一流的校园,几十年来为中国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然而母校从建校之日起,经过了无数次的劫难:建校之初就处于政权换代的飘摇之中,经过进步人士和各方的努力,得以完备留存下来;在疯狂的“文革”时代,“红小兵”小将和“造反派”的轮番冲击的狂浪中,母校在广大师生的誓死捍卫下,再次度过一次次浩劫;在破“四旧”的恶浪又一次袭来时,我的母校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艰难困苦中的母校和社会一大批清醒而有良知的人们,是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保护学校一大批古籍,留住了母校之根,宏扬了安仁中学之魂!而今在这中国历史最为富强的开平盛世,尊师重教早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今天,我的母校却为了所谓经济发展不得不强制搬迁,这一短视行为无不让人扼腕叹息,这么书香四溢,文化底蕴极厚的校园却不如一棵挡道的古树,蜀之望县--大邑,真容不下一张书桌吗?可悲可叹!
  现在安仁中学(前身为文彩中学)和所有刘家公馆早已收归国有,国家(具体说大邑县政府)是安仁中学的所有人,在我们这个威权社会还远没有进入公民社会的今天,所有的政府决策完全掌握在当权部门的手中,政策的科学与否在于当权着的素质与良心.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镇,许多居民祖孙3代都是安仁中学的校友,对她充满无限的依恋,然而百姓没有学校所有权,没有抗争的本钱与实力,只有眼睁睁看着“这出身不好,背景不好”多灾多难的校园毁灭在我盛世中华,毁灭于本该保护她的地方政府,相较于毕其所有建造她护佑她的目不识丁的刘文彩,地方实权派何以面目面对历史的拷问?母校行将湮灭,何其悲哀,通彻心扉.安仁百姓不是没有抗争,散布在海内外的校友不是没有呼吁呐喊,然而在这GDP决定一切的经济癫狂中,抗争与呐喊何其渺然!然而民不与官斗的古训在这当今社会更有现实的意义,不是吗,小老百姓就是自己所有的房产,强势部门一声令下,就是自焚也挡不住这疯狂的冒进的GDP,GDP就是政绩,GDP就是官位,我的母校--安仁中学就是GDP的祭品!
  校园已经出让,但出让的更是安仁中学之魂!新校址已经机器轰鸣,不过又是一座钢精水泥瓷砖玻璃堆积成的现代垃圾,她根本无法承载安中之魂:进德修业!
  悲哉!美丽的安仁中学!悲哉!人文的安仁中学!
  四川大邑安仁中学--我为你哭泣!
大气而又内敛的老校门
翠柏掩映的校园
古朴凝重的钟楼
端庄典雅古籍漂香的图书室
校舍庭院间的走廊
幽雅静谧的校舍
巍峨宏伟的礼堂
书香浸润的校园
校舍间的小牌楼
校园也是花园
缔造者第一任董事--刘文彩
歌特式走廊
古朴的校舍
作者: 回复日期: 21:22:16 
1941年初秋,在刘文彩老公馆的西式客厅内,一场十几个人的集会正在进行。刘文彩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集会,这一次的商讨主题是要在安仁街上建一所中学,文彩中学。讨论异常激烈,建学校的各种问题包括建筑样式和规模大小,与会的人都提出了多种方案。
  刘文彩的心中,对中学只有一个标准:创办一所一流的中学,他对参会的人说:“干!拼着2000亩地不算事,等于我给他们四弟兄(刘文彩的四个儿子)每人少买500亩地,办个学校也有些望头。”
  这是记在《地主庄园沧桑录》上的一个故事,除去开会的地点有些出入外(刘文彩一般喜欢在茶楼开会),基本属实。
  刘文彩没念过几年书,斗大的字也认识不了几箩筐。功成名就之后,刘文彩常常感到自身文化素养欠缺,始终对文化教育存敬畏之心。在刘文彩的心中,捐资办学更成为他暮年的一件头等大事。
  刘文彩是个说刮风就下雨的急性子,决定干了就立刻开始选址、征地。在安仁镇安仁街的南面街口,刘文彩看中了一片稻田,加上附近罗、李、杨三姓的坟园,这一大片区域就成了未来中学的校址。
& 如何让农民把农田让出来盖学校?一般人肯定会想,刘文彩有权有势,强行征地不就得了。刘文彩没有来硬的,而是制定了一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搬迁。他用自己的两亩地换规划区的一亩地,用自己的两间屋换规划区的一间屋。
  除此之外,个别拆迁户还有额外优惠。比如有个小农叫陈启贤,他原本只有10亩地,按规定可换20亩。但是刘文彩当时手中的地契,最少的一张也有40亩,要是到县府地政部门把地契换零,又要托人,还费时间,刘文彩没那个耐心。结果除了陈启贤应得的20亩地,又白搭了20亩。
  陈启贤意外发了笔横财。但始料不及的是,就因这40亩地,在建国后的土改中,陈启贤被划为地主,因福得祸一家子挨批斗。
      
 征地解决了,让刘文彩最头疼的技术人才问题却一时很难解决。刘文彩要盖中学,可他手底下,没有一个懂工程建筑的人,搞绘图设计的就更没有。就在刘文彩犯难的时候,恰好安仁镇上来了一个专家小组。当时,国民**要在安仁镇附近修建备战机场专用公路,这些专家就是负责修路的技术专员。
  因为机场临时改址,工程暂时搁置。专家们闲来无事,就买了点礼品来看望安仁镇的头面人物刘文彩。这下让刘文彩抓住了机会。对这些专家,刘文彩是好吃好喝好招待,专家一听说刘文彩盖学校没有图纸,就自发设计了文彩中学的建筑草图。为了感谢专家,刘文彩特地叫人去县里请来30多个高级厨师,给专家小组办了场盛大宴席,还亲自向专家一一鞠躬致谢。
  文彩中学开工后,专家小组要调离了,其中两名川籍专家——张先仕和彭鼎铭——自愿辞去了“铁饭碗”,留下来给文彩中学做起了技术保障,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刘文彩不懂建筑,照常理,他钱也拿了,名也出了,剩下的建校事务就不用再管了。可刘文彩还闲不住,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才放心。已经快60岁的人了,还整天在为建校奔波。从1941年秋到1944年底,文彩中学建造的这三年时间里,刘文彩的生活中就只有中学,几乎天天泡在尘土飞扬的工地。
  在文彩中学落成后的碑记中这样记载:“自是役经始,公无日不亲临监视:严冬立雪,手脚皲皱;盛夏量材,汗常浃背,逮目堵皆兴,不知耗几许心血矣!”
 刘文彩对学校的建造质量更是要求极高。他自己投资了3亿5千多万元法币(合当时美元200多万元),但资金还是很紧张。即便如此,刘文彩坚持不减一砖一瓦,高标准严要求,宁亏自家不亏学校。
  拿学校的礼堂来举例。修建此礼堂时,刘文彩要求尽量大些,但是要大到什么程度呢?长28米,宽23米,面积约644平方米,礼堂的房顶不用一根横梁,全是钢材焊接。刘文彩从成都请来了最好的焊接工人,买来了质量上乘的钢材。如今。这个礼堂至今仍气派不凡地矗立在学校内。
  文彩中学建成了。一个县级中学,它的规模让人惊叹,不说乡镇,就连大城市也不多见。
      
      开学之日放弃校产
      创造环境一流守护
  刘文彩要办一流的中学,自然要有一流的师资。所以,他从成都及四川全省广聘名师。
  文彩中学高男一班毕业生彭学鑫回忆说:“文彩中学的关键老师,都是成都甚至四川很有名气的,教数、理、化、英语,比如教英语的吴世谦是华侨,英语棒极了,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真正学到了东西。”这种师资,让其他官办和私立学校无法望其项背。
  在教学设备上也花了大本钱,文彩中学尽量增加图书室的藏书量及其它文化医疗设施,还大量购进理化实验仪器,以便学生可进行分组实验。刘文彩还聘专人在安仁修造发电厂,给学校改善早、晚自习的照明条件。
  1945年初,文彩中学正式开学,包括国民**行政院院长孙科、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内的许多政要送来了贺辞、贺匾。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商衍鎏更是佩服刘文彩的兴学义举,亲自为文彩中学题写了八幅对联。很可惜,这些珍贵的墨宝在“文革”中全部化为灰烬。
  开学典礼上,刘文彩当众宣布:“学校成立之日,刘家对之不再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刘文彩没有把学校看成自己的私产,放弃了校产,还规定自己的子女不得占有,更不能继承。刘家惟一保留的权力,就是对学校的监督权,及每年对学校的财务进行一次清理,仅此而已。
  口头宣布后刘文彩还不放心,他特意雇人把自己的训示刻在石碑上,把石碑放在文彩中学校园里,让天下皆知,以防后裔隐匿、篡改。
  刘文彩这个捐资人,从不干预学校的教学工作,而是本分地履行他文彩中学守护者的职责。他动用自己在当地的权势,保障师生们一个静谧安全的环境,校园外的治安动荡在校门前望而却步。刘文彩还规定,全校师生凡出门必须配戴校徽。校徽就是学生们的护身符,戴上校徽,“没有一个被地痞流氓侮辱的,甚至连学生家庭也跟着沾了光。”
  刘文彩也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守护者。学校建成3年后,安仁发大水,全镇被淹,大水从地势高的仁和街涌进文彩中学,积水一尺多深。退水后,刘文彩带人,把仁和街下挖了半尺到三尺,这一下,原来居高临下的仁和街从此比文彩中学矮了半截。以后再发大水,文彩中学得以保全,可仁和街却经常遭灾,当街商户损失严重。
  别以为刘文彩不顾别人的死活,被淹的仁和街是他独资兴建的,街上大多店铺是刘文彩自己的,所以受损失最大的还是他自己,但为了中学,刘文彩也顾不了这许多。
      
      穷孩子不能失学
      好老师待遇更高
  刘文彩办学不是为了敛财,相比于他对学校每年1000亩田产的投入,学生的学费却非常低廉。据《地主庄园沧桑录》记载,1945年春,文彩中学招收第一期学生300多人,全部免费入学。以后各期学生,每期学费也不过6斗米,比当时的一些公立中学的学费还要低。
  “文革”中有人对刘文彩晚年兴学极尽谩骂之能事,说他办学是为了培养剥削阶级子弟,而实际上文彩中学的学生很多是贫苦农民子弟。除了低廉的学费,刘文彩还设立一项“清寒补助金”,定向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保证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出资人除了刘文彩,还包括安仁镇的其他士绅。
  文彩中学高男一班学生彭学鑫,当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考入文彩中学后,他的学费和灯油费全部减免,所交伙食费也寥寥无几,因此在该校顺利地读完高中,后来成了著名的机械专家。
  彭学鑫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母校:“文彩中学为川西平原及成都市培养了许多人才,特别是把许多贫寒子弟培养出来,这实在是不简单的事。”
  不仅对贫寒学生照顾有加,对外地学生,刘文彩也想得周到。抗战胜利后不久,二十四军分到八辆卡车(二十四军为刘文彩六弟刘文辉的部队),刘文彩立刻挑了一辆,当成了文彩中学的校车,专供外地学生上学、回家之用,避免学生长途跋涉的辛苦。
  对教师,刘文彩更是待若上宾。他之所以能网罗到这么多的名师,优厚的薪水是一个重要的筹码。他给老师开出的薪水,是普通中学老师的双倍,优秀教师的薪金更在原收入的两倍以上。
  还有一项待遇也是非常诱人的,那就是该校老师人人都有一座独门小院,院内花台、鱼池、书房、客厅、宿舍、厨房,一应俱全,幽静别致。就连老师回家探亲,刘文彩也是关怀备至,一律派车接送。比起如今民办学校的教师待遇,文彩中学的老师们堪称幸福。
  解放后,文彩中学被**接管,改名为大邑县中学,1958年,刘文彩被彻底“批倒批臭”,文彩中学又改名为安仁中学,并沿用至今。
  刘文彩是个大地主,这个地主做过坏事,但是人都有很多面,刘文彩也是一样,在他有争议的地主生涯中也做过很多好事,文彩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 回复日期: 21:23:21 
  现在的社会上尊师重教叫嚷得很是凶猛,但也只是在教师节或中高考成绩揭晓的那天表现的似乎真切些。真正的尊师重教,解放前的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做的并不比我们差多少。刘文彩是毛泽东时代的反面教材,所以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就是他的罪大恶极,但他的兴学为善却是难能可贵的。刘文彩有个“大德必寿”的信仰,这是促成他兴学积德的因素之一。从1941年秋到1944年底,整整三年时间,刘文彩的生活重心,全部倾注到学校建设上,从征地、规划、建设,刘文彩几乎每天都会现身尘土飞扬的工地,举凡建校的各类繁杂事务,他都事必躬亲。占地三千亩的学校落成后,就取名文彩中学。出钱办学校,现在的大款或老板也会做的,但他们却是把学校看成了赚钱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下的各级各类民校,走的大多是这条路子。而刘文彩却不是这样做的。在文彩中学的开学典礼上,应邀出席庆典的社会名流对刘文彩的兴学给予了极大赞颂,就连时任四川省教育厅长的郭有守,亦亲自到场祝贺。社会的承认,对刘文彩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激动之余,他随之宣布,把校产全部捐给社会。更让人敬佩的是,刘文彩为了网罗一流师资,他发给文彩中学老师的收入,是普通中学老师的两倍,优秀教师的薪金更在原收入的两倍以上。还有一项待遇也是非常诱人的,那就是该校老师人人都有一座独门小院,院内花台、鱼池、书房、客厅均一应俱全。就连老师回家探亲,刘文彩也是关怀备至,一律派车接送。想想我们现在的所谓“尊师”,工资收入“不得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靠这几个死工资(有的地方还按时发不上来),老师们还得养家糊口,还得去买几十万的天价房,还得去看天价病,如此多的后顾之忧,老师们哪儿能安心教学呀!
  除此之外,刘文彩还拿出一千亩田产作为专项基金,以补贴学校的日常开支,并设立“清寒补助金”,对家境贫寒的优等生进行定向补贴,以使其完成学业。据《地主庄园沧桑录》记载,1945年春,文彩中学第一期招生三百余人,全部免费入学。以后各期学生,每期学费也不过六斗米,收费远低于当时的公立中学。如此体贴帮助穷苦人家的子弟,这是一个恶霸地主的所作所为吗?我不禁犯糊涂了。返观现在,公立初中成了义务教育,收费还算低廉的,但高中阶段的学杂费一年就是两三千,低收入家庭是绝对负担不起的。民办中学就甭说了,早就沦落成了“贵族学校”,普通老百姓就是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上不起这样的“贵族学校”。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们的教育反而却失去了应有的温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以上见
21:43:02 引用
土地房屋以二换一
事必躬亲三年心血
1941年初秋,在刘文彩老公馆的西式客厅内,一场十几个人的集会正在进行。刘文彩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集会,这一次的商讨主题是要在安仁街上建一所中学,文彩中学。讨论异常激烈,建学校的各种问题包括建筑样式和规模大小,与会的人都提出了多种方案。
刘文彩的心中,对中学只有一个标准:创办一所一流的中学,他对参会的人说:“干!拼着2000亩地不算事,等于我给他们四弟兄(刘文彩的四个儿子)每人少买500亩地,办个学校也有些望头。”&&&
这是记在《地主庄园沧桑录》上的一个故事,除去开会的地点有些出入外(刘文彩一般喜欢在茶楼开会),基本属实。
刘文彩没念过几年书,斗大的字也认识不了几箩筐。功成名就之后,刘文彩常常感到自身文化素养欠缺,始终对文化教育存敬畏之心。在刘文彩的心中,捐资办学更成为他暮年的一件头等大事。
刘文彩是个说刮风就下雨的急性子,决定干了就立刻开始选址、征地。在安仁镇安仁街的南面街口,刘文彩看中了一片稻田,加上附近罗、李、杨三姓的坟园,这一大片区域就成了未来中学的校址。
如何让农民把农田让出来盖学校?一般人肯定会想,刘文彩有权有势,强行征地不就得了。刘文彩没有来硬的,而是制定了一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搬迁。他用自己的两亩地换规划区的一亩地,用自己的两间屋换规划区的一间屋。
除此之外,个别拆迁户还有额外优惠。比如有个小农叫陈启贤,他原本只有10亩地,按规定可换20亩。但是刘文彩当时手中的地契,最少的一张也有40亩,要是到县府地政部门把地契换零,又要托人,还费时间,刘文彩没那个耐心。结果除了陈启贤应得的20亩地,又白搭了20亩。
陈启贤意外发了笔横财。但始料不及的是,就因这40亩地,在建国后的土改中,陈启贤被划为地主,因福得祸一家子挨批斗。
征地解决了,让刘文彩最头疼的技术人才问题却一时很难解决。刘文彩要盖中学,可他手底下,没有一个懂工程建筑的人,搞绘图设计的就更没有。就在刘文彩犯难的时候,恰好安仁镇上来了一个专家小组。当时,国民**要在安仁镇附近修建备战机场专用公路,这些专家就是负责修路的技术专员。
因为机场临时改址,工程暂时搁置。专家们闲来无事,就买了点礼品来看望安仁镇的头面人物刘文彩。这下让刘文彩抓住了机会。对这些专家,刘文彩是好吃好喝好招待,专家一听说刘文彩盖学校没有图纸,就自发设计了文彩中学的建筑草图。为了感谢专家,刘文彩特地叫人去县里请来30多个高级厨师,给专家小组办了场盛大宴席,还亲自向专家一一鞠躬致谢。
文彩中学开工后,专家小组要调离了,其中两名川籍专家——张先仕和彭鼎铭——自愿辞去了“铁饭碗”,留下来给文彩中学做起了技术保障,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刘文彩不懂建筑,照常理,他钱也拿了,名也出了,剩下的建校事务就不用再管了。可刘文彩还闲不住,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才放心。已经快60岁的人了,还整天在为建校奔波。从1941年秋到1944年底,文彩中学建造的这三年时间里,刘文彩的生活中就只有中学,几乎天天泡在尘土飞扬的工地。
在文彩中学落成后的碑记中这样记载:“自是役经始,公无日不亲临监视:严冬立雪,手脚皲皱;盛夏量材,汗常浃背,逮目堵皆兴,不知耗几许心血矣!”
刘文彩对学校的建造质量更是要求极高。他自己投资了3亿5千多万元法币(合当时美元200多万元),但资金还是很紧张。即便如此,刘文彩坚持不减一砖一瓦,高标准严要求,宁亏自家不亏学校。
拿学校的礼堂来举例。修建此礼堂时,刘文彩要求尽量大些,但是要大到什么程度呢?长28米,宽23米,面积约644平方米,礼堂的房顶不用一根横梁,全是钢材焊接。刘文彩从成都请来了最好的焊接工人,买来了质量上乘的钢材。如今。这个礼堂至今仍气派不凡地矗立在学校内。
文彩中学建成了。一个县级中学,它的规模让人惊叹,不说乡镇,就连大城市也不多见。
开学之日放弃校产
创造环境一流守护
刘文彩要办一流的中学,自然要有一流的师资。所以,他从成都及四川全省广聘名师。
文彩中学高男一班毕业生彭学鑫回忆说:“文彩中学的关键老师,都是成都甚至四川很有名气的,教数、理、化、英语,比如教英语的吴世谦是华侨,英语棒极了,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真正学到了东西。”这种师资,让其他官办和私立学校无法望其项背。
在教学设备上也花了大本钱,文彩中学尽量增加图书室的藏书量及其它文化医疗设施,还大量购进理化实验仪器,以便学生可进行分组实验。刘文彩还聘专人在安仁修造发电厂,给学校改善早、晚自习的照明条件。
1945年初,文彩中学正式开学,包括国民**行政院院长孙科、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内的许多政要送来了贺辞、贺匾。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商衍鎏更是佩服刘文彩的兴学义举,亲自为文彩中学题写了八幅对联。很可惜,这些珍贵的墨宝在“文革”中全部化为灰烬。
开学典礼上,刘文彩当众宣布:“学校成立之日,刘家对之不再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刘文彩没有把学校看成自己的私产,放弃了校产,还规定自己的子女不得占有,更不能继承。刘家惟一保留的权力,就是对学校的监督权,及每年对学校的财务进行一次清理,仅此而已。
口头宣布后刘文彩还不放心,他特意雇人把自己的训示刻在石碑上,把石碑放在文彩中学校园里,让天下皆知,以防后裔隐匿、篡改。
刘文彩这个捐资人,从不干预学校的教学工作,而是本分地履行他文彩中学守护者的职责。他动用自己在当地的权势,保障师生们一个静谧安全的环境,校园外的治安动荡在校门前望而却步。刘文彩还规定,全校师生凡出门必须配戴校徽。校徽就是学生们的护身符,戴上校徽,“没有一个被地痞流氓侮辱的,甚至连学生家庭也跟着沾了光。”
刘文彩也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守护者。学校建成3年后,安仁发大水,全镇被淹,大水从地势高的仁和街涌进文彩中学,积水一尺多深。退水后,刘文彩带人,把仁和街下挖了半尺到三尺,这一下,原来居高临下的仁和街从此比文彩中学矮了半截。以后再发大水,文彩中学得以保全,可仁和街却经常遭灾,当街商户损失严重。
别以为刘文彩不顾别人的死活,被淹的仁和街是他独资兴建的,街上大多店铺是刘文彩自己的,所以受损失最大的还是他自己,但为了中学,刘文彩也顾不了这许多。
穷孩子不能失学
好老师待遇更高
刘文彩办学不是为了敛财,相比于他对学校每年1000亩田产的投入,学生的学费却非常低廉。据《地主庄园沧桑录》记载,1945年春,文彩中学招收第一期学生300多人,全部免费入学。以后各期学生,每期学费也不过6斗米,比当时的一些公立中学的学费还要低。
“文革”中有人对刘文彩晚年兴学极尽谩骂之能事,说他办学是为了培养剥削阶级子弟,而实际上文彩中学的学生很多是贫苦农民子弟。除了低廉的学费,刘文彩还设立一项“清寒补助金”,定向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保证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出资人除了刘文彩,还包括安仁镇的其他士绅。
文彩中学高男一班学生彭学鑫,当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考入文彩中学后,他的学费和灯油费全部减免,所交伙食费也寥寥无几,因此在该校顺利地读完高中,后来成了著名的机械专家。
彭学鑫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母校:“文彩中学为川西平原及成都市培养了许多人才,特别是把许多贫寒子弟培养出来,这实在是不简单的事。”
不仅对贫寒学生照顾有加,对外地学生,刘文彩也想得周到。抗战胜利后不久,二十四军分到八辆卡车(二十四军为刘文彩六弟刘文辉的部队),刘文彩立刻挑了一辆,当成了文彩中学的校车,专供外地学生上学、回家之用,避免学生长途跋涉的辛苦。
对教师,刘文彩更是待若上宾。他之所以能网罗到这么多的名师,优厚的薪水是一个重要的筹码。他给老师开出的薪水,是普通中学老师的双倍,优秀教师的薪金更在原收入的两倍以上。
还有一项待遇也是非常诱人的,那就是该校老师人人都有一座独门小院,院内花台、鱼池、书房、客厅、宿舍、厨房,一应俱全,幽静别致。就连老师回家探亲,刘文彩也是关怀备至,一律派车接送。比起如今民办学校的教师待遇,文彩中学的老师们堪称幸福。
解放后,文彩中学被**接管,改名为大邑县中学,1958年,刘文彩被彻底“批倒批臭”,文彩中学又改名为安仁中学,并沿用至今。
刘文彩是个大地主,这个地主做过坏事,但是人都有很多面,刘文彩也是一样,在他有争议的地主生涯中也做过很多好事,文彩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见——http://gsmao618./blog/static//
搬迁安仁中学?校方说是扩建
05:11:22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成都)
  说起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安仁中学,可能人们不会太在意;但提起刘文彩这位著名的大地主,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安仁中学的前身,正是以刘文彩的名字命名的文彩中学。昨日,有网友在国内某著名的社区论坛上发帖称,解放前就已经存在的这所老学校,如今竟面临强制搬迁,古色古香的校舍将不复存在,“实感痛心”!
  “急!急!急!救救我的母校!中国最美最有文化底蕴的中学——大邑安仁中学!”,这是网友“渔樵放歌”发帖时使用的帖子名称,他说,他的母校正是由刘文彩于1942年捐建的安仁中学,原名文彩中学,如今却“不得不强制搬迁”。“安仁中学由刘文彩捐资200万美元修建,占地2000亩,聘请德国专家设计,亲自监理,建成全国软硬件一流的校园……为了所谓经济发展不得不强制搬迁。”“渔樵放歌”说:“校园已经出让……新校址已经机器轰鸣。”为了表达对老学府的怀念,他还在帖子中上传了大量该校古色古香的校内风景照片。
  此贴于前日贴出,在昨晚已经达到上万的点击率,网友跟帖也是蜂拥而至。“这么好的学校居然被拆迁,太可惜,也太浪费了。”“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要拆的人绝对是脑残,是人看到这么好的学校都会有心生保护的念头。”网友们纷纷表达可惜。
  对此,安仁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在回答记者询问时称,他们并未打算搬迁,只是扩建。除了去年地震后被评定为危楼的一幢有10几个教室的房子被拆除外,其余房子将保留继续使用。目前可容2000余名学生的新校区已经建成,明年9月1日将投入使用。届时,1000余名高一年级学生将进入新校区上课,而高二、高三2000余学生将继续留在老校区上课。记者张照华
以上见——/system//.shtml
作者:&&回复日期:
  安仁中学大门,很漂亮,听说是90年代重修的
见——http://bbs./tianyacity/Content/45/1/1067368.shtml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危改房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