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深的产品在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中的口碑怎么样?

海文深的个人护理用品怎样?_百度知道您的赞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赞赏
收藏已收藏 | 1赞 | 4
扫码分享到微信
浙大玉泉小生,励志产品经理
147篇作品442.5k阅读总量
热门问题12345678910把消费者当人看 而不仅仅是消费者这一身份--百度百家
把消费者当人看 而不仅仅是消费者这一身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品牌在移动营销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明确价值发现?如何通过数据定位目标人群?如何通过内容实现更好的消费者沟通?
上周,作为艾瑞商学院特聘讲师,宇见在上海与来自汽车、地产、金融、快消、教育等行业的小伙伴们,分享了我对品牌在移动营销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明确价值发现;如何通过数据定位目标人群;如何通过内容实现更好的消费者沟通的一些浅显认知。
今天带来的是这次分享中的部分内容:
今天聊移动营销,大家面向移动营销,遇到的首要难题是什么?
我观察到的情况是:一些品牌对新媒体构建的新消费场景,以及与之匹配的新消费精神,暂时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症状。
要克服这些不适应,我们需要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上来看:“什么是营销?营销的本质在移动时代变了吗?”
我认为没有,营销的本质,仍然是关于——“如何洞察消费者,如何创造出能被消费者真正认可的价值,如何通过向他们交付这些价值,来获得商业回报。”
那么不适应的是什么呢?
不适应不是我们对创造价值本身产生了怀疑,而是对消费者真正认可的这种价值,它的内核是什么,它的外延表现应该怎样,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
过去品牌对价值创造的理解主要基于FAB,因此对外的价值表达也主要是输出FAB。
以运动鞋为例,我们讲什么呢?通常是它的材质、属性、优势以及对消费者的益处等。
今天品牌的价值内核正在由FAB飞速地转向EVP:
耐克卖的是鞋,但总是让我们对更好的运动状态、人生状态充满期待,这是Emotion,是情感。
同样是鞋,耐克和无印良品完全不同,前者强调积极的“自我”,后者则偏向“无我”,并非昂贵、刚刚好的舒适度,自然的材质背后是另一种成熟观念,这是Values,是价值观。
还有什么?
今天我们每条朋友圈,每一次分享,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诠释和展示,好的旅行、好的食物、好的酒店、好的衣服,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我们是在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当我们发一张穿耐克跑步的照片,甚至要比这个跑步本身更重要的时候,Personality,是不是带给消费者以特定的“人格标签”,也就成为了品牌需要优先考虑去创造的价值。
Emotion、Values、Personality,是这三者构建起了移动时代的新消费精神;换言之,今天驱动人们购买的核心动因已不再是FAB,而是EVP;FAB成了基础层,不被过多讨论;基于FAB,能向用户交付独特的EVP才是移动营销的核心。
现在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今天是“产品即营销”的时代,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就能催生口碑,就能带来成功;即便如此,仍有品牌困惑——“我们的产品跟竞品比已经够好的了,为什么没有口碑?”
这两年我一直在用一个L品牌的鼠标,它的造型、握持感、耐用性,都无可指摘,不过我还是想在下次换成罗技的,L品牌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调性,分享它不会让我觉得酷,品牌广告虽多,却也找不出什么话题可以和朋友谈论。
因此,当我们说“我们的产品还不够好”,其实并不是我们的FAB不够好,而恰是我们的EVP还不够强;我们无法在情感上撞击用户,无法在观念上吸附用户,也无法在人格标签上赋予用户展现自我;既然如此,就没理由抱怨用户不来谈论品牌。
营销人正在经历一次帮助品牌从FAB升级到EVP的迁徙。汽车领域,电通安吉斯旗下的凯络媒体在《2015汽车消费者与购车决策过程转变》报告中,通过大量消费者访谈和数据得出——“日常消费的各方面都反映出消费者日益增强的情感价值需求”,甚至“越高端的汽车购买者,越容易被情感所打动”。
可以观测到的一个案例:英菲尼是这一趋势的积极响应者和受益者。
英菲尼迪的品牌转变始于2013年,当时,该品牌跟竞争对手差距很大,是排在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路虎之后的第三阵营,销量是豪华车领域的倒数第二,是奥迪的1/40,宝马的1/30。
基于EVP进行重新定位是该品牌尝试改变的第一步,英菲尼迪提出“要成为最感性的豪华车品牌”,并具化出“敢·爱”这个品牌概念。
“敢于行动,实现心中所爱;敢于表达情感,并且关怀他人。”这个感性定位通过一系列具体手段被加以实现:植入“爸爸去哪儿”,请周迅、高圣远这对真实夫妻代言,并将他们的故事进行了全范围的利用,试水朋友圈广告等等。英菲尼迪的用户好感度,从13年Q2的71.8%持续攀升到14年Q3的97%。
“敢·爱”能够较好地贴合以EVP为支柱的新消费精神:
E——能带给用户敢爱敢恨,积极追求的情绪共鸣。
V——与“进无止境”等口号相比,更偏用户视角,态度感更强,也能容纳进更多的观念细节阐述。
P——令该品牌的驾驶者,更易获得对自我的“界定”和对自己价值观、生活态度的“表达”。
很多品牌对价值内核能否从FAB升级到EVP表示怀疑,我想只要用心,这种升级是完全可实现的:
智能手机领域,苹果过去强调过“单手操控”,三星的新广告讲“大屏曲面”,这些都是FAB;不同的是,苹果广告背后有观念的支撑,三星则没有。
食品饮料领域,如果你幸运地成为一个品类的开创者,像过去王老吉那样,从FAB开始当然很好。凉茶作为一个新品类,领先品牌务必需要向消费者强调它与碳酸饮料、茶饮料以及其它功能型饮料的差异;但久而久之,当这种认知已经构建起来,你仍然需要向EVP升级。
可口可乐早期的Slogan是The real thing,跟今天凉茶所希望强化的“正宗”一样,但久而久之,当消费者接受了你的正宗地位,是The real thing,是“正宗货”,so what?你还得从观念和情感上持续吸附他们,于是open happiness 的提法应运而生了。
汽车领域,宝马的升级最妙,过去宝马一直强调“终极驾驶机器”,近年则围绕“悦”做了很多文章。“悦”强调的精神价值——“驾驭之悦”,与强调驾驶性能的FAB有很强的逻辑内生关系,“悦”帮助该品牌将舒适享受的大BOSS形象的留给了竞品,而从精神层面把握住了宝马的价值内核,是新时期的领袖人物,他们所享受的,跟“驾驭乐趣”有关、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开创”有关。
在白酒领域,过去品牌对自己的价值诠释几乎成了规定范式,无非是从“朋友”、“传统文化”、“欢庆时刻”等角度去讲故事,大家似乎对新的情感价值发现将托起新的品牌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直到江小白这个面向年轻人的白酒品牌出现,它从一个侧面喊出了年轻人的心声,在高考、学习、结婚、卖房、择业等问题上,生活越来越复杂,不堪重负,我们由衷地希望生活能回归简单,于是“生活很简单,我是江小白”。
在乳制品领域,过去我们谈论金牌牛奶,高品质的牛奶,特仑苏能带给你营养,毫无疑问!能带给你能量,absolutely!那又如何呢?在这些背后,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这些营养?有这些动能,我们要去实现些什么?特仑苏应该谈论的恰恰是——什么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人生。
在品牌明确了自己的价值发现,尤其是其中的EVP部分的基础上,今天的研讨会还有一个主题,是关于“如何通过数据等方式,来准确定位你的目标消费者”,我们来尝试探讨。
过去BAT等有大数据能力的企业,也一直在尝试帮助品牌解决定位目标消费者的难题。
比如我们从阿里巴巴的实践来看,通过将企业原有的消费者信息纳入,加上阿里自己的数据积累,阿里能实现对消费者行为与特性的诸多还原。这些还原涉及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在消费行为前还关注哪些品牌品类?接触媒体的路径和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消费者在不同品牌、品类之间的流进流出情况等等。拥有这些数据,当然对品牌理解自己的消费者大有帮助。
品牌应该寻求通过BAT的大数据来丰富自己的消费者画像,难点之一是BAT之间的数据并未全面打通,导致对可能是同一用户的消费者还原构成了障碍;一方面,我们可以向Agency寻求协助,另一方面,没有大数据,品牌也可以从自己的“小数据”开始,利用企业自媒体来进行消费者还原。
通过对SCRM体系的建设,利用在自媒体上的沟通对话,以及对消费者特定行为的采集,我们可以做更精细化的标签管理。
之前某母婴品牌通过对用户“预产期”的询问、识别、信息采集,细分出了15个阶段的内容与沟通策略,从孕前、孕中,到孩子1岁、3岁、5岁,这些数据将非常有利于用定制化、差异化的方式挖掘到更多的“顾客终身价值”。
结合自己的自媒体实践,我期待类似QQ公众平台这样的产品,能够为品牌提供更丰富的用户标签细分。比如,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有一小撮人可能是你的铁杆粉丝,你可以通过“群”将你们之间的连接常态化,品牌可以设定常态群,和阶段性的话题群,将优质的资源和活动向忠实粉丝倾斜。内容运营者需要意识到,对于积极分享者和积极评论者,前者追求价值的获取和分享,对他们要有更多的内容输出,后者看重自我表达,需要有更多的活动和话题倾斜,以便于为他们结合你的内容来创造谈资,来表达自我。
有时候我们对目标消费者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需要进行数据校准;前一张图片左侧的圆圈,是淘宝上一个卖燕窝的品牌,过去他们认为自己的目标用户是“辣妈”,因此选择的沟通方式是“宝宝秀”,通过数据还原,该品牌发现真正购买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其实很少给别人买东西,而更多是在给自己买东西,通过将目标用户重新设定为怀孕中的女性,和产出配套的创意表达,ROI得到了大幅提升。
好了,到目前位置,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上述的方式去运作,去实践,这些就够了吗?不够!我们可能正在错过移动时代,在定位目标人群方面,真正应该去关注的一个核心。它是什么?
锤子手机的创始人老罗过去推荐过一本书——《消费者行为学》,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所罗门说过一句异常关键的话——“把消费者当人看,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这一身份。”
过去我们大量的营销实践建立在把人当消费者看,而不是把消费者当人看,这么说并不夸张。
比如消费者洞察,一个正常人一辈子,对“牙刷”的深入思考可能不会超过10分钟,但我们会组织一个超过10小时的焦点小组,谈论一把牙刷的使用体验,于是邀请来的人们就马上切换到了专家模式、消费者模式,这些“专家言论”更有可能对品牌带来误导。
比如我们的广告,都是拍给“消费者”看的;我们的沟通,也都围绕着目标消费者,当一个人被品牌认为不太可能成为它的消费者,我们将很快将沟通的重心转向别人。
锤子手机很有意思,倒腾几年,拍了2支广告,“一个司机的天生骄傲”和“一个菜农的天生骄傲”。怎么回事?难道罗永浩通过一系列大数据算法和消费者画像,发现锤子手机的目标消费者是司机?是菜农?
其它品牌会这样拍广告吗?看看华为的“麦芒”,一个主打年轻人的手机,广告中出现的肯定是经过画像,生成的最匹配的消费者,一个年轻人,一定是这样。Mate7讲“爵士人生”,必须围绕它的消费者形象做还原,想必应该是一个35-45岁之间的,穿着优雅的中年男士,举着高脚杯,俯瞰着城中的滚滚车流。
我想老罗真正思考的问题,或许是一个能够认同“天生骄傲”观念的人,如果他是男人、是女人、是学生、是司机、是菜农、是CEO,映射到他们的生活,他们表现出来的“天生骄傲”会是什么?品牌不妨借用这个公式来思考一下,你品牌的情感价值是什么?把它代入,比如说是“敢爱”,那不同性别、年龄、身份、职业,认同这一态度的人,他们的表现,他们谈论和关注的话题、人物、品牌会是什么呢?
定位你的目标消费者,品牌的视野就永远有狭隘,只是看到社会中的极小一部分人;移动时代谈品牌,我们要谈的更多的是,如何让品牌的观念在最广泛的人群中流行,带来可能最广泛的口碑和体验,但过去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维并不支撑这些逻辑的运转。
因此,当我们说“如何通过数据等方式,定位你的目标消费者”的时候,我们发现在移动时代,对这一命题应该做一些前提的修正。我们不仅要找到我们的消费者,我们还要区隔出FAB与EVP的消费者,真正的目标,理应包含那些会与我们发生情感共振的人,那些可能认可我们品牌观念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真正要找的是“品牌价值观的消费者”。
因此在既有的品牌数据库当中,在既有的消费者画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加上“粉丝画像”的数据纬度,粉丝或许是最接近“价值观消费者”的词汇。这张图里所写的“粉丝”,不是那些通过打折促销活动而来的人,而特指那些对特定问题的思考上,出现了向品牌“部分让渡其思考权利”的人。
怎么理解?
假设你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可能是马未都的粉丝,对于什么是好的收藏?如何收藏?如何欣赏和鉴别收藏?你会持续地向他寻求观念与知识上的引领,久而久之,对于收藏中的疑难杂症,你已经不做深入思考了,而是把这种思考的权限让渡给了马老师,你问他、听他、看他、买他就可以了。
品牌也是这样,大部分科技爱好者,其实很少真正去思考什么是创新,我们把这些思考的权限,交给了我们认为在这方面Know How很深的品牌,苹果做了什么,Google做了什么,Tesla做了什么,创新就是什么;至于寻求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我们大可观察无印良品的产品理念,看看宜家的前瞻探索,这个时候,当我们开始向品牌让渡我们的思考权限,“脑残粉”就出现了。
未来决定品牌胜出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你比竞争对手更了解你的消费者和它的消费者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你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你的粉丝,和它的粉丝有什么不同。
在数据校准的纬度上,必须增加数据清洗,清洗的目的是,让凯撒的归凯撒,让粉丝的归粉丝;让那些通过降价促销、打折活动进来的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和那些能够认同品牌观念,和你有情感共鸣的价值敏感型的粉丝,能够有很好的细分,并得到差异化的内容与沟通对待。
——— The End ———
营销是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延伸。
本文由宇见(ID:yujianyingxiao)原创并发布,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702
热门文章HOT NEWS
因为在建的北京新机场位于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之间,三地...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编者按:从使用打车软件的司机和乘客,从医生到教师,再到餐馆,几乎每个人和每件事现在都成了打分的对象。不过,这种所谓“口碑经济”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打分的确很重要,但消费者的打分往往并不够准确,而且这种评价体系经常会鼓励一些错误的行为。事实证明,即使在口碑经济中,“谨防上当”也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几年前,我一有极度不爽的修车经历,就会去点评网站Yelp上给那家修理厂打个低分。不过随着好评不断涌入,那条差评很快就从首页上消失了。这让我对所谓的“口碑经济”或“打分经济”开始产生怀疑。  接下来的几年,各种打分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心理医生,到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每个人和每件事现在都成了可以打分的对象。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陶曼玲使用幽默的笔触所写的那样,当她很难打上车时,Uber乘客如今也在被司机们品头论足。  无所不在的打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带着这个问题,我深入研究了“打分界”,并且很快发现了所谓“口碑经济”的很多问题。以下就是我的发现。  打分很重要  事实上,打分和声誉的确非常重要,大多数人和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原名叫ReputationDefender)的创始人迈克尔?弗迪克才能开创出一门庞大的生意。据《卫报》报道,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迄今已经帮助160万个付费客户展示其线上声誉…搜索引擎显示的结果都是其最讨人喜欢的经历。”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带有部分“加工”成分,声誉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前景,或创业公司的融资能力。而人们的社会地位又会影响其婚烟前景和事业伙伴。  另外,打分也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一份针对1000余人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会阅读网上的评价,然后90%的人表示,他们的购买决定会受到正面评价的影响,86%的人表示负面评价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一些学术文献也认可消费者打分的重要性。一篇论文指出:“事实显示,消费者的评论能够用来预测购买决策……推动消费者进一步评价……比专家评价的影响力还要大。”此外,该论文还指出:“销量数据是随同产品评价增长的,而不是基于产品质量。”  消费者的打分准确吗?  消费者打分的强大影响力引发了一个问题:这些评分既然能够有力地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那么它们究竟有多准确呢?答案是,这要看你怎么定义“准确”。  在以下三个例子中,有的打分对选择供应商很重要,有的则不那么重要;同时它们用来衡量表现的客观标准也不一样。  医生  就医时能获得最好的治疗非常重要。治疗结果通常来说是直观的,比如病情好转的程度,治疗不当引发其他病症的几率等,由此我们以为消费者能非常准确地评价医疗服务的质量,但实则不然。  Consumer’s Checkbook是一个采用会员订阅制的机构,主要在旧金山等几座大城市运营。除了要求消费者对初级护理医师进行评分外,Checkbook还对大量执业医师进行了调查,以确定各个专科的最佳医师提名。该机构不接受任何广告,同时它也有自己的医生质量排名。  2014年,在病人评出的104名最高评级的初级护理医师中,只有17人被他们的同行提名为最佳人选。另外在患者评出的最高评级的医生中,只有60%被Checkbook评为最高级。  教师  然后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评分,尤其是对大学教授的评分。几十年来,高等教育机构一直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成绩作为衡量教职员工工作表现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教育机构都要求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评价。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相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好让学生能学到并记住知识,而不是给学生讲段子、称兄道弟,那么你在衡量学生的评分时就要睁大眼睛,要根据客观衡量标准看看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然后再看看它与教师评分之间的关系,你才知道学生的打分是否准确。  好在给教师打分的做法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对于学生评分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也有大量的研究。不过坏消息是,学生的课程评价,几乎与客观标准反映的学生学习成果没有任何关系——人们了解这个事实已经40多年了。比如,一篇发表于1972年的论文研究了293名正在学习微积分课程的在校大学生,结果发现:“学生主观评分最低的教员,获得了最高的客观得分。”不过,尽管学生评分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参考意义,但这还是没有影响评分在教育机构中的普遍使用。  餐馆  和找医生找老师相比,对餐馆质量和用餐体验的打分往往会客观一些,引起的后果也更少。米其林公司从1926年起,便聘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匿名专家,到全球各大城市寻找最好的用餐地点。我们可以在TripAdvisor等网站上,将米其林的评级方式与一般老百姓的评分方式进行对比。  我选择了两座城市,一座是离我住的地方很近的旧金山,另一座是我和我妻子最近刚去过的巴塞罗那。我在2015年的米其林榜单上找到了这两座城市所有获得米其林星的餐厅,然后看了它们在TripAdvisor上的评分。以下是我的发现:  巴塞罗那有21家一星或两星的米其林餐厅。按理说,这些应该是这座城市里最好的餐厅,但其中却只有一家登上了TripAdvisor的前10名,只有两家进入了前50名,只有7家进入了前100名。其中一家名叫Nectari的餐厅拥有一颗米其林星,但它在TripAdvisor上仅排在第2262名;另一家名叫Enoteca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仅排在第1333名。  旧金山的食客兼打分员们对米其林的尊重也只是多了一点点。在旧金山的24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中,只有一家名叫Gary Danko的餐厅在TripAdvisor上排名前10,但有6家米其林星级餐厅挤进了TripAdvisor的前50名。但作为整个旧金湾区仅有的4家二星级米其林餐厅之一的Coi,在TripAdvisor上的排名却仅为第562名。  至少对于这三个领域,可能还有许多其它领域来说,消费者的评分往往与专家意见或客观的衡量标准是不相关的。当然,正因如此,许多声誉管理公司才会做得这样成功,因为声誉是可以“管理”的(你可以从最好和最差的意义上理解这个词汇),而与实际的质量无关。  为什么评分会鼓励错误的行为  由于评分及其产生的口碑会产生经济后果,人们自然就会获得足够大的激励去操控这套体系。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式就是雇佣“水军”来发布虚假评价(或是开发软件,不过软件是比较容易探测和预防的)。据一份研究预测,在Yelp上,有16%餐厅评价是虚假的。虚假评论往往更趋于极端,口碑较差的餐厅通常更倾向于请“水军”。IT研究机构高德纳公司2012年的一份研究估算称,有15%的网络评价都是虚假的。2013年,纽约州检察长“与19家企业达成一致,后者同意停止撰写不实评价。”  数不清的网站时不时都会冒出招聘水军的帖子(然后这些帖子又消失了),让他们写自己的好话,或是写竞争对手的坏话。消费者网购前应该充分获得各方面的评价信息,以做出明智的购买决定。保障这些评价的真实性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亚马逊和Yelp都在积极构建各种算法以筛除不实评价,同时也在针对虚假评价的发布者采取法律行动。  斯坦福大学MBA毕业生、OwnerListen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阿迪·比坦告诉我,目前企业主要采取了两种类型的策略:“白帽”和“黑帽”。“白帽”战略一般会先找到最满意的顾客,然后鼓励他们在热门网站上撰写评价。“黑帽”战略即给竞争对手甚至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写差评、扣帽子。比如有人在Yelp上只给了芝加哥名厨格拉罕姆·艾略特的三明治和冰淇淋店1星评价,那人还说,当他走到那家店时发现它关门了,结果毁掉了“他原本惬意的散步心情”。但事实上,当时根本还没有到那家店的营业时间。艾略特举这个例子来说明差评究竟可以没有下限到什么程度。他对Yelp的评价用词基本上不适合发表。  除了虚假和不实评分以外,口碑经济还有其它更多的问题。为了吸引顾客的评价,企业有时会采取没有任何用处,甚至有害的方法来“刷好评”。  再次以教师的评分为例。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潜规则:教师要想获得更高评分,其中一种方法,便是给有评分权的学生更高的分数。正是由于“要好评”心理的作祟,这种现象已经成了高校的流行病,同时使考试成绩越发失去了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衡量指标的意义。我们不知道更高的考试成绩是否一定会带来更高的教师评分,但单单是这种心态本身就会影响教师的行为。  这种行为无非是一种互惠主义的体现——我帮了你(比如给你一个好成绩),然后你再帮我(比如给我一个比较高的评分)。反正人类天生就有与人为善的习性,大家也不愿意被别人当成一个难说话或者讨厌的人。这让人不禁去想,就像教师与学生、打车软件的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互惠关系一样,如果交易双方都可以给对方打分,会是什么样子。  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指出,eBay在2008年通过评价体系改革消除了买卖双方相互评价的可能。文章还指出,同样一套房子在Airbnb(该网站允许相互评价)上的评分要比在TripAdvisor上高出14%(不允许相互评价)。该文章指出:“在不匿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都想在别人眼里留下好印象,不愿意说别人的坏话,因为谁都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老是在抱怨的人,或老是在唠唠叨叨。”阿迪?比坦也指出Uber上司机的得分都太高了,他认为这也是互利评价的缘故,因为你只有给别人一个极为正面的评价,别人才会投桃报李给你一个正面的评价。  除此之外,“口碑经济”还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医生为了获得病人的好评,经常会给病人做一些不必要的诊断测试,或是给病人开抗生素或强效止痛药,特别是当病人主动要求的时候,而不管病人需不需要,有没有用。也就是说,评分或对评分的预期改变了医生的治疗方法。“在南卡罗莱纳医疗协会2012年的一项调查中,半数受访医生表示,由于面临着需要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压力,很多医生不当地为病人开了抗生素或麻醉剂。”患者评分的流行与滥用麻醉剂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也是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虚假评价,特别是那些比较极端和简单的虚假评价,是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检测出来的,只是目前技术还不完美。经济学家布莱恩?雅各布茨和史蒂芬·列维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指出:“出乎意料的测试成绩波动和可疑的答案模式”,可以用来检测教师是否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弄虚作假。正如我上文指出的那样,Yelp、亚马逊和谷歌等网络公司都在努力消除虚假评价,比如通过构建算法筛查出可疑行为等。  亚马逊采取了验证网购评价者身份等策略,从而提高了水军发布虚假信息的成本和难度。  企业招聘新人和考核绩效(这两件事的本质也是评估)时的做法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即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评价指标。米其林和普通食客对同一家餐厅的评价之所以非常悬殊,是因为米其林的员工有一套更加正规的评价标准,以及一套确保这些标准能被严格遵循的流程。  比坦的公司旨在帮助各种类型的企业获得实时的顾客反馈,先发制人地解决服务问题,阻止负面评价。比坦为我们提出了两条建议。她指出,如果人们不能匿名发虚假信息的话,他们就不大愿意那样做了,所以身份验证可能是个有用的办法。另外,由于很多明显的原因,你的朋友和熟人提供的信息一般比陌生人更加有用和可信。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些数据显示,在北美,大多数人更相信网上的评论,而不是他们的朋友。”这真不是一个好习惯。  当然,我们也不要只看最近的评价,或是最显眼的网络搜索结果。大多数人都是懒人,看东西只看摘要和最近的评论,而那正是各种声誉管理公司最爱朝我们下手的地方。在好评的大海里淹没几条差评是最简单的事,这当然也是看商家有没有请声誉管理公司的最简单的方法。你也可以看看最正面或最负面的评价是否大多采用了类似的语言(也可以编个程序检测一下),这种方法虽然不完美,但也有可能检测出这些评价是否虚假,或经过了一番“管理”。  最后,如果社会资本真的像钱一样,阻止伪造就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样像制贩假钞一样,阻止伪造虚假评价与想方设法“制造”或“管理”评价之间的角力也在日益升级。随着评分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造假的诱惑也会呈指数级增长。  口碑经济的美妙世界远远谈不上美妙,甚至离诚信也有很远的距离。因此,你最好尽可能地相信那些不偏不倚的专家意见,只要你能找得到它们。其实在很多领域,这些专家意见都不难找到,只是有时你可能得付钱。很多报纸也刊登最佳餐厅的排行榜,另外很多机构,包括《消费者报告》和Checkbook都在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公正评价。  当然,专家的节操也是可以买卖的,不过比起大多数“水军”,甚或那些为了利润而“管理”声誉的企业来说,专家顾及其社会地位,会更加患得患失一些。不要让简单的总结评分欺骗了你,而不去花充足的时间去芜存真。即便是在口碑经济中,“谨防上当”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梅花网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869 更新:
人气:33440 更新:
人气:29597 更新:
人气:24756 更新:
红商网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一场全球性的灾难:英国脱欧蝴蝶效应
垃圾要强制分类了!管不到你? 别天真了,你总得买垃圾袋吧……
大家都嚷着要带客户游迪士尼时,房金所却干了这件事,感动了很多人!
【重磅】3年再迎牛市,火币李林CCTV讲比特币!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者口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