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学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

导读: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二、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七、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1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讨论会形成的三个中心,以法国“马克思园地”为中心,每两年召开一次“马克思大会”,在纽约每四月初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1(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
三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二、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七、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1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世纪之交千年伟人
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讨论会形成的三个中心
以法国“马克思园地”为中心,每两年召开一次“马克思大会”
在纽约每四月初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
在拉丁美洲以《世界社会论坛》和《圣保罗论坛》为中心召开的国际研讨会
2008年初以来,《资本论》已经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三倍
1(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大会。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1995)召开。
420世界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次热潮,第三次热潮出现在20世界90年代。错
5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大会
1.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评价对
1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李卡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错误观点。
2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避免教条化。()对
1.3对马克思主义的多维解读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3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上开放性)。
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错恩格斯
5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对
1.4马克思主义何以马克思命名
1构成《宣言》的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恩格斯的错
2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3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传播中,恩格斯在辩证法方面发挥了他的特点。(对)
4恩格斯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自己并没有独立参加理论的创立错
1.5反对两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1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 2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上
青年马克思――成熟马克思
早期马克思反对成熟时期马克思
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阿尔都塞
马克思――恩格斯
波兰哲学家柯拉科夫斯基
美国学者诺曼~莱文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对立
3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背后还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对)
4考斯基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否定马克思主义逻辑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看作是哲学思想。(错)
1.6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济背景的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机器大工业时代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行业?纺织业
3英国宪章运动爆发于(1838)。
4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相继失败,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不能对工人运动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对
1.7十九世纪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这些理论不包括()。阶级和平学说 包括阶级斗争学说财产关系的作用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2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被马克思完全继承错
1.8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著作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关于林木盗窃案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哲学的贫困》《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政治经济批判&序言》《资本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谢林论黑格尔》《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
《费尔巴哈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主义原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出版的著作包括()。《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
3恩格斯在经济、精神和创作上都对马克思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对
1.9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资本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成果集中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对
1.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了第一国际。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描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对
1.11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提出了()的战略思想。持久战 2作为领导,只具备专业的学识还不够,还要有概况能力、统筹全局的能力对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
2.1中国哲学历史(上)
近代哲学与文化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1清代哲学被称为(朴学)。
2被称为经学的是(两汉)时期的哲学。
3司马谈认为先秦诸子百家共有6家显学,其中不包括纵横家
4中国哲学走向成熟是在陆王心学时期。(错)
5乾嘉学派是朴学是代表学派,重证据而轻义理。(对)
2.2中国哲学的历史
1胡适和冯友兰分歧的是()。诸子是否出于王官先秦是否有六家孔子和老子谁先谁后 2(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是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 3刘邦和萧何进入咸阳之后率先保护了档案馆,许多古籍得以保留。错
2.3词源分析
1phllia指的是()。友爱
2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意义是()爱智慧
3爱智需要人们保持好奇心,打破观念的束缚。对
2.4哲学的内涵(上)
1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科”体现了哲学的(相对生活来说的间接性)。
2哲学中世界观的对象范围与层次分别是(整个世界)和(最深层的本质)。
3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错
4只有把万事万物抽象到存在这一层次才能称为哲学。()对
2.5哲学的内涵(下)
118世纪,哲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借助科学的名义提高自身的地位。()错
2()处于人类知识阶梯的最高层次。哲学
3哲学通过()把自己与实际生活沟通起来。方法论
2.6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原因
1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基本问题,决定因素是哲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
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所决定的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的双重性指的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对
2.7何为本源与本体论
1(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存在”的概念。
2在寻求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西方哲学形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路径。对
3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指的是存在于现实事物之外的“事物本身”
2.8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下面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学说的是(人是机器)
2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本原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反对神学、促进科学民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
2.9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下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学说的是()。心外无物
2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特点的是()。把不依赖于人的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
认为抽象的原则、概念不依赖于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与宗教唯心主义密切相关
3哲学的基本派别只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类。()错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只在回答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时才有意义。()对
2.10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属于康德不可知论观点的是(人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不到的)。 2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
3不可知论否认了人的认识有无限可能性,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毫无益处错
2.1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理学两大发现推翻了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却推动了物质定义的提出,这说明科学的发展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
2把物质和实物区别开来,认为物质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观的根本不同。()
3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4辩证唯物主义的三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12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生”是什么意思?运动 2种子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就得长出幼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错
3芝诺看到了运动的矛盾性,对辩证法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
2.1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下面对唯心主义运动观描述不正确的是(B)。
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文档下载、办公文档、教学研究、外语学习、IT计算机、计划方案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尔雅选修课答案等内容。本文共12页
相关内容搜索浅析汉传佛教中的中观思想;摘要:中国的佛教哲学融合了中国的儒学、道学、玄学;Abstract:TheChinesebuddh;Confucianism,Taoismandme;betweenallofhumanknowled;philosophy,highlightedit;关键词:;唯心真我思辨性;一,佛教的起源;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传入我国最早的宗教
浅析汉传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摘要:中国的佛教哲学融合了中国的儒学、道学、玄学,对佛教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特有的论证、解释和发挥。它继承了佛教哲学的论证方法,利用抽象的思维,在相对的现实的现象界背后设置一个绝对的超现实的“本体”,或说“真如”,或说“实相”、“佛性”。它运用“缘起论”等进行相对主义的论证,借以揭露万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识的矛盾,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可靠性。在论证、解释过程中,中国佛教哲学突出了它的思辨性的特点。
Abstract: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combine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etaphysics, to the buddhist religious idealistic philosophy system of special demonstration, explain and play. Encyclopedia malluddhist philosophy argument method, using the abstract thinking, in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of relative phenomenon behind set a absolutely surreal &ontology&, or &really like the& said, or said &reality&, &Buddha&. It USES &origin theory& of relativism argument, so 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contradiction, deny the reality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bility. In the argument,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highlighted its argument characteristic.
一, 佛教的起源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传入我国最早的宗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1】所创立。佛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分成了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的称为南传佛教(亦称之为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从印度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地,后经到韩国、日本、越南的称为大乘佛教。两大主流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南传佛教的经典是用巴利文书写,而北传佛教的经典是用梵文书写。根据其传播地区的语言特点分为使用巴利语佛教既南传佛教、使用汉语的汉传佛教既北传佛教或大乘佛教、使用藏语的佛教既藏传佛教。
二, 佛教东来
有一种说法,佛教最早是在孔子时传入中国的,也有说是在秦朝以前传入的。但是这些说法现在一般认为不可信,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释迦摩尼只比孔子大十几岁。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二十四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2】。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在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快速的发展。虽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进行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在后来的隋唐时期,佛教又开始兴盛一直延续至今。
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人生、宇宙世界总的看法,涉及到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而哲学的来源则是宗教。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佛教中也有其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
唯识派等等。关于对伟大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互相进行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在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恩格斯也曾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主义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过:“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三,佛教中的中观学思想
中观学是批判哲学。佛学不离心讲法,中观学也是如此。所谓批判哲学者,就是指对一切命题进行辩证批评,一切法皆由心生(命题由心思构成),有执之心而构成之命题,一定落入四句范畴,批判哲学就是要扬弃四句思维方式,所谓绝四句是也。中观学认为通过否定性的遮诠能使人的观念转向,这种否定性的批判法就是一种方法论。近世治中观学者多认为中观学是反本体论的,其实这是错觉,中观学的方法论之前提,就是一个本体论。由于中观学把自性当成迷执的根源,所以破自性见。一些人认为中观学中的自性就是本体,这是不对的,中观学的自性是一个事上之实体,而本体则是一个理上的本质。中观学正是用本体理来批
判事上的自性见的。中观学是反实体论,而不是反本体论,本体与实体是不同的。缘起性空就是一切法共同理性本体。本体是法性,中观学是法性宗,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中观学为本体宗。中观学的辩证法是建立在本体论上的,所以是唯一有效的辩证法,内在是自恰的。只有立足中道,不落二边,这才能契合实相之理。凡夫思维都有执实性和自私性,中观学的批判,就是要对凡夫之心进行升华超越,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观学是一种彻底的生命智慧的革命哲学。所以佛教之真理是积极的,对生命的存在是要做最崇高的肯定的,菩提与涅盘就是生命世界的最高境界,而中观学则是悟入此境之大法。
中观学完成了大乘佛学的方法论。大乘佛学的主旨在于成佛,佛是亲证法身实相的圣者,大乘佛学的方法论就是导入实相之门的法要。佛经中的方法都是佛陀对机施设的具体方法,而中观学的方法则是从理论的普遍性高度建立的,所以具有普适性。中观学抓住了佛学的主旨,它以破执为方法的核心,转识成智就是在于破妄识之迷执。龙树论师在《中观论》中,把大乘佛学方法论理论地概括出来了。如离四句、立二谛、阐八不,这都具有判别一切命题之能力,和对自性见与恶取空见的超越之功。学佛法,一须知真见,二须知正确方法,这样方能如理践行正道。
中观学是唯识学的出发点。唯识学是中观学的继续,中观学完成了大乘佛学的方法论,但没有完成大乘佛学的认识论。唯识学的认识论是以大乘佛学方法论为前提的,所以可以说中观学是唯识学的出发点。事实也是如此,龙树提婆二师是建立本体方法论,无著世亲二师是建立观心认识论。
中国的许多文化确实与佛教有关,佛教基本的精神是跟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相当内在的一种契合,那么这个内在契合我想最主要的一点,它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佛教同样是强调以个人的一种智慧和毅力来求得自身的解脱,而它不是倚靠一种外在的力量,所以我们常常讲佛教是一种自立的,讲自立的宗教。即使中国的佛教源于印度,但这已与之不同了,它是具有中国本土化、中国特色的宗教了。
1.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佛教涅概论》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3.恩格斯《世间论》
1. 佛教的创始人。名为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昙。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尔王国境内)。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次大陆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根据文献史料推断,他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卒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 2.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
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37浅析佛教中的中观思想等内容。 
 浅析藏传佛教中观思想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2010级扎西次理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 学生姓名: 行政班: 1 浅析佛教中观理论的哲学基础藏传佛教虽...  着重继承发展了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这首先 体现在大乘中观学说对中国...2014年移动互联网O2O分析报告 休闲农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4年建筑幕墙建筑装饰...  中观思想略谈- 中观思想略谈-戊辰新春讲于台中正觉寺宏印法师 缘起 正觉寺的...能亲近三宝、听闻佛法,且是听到中观的般若空理,诚属殊胜中的殊胜,诸位应生希...  佛教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一、深深影响了文学并深深侵润在文学中的佛教思想有: 1、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性空。所谓“空” ,其实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出 来的消除部派...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每个国家都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 是人类取之不...佛教宣扬的无常、出家、困果报应等思想成为书中主人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浅析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5页 5财富值 佛教伦理思想 33页 免费 佛教思想与当今文化 12页 2财富值 佛教和平思想 43页 10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  佛教的因果观_林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佛教的因果观 主讲人:向学法师 时间:...树菩萨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因果观念,反对外道的胜论派的&因中无果&思想,...  浅析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5页 5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佛教的根本精神 暂无评价 1页 免费 佛教奇人谭 暂无评价 22页 免费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 暂无评价 24页...  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一、佛教、...佛教的经典中有论述孝道观 的,佛教的教义中有发扬孝道思想的,佛教的创立者佛陀...方立天:当代佛教与中国文化繁荣的几个问题|佛教 文化 _凤凰佛教
方立天:当代佛教与中国文化繁荣的几个问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佛教作为传统文化传承时,应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因素,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佛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决定》的发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热潮。那么,当代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战略塑造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层关系如何?当代中国宗教如何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怎样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认为这是需要和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如何认识当代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和当代中国佛教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领域、途径、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佛教基本教义与共产党的思想体系有某些共同之处 首先,佛教与共产党人在主张为人民群众解除受压迫的痛苦方面有着共同之处。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宗教信仰知识的通识教育,人们普遍缺少对宗教信仰的理性认知,以为佛教与党的宗旨、社会主义文化、主流社会意识是根本不同、完全对立的,其实不然。毛泽东曾在和达赖喇嘛的谈话中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的。他主张普度众生,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创立了佛教。因此,你们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作者注)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有共同之处的。&这里明确指出佛教的创立不是为了维护压迫者的利益,相反还是代表受压迫者的愿望的,释迦牟尼创教的意旨与共产党人解除人民群众痛苦的宗旨有其共同之处。毛泽东在和班禅大师谈话时又进一步说,佛经是有不同类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作者注)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这是肯定有的佛教经典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期望、思想、信仰、价值,也就是说,佛教教义体系和共产党人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是有相通相同之处的,是有&求同&空间的。 其次,佛教的某些无神论思想因素与共产党人的无神论理念也有相通之处。人们通常都认为,共产党是无神论,宗教是有神论,这种观点在原则上是符合实际的。但就佛教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赵朴初在《佛教常识问答》一书中有这样的对答:&问:佛是神吗?答:不,佛不是神。&佛是公元前6世纪时的古印度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的意义是&觉者&或&贤者&。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思想导师、精神领袖,不是超越人间、超越自然的神灵。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上帝)为世界创造主的说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创世主的神灵存在。显然这些佛教思想与共产党人的无神论理念是一致的。当然,佛教虽具有无神论的思想因素,但就总体而言,佛教是有神论,属于多神论的信仰文化范畴。 再次,佛教与共产党人在世界观上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缘起论是佛教徒的世界观。&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意思是世界上一切现象或事物的生起,都是彼此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也不会生起任何一个现象或事物。佛教缘起论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创造世界的思想斗争中创立的,这是一种合乎实际的辩证思维,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素,与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有相通之处。 由上述可见,佛教教义与共产党人的思想宗旨确有某些共同点或近似点,可以相容存在。阐扬佛教教义中与共产党人思想宗旨的共同点或近似点,有助于推动共产党人思想宗旨的弘扬。 中国佛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是指一国的学术,学术是系统而专门的学问,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学术,是汉、满、蒙古、回、藏等民族所探索研究的学问;二是从古到今,即自殷商西周的史官之学,直至近现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儒学、人间佛教等学说,都属于国学的范畴。 佛学与国学关系如何呢?一些人由于不了解佛学,往往以为佛学是从印度传来的,而把它排斥在国学之外。实际上,佛学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长期以来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中国佛学是既继承又发展了印度佛学而不同于印度佛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大组成部分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是富有人文、理性传统的大国。当外国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必定会与中国固有文化产生摩擦、磨合,经过中国文化精英的创造性转化,而形成中国化的宗教学说。就佛教来说,隋唐时代形成的天台、华严、净土和禅诸宗,就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多方面中国化了的慧能禅宗,就针对印度佛教的于个体之外外在成佛的思想轨迹,把解脱成佛转换为个体自身的本性显现(见性成佛);针对印度佛教以义理思辨淹没感性体悟的传统,以自悟体证取而代之;又针对印度佛教的繁杂修持仪式,转而倡导简易的顿悟法门;还反对佛法脱离世间的倾向,强调佛法与世间两者相即不离的关系等。由此可见,禅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思想的内容与形式、精神与风貌,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脉。应当承认,隋唐佛学代表了中国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巅峰,是国学的绚丽篇章。 如果说,集中体现佛教中国化的慧能禅宗是中国佛学对古代国学的最大贡献的话,那么,太虚等人创立的人间佛教学说则是中国佛学对近现代国学的重大贡献。所谓人间佛教,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人间佛教是由以众生为本位转为以人类为本位,由以僧人为本位转为以社会成员为本位,由重生死大事转为重现实人生,由重出世转为重入世,由追求彼岸净土转为建设人间净土,由依靠他力转为依靠自力。人间佛教思想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产物,为中国海峡两岸四地汉传佛教所认同,不仅日益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而且对当代国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此,我们以为,就国学的构成来说,只讲儒学、道学是不完整、不准确的。中国佛学思想的广度、深度在某些方面实际上超过了儒学、道学,是国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我们也以为,就国学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儒学、道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研究国学,就必须研究中国佛学。 我们还以为,就国学的发展来说,只强调儒学、道学也是不全面的,要科学发展国学,就必须推动儒、佛、道在互动中向前发展。 佛教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环节 《决定》在谈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党中央的这一论断,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一环。佛教作为传统文化传承时,应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因素,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 佛教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然而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三宝&的传承建设。&三宝&是指佛、法、僧。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因佛、法、僧能令大众止恶从善、离苦得乐,极为尊贵,故称之为&宝&。&三宝&是佛教的基本构成,是佛教寺院的基本内涵,也是佛教文化传承体系的三个重点。 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并供僧尼修行的处所,也是佛教及其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平时加强保护和适时修建寺院是佛教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也是中华优秀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方面。 大藏经被视为&三宝&中法宝的代表,是佛教文化的承载,也是我国古籍的重要构成内容。加强佛教古籍的保护,并在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积极弘扬佛教优秀文化,是佛教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 僧人是佛法的修行者、继承者、弘扬者,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具有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鉴于佛教人才对佛教的传承发展和未来命运的极端重要性,赵朴初在1992年曾说:&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佛教的现实表明,这一重要论断并没有过时。笔者在思考中国佛教建设时,脑海中也产生了一种想法:造就一位高僧,胜建七座大寺。佛教人才是绍隆佛种、担荷如来家业的根本保障。全力加强佛教人才的培养,是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传承的头等大事。 发挥佛教道德教化功能,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内涵,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内涵。一个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准,是一个国家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表现,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强大和伟大的力量源泉之一。我国一直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但应当承认,效果还不够显著,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道德建设的理论不完善、不到位;二是部分社会上层人士行为失范,破坏了人民群众践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积极性;三是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不配套、不健全。这些原因是有联系的,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深刻影响了后两个原因。这里仅就第一个原因作一简要的论述。 据笔者长期的思考,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体系,尤其是其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公民道德理论建设方面是值得借鉴的。道德关乎人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人格塑造和人际关系,它提倡人&应该做什么&和要求人&不应该做什么&。通常人的自然本能行为是追求现实利益和眼前需要,而要把本能行为转变为道德行为,就需要提供一种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也就是要有价值理念的终极源头,要有包括崇高理想或终极信仰的超越的精神信念、信仰。也就是说,我们倡导道德规范,引领人民群众去践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人民群众为什么要践行倡导的道德规范,它对个人的人生价值有什么意义。只有深刻阐明这个问题,人民群众才能从思想深处去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但是要解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古今中外一些思想家都热心于探讨这个问题,在我国古代就有&福善祸淫&说,《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宣扬为善得福,作恶得祸的思想。也就是说,先人的善恶报应由其后人来承担。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有所不同,它把受报应的主体规定为行为者自身,强调自作自受,反对将作因与受果相割裂,排除由子孙承受果报的他人受报说。佛教还认为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与此相应,报应也有三种:&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三报说为因果报应论提供了&圆满&的时间性概念,解答了现实生活中善人得祸恶人享福的矛盾现象。佛教因果报应说,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把自身的善恶行为和个人的苦乐祸福、前途命运统一起来,从而说明了个人为什么必须弃恶行善、践行道德规范的问题。由此可以说,佛教因果报应说为当前道德建设的形而上学立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为个人和社会的伦理价值取向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从理论上说,善与恶是相对的,从社会实际生活来看,因与果也并非完全一致对应,但从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角度而言,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显然是有其合理性的。历史表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理念也一直是维护中华民族伦理价值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我们若能吸取因果报应说的合理内核,适当应用于当前的道德建设,就能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必将提升广大人民和干部的道德操守,进而也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积极参与和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 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往往既是实物形式的历史文物,也是一座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佛教寺院以其优美的人文景观点缀着祖国的山河大地,激发游人前来参观的巨大兴趣和热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寺院也是一种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名山胜地的重要寺院,更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公共文化设施。我们一定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寺院成为清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中国佛教寺院有为大众服务的优良传统,在当前更需要为游人的参观、鉴赏提供便利,使之有所收获,增长对佛教优秀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进而有助于游人人文素质的提高。 综观全国有条件的重点佛教寺院参与和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方式,类别多样,丰富多彩,如举办佛教文物展览、文化节、人文宗教讲座、佛教音乐会,组织书画比赛,开展慈爱慈善救济活动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寺院今后当不断开拓思路,参与和开展更多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加强佛教文化建设,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大力开展对外佛教文化交流 佛教要在推动社会文化繁荣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为了做好当前佛教文化的建设,除了上述已提及的要重视培养人才外,似还需重视的问题有: 一要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佛教文化对佛教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的重大意义,进而树立文化强寺的理念,把佛教文化建设放在各项建设的突出位置,为发挥佛教在社会文化繁荣中的积极作用夯实基础。 二要有理性精神,既善于自我证明、自我弘扬,又敢于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要以理性态度,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有助于缓解当代人类社会矛盾,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思想,并对这些思想作出与时俱进的新阐释,用现代语言加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新阐述,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要结合当前国情和时代特点,不断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便更有效地弘扬佛教文化,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 四要开展国际友好交流。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说:&在历史上,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来于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播友谊的种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国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大师们的西行和东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当前,宗教因素、地缘宗教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国家为争取道德制高点、话语支配权和民众思想影响以及国家安全,都十分重视宗教在对外关系上的意义和价值、功能和作用。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形势严峻,但是,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系统的中国佛教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却有区位优势。我们应当大力开展与周边有关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交流,以增进与周边国家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原标题:关于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的几个问题
[责任编辑:张玺 PFO007]
责任编辑:张玺 PFO00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