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佛教徒在做法事时可以擦口红做法吗?

小女孩可以涂口红吗?
导读:5岁的苏芮·克鲁斯(Suri Cruise)很喜欢和妈妈凯蒂·赫尔姆斯(Katie Holmes)一起逛街,喜欢穿漂亮的裙子,喜欢穿高跟舞蹈鞋,还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涂口红!最近小苏和妈妈一同出街被拍到,小嘴唇上就抹着颜色鲜艳的口红。可是小女孩适合抹口红吗?
小女孩可以涂口红吗?
儿童涂抹口红的现象普遍存在  
1. 英国逾半数小女孩使用口红
  2004年,伦敦一个消费者组织的调查披露,英国的小女孩有的年仅7岁就用上了化妆品。调查说,超过3/5的英国7至10岁的小女孩经常使用口红和香水,在被调查的岁的女孩中,90%的女孩在14岁的时候已经在用眼影、睫毛膏和口红。
  该机构的分析师克莱尔说:&儿童用化妆品而不是儿童专用的护肤品很让人担忧。孩子们对化妆品的兴趣由许多外因引起,比如杂志,母亲的行为或是同学之间相互传授&经验&。化妆是为了吸引异性,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更吸引人,但是儿童不应有这样的价值观。&
2. 3岁小女孩要求母亲为其买口红
  2006年,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节目上出现过一个3岁的小女孩Jordyn Porter,她因为对自己的容貌不满又找不到化妆品而发起了脾气。Jordyn每次一觉得自己不漂亮了,就会发怒,甚至冲着她的母亲喊&我不爱你,我恨你 &。Jordyn整日沉迷于化妆,当她头发凌乱不堪时就会非常沮丧,然后就会一直待在镜子前梳妆打扮。
  Jordyn的母亲Margie说,女儿最恶劣的态度都是因口红引起的。Jordyn总是对妈妈说&我看起来不漂亮,我需要口红。&她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母亲为其买口红,而且大发脾气。
涂抹口红的危害
1. 对小女孩的心理健康有影响
  化妆是为了吸引异性,小朋友们有希望自己更吸引人的心理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容易使孩子产生不符合其年龄的价值观,导致对美貌的追求更加年幼化。
2. 长期涂口红引发炎症
  口红主要是由羊毛脂、蜡质、色料、味料等组合而成,合格的口红对人是没有毒害作用的,但是长期涂口红会使唇红组织角化,唇部发干发痒,严重时还会发生脱屑,甚至引起发炎。
3. 唇膏容易吸附尘埃和微生物
  目前用于唇膏的油脂大部分是从漂洗羊毛的废液及回收的羊毛脂中提取的。羊毛脂不仅能渗入皮肤,而且有吸附空气中飞扬的尘埃、各种金属离子和病原微生物等副作用。通过唾液的溶解,多种有害物质和细菌便可乘机进入口腔,影响人体健康。
4. 唇膏的&光毒性&反应可致癌
  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青年女性癌症患者中,有18.2%的病因与涂唇膏有关。有些口红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光毒性&反应,它可使涂口红处的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受损伤,负伤的脱氧核糖核酸有导致唇癌的可能性。
么么小贴士
  小女孩的唇部皮肤很娇嫩,抹上口红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另外,孩子很容易把口红吃进肚子里,继而影响健康。因此,么么建议妈咪们最好不要给孩子涂口红。
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么么亲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未标注么么亲子网LOGO除外)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么么亲子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我已阅读且同意么么亲子网,为我发表的言论负责
今日点击排行
潼潼的最新写真照
瑶宝和瑶妈的玩水之旅
桐桐的个性创意照
帐号或者密码错误
您还可以用以下账户登录:
么么亲子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
Copyright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怀孕后我们的身材慢慢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了宝宝也不能扼制我们爱美的心。有些准妈妈还是给自己涂上鲜艳的口红出门,这样对宝宝有影响吗?
步骤/方法:
产检时不建议涂口红。孕妈妈的出门机会不是很多,很多时候都是产检的时候。产检的时候是不建议孕妈妈涂口红的。因为我们的嘴唇颜色可以代表身体的健康情况,如果产检的时候涂上口红,就会遮盖我们嘴唇的真实颜色,医生就不容易发现我们身体的异常了。
口红中都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会进入母亲的体内,参与身体的循环,有可能伤害到胎儿的发育。所以在孕期还是不要涂抹口红的好。
如果实在有什么重大的活动,也可以涂上。像有的女孩子领完***却没有办仪式,有了宝宝后才办,这时也可以涂一点的。偶尔的一两次没关系,不要经常涂抹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
如果宝宝的健康,妈妈牺牲一点也是应该的。能不能涂口红的时候就不要涂。当妈妈的幸福感会让我们从内而外散发魅力。
更多母婴健康问题,请微信搜索公众号:yerwyff
订阅到邮箱
怀孕热门相关
怀孕精彩推荐
怀孕相关药品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安胎保产。用于孕妇气血不足...
参考价格:¥53
功能主治:补肾,固冲,安胎。用于先兆流产,习惯...
参考价格:¥26
咨询实录推荐★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一) - 佛学的日志,人人网,佛学的公共主页
佛学是方法,是教育;佛教是宗教,是组织;你要学方法寻求幸福生活,将方法分享于众,还是找组织寻求组织庇护,将组织疯狂宣传,取决于你是求实的佛弟子,还是迷信的佛教徒。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一)
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统贯(一)(随佛比丘)
    尊贵的释迦佛陀,还有可敬的四圣谛佛教僧团。(合掌礼敬)  我们中道僧团的诸位法师,还有诸位法友,大家晚安!(师父晚安!)  从今天晚上开始呢,我们大约有长达这个将近两三个月的时间呢,要来跟大家谈谈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这个统贯。我想这个内容呢,对许多在家修行的法友来讲,应当是一个很关心的一个课题。前两天呢,在这里,我们有跟大家谈到知行合一的问题。禅修,到底是在禅堂里禅修呢?是在山林里禅修呢?是在家里书房里禅修呢?还是在生活当中禅修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根本的一个问题。从我们台湾的这个佛教界的学习经验来看,许多的学法者,事实上,他所实际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呢,听了很多的佛法,学了很多的法要,但是呢,跟实际的生活呢,有一段蛮大的距离,甚至觉得不能用,不知道怎么用,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佛教呢,佛法的核心呢,佛法的重点呢,佛陀的教导讲的是在因缘法。那得法眼、断无明,得明、断无明的重点也是在见因缘法,成就正觉,得明、断无明。并且在原始佛教的教导里呢,也就是佛陀的原初教导里,这是修证的第一步,修行的第一步。但是很可惜的是,自从部派佛教分裂开始,西印度的分别说部呢,改纂经法,将所谓的修证道次第做了一个很大幅度的一个改变,开创了所谓的前所未有的新教说,最重要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型的、并且符合我们一般众生在迷惘以及欲贪当下所需求的一个圣人。我再说一遍哪,开创了、建立了一个所谓理想性的、并且是我们芸芸众生在迷惑跟欲贪底下所需求的圣人。为了这样,建立一个这样理想性的圣人,所以将修行的道次第呢,做了一个很大的改纂。这个在前一个阶段的这个说法当中呢,我们有跟诸位法友做了很清楚的说明。如果在场的有新来的法友,如果呢,你不太清楚,我在这里建议诸位呢,这差不多是从第23,24,25,这几期的这个正法之光的杂志,有提到部派分裂以及论书的出现呢,这些所谓历史考证的这些写的内容呢,诸位可以研究研究。因为这还有,差不多还要再刊好几期。但是一些重要的这个内容呢,对许多我们现在佛教的学法者来讲,不论你是学习的是大乘菩萨道,或者是南传部派佛教呢,都有相当大的帮助,诸位可以研究研究啊,研究研究。  修行的道次第呢,原本佛陀所讲的断烦恼的内容呢,事实上本来就只有六个。所谓的:断无明,见因缘法,成就正觉,得明,断无明。本来的修行内容呢,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其实就这样而已。那在这里呢,我就引简单的几段经给大家看一下。可能有一些新来的法友不太熟,但我这一段时间的课程重点不是在讲经,经不会讲得很多,但是讲切要就好,帮助大家在生活实修上呢,能得到一个受用,最主要的目的在这个地方。  那么佛陀成就正觉呢,自古以来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所谓的见因缘法。这个是所谓经师传承的相应阿含296经,跟所谓律师传承的相应部,巴利圣典相应部因缘相应第20经。这段经是一个经典,很重要的一个经典,它呢,点出了佛陀正觉的一个基础跟核心。这个核心呢,就是所说的这个因缘法,所谓的因缘法和所谓的缘生法。并且呢,大家要特别注意的&诸位看得到么?行吧?后面看得行不行啊?行啊,行那就看。那么,佛陀说法的重点呢,在因缘法跟缘生法,并且上回有跟大家讲的一个要点,这个因缘法讲的是什么呢?此有故彼有的集法,并没有提到所谓的灭法,这一点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点。那之前也跟大家讲的,为什么集法是个要点呢?集法就是如何发生。那这个是什么呢?这个是现在的情况,那如何灭除呢?这是你现在明白的,从实际的现况里明白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注意听啊!在场的诸位法友你仔细听啊!如果之前上个阶段没来上的,你可得记好了,这个很多人学法学了五六十年还搞不清楚的。讲这个因缘法呢,它讲的就是这个所谓无明缘行等等,乃至所谓生缘老死,没有包括所谓的,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你可得记住这件事情。为什么呢?你别说佛这段经有问题,这段经没问题。你可别自己呢,所谓自作聪明啊,乱加啦。  我做个解释,大家就听得比较明白,明白这个意思,我用了一个譬喻,就跟大家讲啊,哪,很简单的就是说你家里水槽不通了嘛,水槽啊,厨房的水槽不通,这肯定是还蛮麻烦的事,对不对?那当水槽不通的时候,你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啊,你会不会去认真的看一下,水槽为什么会不通呢?你会不会看啊?会啊,你会看,对不对?水槽不通是现在的事,对吧?那你会不会去看现在不同的原因?会不会?你会去看,对不对?记住哦,水槽现在不通哦,水槽现在是不通哦,所以你才可以看到水槽不通的原因,对不对?所以水槽不同的因缘也是现在,水槽不通也是现在,听懂吧?水槽不通是现在的事,造成水槽不通的因缘也是什么?现在的事,听明不?不可能水槽不通的因缘是过去的事,水槽不通是现在的事,这不可能。这一点,头脑里面有没有转过来啊?诸位有没有转过来?  注意啊!其实你别听师父提醒你,你觉得不重要,这些观点都是佛教界呢,从各个派别到现在,各些学派呢绕来绕去,吵来吵去,吵了老半天吵不清楚的一个地方啦。所以你听师父点醒你这个要点,你就认真的记住就好。因为可能你在佛门里呢,学得资历不深,你不知道这些都是佛教界吵来吵去吵了千百年吵不清楚的、一个一笔糊涂账。佛教里面就有一个观点:现在是业报,造成业报的因在过去,有没有?前因后果,前因后果,有没有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是错的!这个观点错的,这个观点在学派的论证里呢,吵了千百年了,吵不出一个东西南北来。那有些人呢,只会说什么错,也讲不出什么对,所以你现在仔细听师父讲,要不然你禅观也会出问题。  记清楚,水槽不通是不是现在的事啊?是!那造成水槽不通的因缘是不是现在的事啊?是啊!这就是一个很直接简单的现实,但是我们人会有memory,记忆。什么记忆呢?我举个例给你听,你就明白了。仔细听啊!别听那些书里面写的、吵了老半天了,吵了老半天的那些人光逻辑思维,不会现观,结果呢,绕来绕去绕不出来。仔细听啊!现在呢,水槽是通的,那你在上边工作,注意听!水槽现在是通的,你在水槽上面工作,这个拣菜啦,削果子皮呀,对不对?那削着削着,那弄着弄着,结果,哟!你很清楚啊,你看着水槽嘛,你在工作嘛。弄着弄着呢,皮掉得越来越多,然后呢,你一边弄一边刷,结果掉了一个什么呢?你一边弄一边冲水嘛,又掉了一个抹布,顺着流,咂!塞住了,对不对?那我问你,你有没有看着这件事情发生?有没有?你有没有看着这件事情发生?有啊。当你看了以后,你会不会记住?你会不会在你的记忆里有记住这件事?有没有?有,对不对?好,那你仔细听师父讲啊,要不然你听不懂,对不对?你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会记得水槽原来是通的,然后你会记住你在削果皮,然后你有没有记住那个果皮呢开始往那个排水孔流过去?然后你又记住有一个抹布塞住了,听得懂么?然后你就记住当塞住的时候,水满起来了,水不通了,你会不会记住这些事情?会。那你记住啊,结果现在水槽是不通的啊,现在水槽是不通的,水满起来,现在水槽不通了哦。那由于你会从你的记忆里面去想这件事情,你就会产生一个错觉,什么错觉呢?你会从你的记忆里面想,水本来是通的,对不对?水槽本来是通的,对不对?然后你在记忆里面就先发生了削果皮这件事,然后再发生了什么?抹布流过去塞的这件事情,然后呢,紧接着水怎么样?流不下去了,所以你就会产生一个,依你的记忆来判断现在的事情,就会产生前因,怎么样?后果!有没有听懂?  所谓的前因后果是怎么形成的?人们是从记忆里面,去回想这件事情所形成的认识,这样有没有听明?有没有听明啊?有没有听懂?听懂没?那这个事情为什么不合实际呢?为什么前因后果是不合实际呢?因为你没有看到一件事情,水槽原来是通的,那么你这个果皮呢、菜皮呢、菜渣呢,掉上去了以后呢,水啦,你一边开水龙头嘛,水就一边把你的菜渣果皮往水口冲过去了对不对?但这不代表就会塞住啊,是不是?只是在流。然后你又有一个什么?又有那个什么?抹布,那个抹布呢掉下去,又往水口流,注意听啊!流过去,那抹布流过去的时候,这时候水还是通的,知不知道?等你那个抹布流到水口,跟那些菜皮菜渣呢搁到一块儿的时候呢,这时候才发生什么?堵住。等堵住的时候,注意听!等堵住的那一刻,这时候呢,抹布跟菜渣那些东西为什么会堵住水口呢?第一,有水的推力,听得懂么?水的推力是现在的事情,有水的推力,要不然抹布怎么会在那边推呢?听得懂么?菜渣果皮也是一样,那么菜渣果皮在那边借着水的推力,在那挤到一块儿,所以呢,形成了改变,所以水槽才会不通,听得懂么?听明没有?所以当它发生改变塞住的那一刻,就是水槽不通的那一刻,那个时候因缘跟水槽不通的现实都是现在式,有没有听懂?有没有明白?那你记忆中的那个果皮,那个抹布掉下去,那时候还没有发生塞住啦,明白没?听懂没?可是我们会从记忆里面去怎么样?去理解现在的事情,你就产生了前因后果的错认,懂不懂?那么形成前因后果的错认以后,为什么会说不通呢?人家就会问你,问你一句话,那前因后果,前因后果,那果是现在,因是前,那人家就会问你,那时间的过去式过去了没有?你肯定要回答过去已经怎么样?过去了,那过去已经过去了,因如果在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那现在的果从哪里来?你因不是已经过去了吗?那现在的果就会变成什么?没有因而有什么?而有果。你在说法上就会有问题,听得懂听不懂?听得懂听不懂?前因后果前因后果,那什么事情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对不对?可是你认为因在前,又说过去已经过去,就会变成有这个现起,可是因却已经过去,人家就会说你说不通。然后你说,噢,师父,那因在现在,果也在现在。那我问你,因如果在现在,果也在现在,那人家就会问你啊,那因跟果是一还是二?人家就会问你是一还是二?那你的回答呢,你又死了,因跟果是一还是二呢?你肯定要回答二,因为你讲因果因果,所以你讲二,那如果是二呢,那人家就会问你,问你什么事情呢?那问你因果如果是二,那因跟果统统都在现在,那请问那两个是两回事,那果怎么起?因跟果是两件事么,那果怎么起?你又死了,你又答不出来了。你听得懂么?明白没有?所以呢,前因后果也不行,因果同时也不行,所以因果的观念根本就不是佛家因缘的观念,佛家因缘的观念不是因果的观念,这个是两个大大地不同的,好了,我先说到这里了。这个不再多说了,多说了以后,大家头脑转一转,又转到别的地方去了。OK。  所以你记住一件事情,如何发生的因缘和发生的事情统统都是什么?现在的事。那一般人为什么会讲前因后果?因为取用记忆的内容,听懂了没有?因为取用记忆的内容你才会讲什么?前因后果。这样明白了吧?有没有听明?有没有听明啊?有没有反应啊?不然我怎么知道你听到了呢?OK。那我问你一件事情,现在的事是不是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是不是过去的事?不是嘛,如果是就是常见了嘛,就变永恒了,对不对?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现在事肯定不是过去的事,对吧?这点你要明白吧?所以你用记忆的事情来了解现在的事情,肯定会错,懂不懂?你用记忆里面的东西来了解现在的事,肯定是会错的,这样明了没?因为事事有没有在变?有啊,你记住的事情就不是现在的事,你一定要记得这件事情,明白吧?所以我们禅观不去想记忆的事,记得吧?只要你修禅观,凡是记忆的内容是不用的,你要记住。为什么呢?跟现实脱节!懂吧?所以禅观一定是要观什么?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你要记得,禅观不能呢,取用memory,因为memory跟现在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不一样啊。一样就是常见了嘛。一样还讲无常做什么?对不对?这样听懂了么?听清楚了没有?哦,挺清楚了啊。好,我们回到这里来,仔细听。所以呢,现在回到那个,那个什么?那个水槽来。现在呢,水槽不通了,那你会不会看水槽为什么不通?你会不会看?你看那啦,噢,水槽不通,水槽为什么不通?如是如是,这般这般,你就明白了,这就是什么?此有故彼有,所谓等等等等,这就是现在的事。那么当你看了这样一个水槽不通的因缘以后,你接着是不是就明白了一件事情?明白了什么?哟,那我知道了,把抹布怎么样?把抹布拉开对不对?水槽就怎么样?就通了。你这个时候就明白这件事。那你明白,注意听啊!注意听啊!你呢,水槽不通是现在的事情,你看水槽为什么不通,你看了以后,知道那些菜渣啦、那个抹布啦,塞在那排水孔也是现在的事,对不对?所以你明白此有故彼有,如是这般,所以水不通。那你心里接着就明白什么呢?明白了如果把这个抹布跟菜渣呢,给拿开来,水槽就通了,你就明白了这件事,对吧?当你明白这件事的时候,你是明白的还是看到的?啊?你是心里明白的还是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什么抹布拉开,菜渣拉开,水槽就通了,你这个事情你看到了么?还没嘛。对不对?你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抹布跟菜渣堵住排水孔,这是你现在实际观察到的现在发生的事,听得懂吗?那你内心看到这件事你才明白,所谓此有故彼有,所以当然也什么?此无故什么?彼无。听明了没有?所以你记住,这段经文呢,只讲此有故彼有,没有讲此无故彼无。你不要自作聪明说,哟,经文可能以前抄经写经的时候可能漏掉了啊,漏掉了,为什么有此有故彼有,没有此无故彼无?我发现这段经漏了,我就自己怎么样?给补上去了。我告诉你,你错了,你不能补啊,补了以后就,就错了,听得懂没有?明白吧?听懂没?所以这个经没错的,所以这段经告诉你的是什么呢?佛陀是依着现实的洞见而成就正觉,听明没?从现实的洞见而成就正觉。所以此有故彼有讲的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的现实,然后呢,我们接着明白此无故彼无,这是我们看了现实以后,内心才明白的事,这样听懂没有?所以此无故彼无在现实中你有没有看到?没有。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此有故什么?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看了此有故彼有以后才明白在心里的,听明没?所以佛教才讲了一句话:先知法住,后知什么?涅槃,才有这句话,听明没?所以我先知道怎么发生,我才知道怎么样将这个发生的事把它消除。我先知道生死轮回怎么起,我才会明白生死轮回怎么结束它,听得懂没有?这个就叫做Nibbana,涅槃。所以叫先知法住,后知什么?涅槃。所以要明白,听明没?所以在观察上有没有观察此无故彼无?没有。实际观察的是什么?此有故什么?彼有。然后此无故彼无,是观察了此有故彼有,才明白了什么?此无故彼无。这一点有没有听清楚?有没有听清楚啊?诸位法友?有没有?记得此有故彼有是现实,此无故彼无是内心的明白,这样听懂吗?有没有听明?OK,听明就好,啊,才不会东西南北搞不清楚,禅观观了老半天观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只会瞎费功夫、浪费时间了自己也不知道。OK。  来,讲了这个以后,佛陀说什么?注意看这里,这里有一个名词叫什么?法住跟什么?法住跟什么?法界。所以,大家要记得啊,以后人家讲法住,先知法住,噢,你一听就知道,噢,我明白了,先知法住就是要先知什么?因缘法跟什么法?缘生法。而且是此有故彼有哦,听明没?那么呢,法界呢,注意听啊,后来法界变成什么?哦,十方无量世界叫做什么?法界,哎,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听明没?所以现在佛教界讲法界已经习惯了,以为就是什么?十方世界,一切一切统统都叫什么?法界之内,啊,所以诸位,这个法界的意思呢,就被误解了。所以以后知道,法住、法界,统统都在讲什么法?讲什么法?十二因缘法,讲生死轮回怎么起,知道吧?所以把法界讲成什么呢,什么银河系啦,黑洞啦,什么喔,这个是,给你一句话,越扯什么?越远,啊,听懂没?懂不懂?越扯越远了。  诸位法友你要记得一件事啊,来,大家仔细听,啊,先把笔搁下来,师父跟你们讲啊,大家呢,我先,我看诸位呢,你们可能也是学法有些岁月了,学法学了有一些岁月呢,听师父一句话,学习佛法就是要在生活当中能有实际的受用,如果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没有受用,你学了一辈子做什么呢?我说的对还是不对?对不对?大家想不想这个佛法能够帮助你的人生,想不想?想啊,那如果不能帮助你,信得那么投入做什么?对吧?  举例来讲,我给你一颗药丸,跟你讲这颗药丸能治百病,你就搁在身边,然后呢,到死为止从没吃过,那我问你,这颗药丸能不能治百病,你知还是不知?你哪里知道,你只是信,你根本不知道啊。那你有没有从这颗药丸得到好处?有一滴滴啦,就是有点安心啦,哎,我比较安心,生病的时候呢,嗯,我有一颗能治百病的药丸,真的,真的到不得已我还有的救,所以那颗药丸放这儿什么,安心!就这么一个安心而已,其他有没有得利啊?没有啊。所以诸位法友,佛法不能变成你心目中那一颗一辈子都没吃的药丸,知道吧?这样呢,太可惜了,真的是太可惜了。所以,诸位法友切记,佛法一定要有受用,没有受用的就是不成。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要有什么?要从佛法当中得到受用,知道吗?这也是我们开这堂课的目的,一定要有受用,没有受用,没有受用,我跟你讲这个信心是不会坚固的。佛法真的有用吗?我怎么会知道?是吧?所以,一定要有受用。啊,所以呢,佛陀是见因缘法成就正觉。那么并且呢,这里又有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也是挺重要,这里讲什么呢?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见了因缘法、缘生法以后呢?那么才怎么样?断四种凡俗见,断所谓的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忌讳吉庆见。所以在古老的经法里呢,要断我见呢,也就是要断身见呢,一定要先见什么?因缘法跟什么法?缘生法。大家要记得啊,要断我见跟身见,一定要先见因缘法跟缘生法。不见因缘法、缘生法是不能断我见,也就是身见,是不能断的。那么见了因缘法、缘生法呢,那这个是什么呢?这个是,我们再看一段经啊,记得,见了因缘法跟缘生法才能断什么?我见。你要记得这件事。不见因缘法缘生法不能断我见,这一点一定要记得。  那么,我们再看这么一段经文。那么,我们再看南传巴利圣典,有这么一段经文,因缘相应的第21经,这段经文呢,大家看一下,它说佛陀说法说什么法呢?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如何,那么说色受想行识是怎么起,集,说色受想行识是如何灭,说色受想行识怎么起,说色受想行识怎么灭,那色受想行识就是生死业报啊,就是告诉你生死业报怎么起怎么灭,而它的内容就是什么呢?第一个,集法,我们刚刚讲的因缘法,无明有行等等,第二个讲什么法?灭法,就是怎么灭。所以呢,佛陀讲的是生死业报怎么起怎么灭,就是在讲因缘法的集与灭,讲这个。那刚刚我们说到呢,要明白因缘法才能断我见,对不对?那我们现在看,因缘法的内容就是在讲五阴的集跟什么?灭。先观集法,后来明白什么法?灭法。我们观的是什么法?集法。明白的是什么法?灭法。这个大家要记得啊,我刚刚已经提过。  那么根据巴利圣典蕴相应第126经,它也这么说的,说什么呢?对于色受想行识的集灭法的如实知,这个叫做什么?对色受想行识的集灭法如实知,这个叫什么?明,叫做明。那么所以给大家看这三段经文呢,主要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件事,告诉大家什么事情呢?我们的修行啊,从古老的佛法里面呢,强调讲,就是讲因缘。那么了解了因缘法以后呢,也就是得了明以后呢,才能断什么见?我见,对吧?那,但是,我们断了我见以后,那紧接着因为明,那么才会了解呢,诸法缘生,缘生则无常。我们才会了解到呢,断贪爱才能灭苦,才能看到了解脱和证菩提的正道,才能看到了正道,然后依着这个正道修行,才能紧接着断贪,断嗔恚,达到解脱。  所以我们整个佛教讲的,断的烦恼总共主要有六个,第一个,无明,见因缘法,得明、断无明,这是第一步。紧接着见因缘法得明断无明以后,紧接着就是断我见,又叫做身见,这是第二步,断身见,我见。紧接着对佛法僧,因为你看了法,你对佛法僧呢,有什么?生起什么?信心,对佛法僧不再怀疑,所以叫做断疑,紧接着断疑,对佛法僧的怀疑,断疑,那么紧接着就会看到呢,五阴是缘生,缘生则无常,所以生贪爱者则有苦,断贪爱者则能怎么样?离苦。所以看到了唯有断贪才是灭苦的正道,所以看到了灭苦的正道。所以这个叫断什么?断戒禁取。断戒禁取就是什么呢?就是什么样的修行有助于解脱?什么样的修行无益于解脱?你分得清楚。那如果什么样的修行无助于解脱,什么样的修行有助于解脱,分不清楚,这就叫做什么?戒禁取。这样听明没有?所以看到了唯有断贪才可以解脱。所以明白这件事情以后,师父我问你们,持五戒能不能解脱?持五戒能不能解脱?能不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能不能解脱?不能啊。吃素能不能解脱?不能啊。拜拜能不能解脱?不能啊。那持咒,吽吽吽,能不能解脱?能不能?能不能?不能啊。那我问你啊,死了以后放金光明沙能不能解脱?那死了以后给你盖陀罗尼经被比较暖和一点,能不能解脱?你真的明白?你真的确定?那萨度!恭喜你。因为你已经刚刚自己证明自己是什么?得法眼。因为你断了什么?戒禁取。不过是真的还是假的啊?好像有点吹牛啊,是不是啊?听明白意思吧?你分得清楚吧?那OK,我问你,那既然你知道那些都不能解脱,那我问你,那五戒要不要持?不能解脱,是善行啊,也得做,对不对?那吃素不能解脱,那值不值得鼓励?值得嘛,这是环保健康的问题嘛,是不是?虽然不能解脱,但是善法也值得鼓励嘛,对不对?不能说这个不能解脱,不能开悟,咱们都甭做了。不能这么做嘛,是不是?听得懂吧?  所以,我跟诸位讲,台湾有些学人很偏激,大家不要学,他们是什么?吃素不会解脱,所以只要吃素就是提婆达多的徒众,这个是偏激的人,甭管他。大家都知道吃素不会解脱,但是吃素是善法,也值得鼓励,对吧?那如果照这个逻辑,持五戒不会解脱,是不是五戒也不要持啊?这个不行嘛,对不对?拜佛能不能解脱?不会。那咱们甭拜了,怎么样?是吧?拜佛会不会解脱?不会呀。拜佛会不会开悟?那不要拜了,好不好?对吧?所以这个不能这样讲。所以要记得,有很多事情虽然无助于正觉解脱,但也是善法,我们也要鼓励去做,对吧?才不会那么偏激,那样不好。啊,所以断疑,断戒禁取,然后紧接着呢,我们就要修持离贪的正道,就断贪,那么贪爱断了以后呢,嗔恚就会怎么样?断!为什么断贪,嗔恚就会断呢?诸位法友,很多的不满,很多的不愉快,是不是跟求不得有关哪?对不对?对不对?  我举个例子,有人说,师父,真的吗?哎,很好,我跟你讲,你那个孩子啊,你那个孩子跟你讲,爸妈,帮我买一个i,i什么?i什么five?i-phone five,你那个孩子跟你要i-phone five,要了两次,你跟他讲我不买给你,那你儿子会不会发火?会不会?那他发火了以后会怎么样?会怎么样?赌气不跟你讲话,关在房门里不想出来吃饭,然后呢,出去玩不想跟你讲,对不对?故意晚一点回来,有没有?有没有?有啊,对吧?那你一看你就知道你那儿子,怎么样?生闷气了,对不对?对吧?那他为什么生闷气?求不得也,对吧?欲贪不满就怎么样?就生气了。所以你要知道,欲求有障碍就会生嗔恚,欲求有障碍就会生嗔恚。这个,佛陀呢,在这个相应阿含第715经呢,里面有说到,嗔恚以何为食?障碍相。嗔恚以障碍为食,食物,就是因缘,以障碍为因缘。什么样障碍为因缘?欲求不得的,欲望的障碍,满足欲求的障碍,就会生嗔恚,所以呢,贪欲不断,嗔恚不会断。大家要记得啊,贪欲不断,嗔恚是不会断的。所以没有贪不断而断嗔恚的,这个道理没有。那么也没有所谓无明不断,能断贪欲的道理,也没有。因为呢,嗔恚以欲贪为根,欲贪以无明为根,你要知道这件事情,这样大家明白了没有?  所以佛教讲的,原本讲的就是这六大烦恼:无明,我见,疑,戒取,贪欲跟什么?嗔恚。这就是佛陀在世所讲的。那么只要这六个烦恼,按照我们刚刚说的次第断,就已经叫做什么呢?解脱,成就解脱啦。这个是古老的佛法,那么到了部派佛教时代呢,他就改啦,他就把无明,见因缘法得明断无明呢,改成最后断。我们所说的十结烦恼,把我们刚刚的六个,除了无明以外,身见、疑结、戒取、贪欲、嗔恚,称为五下分结烦恼,然后把无明拉倒最后去,成为最后断,然后再加上四个东西。加上了什么呢?色爱,跟什么爱?无色爱。贪欲之外,又提出爱,事实上,贪欲跟贪爱是同一件事。为什么呢?痴求欲名为什么?爱。对吧?断贪欲的时候,爱就怎么样?断了,迷惑跟贪欲断,爱怎么会起呢?所以哪有所谓断了,断了贪欲以后还会有爱呢?这个可能是不解,这个可能是自己,部派的祖师自己瞎编。  事实上呢,嗔恚以贪欲为根,贪欲以无明为根,凡是断贪欲者,必定已经先断无明,那么断贪欲者无明先断,既没有迷惑,也没有贪欲,哪来的&痴求欲名为爱&呢?怎么会弄出一个色爱、无色爱呢?那是搭配贪欲,要解释三界的业报来用的,是部派佛教讲的三界业报,可是佛陀在世不讲三界业报,佛陀在世讲什么?欲界跟什么界?色界。无色界是不讲的,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佛教在讲生死业报,每一生从什么生?六根生。这个是之前讲过的,从六根生,而六根是色法,所以呢,没有所谓的,无色界既然无色,就没有六根生的色法,那么没有六根,就没有六根与六境为缘而生六识,就没有这件事情。那么如果没有六根,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六根呢,那哪来所谓的,怎么会有所谓的六根与六境再生六识,没有六根与六境的因缘生六识,也就没有六触生的什么?受、想、行,所以佛教讲的五阴就怎么样?就没有啦。诸位听得懂么?听明没有?所以呢,无色界无色,不可能有六根嘛,色法的六根嘛,没有色法的六根,就不会有六根与六境为缘生六识,就不会有六触生受想行,所以佛教讲五阴的业报在无色界完全不能建立,诸位听明没有?  那么我们佛教并没有在五阴之外,别立一个五阴外的一个什么非色法的一个特殊的东西,像灵魂啦,像什么真如本性啦,像常乐我净的清净心啦,或者自性啊,这早期的佛教没有讲这个,这是后来佛教才有讲。那么三界的业报主要是出自什么呢?三界业报说法,主要出自于耆那教,耆那教呢,他们相信哪,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清净的本性,并且这清净的本性是非色,看不见,没有颜色的,常乐我净,所以呢,耆那教就可以依着他们的教义,这个非色的、常乐我净的自性来建立无色界的业报,这样听得懂没有?大家有没有听懂这件事?后面的法友有没有听明白?听明白没有?听明白没有?耆那教承认有一个非色的生命的本体,所以他们可以用这个非色的生命本体的宗教信仰来建立所谓无色界的生死业报,听明么?咱们佛教只有讲五阴,色受想行识,并且这五阴的基础,就是六根色,有六根色,才有六根与六境的因缘生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才有所谓的根境识具足的触,六触,起什么?受想行。所以大家仔细听啊,精神活动的受想行能不能离开根境为缘生识的因缘而独立存在?能不能?能不能?大家仔细听啊,我们很多佛弟子是学到后来是一团乱的。他怎么说呢?哎呀,到无色界是精神性的生命,有没有听过?你肯定听过啦。你不可能没听过啊。只是不好意思讲,说不定你也跟着讲。我承认我以前也是这样讲,我承认啊。修行人不打妄语。我告诉你,以前做错了,不要觉得丢脸,现在没错就好,知道吧?千万不要呢,死鸭子嘴硬,不讲。好像从出生到现在都不会说错,你又不是伟人,对不对?听得懂吧?你要是这样死爱面子,你就会变成萎缩的人,懂不懂?不是伟大的人,是什么?萎缩的人。明白吧?啊,做人要坦坦荡荡的,有什么关系?以前做错,讲错,承认就好,现在没做错就好啦。我们许多人讲法说无色界可以啊,有精神性的生命啊,受报到那里啦,受阴,想阴,行阴,而且特别喜欢讲什么阴?想阴,有个精神性的活动在那里。啊,我知道,无色界的时候是想阴在那里。所以呢,我问你,想阴会不会单独存在?会不会?会不会?不会嘛,你想阴单独存在就不讲因缘法了,对不对?那你要有想阴,要有什么?触就是什么?根境为缘生什么?识。你要有根境为缘生识,才会有想阴,受阴,行阴,对吧?所以你不可能无色界单独有受想行嘛,是吧?听懂了没?所以那个讲法是行不通的,知不知道?明白没有?所以呢,你一定要先有什么?你要先有六根嘛,没有六根哪来的根境为缘生识呢?对不对?那六根是色还是非色?色啊。那无色界有色无色?无色啊,就没得讲了,听得懂吗?明白没有?  所以我们佛教是绝对不讲无色界的生死业报,知不知道?懂吗?那如果你一讲,就变外道了,知不知道?外道才讲什么?生命在五阴以外,还有一个什么?非色的、不晓得叫什么东东,知不知道?懂不懂?有没有听明?噢,所以诸位学习佛法,你不要自己信了佛,讲了一些不是佛教的东西喔,懂吗?耆那教才讲无色界的业报,这点要知道。所以呢,去编一个色爱,无色爱,那个是没必要的事情,他主要是配合贪欲,去建立三界的生死业报,OK?  然后再讲一个什么呢?讲一个所谓的,这个叫做所谓的,掉,掉悔的掉,散乱,但是掉悔的掉不是烦恼,掉悔的掉就是遮盖,这在五盖里面讲,不能叫结,还有一个叫慢,我慢的慢,在这里我跟大家讲,我慢呢,我慢是叫做我等我胜我劣,意思就是人跟人互相比较,比较以后认为我比你好,我比你不好,我跟你一样好,听得懂么?胜等劣,这个叫我慢。那么要比较的,要比较我比你好,我跟你一样好,我比你不好,要有这种比较的观念,要先有什么见?我见,要先有我见。所以我慢根源于什么见?我见。那我见在前面断还是后面断?前面,所以我见断了,慢就跟着怎么样?断了,因为那是观念问题,那个不是欲贪的习气,那是观念问题,听得懂吗?听明没有?  所以呢,所以部派佛教就加了一个,四个奇怪的东西,色爱,无色爱,掉跟什么?慢。这四个其实全部都是拉里拉杂,自己在那里东拉西扯。然后无明本来是在最前面,不是最后面。所以本来佛教是讲,第一个断无明,见因缘法断无明,紧接着断身见,紧接着断疑,紧接着看见离贪是正道,灭苦是正道,断戒取,接着修离贪的正道断贪欲,贪欲断,嗔恚就怎么样?断,就解脱了。愚痴,贪欲,嗔恚,统统已经怎么样?断。我们所说的三毒已经怎么样?断了,断了就解脱啦,就这样,明白没有?先断无明叫慧解脱,后断贪欲跟嗔恚叫什么解脱?心解脱。就这样,没有啦!那么到部派佛教呢,无明拉到最后去,所以就形成第一个问题,不见因缘法,不断无明,就断什么见?身见,那身见怎么断?不见因缘法,不断无明,能不能断身见哪?不能。所以就变成,天下的佛弟子就变成阐陀比丘啦,对吧?所以后来的佛教不讲因缘法,开口闭口就讲什么?无常,无我,空,一直把无常无我空当做佛法的重心。所以天下的佛弟子绕来绕去绕来绕去就绕不出来,听得懂没有?因为因缘法不会。所以这是个问题。然后再来呢,这个所谓的,多加了这些所谓的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们佛教呢,其实就在这里绕不出来了。那绕不出来以后呢,我们佛教怎么办呢?我们佛教其实到后来就是四件宝贝,来维持这个佛教,我们佛教就靠四样宝贝,维持佛教的门面,那四件宝贝呢?  第一个宝贝叫做道德,道德知道吗?戒律跟道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靠这个道德跟行善,戒律跟道德,这样呢,人们对佛教还会有一个尊敬。啊,佛教是劝人为好的,叫人家不要做坏,守戒,然后积极行善,帮助世人,所以呢,这件宝贝呢,让佛教在社会上还能站得住,这是第一件宝贝。  第二件宝贝是什么呢?第二件宝贝就是讲一点哲学理论,对吧?philosophy,哲学理论,哎呀,什么叫无常啊,什么叫无我啊,什么叫空啊,然后讲了一大堆哲学理论,譬如我们现在听的什么有分心啦,地水火风啦,什么阿赖耶识啦,十方世界啦,三大阿僧祇劫啦,刹那刹那刹那啦,对不对?哇,这个学理多得不得了,专有术语多到你记不住、学不完,对吧?靠着这些形形色色的、各门各派的哲学理论,满足知识分子的需要,懂不懂?刚刚道德跟行善是满足卫道人士,这社会上端正、卫道人士的需求,这些哲学是满足读书人的需要,所以觉得佛教程度蛮高的哦,讲一些东西反正你研究老半天也搞不清楚他在讲什么。所以这些读书人就觉得,哇,佛法很高深!其实是什么,因为讲了一大堆,你搞不清楚他到底,哪里错你也弄不清楚,OK,这是第二个宝贝。  还有第三件宝贝,第三件宝贝就是拜拜信仰,一般的贩夫走卒,他呢,一般的世俗大众,你跟他讲了生脱死,你跟他讲证菩提,老实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个件事情,甚至他还会跟你讲,生死不错,为什么要了生脱死?我在生死里面很快乐啊,我们全家聚在一起很和乐啊,我跟我太太还希望生生世世做夫妻呢,为什么要了生脱死?我跟我儿女相处得很好,我还希望我们全家人能够生生世世在一起,为什么要了生脱死?还有呢,有钱很不错啊,为什么要了生脱死?还有我觉得这辈子做女人,可以去美容,可以涂口红,可以穿高跟鞋,可以用了很多化妆品,喷香水,然后吸引那些男人,我觉得不错啊。我愿意生生世世做漂亮的女人,我干吗了生脱死?对不对?我说得对还是不对?很多人没想过要了生脱死。那这些人想什么呢?他也不想求那些高贵的什么东西,他只要保佑我赚钱,保佑我先生升官发财,保佑我这个儿女呢,工作事业顺利健康,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所谓温馨和谐,这样就好,所以他们要的是保佑。所以他们,佛教要讲什么?要灵,不灵就不信,所以要灵,所以呢就要推出各式各样的产品,譬如说呢,管死人的叫地藏,管生日和延寿的叫什么呢?观音。然后呢,解决病的就叫做药师,对不对?那死了以后呢,要交给阿弥陀佛处理,是不是?听得懂没有?听明没有?所以呢,灵不灵啊?灵。要灵,不灵,不行。所以呢,这个是讲神通感应的,啊,这个是第三件宝贝。  那第四件宝贝是什么呢?赦免。人的一生有没有做错事?有啊,难免有做错的一些事情嘛,对不对?那临死的时候,自己怕不怕?怕不怕?怕嘛,所以最后要给你赦免,所以赦免什么呢?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小的代价,然后能赦免你所有的罪。那这个基督教用的方法是什么?基督教用的方法很简单,你要断气之前,问你一句话:你接不接受耶和华是你的父、你的主?你接不接受?你要说:我接受。那你要不要向你的父你的主忏悔你的罪,承认你是罪人,你有罪?你要说,我愿意。然后你愿不愿意接受主的赦免。你要说,我愿意。阿门!OK,结束了。对吧?你就怎么样?到那个美丽的天堂,永远,对不对?这很重要啊,是吧?那简不简单?简单。有没有因果业报?没有没有,不讲这个。你杀了人,下辈子不会变小狗狗,因为你已经怎么样?主已经怎么样?赦免你了,所以很多人就喜欢这样。那咱们佛教没这个啊,这个市场就会不好啊,那到最后就发明出一个方法,什么呢?死在那里了,对吧?帮你头上放一个什么?金光明沙,对不对?念过什么?念过咒的,对不对?念过千遍万遍,对吧?然后那些几粒沙放在你的额头、胸口,你就怎么样?赦罪,得救了。然后还有一块陀罗尼经被盖一盖,好啦,你也怎么样?你也得救了,所以其实这些都是这些产品,其实佛教导最后就是靠着这些维持场面。  那持戒行善是将这些所谓端正的人士吸引过来,各种哲思、理念将有学问的人吸引过来,神通感应将一般的贩夫走卒,一般的广大民众,吸引过来,那些所谓的赦罪,最简单的方式,赦免你的方式呢,把那些要死的人吸引过来,听得懂吧?前面三招都吸引不到你,等你要死的时候也把你怎么样?引过来,横竖到你最后也是把你拉过来啦。所以这四个宝贝,就维持了佛教的门面,但是呢?真正的了生脱死呢?已经不见了。  诸位朋友,咱们原始佛教呢,这四件宝贝只有一件宝贝有,就是叫你持戒跟什么?行善。四件宝贝的其他三件在正统佛法里统统都没有。不会跟你讲佛陀怎么样保佑你,你死了以后佛陀怎么样赦免你的罪,对不起,我们会觉得这些不合乎社会公义,懂不懂?懂不懂这句话?不合乎什么?社会公义。你杀人放火,你害了多少人痛哭流涕,你要临死的时候,给你撒点沙子,你就。。。那对活着的人怎么办?那些人情以何堪?对不对?那未免太便宜了你,对吧?要是这样,不鼓励犯罪吗?对不对?不变相地鼓励做错吗?对不对?佛陀不会教这个东西。佛陀也不会强调说,他神通很大,你需要什么他就给你什么,诸位,那这样大家就不要勤奋努力,是不是?我们就不用认真工作,不用勤奋努力,去求就好了,对不对?其实这个对现实人生也不太妥善。所以呢,保佑的,感应的,临死赦免的,在佛陀的教法里不讲这个东西。那哲思哲理,讲了那一堆满足读书人的这种知识胃囊,佛陀也不跟你讲这些,佛陀直接跟你讲实际的真相,简要直接,而不跟你讲啰里吧嗦一大堆学问。学问那么多,不实用,不能经世致用,不能对现实人生有用,讲那么多学问做什么?学问要有用,怎么样有用?对你的人生有用,能产生实际的作用,这也就是这堂课呢,我们一直要跟大家提的,就是说,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  那么,所以佛陀的教法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呢?佛陀教法的核心,就两个要点,一个要点呢,你先端正身心,远离诸恶,广开众善之门,这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而这个呢,就是让我们人生能够更好,最务实的做法,听得明不?而不是靠祷告,而不是靠什么神通加持。诸位法友我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啊,我在这里,不要讲了一大堆道理,你呢,听久了以后,说实在的,像听长辈训话,很无聊,对不对?师父坐在那里训话,我又不能跑,师父嘛,三宝,对吧?我不能怎么样,不敢怎么样,不然心说会下地狱,一恐吓,被恐吓一下,也不敢如何,对吧?  我讲点轻松的,跟大家讲,师父我这一辈子,我在佛门里,还有看这个人间的神道啊,这些稀奇古怪的我是看的非常地多。我现在是这些不讲了,以前啊,二十几年前,这些可是熟得很哪,非常地熟,我统统都知道。我跟你讲真的,台北市有哪几家神坛真的灵,而且是真的灵,我都知道。有哪几个是骗人的,我也清楚,真的,我很熟的啊。有人说,师父你为什么那么熟?好奇呀,学佛嘛,什么都好奇,那接触得多,那就会去看,因为从小看这个看很多,我从小看这个可是说看非常地多。那看这些稀奇古怪、感应的也很多。当然我也跟大家讲一句话,许多人呢,因为从来也没接触过这个领域,所以一看到这个灵,因为灵嘛,举例来讲,我举个例,很简单例来讲,我那个师父,我以前在北传菩萨道的师父,广钦老和尚大家知道吧?有没有听过他?有没有听过啊?老人家是我师父啊。我跟他结缘的时候呢,我跟他结缘是在,将近四十年前结的缘。我记得我第一次到了承天寺,那时候承天寺还是很破旧的,那时候我们到承天寺去帮忙呢,还是穿着雨靴,拿着所谓锹,铲子,到粪坑里去铲大便,啊,我们做法工啊,到那承天寺做法工,穿雨靴,雨鞋知道么?穿着雨鞋,然后呢,拿着那个,圆锹知道吧?知道啊。那时候山上一切简陋,没有那个抽水马桶,没有,都是那个茅坑,最早的那个茅坑,那到山上做法工嘛,做义工,穿着靴子,拿着锹子,到那个茅坑铲大便啊,然后提着水桶冲水,帮忙清洗啊,这个我们都做过的。现在要让你做,你可能怎么样?吓了一跳对吧?这这这这这。。。对不对?是不是?肯定是吓坏了你,是不是?那个时候我们不会,做了就做了吧。我第一次到承天寺,是跟的那个,哎,我们以前台湾,台北市有一个叫做什么?哎呀,我忘了,太久了,有四十年了,我记不太得了。有一个佛教团体,那个负责人现在也已经出家了,已经出了家,他办了一场那个朝山,朝山,朝承天寺,朝山。那我是第一次参加朝山,从夜里十点一直拜到天亮六点,总共八百多人朝山。那时候我第一次参加朝山,我那时候呢,年纪还非常地轻,四十年,将近四十年,将近快三十九年了么,去朝山哪,去朝山时帮助那个服务啊,上下服务。结果到了山顶,天亮了六点多,老和尚呢,那时候广钦老和尚那时候坐在那个平台,那时候大雄宝殿还是铁皮屋的,就坐在那个平台,哇,好多人在拜他啊,拜他,拜老和尚,那其实我也不认识他,我没去过那里。我那时候才入佛门一年。我远远地看着他,那时候我说怎么那么多人拜他啊?一个老和尚,我心里其实打了一个问号:这是何许人物啊?为什么那么多人拜啊,而且很虔诚啊。我站得远远地看,距离就差不多我,师父站在这里,然后老和尚坐的位置,大概就我们那个师父,那位生地法师坐的那么远的距离,这么远,然后旁边密密麻麻的人在拜他,我就远远地看嘛,那我也不晓得是什么。结果那老和尚呢,朝信徒看看看看,眼睛瞟到我这里来,眼睛就看看我,然后呢,六点多啊,早上六点多,刚朝完山啊,我都还没有去吃粥呢,连这个粥都还没吃哎。早课才刚结束,寺里的早课才刚结束,刚准备打板呢吃粥,然后他的眼睛盯着我看,远远地,他的眼睛很亮,盯着我看,大概是看了五秒到十秒,大概五秒到十秒的时间,盯着我,跟我招招手,我说招招手,我就走过去啦,走过去了,他跟我讲了一句话,讲什么呢?现在人很多,师父我有话跟你讲,我有重要的话跟你讲,现在人很多,不方便,你等一下来找我,师父有重要话跟你讲。我怎么知道他要跟我讲什么?我说,这个老和尚要跟我讲什么啊?重要的话,我不知道!等一下,吃粥啦,最重要,吃粥,肚子饿死了,OK。就去吃粥啦,吃完粥呢,哎呀,大家很忙啊,大家很多人下山,八百多人要下山哪,很多人跟他叩头啊,我也没空找他,还有令我很纳闷,他到底要跟我讲什么?我才刚入佛门一年啊,我也不知道他的背景,他有多了不起,我统统都不知道,哎呀,下山啦,下山啦,走了。但是这心里头挂在心里,这老和尚说有重要话要跟我讲,到底要跟我讲什么?坦白讲我也挺好奇的。那后来呢,下山了以后,我再问那个师兄,问他们,那些老前辈他们,那个老和尚是什么?噢,就跟我讲了什么什么,我说,哇,这个原来是有灵的人,会灵,对不对?是吧?我就想啊,已经下山了嘛,我就想,换个时间再来找。那后来隔了一段时间,我再来找他,师父就跟我讲如是如是,那不能跟你们讲啦,OK,这个不方便跟你们讲,这个是师父跟我之间的事,我不方便跟你们讲,他是师父跟我的这个,这个,他交代我的一些事情,这个不能跟你们讲。这个可能只能有一天我要死的时候,我再讲,现在不能说,现在不能说。  那后来呢,这个过了几年,我的一个亲戚呀,我俗家的一个亲戚,长辈啊,俗家的长辈。她其实嫁了人以后呢,坎坷一辈子,很坎坷的,我这个俗家的远房亲戚的一个长辈,她嫁了人坎坷一辈子,很辛苦,日子过得很好,经济不愁,但是呢有很多的坎坷。那么有一天呢,她就一些朋友,有一些朋友呢,邀她到土城呢这个游山玩水,那就带她去了,她就到了山上,她从来不入佛门的,她是第一次到那个寺庙里,结果我那个师父呢,就下午时分,大概三四点的样子,她上去,就是拜拜佛啊,看看风景啊。我那个师父看到她,我那个师父,广钦老和尚师父怎么讲呢?那个时候我那个长辈不知道我在那边亲近那个老和尚,她完全不知道的。他呢,我那个师父就招招手,也就是叫她,然后直接讲,哎,你是什么人,你姓什么,叫什么,然后你以前如何如何如何,全部给她讲出来,没见过她的,然后跟她讲,你很可怜,你心里很苦,你要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不然你很苦啊,她一听呢,哗!眼泪像开了的水龙头,在那边山上痛哭流涕,稀里哗啦哭了老半天,然后说,师父怎么知道我啊?我没去过,我又不是佛门弟子。然后后来呢,这个家族聚会的时候,她谈起这件事情,我跟她讲那是我师父啊,她说你师父怎么跟我讲这个啊?我说慈悲度人嘛,对不对?所以世间的事情,怎么讲,对吧?  那我讲这些事,是告诉诸位,这些神奇鬼怪的事情很多,包括民间的这些鬼神,很多也是灵的。不过我要告诉诸位一件事情,这些灵啊灵啊,不管怎么灵,过去的事情讲得通,讲得透,讲得明,此刻往后的未来,我跟诸位讲一句话,你千万不要依赖这些神通信仰,因为什么呢?此刻以后的将来得看我们现在的造化,时时刻刻在现在的作为,这些什么灵啊灵啊通啊通啊,此刻以后的未来世讲不明的,知道还是不知道。所以人生的前途千万不要指望这些鬼怪,这是我很诚恳地跟你讲。那么要如何让现在到将来,到往后的人生能够更好呢?只有一条路,靠智慧做正确的事,你没有其他的依靠。这就是佛教讲的,正念正智住,正念,安住于正念,对什么事情要有正确的看待;正智,智慧,安住于在现在,行于正行,这就是最好的依靠。所以我们这一段时间的课程,讲原始佛教的禅法跟生活的统贯,其实重点就是要跟大家讲这件事。如何在现实生活里面,从现在到往后能够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讲那些神通鬼怪,我们不讲那些祈祷、祷告,我们不讲那些什么的虚无缥缈。为什么呢?不踏实。这是我很肯定地跟大家讲。  那也不是说师父我不相信这些护法诸天,这些感应,我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诸位别误解了师父的意思。这些感应统统都有,而且很实在。这些天下的所谓这些良善的护法诸天呢,其实他们也很护持。但是呢,我们总不能靠这个来过日子。诸位明白吧?奇迹是有的,等待奇迹,依赖奇迹的生活态度是糟糕的。奇迹有,等待奇迹,依赖奇迹,依赖奇迹来过日子,这种态度是糟糕的,不可取的,不可以。那奇迹有没有?有!感应有没有?有!但是不要期待、依赖这些。这是我非常慎重跟大家讲。  那么,因此我们讲原始佛教的禅法跟生活的统贯,禅法是什么呢?开智慧,佛教的禅法就是开智慧。用什么样的智慧来统贯我们现实的生活,然后让生活能够困难更少,生活更好,然后远离苦恼呢?这才是佛教的大用。佛教的大用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来。  那诸位朋友,我们这堂课是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已经讲了一个半钟点,算是开场。现在呢,讲今天的正题。只剩下半小时,OK。但是呢,大家听得懂,也就受益很大了。第一个,我要跟大家讲的,禅法跟生活的统贯的第一个钥匙,就是什么呢?禅观,要记得,是在你生活当中观察,这是第一件事,而不是禅堂当中观察。最精彩的禅观,是在生活当中的观察,这是你第一个要理解的事情。那么观察什么呢?在生活当中观察,有人问:师父,生活很笼统,生活是一个很笼统的,生活包含了很多嘛,吃喝拉撒睡,对吧?统统是生活啊,待人接物,统统都是生活啊,那师父你说在生活当中观察,很笼统啊,我从哪里入手啊?对吧?这是今天第一堂课要讲的事情。  诸位法友,我教你,师父教你,我们虽然讲这个十二因缘,根境为缘生识,根境识具足叫触,缘触有受想行,那上回也跟你讲,其实观五阴有几步?九步,对不对?讲过了嘛,讲很多次了嘛,讲九步对吧?第一步是什么?根境为缘,第二步,根境为缘生识,第三步是什么?忆持,第四,联想,第五,比对,第六,判知,第七,觉受的生起,第八,认知身受与心受的纠结影响,第九步,判这个决断,对吧?这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所谓实际操作的九个步骤。这个都跟大家讲过了,对吧?OK。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之前没上的,这个别急,这个慢慢往后还会再讲。那之前听过了也应该知道这件事情。那么实际的实修,从哪儿下手呢?在生活当中的修行,最重要是哪里呢?如果一次要你观九步,坦白讲很多人是观不起来的。我跟你讲,在日常的生活里,你多多下手一件事情。下手是什么呢?人们在现实生活里忙忙碌碌,忙忙碌碌的生活里,对你生活有用的禅观,如果你先不要先设定到什么见法,见法开悟。你先不要一下子设定那么高的标准。你先设定一个,你现在对你最贴切的一个标准,让你生活中马上就很快有其他的受用,就是什么呢?人们现实生活当中,第一步就是什么呢?我怎么看,以及我怎么想,怎么感受,你要多观察这个。特别是第一步,你要注意,我是怎么看这件事的,你要先警觉这件事,我怎么看?我们做什么事情呢,几乎跟这个有关,现在讲的就是你的生活,对不对?  举个例来讲,举个例,你今天回家,下了课回家,下了课回家以后到十点,你的女儿才回来,你的女儿才回家,对吧?记住哦,你回去,可能九点半下课,也许你回到家都还不到十点,回去了以后呢,你女儿十点,或者十点半才回家,然后你女儿十点,十点半回家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你会不会跟你女儿讲讲话?会不会?可能你不是讲,你是怎么样?是什么?你是讲的还是骂的?或者,或者是关心的,然后端个点心给她,取决于你怎么看,对不对?对不对?你跟你女儿的互动,你是不是取决于你怎么看这件事,对吧?但你怎么看,你就会怎么回应,去做出你跟她下一步相处的形式。那当你做了以后呢,就会引发反应跟变化。你女儿听了你的,你讲的话,你做的事,你的女儿也有她的什么?她怎么看?对不对?然后你女儿就怎么回应你,是不是?那当你女儿怎么回应你,你听了以后,你又怎么看,怎么想,又接着又来了,所以简单来讲,三国演义就开场了,对吧?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场?因为本来是楚汉相争嘛,对吧?本来是蜀汉,这个蜀魏相争,那么呢,吴国就怎么样?吴国就跑来了,你先生出现了,你夫妻两个对一个女儿,不就三国演义吗?对吧?听明没有?那是非烦恼是不是在一直转?对不对?  好,那现在一个问题,很多人说,师父,学习佛法怎么帮助我的生活呢?这个时候人家跟你讲,要你观根境为缘生什么?识,来不及啦,懂不懂?听明没有?鼻子疼,可是擦药擦在哪里?擦在脚丫子上头,太遥远了,鼻子离脚丫子太远了,对吧?我说的对吧?是不是?所以呢,我跟你讲,学习禅法第一步,也许开悟很重要,注意听啊,开悟很重要,开悟真的太重要了,但是有一点,如果生活的问题,烦恼不能减少,情绪不良,很难开悟,听懂吗?同意不同意?同意不同意?大声一点嘛。同意,为什么会情绪不良很难开悟?啊?我跟你讲,修七菩提支有五盖,那五盖叫做什么?贪欲盖,嗔恚盖,掉悔盖,睡眠盖,还有什么盖?疑盖。你呢,你生活心情不好,叫做什么盖?嗔恚盖。我说的对吧?听明没?哎,所以,有障碍,五盖,盖住你啦,对不对?  所以诸位朋友,啊,我们稍微,我们华人有句话这么讲,事缓则怎么样?事缓则圆。所以诸位,开悟很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坦白讲,你也不会急着开悟,我也知道,是不是?你现在是忙着,忙着经营七世夫妻的因缘哪,OK。这个,我也很了解你,是吧?所以呢,不管你要开悟也好,或者要怎么样也好,不管,我跟你讲,你要先从佛陀的教法里得到一个帮助。帮助什么呢?先帮助你现实的生活。如果现实的生活呢,没得到帮助,嗨,我跟你讲,台湾人呢,有一句话,这么讲的,台湾人啊,台湾话有句这么讲,(。。。。。。。。闽南语),对不对?意思是什么呢?先把民生问题解决了,才能管信仰的问题,民生问题不解决,没办法管信仰的问题嘛,对吧?所以呢,诸位朋友,你第一步,你要警觉,在生活当中你要注意,注意去察觉什么?我怎么看?  那么,我们怎么看呢?你要先去注意我怎么看,当我这么看的时候,我为什么这么看?你先去看这个因缘。然后接着呢,你就会上来一件事情了,仔细听师父讲啊。你呢,你开始会追根究底,对吧?我怎么看?你肯定就会自己在那边思维。那当你思维的时候,你会回忆,会回想,我为什么会这么看?你会回忆,会思维,会回想,我为什么对这件事情会这样看?你一定会做这些事。那注意听啊,当你在回忆回想思维我为什么这么看?接着你就会自己建立出一个所谓这么看的一个流程,因为过去发生什么事,然后当时怎么样?然后因为这样,所这样,因为这样,所以那样,因为那样,所以这样,如是如是,这般这般,所以我现在这样看。你一定会弄出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不对?对不对?是不是?好,OK。  现在呢,先别急着开悟,先解决问题。那么你先建立出这个流程以后呢,注意听啊,你是要解决问题嘛,对吧?噢,你要记得啊,记得,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知道吧?学习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信仰跟安慰,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要能解决问题,这点最重要,你切记。如果你呢,在学习的过程里,你的脑筋的思议,观察,判断,如果不是导向解决问题的,我告诉你,你就是瞎耗功夫,知道吗?白费功夫。你要导向能解决你的问题。那现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接着应该怎么做?你这个历史的流程呢,你已经回忆出来了,你已经想出来了,对不对?历史的流程已经建构出来了,那下一步呢?下一步你要这个做。每一个流程都有每一个过程,对不对?那个流程你都弄出来了,然后接着,你要这么做,你呢,你要察觉,你每一个流程发生了什么事,你自己再去观察观察,你那个流程,举例来讲,譬如说,你这个看。有六个步骤,我假设,有六个历史的步骤,噢,六个历史的步骤,我举例来讲,这么说,你呢,对你先生呢,有一种不满的情绪,然后他每次呢,要你帮忙做什么,你就会很烦。有的人是这样啊,儿女叫你做什么呢,你还蛮有耐性的,先生要你做什么就怎么样?很烦,很火,对不对?有没有?有啊,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甭说了,就这么回事。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假设,我是假设啊,我不知道你的故事,假设,你就想,我为什么这么烦呢?你就想,建构这个过程,哎,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我跟我先生很相爱的啊,爱得天昏地暗啊,很相爱的,刚开始是这样啊。然后呢,所以我就嫁给他啦,结了婚啦。然后当初嫁给他的时候呢,我的心理是什么呢?我的心理是,我从此找到一个我可以信任一辈子的男人啦,所以我才嫁给他啊。对吧?嫁给他的时候我的心境是这样的。我对我先生的看法是这样啊,他是我可以信赖一辈子的男人,所以我就嫁给他,我是这么看的。结果呢,嫁给他以后,前一年还好,夫妻感情很好,很恩爱,很甜蜜的,对不对?可是呢,几年后,你怀了孩子了,大肚子了,哟,结果呢,我先生当时就对我冷淡了,OK。然后呢,我承受到他的冷淡,我就观察到,我开始怀疑他对我的感情,我就开始怀疑,怀疑他对我的感情,怀疑,怀疑就生了。然后呢,也有点失望,也当然难过。然后接着呢,生孩子的那一天,人家是做先生的一定是在医院等孩子,结果呢,我生完了孩子以后,隔天才看到他,问他去哪里,交代不清。听得懂吗?行踪不明,交代不清。或者是他说,有说了他的行踪跟交代,但是疑云重重。这件事情放在心里,一辈子放不下,觉得他背叛你,觉得他忽视我,忽视孩子,不是真正地重视我,然后接着再自己回想,从孩子生了以后,发生了这件事,然后呢,夫妻就开始。。。因为要养孩子嘛,带孩子很烦哪,晚上又哭,夫妻就开始常常吵架,就开始常常吵。为什么吵?你又观察到,因为我不信任他。我认为他对我感情变质,然后呢,把什么事情都丢给我,那不再在乎我的感受,不再在乎我的为这个家的牺牲,所以呢,开始就夫妻常常吵,然后吵了以后呢,当初的恩爱甜蜜就越来越没有。然后逐渐地变成,为什么还要跟他在一起?因为为了孩子,不想让孩子没有个爸,要不然老早就把他fire(解雇)掉了,但是为了孩子,我就勉勉强强撑在那里,跟一个不爱我的男人,那我也失望的男人熬了二十年。所以现在呢,我对我的孩子有耐性,他要叫我做什么,我一肚子火。因为这个男人不爱我,然后我也对他失望。  好啦,历史的过程你已经怎么样?重建完成了,我就是这样。好,那现在呢,你该怎么做?历史不会重来,对不对?对不对?历史不会重来的。诸位仔细听啊,虽然只剩下不到十分钟啊,你仔细听啊,听了以后你就得救了。你听白了,你就得救,你听不明,你就继续沉沦,仔细听。诸位朋友,你历史的过程已经重建了,你已经重建了这个历史的过程,并且你也很清楚,这个就是的的确确你的心路历程,也是你人生的历程。那这个不能重来,对不对?那所以你希望当初不会这样,可不可能?不会。你希望当初我生孩子的时候,他没有行踪不明,他是在医院里呢,含情脉脉地握住我的手,然后呢,看我生孩子叫得呼天抢地的,看到他在那边掉眼泪。没有啊,我没有看到这一幕啊,而是行踪不明,交代不清啊。我恨死他啦!I&m sorry,这个历史不会重来。那怎么办呢?他再怎么忏悔,我也忘不掉!OK,好,这个真的死结啦,我给你讲,这个真的死结啦,对吧?死结了,对不对?  好了,那现在你想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想解决吗?第一个。你要自己想,假设这个的的确确是个事实,我是说假设,的的确确是个事实,他感情背叛你,那天晚上就是不晓得做什么去了,那天晚上的的确确背叛你,那要死不死就是你那天生孩子,对不对?就真的这么回事。那我只想问你,你静静地看,那一件事情发生了以后,你付出了多少的代价?诸位听得懂么?那件事情是真的,你的猜想也没有错,假设是这样。那你想想,你先想想,你为了这样,你付出了多少的代价?第一件事情。那这个代价痛不痛苦?痛苦,你自己很清楚,你付出了多少的代价,你很清楚。这是第一个,你要看到痛苦,你付出了多少代价?  第二,你有减少伤害吗?还是扩大伤害,你再问你自己,他伤害了你,然后我们的反应,我们最后的回应方式是有让伤害减少,还是让伤害扩大,你再问你自己,听懂没有?听懂没有?你伤害减少了吗?还是伤害扩大了?你问你自己,第二件事情,你先问你自己。  然后第三件事情,为什么伤害会扩大?没办法减少?你再问这件事,诸位听得懂么?你的历史的流程建立了,下一步就是要从这个流程里看到更深刻的内容。再说一遍,历史的流程建立了,再来就是要看这个历史的...
阅读(2317)|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红做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