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大户种地大户补贴政策亏损不想种了

种田近3000亩亏30万元 一种粮大户总结经验再出发
  新华网南昌4月3日电(记者李美娟)去年承包了2960亩田,勤勤恳恳干一年,却亏了30万元。今年春耕备耕该如何开局?江西崇仁县种粮大户范小华走出困惑再出发。
  今年43岁的范小华曾是崇仁县农资公司的一名职员,后来自己开店经营销售了20多年的化肥、农药,积累下殷实的家底。听县里一些种田大户年赚百万元,范小华心痒了。
  “卖农资的优势摆在那儿,我以为种田只要化肥投入费用少就能赚到钱,没想到里面学问大得很。”回忆去年情形,范小华颇有些悔意。
  “首先是租的田不好,不少田块分散,机械作业不便,四百多亩地势差的边角田或者因旱因涝、或者因不能机械耕种抛荒了。”范小华分析亏本的原因。
  2013年冬,没有经过逐步扩产的范小华直接投入100万元在郭圩、孙坊、白露等6个乡镇17个村流转了土地2960亩。缺乏经验的他没考虑到水利好且连成片的优质田才是机械作业、规模化种田的盈利点。
  在他所承包的土地中,最大连片的不过200亩,小的只有十多亩,且多为地势差、水利设施欠缺的中差田。在孙坊镇月塘村,为了改善灌溉条件,他花10万元打了50眼机井,但有些农田还是耕种不了。
  “其次是‘天灾人祸’,去年遭遇冰雹砸打,三四百亩农田大幅减产,最重要的是‘人祸’,我不懂管理,产量不行。”范小华说,“下了田,我才知道自己不在行。什么样的田适合种什么品种,什么时候下除草剂,怎么进行配方施肥和联防联治,走到田间地头,我懵了。”
  范小华说,自己不懂管理,在请稻田管理员时也欠考虑,随便在当地请了一些人。每次将化肥、农药交到他们手中就了事,不过问水稻长势和施肥喷药落实情况;在晒谷收谷方面,由于地散人不熟,请人、租晒场花钱不说,晒场清扫彻不彻底也没管。
  “去年稻谷亩均产量只有840斤,我们这里另一个种粮大户亩均产量1300余斤,相差太远,还浪费了不少农资!”范小华痛惜道。
  范小华说:“亏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投入太高!”去年,范小华成立了绿丰合作社,成立之初没有足够的配套农机。从育秧、翻耕、机插到收割,90%以上的活儿都得请人做。加上在各种植点请人晒谷、租用晒谷场、运输等费用,全年劳务总支出180多万元,高出其他种粮大户两成。
  吃一堑,长一智。今年年初,范小华退了400多亩分散的中差田,增加集中连片耕地400亩。同时根据稻田分布特点,划分成7大区,聘请责任心强、农业经验丰富的农民担任稻田“护理师”,并且将超出亩产底线部分作为奖励,调动“护理师”的积极性。
  为彻底解决晒谷难问题,范小华还多方筹资300多万元,购置了12组烘干设备,日烘干量达150吨。“今年要打个有准备之仗。”他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2|回复: 0
不愁没人种地,只怕种地不赚钱
主题:&帖子:&积分:&
来自&- 上海
不愁没人种地,只怕种地不赚钱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5月30日& &澎湃新闻网——谁来种地?|中国农村调查:55岁以下的,田里几乎看不到了& &)
& &&&什么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什么“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在中国,“谁来种地?”我们不应该只凭传统思维“只有农民的后代才去种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城乡,无论你原来是从事何种职业的,谁愿意种地就去种地,没必要担心偌大的中国没人种地。
& &&&不愁没人种地,只怕种地不赚钱
& && &种地,“三百六十行”,比较起来,不说暴利,起码要有微利,退一百步说,种地不应该赔钱;特别是,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饭碗应该端在咱们自己手里,根本上,不应该指望靠进口粮食来养活我们十几亿人口。
& &&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业,一家一户,种那么几亩地,“小本经营”,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难以谈得上“小康”,所以,近些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路漫漫其修远兮”,前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规模化+集约化”,这才有了“土地流转”与“种粮大户”;但,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成本大幅攀升,由于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让种粮大户觉得搞规模化经营不赚钱,有的开始打起退堂鼓,正如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所言,“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
& && &“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这其间,作为人民政府,一方面,财政对种地人的补贴应该连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还是要做好“放管服”,一是涉农市场当然越开放越好,而应尽可能少一些审批,也决不允许“吃拿卡要”,二是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管理要讲“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特别是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更要紧的为“三是”,要为农民朋友和涉农企业做好鞍前马后的服务工作,尽可能地多设一些网上服务平台,以求大家去政府部门办事能够“一网打尽”,尽可能地多开通一些“绿色通道”,以求“农超对接”,总而言之,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 &&&至于说,未来的中国农业,到底是实行“大户经营”还是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来带动带动广大普通农户“精耕细作”,这应该交给市场去探索,相信“螺丝帽会契合螺丝母”,相信人民群众有这个创造力。
作者:张传发
今日关注 /7
  最近,房地产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在封建社会,为了便于统治者的管理,大多采取限制人口流动的办法,由此形成了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求田问舍,先问亲邻”的制度,即在买房和卖房时,要先问问族人和邻居是否答应。
  上班族翘首以盼的国庆长假即将来临,怎么安排这个长假已被小伙伴们摆上议事日程。不过,从微信朋友圈中发现不少人选择“出门旅游”或宅在家,极少人将“谒亲”作为度假重点列入规划,这在古代是行不通的。
  “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这是一个将生命融入西湖的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肺腑之言。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的诗文俯拾皆是,但述其最为全面详尽者、最饱含深情者,无疑当首推张岱不可。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在一次突袭大战之前下达了一道特殊命令:秦军只配发冷食不制炊,而且常食的冷肉由熟羊肉改为熟牛肉。起先,不少将士并没在意,但渐渐明白其深意:为的是避免羊肉的膻味暴露部队作战意图。
  最近,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成为舆论的焦点。从古至今,诈骗犯罪一直困扰着国人,各种史料中记载的诈骗案也屡见不鲜。其中《宋史》记载的建炎年间的一起诈骗案,可以说是史上最富戏剧性的诈骗案。那原因为何呢?
  乍一看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很潇洒,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但在实际上,赵匡胤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故宫有多少间房子?很久以前就有这个说法:“故宫共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但是,这是个美丽的“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对皇上说“天宫宝殿是一万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
光明网版权所有种粮大户为何退租土地?_项先中_新浪博客
种粮大户为何退租土地?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十几年前,土地流转开始在农村出现,很快转租土地成为时髦,甚至出现大干快上的局面。然而,去年以来,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种粮大户退租土地的现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2016年春耕时节,笔者在粮食主产省安徽进行了调查。
重访:种粮大户跑路了
春耕时节,笔者再次来到霍邱县宋店乡。四年前,笔者采访了当地一位名叫王厚耘的种粮大户。当时,王厚耘创办的合作社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种粮食,并打算再流转留城寺村的200多亩土地,可是村民唐学华的8亩水田夹在这200多亩土地当中,始终不肯流转给他,这影响了老王的机械耕作。老王数次上门做工作,但是老唐始终不为所动。四年后的今天,王厚耘的经营状况怎样?唐学华的八亩田最后是否流转给了他呢?
笔者首先来到王厚耘的合作社,但是合作社的大门紧闭,看上去,这里已经很久没人光顾了。笔者又找到王厚耘的种植基地,在这里恰好碰到几位当地农民。农民们说,春节之后就没看到老王了。笔者看到,育秧基地一部分大棚塑料布破烂不堪,里面长满了杂草,看上去已经荒废了很久。另一部分则被当地农民租下种了西瓜。
笔者又找到了当初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唐学华。四年之后,老唐还在种他的八亩田。说到老王,老唐颇有几分同情:“你看那儿大棚都破掉了,完了,倒闭了。”“为什么干不下去了?”&&“那谁知道怎么干不下去呢?好像是亏本了还是怎么搞的,不知道。”
成本上升粮价下跌&&种粮大户无钱可赚
当年野心勃勃的种粮大户为什么不见了?老王去了哪儿?他为什么干不下去了呢?经过多方联系,笔者总算找到了王厚耘。老王告诉笔者,春节过后他就去了省会合肥帮儿子经营一家餐厅,剩下的一点地由弟弟打理。老王说,自己之所以退出,主要是因为这两年种粮成本太高,已经无利可图。“农民工(劳动力价格)上升,肥料(价格)上升,农药(价格)上升而且油价各个方面都在增长。”
霍邱县农委的陈福林告诉笔者,根据他们的调查,去年在霍邱县,农资和人工两项相加,水稻的生产成本平均每亩达到700元,小麦则在500元以上。特别是人工成本,以前的人工成本,插秧雇一个人一天是一百块钱,现在每天一百八十块钱的话,还难找到人。
一方面生产成本在上升,另一方面粮食的价格却没有相应地上升。尤其是去年,一些地方出现了卖粮难,导致粮食价格下跌。陈福林告诉笔者:“政府的保护价不能完全地收储农民的余粮,他们在市场上的价格,水稻只能卖到1.24—1.25元左右。”
每斤1.25元的稻谷价格,不仅低于往年,也低于去年国家保护价每斤1.38元。粮价不升反降,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从而影响了种粮的效益。安徽省农委的抽样调查表明,去年,皖北平原地区夏秋两季粮食种植净收益为每亩770元左右。而对于种粮大户来说,这700多元还不是最终收益,因为他们还要支付土地流转金。霍邱县宋店乡种粮大户王厚耘这样告诉笔者:“你看我们租地原来的租金是五百元一亩,最后涨到七百,这中间就没有空间,没有利润了。来认为这碗饭好吃,现在我就觉得就是一个套,套住了。”去年秋季,在苦苦支撑了几年之后,王厚耘退租了3000亩中的大部分土地。
抗风险能力低&&种粮大户折了本
王厚耘“退租”土地主要是种田成本上升、粮价下跌,导致种粮收益下降,甚至亏本。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一些种粮大户“退租”土地。四年前,笔者在淮河北岸的蒙洼蓄洪区采访了种粮大户姬彦生。老姬办了一家面粉厂,效益不错。为了保障面粉厂原料的供应,老姬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了近6000的土地种粮食。当时的老姬信心十足:“如果风调雨顺&&我们光一个午季就可以帮成本拿下来&。”
4月中旬,当笔者再次找到姬彦生时,发现他的面粉厂早已停产。老姬告诉笔者,去年种粮折了本,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导致面粉厂无法经营。“金融部门知道折了钱也不给贷款了,不扶持了。不但不扶持,反而要钱,收回贷款,导致我们企业停产。”姬彦生沮丧地说,他现在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墙倒众人推”。因为资金吃紧,拖欠了流转费,一些农民解除了土地流转合同。
姬彦生流转的土地是在蒙洼蓄洪区,发生洪涝的风险大,所以流转费比霍邱县老王的700元便宜了100元,只有600元一亩。按说,他的利润空间比老王的大,怎么也折了本呢?原来,去年麦收期间当地遭受了连阴雨,老姬的小麦来不及晾晒,导致霉变、发芽,才卖了0.71元一斤,而保护价是1.1元多一斤,仅此一项去年折了200多万。
老姬说,去年的教训十分惨痛,如果有烘干设备,收上来的小麦就不会发芽、霉变。
但是一台烘干机,动辄几十万元,他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就是缺少资金,缺少一台烘干设备。&&如果有烘干设备,那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种粮大户的抗风险能力弱,而对他们的扶持政策也十分有限。笔者了解到,安徽省有对种粮大户的专项补贴,不过这种补贴力度小,而且不是普惠制,不是每年都有。“就拿了两万多块钱,我记得是2014年。”老姬说。&
姬彦生当初流转的6000亩土地现在只剩下来一半。今年10月份他与农民的土地流转协议就要到期。老姬说,这3000亩土地到时候会不会续签协议,他现在还拿不准:“家里人一点地都不让种了,全部要退出去,因为风险太大。”
繁昌县的教训:贪大规模&&盲目进入&
种粮成本上升,粮价下跌,加上抗风险能力弱,导致部分种粮大户出现亏损。这是造成
种粮大户“退租”现象的客观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
繁昌县平铺镇位于长江南岸,是当地粮食主产区。七年前,种粮大户杨宗春流转了800多亩的土地搞农业,可是两年下来,效益并不理想。“管理不过来,面积太大了。包括财力、管理,有的时候跟不上,也耽误季节。”&&&
第三年,杨宗春“退租”了一半土地,只留400亩。没想到这400亩土地的收益比当初的800亩还要高很多。杨宗春总结道:“面积不是越大越好。就是在你可控范围之内,你管理到位了,产量就能上来了,反过来经济利润就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下,规模适度不仅方便生产管理,也会大大节约种地成本。那么,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到底多大规模才算适度呢?繁昌县农委副书记杨春认为,一个家庭承包200亩到300亩,夫妻俩就不太需要聘请雇佣劳动力,因为现在的劳动力成本都非常高。安徽省农委经管处处长赵高翔也认同这个观点:“户均承包地的十到十五倍,相当于夫妻两人在城市务工收入这样一个水平。今后如果成熟,再逐步地变得大一些。”&
事实上,随着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重视,一些工商业资本也开始进入农业。笔者调查发现,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有相当比例之前是工商业者,他们没有耕地种粮的经验,而是按照工商业的经营方式来进行资本扩张,盲目扩大经营规模。“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发现,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规律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没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导致了他们亏损现象比较严重。”杨春这样解释。
为此,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实行分级备案,严格准入门槛。“农业产前、产后、产中服务,包括农业荒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主张工商企业进来租赁大片的土地来搞种植。”安徽省农委经管处处长赵高翔这样强调。
土地流转市场的再平衡
当种粮收益出现下跌,甚至入不敷出时,缩减规模或是“退租”是种粮大户降低损失、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呢?面对部分种粮大户的“退租”土地现象,安徽省农委经管处处长赵高翔认为,这是土地流转市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大户退租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在土地流转现象出现以后,这种退租的情况还是存在的。目前还没有达到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地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很多地方面临着谁来种地的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种粮大户“退租”之后,被“退租”土地面临着闲置、撂荒。霍邱县的唐学华今年已经69岁,四个儿女都不在身边。老唐说,现在自己种八亩田已经力不从心,虽然心有不甘,但将来还是要流转给别人。“给大户种,不就是几百块钱一亩地,要是给一家一户种更少,顶多给个三二百元。”
“如果再包,我们准备降到500元一亩,再高了我们折不起,农户不同意我们就不包了。”
阜南县曹集镇种粮大户姬彦生如是说。土地流转是农民的理性的选择,而那些当初贸然进入的种粮大户,市场的教训让他们对土地流转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霍邱县农委陈福林:“这是市场正常的一种洗牌&&竞争的焦点还是在租金&&这是农户与大户之间的博弈&&这也是一个平衡的过程。”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94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真实的中国农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
(文摘精选)
真实的中国农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
字号:大 中 小作者:赵永平、常钦、马跃峰来源:《人民日报》“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置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理想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1谁在种地?&河南延津,优质小麦出名全国,这里的优质麦种子辐射大半个中国。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凹陷,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支出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为啥不愿流转土地?村支书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引见,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龙头企业、合作社运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消费的次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也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运营。“本人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纯支出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要1000元。问起当前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情愿种地,就是情愿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2谁能种好地?记者调查,从粮食单产程度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运营主体低。“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如今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古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成绩凸显出来。“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上去。”延津县农技推行站站长郭培荣说,如今推行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然而,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堕入新的困境。“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预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估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如今,没人来找地了。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愈加收紧。一家合作社担任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要赔150元。据了解,延津县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如今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不种玉米种什么?”成了新型主体眼下的最大困惑。“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分出台?”陈长海心里没底,“接着种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预备调几十亩地种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当务之急是尽快协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将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3新兴主体的困惑  有调查发现,玉米价格的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堕入新的困境:承包的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运营压力加大,土地退租的苗头就随之出现了。河南新乡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估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土地流转的速度也放缓了许多。&  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愈加收紧,让新型主体日子更难。一家合作社担任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到如今,一说是种地的来贷款,银行几乎都不放贷。&  如此一来,合作社运营也步入困境,甚至名存实亡。次要缘由大概在于:土地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如果是延津县农户间小规模流转,每亩租金600—800元,但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流转,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种地想挣钱?基本不可能。&  然而,这些成绩和结构调整比起来都不是大成绩:小麦收完了种什么?某些方面的补贴政策什么时分才能出台?本来要种的品种如果不能种了,农机成本又如何处理?&  成绩总是处理了一个,就又来了一个。4土地流转,还是不流转?虽然土地流转遇冷,但还是有相当优势的,但是要讲究顺其自然,要过度。据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引见,土地流转要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顺应。但是,到底多大规模算“过度”?经过调查,龙头企业、合作社运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当然,土地流转也不是独一规模运营的方式。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完成规模化、专业化消费,也可以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不过,想处理“谁来种地”的成绩,还是要从根本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运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其中,政策补贴是最受农民关注的部分。种不种地都可以拿、发放不够及时、数额有不足等都是现阶段存在的成绩。&想处理补贴的成绩,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除了政府方面,新型主体也要面向市场,更大地发挥自主性。&2014年,河南省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埠村全村的1200亩土地全体流转给了联庆家庭农场,市场价格下跌的玉米被作为青储玉米卖给了养殖场,不但没亏损,反而盈利不少。&这就是个不错的例子。&说到底,只要想尽办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过得面子,才能有人情愿种地。
收藏&101231
TA的引荐TA的最新收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粮大户亏损引发矛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