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恒大绿洲东区南门到交城华国锋铜像陵墓多长时间

回复黑猫的图片:第一次知晓,非常感谢楼主。
华国锋不是一个很有建树的主席啊
回复爱跳跳的小松鼠:这里也并没有“主席”两个字哦!
& 华国锋1921年生于,原名苏铸。1938年6月,17岁的他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更名华国锋,正是取自“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
原名苏铸& ?
真的不講不知道, 謝謝 &
回复黑猫的图片:全繁体字啊!是新时尚吗?
回复黑猫的图片:有些奢华
去年刚去过,还有华国锋故居交城“华陵”
&&&&&&&&&&&&&&&&&&&&&&&&&&&&&&&&&&&&&&&&&
陵园占地10公顷(相当14个标准足球场大),墓两侧是两大山崖,如同张开的鸡翅,墓峯俨如鸡头。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占地面积为5.72公顷,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陵墓设计参仿为国父孙中山建设的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花岗岩石级共365级,两侧白玉栏杆相护。最顶墓碑为花岗大石鼎,正看如H,取“华”字汉语拼音开头大写字母,既喻华国锋,也有中华之意;鼎高5.5米,寓意华国锋55岁成为中共中央主席。
  红布遮盖的华国锋之墓、生卒年等字样要到8月20日才能揭去。
  “华陵”建在他昔日打游击的卦山上,从山上眺望不远处就是交城县的县城。
  墓园陵区全景
  华国锋生前有遗愿:不葬北京八宝山,骨灰送回山西原籍安葬。 山西从前年 4月开始,在交城县外为其修建纪念陵墓。
  位于山西交城的华国锋陵墓的建设现已进入尾声。陵墓落成及华的骨灰安葬仪式准备在今年 8月
20日,即华去世三周年之际举行,同时还要安放他的巨型铜像。
  华国锋陵墓选址交城风景区卦山南麓,佔据半座山,占地 10公顷(相当
14个标准足球场大),墓两侧是两大山崖,如同张开的鸡翅,墓峰俨如鸡头。当地媒传引风水师称,华生肖属鸡,他曾做过国家领导人,而中国地图又如一隻鸡,故陵墓选址十分上乘。
  据悉,陵墓设计参仿为国父孙中山建设的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花岗岩石级共
365级,两侧白玉栏杆相护。最顶墓碑为花岗大石鼎,正看如 H,取「华」字汉语拼音开头大写字母,既喻华国锋,也有中华之意;鼎高
5.5米,寓意华 55岁成为中共中央主席。
  华国锋陵墓北面是国家级文物卦山天宁寺,东侧有清古庙文昌宫,宫内有千年古柏
40株。知情者指,陵墓投资部份来自北京拨款,部份为山西地方自筹,总投资额约一亿元。本港建筑师戚务诚也认为,照此规模用料,华的陵墓投资「最少都要七、八千万」。
  近年来墓地价价飙升,民众大呼「想死都难」;近日又传墓地使用期只有20年,每20年要续期。华国锋的豪华陵墓引起舆论关注。有网民指:「规定墓地不能超过
0.7平方米,为什么华国锋一个人就能占半个山头?」「华国锋生前那么低调谦和,死后却享受如此厚葬,太不相符了!」&&&&
来源:东方网
&& &附:&&&&&&&
&&&&&&&&&&&&&&&&&&
探访“华陵”&&
“华老(华国锋)骨灰安放工程”,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程;在通俗的说法里,这里又被习惯叫做“华陵”,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在当地人眼里,他们更希望“华陵”能迅速带来城建与旅游生态的改观。
华国锋故居地处交城县一处偏僻小巷里,平日游客稀少
南都周刊记者_周鹏&
山西报道&& 摄影_周鹏
阳春三月,干旱多风的山西省交城县整天灰尘弥漫。
去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城市改造建设,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几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忍受着终日不停嘈杂声的人们,时常会将目光投向县城外西北方向一处几近完工的工程—这个被交城人称为“华陵”的工程,将在四个月后迎来被他们称为“交城人民的儿子”的骨灰。
他,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担任过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华国锋。
卦山天宁寺的多间佛堂,华国锋照片常被置于佛像之下,当地人希望以此纪念“交城人民的儿子”
扶贫县的“政治任务”
日,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快接近尾声时,87岁的华国锋在北京一座四合院里静静走完一生。11天后,这位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老人,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说,晚年长居北京的华国锋生前曾交代过家人:自己过世后,骨灰要安葬在故乡山西吕梁市交城县的卦山之上。
群峰错落,远看如同八卦图而得名的卦山,曾是华国锋早年抗击日军的根据地之一。历经数十年浮沉起落后,这位老人希望在“树多,清静”的卦山落叶归根。
他的遗愿经夫人韩芝俊上报中央后获得了批准。
白庆峰曾见到过一份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下发的文件,“大意是要求山西省和交城县当地政府对华老的骨灰安放工作提供配合”。出于对华国锋的尊敬,交城县的领导干部乃至平头百姓都习惯于称华国锋为“华老”。
《山西农民报》的报道显示,在华国锋逝世的次月下旬,其子苏彬、苏华以及其生前秘书曹万贵等人曾亲赴交城,在卦山一带就墓地选址进行了实地勘探,并形成了初步选址意向。
在交城县委随后召开的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上,与会人员认为华国锋的骨灰回乡,既体现了老领导的赤子之情,也是家乡人民的心愿,同时还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白庆峰说,交城县政府为此还曾设立了以民政局为牵头单位、联合多部门协同办公的“华国锋骨灰安放工程办公室”,并与华家一起最终确定了地址—位于卦山南坡一片“杂草丛生,不长树”的荒地。
在当地人眼里,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卦山是一处“风水宝地”—连绵逶迤的卦山海拔近千米,满山松柏终年常青,始建于唐代的天宁寺、石佛堂以及明清时期的圣母庙、文昌宫等古建筑散落其间。其距交城县城区最近处仅一公里左右,从卦山上向南远望,整个交城县一览无遗。
交城县聘请的山西省建筑设计院很快为骨灰安放工程设计作出了总体规划,毫无悬念,这个规划在当地发改、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审批过程中一路绿灯。
日,华国锋骨灰安放工程奠基仪式在卦山举行。中国新闻网彼时的报道显示,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主持了该仪式,山西省委副秘书长李理及吕梁市、交城县领导均参加了仪式。在《吕梁日报》的报道中,吕梁市副市长王盛章将该工程的建设称为“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当地百姓好奇的目光下,这个由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道桥工程分公司承建的工程很快破土动工了。竖立在工地旁的“工程简介”显示:建设场地为不规则地形,用地面积9.65公顷。主要工程规模包括土石方工程约1.30万m;混凝土工程约830
m;砌石工程约750
m;环形机动车道约740m;人民广场3630m(该广场正式称谓为:吕梁英雄纪念广场)。简介右侧注明合同日期为102天。
2009年8月即开始参与工程的白庆峰解释说,工程用地面积中大部分是荒山绿化用地。
2009年末,在交城县四大班子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上,还将华国锋骨灰安放工程与全县安全生产、政府机构改革等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此时,这项工程在当地政府眼中已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
在交城县政府官方网站上,该工程屡屡被各类会议提及。在2010年4月的交城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华陵被称为“中央、省、市非常关注的一项政治工程”,是当地的“名片工程、品牌工程,更是良心工程”。
&&&&&&&&&&&&&&
&&&&&&&&&&&&&&&&&&&&&&&&&&&&&华国锋故居地处交城县一处偏僻小巷里,平日游客稀少
“沾光”的交城人
不过当地人似乎对吕梁英雄纪念广场更感兴趣。
交城县是山西省五个扶贫县之一,受国家产业调整、环保政策限制以及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近几年交城县传统的焦化、水泥、铸造等几大支柱产业举步维艰。去年,代县长孙善文甚至用“已经四面楚歌、弱不禁风”来形容当地传统产业的危急现状。
经济滞后产生的尴尬显而易见—有二十余万人口的县城至今没有一座公园。一直以来,当地天宁商城大门外不到半个足球场大的空地是唯一像样点的公共场所。
交城县一位官员说,每到夏季晚上,老百姓“只能在尘土飞扬的街头走走”。 民间对此状况的抱怨经久不息。
这位官员私下透露,修建公园的设想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再被交城历届地方政府提及,甚至早已将靠近县城的卦山南麓及山下一片平地预留为公园用地。但受资金限制,该项目一直未能开工。
“华陵”工程的上马出人意料地改变了现状。
白庆峰说,“华陵”工程所有建设资金均由县政府财政拨款,“工程是经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下来的”。
在交城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交城县政府宣布还将在年内启动卦山生态园建设工程,并称该工程“是华陵工程的配套工程,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
白庆峰说,政府已将吕梁英雄纪念广场南侧的一片宽阔平地规划为生态园用地。不过由于所需资金尚无着落,工程目前还只是一片低矮的枣树林。
这份工作报告显示,到2010年4月中旬,投资2500万元的“华陵”工程已完成了土建工程的70%,核心区绿化已完成招投标。
一年后的现在,除了广场周边正在堆砌石栏外,“华陵”工程已近乎完工。
在占地面积约2000
平方米的吕梁英雄纪念广场北侧,1860平方米的365级、宽12米的大理石步道依山而建,与分列两旁的花坛和绿化带一并延伸至山腰上方。台阶尽头是约400平方米的平台,一座5米见方的H形石鼎安放于平台正中,石鼎正面居中位置据称刻有名讳字样,现被红布覆盖,其后的山体由一面石板构成的挡土墙封闭。
白庆峰说,今年8月20日,华国锋的骨灰将被安放在石鼎后方挡土墙一处“面积大概几平方米的小洞里”。
让当地人意外的是,交城县政府还在“华陵”附近增加了新的项目:在新立的“卦山生态园规划图”上,吕梁英雄纪念广场的西侧将新建一座面积上千平方米的晋绥革命历史纪念馆,而东侧破旧的文昌宫也将被翻修为交城县文物博物馆。这两项工程现在也已接近尾声。
住在附近的一位退休老人时常会到“华陵”附近溜达一圈,查看施工进展。他说,一直等着修好了,好来这里放风筝。
现在,尽管华国锋的骨灰还静静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清明节前后已陆续有人到“华陵”凭吊。石鼎下仍可看到祭吊痕迹,摆放着两束黄白夹杂的菊花。
领袖的故乡
交城县永宁南路29号,是个会让外人花点工夫才能找到的小院子。院门外左侧一座满是灰尘的水泥台子表面,隐约还有一串办证手机号码。不久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城市整治工程,将这个夹杂在一排小商店间小院的灰色外墙涂成了粉红色。
只有水泥台上的黑色石碑才显示了此地的与众不同—碑上写着“华国锋故居”五字。石碑一侧,有人正守着两挑苹果当街售卖。
这样的景象,就像一个关于华国锋晚年人生的暗喻。
下令逮捕“四人帮”为华国锋的政治生涯抹上了最光辉的色调,但随后,当中国社会在1978年开始再次向世界张开双手后,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在短短数年后从政坛快速隐去—1980年9月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1981年6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随后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深居简出,将多数时间花在居家研习书法上。尽管此时的华国锋,仍然出现在第九到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的名单里,但人们已只能偶尔在电视新闻里短暂看到总是一言不发的他。
华国锋逝世后,中共中央发布的讣告中将他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对他个人生涯中曾经扮演过的诸多重要角色,则以“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一笔带过。
1949年离开家乡后,华国锋只回到过故乡三次。但在交城县城里,不时可见拓印在牌匾石碑上的华国锋题字,内容从“天宁高中”、“天宁商城”到卦山风景区入口处的“山形卦象”牌匾等。
但夜里常常在天宁商城外小广场上伴着动感音乐翩翩起舞的人们,没有谁会留意头上的题字。那些穿着时髦衣服坐在餐馆聊天的年轻人,骑自行车时也不忘看手机信息的中学生,对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华国锋与毛泽东的画像一度遍布神州的往事,更是几无所知。
县城里一家电器商场的中年老板说:“华国锋是所有交城人的骄傲,但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他认为县城里的年轻人除了知道有这么个老乡外,对他的生平事迹大多一无所知。
华国锋在家乡就像一个模糊的影子,虽然尽人皆知,但又难以触及。
华国锋故居的小院里现在住着五六户人家,除了看上去年代久远的灰色砖墙和屋檐外,小屋里的陈设已没有早年主人的痕迹。
这处200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小院,临街一间屋子已被人用来开了间卖汾酒的小杂货店,名叫段继兵的小店老板是位年轻的退役军人。他说,不时有外地人来此短暂游览拍照,然后会在他的店里买上几斤散装汾酒带走。
为了招揽生意,段继兵的电脑音箱整天都播放着高分贝流行歌曲。但他承认,自己也“沾了华老的光”。
当地政府宣传部门的官员对其也流露出谨慎的敬仰之情。他们以“华老”称呼这位已经逝世的老人,认为他对交城影响深远,但同时却不愿对外人谈及“华陵”工程的详细情况。
今年2月19日,《人民日报》上曾刊发了一篇题为《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的文章,全文以长约6300字的篇幅详细回顾了华国锋的一生经历,将其评价为“一生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
这篇报道在交城县政府内广为人知,甚至有人私下作了更多方面的理解。但一位官员称,在没有接到正式通知前,“地方政府对华老的表态一切均要以中央的口径为准”。
这位官员在2000年后曾数次到北京探访过华国锋,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4月。在他印象里,华国锋很平易近人,记忆力非常好,连早年打游击的事情都还记得清清楚楚,“但他从不谈论政治”。
但他建议记者放弃对“华陵”工程的关注,转而去采访交城县正在开展的大规模城市整治工程—当地宣传部门正在为这事的外宣工作发愁。
交城县政府官员乃至普通民众认为,“华陵”工程体现了对前国家领导人应有的尊敬,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
4月8日,“华陵”突然不再对外人开放。三名警察把守在入口,与项目建设无关的人员一律不准入内。当地政府官员称,这样做是为了游客安全。但在不久前,人们还能随意进出已近完工的吕梁英雄纪念广场。
距离“华陵”工程北侧的卦山天宁寺里,一间佛堂的金色佛像下方,摆放着一张华国锋晚年在家里拍的照片。
已经在寺院做了多年临时工的一位老员工说,照片是景区外一位照相馆老板去年摆上去的。尽管这位员工隐约觉得这样摆放不太对劲,但也一直没有将其取下。他说华国锋是一位“忠厚清廉”的干部,与佛像一起受游客敬仰不算过分。
除了节假日,平日到卦山风景区的客人不到百人,每个月六百元的工资是这位老员工唯一的收入。他希望“华陵”能早日建成,期待这个新景点为他带来更多的收入。卦山风景区的门票,现在卖40元一张。
现在,那张照片依然摆放在佛堂里,或许是由于打字失误,华国锋的“锋”被印成了“峰”。而相片的左右两侧木柱上书一副对联—经声佛号唤回世间名利客,暮鼓晨钟惊醒苦海梦中人。
不远处,封闭后空旷无人的“华陵”,正静静等着主人。
&&&&&&&&&&&&&&&&&&&&&&&&&&&&&&&&&&&&&&&&&&&&&&&&&&&&&&&&&&&&&&&&&&&&&&&&&
&来源:南都周刊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山西交城修建华国锋陵墓引争议(图)
“华陵”顶可眺望山西交城县城。据说,安放华国锋骨灰的石鼎,与他的出生地,以及...4月9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来到山西交城的卦山脚下,发现陵墓整体已经接近完工。石阶...
“华陵”顶可眺望山西交城县城。据说,安放华国锋骨灰的石鼎,与他的出生地,以及在杜家庄的祖坟正在一条直线上。 (南方周末记者张哲/图)  日,基本建成的华国锋陵墓。广场上的基座将安放华国锋塑像。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图)
摘要:“如果搞得太奢侈了,不说别的,老太太(华国锋夫人韩芝俊)这里就通不过……她曾经说过,‘找一块荒山坡,埋了就行了’。但我们觉得太寒酸了实在对不起老人家。”
对于修建华国锋陵墓引起的议论,交城县委新闻办主任吕继峰说,“一方面,我们承受了很大的争议和压力,但另一方面,交城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  “妈,人家都说二舅爷的陵墓太大了。”  “咋的大了?啥意思?”  “人家说,陵墓的占地面积太大啦!”  等反应过来,苏凤仙有点着急了。苏凤仙是华国锋的侄女,今年73岁。  清明过后,一则关于山西修建华国锋陵墓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报道称,在山西交城县新修的华国锋陵墓“占地10公顷,相当于14个标准的足球场”、“总投资额大约1亿元人民币”。  交城位于太原西南方向,吕梁山东侧。上世纪70年代末,它作为前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家乡一时声名大噪,一曲《交城山交城水》也流唱全国。不过,随着华国锋从权力核心去职,交城很快陷入与这位老人同样的沉默。  这次,因为华国锋陵墓的修建及其相关的议论,山西交城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国之重器”  “鼎乃国之重器,我们认为有必要做成鼎的级别,同时也符合华老内敛、敦厚和朴实的气质。”  4月9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来到山西交城的卦山脚下,发现陵墓整体已经接近完工。石阶、广场、顶部平台都已经成型,整齐的松柏也已经刚刚种植完毕——很多树还在做最后的培土工作,有的则刚刚完成浇水。  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约3公里处,因山形酷似八卦而得名。今年8月20日,华国锋去世3周年时,这里将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并安放他的铜像。今年清明节期间,已有人来到还没有安置华国锋骨灰的“空陵”敬献花圈。  十几名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赶到这里,但让他们失望的是,所有的人都被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拦下来。“在做卫生清理工作,不让上去。”通往华国锋陵墓的入口拉起了“封锁线”。  南方周末记者从后山绕行进入陵墓景区后,施工工人告诉记者,“从昨天才开始封的……听说网上大家议论得很厉害。”到了4月10日,陵墓脚下的大片农田甚至都搭起了支架和铁皮护板,禁止穿行。  陵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墓碑和石阶气势不凡。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华国锋陵墓工程的总体设计。  最顶墓碑为花岗大石鼎。该院副院长杨友为介绍说,英文字母H形的石鼎寓意丰富,首先是取“华”字汉语拼音首字母,其次是英文“Home(家)”的缩写,象征“华国锋回家”;此外,“鼎乃国之重器,我们认为有必要做成鼎的级别,同时也符合华老内敛、敦厚和朴实的气质。”  石鼎的正面有一块红布遮挡。据说红布背后是“华国锋之墓”,以及他的生卒年月等字样。但现在还不得而知。  根据设计方的意见,花岗岩石阶为365级,象征一年365天。但交城县民政局负责工程施工的副局长白庆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台阶实际是374级。如果算上墓台的台阶,则应该是392级。  这是出于建筑实地需要的。有人说石鼎高5.5米,象征华老55岁就当主席,但它的高实际是6.6米。  对于修建陵墓引起的议论,交城县委新闻办公室主任吕继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方面,我们承受了很大的争议和压力,但另一方面,交城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  “找一块荒山坡,埋了就行了”  华国锋家人要求“不占用耕地、不破坏文物、不破坏环境、不与民争地”。  日,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据华国锋夫人韩芝俊转述,华国锋生前说过,“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当韩芝俊及华国锋子女向中央提出这个请求之后,很快就被批准了。  华国锋生在交城长在交城,但在1949年后他仅仅回来过三次。尽管如此,他在这座小城的痕迹却无处不在。他的题字,如“天宁商城”、“交城邮政”等,遍布大街小巷。“华老的字以柳体为主,融入了颜体。字如其人,华老的字就是温和敦厚,跟毛主席的天马行空完全不一样。”曾与华国锋交流书法多年的韩学武老人这样评价。  1991年华国锋回到交城,这是自他1958年来交城之后时隔三十多年的怀旧之旅。围观群众热情仍然高涨,一些口号让他多少有些不自在。  但其他地方的人们难以体会交城人饱含的深厚情感。华国锋陵墓建成的消息传出后,“占地10公顷(即10万平方米)”和“投资1亿元”引起不少议论。  交城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有些无奈,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华国锋骨灰安放工程远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宏大”。“墓碑平台占地400平方米,活动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步道占地1860平方米,墓室在地下不占面积。整个工程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  白庆峰说:“即便加上附带的吕梁英雄纪念广场5000平米、晋绥革命历史纪念馆1200平米,总共也只有1.04万平米,也就是1公顷多一点。”  华国锋去世后不久,2008年9月,华国锋的儿子苏彬、苏华以及他的秘书曹万贵来到交城卦山,为华国锋选择墓址。选址时,他们反复强调的是“四不”原则,即“不占用耕地、不破坏文物、不破坏环境、不与民争地”。最终,卦山南麓的荒山石坡被选中。  随后,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接到了省建设厅的设计要求。但杨友为说,研究院拿到的要求相对模糊,“要求既不能太奢华,又要符合、表达华老的身份。”  于是,设计团队也参访了中山陵,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胡耀邦等领导人的陵墓或纪念馆,寻找设计思路。“必须反映出我们对华老的理解、情感,也要突出他的人品,还要符合地域传统文化。”杨友为说。  交城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田瑞常年研究整理华国锋历史,并与华家有多年交往。他说,“如果搞得太奢侈了,不说别的,老太太(华国锋夫人韩芝俊)这里就通不过……她曾经说过,‘找一块荒山坡,埋了就行了’。但我们觉得太寒酸了实在对不起老人家。”  至于工程造价,白庆峰称现在还没有结算,没有具体数字,但陵墓与广场、纪念馆三个工程加总,也就是2500万元左右。“我们用的就是山西当地的红晶石和河北曲阳产的花岗岩,哪有网上说的汉白玉啊,一块也没有。”  步道两旁,直至陵墓背后山坡上整齐的松柏、柳树、槐树等植被,作为林业局的绿化工程支取另外的预算。交城县林业局长燕建平告诉南方周末,他们刚刚完成了华国锋陵墓附近500亩山地的绿化,种植了大约4万株树木,包括平整土地、山林养护等,花费大约900万元。这些钱,“90%以上来自县财政”。  交城有自己的大型煤焦企业,整体经济情况并不窘迫。2010年,交城县GDP达53.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亿元。“去年城建投资有17亿,今年18亿,几千万的工程县里还是负担得起。”白庆峰说。  “提升城市品味”  修建华国锋陵墓,无疑是交城县扩大影响力的极好机遇。  “占地10公顷”的说法,很有可能是加了华国锋陵墓周围的绿化山林,以及山下紧挨的一片农用耕地。按照规划,这片大约500亩的耕地将被征用,建设“卦山生态园”。  根据交城县城乡建设局与部分村民签订的“卦山生态园土地租赁与附属物补偿”,卦山生态园工程“将与卦山景区、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区。它的建成对于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味将起到重要作用”。  交城全县1822平方公里,92%的土地都是山区。22万人口的大多数集中在天宁镇这一小块平原上,但全县从来没有过一个公园。这也是县领导们想要结束的一种历史。而修建华国锋陵墓,无疑是一次发展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交城影响力的极好机遇。  瓦窑村的村民们与城里的交城人一样为华国锋自豪,他们甚至对华国锋陵园的建立更有理由开心。除了地里的玉米,村民们主要靠田里的枣树挣钱——这是祖上留下来的,大的枣树甚至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但现在来了麻烦。去年8月,一纸“合同”就被送到村民手中,县里要为了卦山生态园征地。瓦窑村总共800亩耕地,有480亩被当地城建局列入了征地规划。但补偿却远远不能让村民们满意。每亩耕地,村民们每年只能拿到800元租金,而大枣树只能一次性补偿500元。  “价钱好的时候,大枣能卖到20块一斤,一棵树少说也能产100斤枣,这样就有2000块的收成。这还不算一亩地种玉米的收入,补偿这点钱咋够?”村民李富旦(化名)说。  村民认为,“征地应该跟‘华陵’没有关系。”交城县民政局和林业局更是肯定地表示,这块地建设生态园的计划,是县里好几任领导的意思,大约从2000年就开始规划了。  但有的村民坚持认为,县里是在假借着建“华陵”的名义征地,“都说了,生态园是二期工程,是一起的。”  “我们都很欢迎建华陵,热烈支持嘛,”村民赵清兰(化名)告诉记者,“但华老的陵墓都说了选址不占一分耕地,这个公园怎么回事?”  民政局和林业局强调,生态公园是给市民们将来“休闲健身”的场所,枣树保留下来还可以开发采摘活动。  但近在咫尺的华国锋陵墓接近完工,这使得村民们更加相信,“二期工程”,也就是这500亩地的征地和生态公园的建设即将开启。  “他是我们这里的名人呢!”  “不怪这些人批评,他们没有来过交城,不知道情况。”  登上“华陵”392级石阶,可以眺望交城县城全城。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田瑞告诉记者,非常巧合,安放华国锋骨灰的石鼎,与他在天宁镇的出生地,以及在杜家庄的祖坟正在一条直线上。  南方周末记者在交城县天宁镇永宁南街的小巷里曲折前行,找到了华国锋的“故居”。小院逼仄而破败,红砖砌起的墙壁已经有些损坏,地上有污水流淌的痕迹。一个穿着棉袄的老人走出来,扯着嗓子跟我们说:“没错,华主席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华国锋1921年生于山西交城,原名苏铸。1938年6月,17岁的他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更名华国锋,正是取自“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  之后华国锋长期在交城附近的山区打游击,一住就是10年。“那10年可苦了,所以他对交城印象特别深。”他的侄女苏凤仙说。  46号院的老人并不是华国锋的亲人。目前,华国锋的亲属中只有两个侄子还在交城——亲哥哥和嫂子都已经在这里过世。侄子苏乡林今年60岁,是交城县前统战部长,目前已经退居二线;苏彬林则承包了县城里的一个医药企业,从来不问政事。  华国锋的两位侄女都住在太原。苏凤仙在太原化肥厂工作了37年退休,另一位侄女在太原市委办公厅的秘书处工作,也已经退休了。  对华国锋陵墓的种种争议,苏凤仙说,她家里的人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了。“因为大的形势就是这样嘛。现在墓地涨价、开发商抢地、房价又这么高,大家看到,‘呀,华国锋盖这么大的墓?’有些议论很好理解。”“不过,我仔细想了想,那块地本来就是荒坡,一不能种庄稼——都没有水,二不能盖房子,这个陵墓没有跟老百姓争一分地嘛。不怪这些人批评,他们没有来过交城,不知道情况。”苏凤仙说。  在交城,几乎没人说“华陵”一句不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华陵”对家乡肯定有好处。即便是不大了解华国锋的年轻人也说,“他是我们这里的名人呢!”  今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文章,纪念华国锋诞辰90周年。文章说,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称他开始复查、平反冤假错案,主持摘掉右派分子帽子;还称他“党性原则强,自觉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光明磊落,作风正派”。  身为交城人,田瑞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不管这些年社会对华国锋的评价怎么变,他的形象在全体交城人心里“始终没有一点污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城华国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