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廉租房退休审核审批自查报告要哪些单位联合审批

天气预报:
背景颜色:
2008年来安年鉴
]&&日期:&&编辑:葛宏雷&&阅读次数:&&
&&& 【概况】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现辖区域在东经118°20′至118°40′,北纬32°10′至32°45′。环邻本省天长市、滁州市、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区、浦口区。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津浦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公顷。2008年辖12个乡镇,130个村,人口49.8万人。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9亿元,增长4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8亿元,增长21.3%;11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销售收入达5.65亿元,增长31.1%;外贸进出口总额3656万美元,增长29.7%;财政收入3.9亿元,增长27.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86亿元,比年初净增8.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6.46亿元。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44亿元,增长46.1%;工业增加值17.47亿元,增长27.9%;实行利税总额2.17亿元,增长8.9%;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95%,增加3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880个,新办民营企业132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粮食总产41.98万吨;油料总产3.55万吨,增长20.7%;种植各类经济作物68万亩,养殖业增加值达3.97亿元,增长23.8%;29家龙头企业加工产值16亿元,增长1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0个,新增40个;培训农民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次,劳务收入达10亿元。
招商引资。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强力推进招商,突出项目建设,打造发展平台,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组织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驻点招商等活动,全年共引进项目168个,其中超千万元项目88个,超亿元项目12个;协议引进资金65.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6.7亿元,增长68.9%。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项目22个,获得无偿补助金6234.72万元,有10个项目被列为省“861”行动计划;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机遇,积极开展项目谋划编制和跟踪推进工作,编制各类项目378个,获批项目达八类30余个。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787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5327元,增长2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99亿元,比年初净增6.46亿元;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1.68亿元,增长87%。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全面实施22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1.42亿元。就业再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025个,1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8%。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净增参保人数18172人,为6357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73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37.8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2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798名城乡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1775.1万元;农村五保户供养2468人,集中供养率
达26.3%;实施社会救助6700人次,拨付倒房重建资金859万元,发放特困居民廉租房补贴220万元,特困群体和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城乡建设。2008年,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启动建设新城区三条主干道,拆迁老城区房屋4万平方米,对南转盘实施综合改造,整修永阳西路、复兴路等多条城市干道和西小街、花园巷等便民巷道,永阳商业步行街、来安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城市花园、圣泽来雅苑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污水处理厂项目开工建设。镇村建设深入推进,完成施官、大英、舜山等8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0个中心村规划编制,新建通村水泥路140公里,建设农民住宅示范小区22.9万平方米。交通、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完善,对104国道来安段实施恢复工程,修建来城至黄泥、来城至舜山、水口至武集等县乡道路45.4公里,改造公路桥梁3座;完成来安110千伏变电所改造和宝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汊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新建通讯机站35个,铺设光缆380公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平阳、常郢、汤庄等11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兴修标准圩堤23.5公里,修复水毁工程33处,扩清沟渠167公里,兴建当家塘坝79面,在龙山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加大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铺设汊河自来水厂供水管道16.5公里。
社会事业。坚持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广泛开展文明县城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研发工业新产品24个,申报技术专利30项,金禾化工、华峰橡胶、新星阀门等3家企业被确定为首批创新试点企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公开招录教师89名,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3288万元,改造D类危房2773平方米,新建校舍6979平方米。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建成27个农家书屋和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手狮灯”、“白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皖东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完成中国首届农民歌会接待任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改造乡镇卫生院6所、新建村(社区)卫生室30个,招聘卫技人员31人;有效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和问题奶粉患儿筛查治疗工作。全面落实各类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加强基层计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全省率先完成首批1711亩土地置换任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建设污染物减排项目14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植树造林7050亩。
民主法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出台《来安县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和《来安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规范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及公务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行为。通过清理和流程再造,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5项,取消行政审批28项,废止和宣布失效规范性文件95件,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24430件,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联动行政服务网络。顺利完成村级区划调整和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制定和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公共安全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改版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市长热线和县长信箱办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开展开门接防和带案下访活动。实施“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省委书记王金山到来安县视察调研】2008年6月7日至8日,省委书记王金山在市委书记韩先聪,市委副书记、市长缪学刚,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何希勇的陪同下,到来安县调研发展县域经济工作。县委书记张有志,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吴韦人,等陪同调研。考察期间,王金山先后深入县工业新区和汊河新区的部分企业,和企业员工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等情况,并听取县委张有志书记关于汊河新区和县工业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情况的汇报。王金山充分肯定来安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来安县这几年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和做法很好,发展步伐很快,发展势头很强,不论是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还是发展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成效都很明显。这是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以及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埋头扎实苦干,不断开拓创新,自我加压拼搏的结果。
【县工业新区、汊河新区加快发展】& 筹措资金3.8亿元,用于两区征地补偿和基础实施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建设面积已达6.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2家,其中投产53家;实现工业产值18.8亿元,增长50.4%;财政收入5310万元,增长36.3%;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硅能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硅能产业基地,成为全省第九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汊河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8家,投产24家。金禾精细化工园新上项目5个。启动半塔、水口等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
【自愿者张平自购挖机支援灾区】&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安县水口镇十二里半街道居民张平,通过媒体了解到地震灾区急需重型机械和挖掘机施救,加之本人有多年的驾驶挖掘机经验和从业证书,当即用自家房产抵押贷款,购买一台价值近50万元的挖掘机。同时还邀请表弟章道全和侄儿张中参与,并自筹3万元现金作为生活费,携带大量食品饮料和机械用油,租用大货车将挖掘机于5月24日运到四川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白鹭岛森林公园国际度假村荣膺四星级】& 2008年,安徽省旅游局和安徽省林业厅联合下发《关于全省首批“森林旅游人家”的命名决定》中,白鹭岛森林公园国际度假村荣膺四星级。白鹭岛生态旅游区位于来安县城北,规划保护面积1.7万亩,核心开发面积1.1万亩,总投资3.8亿元,滚动开发周期5年。旅游区内现有野生动物兽类10余种,鸟类30余种,鱼类10余种,昆虫300多种,被誉为“环境检测鸟”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鹭达数万只。旅游区内有维管束植物3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全年平均气温14.9℃。白鹭岛生态旅游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融湖光山色、青山绿水、人文建筑为一体,具有“天然、清幽、秀丽、静美、纯朴”等特色。自2006年3月份以来,总体开发的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截至2008年,已投入建设资金1.8亿元,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大门广场、白鹭山庄、碧云山庄、茗鹭阁、游乐码头、综合会所、贵宾楼、自来水厂、网球场、房车群、观鹭阁等,二期工程的温泉公园、舜帝文化园和森林公园正在建设之中。
【来安硅能产业基地被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硅能产业基地】& 来安硅能产业基地被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硅能产业基地,这也是目前安徽省唯一一个省级硅能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来安县工业新区内,主要发展太阳能电池和硅能蓄电池两大核心产品,这两大产品均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2008年,该基地已有7家硅能产业企业落户,总投资23.93亿元,一条由单晶硅提炼、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灯生产、硅能蓄电池储能构成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规划到2012年入驻企业30家,累计投资50亿元,培育龙头企业10家,实现产值160亿元,上缴利税8亿元,建立硅能产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到2015年,将建立安徽省硅能产业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
来安县2008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比上年增长%
1481平方公里
其中城镇人口
561386万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
125015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265735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170636万元
财政总收入
财政总支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0765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472921万元
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
388638万元
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
164561万元
邮电业务总量
61339万千瓦时
农民人均纯收入
外出打工劳动力人数
12.5万人次
自来水供应量
学龄儿童入学率
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病床数
《滁州年鉴》来安县部分补充材料
一、组织机构负责人名录
&&书& 记:张有志
&& 副书记:杨甫祥
&& 组织部部长:徐胜利
&& 宣传部部长:张升武
&& 县委办主任:周忠友
&& 纪 委 书记:章勤惠(女)
&& 人武部部长:刘树人
&& 政法委书记:李久山
&& 主& 任:陈言荣(女)(代)
&& 副主任:厉文英
&&&&&&&&&& 张锦世
&&&&&&&&&& 朱峰松
&&&&&&&&&& 许能龙
&&&&&&&&&& 张立梅(女)
&& 副书记、代县长:吴伟人
&& 常委、常务副县长:李俊
&& 常委、副县长:李文龙
&& 副县长:魏晓雁(女)
&&&&&&&&&& 顾春林
&&&&&&&&&& 方树林
&&&&&&&&&& 黄学忠
&&&&&&&&&& 章春礼(挂)
&& 主& 席:王世成
&& 副主席:李春晖
&&&&&&&&&& 魏安福
&&&&&&&&&& 高崇良
& &&&&&&&&&盛晓梅(女)
&&&&&&&&&& 杨迎春
&&&&&&&&&& 袁世年
县人民法院
院& 长:时& 刻
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韩建设
二、工业园区
【来安县工业园区】& 来安县工业新区地处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区,坐落在来安县城西南部,位于沪宁洛高速公路东侧、312省道以南、来水路以西的三角区域内。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开发区距南京港50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火车站12公里、上海35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在开发区内有出入口。&来安县工业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资,现已开发建设6.1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七通一平五配套”(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信、天然气、有线电视通畅和土地基本平整;道路两侧路灯配套、绿化配套、路名标识配套、人行道彩板配套、商业服务配套)。同时,新区根据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原则,规划建设办公、商贸、金融、仓储、物流、休闲等功能小区,使生产更集约、物流更畅通、生活更方便、服务更周到。2008年,工业新区累计入驻企业102家,其中已投产的53家,在建的33家。入区企业协议总投资64.6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3.5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4.83亿元。到2008年底,园区实现产值18.8亿元,税收5310万元,安排1.3万人就业。
  来安县工业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先导,以发展制造加工企业为主体,逐步培育硅能、机械制造、橡塑、电子等支柱产业。2007年初,新区根据产业发展态势,把发展重点定位在硅能产业上,在工业新区内312省道以南、沪宁洛高速公路以东的3平方公里上规划建设硅能产业基地。2008年6月6日,安徽来安硅能产业基地被安徽省发改委批准为省级硅能产业基地。对已入驻的硅能企业计划三年内要形成100亿元的产能,五年内达到100亿元的产值。目前,硅能产业基地已入驻企业7家,总投资23.93亿元,一条由单晶硅提炼、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灯生产、硅能蓄电池储能构成的硅能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来安县汊河新区】 &来安县汊河新区位于县城东南部37公里,苏皖两省交界处,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104国道贯穿全境,距南京长江大桥15公里、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京沪铁路货物中转站8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口处和宁淮高速公路浦口出口处4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8公里、南京新生圩港30公里,滁河、来河、清流河在此交汇,直达长江,汊河港和规划中的汊河文山码头常年通航,单船最大通航能力可达600吨,南京602路公交车直达汊河码头。新区所在地的汊河镇,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向发展战略重点扶持的三大集镇之一。
汊河新区总体规划3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0平方公里,一期基建工程“一纵二横”建设已全面启动,新建35千伏变电所能够满足企业用电求,全县10多万剩余劳动力远远满足企业用工需要。新区现有外来投资企业18家,投资规模达3.6亿元。
  汊河新区功能定位:滁州市来安县南部经济中心,工商居住型现代化城镇、南京卫星镇。
  汊河新区产业定位: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环境和资源意识,严禁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区,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项目进入,逐步形成科技开发、商贸流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市场化、现代化、生态型的经济区,逐步建成与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基地、商贸产品集散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基地。
  汊河新区发展目标: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水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成为安徽省沿边经济强镇,力争成为全省一流的经济强镇。
  汊河新区区位优势独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能力较强、要素成本低廉、投资政策优惠,具有东部的区位、西部的成本。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打造“安徽东向发展战略3大重点镇”首选地,承接南京辐射的第一梯队。
三、主要乡镇
【新安镇】 新安镇位于来安县中部,是本县自南唐以来的县治所在地,现为来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82年,新安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镇政府设在南大街。全镇总面积150.6平方千米。2008年,全镇辖10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05694人,其中农业人口40466人。居民中以汉民族为主,有极少数其他少数民族。新安镇全境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的丘陵地貌。新安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在这里形成。312省道穿越全境,南(京)洛(阳)高速公路从西南部穿过,在境内有出口处。104国道也从西部、南部过境。新安镇离滁州火车站18千米,离南京长江大桥63千米,离南京洛口机场73千米,离长江码头65千米。境内交通更是四通八达,通往乡镇的道路均为柏油路面。境内东门居委会顿丘山遗址是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省考古队探沟考察时,曾出土过一批石器、陶器、蚌器和青铜器,县文物所也曾在这里征集到一批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用陶器、石器和卜甲等文物。现该处遗址被确定来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开始兴建的来安县工业园区就坐落在新安镇境内,靠近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出口处,312省道南侧。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千米,到2008年底,已建成6.1平方千米。入园区的企业102家,其中,53家企业已经投产。园区协议总投资7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1.2亿元。该园区已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更名为“安徽省来安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新安镇优化发展环境,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和南京都市圈,实现工业强县目标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2008年,新安镇实现财政收入5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3元。
【半塔镇】 半塔镇位于县城北部偏东,苏皖两省的六合县、天长县、盱眙县、嘉山县、来安县五县交界处。镇政府所在地半塔集距县城32千米。全镇总面积28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86.88公顷。1985年半塔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2008年底,全镇共有21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为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万人人。实现镇财政收入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28元。境内312省道贯穿全境东西,盱(眙)宁(南京)公路穿越南北,并临近104、205国道。境内有始发至南京、上海班车,还有合肥、滁州至天长、淮安、青岛、盱眙、扬州等地的多趟班车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半塔镇属淮河水系,全镇地貌为丘陵岗丘地貌,西北为山岗丘陵,东南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土壤特征为以玄武岩的岩成土及马肝土为主。境内已探明的矿藏资源:玄武岩资源极为丰富,现仅开发利用约600万吨;膨润土储量约3000万吨,现已开发利用每年约150万吨;凹凸棒土储量约150万吨,分布较为分散,埋藏较深,现尚未开发。半塔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半塔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张云逸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机关,于1940年4月初移驻半塔,直到10月底才转移苏北。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新四军第二师师部也分别于1939年冬和1942年12月进驻半塔的苏郢和大刘郢。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谭震林、方毅、张劲夫、罗炳辉、徐海东都曾在半塔生活、工作、战斗过。1940年3月发生在这里的反摩擦战斗DD史称“半塔保卫战”,在中共党史、军史中都有较高的评价和影响。2006年5月,“半塔保卫战旧址”被国务院审核、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气预报:
背景颜色:
关于来安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编辑:吕华&&阅读次数:&&
日在来安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来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来安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主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科教兴县发展战略,扎实开展“深化改革创新年、产业转型升级年、人居环境改善年、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着力做大经济总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全县经济社会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指标平稳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三大需求持续扩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4亿元,增长21.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亿元,增长13.5%;完成进出口总额1.65亿美元,增长28.7%。
三大收入稳步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16.02亿元,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增长3.2%;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8.1亿元,增长13.7%,企业利润、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1952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261元,增长14.4%。
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1亿元,增长10.4%,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市第4、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市第2、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市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额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市第2、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1位;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市第4、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全市第1位。
(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55.3:26.7。二产提升0.8个百分点,三产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提升0.8个百分点,达48%,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三产保持稳中有进。
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县新增规上企业33家,总数达15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6家,实现产值151.6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为89%。文具礼品、新能源、精细化工、轨道交通装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7.9%,集聚效益显著。实现工业投资75.5亿元,增长23.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0.6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5亿元,同比增长18.1%。重点实施了金禾实业双氧水、经纬模具大型雷达机座、扬子门业银行用智能防盗门等2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分别新增11家、12家,产值分别增长53.1%、20.7%,比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高出39.1、6.7个百分点。大唐龙山48MW风电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实现并网发电。创新驱动持续增强。金禾实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列入全市十大信息化示范工程。新增“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新增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5件、安徽名牌产品1个。安徽省轨道交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筹建,成为全省唯一建有2个省级检测中心的县。授权专利27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7件。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
农业发展活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8.85万亩,总产45.53万吨,实现“十一连增”,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生产供应稳定。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建成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获批“全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县”。新增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新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6.3亿元。五大农业示范区新增面积2.5万亩,规模达15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土地流转面积6.7万亩、家庭农场2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3.9亿元,增长30.4%。张山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序推进。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1.7%。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1.9亿元,增长9.7%,服务业投资73.3亿元,增长16.6%。新增限上企业20家。两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集聚企业28家,新增9家,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南京湾商贸物流园入园企业36家,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广东家居馆主体完工。峰汇国际、紫金城商业街、汉一?金都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快速推进。金融机构助农网点基本实现村级全覆盖,获批“金融生态先进县”称号。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8亿元,较年初增长15.3%;贷款余额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2%,新增存贷比81%。成功举办第三届桃文化旅游节、“魅力舜山”杯山地自行车骑游邀请赛等一系列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增长21%,皖东烈士陵园、景华生态园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严格执行节能减排问责制,严控“三高一低”项目审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7家。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8%以上,能源消费总量略有下降。实施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汊河污水处理厂等15个重点减排项目,实际消减COD1642吨,氨氮130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低于201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9.4%,超额完成年初的目标任务。新建建筑全部执行50%节能强制性标准。
(三)重大项目加力推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重点项目推进有力。落实县领导联系项目和部门领办项目制度,强化高位推进机制。全年新开工项目122个,占计划的102%,竣工项目113个,占计划的103%。省“861”项目完成投资44.75亿元,占计划的134.3%。列入市百个亿元竣工的15个项目全部完成。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招商第一要事,以“三帮三提”为主抓手,突出“6+3”产业招商模式,创新组建产业招商小分队开展招商,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2个,实现到位资金8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9亿美元,增长66.2%。民间投资增长迅速,全年完成124亿元,增长45%。
园区空间扩容增量。县开发区扩区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新增3.587平方公里,建成区新增面积1.2平方公里,来安化工集中区获得市政府批准,新增2.71平方公里,汊河开发区申报纳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特别政策区工作取得实质进展。“两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5.36亿元,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要素破解取得实效。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取得新进展,开展“四类”土地清理,盘活闲置土地400余亩,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低率12%。获得各类土地指标1510.6亩,其中,7个“861”项目争取省预留土地指标500亩。全年组织供地1992.5亩。新增全社会融资28.1亿元。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来城建设加快推进。县人物馆、博物馆、科技馆开馆。老城区完成7条主次干道、19条背街巷道改造工程,七里、金禾及明城安置小区基本完工,交付率达75%。对河桥重建项目开工建设,来安三水厂投入使用。建阳南路二期、清流东路一期、顿丘南路、教育西路等建成通车。&&
汊河新城建设成效明显。长江路建成通车,G104拓宽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二期完成征地拆迁,滁州(汊河)港项目完成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安置房开工建设,1208套公租房、汊河产城一体化及南京湾项目安置房交付使用,县二院新院区搬迁重建进入勘探设计阶段,汊河中学新校区正式启用,万庄排涝站改造工程投入运行。
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S239复兴集段、S312长山段、S457线头桥段、长杨路等一批省县乡道路改造工程60.8公里,改造危桥12座。釜山500KV变电站开工建设,投资5987万元改造城乡电网325公里。新增网络基础设施投资2950万元,其中4G网络投资2600万元,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个乡镇,3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清流河治理四期、红丰水库除险加固和旗杆山等7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美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围绕“8212”目标,重点建设8个中心村,2条示范线,1个苗木精品区,20个沿线沿边村,完成各类投资4000多万元。林桥村“大喇叭”传送致富好声音做法受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并全面推广。小李庄美好乡村示范点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美好乡村建设“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村美民富”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行政体制改革。完成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机构和职责整合,县文广新局与电视台政事分离。公布县级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承接中央、省市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29项。完成第七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成立汊河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规定,公开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加强政府性债务审批管理,对新增债务发放融资审批卡。创新实施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工作。完成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工作。农信社完成地方性法人银行改制,成功引入村镇银行。实行工商登记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新增企业注册资本12.7亿元,增长2.4倍,形成新的创业热潮。受惠长江经济带通关改革,我县42家进出口实绩企业可自主选择口岸清关、转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区域通关一体化等通关方式。
社会事业改革。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适当调整县级公立医院床位费。实施乡镇幼儿园公建民营改革,启动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试点。完成第二轮环卫市场化改革,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
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和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138宗,调查登记300宗,同步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调查登记工作。
(六)民生投入力度加大,社会和谐切实加强
民生投入稳步增长。全年民生支出22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9.3%,其中33项民生工程支出8.2亿元,增长32.5%。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万人,其中下岗人员再就业191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3%以内。城乡低保与农村五保标准均提高10%以上,发放低保资金5900万元、医疗救助资金813万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740套,新增廉租房补贴户146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33户。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乡居民养老参(续)保人数分别达4.5万人、29.6万人,均完成任务的10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均完成任务的102%,新农合医疗参合率99.86%,受益率达217.12%。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工作顺利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持卡人数达37.3万人。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通过市验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35所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教育信息化宽带接入率达95.83%,校园网建有率73.96%,启动“全面改薄”工作,荣获全省“教育强县”称号。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投资2220万元,实施移民后扶项目64个,发放直补资金1696万元。发放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资金1032万元,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建立“星级村医评选机制”,进一步巩固了基层医改成果。推行诚信计生和深化“村为主”工作机制,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93.5%,二多孩政策符合率79.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多措并举打造普法亮点,县司法局荣获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强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扎实推进质量强县工作,启动首届县长质量奖评选活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全面推广应用“阳光信访”系统,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深入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行动,严格管控午秋两季秸秆焚烧,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830辆,改造燃煤小锅炉29家,治理餐饮油烟40家,大气环境总体良好。加强源头污染控制,来河流域内新建污水排放项目一律限批,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重点流域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1.1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完成森林增长工程5万亩、市级森林长廊40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8个,半塔镇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舜山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现农村环卫市场化全覆盖,来安县农村垃圾“组合收运”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皖东洁净县城”目标基本实现。
在肯定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县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增速未实现年初计划目标,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出现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财政收支压力加大,政策约束下融资通道日渐收紧,融资难度加大;土地、人力、节能环保等要素承载能力面临瓶颈制约;全面深化改革进展不平衡。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县,“”规划的,新的一年,我们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业绩。今年发展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奋进、好中加快”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努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1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
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计划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
(一)突出项目为本,着力加快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认真谋划储备项目。以谋划“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为契机,立足我县实情,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规划布局和全面接滁融宁,着力从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谋划梳理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精力全力推进。2015年动态谋划储备项目200个,其中亿元以上100个。&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围绕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招商,充分发挥产业招商小分队优势,选择重点区域实施产业集群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300强、上市公司、央企和知名民企产业转移动态,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牵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入驻,实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3个,实现到位资金87亿元。
三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要求,继续落实县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部门领办项目制度,强化高位推进和部门协调机制,完善项目动态管理,形成项目建设持续滚动的工作链。将重大项目作为推动来安“三个发展”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抓手,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全力推进“十五大工程”。全年新开工项目1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竣工项目100个。切实抓好省“861”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0亿元以上。
四是优化投资方式结构。多管齐下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机制激活社会投资,大力推广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园区建设、美好乡村等领域继续推出一批允许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加强争项争资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依托特色产业,着力提升承接转移层次和水平,努力提高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工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产业投资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
(二)突出转型升级,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创新扶持等普惠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工业“三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申报汊河开发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金禾公司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创新型企业2家以上、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7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以上。新申请专利30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件。实施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创建省级著名商标2件。
二是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各类载体平台,继续扶持五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引导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气候,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完成工业投资80亿元,加快工业投资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10个亿元以上、5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50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两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个以上,实现税收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以上。
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5亿元,增长8%以上,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入区新开工项目10个,充分发挥集聚区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汊河产城一体化、雅居乐城市综合体、舞彩国际、池杉湖湿地公园等服务业年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作用。重点推进峰汇国际、苏润国际、汉一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和大型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引进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入驻,实现传统商业改造提升。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白云商厦、汊河母婴坊建立网上商铺。加快来城、水口、汊河美食街建设进度,推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加快建设滁州(汊河)港、宏大物流等项目,全力突破现代物流业。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名片,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及示范村。全年实现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4亿元。
四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加快完善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引导土地适当规模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以“菜篮子”产品生产、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集中连片布局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建设。加快“五朵金花”农业示范区扩容提质升级,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分别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种养殖大户120户、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和家庭农场100家,力争全年新引进农业项目10个以上,投资8亿元以上。加快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壮大瓜果蔬菜产业,推进“畜牧强农”工程,推进畜牧业产业升级,稳步发展水产业。继续实施好滁河治理来安段防洪、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八小”水利工程)和烈士湖等1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8万亩,总产47万吨以上。
(三)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行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等改革。探索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搭建涉农投资平台,鼓励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
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以交叉持股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推进直接融资,力争柏拉图涂层织物进入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金禾实业在资本市场再融资。促进大唐电力与保利协鑫合作风电项目,鼓励恒索带业、宝岛冷轧钢等企业开展股权合作,引入战略伙伴接盘重整伯龙新材料、海洋压力容器等项目。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扫尾工作。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制定民营企业进入我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领域管理办法。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逐步实现网上办理。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积极落实“营改增”各项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向养老助残、社会救助、扶贫帮困等领域延伸。
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和职责整合工作。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汊河经济开发区率先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统筹推进预算管理、公务用车、户籍管理等制度改革。
六是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创新规划编制,提高规划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优化空间布局融为一体。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领作用,为城乡、土地、环保、交通等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加强部门之间、县乡之间互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等重大区域规划的融合。进一步优化规划期限,增强“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四)突出新型市镇,着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推动来城建设提质增靓。着力做精地上工程、做实地下管网、做美水系和景观,打造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精品县城。加快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完成来安大道北延、清流东路和北外环路的连接贯通,实现“一城三区”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完成永阳东路、顿丘北路等老城区干道改造。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改造,加快对河桥、内城河改造工程进程,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排水管网升级,推进雨污分流。推进客运总站建设。继续实施绿化来安行动,新增绿化面积64万平方米。加快亿升、贝发、盛世新安、万城国际等商住开发,提高商品房、安置小区入住率。
二是不断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启动新一轮乡镇总规修编工作和相关控制性详规的编制。牢固树立抓“特色经济”发展观,结合沿苏经济带和板块经济规划布局,着力打造一批工业商贸重镇、现代农业强镇、文化旅游名镇。强化交通、道路、供电、通信、供排水、市场、绿化和、卫生等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推进集镇居民区公共场所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力度,优化特色景观环境与人居环境,着力建设一批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宜居集镇。有序推进被撤并乡镇发展,实现与中心镇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大投入,巩固已有成果,科学谋划选点,重点建设张山乡倒桥村、仰山村,施官镇西武村、水口镇水西村等6个中心村,统筹推进、同步规划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村庄整治等工作。
(五)突出汊河建设,着力打造协同融合发展试验区
一是加快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加大汊河开发区纳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特别政策区工作推进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完成汊河新城总体规划评审和审批工作,并与南京江北新城规划衔接融合。
二是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G104二期工程拓宽改造,配合做好南京地铁3号线延伸段前期工作,推进滁州(汊河)港开工建设,汊河节制闸工程竣工,全面打造汊河新区公路、轻轨、港口一体化交通网。
三是强化产业承接与协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加强与南京浦镇、常州戚墅堰的合作,延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链条;汽车配件产业园强化与上汽南京高新区生产基地对接,加快引进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深化与南京工业大学、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引智引才,共建共研,聚力促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成果转化。
四是提升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县第二人民医院一期、永辉超市和金太阳步行街开工建设,金太阳大酒店试营业,碧桂园双语小学和幼儿园秋季招生。适时启动汊河新市镇项目,构建沿G104和长江路两侧城市建筑群,雅居乐一期24.9万平方米商住、碧桂园二期67万平方米商住竣工交付,碧桂园3.8万平方米商业配套加快引进新型业态,雅居乐38万平方米商业配套开工建设,全面提升汊河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
五是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提升景华生态园、小李庄建设水平,结合滁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汊河新市镇项目,规划实施沿滁河风光带项目,加快建设成为面向南京及长三角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目的地。
(六)突出民生优先,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项目后期管养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继续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医疗救助一站式系统。县医院住院楼、家宁医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建立城乡低保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开工建设公租房、棚改房等保障性住房1170套、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新增廉租房补贴户100户。
二是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完成“全面改薄”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任务,深入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通过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县职高力争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验收。继续实施群众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新建农民文化乐园6个,县文化馆争创国家一级馆。继续深化诚信计生和“村为主”工作机制,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着力办好“十件实事”。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今年要着力落实办好新建来安第二小学;新建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工建设老年公寓;改建县老年活动中心;新建城西公园;对外开放城北公园;改造背街小巷25条;建设老城区停车场4个;改建老城区公共厕所23个;实施城乡天网工程等“十件实事”。
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强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省级质量强县。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升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七)突出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监管。严格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大重点能耗企业监测,严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从严控制“三高一低”新上及扩能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二是全面深化环境治理。继续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3%。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实施4项污染物减排任务,力争2015年来河水质明显改善。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制度,建设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城乡环境。
三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长效机制,完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开展生态镇村、绿色学校等生态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改革创新、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成都廉租房审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