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发射视频对中国梦的实现有什么作用

天宫二号今晚发射 这些“秘密”不知道怎么行!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天宫二号今晚发射!这些"秘密"你不知道怎么行!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15日22时04分发射,恰逢中秋佳节,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
  太空又将迎来中国航天的使者,“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即将奔赴太空,由此展开的空间应用试验、太空中期驻留验证、推进剂补加等,这些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又意味着什么?
  “天宫二号”: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宽约18.4米,重8.6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的基础上,为满足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需要,对推进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为满足中期驻留需要,对载人宜居环境进行了重大改善,具备支持2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天宫二号”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应用载荷,以及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等相关航天医学实验设备,配备在轨维修技术验证装置、机械臂操作终端等在轨维修试验设备,将开展空间科学及技术试(实)验。
  按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后,将变轨进入高度约380公里的运行轨道,进行在轨测试。“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0月中下旬发射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高度为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交会对接。
  “天宫二号”与“天宫一号”有何区别?
  仅从外形上来看,“天宫二号”和“天宫一号”并无太大的区别,甚至说她俩是“孪生姐妹”也不为过,毕竟,“天宫二号”原本就是为“天宫一号”准备的备份飞行器。不过,如今的“天宫二号”,已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和“天宫一号”功能不同的空间实验室。
  要搞清楚“天宫二号”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位置,还要从“天宫一号”,乃至“神舟五号”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可以称作载人飞船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到太空,开展空间应用实验并返回。在此期间,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任务,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第一步战略任务目标。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2008年,“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关键技术,这是第二步的任务目标之一。
  直到2011年,轮到“天宫一号”出场,这个目标飞行器,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先后开展了交会对接试验并取得成功,自动及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得到验证。
  同时,“天宫一号”经过对接后,被改造成为太空中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多名航天员短期驻留太空,参与完成多项科学实验,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关键性进展,第二步的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
  此后,摆在航天人面前的,是补给以及循环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未来空间站的组装、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问题。第二步的第二阶段就是要验证这些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搭建起一个平台,开展技术、应用等各类试验,为载人航天工程
第三步,即建造中国空间站打下基础。
  空间站,和空间实验室还不是一回事。它指的是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前苏联发射建造的“礼炮”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以及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就是其中比较知名的。
  如今,中国走到的空间实验室阶段,更像是空间站阶段的前身,是从载人飞船过渡到载人航天基础设施的试验性航天器。“天宫二号”挑起了其中的重担。
  未来我国的空间站长什么样?
  在“天宫二号”发射运行一段时间后,“神舟十一号”也将进入太空与之会合,届时“神舟十一号”将搭乘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形成组合体,重点开展人在太空的中期驻留试验。
  而当“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及其他各项试验返回之后,“天宫二号”则继续驻留太空,等待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到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
  这其中核心舱有5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陆续展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了应用发展新阶段,未来空间站的实景,也将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天宫二号”上那些“不明觉厉”的实验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开展十四项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不仅如此,与实验有关的各种设备可谓是既富科幻色彩,又不失使用价值。例如“空间冷原子钟”,光是听一听名字就觉得很厉害了&
  追求极度精准的量天尺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搭载“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将成为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并开展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同时也是目前在空间运行的最高精度的原子钟。
  “空间冷原子钟”将激光冷却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结合,有望实现10^-16量级的超高精度(
  约3000万年误差1秒),将目前人类在太空中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
  百变金刚
  开展大Prandtl数液桥热毛细对流稳定性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热毛细对流的失稳机理问题,拓展流体力学的认知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微重力环境下的液桥建桥、液面保持和失稳重建等空间实验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微重力流体科学的空间实验能力和技术水平。
  系列英雄材料
  该平台此次的任务时研究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金属合金及亚稳材料、纳米以及复合材料等制备基理,揭示在地面重力环境下难以获知的材料物理化学过程的规律。预期可获得高质量的空间材料样品,作为模型材料的结构、功能、工艺参数等方面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
  天宫之炉
  即将上天的这个炉子就是工程人员历经三年多的攻关,专门研制的一套综合材料实验装置(简称“实验装置”)。
  这套实验装置由“材料实验炉”(简称“炉子”)、“材料电控箱”和“材料样品工具袋”三个单机构成。整个装置共约27.6kg重,最大功耗不到200W(而一般电水壶的功率也要W),相当于2个100W白炽灯,却能实现真空环境下最高950℃的炉膛温度,是不是令人惊叹?
  海之情
  “天宫二号”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测量并能进行三维成像的微波高度计。它采用小角度、高精度干涉测量技术,能精确获得海面的干涉条纹信息,进而获得三维海面形态,再经过复杂的定标最终获得宽刈幅范围内的海平面高度测量。
  天宫守护者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是一颗微纳卫星,是“天宫二号”试验任务的一部分。伴随卫星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采用了小型化,轻量化,高功能密度的设计。“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搭载多个试验载荷,并具备较强的变轨能力,具备了开展空间任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将在在轨任务期间开展对空间组合体的飞越观测等试验,为主航天器的技术试验提供支持,并拓展空间技术应用。
  偏爱伽玛暴的小蜜蜂
  “天极”望远镜是搭载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的伽玛射线偏振探测仪,是中欧国际合作项目。
  “天极”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探测研究遥远宇宙中突然发生的伽玛射线暴现象,并在国际上首次对伽玛暴的偏振性质实现高精度、系统性地测量,从而深入地研究恒星演化、黑洞形成以及伽玛暴爆发的物理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极端天体物理环境下产生的这种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做出重要贡献。
  天之情与气之情
  空间环境分系统(全称:空间环境监测及物理探测分系统)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天宫二号”轨道上的辐射环境和大气环境,实现舱外16个方向的电子、质子等带电粒子的强度和能谱监测,以及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及其时空变化与空间环境污染效应监测等。
  现代迷你太空温室
  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深入开展,人类需要飞出地球,在地外空间长期生活和工作。绿色植物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氧气。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将开展两种代表性的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的培养实验,着重探索在太空环境中如何控制植物开花结种的技术与方法,为建立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所必需的生命生态支持系统奠定基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提供的高等植物培养箱具备在轨培养单元和样品返回单元,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供给以及光照、温度控制,具备实时可见光图像和荧光图像获取功能,构成了现代的迷你太空温室,为研究植物在太空的生长发育提供支持。
  天宫里的尖端“数码相机”
  作为太空实验室里的尖端“数码相机”,宽波段成像光谱仪拥有相当深厚的“内力”。相机被安装在太空实验室对地观测面的“肚子”上,有了它,“天宫二号”可谓拥有了“火眼金睛”的本领,看海洋,看大气,样样精通。
  天机不可泄露
  研制“天宫二号”载荷“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空间终端”。通过高精度自动跟瞄(ATP)系统与量子密钥分配地面终端配合,在地面站与目标飞行器之间建立起量子信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目标为实现世界上首个基于载人航天空间平台的空-地量子密钥分配演示实验。为载人航天的空地间量子保密通信,以及未来的实用化天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柳龙龙 UN827)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航天梦”与“中国梦”——庆祝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扫一扫 手机阅读
  碧空如洗,明月似镜,正当全国人民欢庆中秋佳节之时,万众瞩目的&天宫二号&按预定计划,适时发射,奔向太空,一道美丽的光弧划破苍穹,给中国人民的节日献上一份厚礼。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华美乐章。46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有了异乎寻常的巨大进步: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见证着中国人航天梦的一步步变为现实。
  日晚10时04分,人们盼望已久的&天宫二号&,一声呼啸,直冲云天,这是中国航天梦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突破。&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关键之战,将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并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各行各业的鼎力相助。&中国梦&是一个全民族的超级&大梦&,其中就包括着无数个个人或行业的&小梦&,中国人的&航天梦&就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梦,没有中国航天事业的充分发展,中国人的&航天梦&得不到实现,也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像中国这样一个十三亿人的大国,如果在航天事业上落后于人,乏善可陈,就称不上是一个一流大国,就有愧于世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就无法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同时也会影响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因而,历任党中央对中国航天事业都一直是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不仅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制定好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规划,而且在人财物上积极支持,大开绿灯,促使中国航天事业迅猛进步,屡创奇迹,不断给国人带来巨大惊喜。
  习近平同志尤其关注和重视航天事业。1971年4月,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习近平回忆说:&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发展航天技术,不仅是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更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国家对航天知识的普及程度,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水平。
  &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人&航天梦&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十三五&时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载人航天到北斗导航,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浩瀚宇宙,茫茫太空,中国航天将写下新的华丽篇章。
  习近平同志指出:&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希望我们的航天人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鲁民
编辑:钱景童
责任编辑:王敬东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航天梦”与“中国梦”——庆祝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核心提示:
“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是人“航天梦” 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 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
碧空如洗,明月似镜,正当全国人民欢庆中秋佳节之时,万众瞩目的“天宫二号”按预定计划,适时发射,奔向太空,一道美丽的光弧划破苍穹,给中国人民的节日献上一份厚礼。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华美乐章。46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有了异乎寻常的巨大进步: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见证着中国人航天梦的一步步变为现实。
日晚10时04分,人们盼望已久的“天宫二号”,一声呼啸,直冲云天,这是中国航天梦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突破。“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关键之战,将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并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各行各业的鼎力相助。“中国梦”是一个全民族的超级“大梦”,其中就包括着无数个个人或行业的“小梦”,中国人的“航天梦”就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梦,没有中国航天事业的充分发展,中国人的“航天梦”得不到实现,也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像中国这样一个十三亿人的大国,如果在航天事业上落后于人,乏善可陈,就称不上是一个一流大国,就有愧于世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就无法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同时也会影响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因而,历任党中央对中国航天事业都一直是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不仅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制定好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规划,而且在人财物上积极支持,大开绿灯,促使中国航天事业迅猛进步,屡创奇迹,不断给国人带来巨大惊喜。
习近平同志尤其关注和重视航天事业。1971年4月,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习近平回忆说:“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发展航天技术,不仅是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更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国家对航天知识的普及程度,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水平。
“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人“航天梦”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十三五”时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载人航天到北斗导航,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浩瀚宇宙,茫茫太空,中国航天将写下新的华丽篇章。
习近平同志指出:“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希望我们的航天人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关于天宫二号最靠谱的科普
  据军报记者网9月16日报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9月15日22时04分成功发射。
  发射前夕,本报记者就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中国空间站建设等任务情况,采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天宫二号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肩负着验证中国空间站建造重要技术的重任。”周建平说,按照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这个国人曾经需要使劲跳才可能够得着的梦想,如今触手可及。”他说。
  对于中国载人航天来说,这是一步步圆梦的过程,更是一步步追梦的征途。
  我们与周建平之间的对话,就围绕着梦想展开。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9月15日22时04分成功发射
  梦之图:载人航天好戏连台,明年进入“空间站时间”
  记者: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大幕已经开启,业内认为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走”关键一环。如何解读天宫二号在其中的使命和价值?
  周建平: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一部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工程相关关键技术,并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试验,以及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技术验证试验。
  记者:5年前,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媒体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太空有了“中国家”。如今,太空即将迎来新的“中国家”,请问,这个新“家”新在哪里?
  周建平:天宫二号其实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备份产品,也就是说这个太空新“家”在大小和结构上没有什么变化。但这个新“家”的“里子”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了适应新的使命需求,科研人员对天宫二号的很多地方进行了改装和优化。比如,为满足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需要,对天宫二号的推进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为满足中期驻留需要,对载人宜居环境做了重大改善,具备支持2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
  记者:“家”是中国人梦想中最动人的部分,太空“中国家”连着中国梦。这几年,从实现载人天地往返、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到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太空家园的梦想正在紧锣密鼓的脚步声中一次次开花。
  周建平:可以说是好戏连台。今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首飞。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10月,两名男性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天宫二号里面驻留30天。明年上半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访问天宫二号,为其补加推进剂并验证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技术……空间站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需要突破很多新的技术,但只要明年空间实验室任务一完成,我国就会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真正进入“空间站时间”。计划2018年,我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记者:可以预见,到那时,这个“家”将变得越来越大。
  周建平:未来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从体量上看,要比国际空间站规模小一些,最多对接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但我们建造空间站有后发优势,信息技术、再生环保、新能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综合体现在中国空间站上,不仅信息化程度更高,运行经济性也会更好,届时会大幅降低对地面运输的需求。
  空间站建成后,设计额定容纳一个乘组3名航天员。由于空间站需要连续性驻人,将会采取乘组轮换制,因此空间站里最多能达到6名航天员。航天员驻留时间也会根据任务情况决定。此外,我们的空间站是可扩展的,将根据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需要,在现在的构成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它的能力。
  记者:有了空间站,载人航天的梦想会不会进一步延伸?国际上,科学家和航天工程师都有一个共识――火星是人类应该追求探索的重要目标。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周建平:火星探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虽然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已进入研制阶段,但就现阶段而言,载人登录火星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载人登月才是离人类更近的目标。实现载人登月,将是登陆火星之前必须要走的途径。目前我国载人航天连战连捷,探月工程已实现了绕落目标,2017年嫦娥五号将进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当然,载人登月技术更复杂,规模也更大,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在技术上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着陆月球并从其上返回的飞行器和新型飞船……但从技术上讲,中国航天具备了开展载人登月研发的基本能力。
  记者:随着中国载人航天更富有想象力梦想的展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会不会接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第二个载人航天发射场?
  周建平: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及货运飞船等,都将在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这些飞行器在发射时是不载人的。如果实施载人登月工程,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从技术上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其地理纬度较低,但现在的载人航天发射还是选择在酒泉。
  (文/王通化 邹维荣 邱展招)
  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排了地球科学观测及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及探测、应用新技术等领域的十余项高精尖的任务,这些实验有的是在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有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海洋和大气,有的甚至是在解决将来星际旅行时食物的问题…
  如何“玩转”这么多高难度任务并保障它们有序、安全地运行下去呢?代表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承担了“天宫二号”任务规划、总体管理和技术集成工作。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科学大院将带大家一起了解这些“高大上”太空实验的神奇之处…
  今天我们来介绍“天宫二号”的守护者――伴随卫星。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是一颗微纳卫星,它是“天宫二号”试验任务的一部分。
  该伴随卫星采用了小型化、轻量化、功能密度的设计,使得卫星结构小、重量轻,却实现了高功能密度的设计结果。此外,它搭载多个实验载荷,并具备较强的变轨能力,具备了开展空间任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将在在轨任务期间开展对空间组合体的伴飞、飞越观测以及多平台空间协同等试验,为主航天器的技术试验提供支持,并进行多项新技术的试验,拓展空间技术应用。
  卫星主要做什么?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忠实地伴随“师傅”天宫二号,跟着师傅一路远行,助力师傅完成使命,为师傅预知危险,写下一路艰辛,必将取得真经。
  伴随卫星 作为伴随主航天器飞行的航天器,具有处于相对主航天器距离近、实时跟随的位置优势 ,可以作为主航天器的安全辅助工具,对主航天器进行工作状态监测、安全防卫,可以为航天员出舱活动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1、腾云驾雾、如影随行
  伴随卫星 在轨期间将开展伴飞试验,从“天宫二号”在轨释放,首先实现安全远离,其后通过轨道控制,实现逼近并形成伴随飞行。
  任务完成后,再安全远离,在空间轻松上演自由贴近、远离的华丽动作大戏。同时配合空间站开展多平台间的协同试验,拓展空间应用。
责任编辑:李新会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二号发射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