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衡东职业中专图片最近的溜冰场

衡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衡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衡东,是今衡东境内最早的中学,1995年成为衡阳市第一所经批准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授牌的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总占地面积28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竹林清幽,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衡阳市&园林式单位& 。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了衡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曹氏私立文昭中学。在“教育为政治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原有学生纷纷回校复课,很多工农子弟经过劝学运动纷纷来校读书,强烈的翻身感,激励工农子弟奋发向上,刻苦读书。不少学生成了有用的建设人才。如吴集镇龙门前肖家垅的赵伏庆,小学未读完,停学在家,经过劝学发动,来校读初中,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考入南京航空学校,后在内江军事研究所工作。 1950年秋,人民政府对接收的旧学校进行了整顿改造,收衡山城关的谭氏私立务本中学,沙泉的赛氏私立好善中学,与曹氏私立文昭中学合并,改名为联合中学,1951年秋又改名为公立江中学,两校校长均为谭庆麟。合并时学生共计150人,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宣传土地改革,师生走向社会,受到了严峻阶级斗争的锻炼,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当时学校有四个特点:1、学生多数是经过劝学入校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2、教师多数是重新组合的青年,朝气蓬勃,但缺乏教学经验,很难保证教学质量;3、经费来源大部分是依靠学租,少部分是国家补助,入不敷出,很难支撑局面;4、校舍简陋,生活艰苦,学生流动多。面对这种情况,人民政府于1952年秋,决定收江中学八十多名学生,合并到衡山县立中学。留下的校舍,人民政府办起了吴集完小高小班。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因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吴集完小附设初中班,派赵宁雍任校长,学校设教导处和总务处。当年秋季招收两个初中班,共学生100人。同时拨款一万元,新建四间教室,收文昭曹氏祠堂放神主的正厅改建为礼堂,在图书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奋斗,狠抓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届毕业生73人全部升入高中、中专。1班学生曹石华后来成为正团级飞行员。 1958年,左的思想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行了严重的干扰,在大跃进的口号下,学校停课大搞劳动,学生挖铁砂,炼钢铁,修铁路,绿化岳山,接着又每人开垦荒地四分,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不忘学校的根本任务,与教师一道,狠抓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按教育的规律办学,师生带着课本上劳动工地,边劳动,边教学,边读书。在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干扰破坏的情况下,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1961年初中毕业生97人参加升学考试,获得了人平总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6班学生颜柏生后来当上深圳市宝安县武装部长。 1959年秋,学校由吴集完小附中挂牌为衡山七中,赵宁雍任副校长,此时学校规模已达七个班,学生300余人。并开始建立校党支部,由赵宁雍任支部书记,党员3人,面对当时学校停课大搞劳动的情况,支部没有忘记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提出“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既抓劳动,又抓教学,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获得了学习劳动双丰收。 1961年学校又由衡山七中改为衡山四中。当年副校长赵宁雍调离,邹致祥任支部书记、副校长。同年十月,县委召集全县五十多位中小学校长和支部书记在学校召开了政治思想工作现场会,会上总结了学校支部的主要经验,就是如何获得学习劳动双丰收,关键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点:1、保证学生校内学习时间,不要给学校压劳动任务,学生除农忙假和每周的劳动课外,均应从事学习;2、给教师以较宽松的教学时间,语数主科上课,备课,改作业和辅导的时间比例为1:2:1,即如果每天上课2节,那么备课时间则为4节,改作业与辅导时间为2节,每天工作时间共8节;3、在当时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办好师生伙食。这次会议对全县各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日,邹致祥在全县教育行政会议后,乘汽船返校,中途汽船在河失事,遇难牺牲。代校长赵恒来校主持工作,同年9月刘如松同志任校长,兼支部书记,当时旱灾严重,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教师口粮降至每月25斤,学生入学困难,流动率高,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教师深入农村,发动学生入学,政府实行对灾区学生人平40元的困难补助,学校组织师生生产自救,提出:“粮食低指标”,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 国家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后,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欣欣向荣,农民对子弟读书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国家制定了有关中学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如中教40条),规范了中学的教育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出现了勃勃生机。1964年4月陈恢先任校长,兼支部书记,学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党支部、行政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抓了学校的基本建设,新建了大礼堂,新盖了厕所;二是抓了师资队伍建设, 62、63两年,新从大学本科毕业来校任教的就有八人之多,约占教师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这在当时一所初级中学,实为罕见;三是抓正常教学秩序的整顿,学校教育质量大大提高。11班学生刘运祝被选上地、县唯一合格的飞行员,后升为副师级飞行教官。衡东县原县长、现人大主任李春煌,衡山县原县长阳祖光就分别是13班、14班的学生。 校级领导任职情况: 曹氏文昭中学校长缺50.9 联合中学校长谭庆麟51.9 江中学校长谭庆麟52.9 吴集完小校长缺54.9 吴集完小校长颜少尧56.9 吴集完小附中校长赵宁雍59.9 衡山七中副校长赵宁雍61.7 衡山四中副校长邹致祥62.4 衡山四中代校长赵恒62.9 衡山四中校长刘如松64.4 衡山四中校长陈恢先66.6 衡山七中支部书记赵宁雍61.7 衡山四中支部书记邹致祥62.4 衡山四中支部书记缺62.9 衡山四中支部书记刘如松64.4 衡山四中支部书记陈恢先66.7
1966年6月一场浩劫降临了,在为期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中,学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口号下,学校先后进驻了工作队、军宣队、工宣队、贫宣队,最多的1967年9月,同时进驻的达17人。学校山头林立,“^造**有理”,今天揪这个,明天斗那个,刚才尚是朋友和同志,转眼间就成了“阶级敌人”,挂着黑牌子,戴着高帽子,游团示众。在所谓“清理阶级队伍”中,全校26个教职工,坐牢的1人,自杀的1人,开除回家的4人,下放劳动的5人,占教职员工的42.3%,^造**派们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打倒一切,借批判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把建国十七年来的教育战线说成一团漆黑。学生外出串连,新生由贫下中农推荐,学习只管年限,不问程度,“中学的牌子”,“小学的底子”。学校的图书资料,报刊杂志,烧毁三分之二以上,仪器设备和校产校具,损坏达三分之一。 1966年,衡山县分为衡山,衡东两县,学校改名为衡东四中。1968年12月,学校建立了革委会,陈恢先任主任兼支部书记,汪礼煌、曾凡玉、李菊生三人任副主任,文革初期,红卫兵横扫一切,踢开党委闹革命。后来学校复课,恢复了考试制度。1969年7月,开始招收了第一届高中新生,并停招初中新生,发展为一所高级中学,同年8月胡俊科调来学校任革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他关心爱护教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支部领导下,学校先后办起了农技班和农机班。农技校学习养殖和种植等技术,由农业局派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并负责田间实习,农机班学习农业机械的应用,主要是开拖拉机和水泵,由县农机局派人来学校授课和负责实习。这两班的开设对当时全县各乡镇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农技农机方面的专业人员,衡东县现任副县长罗铁辉就是当时农技班的学生。党支部这期间还重点在学生中发展党员,高三,高四两个班,87个学生,毕业前夕就有五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学校历史上意义之深,影响之大,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这些入党的同志,后来在工作中,个个都干得十分出色。 1970年4月,学校自力更生修筑了吴集镇至校门口二公里的公路,当年又修建了4500平方米的运动场,1972年4月学校改名为衡东三中,教学秩序刚刚好转,可厄运又要降临了,1974年在批林批孔的幌子下,学校又刮起了揪“修正主义路线的前台幕后的总指挥”的妖风,把学校刚刚出现的生机扼杀了。虽然局面艰难,但由于全体教师的努力,还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曹玉芽同志现任中共衡东县委副书记,秦长庚被选为飞行员,据不完全统计,后来担任衡东县副局长级以上职务的就达40人以上。 校级领导任职情况 衡山四中校长陈恢先66.12 衡东四中校长陈恢先68.12 衡东四中革委会主任陈恢先69.8 衡东四中革委会副主任汪礼煌1968.12 衡东四中革委会副主任曾凡玉1968.12 衡东四中革委会副主任李菊生1968.12 衡东四中革委会主任胡俊科72.4 衡东三中革委会主会胡俊科76.10 衡东三中革委会副主任阳文启1973.8 衡东三中革委会副主任金健76.10 衡山四中支部书记陈恢先66.12 衡东四中支部书记陈恢先69.8 衡东四中支部书记胡俊科72.4 衡东三中支部书记胡俊科76.10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学校拨乱反正,党支部领导全校师生进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揭露“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行,认清它害国害民的实质,清除它的恶劣影响,肃清它的流毒。同时进行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当时,社会上不讲实事求是,只求哗众骗人,大话、空话、套话,充斥了当时的报纸杂志,以至整个文坛,支部的同志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先是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学习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报纸上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明确实事求是,从实际发出是党历来正确的思想路线,再是在言行中要做到实实在在,实事求是,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学校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了灿烂的艳阳天,迈开大步,开始了新的长征。在1978年全县作文比赛中,学校获得了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前10名得奖学生中,我校占四名,其中第一、二名均是我校学生,在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至1979年的连续三年中,学校共向高等学校输送了新生123名,其中,1979年仅复习班就有30多人上线,占全班70%,1979年曾凡玉任副校长,在此期间政府拨款新建六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面积共800平方米,1981年罗春荣任副校长,学校试行岗位责任制。 校级领导任职情况 衡东三中革委会主任胡俊科79.8 衡东三中革委委副主任金健79.8 衡东三中副校长曾凡玉81.7 衡东三中副校长罗春荣82.12 衡东三中支部书记胡俊科79.8 衡东三中支部书记王德忠82.12 衡东县在1979年对普通中等教育结构做出调整,将县一中、二中定为重点学校,三中大量骨干教师被抽调,成为一般高中。 1983年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职业学校应运而生,教学元气大伤、办学难以为继、不可能再现昔日辉煌的衡东三中,便于1983年8月改制成了衡东县农业职业中学。
1983年8月,白涤萍、罗春荣受命建校,他们不甘心让有着革命传统和辉煌办学业绩的衡东三中就此没落,决心在职业教育这块沃土上大干一场,让人们对衡东三中――现在职业中学刮目相看。 改制之初,一无专业师资、二无教学设备、三无系统教材、四无实习厂场、五无稳定生源、六无办学经验,学校运转极度困难。这些困难没有吓倒学校领导,他们不畏艰难,奔走呼号于党、政机关、相关科局、生源学校及学生家庭之间,寻求帮助、理解。经过努力,“政府统筹、教育局主办、部门联办”的办学体制建立;“面向农村、服务农业、为农业生产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办学方向确立,在有行政权威,且行之有效的办学体制之下,办学中的许多难题获得了较好的解决。县长向佳良亲自审定第一届招生简章:为鼓励学生报考,县政府决定对农职中学生每人每期补助30元,解决了学生全期2/3以上的费用;县教育局从大学毕业生中分配来4名专业教师、联办单位按时拨来了经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紧张筹划、宣传,当年招收了畜牧、兽医两个班共97名学生,开始了衡东县由公办学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 为了解决办学中许多诸如经费、征地,校、村关系等需权力部门介入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办学顺利进行,1984年7月,县委副书记傅声亲自兼任农职中校长,一直到1992年2月卸任,历时8年。这一年学校领导班子作了相应调整,加强了领导力量,在学校领导的积极联系、推动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与办学和专业有关联的10个科、局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合办学领导小组,确定了各联办单位拨给学校办学经费额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办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许多具体困难得到及时解决,因为有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办”的办学机制,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学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以专业教学实习为例,当时限于条件,专业实习无法在校内进行,各联办单位便无偿提供辖内企业、厂场、站点供学生实习,不仅免费提供住宿、补助学生伙食费,有的实习单位还发给学生实习工资。实习开始时鞭炮相迎、结束时鸣炮相送,学生与实习点员工、农户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景况屡见不鲜,这种联合办学体制和专业实习机制,在当时是一种创举,受大众瞩目。与此同时,校内新建了鸡场、猪场,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校内教学和实习提供了条件。这一年新招水产养殖、林木果树专业各一个班,普高班停招。 1985年8月,周立群调往县教育局工作,刘美扬接任党支部书记,仍兼任副校长,开始全面负责学校党、政工作。 经过艰苦的努力,学校已初具规模,新开设了电子电器维修专业,单一的农业专业开始向综合专业转变。 1985年9月,学校被省、市、县评为教育先进集体;省委副书记刘正、省委宣传部长李炎巨来校视察,他们向学校提出了争创全省一流职业学校的高标准要求。苗圃、柑桔、鱼塘在这一年建成,为林果、水产专业实习提供了条件。 1986年7月,首届牧医专业班毕业,这届学生全都坚持了专业学习,三年来未流失一人。这一年开设服装班、开办服装厂,从上海请来高级服装师,师生制作的西服远近闻名,衡东县派去日本考察的干部所着西服就是在校办服装厂定做的,市、县教育局领导也纷纷来校订做西服、风衣。同年6月,衡阳市副市长阳宝华率领参加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的各县、区领导等120余人来校参观、指导。原三中的普高班学生在这一年全部毕业离校,终结了三中的普通中学历史,所有教学班全部是专业班,成了名符其实的职业学校。 因为有了党政领导、相关科局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学校站稳了脚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校级领导任职情况: 姓名职务起讫年月 傅振声校长(兼)92.8 罗春荣副校长84.7 刘美扬副校长86.8(90.4) 汪礼煌副校长95.12 赵海楠副校长90.8 白涤萍党支部书记84.7 周立群党支部书记85.8 刘美扬党支部书记88.2
1987年春,县人事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从第一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97名学生中,择优录用了61人,其中22人被聘为乡镇干部、39人聘为专业厂场的技术工人。举行毕业典礼时,校长傅振声率县党、政、人大、政协及联办单位主要领导15人到会祝贺。这一年设立了生产实习处,规范、管理职业学校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工作,李晓春任主任;新开服装专业,眭耀文、颜建成老师指导学生李波办的手抄报《晨光》,在全国中等学校手抄报评比中获三等奖。 1988年在城关开设服装展销、家电维修两个门市,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实习窗口,将经营理念和实践引入教学;马寿华、颜建成、陈恢庆老师指导学生办的《春风》、《北极光》等五种报纸,在全国手抄竞赛评比中获中专组1个三等奖、4个二等奖,是本届评比竞赛的学校中获得最多的学校。 1988年4月,国家教委计财司领导在省教委副主任冯象钦陪同下,来校视察,12月,市委、市政府率全市各县书记、县长来学校召开职业技术教育现场会,省科协领导也来校视察、指导学校工作。经省教委检查验收,学校被认定为“合格职业中学”,成为全省30所省级重点职业中学之一。 这一年新设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业类别已达7个。根据专业涵盖面扩大的实际情况,县政府行文将学校更名为衡东县第一职业中学。 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学校第一次组织毕业生到深圳集体就业。现在这些毕业生中事业有成,当董事长、总经理、主管者大有人在。学校曾多次请他们回校现身说法,起了很好的推动、示范用作。 1989年下学期,根据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对所有校办实习厂、场、店实行专业对口承包,实行班主任领头并承担经济风险、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参与、按比例分红的承包责任制,订有完善的管理、操作制度,大大调动了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实习厂场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也从中摸索出融教学、学习、生产经营、科技推广于一体的新路子,这种方式,在省、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9年3月,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向天来校视察,4月,省教委主任龙禹贤来校视察,市教委领导周克皓、高国全、李康夷等也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1990年4月,学校通过省教委复查验收,6月晋级职业中专,9月列为全省试办示范性职业中学。1990年衡阳市绿化委员会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 1991年在离校区不远的赵家凹村征收了118.187亩林地,作为林果专业的实习、生产基地。 1992年引进良种水果奈李并建成约10亩面积的奈李园,使学生成了全县的奈李种植、培训,推广、种苗供应基地。在校学生不管学的农科还是工科专业,每人免费拿10株奈李苗回家种植,使得这种新型、质优、高产水果一下子便在全县遍地开花,迅速推广开来。 与此同时,学校建起了土高压消毒塔、制造了土接种箱、面向社会开办了食用菌生产培训班,在全县迅速推开了食用菌的生产。学生罗卫军、罗卫国兄弟,利用课余时间搞蘑菇生产,当时衡东菜市的食用蘑菇大多是他兄弟的产品,当年获纯利8000多元,解决两兄弟的学费绰绰有余。 1992年学校与边远、贫困的德圳乡签订了《校乡联姻、科技兴农》协议,派专业教师、学生,定时与驻点联系,先后40余次深入该乡林场、果园、渔场、猪场进行技术指导、科技示范;散发科技资料上万份,接受辅导农民达7500多人次;提供奈李苗5000多株,鱼苗2.5万尾,良种猪苗150头,使该乡一年内就涌现了28家种养大户,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联合县财校、卫校共同推进衡东县的职业技术教育,探索职教规律,这三所学校在1993年成立职业教育协会,定期开会研讨职教工作,并且共同出资建立职教基金。1993年下学期,三校联合举行的文艺晚会取得圆满成功,职业教育在全县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993年试行由学生公开选聘任课教师,把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工作态度、能力等推到学生检验的最前沿。学校对四名落聘教师采用停薪留职方式,由落聘教师自行另谋职业。这四名教师经过一年摸爬滚打,尝遍自谋职业的酸甜苦辣,回校恢复工作后,每个人的思想、工作作风有了质的变化,都获得学生欢迎,后来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 年为争创省重点职业中专时期,学校新建了学生实验大楼、阶梯教室、师生宿舍楼、计算机室、语音室、锅炉房、两栋教学楼加层等教学、实验实习及生活设施,添置了大量图书、仪器,办学软、硬件有了很大提升。 1995年5月接受省教委的评估检查,经国家教委批准,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10月授牌,成为湖南省重点职业中学。 争创省重点期间,全校师生紧密团结在党支部、校行政周围,思想高度集中,行动高度一致,学校具有高度的凝聚力。眭耀文、许光林、赵新根老师辞掉了去广州、深圳当厂长、经理、高级技工和高薪聘请,青年教师王勋业已拿到了调往爱人工作单位的调令,他不但自己没有去,还通过努力将其爱人调来这里。在经济大潮汹涌、经商下海成为时尚、其他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纷纷“东南飞”的时候,我校是惟一没有教师下海的县办中学。 从建校到1995年成为省重点职业中学,历时15年,送走了5届毕业生,这些以农科专业为主,服装、电子专业为辅的毕业生,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骄人成绩。林果专业罗丹是中国农大博士生,现在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家经专业谭斌是西南农大硕士研究生,发明柑桔酿酒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已取得新西兰博士学位。 水产专业谭焱良对口考入湖南农大,获法学硕士学位,现在是湖南农大院团委书记。吴将林、罗国吾等28名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带领乡亲们务农、脱贫致富,成绩突出,被提拔到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镇长、副乡镇长等领导岗位。服装专业文旭明对口考入湖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在十大名牌衬衫“益鑫泰”的技术顾问,担任过湖南电视台“建国五十周年文艺晚会”服装总总监。服装专业的武文斌对口考入湖南师大,毕业后获得全国纺织院校服装设计大赛金奖。水产专业的袁金星以过硬的技术和突出贡献,成为厦门市十大外来杰出青年,受到胡锦涛同志接见。扎根农村,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致富的学生更不乏其人。畜牧专业刘爱平,带领370户农民组建爱平养殖集团,年产值过亿元,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受到胡锦涛同志接见。水产班毕业学生郭东乃承包了村里40亩果园、13亩水库、搞了3亩稻田养鱼、牲猪年出栏150头,成为远近闻名、带领乡亲致富的综合种养大户。 1996年我校应广州军区后勤部所属万田农场之请,派出一名专业教师率5名应届毕业生前往,他们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新的管理方法,使这个年出栏近万头牲猪、预计当年要亏损25万元的猪场起死回生,当年不仅没有亏损,还盈利20万元。农场除开支付5名从事劳动的毕业生的工资外,学校没有要农场给付派出的专业教师的工资,更没拿该农场一分钱酬谢金。 年,学校进一步稳定发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满足市场的多种人材的需求,增设了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工艺美术、机电、企业管理、商贸英语、文秘保安等专业,农科专业则因生源萎缩停止招生。 校级领导任职情况: 姓名职务起讫年月去向 傅振声校长(兼)92.8辞去兼职 刘美扬副校长86.8在职 刘美扬校长03.8调离 赵海楠副校长90.8调离 郭豪雄副校长89.8调离 汪礼煌副校长95.12退休. 凌斐如副校长98.4退休 罗利辉副校长03.7调离 李湘淼副校长98.8免职 眭耀文副校长03.8升职 刘美扬党支部书记92.2调离 03.8 阳发钧党支部书记1992.-1992.12调离
1999年大学、普高扩招对职业教育的冲击,远远超出职教人的预料,一时间,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全面滑波,主要表现在招生困难、人心浮动上,职业教育处于低湖。 学校采取了加强内部管理、稳定教工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搞毕业生追踪调查,邀请事业成功的毕业学生回校现身说法等措施,树立榜样、增强师生信心共度难关,使大家坚信,初、中级技术人才永远是社会的需要。当扩招热过去,由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办学条件赶不上学生激增带来的困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等种种弊端涌现的时候,另一个职教春天又将开始。 学校离县城约5公里,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农村砂石机耕路与吴集镇相连,交通十分不做便,受地域限制又无法扩大校区。为了学校进一步发展,我校与搬迁到城关的县交警大队达成协议,整体购买交警队原址作为新校址,签了文字协议、付了定金。当时的县里主要负责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出面横加阻挠,利用手中权力,强行将交警队原址以低于我校的购买价卖给一个私人老板,使我校错失发展良机,这次千载难逢机会的丧失,至今成为衡东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憾事。 购买县交警队原址作新校址的举措失败后,校长刘美扬为搬迁校址又耗时3年多,花费极大精力奔波于省、市、县有关部门,全校教职员工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忍受政策性补贴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所带来的困难,为学校筹集经费。通过县、市、省的重重审批,学校又征收了紧挨吴集镇侧315省道边,占地160多亩的一大片林地作为新校址。要在这片松林蔽日、荆棘丛生的林地上创办一所新学校谈何容易,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衡东县财政保工资发放尚且十分不易,哪来财力支撑?巨额启动资金难以到位,林地一直闲置。目前,学校正在为建设新校区申请国家资金,我们相信,举省、市、县乃至中央财政之力,有着二十多年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衡东职业中专学校,必将在未来新校址的广阔天地里,创造出更辉煌的办学业绩,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校区狭小严重制约学校发展,搬迁新址又成泡影,为保省重点,县委、政府做出抉择,1997年衡东八中并入我校,成为分部。初中班继续招生,工艺美术专业则办到了分部,还招了2个普高班,衡东职专成了一所集职业技术教育、九年义务制初中教育和普高教育于一身的综合学校。2003年下学期,在职教滑波的大背景下,职专招生不尽人意,政府决定仍恢复八中建制,八中便从我校分离出去。 在办学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校仍坚持为社会培养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初、中级技术人材和担负向高一级职业技术院校输送新生的任务,从87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与职业学校实施对口招生以来到2003年,我校共输送到大学深造的学生685名。最初几年由省里分配对口招生指标到市,再由市分指标到校,1989年与1990年,我校水产专业囊括了衡阳市全市的录取指标,分指标到校时期,我校每年都要超指标录取1-2名,这种情况是全市唯一的,因而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校在省、市的综合办学效益颇有一些名气,多次在省、市职教工作会上介绍经验,建校至今,学校取得的成绩涉及许多方面,先后4次评为省市先进单位,2次评为省先进教育集体,3次夺得衡阳市职教系统教学管理评比冠军,4次评为市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评过市双文明单位,二星级文明单位,校工会及校团委几乎年年评为先进单位,13次在省市职教工作会、研讨会上介绍经验,《中国教育报》、《职业技术教育》、《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5次登载过介绍学校的文章,省、市电台,电视台5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情况……上述办学成绩,为保省重点、迎接大学、普高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起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总结这段办学历史,还得说说刘美扬同志,从1984年上任到2003年8月调离,在这所学校担任主要领导20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工作历史代表了这期间衡东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他殚精竭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先后多次获得过省、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市级中学十优校长、十佳校长、市优秀老年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02年评为特级教师。 校级领导任职情况 刘美扬校长 刘美扬党支部书记 罗利辉副校长 眭耀文副校长
如果要分办学阶段的话,从1983年开始到1986年为初创阶段,1987年到2003年上学期为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办学较多地表现为“职业教育十普高”模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既是历史传统影响,也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还与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素养、办学思路,方法等因素有关。在大学、普高扩招的今天,这种模式无法与普通教育抗衡,职教滑波也就在所难免了。如何改变这种被到局面、重新高举职教大旗,是摆在所有职教人面前的严峻课题,也是许多职教人都在探索的问题。 办学第三阶段从2003年下学开始,此时,刘美扬校长因工作需要调出我校,1984年起便一直在这里工作、对职业教育研究颇有心得的副校长眭耀文接任校长、王建平任副校长、晏建华任党支部副书记。 这时大学、普高仍处于扩招阶段,职高招生继续遭遇困难,生源不足仍制约职高发展。这些从职业教育中摸爬滚打的过来人,称得上是职教科班出身,他们年龄在40岁以下,年富力强,团队精神特好。他们熟悉职教特点和规律,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并从近几年职教滑坡的困境和教训中,经过艰难的思索、论证,找到了职教滑坡的内在原因、规律和摆脱困境的突破口。 根据新的形势,确定了办学基本方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新生一进校就开设职业道德课和就业指导课,让学生明白:来这里学习就是为了就业,从而树立牢固的就业思想。再就是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学生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的特点,不追求学科和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培养不搞一刀切,有求职要求的学生编入专业班,有志深造的学生编入以对口招生为方向的升学班,进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学习各有专攻,教学也易于分类进行,学生和老师都很满意,打破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的传统考法,实行专业课学完一科,考试一科,有些可以开卷考试的科目、课题实行开卷考试,把考学生变成学生考自己,例如操作性考题,告诉学生要考哪些操作,学生便积极认真练习,学生掌握了,考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学虽然有升学班和就业班之分,但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即使升学也是如此,一旦考不上大学,升学班学生仍有一门过硬的职业技术可以就业,因而有了“双保险”。对就业班则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考证,先考初级证,再考中级证,让学生毕业就持证上岗。与前面两个阶段不同的是,学校特别重视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利用已经就业且事业有成的往届毕业生建立广泛的就业网络,并推行毕业生优质就业工程,制定了企业来校招生的准入条件:1、单位一定要是中型以上正规企业;2、从事的职业一定要是正当职业;3、企业一定要按“劳动法”办事,实行双休或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替学生购买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保证学生权益;4、首月综合收入要在1000元以上。 目前在读的三年级就业班学生早已企业预订一空,学校已无人可派了,要人的电话却还连连不断。职校姓“职”真正落到实处,又一个职教春天正款款向我校走来。 从2003年下学期开始的第二阶段,已经创下了7个历史之最: 1、2004年招收新生454人,在校学生总人数几近1000人,是这所学校从1946年建校至今人数最多的一年。 2、学生巩固率最高的一年。 3、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一年。 4、毕业生最供不应求的一年。 5、毕业生就业条件最好的一年。 6、学生收费最符合政策规定的一年。 7、职工福利待遇最高的一年,每月按时、足额发放了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人平均240元政策性补贴工资,消除了三、四年来每年平均少发6个月以上政策性工资的不正常情况。 在学校建设上也有重大突破: 1、筹资20万元,即将动工修建到吴集镇约3公里长的水泥公路,从根本上解决了近60年来,长期困扰师生的交通不便、行路难的问题。 2、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新建2个计算机机房,增添高档配置计算机110台。 3、 改造了男生宿舍。 4、 硬化了办公楼前坪,设立了名人塑像。 5、 20千伏瓦发电机组换成50千瓦发电机组。、 6、 50千瓦安输电变压器换成100千伏安输电变压器。 7、 还清了前任校长任内32万元负债。 这些成绩仅仅是在两年时间内取得的,令人欣喜。 翻开衡东职业中专五年()发展规划,字里行间洋溢着职专人对教育的满腔挚爱,跳动着衡东职专对职业教育热烈的脉搏。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9512.net
copyright &copyright 。好词好句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衡东职业中专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