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我和邓爷爷一起到了北京的某一处地方非常严密,里面还有梦到很多人死了办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早上刚知道,阳幼儿园的园长陈老师也得了糖尿病。
先是LG查出来。这个是迟早的事,他自己也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过医生说他这种情况还是发得太早了。
接着前同事,男,其女儿比阳稍大,年龄体重和LG都差不多,不过没有遗传史。这位是公司体检时查出,还没当回事,因为体检表上只写了建议复查,所以还肉照吃酒照喝。在我恐吓下去了复查,确诊为2型。
奇怪的是这个陈老师,女,比我只大一岁,身材不差,食量也不大。据说父亲和外婆有糖尿病,但都五十几才发。也是体检时查出。这位倒是够重视,义乌中心医院看过后又去了杭州,判决都一样。难怪好久未见,还以为另有发展。
听说还有MZ的LG,具体情况不详,年纪也比我们大不了几岁。
都只有三十几岁呢。
前几天和陈老师喝茶。这位就是前面说过的的其中一位。
上午,彼岸咖啡。点了菊花茶,特别嘱咐糖自己加,不要给加进去。聊了一会儿,发现这里11点前送早餐,有2种选择:火腿煎双蛋和皮蛋瘦肉粥。她选粥,我选火腿煎双蛋。听了我点的,她说:“我鸡蛋也戒了很久了。以前对蛋没什么特别喜欢,现在不能吃反而特别想吃。”原来她得胆结石7、8年了,位置不好,手术需要切整个胆,碎石又会堵塞管道,只好这样扛着。
看上去这么精神的一个人,却是......她自嘲“空心大萝卜”。
想想自己还是蛮幸运的。至少想吃啥就能吃啥,不用有所顾忌。
喜宝说:我要爱,没有爱就要钱,两样都没有的话,至少我还有健康!
是啊,健康是享受钱和爱的基础啊。
所以,我准备先好好享受一下义乌的甘蔗。
翅根或翅中;
先煎一会儿,之后加酱油,黄酒,可乐;把鸡翅淹住就行了,然后小火炖10-15分钟,汤汁收得差不多就行了。
这道菜是跟多年前认识的一个女孩学的,因为简单而且美味,所以印象深刻。
已经有人想到重建的问题了.
我个人是很关注重建问题,往往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引人注目,人人关注,全民热情高涨,但持续时间有限。过一段时间,人们要么习以为常要么被其他时间转移了注意力。而受灾的人生命问题解决之后还有更漫长更困难的生存问题要解决。
有人说灾民全体迁移,这种地方不要再住人。肯定有部分人是会迁移的,主动或被动,但不管迁移到哪里都存在住房就业的问题,现在全国都存在土地紧缺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多数灾后都是就地或就近重建。很多乡镇几乎全部变成废墟,首先清理工作就是浩大的工程。就近的话就存在选址的问题,必然涉及到土地重分配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使用政策和76年完全不同,其中的矛盾和纠纷会有多少可想而知。
我觉得老六这个募捐的想法是很好的,但后续实施是否靠谱我吃不准。我相信他的热情和真诚,相信他能募到大量资金,也能找来谢英俊和大量义工,但这一切都要相关部门准许才行。所以我不建议现在把钱捐进去,可以等到该计划有可实施性的时候再捐不迟,反正现在银行转帐只要几秒时间,而重建造屋工作绝非几天甚至几月所能完成的。
伤痕—— 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四川地震灾后思考
5月12号的四川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汶川迅速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这次地震,上网很重。经济损失惨重。当天晚上22点,死亡人数官方报道就有 8000人,很多地方整个镇子几乎被夷为平地。我觉得实际伤亡人数可能达到7万人,伤残可能达到20万。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再考虑间接经济损失,全国人民今年一年白干了。
通过这次地震,暴露的问题很多。
1、 大众科学素养不足:
地震作为一个频发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全世界尚都会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震。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及重大损失的高烈度地震史不绝书。但是由于我国特色的教育,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长达近20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但是关键时刻,这些哲学并不能救人一命。地震来了,只有科学的避震知识才可能给你捡回一条命。但是,官方教育体系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急救知识。
其次,多年的爱国主义科技史教育,也遭到了报应:很多人质疑政府刻意隐瞒地震预报,很多人责骂地震局及科研人员的水平低,依据就是古代张衡就能制造出能预测地震的侯风地动仪,而为什么现代科技预报不了?更有人以此作为依据,开始怀疑现代科技,转向相信一堆具有“东方色彩”的“东方科学”。各种荒诞不经但是瞎猫逮个死耗子的“预测理论”都找到了市场。实际上,我并不相信历史上所谓的地动仪。虽然我没有认真地查证过史料,但是根据广为流传的官方教育,说其中间是一个直立的柱子,柱子与其周围的龙头里的珠子有关联,当地震波传来,珠子就掉到蛤蟆的嘴巴里,于是,蛤蟆就指示了地震的方位。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一派胡言:首先地震发生后,能量由三种波向远方传播,包括纵波、横波及面波(S波,震级就是根据S波的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的),这些波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且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地层的作用发生衰减、折射、反射、滤波、共振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目前人类尚无法认识清楚。而倒立的柱子相当于一个倒立摆,遥远地方传播过来的地震波对其的作用,使其受到微小扰动后的倒塌方向根本无法预测。退一步说,就算能指示出方向,那也只能作为地震灾后报告,而不能“预测”。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好好反思中国科技史的教育和急救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2、 政府战备不足:
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长期预报主要是研究地震区划,为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建立科学的依据。中期预报,则是为政府准备救灾物资,制定应急预案作为依据。而临震预报,地震科学界的主流已经逐渐减弱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原因很简单:地震高度复杂,很难准确地在时间空间上预测准确。所以地震抗灾不能依赖临震预报,而只能寄希望于中长期预报,做好地震区建筑抗震设防,做好政府应急预案及救灾物资准备。这样一旦灾害性地震发生,立即开展救援,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至于网上广泛流传的龙小霞的论文,我认为可以一笑而过。因为她的“可公度法”的基础就是认为地震的发生是完全由一个确定的规律决定的。是有精确的周期性的,这个周期性由“公度”决定。这个基础就不被目前地震学界的绝大多数人认可。虽然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并非具有精确的周期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下:
美国Parkfield由于处于地震活跃期,差不多每几十年就一次地震(好像是39年左右还是19年左右,我今天没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近7次地震的间隔相当有规律,美国的地震学家们预测将在1989年至1992年将发生一次地震,所以在该区域设置了大量的观测仪器进行监测。然而一直到2004年这场地震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且遗憾的是:虽然近场布置了大量的各种仪器(差不多比全中国的仪器总和还多,也只有美国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地震还是在地震学家们毫无准备中发生了。
  Nature于2005年10月刊发了一篇论文,表示可靠的短期地震预测仍然无法做 到[文献1]。
  该文中说:大约20年前,地震学家认识到,圣安德列斯断层的40公里长的 Parkfield部分,是他们最有可能获得接近一次大地震的高质量测量结果的地方。他们安装了一个密度很大的仪器网络,来监测一个自1857年以来至少发生过6次大地震的区域。按预测应发生的地震没有在所预测的1993年发生,但监测工作继续进行,2004年9月终于发生了一次6级地震。所记录到的数据显示了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地震过程的某些方面,但没有发现任何关于2004年Parkfield地震的明显前兆。所以,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受到密集监测的地区可靠的短期地震预测似乎仍 然是做不到的。(Article p. 969)Nature 437: 7061 13 October 2005
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目前国际防灾减灾的主题已经从试图对灾害的预测转向了对灾害的预防和灾后最有效的重建。这是防灾减灾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各国都大力进行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在不放弃监测预测的同时,提高抗灾能力,加大防灾宣传,积极进行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所以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我们没有看见报道说日本对哪次地震预报多么准确,但是在各次地震中日本总是保持着相当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灾后也能快 速地进行救援和恢复建设。可以说,在防灾减灾方面,日本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以上这两点,我在上次九江地震中已经在《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任重道远》一文 (XYS)中进行了强调,但是遗憾的是,近2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任何改观。
这次媒体被政府要求围绕“救人”这一主题,一个又一个舍己救人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舍小家顾大家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人们的眼泪都快流干了,各大电台一直在现场直播一个又一个救人的场面。但是有几个人能反思反思?下一次再来一次这样的地震,我们是否还要付出同样的代价?为什么近10年来,大大小小也不少次地震了,引起的很多问题就是无法得到解决?为什么政府的过错要用无辜的生命作为代价?为什么要用惨重的伤亡来做为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最震撼的注脚?为什么要用天文数字的祖国花朵的凋谢,来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无耻的谎言作注释,让那么多灿烂的笑脸永远定格在青春少年?
现在屁大的事,媒体都要加上一句“某某政府启动了紧急预案”,那么我怎么这么多年来,没有看到任何公开出版的或者政府内部的所谓“紧急预案”?能不能别装B?实际上,哪次灾害,都是政府官员内部先内斗一次,然后才能缓慢地在人治下开展工作。哪来什么在一个法律框架或者政府应急预案的框架下工作的样子?
东方卫视找了一个狗屁上海市救助与防灾处副处长作为嘉宾。当前方不同地区的记者纷纷传回伤亡最重的都是学校,且都是教学楼整体垮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的消息,男主持人说“我以前去过日本,在日本期间也发生过地震。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灾后学校都作为避难场所,可见日本的学校是比较坚固的。而这次汶川地震,恰恰相反,学校几乎全军覆没,成为伤亡最重大的地方,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把目光投向那个副处长。这个长期在官场浸淫的畜牲,面部肌肉抽搐一下,然后说到“主要原因还是这次地震震级太高了”。我当时就把遥控器砸过去了。然后女主持人接过话茬:“我们看到啊,这次地震,经济好一些的镇子,楼房倒塌的比例就小得多,而经济落后的一些镇子,几乎夷为平地。这是不是也说明了,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抗震设防做得要好一些?这是不是也说明了,这次地震惨重的伤亡也与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关系?”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东方卫视的主持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感到很欣慰。这个畜牲副处长,除了糟蹋粮食和纳税人的钱财,还能对救助救灾起什么作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3、 我国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建筑管理上,我国还是一直是二元化管理。各地建设局只管理公共建筑、政府建筑何商业建筑。私人业主的,没有经过商业市场的建筑,没有纳入建设局的管理范围。实际上,各地的建设局与土地局,除了在房价上升上推波助澜外,对地方的建筑安全,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这次地震,县级以上政府的房子绝对经受了考验。四川成都市政府花费数十亿巨资,由鸟蛋和鸟巢的设计人安德鲁设计的莲花型的建筑群,连玻璃幕墙都没裂一个;其次就是商品房。商品房虽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偷工减料,但是由于都经过正规的设计,都具备抗震能力和良好的延性。因此,即使发生破坏,也没怎么造成人员伤亡;再次就是农民自己的房子,虽然一些经济好转的农民,把毕生的资产都投入了房子上了,也都采用砖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建筑结构设计,完全凭借包工头的经验,而这些包工头的经验根本算不得经验——这些没有任何结构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包工头,连静力荷载的传递路径有时候都不合理,别说什么抗震设计了。这些农民也根本没有抗震概念,把钱都花费在没有用的地方。我都被我哥哥气死了,作为一个土木工程师,我连自己亲人的观念都无法改变。在他又建造房子的意图之后,我从一个土木工程师和房产界人士,给了他很多专业意见,但是他就是听不进去。最后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花费6万元建造了一个200个平方米的2层小楼。结构上存在相当多的不合理之处。而我的堂哥,作为当地最有名的建筑包工头之一,90年代末建造自己住宅,几乎犯了所有的结构安全大忌。现在房子几乎成为危房,更别说抗震了!我们那里农民追求房子的进深(从大门到“中堂”的距离,即房子的宽度)。他的房子是9米进深,客厅宽度8米。采用横墙承重方案,4米跨度的预制板。但是9米跨度的主梁,梁下不但没有“梁托”,而且梁的边缘距离门洞的边缘在水平上几乎只有20公分的距离,在高度上,也只有半米的距离,1米2的门洞没有过梁,直接采用砖砌。所以,想都不用想,不到1年,就从梁端发展了一条直达门洞角的裂缝!9米跨度的主梁,他以前从来没做过。于是也不放心,加大梁高,增加配筋数量和直径。但是不幸的是,4根直径22毫米的钢筋净距离太小,又因为我们村没有三相380伏特的电力,混凝土的石子无法穿过钢筋间隙,造成很多主受力钢筋外露,而第二排钢筋又被他配在中性轴的位置,对正截面抗弯完全不起作用。箍筋采用直径为6的钢筋,且间距达到40公分以上。可见,箍筋配筋相当不足,而由于混凝土密实性不足,屋面又没做好防水,梁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钢筋锈蚀严重。更要命的是,前面的走廊,预制楼板直接放在1米2的悬臂梁上。而变截面的悬臂梁梁高不足,混凝土密实度又不够,负弯矩的钢筋又严重不足(只有2根直径为10的钢筋),他自己也害怕,于是在预制板上面又浇筑了4-10公分厚度的碎石混凝土。实际上,这一措施,起反作用——因为碎石混凝土层的存在增加了重量,但是对负弯矩的抵抗能力没有一点增加(这需要工程力学和混凝土结构学方面的知识才能理解),然后他又对梁进行加固,在跨中增加一个砖头砌筑的柱子,把9米跨度的梁变成一个4米 5跨度的两跨连续梁。学过力学的人都知道,如果梁不发生一定的挠度,他后期砌筑的柱子不受力。假设梁发生大挠度,但是这样在柱子上面会产生负弯矩,而他的梁在上层只有2根很细的架立钢筋,根本没有主受力钢筋,所以主梁如果真的产生大挠度以后,柱子顶部位置,梁肯定会裂。还有一大堆其他问题。这就是一个接受过高中教育,有多年工程队经验的农村建筑包工头的水平。所以可想而知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设计的,由这些包工头和农民设计建造的房子,安全性如何。
最差的就是学校建筑。这又由多种原因决定。
首先资金不足。在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拨款很少,又不能象城市学校那样可以收取大额度的各种借读费等费用,所以资金十分紧张。在建造过程中,再加上政府部门主管官员,教育局主管官员,学校主管官员,包工头等层层剥削,可以想象最后能花费在教学楼上的钱还能有多少。
当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等级提高以后,政府部门,重要的企业等都会对房屋进行鉴定、加固。但是这些学校,7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子也不会有人管。所以,学校的老房子设防不足,学校的新房子偷工减料。学校的房子没几个好的。从大量的描述和照片上可以看到,发生整体垮塌,上网最大的,都是采用预制板的教学楼。预制板建造方便,省钱,平时使用也没打问题,但是对抗震十分不利!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你用四个砖头在桌子上围成一个边框,上面放一个小石板,小石板的两端分别压在两侧的砖头上(前后的砖头仅仅起到围护作用),这个时候你前后摇晃桌子,你会发现,不那么容易把这个简易的房子摇倒塌。但是你再试试左右摇晃,保证稍稍一用力,被承受小石板重量的左右两个砖头就剧烈摇晃起来。要是你摇晃的频率恰好接近它自己的自振频率,则很快就倒塌了。这个时候虽然前后两个砖头不容易晃动,但是它“帮不上忙”。从这个小实验中可以看到——墙体被横着摇晃的时候,如果上面再有大的质量,很容易倒塌。但是如果是顺着墙的平面内晃动,则不容易倒塌。在工程力学上,这叫做“平面内刚度远远大于出平面刚度”。而如果是采用半框架结构,现浇板作为楼板,则相当于用胶水把小石板的四周与四个砖头都粘接上。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摇晃,四个砖头都能起到作用。总有一个方向的砖头能起到强大的作用(面内刚度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灾区有的房子不倒塌有的倒塌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房子的质量,也跟房子的朝向、承重方案等有关,非专业人士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仅仅根据房子是否倒塌就直接下武断的论断说没倒塌的房子好,倒塌的房子都差,是不严谨的。
而对于框架结构,则墙体全部是起围护作用(尽管也对抗震起很多作用,但是在结构计算分析中都忽略,这样使得结果更偏向安全),所以框架结构的房子,窗户大开间大,完全不是伤亡惨重的理由。网上有关于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院士(说起来还是我的师叔呢)的采访,认为“学校校舍的抗震设计时世界性难题”,我认为很可能是记者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他的原意的。如果他的原话真的那么说的,真的是那样的观点,那也太无耻了。因为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的本科生都不会那么低水准的。校舍由于开间大、窗户多等因素,确实对抗震不利,但是并不意味着在技术上设计不出来能抵抗高烈度地震的教学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很多幸存者的描述来看,大部分造成重大伤亡的教学楼都是脆性破坏,在地震开始的数十秒甚至数秒就倒塌了。并且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的倒塌,很难给幸存者留下多少生存空间。经过正规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就是最终倒塌,也绝对不会是如此快速的脆性破坏。退一万步,就是倒塌的时候人还没来得及跑,经过良好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倒塌后也不是如此彻底的倒塌,而仅仅是关键部分的损坏造成的整体侧倾,底层框架柱屈曲等形态的破坏,能保证尚未逃生的大部分人都能有生存空间。
所以,如此重大的伤亡,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不足,施工质量不好等因素是主要因素,急于用震级过高来辩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地震正常,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发生大面积倒塌也正常,但是如此动辄在地震来临瞬间就彻底崩溃,把数百上千人活埋,真个建筑变成活地狱式的倒塌,是无论如何辩解,也是洗刷不了清白的。
所以,震区应该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抗震相关法规的建立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所有新建住宅都纳入建设局的管理之中,建设局切实服务好,提供一些常规结构农村房屋结构的标准图纸,对建房技术人员实行签字负责制度,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实行农村房屋建设市场持证上岗。当然,不要又把这些搞成药监局那样的花钱买证。二是不收费进行服务,经费由政府专向拨款。
4、 地震烈度来描述建筑质量不合理:
目前描述地震有两个重要参数,一个是里氏震级,一个是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http: ///Web/HTML/oftendata/cysj13.html)。前者是地震中释放总能量的度量,后者是地震破坏程度的度量,很多普通人对这两个概念区分不开。一个同样震级的地震,其断裂模式不同,震源深浅不同,不同的震中距,则烈度也不同。甚至范围很小的地方,由于地质条件不同,也会形成显著的差异。例如一般孤立山头上烈度会大一些,沉积盆地由于松软土层的滤波、放大作用,也会造成烈度增加。
目前描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某个场地的地震剧烈程度,主要依靠这个描述性指标——烈度。抗震设防也是使用烈度,同时与超越概率以及峰值加速度等关联起来。譬如平时所通俗说的抗震设防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个小、中、大的分界,就由两级烈度来区分:低于设防烈度的,就叫做小震,介于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之间的,叫做中震,超过罕遇地震的,叫做大震。而“频遇”、“罕遇”的区分,又是由超越概率来决定。各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最后与烈度相对应,具体在做抗震计算的时候,又与峰值加速度关联。因此,烈度相当于是一个过渡量。烈度作为一个描述性指标,无法直接运用来指导抗震设计,真正的抗震设计,还是使用峰值加速度和一些代表性的地震记录作为计算依据。而最要命的是,当一个地区的建筑设防采用烈度这一概念,同时,有采用该地区的建筑的损毁状况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地震烈度的描述指标,因此构成一个逻辑上的循环。是极其不合理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甲、乙两地的地质状况、地震加速度谱等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姑且做这个思想试验)。同时两地又采用同一套图纸建造了一批房子,但是甲地的房子没偷工减料,建造质量很好,乙地偷工减料很严重,房屋质量比较差。自然地震过后,甲地的房子受损少,乙地房子受损严重。于是灾后调查的时候,专家根据烈度的描述性指标,就会说“甲地房屋的损毁比较比较小,烈度较小仅有6 -7度,乙地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子多数倒塌,烈度达到9-10度”然后,乙地房屋的建筑商就会以乙地烈度比甲地高为依据,来为他们的房子损毁严重辩解:“我们这里的烈度达到9-10度,而我们的设防仅仅是7度,所以大部分房子损坏了!房子倒塌并非因为我们质量问题,而是由于烈度超过我们的设防烈度”!而为什么乙地烈度会比甲地高,专家学者们又会找出一大堆专业的理由,普通百姓自然是不懂!
所以,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烈度这个描述指标,是不适宜作为地区抗震规划时作为设防的指标量的!而仅仅适合用来作为灾后损失估计的量(不管你房子的设防是什么样的,根据房屋受损比例和严重状况,加上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参数,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灾害损失)。我多次跟相关研究人员辩论,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免得烈度这个描述性指标成为不法建筑商的庇护伞!
烈度这个指标,在真正的抗震设计上并没有直接作为设计依据(目前一般性的结构设计,仅仅考虑一个等级的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力的计算指标,同时,在概念上,进行各种有利于抗震的细节设计及构造设计;重大结构则采用若干条于场地类型匹配的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程曲线,进行时程分析。特别重要的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耗能减震及主动控制及半主动控制等相关措施),但是在设防上,却作为设防分级标准,是极其没道理的!
5、 贫富差距的扩大:
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位于世界前列,远远超出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现在官方也都有抱琵琶半遮面地承认这一尽人皆知的现实。这次地震灾害中,受灾最严重的人往往是最弱势的群体:学生、穷人、农民、小城镇的贫民窟等。用数以万计的性命来作为这个畸形经济的注脚,是否太残酷了点?
6、 对地震灾害的重视程度不够、规划不合理:
这次地震灾害中,有一些例子值得重视。一是一些化工厂的化学物品发生泄漏。化工厂的抗震设防应该更加重视,因为化工厂破坏可能引起更大的次生灾害。一些重要的化工厂不应该修建在地震危险地带。特殊行业的厂房建设之前应该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但是这次地震中,还是很多化工厂倒塌,发生一定规模的化学物品泄漏。目前还没有透明可靠的数字,不知道对环境和周围人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著名的剑南春酒厂,储存陈酒的库房遭到毁灭性破坏,损失惨重。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其实,按照道理,陈酒的库房应该进行特殊的抗震设计的,譬如进行基础隔震等特殊的措施,可以保证就是把大地震翻过来,酒坛子都不会坏一个。
7、 赈灾善款的使用透明度:
网上有文章说,03年北部某省,国家发改委给了5900万的赈灾款,到省级政府后,就截留了4700多万,发了1100多万给市,市政府则又截留 1000万,给100万给民政局,民政局则再次截留50万,发放50万赈灾款,而这50万,也是由关系有路子的,真正没点关系的灾民,几乎都没得到一分钱。老百姓到省里去告(可能以为仅仅是下级地方政府有问题吧),结果省政府高度紧张,把这些告状的劳教了。
最近网易低调发布消息,说停止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合作,截至某日以后的善款将由另外一个非政府组织来接受。原因就是红十字会不原意接受监督。这些有很强的官方背景的各种慈善组织,总是让人不放心。缺乏透明度,善款很容易被挪用甚至贪污!
国家审计署审计车辆强险时发现,车辆的强险,理赔的花销仅仅占保险费的不到一半,收的保险费大部分都被掌管这个庞大基金的人员以各种名义花费了。譬如工资、福利、办公楼房会馆等等,且完全是不透明的。
同样,具有强烈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人们很难相信这些官员们能有一颗慈善的心。
这次地震,是个鲜活的教材。如果不认真反思,认真总结,并迅速落到实处,10年之内,我国还会有无辜的性命牺牲在地震灾害中。实际上,我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希望。因为从建国后到现在,大大小小的地震也数十次了。多一道练习题,我不认为成绩就一下子有多大的提高。要不了多久,照旧歌舞升平!
此文恰于地震7天整默哀的鸣笛响起之时写成,谨以此文表达对不幸遇难同胞的深切的同情,并勉励幸存的同胞们走出心理阴影,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Parkfield 2004: late result)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on and hazard assessment from the 2004 Parkfield earthquake. Nature 437: 7061 13 October 2005
千万赈灾款被地方政府截留 灾民反映问题被劳教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大量的人整天热衷于盯着哪个企业哪个个人捐多少钱,不遗余力地给他们排名,评论,甚至谩骂。而与此同时,几乎每个人都能收到的利用灾害捐款诈骗的短信和电话却几乎无人评价。我想说,那些对捐赠者品头论足的人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个空和骂人的天才拿来骂骂这些丧尽天良的人呢?
我的朋友XC在512之后只身去了四川。之后她成了上海和杭州一些朋友捐赠物资的最可靠渠道。
今天和她通话,知道现在她接收的物资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这帮朋友的,很多其他民间组织的也交给了她。而大部分外地志愿者都已撤离,本地人都开始上班。对物资的需求没有停止,可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她觉得自己很无力。她在十天后有一个重要的考试。但是她说“我停不下来了”。
我想跟她说,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尽力就好了。我希望她近期能在当地找到一个合适的组织,把她的工作移交,然后回来准备考试。毕竟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细水长流源源不绝。
说实话,地震第3天开始,我就受不了电视里的节目了,是的,基本上那些不能算是新闻,只能说是节目。
煽情煽情煽情!
这情煽得让灾民们更觉得自己悲惨可怜,让捐钱救人的人更觉得自己高尚伟大。
很显然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心态都是这样,一些人需要被悲惨感动,一些人需要被高尚感动。
什么时候我们的心态能够平和一些,尽己所能帮助一些人是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施与帮助的不用生出一些高尚伟大的满足感和情怀甚至高人一等的尊贵感,不必因被注目或侧目甚至被排名而勉力而为;接受帮助的也能在需要的时候坦然接受,之后该干吗还干吗,既不从此依赖帮助也不因此背上包袱。
电视上看到了周俭。
十多年了,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清瘦,依然炯炯有神。当然,我相信如果站在面前,肯定会发现他的发白的头发,就是当年三十多岁的时候,已有细心的同学说看到他鬓角的白发。
周俭是个工作狂。在潮州时,工作不做完是不许睡觉的,而他一定跟着做完,凌晨3点4点。早上7点挨个敲门来叫吃早饭,没人理他,都说情愿不吃早饭也要多睡一会儿。他则吃了早饭又跳上车准时去委托单位开会。我很后悔,当年不懂得珍惜这样的工作机会,没有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跟这样的老师多学习一点,而是像孩子一样的偷懒依赖贪图享受。
ZG!这样做合适吗?
1、ATM取出假钱--->银行无责
2、网上银行被盗--->储户责任
3、银行多给了钱--->储户义务归还
4、银行少给了钱--->离开柜台概不负责
5、ATM机出现故障少给钱--->用户负责
6、ATM机出现故障多给钱--->用户盗窃,被判无期
7、广东开平银行行长贪污4亿--->判1年
8、ATM多吐17万给老百姓许霆--->判无期
9、从本月开始国外寄奶粉,自提兼每罐收20元关税
我和W是高一同班同学,和G、T是高二高三同班同学,W和G是小学同学,G和T是高一同班同学,W、G、T是初中同学。
看明白了么?
虽然和G、T同在一个城市,但见面机会也是非常少,平均2-3年一次吧。因为W同学从北京来,所以我们四个聚在了一起。
T是IT精英,W是广告精英,G是证券精英。
都是完全不同的行业,听他们说说自己几年的过往,说说其他一些同学的八卦,谁谁变得更讨厌了,谁谁还那样,谁谁们还是整天混在一起,还有老师,谁谁当年怎样地摧残了我们现在的精英。
有些是已经熟知的,有些也是第一次曝出的。
喝了一杯啤酒,有点晕乎,坐在那里,看着几个曾经天天见面的同学,听他们说着和从前完全不同的话题,感觉,当然,完全不可能有回到从前的感觉,因为从前我们几个也从来没坐在一起过,但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虽然他们这些年的经历我知道的可能只是千分之一,但无论何时,他们,都是我最熟悉的一些人,我知道他们来自哪里。
同学聚会还是别带家属了,G同学的家属几乎整晚都被晾着,尽管还是我们的校友,也只能不停看手机聊以自慰,有些残忍。
跑马拉松的真是什么人都有。一路上不少有趣的人。
老外特别多,有趣的是我没见到夫妻档,倒是2男2女搭档跑的多。最强的是这2种搭档的大多边跑边聊天。刚开始就听到背后一片英语声,到10公里的时候还有人说,快到终点总算是消停了。
还有一哥们,快到终点了,居然边跑边唱,唱得还中气十足的。
奇装异服的也不少,一人戴着斗笠,穿着类似和服的大袍子,背后号码上书一个大大的“走”字。一人穿着一套老虎还是什么动物的那种带帽子的连身衣。这2人都是5公里以后超过我的。还有人带着彩色大假发,戴圣诞帽和鹿角帽的就算普通的了。
也有人穿这牛仔裤就来了。一小姑娘穿牛仔裤,披长发,走走跑跑,速度也不慢。8公里左右的时候,身旁3、2男生中一人穿棉布休闲裤,痛苦地对旁边同伴说:“我里面还有条棉毛裤呢”。
除了老外聊天的声音,耳朵里听到的大多是:“加油!”不过也有:“我想尿尿”这样的。
据说还有更邪门的倒跑和光脚跑,请看
周一早上,照样从徐虹北路过凯旋路。
阳吵着要抱,我背一个单肩电脑包,斜挎一个小包。抱起孩子时,小包在右侧骻部。
过马路走了几步,小包被蹭到屁股后面。我觉不妥,但这条路天天走,感觉都是匆匆上下班的人,何况没多远,所以继续前行几步。终究还是觉得不妥,遂回头,便见一男子脸距我肩只3公分距离,当然毫无声息。这种景象我已经历3次,这是第四次。只是前3次都是身体感到有异时回头所见,这次则是毫无异感,主动回头所见。
放下仍不甘扭动的孩子,把包移到前面,果然搭扣已开,打开,拉链也已开了。心自是一惊,立刻想到不久前补卡之麻烦辛苦,吸一口气,翻看一下,记事本下面的皮夹子还在,松了口气。最显眼的网袋里有2张卡和驾驶证,虽然对我很重要,但想来小偷应该不会要这些东西,皮夹子既在,自然不可能这么一会儿小偷会将里面东西拿掉却将夹子留着,手机夏天常常会放在这个小包里,但这天我穿了有口袋的外套,自然顺手装了口袋,所以也不必细查,肯定是这家伙还没得手我便回头了。
检查完,庆幸完,再抬头,见刚才那人本是和我同向往前走的,这时却又从我前面10米处掉头走回来了。这个也太没耐心掩饰了,显然是没得手觉得没必要再往前了。
我送好孩子,原路返回去乘地铁。走到凯旋路路口,又见那人。旁边还有一人,2人背同样的包站在路口。如果不是刚才的经历,我看到这2人决不会想到会是小偷,就是一般上班人的样子。从他们不远处走过时,我一直盯着刚才那个人看,他也看到了我,在我们对视的几秒钟里,我从他的眼睛里没有看到丝毫羞愧、担心甚至是猥琐,完全是无动于衷。我想,也许他们只认识包不认识人吧,又或许他们已经修炼到没有一点点羞耻心了吧。
我当时真希望自己是个警察,可以把他们抓起来。是个强壮点的男人也好,可以上去扇他们几个耳光。可惜我只是那样走过,而眼神,根本没有任何杀伤力。
究竟,我只是一个懦弱自私的人,因为毕竟我是没有损失的,如果真被偷了,我也许不会就那样走过吧。
跑马前一天才想起来要去拿比赛用品,其实这天本来是留给外地参赛者领用品的时间,之前已经有2天给本地参赛者了。但我肯定顾不上这些,飞奔去搅和了。
原来并不是一张桌子后面坐个人,来个人给个包这么简单。是一个大棚,里面布置得和展会一样,很多展位,有一半是用来发东西的,分项目号码布置位置的。还有一半是真的展览,主要是赞助商的展位,有美津侬的鞋子衣服,还有就是日本人的净水器,还有航空公司,还有就是各地马拉松展台。在希腊展台前留连了一下,当时当然没有想过去希腊跑马拉松,只是他们的展示比较突出当地的风景,欣赏一下也好的。这时见到老庄,在和一小伙及展示人员聊,明显是老手,于是便欣赏边默默听他们聊,多了解点呗。于是听到老先生说去过雅典,今年是第10次跑马,把我惊的,一早就知道人是老手,可也没想到有这么老道,居然每月跑一次,居然还绕世界跑。所以当老先生说你们可以看我的博客时,我就忍不住从潜水状态跳出来说,能不能也给我个?
得之。恩,看了之后,才发现还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晨跑就像吃饭,睡觉,已须庚不可离去。”
其他的启示也很多,不过各取所需吧。
昨天下午见到了靳羽西。
我们一个小项目,我去看现场情况,在北京路的羽西之家。
看完之后出来,电梯口,正好羽西上来,和电视照片里一摸一样,我第一反应说了声:“羽西”。她抬手招呼我说:“哈喽!你好!”我和工作人员就进电梯下去了。
这家店月底就要关门,电梯里工作人员叮嘱说:“千万不要在她面前提这个”,我暗笑,第一,我再见到她的可能不大吧,第二,难道这不是她自己的决定,她自己不知道么?
听说羽西在美投资了不少房产,在这次危机中受到不少影响。在上海的几家店都面临关闭。
我等待的时候在店里转了一圈,很难想象这样的店能赚钱,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东西,甚至没有代表她的化妆品,只是一些饰品,杯盘靠垫等家居用品,地段一般,陈列零乱。商品价格非常高,人员工资更高。据说她在港汇的店只开了几个月就关掉了。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一个没啥品味的人的看法,说不定有人喜欢那里的东西,这几天可以去看看,打折。
搜了一下,找到了这个,还在大卖。
另说明一下,以上八卦纯属道听途说,真伪请自辨。
一哥们比我大4岁,去年又得一子。年头上聊起带孩子,那叫一个愁。原来此人比我还惨,家住8楼,没有电梯。儿子尚小,进出全靠爹抗。我一乐,终于有人平衡了下我那颗弱不经风的心。同时无比好奇地问了句:“那上一个儿子不也一样从抗长到走的么?”这哥们音调一下高了2度:“那是啥时候?那会儿60斤的煤气罐上楼,那都不带喘的!”
我没记错的话,他上一个儿子今年怎么也上初中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奉劝各位,家住高区没电梯的趁早打算,要么换房要么早生。嘿嘿
同事父亲80岁,过年前和夫人去了柬埔寨旅游。上周见到,老先生刚收到交大邀请函,请他参加和台湾交流的一个融资会议,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以及融资。老先生自己还有个公司,至今还在经营。也就是说他还在工作。
这老两口,退休20年,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上老年大学;自学中医;旅游......
先说旅游,就我知道的已经比很多年轻人去的地方还多还远。去年最远去了俄罗斯,一般人国内玩玩都觉得舟车劳顿,这么远的地方很多人想都不想的。而他们一年至少3次远门。老夫人还要多,最近又去了福建。我真的很服,两位都是80岁的老人啊!我很怀疑自己60岁时还能不能有这样的力气。
再说自学中医,老先生退休后因为自己和老伴身体都不大好,所以开始潜心钻研中医,为看皇帝内经买了康熙大字典来读懂里面的生僻字,几年不辍学习研究以及尝试,居然颇有所成,不仅2老身体转好,家里人有点小毛病他都手到病除。这里不讨论中医到底是否骗人,反正我右臂抬臂时总是有别住一样的痛,很久了,一直没办法弄好,给老先生敲了几下,确实立刻就缓解了。还有很多事例不一一述。
老先生去年底还买了一台数码单反,开始学习摄影。
他们2子一女,女儿很少来,大儿子在东北生活工作,小儿子就是我同事,也不住一起。家里只请了个钟点工,有时还帮同事接送孩子。
这样的老年生活,让人还是有些向往的。
附宁波写的老人:
最近天天在小区或附近转悠,看到过几个老人。
我们这个小区孩子多,不象对面那个**新村建成有年,老人多。你明白吧,我说的是那种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是刚晋级为奶奶外婆的,带着小孩出来晒太阳或做空气浴的。有一次走到河边,看到一老头慢慢挪步,裤子外边有一个袋子里边黄黄的液体,应该是插了导尿管。没有人陪着,不知是否子女不在身边,看的我触目惊心。
另外两个老太太,其中一个胖老太很早时走在路上就打过招呼。最近在小区门口碰见,聊了几句。另外那位形象更体面些。两人都穿了布鞋,好象是上海人。瘦老太坐在那儿自言自语说:小孩是宝,老人是草。我心想不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吗,回到家里说起这话,家人说这是乡下人的说法。
我后来又看见几次她们,独自一人或两三个老太做伴。中年人散步是溜狗,爷爷奶奶散步是溜孙子。再老一点,就是自己陪自己。看的多了,心里免不了咯噔一下,又一下。
我同学父亲,66岁,在呼市生活,每日晨骑车绕二环一圈,里程大约27公里。顺路买菜及生活用品。算是简朴生活的典范。
另一同学母亲,也是在呼市的,一般家境。老太太身体不算太好,但也很强。胆囊手术后半年,居然骑自行车去了趟云南。
呼市虽是小城市,奇人也不少,还看见过九十多岁蹬三轮晃悠的。这些人都不是知识分子,也没什么钱,基本不可能坐飞机出国旅游,但还是可以出远门,还是可以过得健康并且有滋有味。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健康和心态。而这2者又显然是相辅相成的。
发现现场的魅力还是很巨大的,而且发现自己确实比较容易被现场的真实感所吸引.
过了2天,还是沉浸在那些动人的声音里,不愿离开。
甚至开始搜索相关的信息,再听相关的歌
唉,下次黄舒骏再办演唱会。估计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去看的。
歌迷就是这样产生的
今天和老友W吃饭,听到了很久没有联系的一个朋友L的消息。
年,我因为工作关系,经过W的介绍认识了L。
交往之后发现L和她老公都是很善良的人,那时他们在一家小设计院,各方面待遇都不是特别好,但他们仍然非常认真卖力地工作,L甚至因此影响了健康。
我们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业务往来,其实我也清楚,他们那样的小设计院在当时的情况下基本上也不可能跟我们有太多业务合作,但我还是经常找机会去工作一下。
后来她生孩子,因为高龄并且有内分泌的问题,所以比常人波折些,但还是顺利生下了可爱的女儿。我还去看了宝宝。
再后来我换了工作,不再有工作便利去找她,兼之结婚后的重色轻友现象也是众所周知的,和她就联系渐少,及至后来手机丢了通讯录也没了,兼之去外地,生孩子。就断了联系。
今天W说起,知道她现在在一家房产公司做总工,应该发展的是不错的。我的心里也是一喜,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拨了她的电话,熟悉的声音,但显然有些客气和生分。她说到什么时候聚一聚,可我心里知道,以她现在的职位一定超忙,不会像当年那样,我自己当然也不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聚,并不容易。也许在过10年,再过2个10年,技术上会更容易实现吧。
很多人,虽然我想可能真的很长时间都不会再聚,甚至不会问候,但他们总是在记忆里。也许多年以后再见会发现彼此都改变了很多,甚至变得彼此无法接受,但记忆里那些美好永远不会改变。
想到黄舒骏的歌,略改一下:
世界不断的改变改变,
我的心思却不愿离开从前;
记忆不停的走远走远,
过往的人停留在,
停留在那记忆中
以前不屑看演唱会,人到中年突然发现陪自己一起长大的老梆子们其实跟自己一样撑不了多久了。真的是看一次少一次。
虹口足球场4万人,至少95%的上座率。我的位置可以看到全场,所以发现,恩,做明星的感觉真的应该很不错,黑暗中当全场的荧光棒都随着自己歌声的节奏晃动的时候,我想,那会让人觉得这歌声撼动的是整个星空吧。
本来是冲着罗大佑去的,却被号称小李的那个已生华发的李宗盛的《凡人歌》打动得竟然禁不住落泪。而他自己唱完下了台也说:“汗水?泪水?”看不见脸,但听得出他的不禁之泪,真的令我诧异。看完之后和朋友们去了钱柜,有人点到《凡人歌》。屏幕上的小李还留着童花头,完全是青春少年的样子,那一年屏幕上的他30,而那晚舞台上的他已年过50。看着屏幕,我不禁心里又叹了口气。
听说纵贯线之前从没听说过张震岳,不过看样子这个和我们同龄的弟弟很受欢迎,势头几乎要盖过老大罗大佑。这一晚听了不少他的歌,结果发现,10首里有8首歌词都提到“妈妈”,是恋母情节还是不想长大?
不过唱得最多的还是罗大佑的歌。每一首都熟悉。没想到还有《爱人同志》和《皇后大道东》,罗大佑虽然老了,变了,好在他的歌还在,还是老样子,还是能让人陶醉。
其实很想听到周华健唱罗大佑的《家》,但显然这可能性很小。不过总算唱了半首《怕黑》。而且他的新歌-非常主旋律的《dear baby》颇好听。
看过了黄舒骏2千人的小剧场,也看过了纵贯线4万人的大场面。我想我还是喜欢小场子的演出,可以专心地看,而不是high。但是歌星们一定不这么想啦。只能有啥看啥啦。
今天真是充实的一天!
工作,会友,学习。
明天看麦兜。
今天去百合家蹭饭了。
我正好有点事没做完,要加会儿班。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加班的,而这几天比较自由,有条件今日事今日毕,所以乐得表现一下。
因为难得自由,家里啥菜也没有,又吃腻了馆子,正琢摸晚饭咋解决呢,正好看见某闲人,于是临时起意去蹭饭换换口味。
本来我就一人,胃口也不大,真就是想蹭个便饭,没想到这小俩口还搞得挺隆重,弄了一桌子菜。搞得我特不好意思。看来我得认真考虑改掉随意蹭饭的毛病,年纪大了,要学会矜持和稳重啊!
和朋友聊天,即便是些最琐碎漫无目的的话题,也让人有交流的快感,从点滴的话语中总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甚至常常发现,后来熟悉的那个人和最初认识的那个人有那么多不同。原来她会烧菜啊!原来他会洗碗啊!原来她这么大量啊!原来他那么细心啊!原来我们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原来还有那么多径庭之处......
我记得高中的一个好朋友曾经说:“没有朋友的生活,就像没有盐的菜一样。”
这次赴港,得到珠珠的隆重接待。
饿着肚子带我们坐叮当车,带我们去中环码头看海,看中环夜景。
可惜臭小子折腾了一天终于不行了,所以只做了短暂地停留。
美丽的珠珠和赖皮小子
还有幸去了珠珠家,共进午餐。离开商业区,生活的气息更像上海了。不过上海没有街头土地庙。
认识珠珠有7年多了,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是在医院,小风曾指给我看,完全没什么印象。隔了几天吃饭再见时,完全是惊艳的感觉。当时就抱怨医院的白大褂太埋没人才。
7年间,吃饭活动拍卖会。今天,林林已经1岁半了。在香港的珠珠,穿一件黑色外套,出现在时代广场门口,显得十分朴素。我突然发现她原来是那么瘦小的。这个词常常听到别人用来形容我,我想别人看到我的感觉也许就是这样的。但我显然并不自觉,总是一笑而过。哎,原谅我的中年多感,珠珠如果看到,希望你也是一笑而过吧。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活便是过程中的内容。过程有长短,内容也有不同,用的却总是大量同样的符号。
林林食欲很好,体重自然略超,林爸看来对儿子的体重很耿耿于怀。但我观察这孩子个各方面能力发展都很好,完全不必担心。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倒是有一定必要。
有10年没在家过过年了。
因为春运的拥挤可怕,因为冬天的物资匮乏,从来老妈都不赞成我春节回去。所以一般我都选择夏天回去。
但今年还是回去过年了。因为不知道夏天还有没有时间回去。
冬天的城市只有马路和房子。因为多日没有下雪,所以并没有太多冰雪,甚至大青山的山颠也看不到一丝白色。
还是去了山脚下的雪场。整个城市就那么2片白雪,让人觉得很错乱。
过年时节,同学们特别容易聚起来,加上有北京上海澳洲等等外地同学回来这样的催化剂。于是聚会一场连一场,其实就是那2拨人,交叉着聚,大多是高中的同学。初中同学已经很少消息了。
聚会的饭局真是浪费,一桌子菜也就是能吃掉三分之一,喝酒是主要事件。好在我是女生,又久居以喝酒不爽闻名的南方城市,大家都很随意。然后就是百分之九十的酒后驾车,反正过年时警察也不上班。
初7那场,有一半同学是至少10年没见的,有些也许毕业后就没见过,但,在见到的3秒内,我都准确地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岁月并没有夺走一切。
楼下只有一个小男孩像我们小时一样拿着一节香,一个一个地放响鞭炮并以此为乐。毕竟还是有的。还吃到了传统的元宵,虽然我觉得宁波汤团更好吃,但元宵汤显然更好喝。
还有比小时更为豪华的各种造型彩灯。还有人说到“游八仙”,呵呵,那可是撇开寒假作业出去玩的好理由啊!不知道踩高跷走九曲什么的有没有更多花样还是逐渐消亡。
看到信天谨游写的特蕾莎修女的话。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真正为善吧。
有人不讲道理,思想谬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管怎样,总是要原谅他们的。
即使你是友善的,可能有人还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的。 
当你成功以后,身边会有一些假的话语和真的伤害,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的。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也许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的。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与坦率的。
有人确实需要帮助,如果你去帮助他们,可能会遭受非议,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他们的。
你多年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的。
即使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的。
柴静采访卢安克的手稿 我和卢安克坐在草地上,七八个小孩子滚在他怀里,常不常地打来打去。我本能地拉住那孩子的手“不要这样” “为什么不要这样?” 我就差说“阿姨不喜欢这样了”,绷住这句话,我试图劝他们“他会疼,会难受” “他才不会”他们嘎嘎地笑,那个被打的小孩也乐。卢安克坐在小孩当中,不作声,微笑地看着我无可奈何的样子。我后来问他“我会忍不住想制止他们,甚至想要去说他们,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可是你不这么做?” “我知道他们身上以前发生的事情,还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可以理解。” “但是理解够吗?” “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给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的一句话是不一样的。” 我哑口无言。
二我采访姐弟俩。弟弟卖力地劈柴,大家都觉得这镜头很动人,过一会儿火暗下来了,摄像机拍不清楚了,就停下来,说再添点柴。再过了一会儿,我让弟弟带我去他的菜地看看,他拒绝了。 “为什么呢?”我有点意外。 “你自己去”,他看都不看我。我纳闷了一晚上。卢安克第二天说给我听“那时候正烧火,你说你冷了,他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有等等的这样的目的,他发现的时候,他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而你要他带你去菜地看,他不愿意。” 我当时连害躁的感觉都顾不上有,只觉得头脑里有一个硬东西轰一下碎了。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他说。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我下意识地喃喃自语。 “这个很奇怪,我以前也没想过,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
三孩子在火边俯耳跟他说悄悄话。 “你肯定在说怎么考验我们”我猜。卢安克对他笑“不行,他们城里人会不喜欢”。我隐约听见一点“是要拉我们去玩泥巴?” 他转头问我“你喜欢土吗?” “当然了”。我认为我喜欢,在我对我自己的想象里,我还认为自己喜欢在下着大雨的时候滚在野外的泥巴里呢。采访结束之后,是傍晚六点多,天已经擦黑了,山里很冷。卢安克忽然站住了,温和地问我“我们现在去,你去吗?” “现在?”我愣住了。我没想到我自己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我只带了一条牛仔裤”。就这一个念头,一切已经逝去。我根本不敢再回答我想去,那是做作,再非要努着去,弄得满身泥,甚至雀跃欢呼……只会是个丑陋的场面。
四 “当时发生什么了?” “我记不起来了” “那个时候你怎么想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沉静地看着我,他在采访中有很多次说这两句话了。一开始,我看着他,脑子里几乎有个嗡嗡的尖叫的声音“这个采访失败了,马上就要失败了” 之前曾经有同行,几乎是以命相胁地采访了他,但完全没有办法编成片子,就是因为媒体的常规经验,在他面前是行不通的。他不是要为难谁,他只回答真问题—–真正因为未知和交谈而生发的问题,而不是你已经在他书里看过的,想好编辑方案的,预知他会怎么回答,预知领导会在哪个地方点头,观众会在哪个地方掉眼泪的问题。我放弃了。我不带指望地坐在那儿,手里的提纲已经揉成了一团,这些年采访各种人物,熟极而流的职业经验,几乎土崩瓦解。然后我发现我在跟他讲那个我小学的时候,近视后因为恐惧而把视力表背会的故事,是鬼使神差说出来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说这个,我甚至早就忘了这个事,但我现在把它说出来了,而且说了这么长一段。我以前约束过自己,绝不在电视采访时带入个人感受—-这是我的禁忌。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画着黑色惊叹号的禁忌也一起在尖叫中粉碎了。我看节目的时候,发现我自己讲的时候目光向下,很羞涩,就象我八岁的时候一样。
五然后我才知道,他说他不记得了,是真的不记得了。 “以前我的思考都在头脑里发生,我想到了,但我做不到。现在我不思考了,只感受,反而做到了我之前想做而做不到的,因为思考变成了生活,变成了行为。”看他的博客,会清晰地看到他这个变化的过程。他之前写过《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写下他的研究和经验。几十万字,现在他已经不再记得写过什么,他也不认为会有什么可借鉴的模式。他说他不再思考,也不再写了,只是感受。我当时看的时候担心他坠入虚无,直到采访时,才知道我头脑中的桩子插得何等之深。 “你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带着一种想像,想像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像就好象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的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像”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一个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什么样的学生,他也会有他的一个标准,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可能会失望。” “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是老师的心态,老师心态最受影响的就是那种学生该怎么样的想像,他总是想着这个,他没办法进入适合学生的心态,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怎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没有什么想像,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所以他才说,他没有任何可写的了,他曾经在博客里以巨大的篇幅批评和反对过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他跟现实世界里的问题较着劲,现在他说他放弃了要改变什么的想法。我刚一听的时候也一惊。他说“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愣了好一会儿,才接着往下问“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压在我的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已发生”。有人跟我形容过听他说话的感觉—–你以为是禅悟式的玄妙,其实背后是严整的逻辑体系,是一步步推导认识的结果。 “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的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六 “你想要爱情吗?”我问他。他四十一岁了,他在广西的农村从青年变成了成年人,他没有家,没有房子,没有孩子,光着脚穿着球鞋,因为那里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 “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没经历过。” 我当时的反应,是心里一紧。但他接下去说“我在电视上看过,觉得很奇怪。” “奇怪?” “电视上看那种爱情故事,根据什么感情产生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一个人属于我?我想像不出来这种感受。” 他说过,他能够留在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父母从来不认为孩子属于自己。我说“可是我就连在你身边这些小男孩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对人本能的一种喜爱或者接近,这好像是天性吧? “他们属于我,跟爱情的那种属于我不一样的。一种是能放开的,一种是放不开的。 “能放开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学生走了,他们很容易就放开了,没有什么依赖的。但我看电视剧上那种爱情是放不开的,对方想走很痛苦的。” “你不向往这种依赖和占有?” “不。”
七我采访的孩子里有一个最皮的。我跟任何别的学生说话,他都会跳进来问“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 等打算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已经跳走了,或者把别人压在身子底下开始动手了,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急得不得了,前摇后晃。他只有呆在卢安克怀里的时候,才能那么一呆十几分钟,象只小熊一样不动。即使是别人挑衅他,他也能呆住不还手。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卢安克说,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跟孩子去讲这些道理。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让他们一起拍电视剧,去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最终明白“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的孩子。他陪着这些孩子长大,现在他们就要离开这所学校了。这些小孩子,一人一句写下他们的歌词组成一首歌,“我孤独站在,这冰冷的窗外……”“好汉不需要面子……”大家在钢琴上乱弹个旋律,然后卢安克记下来,他说,创造本来就是乱来。这个最皮的孩子忽然说“要不要听我的?” 他说出的歌词让我大吃一惊,我捉住他胳膊,“你再说一遍” 他说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 我问“你为谁写的?” “他”他指向卢安克。
八在节目后的留言里,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中午在江苏靖江,饭桌上,大家说到他,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也很触动,但他说“这样的人绝不能多” “为什么?” 他看上去有点茫然,喃喃自语“会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颠覆。” 这奇怪的话,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越了解卢安克,越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会让人们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我问过卢安克“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会对原来这个标准,可能不加思考,现在会想这个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这种能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他在片子中下过一个定义,“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 满 的 人来人往 所有日记的归档,它们从老到新列出。
前一个分类 。
更多信息可在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到很多人跳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