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有十家汉人养一个达木蒙古兵兵吗

元朝的时候有什么著名的汉族大臣吗?
元朝的时候有什么著名的汉族大臣吗?请列举几位?
  元朝汉族名臣  刘秉忠()  中国元代前期政治家.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17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推荐他入藩王忽必烈幕府.子聪博学多能,深受重视.1250年,他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对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推动作用.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等官职.六年,订立朝仪.八年,建议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新城.1258年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至元三年,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其作品有《藏春集》6卷传世.  史天泽(),元初丞相,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  史秉直之季子.天泽善骑射,勇力过人,从其兄天倪镇守直定.  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进入河北,他随父秉直、兄天倪领乡勇降蒙古军,从攻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兄天倪死,继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先后击败金恒山公武仙,围攻五马山(今河北赞皇境),擒斩红袄军首领彭义斌,对巩固蒙古在河北的统治出力甚多.窝阔台(元太宗)时,他被授任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参与灭金之战.蒙哥(元宪宗)时,从攻四川.中统二年(1260年),任中书右丞相.随忽必烈(元世祖)征阿里不哥.次年,与宗王哈必赤统兵平定李之乱.至元年间,参与围攻襄樊,为元军中间突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后与伯颜率军灭南宋,中途病还,死于真定(今河北正定).  天泽本人是散曲作家,《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其子史樟,即史九散仙,也曾撰写过杂剧.他们都喜欢交纳文人.  张弘范()  元大将.宇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张柔子.中统三年(1262年)为行军总管,围李(王禀)于济南;后为万户,参与围攻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他使弟弘正为前锋,俘文天样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次年于压山(今广东新会南)击败张世杰所统水军,灭宋.有《淮阳集》.  李孟  元朝中叶大臣.字道复,号秋谷.祖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父唐始徙居汉中(今属陕西).李孟习儒学,通经史,曾开门授徒.元成宗铁穆耳即位之初,被选为皇侄海山(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师傅.大德元年(1297),海山出镇北边,李孟留京师辅导爱育黎拔力八达.八年,随爱育黎拔力八达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十一年春,成宗死,无嗣,皇后伯要真氏策划临朝称制.爱育黎拔力八达闻讯赶至大都,李孟受命与丞相哈剌哈孙联络,发动政变,废伯要真氏.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授李孟中书参知政事.海山即位,李孟恐遭猜忌,弃官逃居许州(今河南许昌).至大三年(1310),被召回朝,特授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次年,武宗死,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建言行科举,进用儒士,节制财用,罢僧、道官,皇庆元年(1312)十二月,致仕.延佑元年(1314)十二月,复拜中书平章政事.次年,与程巨夫、许师敬议制贡举法;廷策进士,为监试官.与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不合.四年,罢中书平章政事.七年仁宗死,元英宗硕德八剌立,铁木迭儿倚太皇太后答己势力擅权,李孟降为集贤侍讲学士.次年病故.
与《元朝的时候有什么著名的汉族大臣吗?》相关的作业问题
元朝诗人 完颜? 汪斌 王* 王伯成 王处一 王丹桂 王丹枉 王鼎 王逢 王国器 王和卿 王浍 王吉昌 王寂 王结 王礼 王瞒 王蒙 王冕 王容溪 王实甫 王特起 王庭筠 王惟一 王旭 王铉 王沂 王予可 王元鼎 王恽 王哲 王志谨 王? 卫德辰 卫德嘉 卫立中 魏初 吴* 吴澄 吴存 吴激 吴景奎 吴仁叔妾 吴氏女
是汉人兵,注意当时没有汉族.金朝也是这样的.蒙古兵最多不会超过12万金兵最多不会超过一万清兵不过也六七万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由于内容较多,希望您能比认真看完.因为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和汉族王朝的所属民族各有不同,所以官职制度自然会有不同而且会带有民族特色.即便是汉家王朝,每朝每代的制度也是有一些差别的.具体分析来是这样的: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
历史大事你最好找一套通史书,要说的话有好多,写不下,在这只能给你写一点基本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隋(581~618):杨坚建立;鲜卑化的汉人,属于关陇贵族集团;定都长安;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立杨广之子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隋朝灭亡.2 唐(618~907):李渊建立:鲜卑化的
汉族百姓用汉语,满族百姓用满语宫中交流入关前肯定是是满语,但顺治入关以后,满清皇族接受汉族文化,逐渐汉化,语言也应该随之改变尤其是皇帝,清朝皇帝从小变开始接受满汉两种教育,有既有满族师傅又有汉族师傅,满族师傅主要教武功骑射,汉族师傅教文化课,语言也是既要学母语又要学外语所以皇帝是满汉双语都会说的比如顺治皇帝是出了名的热
  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岁.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汉武帝  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岁.他的父亲是景帝刘启,祖父是文帝刘恒,曾祖父是
政治上:元朝设行省给了宰相很大权力,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清朝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达到巅峰,革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各机构实权都归于皇帝.经济上:元朝更重视放牧,清朝重视农耕.蒙古对商业并不是很抑制,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清朝重农抑商严重.虽重视农业,但阻碍了社会进步.文化上:元朝更倾向于自己的文化,对汉族文化很排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
是的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
元朝时民族融合特点:中原汉族人民迁居到边疆地区 ,边疆各族人民迁入中原和江南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
公元1271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
  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他的孙子们时最后定型.因为蒙古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所以以中国的元朝帝国为大汗辖区,另外,还有服从大汗宗主权的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四大汗国,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元朝西北宗藩国,亦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 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主
汉化政策和制度的确立 元朝建立后,有意识地保留了中原的一些封建制度,但关于采用什么政策来统治汉地的问题,从蒙古建国之初就有争论.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所谓汉法,不仅仅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剥削方式,更主要的是
前期平定叛乱之类的,元朝历史才不到百年.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年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故而,在元朝统治初年,曾发生过多次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义,但都未能成功.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后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至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
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 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您的位置:
元朝历史,沧桑如风
发贴人:59.56.2.*发贴时间:【】[]
&& ()&& ()  北京老花猫按:这是隐龙先生伙计发的帖,比较详尽的叙述了中国的一个历史朝代元的史实。&& ()&& ()&& ()&& ()&& ()&& ()&& ()&& ()&& ()&& ()&& ()&& ()&& ()&& ()&& () 文章相当长,的确是本坛置顶的最长一篇(目前)隐龙先生辛苦了,发了24帖为了便于伙计们阅读和讨论,偶把他们置顶于一帖,请各位伙计而下心来阅读,讨论可根据阅读情况,发表看法   再一次对阅读本帖的伙计表示感谢,你们辛苦了,因为本帖忒长;再一次向隐龙先生致谢,辛苦了,因为本帖忒长了;也请伙计们支持偶老花猫一下,偶把24个帖子贴到一起,是忒辛苦了,嘿嘿
  帝国如风(目录)& &&&&1.南朝千古伤心事&每思豪杰泪满襟&2.泥足的巨人&3.&TO&BE&OR&NOT&TO&BEDD蒙元帝国汉族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4.百炼难柔铁石肠&DD甘为鹰犬的蒙元初期汉人:张弘范、史天泽、郝经&5.挣开人性的枷锁DD《窦娥冤》背后的东西&6.“八百媳妇”的密林DD元成宗“守成”时代的蹉跌&7.兄终弟及&后患无极DD元武宗与元仁宗兄弟&8.生如夏花:汉化帝王的悲剧DD“南坡之变”前后事&9.&帝位至尊&手足相残DD元文宗、元明宗兄弟的“礼让”&10.绿晴“色目”亦能诗--贯云石、马祖常、贤&11.&“二把手”的下场DD权臣燕帖木儿、伯颜、脱脱、哈麻生前身后事&12.&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杀身殉国的元末士人&13.&歌尽桃花扇底风――元朝的覆灭&14.黄泉无精舍&今夜宿谁家&――元帝国最后的诗人们 壮丽的废墟   ――回望元朝   当我们言及元朝,总是在眼前闪现出这样一个想头:那是个野蛮的、英雄的、摧毁的时代其实,我们对元朝的这种印象多多少少是一种误解:成吉思汗的威名太过赫赫,蒙古西征的洪流太过汹涌,致使我们后人(包括东西方的许多学者)多把蒙古最初的扩张史看成了元帝国的全部精华所在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所有关于元朝的历史作品中,无论是教授学者的“正史“,还是影视编剧、半吊子历史学家的“戏说”,五分之四甚至更多的篇幅,皆是描绘成吉思汗到这一段时间的蒙元征服史所有的职业和“业余”作者们如此不吝惜笔墨肆意描画征服者的历史,确实因为那些血与火的壮丽戏幕吸引住他们大多数人的目光可悲的是,我们中国学者有些人也被西方学者牵着鼻子走,认定元朝是一个“更大的世界性帝国”的附属部分这种观点,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元史,并非是蒙古史元史,主体其实应该是从开始到妥欢贴睦尔为结束的本土中国史忆往昔,蒙古帝国的触角伸得太辽阔太辽阔,以至于后人总是乐于眺望本土以外几大汗国的金碧辉煌,并津津乐道那些奇异的异域故事   元朝在中国,时间段大致有以下三种算法:如果从蒙古灭金统一北中国的1231年算起,那么到元顺帝惶惶然逃出大都为止的1368年,总共有134年历史;如果依据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标志着元朝的开始,那么就有97年;如果从1276年宋恭帝出降、元军攻占临安为新王朝的揭幕,元朝则只有92年的历史无论怎样计算,可以基本圈定“蒙元在中国”这样的时期是一个世纪的时间一个世纪,几代人,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它确实不长这百年沧桑,它对中国历史的日后走向所造成的巨大扭力,是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元朝版图之广大,他们说了不算,有吹牛之嫌,但可以从明朝人的感叹中得到证明:“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昭,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成宗时代,当漠北诸王承认他为天下共主之时,元朝的理论疆域,包括中国、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高丽、东南亚、海外诸岛,等等如此,三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大元旗帜迎风猎猎飘扬,真正是“舆图之广,历古所无”中原大地、江南水乡、天山南北、波斯、藏北高原、俄罗斯、钦察草原、乃至两河流域,大元的驿马,在金光大道上可以没有阻障地撒欢驰聘   中国历史,正是凭借元朝这个伟大的必不可缺的辉煌过度时代,我们的版图才能禁受后世不肖的继承者们一次又一次“挥霍”大元的融炉,把一个又一个曾经野蛮的民族,包括吐谷浑、党项、契丹、女真、沙陀、渤海、以及数不清的“西南夷”部落,统统融化掉,昔日显赫一时的民族皆成为了今天的“汉族”,虽然这并非出于统治者的初衷,但却极大促进了日后主体民族国家超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至于后世成为中华五大族群之一的“回族”,也是拜元朝所“赐”正是元朝前所未有的超强吸附力,***高原、云南高原、蒙古高原,铸就了中国版图不可更改的政治地理防护墙   如果暂时“忘却”蒙元东征西杀的残酷性、破坏力,那个时代所送发出的勃勃不可抑止的创造力、扩张力、竞争力、进取力,确实太值得后人悠然神往可惜的是,民族压迫这一致命的症结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元帝国的结局一定是个巨大的历史废墟蒙古统治者没有抓住“汉化”的历史机遇,他们太多的精力,都浪费在消受和享乐以及防止如何被“同化”方面草原虽然非常辽阔,却没有给“黄金家族”赋予优秀而又辽阔的政治视野的基因不可否认的是,蒙古人在十三世纪晚期带来的血与火,从某种意义上也涤荡了汉民族的颓靡苟全与委曲求全残酷有时促人警省,杀戮有时会让复仇的雄心苏醒相比满清,蒙古统治者人群本质上仍存有草原蓝天下那种质朴的野蛮和不加掩饰的爽朗,他们来得急,去得快,输得起,放得下所以,在历史的从林中,骄傲的蒙古雄狮是那样阳刚,白山黑水中大辫子的群狼阴柔却更具破坏力   有一种悲怆值得人们原谅: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轰然达至巅峰之后,无论前瞻还是后顾,都将是往下而行时光流逝百年,蒙古刀剑仍旧那样锋利无比,只不过它们的新主人的手再也握不住这些沉重的利器了以暴易暴的魔咒,再一次把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帝国送进历史的黑洞之中 自蒙古旗帜从大都消失之后,几百年过去,出于政治原因,出于民族偏见,出于这样那样的“理由”,对于元朝,除过激的、以偏概全的“讴歌”以外,无外乎就是更加矫枉过正地把它“一团漆黑”化其实,百年之中大元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郭守敬的《授时历》,能够看成是元朝科技的里程碑和总代表它首先使用“截元法”和种种新科技,同时,为了测算准确,元朝人前所未有地在极北南海广阔地域间设置了27个天文观测站,无论是仪器还是计算法,都领先世界几百年;数字家李治提出“天元术”(立方程),朱世杰提出“四元术”(多元高次联立方程解法);朱思本绘成《舆地图》,汪大渊有地理学专著《岛夷志略》;军事方面“成果”累累,积火药与弹道技术为一身的新型武器“火铳”定型于这个时期;农业科技相对得到发展,王桢的《农书》可谓是当时集大成者;棉纺技术得到普及,“黄道婆”就是那个时代这一行业鼎盛的“代名词”;交通系统尤为发达和先进,“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运河开凿、航海技术、制盐业、兵器业空前发展…….可以想见,虽然号称“停滞”,但时代,一直在进步着   文学艺术领域内,中国戏剧无论是创作质量还是思想内容,在元朝都臻至巅峰状态而且,《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均创作于元末底层人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火山爆发一样涌现在这个正统文化倍受摧残的年代即使是元人最不“擅长“的诗歌形式,百年之间,也出现了四千多个诗人,存诗十三万首有多唐代至今的诗作有四十八万首,诗人2200家宋朝有诗二十七万首,诗人9000多位但是,唐宋均有300年左右的历史,相较之下,元诗从质到量丝毫不见逊色,况且它还有与汉赋、唐诗、宋词比肩的“元曲”峙立于历史长河间特别是萨都剌、贯云石、于阙、贤这样的“色目”诗人,风格奇特,卓而不群,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让人刮目相看的“异类”   十三世纪,蒙古的铁蹄声中,整个世界都在颤抖,西方人更是恶毒地诅咒这股强大的熔岩流为“黄祸”其实,从长远的历史来看,蒙古西征最有利于后来西欧诸国的崛起,因为正是蒙古人给予了当时的穆斯林世界以沉重打击,并让东罗马帝国籍此苟延残喘了两百多年特别是他们在今天俄罗斯地区的统治所造的“后遗症”,更间接地帮了西欧国家率先进步的“大忙”相较而言,北中国在蒙古崛起时受创最深,南中国由于时代汉人儒士的劝告,受摧毁的程度和被屠杀的人都相对减低许多学者疑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北宋、文明那样发达,为何都相继之于野蛮、落后的女真和蒙古?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汉文明,从政治学意义上观察,它是一种衰败的文明原始蛮族没有任何心理和政治负担,他们会不顾一切地为了抢劫和破坏向这种“先进”而又衰弱的文明发动进攻由于“先进”文明的统治内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的复杂性和联动性,其力量反而四趋分散和消解,文明最终成为“拖累”而旷日持久的备战和战争使“文明”的成本呈几何级数放大,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最终被简单而又野蛮的力量消灭掉可以想见,蒙古人乍起之时,如同那些攀越雪峰的勇敢者一样,他们尽其所能,使用全部的精力、气力和智力所以,他们把每次进攻都当作是迈向万丈深渊前的一博面对这样的进攻者,又有哪个瞻前顾后、思虑多端的“文明者”能抵挡呢?   元朝的统治,是“戒备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一种高难度艺术但是,汉文明的“高级”,最终让蒙古上层贵族因为“技术”方面的无法企及和借鉴产生了“厌恶”,最终,这种“厌恶”又蜕化为愚昧的、盲目的、不知就里的“仇视”他们既不能改造这种文明,又不能完全融入这种文明阿诺德.汤固比说过:“境外蛮族的全部文化产品都有心灵分裂的创伤”这种“创伤”,在汉文明这样一个高级而又成熟的文明面前,使得统治者既无力使本民族产生更成熟的“集体主义”意识,又没有发展出更积极的“个人主义”精神浑浑噩噩之中,大地的主人选择了酒精和??粘而成的硕大无边的“统一体”,才会形成刹那间轰然迸裂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观察,对于北方大草原呼啸而来的蛮族来讲,经济方面最容易被吸收改造,政治居于其次,而一种内敛的、高级的文化最难得以吸收文化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精神文面的格格不入,其实是元帝国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当然,凭心而论,这个巨人倒下的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就是它所处时代的“运气”太背――十四世纪前五十年,天灾不,对中?了气候地理学所造就的“黑色星期天”这几个王朝,在灭亡的时候其内部远远没有达致它们必然灭亡的衰落状态草原的沙漠化、干旱化和各种天灾把这些骑马的蛮族推向耕地,周期性的抢掠忽然变成了征服无知、蛮力加上运气,马上民族会以连他们也惊愕的速度坐在中原帝王的宝座上这一次,却是相反   “天命”如此,草原的“主人”们势必要退回草原在大溃逃的过程中,经历了最初的惘惑和不知所措之后,草原祖先们的记忆积淀和生存本能似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这些马背民族的头脑中宽广的大漠和天边的草原唤醒了他们沉睡的悟性,似乎在蜿蜒行进中和零散而又有秩序的游逛中使草原民族能变得更加警省和团结所以,不幸中的万幸,这个民族未在改朝换代中灭绝,他们以退为进,走回“长生天”的保护圈,耐心等待着下一个轮回   往事如风赫赫元帝国,既不是流星,也不是昙花,更不是遗憾可叹的是,只要是言及大元,人们总是联想那地跨三大洲的庞然巨物,追思它短暂、辉煌而又近乎“理论性”版图的骄傲,却忽略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本土中国的帝国区域内百年间曾经发生过那样多的故事,有过那样令人目眩神迷的血肉人生:   不可一世的元世祖在西南热带丛林和日本海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八思巴大和尚对帝国政治影响之深达致宗教和文字的深度;五百个美女的“主人”阿合马敛财招恨最终尸体喂狗;赵孟\与谢枋得这两个宋朝遗臣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甘充蒙古鹰犬的中国北方汉人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隐情;元成宗“天下共主”的瞬间荣光与“八百媳妇”丛林中遭受的羞辱;元武宗、元仁宗兄弟之间北族模式的帝位传授弊病留遗后世;“南坡之变”中元英宗这一年青帝王汉化改革未成而造成身死臣亡的悲剧;色目诗人萨都剌的“时代诗史”所展现的崭新诗风和震撼;权臣燕贴木儿、伯颜、脱脱、哈麻生前的不可一世和死后的凄凉寂寞;元顺帝对“大喜乐”房中术的迷狂和高丽母子对帝位的觊觎;元朝北方军阀们在关内只争“闲气”而你死我活的无意义内耗;辉煌大都城在明军潮水攻势下无可奈何的崩溃;以及,新旧帝国破坏性的更迭中,那些文学史上失踪的诗人背影……   惊回首,环宇罡风一百年元帝国虽然变成了巨大的废墟,但后来者能够更容易地在硝烟散后继承巨大的版图、辽阔的疆域、多变的统治术等等珍贵的政治遗产在那个看似野蛮的时代里,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还有其他富含革命性的文明之花,以前所未有的迅疾速度向西扩散开去   在人们对庞然帝国轰然坍塌后的陌生世界瞠目结舌之际,东西方文明和历史的新时代,已经悄悄来临
  2、 南朝千古伤心事&每思豪杰泪满襟
  DD的文天祥们
  日,我驾车从深圳到江西主要目的地,是大英雄文天祥的家乡富田
  去富田前,我先去了位于吉安县城边上的文天祥纪念馆纪念馆规模不大,非常残旧正庭之中,有一座文天祥的高大塑像,近前抚摩,似乎不是汉白玉材料,而是一种近乎化学喷塑的东西制作而成细看台座,还是台湾的吉安同乡会捐资兴建不过,这座塑像很大气,把宋朝美男子大丈夫文天祥的精神状态能展现尽致可惜的是,伟大民族英雄的纪念馆门庭冷落,只有大概五六个人参观其中,还有两个远道而来的韩国人至于国人,大多翻蹄亮掌挤到各地的旅游景点加入人肉盛宴,没有什么人想来拜祭这位民族大英雄&
   距离吉安市57公里的富田村,有埋葬文天祥尸骨的墓地非常庆幸的是,有一条乡村水泥公路,一直修到文天祥的墓地尽头由于路上一直下大雨,我本来想开到墓地所在的村子再买酒吊祭文天祥不料,进入村子,问一个妇人农户,对方说这个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子没有小卖部我说要拜文天祥,问是否有酒卖我这个农村妇女恍然,说你要拜神啊,就送给我一瓶她家自制的米酒拿着这瓶浊酒,满怀一腔敬意,我祭奠了文天祥
      文天祥的墓地非常干净、整洁,只是太岑寂了些2006年的五一假日,估计我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吊祭文天祥墓地的人我一向不信“怪力乱神”,奇怪的是,五一这天,我开车从井冈山出发,一路暴雨,可到了吉安的文天祥纪念馆时,天气忽然放晴,甚至出了太阳;再往文天祥墓地走,大概近两个小时的路程,一直是大暴雨甚至距离文天祥墓地两公里的地方,还是暴雨如泼当时,我心中暗暗祈祷,如果文丞相在天有灵,应该会保佑我拜祭时停雨果然,行至墓地,天虽然阴的厉害,却无点滴雨落刚刚拜祭完毕,开车走出两公里,忽然又降暴雨这种奇遇,让我这个无神论者感慨万千
      “红帜已歇歌声消,环宇梵音飘九霄”如今,各地动辄花数亿、数十亿的金钱修庙企业、达人、老百姓皆捐款捐物给菩萨,大家都“高兴”,安稳了,做功德了,天下太平了仔细想想,真正的“功德”,正是文天祥这样的人,是他,才保证了中国精神的不死,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不死,民族精神的不死宋朝、明朝灭亡之际,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之所以那么多人慷慨赴义,那么多人挺身殉难,绝对不是什么菩萨保佑国家,而是人的精神,是不屈的凛然,是文天祥的英雄大义所感召如果有一天,老百姓像拜佛那样开始拜文天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真正到来
     
  回想日,农历乙酉年除夕是夜,在最“物质”的中国南方城市深圳,我手持一卷宋诗品读信手乱翻,确实觉得不少宋诗书卷气过于浓厚,多数作品用典繁复,诗意平凡特别是末朝的诗作,境界狭小,诗风浮弱,诚无大可观之句忽然,文天祥一首《除夜》赫然入目: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于是,时隔725年,我,一个客居岭南的天津士子,依旧在一个岑寂除夕夜晚,为这位江西籍的中华伟男子洒下数滴热泪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在日后成为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临安城上竖降旗DD都城的陷落
  1276年,随着元军铁蹄的步步逼近,宋廷方面,已经是惊惧至极,朝中乱成一锅粥当朝宰相陈宜中派陆秀夫去平江见伯颜,表示宋朝可以向元朝称侄或称侄孙,哪怕最后“奉表求封为小国”,只要元朝能止兵,一切都答应
  伯颜仍不答应,非坚持要宋“称臣”陆秀夫归临安复命,谢太后泣言:“苟存社稷,称臣也可以”当时,谢太后等人还存幻想,以为对元朝奉表称臣上尊号献岁币,还可以保存原有境土
  入朝不久的文天祥很有远虑,他深知元人无信,上疏请谢太后允许宋恭帝的一兄一弟出临安,吉王赵g赴闽,信王赵m赴广谢太后同意,进吉王为益王,判福州;信王为广王,判泉州以驸马都尉杨镇和二王两个舅舅“提举二王府事”由此,两个娃娃王爷,也即将开始了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
  陈宜中见元人不允和议,计无所出,只得率群臣入宫见谢太后,请迁都避祸谢太后开始不允,陈宜中等人“恸哭以请”,太后终于答应,回内宫立命宦者、宫人收拾行装
  结果,等到夜晚,却不见陈宜中等人来接驾谢太后大怒:“我本不想廷都,大臣数以为请今我欲行,众人又不至,是骗我这个老妇人吗!”急怒之下,谢太后“脱簪珥,投之地,遂闭阁,群臣请见,皆不纳”其实,陈宜中本来是想转天一早成行,情急苍猝之下,忘了告知谢太后出发时间,使得太后因空等大发雷霆
  元军方面,在正月十八已经三路会师,扎营于临安以北的阜亭山,真正是兵临城下文天祥、张世杰上疏请帝室入海避兵锋,表示他们二人率守军背城一战陈宜中不许,经与谢太后商量,派人携传国玺出城交与伯颜,准备投降至此,宋廷由议和,变成了议降
  伯颜让人译读宋朝降表,结果,他对以宋恭帝名义上呈的降表内容非常满意:
  “宋国主(赵)显谨百拜言:(显)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显非不欲迁避以求苟全,柰天命有归,显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三百馀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本来,身为首相的陈宜中应亲自出城到元营议降此人奸诈加胆小,竟然在定下投降“大计”后,置帝室及??避
  ??海,以观形势
  文天??起初还想以口辩说服伯颜退军,??在,北朝(指元朝)将以本国为属国呢,还是想毁我社稷宗庙呢?”
  伯颜:“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文天祥:“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请退兵平江或嘉兴,然后再商议岁币与犒师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此为上策;如果北朝想毁我宗庙,灭我国家,则淮、浙、闽、广等地大多未下,成败还不可知,如此,兵连祸结,胜负难料!”
  出乎伯颜意料,文天祥这个“亡国宰相”如此抗言直陈,让人愠怒于是,伯颜语气强硬,以死相逼,威文天祥
  文天祥大怒曰:“我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之逼,又有何惧!”
  一句话,噎得伯颜辞屈在座元朝诸将面面相顾,数人按剑而起,大有杀文天祥之意
  伯颜见文天祥风仪俊爽&,举动不常,心知此人定是豪杰人士他呵呵一笑,遣返其他宋使,独留文天祥于元营
  文天祥大怒,数次请归,诘问伯颜:“我来此议两国大事,为何扣留我?”伯颜笑称:“请君勿怒君为宋大臣,今日之事,正当与我共之”话虽如此说,伯颜令元军两名大将率军卒严加看守文天祥
  临安方面知事不妙,驸马都尉杨镇等人忙乘间奉益王、广王两个孩童出走婺州伯颜闻讯,立刻派范文虎率军追赶
  公元1276年阴历二月初五,宋恭帝率百官“诣祥曦殿望元阙上表”,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
  伯颜取谢太后手诏,“谕天下州郡降附”的宫廷琴师汪元量为此有诗讽曰:“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请”(《醉歌•之五》)
  而后,宋廷罢遣文天祥等部勤王兵,以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此举并非实际意义,只是表示宋廷告降官员品级之高),刘钔┦嗝茉菏拢胛饧岬热瞬⒊洹捌砬胧埂保急敢柙蠖几娼“(贾)余庆凶狡残忍,(刘)钺蛐靶∪耍猿耸鼻悦拦伲(自)谓使毕即归,不以为意”
  至此,伯颜引文天祥与即将前往大都告降的宋臣共座文天祥悲愤至极,面斥贾余庆等人***,并指责伯颜失信陪坐的吕文焕充好人,从旁劝解文天祥瞠目斥之:“汝吕氏家族世代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也罢,竟肯阖族为逆,岂不羞乎!”言毕,文天祥离席而去惭怒之下,吕文焕与贾余庆等人共劝伯颜拘押文天祥,把他押往大都拘禁
  受降当日,元朝大军皆屯于钱塘江沙岸上临安宋人皆希望时节潮至,可把元兵“一洗空之”奇怪的是,本该生潮的钱塘江,竟然“潮三日不至”,真让人怀疑是否天道冥冥,听任宋朝亡国
  伯颜遣人入临安,尽收宋朝衮冕、圭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等宫廷禁物,催促全太后、宋恭帝、宗室***以及“三学士诸生”皆北行大都“入觐”(谢太后因病暂不行)为此,汪元量有诗叹曰:“谢了天恩出内门,驾前喝道上将军白旄黄钺分行立,一点猩红是幼君”
  伯颜自入临安,建大将旗鼓,“观潮于浙江又登狮子峰,观临安形势”可以说是志满意盈
  大将李庭芝在扬州闻知宋帝、宗室被掠北去,涕泣誓师,率四***夜捣瓜洲,准备夺回被俘的少帝及全太后等人元军防备森然,不果
  宋恭帝北迁大都后,被封为“瀛国公”1282年,他又被元人迁往上都(今内蒙正蓝旗)青年时代,为避免被害,赵显自求??了《百法明门论》等不少佛经至治三年,思宋亡国旧事,赵显(时法名合尊)作诗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结果有人持诗上告,元廷认为赵显其有复国招贤之意,下诏把他赐死,时年五十二宋朝以文教而兴,以文过于武而亡可叹的是,其末帝之死,也缘于一首诗,真让人扼腕低回,思索久之
  益王、广王被转移途中,刚刚投附元朝的原宋将范文虎(奸臣贾似道女婿)将兵追之甚急杨镇一时间奋不顾身,让杨淑妃的哥哥杨亮节掩护二王及杨淑妃先逃,断后,表示:“我将死于彼,以缓追兵”途中诸人狼狈不堪,无马无轿,皆徒步而逃最危急时刻,二王等人躲于山中七日,断水绝粮,几乎饥渴而死凑巧的是,宋朝统制张全与数十军卒恰好往南逃,于是众人汇合,一同逃奔温州不久,宋臣陆秀夫等人闻讯追至,并召陈宜中来见
  于是,众人推益王赵显为天下兵马都元师,“檄召诸路忠义,同奖王室”张世杰在定海接报,率军来赴
  本来,元朝已经在实际上灭亡了,元军诸将皆不愿再驰往南荒继续战斗,元朝行省官员也大多想放弃肇庆、德庆、封州、梧州等地,认为那些地方地处僻远,没有太大军事、政治价值大汉奸史天泽的长子史格当时任广西宣慰使,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在两广一带弃戌,并上疏,为之分析天下形势,认定穷寇必追结果,元朝最终向当地增兵益戌,致使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很快破灭
    苦战扬州的英雄DD李庭芝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大都途中,至镇江,趁看守不备,又有手下侠客杜浒等人相助,文天祥连夜逃出,跑到真州时为安抚使的苗再成闻讯开城迎接,喜极而泣,表示说:“两淮之兵足以兴复国家,只因二帅关系不睦(二帅指李庭芝和夏贵,当时苗再成还不知夏贵已降元),如能合纵连横,一心抗敌,取胜不难”文天祥闻言也很兴奋,问:“苗安抚您有何计策?”苗再成答:“当今之计,先约淮西兵直趋建康,元军闻知必调集部队阻挡我趁此机会可指挥淮东诸将,以通州、寿州之兵攻袭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扬子桥,以扬州兵攻瓜步,再以水军直捣镇江,同时举兵,大张声势如此,湾头、扬子桥一带,元兵留守不多,当地人又多盼我大军返攻,肯定能一举克之然后,三面合攻瓜步,我本人指挥水军自水上进逼,瓜步必能攻下如取瓜步,以淮东兵入京口,淮西兵入金陵,扼断元军归路,定可擒其主帅,收复失地”文天祥闻言,非常赞许,忙写信给死守扬州的李庭芝,并派出信使四处约结未降的宋将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战乱四起,信息不通,文天祥本人先前参加与元军的“议和”,致使李庭芝对他本人存有极大的戒心和误解宋军又有败兵逃归扬州,报告说元军派投降后的一个丞相到真州说降接到文天祥书信,李庭芝认定说降的“丞相”肯定是文天祥,并忖度文天祥是以计诱他出扬州,然后趁机让元军来攻于是,李庭芝派人送密信,命令苗再成杀掉文天祥
  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元人派来诱降的奸细,又不敢违背李庭芝的命令,就亲自把文天祥骗至真州城外,示之以制置司“格杀勿论”的命令,让文天祥自寻出路回城后,苗再成不放心,怕文天祥真是元军招降的奸细,派出两路人试探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两路人佯装出城降元的溃兵,向文天祥打招呼文天祥不知是苗再成试探他的“计谋”,苦口婆心以忠义苦劝要外出“降元”的士兵为国尽忠,两路士兵大受感动,不仅没有杀文天祥,反而为他们一行人带路直到扬州城下
  四鼓时分,文天祥诸人抵至扬州城门,赫然见到四周贴了数张悬赏捉拿“文丞相”的告示,写明了“死活皆赏”,“众人相顾吐舌”,只得窜身向东,准备从海道逃走途中,又遇络绎不绝开拔的元兵,一行人慌忙躲入烧毁的墙壁中潜伏藏了两、三天,几个人差点饿死,幸亏遇见几个樵夫,乞得几口干粮得以幸免逃至板桥,元军忽至,一行人又窜入灌木丛中元兵看得真切,往灌木丛中射了一阵乱箭,并活捉了杜浒等三、四个人幸亏捉人的元兵是汉军,得了杜浒等人的银两后就偷放了他们几个人回到原地,把饿得已经奄奄一息的文天祥用木棍制成的简单担架抬至高邮稽家庄当地庄主是位义士,派人护送文天祥等人先至寿州,然后由通州入海,一行人终于得达温州
对于此次嫌猜、历险,文天祥有《出真州》诗十三首感怀,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苍惶和狼狈:
  出真州1
  &早约戎装去看城,联镳壕上叹风尘谁知关出西门外,憔悴世间无告人
  &出真州&2
  &扬州昨夜有人来,误把忠良按剑猜怪道使君无见解,城门前日不应开
  &出真州&3
  &琼花堂上意茫然,志士忠臣泪彻泉赖有使君知义者,人方欲杀我犹怜
  &出真州&4
  &秦庭痛哭血成川,翻讶中行背可鞭南北共知忠义苦,平生只少两淮缘
  &出真州&5
  &一别迎銮十八秋,重来意气落旄头平山老子不收拾,南望端门泪雨流
 ? &天地沉沉夜舟,鬼神未觉走何州明朝遣间应无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出真州&7
  &人人争劝走淮西,莫犯翁翁按剑疑我问平山堂下路,忠臣见诎有天??州&8
  &千金犯险脱旃裘,谁料南冠反见雠记取小西门外事,年年上巳哭江头
  &出真州&9
  &荒郊下马问何之,死活元来任便宜不是白兵生眼孔,一团冤血有谁知
  &出真州10
  &戎衣啧啧叹忠臣,为说城头不识人押出相公州界去,真州城里榜安民
  &出真州11
  &有客仓皇欲赴壕,一行性命等鸿***白兵送我扬州去,惟恐北军来捉逃
  &出真州&12
  &瓜洲相望隔山椒,烟树光中扬子桥夜静衔枚莫轻语,草间惟恐有鸱鹗
  &出真州13
  &真州送骏已回城,暗里依随马垛行一阵西州三十里,摘星楼下打初更
  公元1276年夏六月,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赵g为帝,改元景炎进封皇弟赵m为卫王升福州为福安府以陈宜中为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直学士不久,文天祥赶至,诏拜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由于陈宜中主持“国事”,文天祥怕引起内部纷争,&对右丞相一职“固辞不拜”小朝廷便授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
  众人出计献策,下诏各地,以图兴复恰于此时,留于江南的故相留梦炎“响应”元朝招唤,自动出降,充当新朝鹰犬爪牙
  扬州方面,李庭芝凛凛忠臣,一直浴血死守
  李庭芝,本汴梁人,十二世同居一门,号“义门李氏”北宋末期战乱起,李氏家族迁至应山金国被灭后,襄汉之地兵戈四起,李氏又徙随州宋将孟珙守江南时,李庭芝乡试不中,弃文就武,谒见孟珙由于李庭芝相貌魁伟,孟珙一见奇之,马上提拔他充当军中将校,才能尽显淳佑年间,李庭芝又考中进士,得功名后,复入孟珙府幕,成为高级参谋孟珙去世前,上表朝廷荐贾似道代替的军职,又向贾似道推荐李庭芝由此,可见李庭芝与贾似道二人渊源不浅,但这种关系并不能以之来判别二人人品的忠奸感恩孟珙知遇之恩,李庭芝弃官不作,扶孟珙灵柩归葬,并为其守墓三年贾似道掌国后,李庭芝得展大才,一直为效力疆场鄂州第一次解围,当时的宋理宗亲自下诏任李庭芝为两淮制置使,开府扬州后来,大草包范文虎一败再败,襄阳失陷,李庭芝曾一度被贬由于元军咄咄逼人势迫,宋廷很快就重新启用李庭芝,诏令其制置两淮
  为了专心守淮东,不存私心的李庭芝上书请夏贵分任淮西事务德佑初,贾似道兵溃芜湖,沿江诸郡宋军守将逃的逃,降的降,李庭芝不为所动,多次斩杀元朝劝降的使人,固守扬州
  元军攻陷临安后,命谢太后与宋恭帝相继“下诏”,派人持至扬州城下喊话,让李庭芝开城投降李庭芝登城高呼:“我奉诏守城,从未听说过有诏旨要臣子献城投降的!”
  不久,宋恭帝等人北迁,谢太后又写亲笔诏书,表示:“先前诏谕爱卿向大元纳款,日久未报,不知是否明悉吾意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大元,爱卿固守扬州,不知是为谁守城?”李庭芝立于城头,静听城下使者宣诏已毕,并不答应,下令城上守军以劲弩向使者一行人发射,立毙一人,余皆慌忙退走
  不久,他又派姜才出军,想从元军手中夺取少帝及全太后,不果,“复闭城守”
  宋朝守将夏贵降元后,元军统帅阿术玩心理战,尽驱身着宋朝军服的淮西降卒至扬州城下,“旌旗蔽野”当时的场面既壮观又令人气愤,数万宋军降卒身着齐整的军服,排列整齐,在扬州城下立定,一言不发望向扬州城头在他们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元军骑兵,皆手执利刃,虎视眈眈
  见此情状,李庭芝惨然一笑,对身边幕僚说:“我只有一死报国!”
  阿术见扬州城上没动静,忙遣使者持诏书招降李庭芝命士兵开城门,迎入使者然后,李庭芝命人把元军使者押上城头,当着数万淮西降兵与元军骑兵的面,一刀砍落使者的人头扔下,并焚烧了招降的“诏书”阿术无奈,只得暂挥兵回返
  不久,见元军势盛,宋朝的知淮安州许文德、知盱眙军张思聪、知泗州刘光祖等人,皆以粮尽为由向元军投降
  李庭芝在扬州城内括栗以充军食“栗尽,又令官人出粟;又尽,令将校出粟,杂牛皮、z稗以给之”胶着相持之间,食尽粮绝,宋军将士中甚至有杀子充食者,“然犹力战不屈”
  元朝统帅阿术不仅从水路断绝高邮方向的宋军运粮船,又在陆路邀击宋军运粮兵卒,杀死宋军数千,最终完全断绝了扬州守军的粮草供应
  在此情况下,为了能使扬州降附,阿术又派人从大都的处取得特赦诏书,“赦(李)庭芝焚诏、杀使之罪”,当然,元军这次不敢再派人送入城中,只敢城下喊话,以箭射诏书于城上李庭芝看也不看,命人立焚诏书于城上   听闻赵g即位消息,李庭芝响应勤王诏,留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他与大将姜才率七千兵座突围奔??刚刚率兵出城,朱焕就以扬州向元军投降阿术一面分派精兵入扬州,一面指挥劲骑追击宋军,沿路杀掉千余人李庭芝所将宋军腹空体乏,好不容易进入寿州,被元军团团包围
  阿术入扬州后,俘虏了李庭芝的妻儿,命人押至寿州城下,向城头喊话招降大将姜才因病重不能出战,宋军只得死守孤城
  李庭芝本人对妻儿被俘并不理会,仍在城内指挥抵抗结果,泰州裨将孙贵等四人知扬州不守,又见元军四涌如潮,大惧之下,这几个败类开北门纳元兵入城,向元军投降
  知事不济,李庭芝情急之下冲出户外,投入府院的莲花池中自杀水浅,李庭芝自杀未成,被元军生擒病重之中的大将姜才也被活捉,与李庭芝一起被押回扬州
  阿术见二人,责斥二人坚守不降,姜才大骂道:“胡奴,不降者我也!”这句话说得不假,扬州被围的最后关头,李庭芝曾召姜才一人议事,大概是想商量以诈降之计突围,姜才大呼:“相公不过忍片时之痛耳!”坚决不同意诈降,要光明磊落去赴死
  李庭芝自有大帅风度,傲立一旁不言阿术爱惜二人才勇,仍想劝降,姜才骂不绝口最终,站在一旁的以扬州献降的叛贼朱焕上前进言:“扬州自用兵以来,积尸遍野,皆李庭芝与姜才所为,不杀之何待!”  于是,元军命军士押二人于扬州闹市李庭芝首先被斩首临刑,大英雄神色怡然姜才被剐杀,仍旧骂不绝口剐刑严酷,时间又长,其间,降元的老匹夫夏贵也来看热闹,姜才切齿嗔目,骂道:“见我如此,老贼你能不愧死!”&(夏贵这个老匹夫以淮西之地归降元朝,时年已过八十由于他降元,在《宋史》中无传;他降元后,又无事迹,故《元史》中也无传夏贵此人,人品虽不好,但二十年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终日与元军角战,攻略八方,战阿术,败董文炳,斗刘整,敌伯颜,半壁河山之苟延,实有他一大份功劳当然,比起吕文焕、范文虎、刘整等人,夏贵延至宋亡后方降,似乎有可取之处,但五十步何可笑百步!此人不能守义徇节,保全初志,致使数十年功业付之东流夏贵苟活才两、三年,即生病而死时人讥讽他为臣不忠,作诗曰:“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呜呼夏相公,万代名不朽”另外一首诗更直白,指斥其在元人许其以淮西一道“养老”的利诱下而投降的丑恶:“节楼高耸与云平,***谁能有此荣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不因***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相比文天祥、李庭芝、李芾等忠烈宋臣,夏贵老将白忙了半世,最后关头掉链子,确实让人可发一叹)     两位英雄慷慨就义之时,扬州人民“闻者莫不泣下”   破扬州后,元兵集中兵力猛攻真州众寡如此悬殊,趁天降大雾,宋军参谋赵孟锦率少数宋兵忽然击袭元军大营,趁乱杀死不少元兵可叹的是,大雾不久即散,元军望见宋军人少,立刻来了精神,组织反攻,赵孟锦登舟败走之际失足堕水而死元军乘势攻城城破后,安抚使苗再成血战,力竭而死此后,通州、滁州、高邮军等相继降元,淮东尽失
3、江西的游击苦战DD文天祥的最后努力     文天祥到福州后,本来提出要回温州组织舟师,由海道而进收复两浙陈宜中不同意,文天祥只得作罢陈宜中的想法,是放弃温州,把大本营全移至闽地,欲依靠张世杰收复两浙以自洗其先前弃都亡命之罪出于这种私心,他当然不想与平起平坐的文天祥立功于是,陈宜中就把文天祥外派,让他在南剑州开府,招募士兵   在福州的短暂准备期间,九死一生的文天祥把先前所写的诗歌编为一集,名《指南录》,皆为向南奔君的纪实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文字字带血,句句含悲,特别是文天祥所写的?:    德v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不久,文天祥转战至汀州,派赵时赏率一部军士去取宁都(今江西境内),派吴俊章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同时,在江西坚持抗元的刘洙等人闻文天祥开府,纷纷提兵来会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集结部伍,自梅州出江西,吉州、赣州坚持抗元的宋军皆来赴,合军收复会昌县八月间,文天祥部下赵时赏等人分道攻取了吉、赣周围的不少地区,把赣州包围起来闻听文天祥在江西声势大震,衡山、抚州等地残余宋军也纷纷加入进来,一时间士气高昂   元廷闻报,非常紧张,忙在江西置行中书省,以塔出为右丞,敏珠尔丹(又译“麦术丁”)为右丞,李恒为参知政事,下决心扑灭江西的反元宋军   九月间,在元军诸道四出江西的同时,元将李恒自将一军精骑,出奇不意地向身在兴国的文天祥发起进攻文天祥没有料到李恒这么快就杀到,猝不及防,慌忙应战,首战不利   听说邹h部宋军有数万屯于永丰,文天祥携败兵向永丰方向败退结果,行至半路,正遇上被元军杀得大败而逃的邹h部队,双方相遇,慌不择路,便又汇合一处,夺路接着跑   逃至方石岭(今江西吉安东南),率少数兵士殿后的宋将巩信与元兵短兵相接,殊死格斗,相战多时元将李恒疑有伏兵,鸣金收兵良久,见山后并无声息,李恒才敢率元兵呐喊杀入结果,见巩信端坐一巨石之上,仅剩的十余名残兵立其左右,嗔目怒视元军李恒忙命放箭,箭雨密集,巩信等人屹立不动,中箭如猬,至死不仆   文天祥逃至空坑(仍在吉安境内),军士多散,身边只有杜浒,邹h等几个人相随宋将赵时赏为使文天祥等人有时间逃走,他故意令人用肩舆把抬上,大摇大摆、不慌不忙地行走元军大队士兵追至,持枪挺刀,喝向肩舆之上是何人,赵时赏朗声答言:“我姓文”元军大喜,以为生擒了文丞相忙令数百人看守,把赵时赏押至隆兴一路上,多有五花大绑的文天祥僚属被押至肩舆前,元军迫使赵时赏(以为他是文天祥)辩认,皆被赵时赏“不屑”斥喝:“小小牙官,抓这种人做什么!”由此,“得脱者甚众”即使如此,文天祥本人的妻儿皆被元军抓住,被李恒送往大都途中,文天祥二子皆不堪折磨,病死于道中&   不久,得知被抓的“文天祥”乃赵时赏,李恒气恼,立即斩杀赵时赏乃宋朝宗室子弟,临刑大笑,慷慨就义   文天祥逃脱后,辗转至南岭,重新集结队伍   身在石冈州的小皇帝赵g因奔波惊吓,患病而死,时年十一众臣便拥卫王赵m为帝,时年八岁文天祥闻新主即位,上表自劾江西败兵之罪,并请入朝觐见恰值军中发生瘟疫,文天祥身边刚刚聚集的残军一下子病死不少,其老母与长子也相继染病而亡,雪上加霜,亡国丧亲,大英雄痛不可堪   公元1278年(帝m祥兴元年)年底,文天祥屯军于潮阳,邹h&、刘子俊等人率众相会由于当地盗贼陈懿、刘兴为害一方,形同割据,文天祥便先向这两个巨盗发动进攻,杀掉了刘兴,却漏跑了另一个匪首陈懿陈懿海盗出身,马上投降了正率舟师由海路入潮州的元军大将张弘范熟门熟路,这个强盗头子为元军充当向导,在潮阳大举登陆众寡不敌,文天祥败走海丰   张弘范之弟张弘正率一部精骑,穷追不舍逃至五坡岭(今海丰以北),文天祥一行人正喘息想吃口饭,张弘正的元军骑兵猝然杀到,宋军来不及接战,多数被杀,文天祥被生擒情急之下,他忙掏出一直随身携带的冰片自杀,由于存放日久,药效丧失,文天祥自杀未成宋将邹h刚烈,未待元兵近身,以佩刀自刭而死   宋将刘子俊在附近也被另一部元军抓获,他忙大叫,自称是文天祥,冀以缓兵,想使文天祥有机会再逃走结果,两部元军抓了两个“文天祥”,“相遇于途,各争真伪”,都坚称是“文天祥”元将唤至几个宋军俘虏,边问边杀,终于得知了他们要抓的真文天祥然后,元军在当地架起大锅,烹杀刘子俊烹刑残酷,使人慢慢煎熬而死,刘子俊一直骂不绝口,至死不屈   文天祥被押送到潮阳,见张弘范元兵叱之下拜,文天祥不屈张弘范虽是元朝得力鹰犬,内心也敬佩这样的铮铮男儿,叹赞道:“真忠义人也!”命左右为文天祥释缚,待以客礼文天祥固求一死,张弘范不许由于宋军势力还未尽灭,张弘范深知文天祥还“有用”,命人把他拘于军船之上,好吃好喝,严加看管     靖江的誓死抵抗DD马与娄钤辖    伯颜占领临安后,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g为帝为了彻底根除流亡政权,元廷一面下令诸将入闽追击二王,一面派大将阿里海涯领数万元军,大举进攻广西   静江(今桂林)府守乃宋将马,他总领屯戌诸军,兼掌广右经略司,一直坚持抗元阿里海涯初定湖南,就曾派人携信劝降,被马立即杀掉临安失陷,谢太后派僧人持手诏到靖江劝降,也被杀掉劝降不成,阿里海涯只得率元军对广西进行武力强攻进至严关,见大山夹峙,中间窄道已由马严加防守,知不可破,阿里海涯只得率一部偏师迂回至平乐,溯漓江而上,过临桂,然后掉头北进,与屯于严关之前正和宋军相持的元军主力前后夹击马兵少不支,顽强抵抗后,退保静江   阿里海涯亲自写信给马,答应对方投降后,会立授广西大都督一职见计不成,阿里海涯又请“降手诏谕之”,马做事果绝,焚诏斩使,坚决不降   狂怒之下,阿里海涯挥元军攻城静江依水为固,确实易守难攻元军猛攻三个月,前后百余战,死伤无数,仍不能克城1276年年底,阿里海涯在当地汉奸建议下,筑起大堰,“断大阳、小溶二江以遏上流”,又掘开东南埭坝引干靖江护城河水由此,元军终于能进抵城下,大竖攻具,展开人海战术进攻元军蚁附登城,宋军死战,不支,战溃   马见外城破,率军闭内城拒斗,又被破马仍坚持,领数百军士与元军巷战杀伤多人后,马手臂受重创,依残壁犹头,被蜂拥而上的元军杀害,“断其首,犹握拳奋起,立逾时始仆”,忠烈之气,难以言表   城中的宋将黄文政拒战力竭被生俘,大骂不屈,元军残酷,先断其舌,后割其鼻,继之又砍断他的双膝黄文政喷血含混,至死骂声不绝   邕州(南宁)方面,主将马成旺其及子马应麟胆怯,未待阿里海涯攻城,即以城献降惟独马部将娄钤辖率二百五十个宋军,坚守月城不降阿里海涯见状大笑,对左右讲:“小小月城,何足进攻!”下令元军把月城团团包围,准备以饥渴交困的方法最终逼降娄钤辖   缺水缺粮十多天后,娄钤辖立于城墙上向外高声呼道:“我们饿极,不能出降如果能送我们一些食物,吃饱后当听汝等处置”阿里海涯大喜,忙命人送去活牛数头,米数斛   东西运到城门,宋军一位小校打开月城城门,收取牛米后,立即又关闭了城门   元兵元将大讶,均登高临视但见饿极的宋兵立刻分取生米,烧火蒸饭米还未熟,诸士卒军将皆以手抓取,一面吞吃半生不熟??一顿豪食之后,吃饭的宋军忽然呜角击鼓,集结队伍   元军大惊,以为宋军要出战,整个军营上下立刻束甲持兵,如临大敌   结果,娄钤辖下令二百多名士兵聚集在一个巨炮周围,握手而立,堆满火药后,纵火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堞皆崩,烟气涨天”,城外围城的元兵也被震死不少   火熄后,元军入视,娄铃辖等二百多精忠之士“灰烬无遗”   狂怒之下,阿里海涯下令屠城,把邕州人民杀戮无遗有七百多人先前在双方交战中逃入西山,阿里海涯派人招降,许以不杀,结果,“七百人皆自杀,无一降者”   此后,广南西路十五州,皆由元军占取但静江、邕州的宋朝守将和人民的顽强抵拒,真正可歌可泣     重庆的五路被??年),元军在向临安进逼的同时,为防四川宋军出援,下令东西川行枢密院统领大军主动进攻四川时任宋朝四川制置副使的张珏??元东川行院的治所青居城,并乘元军回救之机,派猛将张万率水军由水上入重庆增??相观望逗留之机,张珏又派出军队收复了泸州,杀掉降元的原宋将梅应春以及元将熊耳,并俘虏了不少元将家属在此情形下,元军不得不从重庆撤围年底,张珏命手下将领王立守卫钓鱼城,他本人入重庆指挥,??景炎二年),元军重新收取涪州同年冬,元军又破泸州深知四川的战略重要性,亲自下诏向四川增兵数万,命西川行枢密院使不花率数万元军再攻重庆不花抵达重庆附近后,分兵布将,把重庆围个密不透风元西川行院副使李德辉亲笔写信招降张珏:“君之为臣,不亲于宋之子孙;合之为州,不大于宋之天下彼(宋朝)子孙已举天下而归我(元朝),汝犹偃然负阻穷山,而曰忠于所事,不亦惑乎!”这个元廷的汉人鹰犬所述,其实也不无道理   张珏不答,悉力指挥宋军守城1278年(祥兴元年)正月,张珏派一部宋军出击,被元军杀个干净不花本人抵至城下,指挥诸将攻城元军汉将汪良臣大造云梯、鹅车等攻城器械,亲自冲锋登城张珏立于城墙,指挥守军激战混战之中,汪良臣身中四箭,元军未能占得任何便宜转日,张珏又率军出城,与元军猛将也速答儿在扶桑坝(今重庆以东)激战,不料汪良臣等人带兵从后夹击,宋军不支,大溃,张珏率残兵复入重庆城死守   当夜,宋军都统赵安向元军献城投降张珏闻讯悲愤,率余兵巷战,同时派人索取鸩酒想自杀,不得而已   苦战一夜,张珏只得率几个亲随和家属乘船顺流想奔往涪州方向船开不久,张珏突然为不能死于重庆而后悔,用手中大斧猛砍舱底想举家自沉,被船工夺去斧头扔入江中张珏又想跳江自杀,为家人所挽持,不得死半路,张珏所乘船为不花手下的元军水师邀击,张珏被俘   攻陷重庆后,元军一鼓作气,齐集大军进攻当年蒙哥汗被打死的钓鱼城宋将王立自1276年底起开始守城,奋战两年多,最终不支,在得到同意不屠城的允诺下,王立于1279年四月终于出降大名鼎鼎的钓鱼城,终于落入元军手中从此,川蜀广大地区皆落入元朝版图   张珏被元军押至安西(今西安)赵老庵,他的一名老友前来探望,对他说:“您为宋室尽一世,以报国家今日行至此处,纵然能不死,活下去有什么意义呢?”张珏闻言颔首   待老友走后,趁元兵看守不备,张珏解下弓弦,自缢而死,最终殉国而不降元   从窝阔台开始,蒙古军队就多次攻入四川端平年间,蒙军曾陷成都等五十四州郡,铁骑到处,屠城放火,杀人无算,流血有声,仅成都一地就曾杀汉人一百四十万,“城外荡荡为丘墟,积骸飘血为田里”经蒙古兵士几十年间的反复入侵,四川到处“遗墟败棘,郡县降废几半”(《青容居士集》)时代,虽屠城方面有所收敛,仍旧杀人无数,把大数四川蹂躏得面目全非
4、悲壮的山之役DD陆秀夫与张世杰     公元1277年,九月,为和当时在江西的文天祥相呼应,张世杰派出十万大军,遣两位都统率领,想克复建昌结果,宋军遭遇元将李恒,宋军大败   元军进逼,又破建宁府、邵武军,陈宜中、张世杰等人不得不奉幼帝及卫王与杨太妃登舟逃跑当时,宋方有军人十七万,民兵三十万,还有从两淮战场撤退下来的残兵一万多,共近五十***马,乘战船从海上撤退   半路,宋船与元军水师相遇,由于当时大雾,又值傍晚,元军竟然没有发现浩浩荡荡撤退的宋军海船这只残军,终于暂时逃过一次大劫   行至泉州泊岸,驻守当地的安抚使蒲寿庚前来谒见,并请幼帝驻跸泉州张世杰不放心,没有答应这位蒲寿庚乃阿拉伯商人后裔,世居泉州,“提举市舶,擅利者三十年”,家趁人值,不仅仅有军职,还是当地豪富之首当时,张世杰身边的参谋人员就劝说,应该趁谒见之机把蒲寿庚留下,或趁势收取他辖下的数百艘巨大的海船,留作军用张世杰没远见,不听,很快就放蒲寿庚回泉州   不久,由于宋朝的撤退人员太多,舟船严重不足,张世杰部下宋军出掠蒲寿庚的船只,并没收了船上的金银财物闻此,嗜财如命的蒲寿庚大怒,突然宣布降元,并在泉州城内大杀赵宋在当地的宗室以及士大夫几千人   陈宜中等人着慌,忙拥宋帝乘船逃往潮州拥军在外的张世杰自将淮兵进讨薄寿庚,这个狡猾的阿拉伯商人闭城自守,始终不出战不久,元军来救泉州,张世杰只得退军浅湾   元军不依不饶,猛攻浅湾,张世杰不敌,奉宋帝逃往秀山由于军中流行疫症,兵士病死不少,张世杰又奉宋帝逃往井澳   陈宜中见势不妙,遁往占城(今越南中部)以避兵锋   宋少帝赵g至井澳,忽遇飓风,其所乘巨舟被巨浪击翻,小孩子几乎被淹死,惊悸成疾过后,张世杰点算兵数,发觉死者过半   由于元军穷追不舍,众人拥宋帝入海而逃,在海上又被元军大败一场,宋帝的舅舅俞如也被元军生俘残军本想拥宋帝入占城,因风大而不行   公元1277年五月,宋帝赵g病死于石冈州“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挺身而出,劝阻道:“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置其何地!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备,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立国?”于是,众人拥立年方八岁的卫王赵m为帝,改元祥兴   由于当时陈宜中外逃占城不归,陆秀夫与张世杰一内一外,共辅幼帝   陆秀夫,字君实,盐城人景定年间,陆秀夫得中进士当时,状元是文天祥,二甲第一名是日后绝食殉国的谢枋得,陆秀夫名列二甲第二十七名,“忠节萃于一榜,洵千古美谈”李庭芝闻其名,辟为幕僚陆秀夫为人,“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矜庄终日”故而深得李庭之器重德佑元年,元军侵逼江南甚急,军中文武僚属多遁逃,惟独陆秀夫等数人始终坚守岗位感动之余,李庭芝荐其入朝,累官至宗正少卿德佑二年,陆秀夫不畏艰险,亲入元营议和二王逃温州时,陆秀夫闻讯追从,与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g由于陆秀夫久在军中任高级参谋,陈宜中开始时还常常向他咨询行军意见不久,陈宜中恨陆秀夫梗直,就阴遣言官弹劾他,罢陆秀夫于外张世杰闻知,写信斥责陈宜中说:“现在什么时候了,还动不动以台谏罢斥正人!”陈宜中害怕手中握兵的张世杰,慌忙把陆秀夫召还于朝中当时,朝廷草创,君臣播越,陆秀夫每临朝会,“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湿,左右无不悲恸者”高风亮节,是宋朝具有高尚情操的真士大夫   七月间,张世杰等人奉宋帝驻泊于新会的山山位于今天广东新会南端,北扼海港,南连大海,西面与汤瓶山对峙如门,“每大风南起,水从海外排闼而入,怒涛奔突,浪涌如山”,半日皆有潮,实际上是舟师屯结的险地张世杰人虽然忠勇,但确实没有什么军事才略,“以为天险可守,乃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三十间,军屋三千间……时官、民兵尚二十余万,多居于舟,资粮取办于广右诸郡、海外四州,复遣人匠,造舟辑,制器械,至十月始罢” 时任元朝江东宣慰使的汉将张弘范立功心切,他回大都入觐,建议说:“张世杰立广王(赵m)于海上闽、广响应,宜派大军剿灭,免留后患!”大喜,立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之日,张弘范这个蒙古鹰犬深知韬晦之策,假意推辞主帅之职:“国朝军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乃汉人,恐乖节度,愿陛下派亲信蒙古大臣为帅,与我一道南征”深知张氏家族二世为蒙古效命,赐锦衣、玉带以表示对他的绝大信任张弘范不要锦衣、玉带,提出:“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如能得陛下赐以剑甲,则为臣可仗圣上威灵,令行禁止,无往不克!”闻言壮之,赐张弘范尚方宝剑,表示:“剑,汝之副也有不用命者,以此处之!”于是,张弘范荐李恒为的副手,至扬州后,发水陆精兵二万,分道南下   元军舟帅四至,从海道攻袭漳州、潮州、惠州等地,数败宋军,并最终在海丰生擒了文天祥步军方面,元将李恒越过大庾岭,攻占广州   节节失利之余,张世杰本人也从潮阳港乘舟入海,退保崖山   张世杰手下有谋士相劝:“北兵以舟帅堵塞海口,则我军进退失据,不如率先主动出击,占据海口要地如果得胜,国之福也;如果不胜,犹可西走”   张世杰思之良久,自忖宋军久漂海上,士卒离心,怕主动进攻失败后,会导致军卒立刻溃散,便表示不同意“频年航海,何时可已!今须与北军正面一决胜负!”于是,他命人焚毁岸上所建数千间简易房屋,把千余艘大船牢结成一字阵,沉锚于海,“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栅如城堞,奉宋帝居其间”,以必死之态,以求决战   此前,宋军已被阿术纵火烧船而得惨败,张世杰不汲取教训,仍旧出此下策,真是天时人事,均使宋朝一步一步踏向覆亡深渊当然,张世杰已考虑到既是族弟又是敌将的张弘范火攻的可能性,命人在战舰外皆涂满厚厚一层湿泥,又“缚长木以拒火”   1279年正月,元军统帅张弘范指挥元军进攻   山以北水浅,元军大舟怕搁浅,便从崖山以东转而南驶,入大海后,从海口进薄宋军水城同时,元军又出奇兵,断绝宋军陆上的汲水之路由于宋军船大阵牢,元军水军冲撞不成,张弘范就派人在木柴上浇上膏油,乘风纵火甭说,由于张世杰事先派人在各船外层涂泥,元军火攻并未得手   猛攻不成功,张弘范派在军中任职的张世杰外甥三入宋营,劝降这位族兄虽与张弘范同族,又有外甥相劝,张世杰仍旧凛然正气,对外甥说:“我知道,如果投降,不仅能保命,还能得享富贵荣华但我已经立下誓愿,定以死报答宋恩,此志难移!”   见张世杰外甥说降不成,张弘范又逼??我不能捍卫父母社稷,却教人背叛父母社稷,绝对不可能!”张弘范再三催迫,文天祥便当其面书写《过零丁洋诗》示之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不??降书   即使如此,张弘范仍派人多次临阵向崖山宋军喊话:“汝陈丞相(宜中)已逃,文丞相(文天祥)已被执,汝等又欲何为!”崖山士民皆不答只得喝海水,皆困于呕泄,战斗力剧减即使如此,张世杰仍率宋军与元兵“旦夕大战”不久,元将李恒也将兵自广州来会,与张弘范一起合攻山之北本来,元军诸将建议居高临下,发炮狂攻宋军水城张弘范不同意,怕炮击后宋军散舟,浮海分逃,不??势后,建议元军合力与宋军水帅“相直对攻”   阴历二月初六早晨,张弘范分元军诸将为四军,相距里许,张弘范与李恒自当一面,乘潮退之时,李恒一军自北而南,顺流乘舟直杀宋军水寨张世杰自将淮兵,殊死抵拒   战至日中,潮水又涨,元军南面一军又乘流而进,“(张)世杰腹背受敌,战益力”李恒虽勇,仍不能胜   张弘范施计,命人以布障把其指挥大舰的四面遮蔽严实,又令船上将士伏盾埋伏,然后大奏音乐张世杰误认为元军休军要聚宴,精神上稍稍有些懈怠宋军将士刚刚喘了口气,忽然见张弘范的指挥舰忽然冲击宋军左侧水寨山栏宋军齐发弩箭,全部射在了大船的布障上估计宋军箭矢已尽,张弘范下令撤去布障埋伏的元兵矢石俱发,压制住宋军气势后,纷纷跳上宋军阵左最大的堡垒大舰,攻陷水寨一角   元军诸将乘势,呼声震天,纷纷冲入水寨,杀人斩帆,不可遏制张世杰见状,知大势已去,便抽调精兵入中军见状,宋军诸军大溃,翟国秀等数位宋将解甲向元军投降   时值薄暮时分,“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辩”张世杰派军士划小船至小皇帝所在的大船,想接他向外逃走陆秀夫“恐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赴”接应之人无奈,只得返回张世杰处复命张世杰无奈,率十余艘战船,保护杨太妃突围而去   喊杀阵阵,烟火四溢,陆秀夫见少帝所居舟船甚大,诸舟环结,逃走难比登天于是,他先驱直的妻儿跳海,然后,他入船舱,把小皇帝抱上船头,叩头再拜,泣言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小孩子惊惶,根本不明白周遭发生什么事情   哀嚎之余,陆秀夫把小皇帝背在身上,毅然纵身蹈海,上演了王朝最后悲壮的一幕   至此,宋朝终于亡国七天之后,山一带海上浮尸十余***元军乘船在尸堆中觅取财物,发现一小孩尸体,衣***衣,肤色白皙,身上有玉玺军卒忙进呈玉玺,张弘范知是宋朝小皇帝尸体,派人往取,遍寻不获至此,他才敢上报,称宋朝末帝已溺死于海上   崖山宋军惨败,被拘于元军舟中的文天祥对全部过程看得一清二楚,心如刀割为此,大悲之余,他作诗壮描他当时的心情和所见所闻:   《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咫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o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兹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后来,遗民林景熙有《题陆秀夫负帝蹈海图》一诗,对陆秀夫大义殉国之举表示了无比崇高之情:   “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存中兴年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髯直上天板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   杨太妃逃亡期间得知赵m死讯,拊膺大恸:“我忍死间关至此,只为赵氏一块肉耳如今绝望矣!”言毕,纵身赴海自杀   张世杰率残余宋军,本想奔占城,但军中多广东军卒,不愿前往无奈,张世杰不得不调转船头,收集溃兵,游荡于沿海不久,忽遇飓风,将士心劝张世杰靠岸这位豪杰一声长叹,大叫“无以为也!”于是,他登上柁楼,燃香祈天:“我为赵氏,仁至义尽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当时不死,只望敌兵退后,别立赵氏后人以存社稷今又遇此,岂非天意!”飓风狂刮,巨浪涛天,舟船全部倾覆,张世杰及残余宋军均溺水而死   痛定之后,文天祥又有《哭山》一诗:   宝藏如山席六宗,楼船千叠水晶宫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早来朝市今何处,如悟人间万法空   大宋王朝,在的眼前覆灭,不得不让大英雄顿起人生如梦之感此情此景,无论是谁,都有产生万念俱灰的悲凉
  5、 &&留取丹心照汗青DD文天祥的最后岁月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其人“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是个魁伟白皙的美男子二十岁时,文天祥举进士,对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为题,洋洋万言,一挥而就宋理宗奇其才,大喜,钦点文天祥为第一,成为御题状元不久,因丁父忧(为父守丧),文天祥归乡二十五岁时,时为刑部郎官的文天祥直言上书,请斩主张迁都避敌的太监董宋臣而后,宦海沉浮,因敢言有为,“屡为台臣论罢”贾似道秉政要君,文天祥行制文,言多讥讽贾似道大怒,指使台谏罢斥文天祥,迫其“致仕”,时年才三十七德佑初年,新君即位,诏天下勤王,本来退陷于乡两年之久的文天祥捧诏涕泣,终于踏上了光耀万世的不归之路文天祥原字履善,宋理宗钦点其为状元后,叹其名佳,“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故而文天祥又字宋瑞   &山大胜后,张弘范在元军大营摆下丰盛的庆功宴,招待“劳苦功高”的诸位蒙、汉将领(包括西夏、女真、契丹、回回等)同时,也让兵士把文天祥“邀请”来席间,张弘范酒酣之际,对文天祥言道:“国家已亡,文丞相可谓尽忠尽孝!如能以事宋之心改事大元,仍旧可作丞相”一直枯坐不食的文天祥闻言,泫然流泪,表示:“国亡而不能救,我为宋臣,死有余罪,又怎敢逃死而怀贰心事人!”听此言,不仅仅是张弘范,在座的各族诸将皆低下头,深为面前这样一个大义凛然的汉族文人丞相所感动无论是汉族出身的张弘范,还是西夏皇族血统的李恒,他们自幼或多或少都受过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所以,功劳再大,事主再忠,也掩饰不掉他们内心深入对“胡主”正统性的疑惑而且,作为胡人作鹰犬,灭掉衣冠礼义之国,如此“丰功伟绩”,更凭添了他们对民族身份认真的尴尬矛盾之中,为了平衡内心深处的冲突,他们心中对文天祥敬意与恶意相交织:一方面希望这位汉族士人能继续“守忠”循袭儒家道德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希望文天祥在最后观头改弦易辙投靠新主如果这样,宋朝丞相的“投诚”多多少少会减轻他们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当然,张弘范毕竟不死心,宴后他单独见文天祥,说:“文丞相,国家已经灭亡,您杀身成仁,赤胆忠心,又有谁为您记载此事呢?”文天祥泫然,回答道:“为人臣子,尽心尽力而后已,后人书与不书,记载或遗忘,又有何关!”闻此言,张弘范悚然动容,心中更加敬重文天祥是真忠臣当时心志,文丞相在其诗中表露无遗:“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岂因徼后福,其肯蹈危机!万古春秋义,悠悠只泪挥”叹哀之余,文天祥也表露出要象春秋时豫让为智伯复仇以及商朝亡之后伯夷、叔齐二人宁死不肯食周粟那样的忠烈之士看齐,表明其铮铮事宋之心   其实,在文天祥第一次被伯颜软禁于临安附近的元营时,负责监视他的元军将领唆都就在伯颜指使下不停劝降,表示:“丞相您在大宋为状元宰相,入我大元也定为宰相!”为此,文天祥一笑拒之,表示:“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特别是在得知了吉王、信王两个小王爷逃出临安的消息,文天祥更是喜不自胜,认定宋朝中兴有望,赋诗道:“一马渡江开晋土,五龙夹日复唐天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诗中大宋中兴的美好希望最后破碎,但却准确预言了“虏无百年运”,元人自灭宋至元顺帝退出大都,总共统治中国九十四年,真的没有冲出百年怪圈   就在崖山之战结束的转天,张弘范刚刚派人在山崖陆壁上刻字:“镇国上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一行炫耀的大字,其实也是这位汉族元将的一种心理鸦片,想以所谓的“不世之功”,抵销他戮杀同胞、灭父母之国的负疚感为此,明朝儒士陈献章就在同一块大石的下面刻诗讽刺:勒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张弘范回朝不久,受到的厚赐与嘉奖,但他不久就身染重病,一命归西,年仅四十三岁他的死,不知是天谴还是真的“瘴疠疾作”,的贴身御医也不能把这位浑身沾满同族人鲜血的刽子手从鬼门关拉回来论军事方面的才略、武功,张弘范比起他的族兄张世杰不知高出多少倍但是,论起千秋万世英名,虽然有着平灭一国的不世“功勋”,又有元朝“武烈”的谥号,张弘范却在本质上根本难与宋朝的忠臣张世杰比肩同样是死,张世杰惊天动地,张弘范罪有应得死生,亦大矣!   灭宋后,张弘范派重兵,“护送”文天祥回大都他本意有二,一是送如此高规格的丞相级俘囚邀功,二是希望文天祥到大都后改意事元,此举,正是为为“国家”贡献人才行至吉州,文天祥亡国之恨陡增,八日不食,想绝食死在家乡附近英雄真非凡人身,绝食八日,仍旧不死文天祥若有所思,又开始进食   在绝食的第五天,文天祥行至泰和??志:“书生曾拥碧玉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英雄遗恨,泪洒故乡而后,囚臣孤旅,渐行渐北,又回到了几年前万苦千辛的经历地真?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英??   英雄也是血肉身坐囚车一路北行,经山东后,有感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文天祥仿杜甫《同谷七歌》,作《六歌》诗,悲怀满萦,叹述的妻子、妹妹、女儿、儿子、妾以及他自身的遭遇,??•文天祥)   一歌   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结发不下堂   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   将雏一二去何方,岂料国破家亦亡   不忍舍君罗襦裳,天长地久终茫茫,牛女夜夜遥相望   呜呼一歌兮歌正长,悲风北来起彷徨      二歌   有妹有妹家流离,良人去后携诸儿   北风吹沙塞草凄,穷猿惨淡将安归?   去年哭母南海湄,三男一女同[欷   惟汝不在割我肌,汝家零落母不知,母知岂有瞑目时   呜呼再歌兮歌孔悲,n_在原我何为      三歌   有女有女婉清扬,大者学帖临钟王,小者读字声琅琅   朔风吹衣白日黄,一双白璧委道旁   雁儿啄啄秋无粱,随母北首谁人将?   呜呼三歌兮歌愈伤,非为儿女泪淋浪      四歌   有子有子风骨殊,释氏抱送徐卿雏,四月八日摩尼珠   榴花犀钱落绣襦,兰汤百沸香似酥,H随飞电飘泥涂   汝兄十三骑鲸鱼,汝今知在三岁无   呜呼四歌兮歌以吁,灯前老我明月孤      五歌   有妾有妾今何如?大者手将玉蟾蜍,次者亲抱汗血驹   晨妆靓服临西湖,英英雁落飘W琚,风花飞坠鸟鸣呼,金茎沆瀣浮@渠   天摧地裂龙凤殂,美人尘土何代无   呜呼五歌兮歌郁纡,为尔朔风立斯须      六歌   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识桃李春   天寒日短重愁人,北风随我铁马尘   初怜骨肉钟奇祸,而今骨肉相怜我   汝在北兮婴我怀,我死谁当收我骸?   人生百年何丑好,黄粱得丧俱草草   呜呼六歌兮勿复道,出门一笑天地老      后人评价此诗:“少陵(杜甫)犹是英雄落魄之常文山(文天祥)所处,则糜躯湛族而终无可济者,不更不可痛乎!”儿女情长的哀呼,血肉之躯的灵性,更从一个侧面反衬出世间大英雄的真实性,而最后一句“出门一笑天地老”,则展现出文天祥最终的“理智战胜情感”的超然顿悟!惟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痛苦,悲伤,绝望,消沉,波浪般层涌而至,但到了最后,这一切并不能把文天祥击倒特别是当他最终被押入大都后,心宇澄明,几臻化境:   &久矣忘荣辱,今兹一死生理明心自裕,神定气还清欲了男儿事,几无妻子情出门天宇阔,一笑暮云横!《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1279年冬十一月,文天祥终于到达大都开始,元人腾出最高级的驿舍给他住,“供张甚盛”,但文天祥“不宿处,坐达旦”,并作《南楼令》一词:   雨过水明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恼西风吹世换,又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又日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入芦花   一笔挥就后,文天祥恨救国不成,又题诗一首:“悠悠成败百年中,弹指柯山局已终金马旧游成胜雨,铜驼遗恨泣西风”明白无误表明不易志、不投降的决心   元人无奈,“遂移(文天祥于)兵马司,设卒守之”,开始以俘囚身份对待他   元朝的丞相孛罗大集元朝臣僚,在枢密院招见文天祥,想以胜利者的姿态对这位亡国丞相予以精神凌蔑,顺便也想煞一煞这位汉族士大夫不可销磨的锐气   文天祥昂首进入森然堂皇的“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的元朝枢密院,见殿上高坐一人,此人身穿大袖盘领紫罗衣,胸前绣大独科花,腰围玉带,倨于中座之上知是元丞相孛罗,文天祥很有礼貌地对其施长揖之礼孛罗登时大恼,文天祥这样一个亡国之臣竟敢对堂堂大元宰相不行跪拜礼,简直是目中无人元廷卫士见状,忙喝令下跪,文天祥冷静言道:“南人行揖,北人下跪,我乃南人,当然行南礼,岂可对你下跪!”   孛罗更气,叱令左右强把文天祥按伏在地让他下跪“或抑项,或扼其背”   文天祥始终不屈,仰头高言:“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我文天祥今日忠于宋氏,以至于此,愿求早死!”   孛罗见硬不行,就想在交谈中以气势压倒文天祥他哈哈一笑,自忖儒学、历史功底不薄,便语带讥讽地问:“汝谓有兴有废,且问盘古帝王至今日,几帝几王?一一为我言之”   文天祥轻蔑一笑,不屑回答这种小儿科问题“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吾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神童科,何暇泛论”   孛罗:“汝不肯说兴废事,且道自古以来,有以宗庙、土地与人而复逃者乎?”   文天祥正色答道:“奉国与人,是***之臣也***之有所利而为之,必不离去离去者必非***之??议和),不久即被拘执后有贼臣献国,国亡,吾当死,所以不即死者,以度宗皇帝二子在浙东及老母在广之故耳”   孛罗听文天祥说到二王,觉得终于抓到了话柄,忙问:“弃德佑嗣君(投降的宋恭帝)而立二王,此举是忠臣所为吗?”   文天祥义正严辞:“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新君,乃出于宗庙、社稷之大计昔日晋朝,从怀、愍二帝(被匈奴俘掠的二帝)北去者非忠臣,从元帝(逃亡江南建立东晋的司马睿)者为忠臣而我大宋,从徽、钦二帝北去非忠臣,从高宗皇帝者为忠臣”   此语,有理有节,一时间孛罗语塞低头思虑半天,孛罗忽然开言指斥:“晋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即二帝都有被掠走皇帝的口诏或笔诏令其继位),二王继位非正,无所受命,所以可称是篡位之举”   文天祥:“景炎(指赵g)皇帝乃度宗长子,德佑(宋恭帝)亲兄,不可谓不正且登极于德&佑去位(指其降元)之后,不可谓篡位陈丞相(陈宜中)当时以太皇太后之命奉二王出宫,不可谓无所受命”   “孛罗等皆无辞,但以无受命为解”当时情形很是可笑,元丞相孛罗率一帮蒙、汉及诸族元臣,你一言,我一语,又是蒙语又是汉话,指斥驳责半天,绕来绕去也找不出说服文天祥的理由,只能在二王“无所受命”这一问题上强辩   文天祥心平气和,正气在胸,自然口出成章“天与之,人归之,虽无传位授统之命,众臣推拥戴立,有何不可!”   孛罗见文天祥依旧口硬,大怒而起,斥喝道:“尔立二王,竟成何功?”   文天祥闻言,悲怆泪涌,说:“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一日臣子之责,何言成功!”   孛罗得意,“既知其不可,又何必为之?”   文天祥泪下沾襟“譬如父母有疾,虽不可疗治,但无不下药医治之理吾已尽心尽力,国亡,乃天命也今日我文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一席话,噎得元丞相孛罗直翻白眼倒咽气,直欲杀之可是,杀文天祥这么高级别的人物,孛罗还真没这种权限,而“元主()及大臣皆不可”特别是张弘范,人病得马上要蹬腿,还不忘上表要求不要杀文天祥此位蒙古鹰犬,在成全文天祥千秋万世英名方面,不乏有让人嘉许称道之处   孛罗本来想挣个大脸挫文天祥锐气,结果反而悻悻而归杀之不能,只得把文天祥关进条件更加恶劣的牢狱之中   其间,宋朝数位宰执级降臣,包括同为状元宰相的留梦炎,皆入狱中劝降文天祥或讥、或讽、或骂,这些小人无不灰溜溜羞惭而去特别是看到与同为“状元宰相”的留梦炎劝降,文天祥心中充满了不屑与嘲讽,他作《为或人赋》一诗,记载了此次“会见”:   悠悠成败百年中,   笑看柯山局未终   金马胜游成旧雨,   铜驼遗恨付西风   黑头尔自夸江总,   冷齿人能说褚公   龙首黄扉真一梦,   梦回何面见江东     诗之起首,文天祥点明成败不可依一时而论,胜负未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阳克杀蒙古兵是哪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