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工程师专业的学生,今年毕业,如果要毕业前继续学英语考雅思,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用处么

当前位置:>>>>>正文
我现在是一所普通二本大学的大四在读学生,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老师你好,我现在是一所普通二本大学的大四在读学生,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打算毕业后一年内读硕士,不知道是否适合我,我目前还没有成绩,但英语应该不算太差。另外,我不太清楚这个要的GPA的计算方法,我所在的学校评分成绩有三类,一类为考试课,即给出百分制的分数,第二类为考查课,即给出优良中及和不及格五档,最后一类为任选课,只有通过和不通过两种。希望可以得到指点,谢谢!
  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每个大学的对成绩的评估方法不同,到时候你把成绩发给我们,我们会帮你评估的。
  更多资讯,请登陆360
本文共分2页
(一)360文章有大量转载的图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二)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站内图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0个工作日内与360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三)360,(中国A股上市公司立思辰成员企业,代码:300010),主要从事互联网留学办理、教育投资、海外置业以及网络运营,是全球互联网留学开拓者,公司与、、、、、、、、、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
(四)留学360是全球互联网留学领先品牌,获得诸多,留学360将为所有学生提供,欢迎在线,提供服务。
(五)留学360-A股上市留学机构,连续多年常青藤大满贯获得者,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了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互联网留学 "10"人留学世界名校,至少"8"人选择咨询留学360;留学360名校录取数业内领先!留学360,中国教育部认证的权威留学机构,专注互联网留学9年,截止目前留学360更新海外名校录取86789枚,其中43人、 56人、43人、25人、38人、35人、290人、353人、1874人、1286人、1100人、120人、150人、227人、1241人,更多精彩案例,请登陆。
&&[] 文章生成时间为: 19:02:42
热门留学国家:
留学360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姓  名:
当前学历:
所在地区:
联系电话:
意向国家:
指定专家:
提交内容:
澳大利亚院校关注排行榜
12345678910
澳大利亚院校图库
澳大利亚推荐院校
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始建于1850年,是...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也称为莫纳什大学。世...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简称阿大,...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英文名:The University of Newcas...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建于1964年,以拥有“T...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发...
澳大利亚专业解读
澳大利亚留学热点介绍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中英合作办学招生简章
&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培养富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2004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苏教外[2004]27号文),200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复核下文(教外综函[2007]76号文),南京师范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以下简称&NU&)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中英班&),学生满足规定条件可分别获得NU和南京师范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学位。本项目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成绩优秀。南京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电气类&重点建设专业,对应NU工程与环境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专业,自2012年起本项目实行&3+1&培养模式。从2009年起,NU在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中英班设立&院长奖学金&,今年将招收第十三届&中英班&学生。
1.诺森比亚大学简介
NU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办学规模在英国排名第三,是中英两国政府于2003年2月所签署的关于互相承认学位证书的框架协议中包括的院校之一,现有学科专业400多种,在校生人数超过35000名,其中包括来自85个国家约2000余名海外学生。NU通过英国高教基金委员会评估后,教育质量被评为&最优级&。
NU位于英格兰东北部(the North East of England),包括三个独立的校区:位于泰恩(Tyne)河畔纽卡斯尔市的Newcastle校区和Coach Lane校区,位于伦敦(London)经济商务中心区域的London校区。 NU工程与环境学院位于纽卡斯尔市中心的Newcastle校区。
2.学制与培养方式
&中英班&采取&3+1&的培养模式:前三学年在国内学习,第四学年在英国学习。加入&3+1&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国内主要学习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由NU提供,采用&双语&和英语教学。在国内,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取得6.0分雅思成绩,即可获得赴NU学习的签证条件,获准签证后可直接进入NU 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学习,两校学分互认。
3.项目特点和优势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1&本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由中英两国资深大学联合举办,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办学渠道正规。
(2)参加&3+1&联合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可在四年的时间内,同时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和NU&工学&学士学位,所获学位为中英两国政府及国际承认。
(3)本项目开办以来,已招收十二届&中英班&学生833人,签证通过率为100%。毕业生中已有近300人获两校分别颁发的&工学&学士学位,目前还有近100人在NU学习。
(4)学生在取得NU&工学&学士学位后,可继续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也可在英国或国内就业。本项目有近200名学生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部分学生还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5)参加本项目学习的学生,与自费留学相比,在经济上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而且获得NU奖学金的比例高。
4.入学条件
有志报考中英班&3+1&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须参加当年高考,符合江苏省、安徽省高考录取本一批次的必要条件及我校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条件;学生家长为资金担保人,且具有合乎英国签证要求的经济能力。
5.专业与名额
2016年国内招生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一批次),计划招收人数95名(其中江苏85名,安徽10名)。
6.文凭与证书
学生在NU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后可获得NU授予的&工学&学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相应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并颁发毕业证书。如因特殊原因第四学年不能出国学习,必须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同意后,方可继续在本项目学习,在国内完成全部培养计划且成绩合格后,颁发南京师范大学毕业证书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7.第四学年赴NU学习须达到的条件和出国时间
(1)学业条件:完成在国内期间全部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
(2)英语条件:取得英语雅思不低于6.0分的成绩;
(3)经济条件:具有在英国学习和生活的经济能力;
(4)赴英条件:获得英国使领馆的签证。
(5)出国时间:为了使学生能尽快适应英国的学习生活,并为今后进一步在国外深造奠定基础,经中英双方协定,所有出国学生必须在第三学年暑期提前去NU就读语言班和参加课程实习。
8.收费标准
国内:按江苏省有关文件规定,前三学年在国内学习期间,学生学费标准暂定每人每学年人民币 19200元(最终以江苏省财政厅发文和录取通知书上公布为准)。
国外:第四学年赴英国学习期间,NU收取英方学费每人每学年12000英镑左右(最终以NU正式通知为准)。目前,在英国学习的学生住宿和生活费用每月约1000英镑/人。
由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和NU工程与环境学院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办理签证。NU负责提供学生取得进入英国学习签证所需的一切文件并与英国驻华使馆联系备案,在中国学生前往办理签证时给予方便。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自愿参加团签,也可自行办理签证,签证所需费用自理。如因英语考试成绩或其它原因不能取得英国签证的学生,NU也将给予适当的帮助,以便学生能继续完成学业。
10.教育部办学资质网站
http://www.crs./index.php/default/approval/detail/537
11.联系方式
咨询网址:http://d.(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网址);
& & & & & http://www.northumbria.ac.uk(诺森比亚大学网址)
招生咨询qq群:
咨询电话:&吴老师
& &025-(办)
& & & & & & & & & & &蒋老师 & & 025-(办)
咨询地址: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南京市玄武区板仓街78号)第一教学楼三楼312室,306室
校区邮编:210042电子科技大学2016硕士复试科目
(0) (0) 本站小编
21:09:12 阅读(0)
说明:1、考试大纲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考试大纲&,参考书目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参考书目&,仅供参考,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提供,也可参考内容与之相近的其他书目。
2、复试科目如未特别说明,&或&表示由考生任选一门,但不得与初始科目相同或相近。如学院有具体限制,则按学院要求选择。
3、005光电信息学院所有专业推免生复试科目:物理光学或固体物理或电路分析基础,学生任选一门。
4、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复试科目:001学院:数字电路/002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微波技术基础或(其他方向)模拟电路/004学院:微波技术基础或电路分析基础/005学院:电路分析基础/018学院:遥感原理与应用或信号与系统/019学院:数字电路或电路分析基础或推免生复试为微机原理与应用/024学院:微波技术基础或程序设计(C语言)或模拟电路/026学院:数字电路/其他学院:数字电路或电路分析基础。
应用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应用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写作与翻译或日语写作与翻译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史
英语写作与翻译或日语写作与翻译
新闻与传播
新闻传播史
计算方法或常微分方程或近世代数或概率论
热力学与统计力学或基础光学
无线电物理
微波技术基础
神经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生命科学导论
微机原理与应用或机械原理
001学院:数字电路或光电子技术基础/005学院:应用光学或固体物理或电路分析基础/024学院:数字电路
仪器科学与技术
微机原理及数字电路
精密仪器及机械
微机原理与应用或机械原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或无机化学或电子材料
自动控制原理或电子材料(推免生复试科目为电路分析基础)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机与拖动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003学院:电路分析基础或无机化学或电子材料/其他学院:微波技术基础
物理电子学
微波技术基础
电路与系统
024学院:模拟电路或电路分析基础/其他学院:模拟电路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03学院: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005学院:固体物理和电路分析基础/024学院:数字电路/031学院:专业英语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05学院:电路分析基础/其他学院:微波技术基础
★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03学院:电路分析基础或无机化学或电子材料/005学院:固体物理和电路分析基础/031学院:专业英语
信息与通信工程
018学院:信号与系统/其他学院:数字电路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005学院:电路分析基础/其他学院:模拟电路
控制科学与工程
024学院:数字电路/其他学院:微机原理及数字电路
微机原理与应用
导航、制导与控制
微机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程序设计》(C语言)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C语言)
测绘科学与技术
遥感原理与应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
分析化学或无机化学
生物医学工程
微机原理与应用或数字电路
程序设计(C语言)或数字电路
微机原理与应用或机械原理
001学院:数字电路或光电子技术基础/005学院:应用光学或固体物理或电路分析基础/024学院:数字电路
仪器仪表工程
微机原理及数字电路
003学院:电路分析基础或无机化学或电子材料/017学院:电子材料
电子与通信工程
详见硕士招生简章复试科目表头说明
集成电路工程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
007学院:微机原理及数字电路/017学院:微机原理/019学院:微机原理与应用或数字电路或推免生复试为微机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技术
《程序设计》(C语言)
程序设计(C语言)或数字电路
生物医学工程
微机原理与应用或数字电路
(01方向)临床药物治疗学/(02方向)药理学/(03方向)药剂学/(04方向)药物分析/(05方向)生物化学/(06方向)药事管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
(01方向)医学影像或(02方向)外科学|内科学或(03方向)外科学|妇产科学或(04方向)外科学或(05方向)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眼视光的基础与临床|皮肤病与性病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06方向)口腔综合
管理科学与工程
经济学+运筹学
★金融工程
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运筹学
经济学+运筹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经济学+运筹学
综合测试(含政治理论)
综合测试(含政治理论)
能简单解释一下全日制、非全日制、学术型、应用型、专业学位吗?
1、全日制是指学生以脱产学习为主,完成学业后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学位证;非全日制是指学生以不脱产(在职)学习为主,完成学业后只颁发学位证。2、学术型是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也称为&应用型&,其专业代码第三位为5。3、全日制既包括学术学位,又包括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目前均为专业学位。4、我校全日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学生待遇(如学费、奖助贷政策等)上完全一致,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各具特色,颁发证书中专业名称和学位类别不同,在硕博连读、报考博士、出国留学等方面完全同等对待。
专业学位招生导师为&对应学术型导师&,如何理解?
专业学位导师可选择该学院的任意导师,或咨询学院研究生科。
什么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生源范围:西部12省、 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民族自治地方,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 治州,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考生报考资格由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 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等教育处等相关处室负责。我校只接收非汉族考生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报名时可以不填报导师吗?
填报导师是在网上报名时将导师代码、姓名填在&备用信息&中,如:10001李乐民。由于部分导师只录取已在报名时明确填报自己的硕士生,因此我们建议考生报名时尽量填写导师志愿。如无明确意愿可不填,但须在打印复试通知单时补填导师。如因种种原因导致填报导师无法录取,学院将在复试期间指导考生调剂导师。
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最好?如何联系?
初试上线后复试前,建议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导师介绍&),一般未公布导师联系电话,有关导师的具体问题请咨询各学院研究生科。
对英语四六级有没有特别要求?
对跨专业报考有没有附加限制或要求?
初试和复试有没有指定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参考书目&,仅供参考,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提供,也可参考内容与之相近的其他书目。考试大纲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考试大纲&。
是否有辅导班或辅导材料?
1、学校不开设任何辅导班,有关报考的具体问题可咨询各学院研究生科。2、请仔细阅读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公告栏&招生简章。3、参考书目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参考书目&,仅供参考,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提供,也可参考内容与之相近的其他书目。考试大纲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考试大纲&。4、不提供博士入学考试历年真题。硕士入学考试初试自主命题历年真题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公告栏&。不提供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历年真题。
录取硕士生是按什么优先顺序?
录取优先顺序为:第一志愿、院内调剂、校内调剂、校外调剂,同一优先级按总成绩(初试+复试)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
有公费硕士生吗?
我校从2008级研究生新生开始实行培养机制改革,每年评定学业奖学金。
硕士生可以获得哪些资助?
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助学金:助研、助教、助管;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具体政策请咨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科或学院研究生科。
有哪些出国交流机会?
国家公派留学出国,包括&博士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期间赴国外从事课题研究)&两种方式,每年名额各40人,具体政策请咨询国际教育学院。
什么是学业奖学金?
主要用于支付学费,每年评定一次,第一年主要根据入学考试成绩等评定,第二年主要根据课程成绩等评定,第三年主要根据科研表现等评定。
专业学位可以申请奖助学金吗?
全日制无论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录取类别为自筹的均可申请奖助学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不能申请奖助学金。
专业学位没有毕业证,只有学位证吗?
全日制专业学位完成学业后同时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只颁发学位证。
如何咨询硕士报考相关问题?
1、首先请仔细阅读《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招生简章》,大部分政策问题或共性问题已有明确说明。2、有关博士招生的普遍性问题请咨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可通过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留言咨询&提问,或发送电子邮件至主任信箱yzb@,或电话咨询028-8-,电话咨询仅在上班时间开放,即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上午9:00&12:00,下午1:00&5:00。3、有关博士招生的专业、导师等具体问题请咨询各学院研究生科。
学院代码及名称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物理电子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学科学学院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0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4年10月由学校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无线电技术系。学院建立至今,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无线电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建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初期的有线电设备系,其主体是有线电、电报电话和通信三个专业。1958年在专门化基础上建立了电视、微波多路通信、电子测量技术专业。自1977年恢复高考和高校秩序正常化以来,学校对专业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无线电技术系,为人们熟知的老一系。设有无线电技术、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测量专业。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通信产业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日正式挂牌成立由三个系(无线电技术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系)和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战术通信抗干扰技术)和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与通信网、各种信息的传输、存贮、变换、处理、检测与可视化等领域。
今 天教学和科研已成为通信学院发展的两个中心,拥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与信息系统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处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研究所(信息与 系统研究所)。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树立了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发展,以国家、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为国家输出一流的通信合格人才为最终目的,建设&国 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使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最具知名度、最受学生欢迎的学院之一。同时通信工程本科 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向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国家重要的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几十年 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他们中涌现出了中国科 学院院士李小文、华为技术公司总裁孙亚芳等杰出校友,以及众多著名教授、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教学科研奖若干项,在国 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若干部,对于我国电子科学、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世纪的朝阳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正伴随着全球通信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002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是学校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学院。由微波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集成电路与系统系和电子实验中心组成。
学院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拥有IEEE Fellow 3人, &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四川省百人计划6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学院现有正高级职称51人,副高级职称127人。&计算电磁学及其微波工程应用&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 学院拥有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科学&和&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已建成大型微波暗室(群)、半导体元件射频参数提取与建模及射频/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在片测试等高水平学科平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四个专业);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电子类)两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 学院科研实力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电磁学及其工程应用、天线工程、微波毫米波技术、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电子侦察与信息对抗、数字音频与图像处理、非线性电路与复杂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近年来,学院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研获奖29项;2014年授权专利68项,年均SCI收录论文150余篇,2014年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基本形成了&军事电子&、&基础研究&和&企业合作&三足鼎立的科研格局。
&&& 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遍布海内外IT领域,在国防科研战线,航空航天、电子领域,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处处都有要学院校友的风采。以香港城市大学薛泉教授(IEEE Fellow)、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 &神舟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总工程师席政少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0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的无线电零件系,2001年11月由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与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下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
学院是&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单位,拥有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研发培训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信应用单晶材料);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电磁防护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3个&211工程&建设的研究机构(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基地、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4个研究平台(材料与器件制造工艺平台、微细加工平台、电磁性能测试与微结构表征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此外,学院还拥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的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纳米技术中心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室。
学院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4个本科专业。以上学科均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在本学科所涉及的主流方向上具有综合优势,并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
学院现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教授领衔的具有雄厚科研、教学力量的师资队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5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82人,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目前,各类毕业生供不应求。
004物理电子学院
物理电子学院组建于2001年10月,现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真空电子技术系、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和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203人,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领衔,由120余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组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有一批由&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四川省&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入选者组成的杰出人才队伍。
&&& 学 院在学科设置上形成了理工渗透,协调发展的明显特色。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中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物理电子 学&(国家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等七个学科点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 生。在&应用物理学&(四川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川省特色专业)、&真空电子技术&(国家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数理基础科学&(实 验班)等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2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学院实施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班导师制等学生管理机制,学生工作的各项指标(英语四六级、毕业率、就业率等)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拥有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 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激光与毫米波系统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 室,拥有国内高校中唯一能进行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的理论研究、计算模拟、制管到测试的系统研制基地。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入了国家的&拓展 提高序列&。学校由此被总装备部确定为电真空器件研究的&两厂、两所、一校&中的一校。
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院在太赫兹技术、微波电真空器件、等离子体电子学、新型受激辐射器件、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及应用、固体光学和热学、空间光学等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ITER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以及对外引进等大量高水平科研项目。&十一.五&以来,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太赫兹技术的&973&项目,独立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多学科参与国家重大专项8项,参与国家支撑计划2项,参与国际ITER计划,参与重点型号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类型多样化,在国内已具有较好的影响力;科研总经费超3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申请和授权专利100余项,发表SCIE检索收录论文1000余篇。2003年,刘盛纲院士获得了毫米波、红外线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学院还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220GHz太赫兹回旋管、8毫米高功率回旋行波管、3mm回旋振荡器和8毫米高功率回旋速调管。研制的毫米波接收前端、毫米波高放混频组件、毫米波开关均己列装,研制的微波管CAD软件已成为我国微波管CAD设计的首选软件。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建有&电子科技大学&美的微波管技术及微波能应用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云科电子器件工程中心&、&电子科技大学&警用装备研究联合实验室&等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十一五&以来,举办了中国&英国/欧洲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学术研讨会(2008年)、首届IEEE MTT-S(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国际微波研讨会(2008年)、国际微波毫米波技术会议(ICMMT)(2010年)等国际会议。2010年,举办了由16位院士、国内众多科研院所的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等参加的中国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应用发展研讨会。派出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合作研究、考察访问达1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1000余人次,邀请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及国内相关专家来短期讲学、交流200余人次。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物理电子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握机遇,开拓创新,为把学院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二级学院而努力奋斗。
005光电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学院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是国家&985&和&211&工程我校重点建设的单位。学院目前由光电子技术系、光信息科学与显示工程系以及光电工程中心构成。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其中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学院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现拥有&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室)、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显示科学技术&、&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通过&985&、&211&工程的建设,学院新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平台、制备工艺平台、测试表征平台,形成了光电薄膜集成器件一体化研究平台。现有科研、教学实验室6000平方米,仪器设备2000余台,价值6000万元。
学 院科学研究工作,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在光纤通信、激光技术与器件、新型敏感材料及传感器、信息显示、光电成像、集成光学、光电子测量、 微波声学、光纤传感与光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处于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十一五&以来承担科研任务500余项,科研经费充裕,并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部(省)级科技奖励1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0余项。学院还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与德国康米尼茨大学、澳大利亚伍伦共大学、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美国康宁公司、荷兰菲利普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院拥有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的硕博学位点,并设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
光电信息学院在50多 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专业设置,以科研促进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和积极进取的学术范 围。历年来,我院培养的人才,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光电学院将大力倡导&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的奋斗精神,争取把学院建设成为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00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首批建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1979年成立计算机系,1984年建立微机所,同年成立计算中心,1995年整合系、所、中心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12年国务院学科评估名列第12,进入ESI前1%;美国US&NEWS公布的全球工科学科排名95。
学院设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系、信息安全系,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 院以培养具有计算观、系统观和工程观以及具有疑证力和协作力的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具有 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且均为国家 级特色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其中本科生近2000人,博士研究生220人,硕士研究生1200人,留学生80人。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2010年至今,学院开展学生科技讲座115场,支持学生项目456个;学生获的国内外各项科技创新奖项207项,学生发表论文46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知名企业对口招聘我院毕业生数持续增加,学生素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课程2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6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1门,四川省资源共享课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3门;出版教材60余部。其中9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四川省教学团队2个。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速,&面向数字化医疗的医学图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分布式计算的平台与应用&分别获2011年度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子项、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国家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其中被SCI/EI检索640多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余项,建有数字媒体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现有教职工180余人,专任教师140余人,拥有一支包括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2位长江学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位四川省教学名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95%,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和访问经历的72%。
学院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每年邀请包括IEEE&FELLOW在内的数十位国外知名专家进行交流访问,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留学或进修,召开高水平国际会议,派出数十名学生参加各类海外交流项目。自2010年实现留学生规模招生以来,学校已招收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留学生。
007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建校之初成立的电子自动化设备系。1986年,学校重建自动化系,由电子测量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自动控制三个专业组成。2001年,以自动化系为主体,与校内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改建为自动化工程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为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在读学生25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生800余人。
学院现有教师140余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65人,博士生导师28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百人计划&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长 期以来,学院形成了&宽带时域测试技术及仪器&、&电子系统综合测试诊断与预测&、& 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及遥感&、&现代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拥有电子测试技术与 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军用电子测试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组建的&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所&,是总装备部定点的军 用测试仪器骨干承制单位,十余年来承担军事预研和型号任务50多项,在我国武器装备的维护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五年来,学院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0余篇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设立了&雄鹰计划&、&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等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了以李小文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有300余名毕业生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或做出重大贡献。近五年,研究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70%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事业、高校、研究所等单位就业。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院与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Birmingham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以及Agilent, Intel, Motorola,德国PTB,美国NIST等国外著名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互派留学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协议。近五年,主办具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数10余次;邀请150多名海内外学者讲学或作学术报告;派出学术骨干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60多人次;派出学生到国外公派留学或做文化交流300余名,招收留学生20余名。
008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密仪器与机械&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4个校级研究所。目前学院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拥有长江学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防科工委专业组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36人。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下,学院已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拥有ANSYS、eMpower、CoventorWare、I-DEAS、Pro/E、Relex、iSIGHT等软件系统和Dspace、动态信号分析仪、阻抗分析仪、自动探针测试台、DSP运动控制实验平台、振动与控制实验平台等硬件系统,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密仪器与机械&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9个校级研究所。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研究课题项目50多项,同时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导师年均科研经费逾50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研究生导师中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治学严谨并具备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我 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实际科研课题的锻炼和系统培养,广泛涉猎当前国内外科研和技 术发展的前沿,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部分同学还能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以及软件版权登记等成果。我 院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重用,历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100%,其中90%以上的学生高薪进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著名外企、大型国企、研究所及高等院校,从事产品研发、科研教学与技术管理等工作,如Intel、Autodesk、德尔福、甲骨文(中国)有 限公司、联想国际、联合汽车电子、中兴通讯、海格通信、华为、中电集团、中航集团各研究所、中石油或到美国的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等。学生就业满意度很 高,事业发展态势好,多数学生成为单位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在我院的学习与研究为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009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原无线电系1980年成立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室,1986年该研究室并入自动化系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教研室。2001年11月,学校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相关师资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 过多年努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已经汇集了一支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等为代表的师资队伍。构筑了能够从基因、分子、细胞、动物等多层次的研究,能够从脑机制、脑成像到脑模拟进行神经信息过 程分析的现代化研究平台,能够进行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到多种医疗电子仪器设计的医学信息研发架构;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磁共振影像研究中心(fMRI)、信息医学研究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等重要项目,依托学校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以及近三十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积淀,深耕信息科学与生物及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形成了以神经信息、生物信息、遗传信息和医学信息为特色方向的学科构架,学院目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0年)、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四个硕士授权点。学院在国家&985&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物理与生物电磁学&和&智能信息处理&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培养基地&。
010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拥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其全部二级学科,即: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5个二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一级学科为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2013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数学学科世界两百强。同时,学院为全国七个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之一,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国家教学基地。
在工程硕士方面目前设有&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四川省特色专业)两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近550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200多人。
学院目前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数值代数与科学计算及在复杂电磁计算中的应用、图像与视觉计算的模型算法及应用、动力系统与控制、微分/积分方程数值解、偏微分方程与调和分析、概率论与金融数学、随机模型方法及工程应用、统计学及应用、不确定性数学理论及应用、经济数学、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应用软件、代数组合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8人。 多人曾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 优秀专家、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师德标兵、校&百人计划&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和部省科研项目,包括一 批国家973计划课题、四川省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理论类)等多项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在国际顶级/一流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论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具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两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一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多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多部教材入选&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科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系列一等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多项赛区冠军并多次进入世界总决赛并获全球第16名、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多项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在曾获佳绩,多位毕业生入选&成电杰出学生&。博士生获中国计算数学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竞赛二等 奖和优胜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多位博士和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入选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 生。每年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去国外国际名校(如英国牛津大学等)、中科院和国内名校深造。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受到大型IT和金融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其他著名高校的欢迎和赞扬。
011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系1982年建立的管理工程系,是一所年轻、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学院。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三个相互融合渗透的一级学科群,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优秀师资队伍,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学术殿堂。
&&学科与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工程4个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金融工程、应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8个硕士点和MBA、EMBA、IMBA、项目管理、物流工程、金融、软件工程7个专业学位的硕士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和数量经济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任课教师,为研究生精品化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学院现有教师109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7人,副教授7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79%,具有海外学习和访问研究背景的教师占60%。教师中有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多人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20项奖项。
012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为人文社会科学系,1993年建院,2006年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扩展、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文科学院。
学院现有公共管理、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政治、新闻传播学、应用心理学5个硕士点及公共管理(MPA)、新闻与传播(MJC)。其中,公共管理学为一级学科、特色专业,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在校统招研究生近400人。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学校、公务员、企业、科研机构等。
学院研究生导师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博导6人。现拥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四川省师德标兵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1名,政府津贴专家2名。
近年来学院科研实力迅速提高。三年来,学院完成科研项目150余项。、2010年共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课题2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ISTP、ISSHP检索200余篇。
学院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6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专业简介:
公共管理: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深入掌握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电子政务的理论及其实务,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部门,社团组织、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宽广的学科基础和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司法机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以及法律实务工作。
国际政治:2001年 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是我国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早设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硕士点之一。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掌握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战略、中国 外交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外资企业、社会团体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或 管理工作。
新闻传播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2011年 升为一级学科。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在新闻传播、网络传播、区域和国家形象传播以及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新 闻传播、网络传播、文化产业和媒介经营管理的知识、理论及技能的专门人才,能胜任大众传媒机构、宣传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网络传播和文化产业领域的 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
应用心理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具备解决心理学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独立从事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能胜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服务机构的科研、教学、教育、训练、咨询等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2007年 获得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授位权。旨在为公共部门、政府机关和非营利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理论素养以及较强的现 代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培养适应电子政务、地方政府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 行政管理所需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2010年 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位权。旨在为传媒机构、宣传机构及网络传播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 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新闻与传播基本研究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013外国语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外语科,始建于1956年,1984年组建为外语系,2001年11月正式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翻译系、日语系、法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系、翻译专业学位(MTI)教育中心、公共外语教学部、多语种教研室8个教学单位;学院现设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所、神经语言学研究所、外语教育研究所、语言培训中心、TOEFL-GRE-雅思考试中心等科研和对外服务机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体系完备。学院拥有1个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 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英语文学、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及海外汉学研究、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语、日语)、日本语言文化、认 知神经语言学等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点招收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的笔译和口译方向的硕士生。学院开设英语、日语、法语、翻译4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人,教授、副教授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在读博士8人,博士后4人,教育部名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学院65%的教师均有在海外名校留学、访学的经历。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善。目前,拥有可容纳近1000多人的电化教学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开放实验室、数字化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云计算中心等,音像设备齐全,影视资料丰富;建有学院图书基藏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文献检索系统;拥有中、英、日、法等语种书刊2万多册。外语语言工具书、各类专业文献和中外文期刊齐备。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为现代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全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6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省厅社科规划项目、校级和各类横向课题80多项,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奖2、3等奖5项。
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师德建设,学风严谨,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在人才培养中 &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地方外语大赛频频获奖,每年都有多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多次获得全国外研杯英语辩论大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等,多次获得&CCTV 杯&、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西南特等奖&、&全国二等奖&等,多次获得全国&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二等奖。英、法、日语系与英美及日本知名大学开展学 生交换项目。学院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友人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常年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著名专家、教授来我院短期讲 学或担任兼职教授;学院教师有多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赴国外访问或进修。
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外国语学院已成为以外语学科为主、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工科优势、注重相关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外语学院。
0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现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2个二级博士学科授位权,2个一级硕士学科授位权,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近120人,近五年来博士、硕士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行政机关。
学院现有博导7人,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其中博士19人,并拥有首届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学院设有五个教研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两个服务于学科建设及教学的实验室。
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方面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和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门;承担4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与重点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撰写专著5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学院科研成果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8项、三等奖18项。
学 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 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学 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两个硕士点采取一级学科招生,实施一级学科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以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设置五个研究方向,以有效 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该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人才,政治学专业以学院科研 优势和国家发展需要为依据设置四个研究方向,以有效实现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的相互促进,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治学研究、宣传、教学和实践等方 面的人才。
017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6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拓展新学科而建立的从事电能源科学技术高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学院。
能 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集中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 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光电信息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中长期从事电能源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致力于解决电能源短缺和电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学 院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率电子学、微波输能等研究方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委的重大科研项目,已逐步形成涉及电能源 科学与技术&材料&器件&系统&应用&各环节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体系,在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太阳能电池、电力电子应用、新能源汽车等相关研究领域获得 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资助达100多项,累计申请专利12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已经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中。
学 院以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背景,综合电气工程、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关领域,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 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基于交叉学科的宽口径、复合型能源专业人才。
学院拥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及教学实验室,充分结合学校电子信息领域优势与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电能源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以&千人计划&和毕业于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知名大学学者领衔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起点高,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锐意进取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特色鲜明的电能源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优势,在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018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12年1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而建立的新学院,由国际著名遥感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学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庞大的信息科学优势学科群,确立了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资源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学科体系,突出&3S(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 球定位系统)&技术在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国防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设&环境工程&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两个本科 专业,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并自主设置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在 读硕博研究生100余人。
学院发展势头强劲,已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拥有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室、数字环保实验室、空间信息工程实验室、公共卫生领域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资源环境遥感综合观测与处理系统实验室、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
资 源和环境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发展的共同主题,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之一。以此为契机,年轻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 国家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我国资源与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发展。
019航空航天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7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拓展航空航天科研领域、建设空天信息新学科、开展多学科融合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本硕博各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组建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导航、制导与控制&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覆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在测控通信与导航控制技术、空天信息科学技术等方向上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人,副高32人,博士生导师6人,航空航天重大专项及863等领域国家级专家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的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46人具有航天航空专业背景的博士学位,50%的教师在35岁以下。此外,学院还聘请三十余位航空、航天领域杰出专家担任分别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及协议教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3名。
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学校完整、强势信息学科群,学院发展迅猛,在导航制导与控制、空天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建院以来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50项,累计到款近2.2亿元;撰写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申请及授权专利60余件;荣获省部级及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形成了以总装备部为代表的重点部门,以航天和航空军工集团为代表的重点行业,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广泛的科研任务渠道;构建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以863为 代表的高新技术研究、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工程型号研制的科研任务体系;凝练了测控通信导航及其无线宽带测试、空间微波、空间光通信、声波定向、 智能协行助力机器人以及空间信息系统仿真测试等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并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新型无人机和民航安全等领 域。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与国际知名大学、企业及国内航天航空重点研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 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INTEL、美国微芯公司、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等共建了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其中 包括空间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中心、临近空间技术实验室、精确制导工程中心、机器人远程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智能机电控制联合实验室、 先进半导体制造与工业工程联合实验室、空间运行技术研究中心、变频节能混合电源系统实验室等。
航 空航天学院主要面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 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学以及其他相关理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方向,如导航制导与控制、空间信息系统、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系统工程等,招收优秀推免生及本科毕业生,在空间信 息科学技术方向上培养以多学科融合为特色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将以国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牵引,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系统总体 设计与工程开发能力,为我国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学院现有全日制研究生48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57人,博士研究生26人。
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其中1/3左右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下属军工科研院所工作;约1/2进入Intel、IBM、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部分进入金融、电力等行业相关单位,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进入高校执教或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九州生气携风雷,春华秋实谱新篇。今后,航空航天学院将不断开拓创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开放式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复合型高层次空天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摇篮。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医学成果的创新突破和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在此大背景下,转化医学、医工结合、信息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日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医学院正式签约,标志着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国家医疗改革要求,探索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进行跨学科医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近 年来信息技术与医学结合在交叉学科领域备受关注,承载着五十余年历史的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全国重点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四川 省人民医院是四川省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技术指导中心,拥有一批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为代表的优势学科,拥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省&百 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是四川省医疗龙头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一直坚持临床、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在以临床服务为主体的情 况下致力于科研和教学的全面快速发展。&&&
以信息医学为切入点,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寻求交叉、渗透和融合,是电子科技大学拓展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层次,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多科性发展道路的重大举措。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将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科学的优势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临床优势,以信息医学为切入点,促进信息科技与医学学科的渗透融合,增强医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医学科技创新中心。
022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成都)、IBM大型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等机构。其中,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成都)是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基地之一;IBM大型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五个中心之一,拥有西南地区唯一一台IBMe Server Z900大型计算机。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高、经验丰富的教学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9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2人,约60位企业及国外兼职教师。近年来,学院承担了8项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各级精品课程20门,出版教材近20部。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横向科研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100多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院建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配备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目前在校内拥有2500㎡供本科和研究生使用的教学、科研实验场地。与IBM、长虹、中软等建立教育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德州仪器(TI)、腾讯、百度、青牛软件、东方通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求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专业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拥有国际视野和社会竞争力强的工程型软件人才。自建院以来,共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5000余名各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学院共设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大型主机、网络安全工程、信息工程、数据获取与控制、工业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等七个本科生培养方向,拥有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在职硕士研究生、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含留学生数十人),其中博士70余人,硕士250余人。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比利时、印度等国的30余所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每年选派本科生赴荷兰、印度、新加坡等国开展实训,并招收海外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软件人才。
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在海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曾获&IBM大型主机技术全国应用大赛&最佳作品奖和最佳团队奖、&Imagine Cup微软全球学生大赛&西南地区获得第一名、&2012趋势科技校园程序设计大赛&中国区冠军等佳绩。
学 院将以&工程化、国际化、系统化&为办学思路,以&交叉性、拓展性、实验性&为指导原则,发挥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努力 把学院办成满足社会需求、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
024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电科院)成立于2003年,是顺应电子科技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而特别建立的专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工程任务,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生产以及高水平特色人才培养任务。
成立以来,电科院以科研为核心,以学校为依托、面向社会、汇集资源、广纳人才。到2012年8月,科研人员规模发展到百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含在职博士)26人,兼职教授12人(博导8人),已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工作的生力军。
电科院凝练了三大技术方向:综合电子系统技术、高密度集成封装系统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其研究内容涵盖了雷达仿真、一体化电子系统、卫星导航技术、空间集成电路设计、LTCC技 术、微波毫米波组件、无线传感网络及监控、无线音视频技术和新一代三维显示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逐步成为了学校学科汇聚、科研协作的平台。科研工作不断发 展,科研项目逐年增加,近五年来累计承担了百余项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上亿元。经过几年的积累,在雷达、预警和探测,导航、监控与定位,微波毫米波 器件与组件,T/R组件及其测试系统、LTCC片式电容和滤波器,空间集成电路以及高新工程技改等项目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获省部级鉴定成果数十项,大部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属世界首创;获省部级奖两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共100余项,其中专利授权30项。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电科院建成了优良的工作学习环境科研实验条件。拥有国家信息安全中心成都研发中心、综合电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SIP工程技术中心等重要的科研和技术发展平台;与民航空管公司等多个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拥有了四川省信产厅&四川省信息系统工程测评中心&、&中国赛宝(四川)实验室&等资质,全力推动软件测试业务的开展。
电 科院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工程应用的总体技术人才培养为主,鼓励在读研究生全面发展。接收优秀推免研究生进入课题实习,并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其 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对进入课题的研究生按照正式员工、采用灵活激励机制进行管理;除有学校奖学金外,还特别设立电科院奖学金,奖励的各个方面做出成绩的研 究生。
电科院积极创造条件资助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每年均有在读优秀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因材施教,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培养管理制度确保培养质量;通过与科研和生产的无缝连接,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有效提升,近年来多人次获得ADI设计大赛奖励。
截止2012年8月,在我院实习和工作的研究生累计超过500名,成为电科院重要科研力量。近年来,毕业研究生主要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各大工业集团下属科研院所以及Intel、Marvell、华为、中兴、百度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深受国内同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和公司的欢迎,年均一次性毕业时就业率超过99%,
我院招收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光学工程等专业硕士生。招收规模逐年扩大,到2012年9月在读统招研究生已超过300人;培养的硕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创新成就梦想,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热忱欢迎有志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学习的同学到电科院一展才华!
026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通 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在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从事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性技术的机理、应用基础、实现和验证的研究, 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开展国际前沿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的 学术与技术成果,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验室是电子科技大学的二级行政结构,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院代码为026。
实验室现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57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科和&密码学&学科同时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无线网络与云技术、扩跳频与抗干扰通信技术、通信中的信号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纠错编译码技术、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专用芯片设计技术。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第四与第五代移动通信、60G赫 兹与太赫兹通信、超宽带无线电、无线宽带接入、自适应扩跳频、短波与超短波通信、综合抗干扰通信、无线协同通信、空时频多维信号处理、通信大数据处理、高 速信号处理与实现、编码与调制联合设计、高效纠错码与网络编码、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自组织网、无线专用网络、传感器网与物联网、卫星通信组网、无线定 位、密码与认证及其应用、安全移动通信、移动网与移动云安全、移动网与终端数据安全、无线通信系统级芯片(Soc)设计等。
实验室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主体是:在参与国家和企业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背景下,着力培养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工程实现等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实验室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绝大部分毕业生进入电子与电信、航空与航天等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或管理机构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华为、中兴、腾讯、阿里巴巴、因特尔、阿尔卡特-贝尔等大型企业工作,并逐渐成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具有优良声誉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031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以下简称基础院)成立于2014年5月, 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汇聚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而特别建立的综合性研 究机构,主要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与前沿科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由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明担任首任执行院长。
基础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 5年 内将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数学、 化学等一级学科,涉及电学、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等领域的共性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系统的数理基础理论、复杂场与波的物理基础理论、量 子信息及量子计算、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医学。
五年内围绕各研究领域成立6-10个研究所,初期重点建设小尺度信息科学、量子信息与控制、光子信息科学、移动信息科学、交叉信息科学、统计信号处理6个研究所。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以及相关学科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一批ESI高被引学术论文,产生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打造为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基地和独具特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基础院拥有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由从海外引进的国家青年千人及以上层次和水平的人才组成。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9名,其中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名,美国协议教授2名,加拿大协议教授2名,美国博士后1名,英国博士后1名,中国博士后3名,外籍研究人员占总人数比例达42%。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学术特区&,基础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模式(PI制--项目负责人制)和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年度进行工作交流,五年接受国际评估,评估不合格者流出基础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
基础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青年论坛和基础论坛,邀请国(境)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参加。同时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如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美国休斯敦大学等建立密切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院立足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仅招收全日制硕/博士。基础院和导师团队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并每年选派优秀研究生前往欧美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或联合培养。目前,已与加拿大INRS大学签订协议,双方互派博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达到相关毕业要求后,将同时获取电子科技大学和INRS大 学博士学位,为有志于基础研究的学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础院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每位学子在硕士期间均有机会到国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博士 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请考核制&,由基础院成立博士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组,对申请者通过综合评审和面试进行选拔,而无需参加学校统考。
基础院希冀汇聚海内外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形成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为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4号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邮编610054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邮编611731
电话:028-(校内查号台)
网址:www.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清水河校区主楼B2-410
电话:028-8-
传真:028-8-
国际教育学院:清水河校区主楼A1-406
电话:86-28-、86-28-
传真:86-28-
网址:www.oice.
学院联系方式: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清]科B365A
[清]科B259
电子工程学院
[清]科C103左
[清]科C108B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沙]微固楼437
[沙]微固楼421
物理电子学院
[沙]科研楼211
光电信息学院
[沙]光电楼407-1
[沙]光电楼113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清]主楼B1-405
[清]主楼B1-404
自动化工程学院
[清]主楼C1-416B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清]主楼C1-212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沙]主楼中256
数学科学学院
[清]主楼A1-504
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经管楼B309
[沙]主楼中206
[沙]主楼中308
[沙]一教101
[沙]主楼中202
[沙]主楼中310
www.mgmt./DBA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清]综合楼452
[沙]通信楼119
www.rw.:8899
外国语学院
[清]综合楼35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清]综合楼523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清]研究院大楼304B
www.energy.
资源与环境学院
[清]研究院大楼503
航空航天学院
[清]研究院大楼205
[沙]主楼中151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沙]信软学院楼407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清]电科院楼216
www.riest.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清]主楼B3-508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沙]通信楼821
发表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1:02:55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1:01:16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1:00:58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1:00:41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1:00:25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0:55:45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0:54:59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0:54:14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0:48:42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阅读(160) 评论(0)
阅读(1029) 评论(0)
阅读(2598) 评论(0)
阅读(1289) 评论(0)
阅读(1233) 评论(0)
阅读(671) 评论(0)
阅读(3115) 评论(0)
阅读(2262) 评论(0)
阅读(5081) 评论(0)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1:05:38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0:59:11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0:58:14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20:50:09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气自动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