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疾病控制中心金钱鼎拓展中心

欢迎登录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一年四月
&&& “十二五”时期是青岛市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城阳区处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核心层,是大青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编制《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全区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发展和城区功能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编制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对2020年作出远景展望。
&&&&&&&&&&&&&&&&&&&&&&&&&&&&&&&&&&&&&&&&&&&&&&&&&&&&&&&&&&&&&&&&&&&&&&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一、“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 1
(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高 1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
(四)城市功能基本完善 2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3
(六)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3
(七)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4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4
二、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 5
(一)发展环境 5
(二)发展机遇 6
(三)面临的挑战 6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第三章 空间发展布局 12
一、城市发展布局 12
二、产业发展布局 13
三、生态建设布局 16
第四章 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8
一、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8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8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20
(三)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23
(四)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24
(五)大力发展蓝色经济 25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5
(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26
(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27
(三)鼓励发展民营经济 27
三、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 28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8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30
(三)建设“人才强区” 31
四、实施新一轮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 32
(一)调整完善规划布局 32
(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32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3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4
五、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5
(一)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35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6
(三)加强环境保护 36
(四)加强环境监管 38
(五)建设森林城阳 38
六、实施社会转型发展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9
(一)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9
(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40
(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41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43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44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44
(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45
八、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6
(一)强化党的领导 46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7
(三)建设“平安城阳” 47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8
一、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48
(一)水资源保障 48
(二)能源保障 49
(三)土地保障 49
(四)人才保障 50
二、提高项目支撑能力 50
(一)城市功能提升工程 50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50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 50
三、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50
(一)加强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 50
(二)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 51
(三)规划中期评估与修订 51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预计“十一五”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高。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02.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6%,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0.2%,占全市比重由“十五”末的11.9%提高到12.4%。财税总收入完成69.6亿元,年均增长20.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8亿元,年均增长21.7%,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7.1%、1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4.1亿元,年均增长17.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4.4亿元,年均增长17.5%,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4%和111%。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4.3:67.1:28.6调整为2:61.9:36.1,服务业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建成营业面积万平方米以上超市(购物中心)10家、新上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累计分别达到13家和10家。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74.6亿元和400.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9%和22.5%。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39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8倍和6.8倍。房地产开发面积完成613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加81%。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新增67家,累计达到130家。南车四方股份成为全区首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59.2亿元,年均增长21.5%,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4.2%。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水产、林果、蔬菜和花卉等四大支柱产业,新建扩建农业示范园区29个。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南车四方股份国家工程实验室投入使用。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家,累计达到29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新增市级以上驰(著)名商标26件,累计达到76件;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8个,累计达到95个。新认定(引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
(四)城市功能基本完善。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 规模达到71万人;建成区面积 达到103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5.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 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均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新完成旧村改造社区32个,累计达到56个。新建成公路28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117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12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提高31.4%。电力总容量达到2040兆伏安,比“十五”末提高79%。日处理污水能力新增9万吨,累计达到16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 达到84%。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万人拥有公交车辆8.7标台 。电话普及率达到50.1部/百人。宽带业务总端口达到8.2万端。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 分别下降23%、15.1%。新增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7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63家,累计分别达到27家和74家,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建立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垃圾集中清运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7.4%,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比“十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6.2%,比“十五”末提高3.2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县。
(六)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503.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7.9%。新引进投资过亿元内资大项目142个、投资过千万美元外资大项目120个,累计分别达到228个、275个。2010年,全区外贸出口额完成60.1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现新突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27个,累计达到40个,汇富纺织成为首家境外投资生产企业。城子社区、小北曲社区集体资产改制试点圆满完成,北曲前、杨埠寨、王家村等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稳妥推进。初步建立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2010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16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0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8.2%和84.9%,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8.1%和110.1%。全区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4.3和37.1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6和5.3平方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十五”末的每人每年60元提高到220元,参保率达到99.8%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7041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4506人,安置城镇就业285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一村一策”富民强村工程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582个项目,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6亿元。“解民忧、送温暖”关注民生系列活动成效显著,实施了关爱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救助、困难群众危房修缮等一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幼儿园63所。新增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28处,累计达到64处,被评为全国首批阳光体育先进区和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区。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以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新增医疗床位903个、医护人员82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社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顺利推进,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196个,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进步,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档案、气象、地震、老龄、妇女儿童、广播电视、应急管理、红十字事业、对口支援、民兵预备役等其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二、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企稳回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影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加大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从青岛市发展形势看,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将得到深入实施,城市和经济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综合竞争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政府职能转变、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等诸多压力。
(二)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格局开始出现诸多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从“制造外包”向“服务外包” 转变的趋势,有利于我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果,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我区乘势而上,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
——青岛市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机遇,有利于我区充分发挥战略核心层作用,加快资本、技术和人才集聚,形成大青岛发展新增长极。
——七区统筹发展的机遇,有利于我区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加快由“城市近郊区”向“城市主城区”转变。
——高新区加快开发建设的机遇,有利于我区充分利用高新区的产业和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城阳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世界主要经济体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生变化等因素,对我区业已形成的以制造业为主、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带来严峻挑战,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调整经济结构任务艰巨。“十二五”期间,我国结构调整将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青岛市的发展也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后工业时代。相对而言,我区经济结构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等问题,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统筹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养老、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等社会保障与社会事业发展城乡之间、与市内四区之间的差距仍比较明显。城市化发展仍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还比较薄弱。
——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作为环湾保护的主阵地、青岛重要的水源地和崂山风貌保护区之一,随着各级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资源、环境对我区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将进一步趋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也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功能完善提升的关键期。为此,需要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创新思路,扎实有为,推动全区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大力弘扬“追求完美、崇尚品质”精神,积极实施“六大战略” ,围绕建设“拥湾发展主城核心区” ,突出打造“青岛国际航空城” ,实现全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原则
——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打造大青岛发展的新引擎。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区市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对东、西部区域政策倾斜力度,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青岛国际航空城初具规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城市功能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攻坚推进,社会事业和谐进步,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到2020年,初步建成拥湾发展主城核心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加快推进,居民生活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经济发展指标
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专利授权量达到6500件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
(二)城市建设指标
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以上,新完成旧村改造社区60个以上,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 和限价商品房 6400套以上。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建成区绿地率和全区林木覆盖率均达到38%以上。
(四)社会发展指标
到2015年,常住人口总量达到80万人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万人以上,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达到20%以上。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2张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
城阳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初步安排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二五”期间 属性
经济发展 1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 13 预期性
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 16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 16 预期性
4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 7 预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50 预期性
6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 家 200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65 预期性
8 专利授权量 件 6500 预期性
9 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 2.5 预期性
10 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家 15 预期性
城市建设 11 城市化率 % 80 预期性
12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120 预期性
13 新完成旧村改造社区 个 60 预期性
14 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房 套 6400 约束性
环境保护与
生态建设 1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幅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7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降幅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幅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9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幅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0 氨氮排放总量降幅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1 建成区绿地率 % 38 预期性
22 林木覆盖率 % 38 预期性
社会发展 23 常住人口总量 万人 80 预期性
24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11 预期性
25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 岁 82 预期性
26 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3 预期性
2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 预期性
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13 预期性
29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 14 预期性
30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20 预期性
31 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张 52 约束性
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 % 100 预期性
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100 预期性
&第三章 空间发展布局
一、城市发展布局
以“七区统筹”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区“东扩南延西进”和重点组团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平衡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构建“一核、五轴、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附图),打造环湾生态宜居区。
(一)加快扩展城市核心区
加快区域内工业企业“双退双进” 步伐,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力争完成城阳街道、流亭街道双元路以东、青银高速以西区域内社区旧村改造,推进城区空间向东扩展、向南延伸。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体系,加快提升城市承载力。适时启动上马、棘洪滩、河套、红岛街道驻地改造,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城区西向点状辐射。
(二)规划建设“两横三纵”的城市发展轴
正阳路东西发展轴。重点抓好道路两侧社区旧村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做好产业规划论证和城市形态设计,打造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带和景观大道。
南环路东西发展轴(夏庄-河套)。主动承接高新区辐射带动,实施双高路东扩工程。以龙湖、星河湾、总部基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五湖四海家居城邦、杰华生物等大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经济、生活、生态等各类要素轴向集聚,加快构建城市南部走廊。
王沙路南北发展轴。结合崂山西麓旅游景区开发以及夏庄、惜福镇街道驻地改造,重点抓好王沙路以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王沙路以西、青银高速公路以东区域企业“腾笼换凤” ,打造新型都市产业带。
黑龙江路南北发展轴。重点推进崔家沟、丹山、赵哥庄、仙家寨等社区旧村改造,加强与青岛市区和中心城区的城市衔接。
岙东路南北发展轴。重点抓好高新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启动棘洪滩、上马街道驻地和羊毛沟西侧等区域开发建设。以华强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红岛整体开发,打造青岛新地标。
(三)突出抓好居住组团建设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快城区东部和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和社区旧村改造,按照“特色突出、功能集中、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城区组团、白沙河流域组团、崂山西麓组团、棘洪滩组团、上马组团、红岛组团、出口加工区组团等七大城市组团,加快建设24个特色小镇(居住组团):城西、仲村、旺疃、郭庄、周村、桃林、赵红、女姑山、西后楼、仙家寨、夏庄、沙沟、三营、寺后、安乐、少山、惜福镇、纸房、东西荆、棘洪滩、上马、程哥庄、罗家营、红岛等。
二、产业发展布局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功能区建设,全面落实“一港、九区、两带”国际航空城发展规划(附图),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构筑“三区联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附图)。
(一)全力打造国际空港商务区
充分发挥空港比较优势,建立健全青岛保税物流中心领导、管理与运行机制,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重点发展具有较强临空指向特征的航空产业、临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突出打造空港核心区、航空物流配套区、滨海休憩区、商务商贸区和会议会展区。
空港核心区:东至308国道高架,南至白沙河,西至墨水河,北至兴阳路,用地规模约2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飞机(小型直升机、水上飞机)及零部件制造、飞机维修、生活服务等产业,努力打造成为现代化、生态化的东北亚航空枢纽港。
航空物流配套区:东至308国道高架,南至兴阳路,西至洪江河,北至墨水河—永泰路,用地规模约1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航空服务业,打造环黄渤海航空物流中心。
滨海休憩区:东至胶济铁路,南至李沧区界,西至胶州湾东岸,北至白沙河沿岸(包括卓越),用地规模约14平方公里。实施滨海环境综合改造,进行河道疏浚和岸滩整治,重点建设滨海公园,打造成青岛新“八大关”。
商务商贸区:东至青银高速,南至流亭立交桥,西至308国道高架,北至即墨界,用地规模约2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行政商务办公、总部经济、商贸流通、金融、休闲娱乐等产业,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休闲中心。
会议会展区:东至烟青路,南至春阳路,西至青银高速,北至城阳区界,用地规模约11平方公里。不断完善会议、会展、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建设成为青岛市国际商务会议、会展中心。
(二)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区
发挥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品牌带动效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高新区配套产业区和出口加工区。
装备制造产业区:棘洪滩上马片区,东至胶济铁路,南至永泰路—高新区界—岙东路—正阳路,西至青威高速路(青岛市总规),北至即墨界,用地规模约3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速列车、新材料等产业,打造国家级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夏庄惜福镇片区,南至铁骑山路,东至凤凰山路—纸坊社区,西至烟青路,北至即墨界,用地规模约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特种车及零部件制造、精密机械等产业,打造青岛特种车制造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区:东至王沙路,南至源水路,西至青银高速,北至白沙河,用地规模约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通讯设备及零部件、软件产品开发与生产等产业。
高新区配套产业区:东至羊毛沟,南至高新区界,西至上马环城西路,北至棘洪滩街道界,用地规模约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
出口加工区:东至河套街道兴和路,南至胶州湾,西至大港路,北至正阳路,用地规模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保税物流等产业,建设成为山东半岛重要出口加工基地。
(三)积极建设中央休闲区
发挥自然禀赋优美、文化底蕴丰厚和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度假、娱乐、体育健身、保健服务等休闲产业,不断丰富完善餐饮、购物和居住功能,加快推进华强、法海寺、宏广动漫、中视动画、文化创意总部基地等项目,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区、东部山区旅游文化产业带和西部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
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涵盖红岛街道,用地规模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文化传媒创意、动漫创意设计、工业创意设计等产业,创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东部山区旅游文化产业带:主要包括王沙路以东以南区域,用地规模约4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与节会经济,加快建设精品住宅、度假酒店、餐饮购物、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建设法海寺佛教文化旅游区与崂山西麓休闲旅游区,建成国内知名的历史与休闲文化旅游胜地。
西部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包括环胶州湾沿线及桃源河、大沽河流域。积极发展滨海休闲文化,重点加强湿地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启动桃源河、大沽河流域生态湿地保护与开发,规划建设胶州湾滨海旅游度假区与桃源河湿地休闲度假区,打造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胶州湾生态绿洲与现代海洋休闲旅游胜地。
三、生态建设布局
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以山林绿地、海湾湿地、河道水系、水库塘坝等为基础,以沿海、沿山、沿河、沿路绿化带为走廊,以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发展体系,构筑“一山、四区、六廊、多点”的生态建设布局(附图)。
(一)建设崂山西麓生态保护区
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产业。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通过封山育林、林相改造、山体恢复等多种方式,提高植被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科学设定登山路径,禁止林木滥砍滥伐,严格控制山体开采。加强农家宴规范建设和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加强防火通道建设,提高火情监测能力和灭火能力,防止火灾发生。
(二)建设四大湿地保护区
加强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规划建设女姑口河口、红岛滨海、桃源河沼泽、大沽河入海口等四大湿地保护区。加大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削减入海污染负荷,改善胶州湾入海口附近水域质量。适度发展滩涂养殖、网箱养殖,减少近海捕捞,鼓励发展远洋捕捞,恢复和增殖海洋生物资源,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
(三)建设六条生态走廊
沿白沙河、墨水河、洪江河、羊毛沟、桃源河、大沽河等六条河道两侧,各建设不低于30米的防护林带或生态植被,构建绿色生态走廊。合理设置林相形态,大力发展混交密植生态林,适度建设休闲、休憩设施,努力形成错落有致、四季常绿、景色宜人的观光大道。
(四)推进各类生态节点建设和保护
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棘洪滩水库、崂山水库和书院水库等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增加河道拦蓄水能力。规划建设一批森林公园。全面启动以500米为半径的城区街心公园建设。加强道路两侧绿化与管护,不断增加街头绿地。加强居住区、单位园林建设。
第四章 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现代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从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转变,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信息、总部楼宇经济、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业。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创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华强、宏广动漫、文化创意总部基地和中视动画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建设动漫研发基地与服务平台,打造“动漫之都”、“创意之城”。
科技信息服务。重点发展为工业企业服务的产品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工业测试、工业研发等科技服务业,培育建设科技孵化基地,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总部楼宇经济。重点发展区域性总部和职能性总部 ,引进一批区域性总部企业,引导企业在城阳设立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建设半岛总部基地。加快商务楼宇载体建设,着力发展金融、保险、会议会展、中介服务等产业,促进楼宇经济发展。
金融保险业。重点引进发展地区性商业银行以及保险、担保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加快建设青岛北部金融中心。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
现代物流业。以建设青岛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以空港物流为龙头、陆路物流为支撑,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培育骨干物流企业,构建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企业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准,推动传统运输、仓储物流向现代化物流转变。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
休闲旅游业。以打造青岛特色旅游精品区和山东半岛重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山地休闲度假、滨海休闲度假、游乐购物三大特色,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特色餐饮旅游、特色购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开发旅游线路,提升文化内涵,培育“休闲旅游”品牌。到2015年,年旅游总接待量达到640万人次以上。
商贸流通业。以打造青岛北部商圈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商业、办公、酒店等业态并兼具展览、会议、文娱等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加快构建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区为主体,各类专卖店、社区商业服务网点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
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精品房地产,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建筑、物业管理公司,不断提升房地产建设品质与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城阳”品牌。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心理咨询、社会中介等公共服务业,以及家政、养老、残疾人托养等家庭服务业。
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规划建设临空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会议会展、商务商贸、专业市场、旅游文化、滨海休闲商务等8个服务业集聚区,每年建设30个重点项目、培育30家重点企业,引导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到2015年,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以上,集聚区形成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60%以上,实现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服务业实现总量的50%以上。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制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四个行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土工材料、改性塑料、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加快土工合成材料国家级研发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5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生物制品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创新药物、保健药物、药用胶囊等,加强海洋生物制品研究,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保健食品产业化。到2015年,生物制品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备以及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照明、可降解包装物,以及大型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高速列车、航空运输设备制造、海洋船舶工程、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六个行业。
高速列车产业重点发展动车组、城轨地铁、高档客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突破总成、转向架、牵引电机等九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引进连接器、风档等十大配套技术生产企业。着力推动南车四方股份、庞巴迪、威奥等做大做强,建设高速列车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以及配套产业基地。到2015年,高速列车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航空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重点引进直升机、商务机研发生产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争取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空研发设计中心和配套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飞机维修和改装产业,建设东北亚领先的航空维修基地。到2015年,航空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海洋船舶工程产业重点发展集装箱及海洋船舶配套设备制造,着力引进游艇、钻井平台装备及配套生产企业。到2015年,海洋船舶工程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汽车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特种汽车及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全钢(半钢)子午胎、斜交轮胎等。推进青特车桥研究院建设步伐。到201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通讯终端产品以及家电配套产品和信息服务业,着力引进集成电路、计算机等研发生产企业,重点开发信息家电、智能控制设备的嵌入式软件,提升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建设水平。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精密机械产业重点发展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及电气机械等产业,实施一批技术改造工程,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打造自主品牌,壮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精密机械产业产值达到41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实施“腾笼换凤”战略,推动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引导一批传统企业转移加工制造环节,着力提升研发、销售、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贯彻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加快淘汰一批低附加值、高耗能传统产业。
规范发展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坚持“一园一品”与空间优化的原则,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双退双进”为手段,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建设高速列车、航空工业、特种车、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新材料、企业安置区等七大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推进全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到2015年,培育年产值500亿级园区1个、100亿级园区4个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积极发展优质水产。重点发展精品养殖、水产种苗、海洋捕捞与休闲渔业。建设千亩精品养殖基地3处、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4处。加强水产良种开发、培育与良种场建设,争创省级以上良种场4处。淘汰近海捕涝渔船200艘,发展大马力远洋捕捞渔船20艘。建设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5处、改造游船30艘。开工建设红岛中心渔港,适时启动建设红岛渔人码头,建成国家二级渔港3处。加强临港水产品市场建设。
优化发展生态林果。调整优化果树品种,重点发展时令干鲜果栽植,全区果树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优质果品率达到90%以上。以云头崮、后金、西葛茶园为重点,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建设高效无性系茶园。推进低效林改造,培植壮大以薄壳核桃、乌桕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 。
推广发展品牌蔬菜。引进蔬菜新品种,改良和恢复种植地方名产蔬菜,重点发展设施蔬菜、速生蔬菜和特稀蔬菜,实现蔬菜生产的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到2015年,全区种植蔬菜面积3万亩,“四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大力发展精品花卉。重点发展鲜切花、盆花、苗木等,推进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加快海都生态农业示范园、夏庄花木大世界、木雅园林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等园区建设,成为长江以北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区和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鼓励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基地采用二维码电子标识等先进可追溯手段,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检测能力,构筑严密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四)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城阳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在重点区域(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等三个层面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企业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到2015年,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园区5个、示范企业20个、示范项目50个以上,建成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2个,“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利用智能网络、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推进电子商务在物流、通信、金融、基础建设、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扩大电子商务覆盖面,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区。到2015年,开展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达到60%以上。
建设“智慧城阳”。实施宽带信息化工程,优化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建设“无线城阳”,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加快“三网融合” 步伐。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全区人口、空间地理、环境监测等基础数据库和政府部门、街道门户网站,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运用三维技术,建设网上数字城市,打造“爱城阳” 城市信息化建设品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200G,宽带普及率达90%以上。
(五)大力发展蓝色经济
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认真贯彻省、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动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构建海洋、临海、涉海产业比较发达、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蓝色经济示范区。
建设环湾蓝色经济产业带。科学划分基本渔业、重点保护、控制开发、优化提升和重点开发岸段,优化岸线资源布局。实施环胶州湾优化开发工程,提升海湾综合服务功能,规划建设一批滨海特色小镇、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园。
做大做强蓝色经济优势行业。突出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游艇、水产品深加工、滨海旅游等产业,壮大蓝色经济产业规模,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组织实施一批蓝色经济重点工程。加强海陆联动,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海洋渔业、水产加工、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渔港建设、滨海旅游、海洋文化、涉海金融等蓝色经济重大工程建设,优化蓝色经济发展环境。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着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区经济发展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加强企业工资支付的监督检查,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引导社区居民以各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规模效益,增加居民土地增值转让收益。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就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继续实施“一村一策”和“双强” 富民强村工程,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和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和14%以上,社区可支配财力均达到50万元以上。
不断增强居民消费预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多投向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合理引导消费行为。进一步简化手续、改进服务,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家电下乡”、“建材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增加涉农补贴等促进消费若干政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产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
(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城阳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鼓励发展符合我区产业定位、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坚持项目预评价制度,控制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严禁新上“两高一资” 项目,限制低附加值行业发展。
拓宽投融资渠道。制定《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开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改革完善城阳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和出口加工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公司经营业务多元化。
(三)鼓励发展民营经济
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管理培训、企业融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或行业协会开展专业化培训,提升管理者素质与企业现场管理水平,每年组织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000人次以上。推进银企合作,畅通银企信息沟通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集合债券 ,鼓励发展融资租赁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全区检测资源,提高产品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研究制定支持孵化器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企业孵化器(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推进建设城阳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企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重点强化政策宣传、信息沟通、畅通诉求等功能,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加快建设高速列车、新材料、特种汽车、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品牌经济。推进“质量兴区”战略,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修订,支持企业承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工作。按照“申报一批、发展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制定城阳区工业和服务业名牌培育目录,建立品牌创建梯队,引导企业争创名牌和驰(著)名商标。“十二五”期间,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和服务名牌35个以上,驰(著)名商标27件以上。鼓励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做好地理标志和原产地标识认证保护工作。
三、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产学研 合作新机制,鼓励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合作、项目攻关,每年组织实施“产学研”项目10个以上。鼓励引进科研院所与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到2015年,全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家以上,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市级专家工作站分别达到6家和15家以上。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实现创新资源合理衔接和共享共用,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科技资金使用,支持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区级财政累计支持研发投入5亿元以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发明创造。到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抓好新材料、高速列车、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5大领域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及产业化,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鼓励企业加大对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引进关键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每年完成技术改造资金投入50亿元以上。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建立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积极推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2015年,全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和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保持97%以上,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提高教育办学水平。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社区幼儿教师待遇,抓好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及新建小区、旧村改造幼儿园配套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园体制。加强幼师队伍培训,规范学前教育发展。按照中小学规范化建设标准,实施中小学信息化设施改造工程和“供暖、供气”工程,全面完成“新班班通” 目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自主权,推进发展优质特色高中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学前教育设施建设规划,把学前教育纳入城市组团、特色小镇建设范畴,增加公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推进社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科学规划中小学资源,完成街道中小学校舍改造、撤点并校及新建任务。启动实施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调整完善中小学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加大中小学建设和改造工作力度,满足居民子女就学需求,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入园问题。
(三)建设“人才强区”
优化人才结构。健全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加大中央“千人计划”、省“万人计划” 和市“优秀创新团队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等领军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高层次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努力为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健全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人才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等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到2015年,全区高级职称及硕士以上人才达到8500人以上。
完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毕业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聚才、用才平台和技能大赛、技术比武、人才下基层等活动载体建设,实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实施新一轮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
以统筹规划布局与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快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进基础设施向社区延伸,努力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调整完善规划布局
围绕打造青岛国际航空城,加强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和人口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力争实现“五规合一”。强化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延续性,加快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重点做好环湾区域、沿山区域、湿地区域等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到2015年,重点发展区域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均达到100%。
(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王沙路以东区域,发挥崂山西麓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等产业,突出打造中央休闲区。中部区域,发挥流亭空港和保税物流园区的特色功能,重点发展总部楼宇、商务商贸、金融保险、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国际空港商务区。双元路以西区域,发挥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投资和建设,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聚集区。
积极推进社区旧村改造。实行大组团规划布局、组团式项目招标、区域性综合开发的模式,提高区域整体规划建设水平。围绕区域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内在魅力,打造“文化休闲运动城市”、“人性化城区”。“十二五”期间,新完成旧村改造社区60个以上、建设农民居住用房 650万平方米以上。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发挥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节功能,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坚持住房市场化、保障住房政府主导的原则,从建设主体、建筹机制、土地供给、提升品质、强化监督等各个方面确保实现住房保障发展目标。加大保障性住房配建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十二五”期间,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房6400套以上、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以上。
实施差别化发展政策。围绕“一核、五轴、多组团”城市发展布局,加强土地、财税等政策调节,推动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重点向城区东部和西部倾斜,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形成东、中、西部城区协调、平衡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实施热电扩能、雨污管线改造、天然气普及等建设工程,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城区东部和西部及社区延伸。到2015年,日供水能力达到44万立方米以上,燃气需求量达到1.7亿立方米/年以上,城区集中供热面积累计达到800万平方米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以上。
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实施一批道路改扩建和贯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附图)。着力加强东西向交通联系,促进南北向过境交通分流,缓解流亭立交桥和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推进青龙高速、重庆北路高架、青荣城际铁路、青日连铁路建设,强化城阳海陆空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参与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加快完善城市公交网络,规划建设红岛、出口加工区、汽车北站、城阳、中韩小商品城、流亭西海岸、棘洪滩、空港组团等8处公交枢纽站和1处停车保养场。到2015年,全区通车里程达1207公里以上,公路密度达218.2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标台以上;建成区3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完善城市管理网络。建立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整体协同化、区域统筹化、城乡一体化。强化属地管理,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快向街道、社区延伸,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管理专业维护作业队伍覆盖率达到100%。明确城市管理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责任主体,理顺管理事权。
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推进城管标准化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倡导文明执法。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促进城市管理高效运行。
积极推进城市综合整治。扩大“精细化”管理范围,将空港周边、北曲组团及春阳路东扩段、新青威路等城区周边区域纳入精细化管理范围;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逐步纳入精细化管理。继续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加强违法建筑、户外广告、占道经营等规范管理。
五、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森林城阳,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重点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制度,禁止新建高能耗项目。抓好能源计量检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组织石化橡胶、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推进建筑节能,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扩大地热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实施新上建筑节能评级制度,实行设计环节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规范建筑节能管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实施改造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交通节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推进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程,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构建低碳交通模式。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制定扶持发展政策,加快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形成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重点发展高端风电设备制造、节能服务、生物质锅炉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利用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推行“绿色居家准则”,组织开展“擦除碳足迹,进行碳补偿”活动,在全社会达成低碳生活共识。积极推进碳汇林建设,实现碳源碳汇平衡 。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全面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降低原材料消耗。继续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土地管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探索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 ,强化项目用地管理。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发,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崂山水库、白沙河等重点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实施水源地周边企业污水排放并网工程,取缔、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及违法建设项目。建立水源地与河道两岸生态功能保护区,科学规划建设尾水导流工程,确保水源地安全。重点加强白沙河、墨水河、洪江河等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清淤、引水回灌、两侧绿化等建设工程,恢复河道景观功能。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污染控制为重点,加强对燃煤、扬尘、机动车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建成区范围内普及集中供热,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及其他燃用高污染燃料锅炉。加强化工、纺织、橡胶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对超标、超总量排放燃煤企业的治理力度。推行洁净煤技术。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力度,推广使用低污染环保车型。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理。扩大城区道路洒水抑尘范围,提高机械化清扫率。推进储油库、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环境友好园区”。
推进环保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红岛污水处理厂,完善东、西部区域污水管网配套,污水管网收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均达到89%,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标准。建立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综合处置设施建设,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建设绿化修剪垃圾处置场,实行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全区污水日集中处理能力达到21万吨;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集中清运达到100%、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四)加强环境监管
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污染减排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污染减排“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制和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和产品,落实总量控制指标前置审批条件。加强对评价单位的责任追究与环评报告审核,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
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环境应急等三个监测网络,对重点污染企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实行三级联网在线自动监控,更新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提升区域环境监测水平。
(五)建设森林城阳
实施森林城阳“七大”工程。坚持“乡土多彩、混交密植、生态自然” 的原则,全面实施道路绿化和改造,加快构筑绿色生态通道网络。加强山体绿化恢复,推进林相改造,增加生态多样性,提升山体景观效果,规划建设云头崮、太和省级森林公园和毛公山、七涧谷、山色峪、驯虎山等市级森林公园。加快沿海、沿河基干林带建设,打造水系保护绿色生态屏障。继续实施见缝插绿、庭院改绿和立体绿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区、街道驻地和单位绿化水平。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园区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8%以上。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长效管护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加强物资保障,促进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装备现代化,提高防火扑火和病虫害防治能力,保护野生生态资源。
建设森林生态文化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和绿色文化小品。积极开展生态主题活动和各类生态科普活动,提升森林文化氛围。继续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
六、实施社会转型发展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就业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结合区域特色,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当地草根经济”,使农村劳动力在本土实现创业和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深入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素质。建立完善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创业优惠政策力度,加快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促进以创业带就业,建设创业型城区。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零就业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的就业援助工作。广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 创建工作,到2015年充分就业社区比例达到90%以上。健全统一灵活、布局合理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规范职业中介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不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100%。
完善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实施“解民忧、送温暖”关注民生系列活动,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施救、规范管理”的城市一体化大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完善低保救助制度,推进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大对生活困难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助力度。继续实施“千户扶贫济困”、“困难群众危房修缮”等工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健全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改善医疗服务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区人民医院为中心,区第二、第三人民医院为副中心,8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230处社区(村)集体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2张以上。其中区人民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建设成为青岛北部医疗中心;区第二、第三人民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加强区、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长效机制。
积极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道德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积极开展“全民大教育”、“文明赢得尊重”等系列活动,以及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立具有城阳特色的现代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繁荣文化事业。坚持文化事业公益化、均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百姓乐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等一批区级文化设施。实施基础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各街道均建成1处以上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社区文化中心建成率达到100%。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社区倾斜。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创作题材,推出1-2部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省“精品工程”的精品力作。不断提高市民节、民间艺术节、饰品节等节庆活动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扩大活动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成为省市知名品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发掘历史文化积淀,推动民俗文化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六大文化产业。加强资源整合,引进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印刷设计等创意企业、科研机构和服务单位,促进创意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打造“创意之城”。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的技术与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动画、漫画制作企业,加强动漫原创与衍生产品开发,打造“动漫之都”。加快电影院线 建设,推动影视业多样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健身设施、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规划建设区体育中心,完善城区绿地、街头空地运动健身设施,新建居民小区均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和完善区体育总会和各类体育运动协会,积极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加强业务指导与培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组织开展“区长杯”体育系列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育龄群众普遍享有生殖保健服务和家庭保健服务。
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健康全面发展。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为主线,维护儿童合法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
加快发展老龄事业。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快完善精神赡养社会支撑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助老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加快老龄产业发展。建立公共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基层老年活动场所,改善养老服务条件,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增强社会敬老意识,优化社会助老环境,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新目标。
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实施残疾人充分就业保障工程,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构建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到2015年,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残疾少年儿童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活动更加广泛。
推进审计、统计、机关事务管理、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气象、地震、广播电视、红十字事业、对口支援和民兵预备役等其他社会各项事业开创工作新局面。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行政与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发展理念。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整合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实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建设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街道为民服务代理站为中枢、社区为民服务代理室为终端的便民服务体系。压缩审批事项,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收费行为,强化效能监察,创建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
探索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区、街道财政分配体制,加大财政向城区东西部和经济薄弱社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积极推行“阳光财政” ,建设公共财政 。
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强化产业政策和环保、土地、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建立低质量、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退出”机制。认真落实公共资源价格改革政策,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到2015年,上市企业达到5家以上。
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方式,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构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繁荣文化市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社区电子政务管理网络,提升社区管理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到2015年和谐社区比例达到100%。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活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规模化发展与农民组织化水平。加快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加快建立重点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前置机制和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三位一体”招商新机制,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路径,以发展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最终产品为目标,实现招商引资定向化。实施内外资项目预评价制度,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挖潜招商载体,提升对外宣传推介水平。研究国内外大企业区域性投资意向和阶段性发展规划,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关键配套企业。“十二五”期间,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各10家以上,累计到账外资15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内资500亿元以上。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鼓励出口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以品牌助力产业升级。引导出口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加工组装为主向研发与生产并重转变。支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不断优化产品贸易结构,争创国家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基地。研究制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等,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市场多元化,进一步稳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份额。完善外贸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保护与摩擦。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25%以上,到国外投资生产企业10家以上。
优化商务投资环境。完善土地、工商、规划、环保、劳动等部门的联动服务机制,加强与海关、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职工生活配套服务,关注劳动用工动态。继续实施区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联系企业制度、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外企座谈会制度。发挥外商法律服务平台作用,健全完善“六位一体” 的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制度,实行企业纠纷联动处置机制,创造诚信和谐服务环境。
八、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行政,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强化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造“党情阳光”党建品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扩大人民群众的参政渠道。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政治协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程序,深化公开内容,提高行政透明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追究制,加强执法监督。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审计监督,严肃查办和惩治各类腐败案件。大力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区工作,建设法治城阳。
(三)建设“平安城阳”
严厉打击各类敌对势力破坏活动,抓好反邪教和反恐工作,确保全区政治稳定。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社会治安和稳定隐患治理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各类重特大治安稳定问题的发生。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建设,做好重点人员管控,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密切关注社会舆情民意,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开展信访积案清理和重复信访专项整治,认真贯彻调解优先的原则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监管,实施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工程,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突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到2015年,全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5%以上。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安全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不发生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一)水资源保障
加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北水南调工程、西水东调加压工程,解决城区及东部地区供水不足问题。实施城区和社区供水管道改造、江家庄水厂扩建等工程,提高供水保障率。到2015年日供水能力达到44万立方米以上,满足居民生活和生产要求。
进一步加大水源挖潜。实施七涧谷和金钱鼎等小流域治理,新建塘坝15座,平塘8座,增加蓄水量30万立方米。实施白沙河中上游、小水河、曹村河治理工程和大涧桥闸改造工程,增加河道拦蓄水能力。
实施水源地防护工程。实施水源地隔离防护、标识与警告设施建设以及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保障和水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建设和谐水环境。到“十二五”末,全区水库塘坝均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
推进节约用水。加强节水宣传,推动依法治水,提高全区节水意识。鼓励企业改进工艺,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深入推进中水回用,全区中水回用率不低于5%。
(二)能源保障
电力保障。不断优化配网结构,提高220kV输送能力,完善110(35)kV网络结构,提高10kV线路多源联络,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协调一致的供电网架。规划新建上马220kV变电站。新建卓越、南宅、创新、古岛、大洋、正阳路、龙湖等7个110kV输变电站。35KV白沙河站升压扩建为110KV站。新建少山35kV输变电站。到2015年,全区电力总容量达到2520兆伏安以上。
燃气保障。结合城市化推进需求,规划建设1座标准加气站,8座加气子站,新敷设中压天然气管道200公里,低压天然气管道300公里,提高天然气管网的覆盖率。完成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的建设并投入运营,加大管网安全运营人力、财力投入,保持天然气安全无事故运营。
供热保障。大力推进集中供热,每年发展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5年全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以上。扩建金田、金海、夏庄热电厂,新上惜福镇供热站。
(三)土地保障
贯彻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调控。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投资强度,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调整土地供给结构,合理把握土地开发和投放时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实际需要。“十二五”期间,全区预计新增建设用地3万亩以上。
(四)人才保障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到2015年末,新增各类人才4.5万人,在职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以上,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比重达到80%以上,企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70%以上。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末分别达到1.5万人、3.8万人和5000人以上。
二、提高项目支撑能力
(一)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围绕 “一核、五轴、多组团”城市拓展建设规划和“一山、四区、六廊、多点”生态保护规划,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270亿元以上。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30个以上,总投资1200亿元以上。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围绕显著保障和改善民生,规划建设重点项目45个以上,计划总投资40亿元以上。
三、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一)加强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
做好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专项规划内容应与规划纲要紧密衔接,服从规划纲要的部署安排,分解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年度计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研究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将中长期发展目标与年度发展目标有机联接,把总体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通过年度计划的执行实施,保持规划纲要实施的连续性,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
严格遵守发展规划的强制性规定,在制定政策、审批或者核准投资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时,不得违反发展规划的限制性、禁止性规定。规划纲要中确定的主要发展指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由督查考核部门层层分解落实,跟踪督查,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三)规划中期评估与修订
在执行中期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纲要进行调整修订。对实际运行情况明显偏离并难以完成的规划指标,应及时提出修订方案,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主办 联系电话:&9&&鲁ICP备号-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阳社保中心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