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禅宗与中国文化 pdf

【正版】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葛兆光
开&&&&&&本:16开页&&&&&&数:330页字&&&&&&数:0.0千字I&&S&&B&&N:3售&&&&&&价:27.40元
原书售价:39.00元品&&&&&&相:配送方式:无配送方式&&&&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8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基本信息书名: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原价:39.00元作者:葛兆光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日ISBN:3字数:页码:330版次:第1版装帧:装开本:16商品标识:asinB004SAZGMU编辑推荐暂无内容提要《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1895年以后,大清帝国从“天下”走出来,进入“万国”,原来动辄便可以“定之方中”(《诗经》)、自信“允执厥中”(《占文尚书》语。)的天朝,渐渐被整编进了“无处非中”(艾儒略语)、“亦中亦西”(朝鲜燕行使语的世界,便不得不面对诸如“亚洲”、“中国”和“世界”这样一些观念的冲击。为什么是“亚洲”?究竟什么是“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看似平常的常识背后,潜伏着一个又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录自序&绪说&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一&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二&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三&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四&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五&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六&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结语&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附记一】【附记二】第一编&在历史中理解中国第一章&“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一&“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二&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三&中国:“边界”的浮现四&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道统五&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第二章&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一&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二&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三&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四&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五&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第二编&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第三编&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绪论&预流,立场与方法参考文献后记作者介绍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圾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等。文摘&版权页:插图: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关于台湾历史学的讨论,最麻烦的是政治化问题。我的评论不可能完全摆脱两岸立场的差异,但是,我试图尽量从学术角度讨论而不作政治价值的判断。对于“中国”这个议题,台湾方面某些学者当然一直有相当警惕,他们对于大陆用现在的中国政治领土来界定历史中国,有种种批评,有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如一个叫做吕春盛的学者,对大陆流行的四种关于“中国”的论述,都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他说,要界定一个完整意义的“历史上的中国”,恐怕也几近是不可能的事。避免界定一个包括台湾“中国”,避免一个包含了台湾史的“中国史论述”,试图超越现代中国政治领土,重新确认台湾的位置,这一思路当然掺入了现时台湾一部分历史学家太多的政治意图。不过,在历史学领域,确实也有人从台湾本土化的愿望出发,借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区域研究之风气,重新检讨中国史的范围。其中,一些台湾学者提出了“同心圆”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杜正胜先生。在一篇相当具有概括性的论文中,他说,“到1990年代,此(指台湾代表中国)一历史幻像彻底破灭觉醒了,新的历史认识逐渐从中国中心转为台湾主体,长期被边缘化的台湾史研究,已经引起学生的更大的兴趣。我提倡的同心圆史观扭转中国主体,台湾附属的认识方式,也有人深有同感”,他觉得,这是反抗文化霸权,因而试图瓦解传统的“中国”论述,代之以一个以台湾为中心,逐级放大的同心圆作为历史论述的空间单位,即第一圈是本土的乡土史,第二圈是台湾史,第三圈是中国史,第四圈是亚洲史,第五圈一直到世界史。在杜氏的理论背景中,除了依赖区域史与世界史论述,分别从“小”与“大”两面消解“中国论述”之外,把“中国”这个国家的政治整合与文化认同分开,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支柱。由于杜氏的论述是建立在把“台湾”从“中国”认同中“拯救”出来的基础上,因此他强调,所谓“中国”是在战国晚期逐渐形成的,“此中国与以前具有华夏意味的中国不同,它进一步塑造汉族始出一源的神话,汉文化遂变成一元性的文化,这是呼应统一帝国的新观念,完全扭曲古代社会多元性的本质”,这种依赖于政治力量的整合,使被强行整编到中国的文化,又随着政治力量进入“中国”的周边地区,改造土著,因此,“汉化”这个过程,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文明化(华夏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统合的历史,在强势力量的压力下,土著只有汉化,因为“汉化是取得社会地位的惟一途径,坚持固有文化者遂被主流价值所鄙视”,因此,按照他的说法,台湾是被迫整编进中国论述中的,要增强台湾的族群认同,当然就要破除中国文化同一性神话,这种所谓同一性,不过是在政治权力的霸权下实现的。他们觉得,这是祛除台湾文化认同与历史叙述的“混乱”的良方。但是,且不说这种论述的历史依据如何,从历史论述上看,台湾的清晰,带来的是中国的残缺,原来似乎没有问题的中国论述,在这种“离心”的趋向中,也发生了同样的“混乱”。2003年底,在庆祝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七十五周年的会上,作为原所长的杜胜,又发表了一篇相当重要的讲话,其中提到当年在大陆时,傅斯年等人一方面提倡近代性的历史学,即“不该有国情之别,只有精确不精确,可信不可信”的学术,但是一方面又由于内心关怀和外在环境,有很浓烈的“学术民族主义”,这种“学术民族主义精神使史语所扮演另一个爱国者角色”,可是,如今却不同,他在第六节《期待新典范》中提出,“史语所在台湾,客观情境让它跳出中国这个范围的拘限,让它走出与人争胜的国耻悲情”,这个时候,他提倡的是“超越中国的中国史”,是“从台湾看天下的历史视野”。媒体推荐暂无
店主推荐18.00元205.00元197.00元239.00元20.00元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34.60元本店全年365天无休!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光顾本店!我的联系电话:,请尽量发站内消息,手机短信有时注意不到,有时我不在线,但我会每隔几个小时上线看一次消息,请不要着急,只要看到我就会回复您的,
&18.00元68.00元180.00元368.00元222.00元133.00元197.00元160.00元91.00元75.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已经找不到了, 为您推荐一些相同图书。装订:平装开本:版次:23.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五次28.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9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35.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93.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80十品装订:其它开本:版次:128.53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32.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59.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25.00九五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禅学三书 禅宗思想渊源 序言
返回目录吴言生:三书 渊源 序言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这种,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20世纪30年代,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热心于讨论禅宗与文化的关系,作品有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 知识出版社,1990年 ,陈兵《佛教与东方文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等。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郭朋《坛经校释》 中华书局,1983年 ,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1996年 ,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 文物出版社,1997年 ,李申、方广钅昌《敦煌坛经合校简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等。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等。其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赖永海《佛道诗禅》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 中华书局,1997年 ,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 等。通观这些著作,成果相当喜人。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禅宗研究中,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士、博士学位。读书期间,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志趣和知识积累,决定将禅诗作为研究方向。经由勤奋刻苦的写作,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禅诗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对禅宗思想渊源、哲学、诗歌境界等作专门的研究。2000年6月,言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佛学、诗学的研究工作。进站后,他对《禅诗研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增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禅学三书,这就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禅宗诗歌境界》。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现有的禅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人创作的有禅意的诗歌,或是禅宗与诗歌的关系方面,而对禅宗诗歌本身则较少涉及。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在禅诗研究上有所突破,他以禅宗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思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而弥补了较少从禅宗思想渊源上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哲学象征角度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诗歌本身研究禅诗的不足。《禅宗诗歌境界》所探讨的禅宗诗歌,是指广义的禅宗诗歌,包括禅僧上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内蕴的丰厚,因此作者的着眼点也放在这里。作者指出,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心性的本源,也就是说,体会&本来面目&,是禅宗诗歌境界的起点。该书首先探讨了&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分析了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的禅语所表达的禅宗审美感悟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五家七宗禅诗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禅宗诗歌审美境界进行了总结。书后所附的《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反映了近百年来禅诗研究的轮廓,为有兴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道提供了珍贵的线索。禅宗哲学是诗化哲学,往往借助诗歌的手法,通过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 &不可说&的本心。《禅宗哲学象征》选取公案与颂古的合璧《碧岩录》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了大量的禅宗语言,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公案、颂古等对禅宗哲学的象征。该书从禅宗语言的诗喻性切入,阐释了禅宗哲学喻象的独特意义,为禅宗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禅宗哲学象征,表征着禅宗思想。而要全面深入了解禅宗思想,又必须要追溯其渊源。《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典有《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槃经》等。该书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强调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对禅宗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禅学三书的内容虽各有所重,但却是逻辑地紧密联系着的,因为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向来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禅宗的思想渊源》对禅宗诗歌予以特别关注,纷析了大量的禅宗诗歌,力求说明大乘佛典是怎样经由禅宗的创造性继承,转化为灵动通脱的禅学感悟;《禅宗哲学象征》对受大乘经典影响的象征意象的溯源、对雪窦颂古百则的条分缕析,体现了作者在品评禅韵时,对佛教思想、诗情的充分关注;《禅宗诗歌境界》是建粒在对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同样体现着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圆融一体的特征。三书形成了各自独立,又涵容互摄的阐释系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严谨的学风。我以为,禅学三书有以下一些较为显着的特色:一、理性分析与悟性透入并重,文学与哲学圆融禅学三书作者在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时,采取了&理性&与&悟性& 并重的方法,来观照和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较好地适应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作者主张&以檐前雨滴的檐前雨滴在听檐前雨滴&,而&此时所听到的檐前雨滴声就是自己,会有好像变成雨滴的感觉。不知道是自己滴落下来,还是雨水滴落下来&,这种物我一如的直觉体验,来研究禅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者又强调,必须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度的距离,以求得价值的中立与结论的客观。因此,作者在尽量吻合、尊重禅宗话语的前提下,借助于中西方哲学、美学、科学话语来阐释禅宗思想、哲学、诗歌。如借助庄子的&混沌&、现象学的&本源性状态&作为&本来面目&的参照,借助现代天体物理学、相对论作为禅宗时空圆融境的参照,借助审美距离说作为禅宗现量境的参照,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活跃和视野的开阔。这种理性与悟性并重,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方法,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的研究,无疑是比较切合研究对象的双刃剑。由于禅学三书&理性&与&悟性&并重,形成了将文学与哲学打通、诗情与禅韵圆融的特色。中国禅宗往往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其人生感悟、精神境界,因此有人说,透过文学而表达佛法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禅。在文学与艺术的意境中领悟深刻的哲学思想,正是禅宗追求的智慧精髓。作者以较强的哲学领悟力与较紥实的古典文学功底的结合,努力使禅宗研究在文学与哲学之间达到沟通与融合,这是值得称道的方向。二、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作者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思路,在禅学三书中有明显的体现。作者重视对禅宗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分析和解读了大量禅宗诗歌。此外,作者还重视对禅宗思想、禅宗哲学的主要文本的研究。其一,重视对禅宗思想的主要文本的研究。禅宗对大乘佛教精华广为汲取,于上堂说法、机锋应对之际,时时揭举大乘经典的话头。考察禅僧著述,可以发现,《楞伽师资记》、《坛经》、《顿悟入道要门论》、《禅源诸诠集都序》、《万善同归集》、《注心赋》等很多著作都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延寿编集《宗镜录》100卷,更是禅宗史上融汇禅教的鸿篇巨制。该书征引了大乘经典120种,&诸祖语录&120种,&贤圣文集&60种,使之相互映衬。要准确地理解禅宗思想,离不开唯识、如来藏、般若和华严诸经典。作者重视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文本,即大乘佛教经典文本,以及它在禅宗语境中的运用,从而有助于理清禅宗思想渊源问题。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思想是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思想是以道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该书则以翔实的资料,揭示了禅宗思想受大乘佛教经典影响的事实。这对繁荣禅宗的全面研究,促进学术争鸣,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二,重视对禅宗哲学象征的主要文本的研究。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用的是&减法&,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除,以彻见真如本心。然而,当作者&漫步禅林,透越银山铁壁般的公案,欣赏新奇瑰美的意象,涵咏睿智灵动的禅诗,却惊奇地发现,构成禅宗哲学内涵的公案、颂古、意象,在电光石火中闪烁着理性深沉,在睿智险峭中流宕着通脱圆润,体现了哲思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审美最高境界&。根据对禅宗哲学象征重要文本的分析,作者认为,无意于&建构&的禅宗,通过一系列的哲学象征,实实在在地&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禅宗在表达&不可说&的本心时,采取的不是定势语言,而是诗意的象征,由此形成禅宗表征本心的特殊的&能指&。从破译诗学意象入手来阐释禅宗哲学象征内蕴,也是研究禅宗哲学的一种方法。三、尝试建立较为完整的阐释体系禅学三书中,对研究对象的融入式体证,与适应研究对象的阐释体系是并行不悖的。对&本心&、&本来面目&的追寻,是禅宗的终极关怀,也是禅学三书一以贯之的主线。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对禅宗思想的理解,认为禅宗思想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现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其中,关于境界论,作者又认为有四个主要类型: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随缘任运的日用境。这是从哲学内蕴的角度对境界论的表述,从诗学象征的角度对境界论的表述则是: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饥餐困眠的日用境。对禅宗思想体系的每一层面,作者又分别使用三组话语材料来加以阐说:大乘佛教经典话语、禅宗哲学象征话语、禅宗诗歌境界话语。&本心&、&迷失&、 &开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禅宗的要义。对境界论的四个主要类型,作者也以翔实的材料和客观的分析,说明各自的侧重点及其内在的关联。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圆融互摄的阐释话语体系,开放而缜密。由上可见,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有着较强的开拓性、新创性,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是近年禅宗研究著作中令人耳目一新、不可多得的好书。吴言生博士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后,甘于淡泊,潜心治学。现在,中华书局出版他的禅学三书,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禅学三书的出版,将为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料,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吴言生博士一定会以更加厚重的成果,为中国的禅学、诗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日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返回目录
查看: 7732|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