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综寒江雪雪

求关于禅理的诗?很有禅理的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厚渺酥1378
  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吾之最爱独品佳句,与朋友们一同鉴赏.“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一、王维《辋川集》中的几首经典代表绝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晨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五、刘长卿《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诸,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六、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袤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以后,禅宗一直流行,且是流传佛教宗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宗,故这类禅理诗也不绝如缕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禅 诗 精 选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 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 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 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 何疑无陵源  [注释]  (1)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赏析]  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 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 疲病苦攀缘  [注释]  (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  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颈联有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来不变,如同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尾联点出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远离幻法,息除攀援,饱受病苦,实在是无奈又可怜.最后一句是从《维摩诘所说经》“何谓病本?谓有攀援”化出  江中诵经  (唐)张说  实相归悬解 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 应是色成空  [注释]  (1)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大乘义章》曰:“质碍名色.”  (3)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赏析]  常住不灭的诸法实相,孤峰独露,迥脱根尘,言语道断而不可言说,心行处灭而不可思念.不是凡夫的逻辑思维可以通达.人的种种知见反而是悟证实相的障碍,越思越远.相反,只有“悬挂”种种知见,排除心中一切尘念,使之虚而明,才能当下悟入,归于实相.“澄江明月内  应是色成空”,写出了诗人体悟到实相后的境界.澄清的江水,明朗的月色,皆是即色而空,空色不二.《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样的体认中,诗人顿觉全部身心与澄江明月已融为一体,也同样是即空即色,迥然出尘了.而此一空,绝非死寂顽空.恰于此空中,能生出“澄江明月”,无边妙用.  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注释]  (1)义公:大禹寺高僧.  (2)禅寂:修禅以寂静念虑.《维摩经、方便品》曰:“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3)壑:读he音,山沟的意思.  (4)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佛教以之代表清净.  (5)不染:不染着世间尘欲之法.  [赏析]  诗人通过本诗深情高赞了义公和尚的清净梵行,也寄托了自己的隐逸情怀.首联描写禅房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自然逸出“深林人不知”(王维语)的空寂.复以“户外一秀峰”与“阶前众壑深”的远近交叠,尽显此处之气象清宏,山景雄秀.而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进一步将对山院清幽的描写推向极致.日暮时,骤雨初歇,禅院静寂,四周林木滴雨未尽,远处空翠的山影静静的投映院中,阴幽空灵,清新醉人.这样的幽寂清净之景,也正是禅师空明道心的体现.正如尾联“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所言,义公和尚的禅心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纤尘不粘.全诗由景清写到心净,构思巧妙,意境高远,动人心神.  登总持寺浮屠  (唐)孟浩然  半空跻宝塔 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 山连上苑斜  四郊开帝宅 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 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 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 空香逐落花  [注释]  (1)跻(ji):登上的意思  (2)阡(qian)陌(mo):田间小路  (3)浮屠:指佛塔  [赏析]  本诗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户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由此引发了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从初地欢喜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需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以成佛道“化出.此句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的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地上累土而成.“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讲述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成佛果.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现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氛围.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暖 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 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 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 客思未遑宁  [注释]  (1)童子: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  (2)偈(ji):与诗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  (3)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是五蕴之假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  [赏析]  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明游诗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的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颈联写出诗人参偈听经得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止观》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肢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著,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表明了诗人对清净佛门的向往之情.  观壁卢九想图  (唐)包佶  一世枯荣无异同 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 竹下真僧在定中  [注释]  (1)定: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赏析]  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口”.快乐也是如此.原因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所生之法,本无实性,自不常住.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也.当因缘变化了,没有自性的枯荣,哀乐也必将变化消失.这样的无常事实,芸芸众生却强作不知,自欺欺人,为些许名利财色杀红眼,犹如鸟鹊相争,真为可怜悯者.何如竹下真僧,深入禅定,深契实相,而得“涅盘寂静”的寂灭之乐!此大安乐非从缘起,非从缘灭,本自具足,不生不灭,是众生终极归处.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尘世强烈的厌离,和对寂灭为乐的追求.  云  (唐)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 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 蔽月遮星作万端  [注释]  1野人:山野闲人  2筇:qiong 竹子的一种,可做手杖.  [赏析]  无限苍穹,浩瀚天宇,浮云片点,来去起灭.此处深写无常聚散之意,尽得云的旨趣.次以野人倚筇闲看,特写一个静字,与云之倏(shu  突然,极快之意)动,形成强烈反差.诗人自以野人居之,而闲看他人不知身入无常云,造作种种“蔽月遮星”之无益事业.通诗透出的是对世人的警醒:无常是苦,当早谋出,对世俗名利不要执著求取,万端造业.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任浮云来去生灭,虚空不曾动荡半点,星月光辉也不因云的遮蔽而丧失一毫.此喻真如实相犹如虚空,本来不生,今也不灭,任世人埋却度日,也不曾有损.世人只要肯“歇心”不执著无根身为我.便能倚筇看云,尽得闲字真义,自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来去随意,任天际云卷云舒”.  题僧房  (唐)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 台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 空中闻异香  [注释]  (1)名言:名目与言句.皆依相而立,相无体性,故名言亦假立而无实.世间由于妄执,以名言为实,谓名字即实物,而分别假名言所成之相.  [赏析]  “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二句,给禅院作了个传神地速写.热闹明媚的棕榈华开满了庭院,生气勃勃,新鲜夺目.寂静阴幽的苔藓随意散布在台阶上,一直伸展入僧房,一动一静,勾勒出禅院无边宁静,但又充满生机.眼前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禅宗的名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境寂尘妄灭”这样的境界,自然让诗人深有感悟.“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正是自悟的境界.他与院僧对坐无语,沉浸在深深的禅悦中.此时所有名言都是羁绊,也是多余.只是这样默默,一切具足.正此时,空中顿起幽渺清新的异香,入禅的境界得到了天人赞叹.此二句也含了须菩提尊者静默禅定,帝释天抛洒如雨香花,赞叹尊者以无言善说般若的公案.并以此来表达了诗人的发喜充满.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注释]  (1)别业:别墅  (2)南山:终南山  [赏析]  诗人在首联中说明自己中年以后崇信佛法,晚年在终南山安然隐居.落笔精练自然,超然世外之情淡淡溢出.在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中,诗人时常乘兴独自闲游,怡情悦性.“胜事空自知”更加表示自己高怀逸兴,独得其乐.颈联动中写景,禅机充满,是难得的千古名句.上句说自己随意而行,信步就到了流水的尽头;下句说在这无路之处,索性就地坐下,闲看白云飘浮而起.一行、一到、一坐、一看,干净利落,自由洒脱,诗人无着无粘,不烦不恼得境界心行全然而出.尾联于独寂无声处,忽地值遇林叟,尽兴谈笑,悠然忘时.更是将无牵无挂,独立特行之境推到极处,并且引向平常.通诗流畅自然更胜行云流水,“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者风姿跃然而出.  夏日过青龙诗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 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 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 能生大地风  [注释]  (1)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  (2)空病:执着于空.  (3)天眼:天人之眼,所观甚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二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尊者所得天眼.  (4)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又称法身佛,或自性身,第一身.  [赏析]  本诗首写诗人自己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地冒着炎热前往青龙诗拜谒操禅师.路途的艰辛,反衬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这份虔诚没有了如火如荼的炽烈,却已深入诗人心中,与生命融为一体,沉稳而坚实.在拜谒操禅师后,疑问烟消云散.接着的二联表述了诗人豁然除疑后的体悟.“一毛孔容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山河大地尽在天眼中也是平常事.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世界岂能超出其外?若证此义,炎热也不是炎热,只是心生.不执炎热相,大地风自可骤然而起,销尽  炎热.却也不见丝毫炎热得灭.全诗对仗极其工整,说理明晰,禅悟深刻,内容有收有放,体现了王维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饭覆釜山僧  (唐)王维  晚知清净理 日与人群疏  将侯远山僧 先期扫敝庐  果从云峰里 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 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 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 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 身世犹空虚  [注释]  (1)饭僧:即斋僧,请僧人应供.  (2)磬qing:为铜制钵行的法器.  (3)悟:“迷”之对称,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  (4)寂:又作灭,涅磐之别称.乃指度脱生死,寂静无为之境地.  (5)蒿hao:一种植物.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出晚年的归心处,以及侯僧,僧至的情形.诗人一生倾心佛法,至晚犹愈,完全归心清净佛理.“日与人群疏”既写自己每日用功修行,疏与人往,又透出曲高必然和者寡.诗人对将来应供的山僧充满了尊敬,并且向往云峰上的生活的叙述.大家坐在草垫上,以松子为食,既简朴又脱尘绝俗.食罢焚香阅经,获取精神食粮.在一片香氲yun祥和中,时间倏shu忽而过,而沉浸于佛理禅味中的诗人并未有所察觉.直到灯燃磬鸣时,方猛然知昼去夜来.这既是禅定的体现,又表明时间是相对的.最后四句是全诗画龙点睛之处.“一悟寂为乐”描述诗人在与僧人一起读经参修中豁然有悟,从而深得寂灭之乐.从“一悟”可以看出诗人修行方法是属于提倡顿悟的南宗,所谓“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是也(坛经).既悟寂乐,就是“绝学无为闲道人”(永嘉大师.证道歌),故曰“此生闲有余”.已悟之人,自然是没有山深市浅这样的执着,处处是归处,处处是“云峰”,所以有“思归何必深”一问.“身世犹虚空”是对进一步说明自身与世界都归于空性,无所谓深或不深.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来且落  [注释]  (1)辛夷:木兰  (2)芙蓉花:莲花  (3)涧:山间流水沟  [赏析]  在寂寞无人的深涧中,辛夷花默默开放.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纯然自足,不待人识.完全是诗人见性自足,任运自然地心境写照.释尊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自性本来一切具足,任他开也罢,落也罢,无人知也好,有人识也好,总不碍“知足常乐”.诗人通过禅修,已悟此理,通诗是自性亲切流露.更为高妙的是不用一点禅语佛句,却能将禅心淋漓表达.短短二十字,将用千言万语无法表述清晰的禅境,极其简捷地全然展开,让每个读者都能随自己的体会感觉到绝对自在,飘然超迈得寂乐境界,顿觉“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本诗的确是一首“以禅入诗”的绝佳之作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注释]  1自顾:照顾自己  2穷通:阻塞与通达.东晋慧远法师曾著有《穷通论》.  3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赏析]  诗人晚年不再挂心万端世事,追求宁静平淡的环境与生活.“自顾无长策”一语的背景是恶劣的政治环境,让诗人没有妥善的方法保全自己.当时张九龄已罢相,李林甫大权独揽,朝政日益不堪.在这种情况下,使人能做的就是回归山林.一个“空”字透出几许无奈和对唐王朝的担忧.山林生活渐渐平息了原有的一丝浅愁.“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一切都显得自然亲切,好像很平常,却又包含了无穷禅义.清闲自适,任运随缘,喜悦消泯了忧愁,充满生活的每一角落.尾联以“渔歌入浦深”诠释“穷通理”,似答非答,不答而答,实在是深有意义.禅宗接引学人,常常是用些不合思维逻辑,但又是真实无妄的语言,打断问者心念的攀援,助其开悟.如有僧问“洞山良价”(人名)“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深入宗门的诗人在此也不循问而答,而是拈出一句“渔歌入浦深”,到底是什么意思?参.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注释  (1)香积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神禾原  (2)安禅:安住于坐禅之意.若坐禅不受环境局限,称为“安禅不必须山水”  (3)毒龙:贪 嗔 痴三毒,犹如毒龙  [赏析]  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前往香积寺的路途中.诗人已信步走了很长的山路,但香积寺还在更远的云峰里.虽然是有点辛苦,但沿途的景色,排遣了所有的劳累.不知年岁的古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只剩下空阴清凉.小路上别无他人,只有自己闲适地走向古刹.远处幽然传来隐约的钟声,进一步点出此行的目的,穿过钟声,清泉澈石奏鸣出安心曲,向晚的日光投入层叠的森林,使青松更散发出清冷.四句诗由色至声,又有声至色,让跟随诗人入山过寺的读者,完全融入其境,身心愉悦.到达香积寺已是日暮时分.寺前的潭水清澈无波,犹如诗人此时宁静无尘的心境.自己心中犹如毒龙的贪嗔痴,也在禅行中被伏.整首诗主体部分描写一路上所有的景色,末后才以“安禅制毒龙”收归诗题.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皆是安禅的境界,似写景,实写心,令读者也为之毒龙暂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启功 行书五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热卖商品
09月25日 16:13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461个分享)
共13张故宫十二美人图
共87张漂亮的书法
共23张非常漂亮的工笔画
共23张国画美人图
共18张书画
向你推荐这些来自藏友的分享!
齐白石 作品《贝叶草虫》
我收藏的苏联铅笔画中的公路大兵,给大家欣赏
真是和老版红楼梦里面的黛玉一模一样呢,第一眼就认出来了。
朱佩君 工笔花鸟画《芙蓉鲤鱼》 整幅作品工整细致,主题突出,画面简洁,造型能力强,富于节奏感。柔...
石涛《兰竹当风》 2012拍卖成交价:2875万元
张大千《天女散花》---
清 奚冈《海棠玉兰图》--- 此图以白玉兰、海棠花入画,撷取花枝,颀长秀美,以淡墨粗笔写玉兰枝条...
居廉 作品 欣赏 --- 居廉(),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花鸟画家,所画草虫花卉,...
明 孙克弘 《玉堂兰石图》 】纸本设色,135.8×59cm。花、石的画法均极工细,玉兰花用粉多...
明 文徵明《冰姿倩影图》--- 画史上将文徵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在当世他...
蒲华《红蓼荷花图》--- 此画构图奇绝,以下半幅之墨叶白荷与上半幅之碧荷红莲相对比,又以红蓼、浮...
宋 法常《叭叭鸟图》--- 此图画八哥鸟立于老松干上,鸟身以极为概括的淡墨和浓墨画出,用笔与用墨...
徐悲鸿 1943年作 《秋叶思归》--- 画家以写意笔法勾写???的躯干,以大笔挥洒,写出马尾和...
中国书画艺术:陶冷月 1977年作 《梅花图》 --- 陶冷月擅山水花卉、虫鱼鸟兽,工笔泼墨,无...
黄应谌,字敬一,号剑庵,北京人。顺治十四年,以画供奉内廷,祗候画院,极受宠幸。后遣为上元县知县。...
朱佩君 工笔花鸟画《芙蓉鲤鱼》 整幅作品工整细致,主题突出,画面简洁,造型能力强,富于节奏感。柔...
中国书画艺术名家:清代 奚冈《海棠玉兰图》--- 此图以白玉兰、海棠花入画,撷取花枝,颀长秀美,...
张震画猫狗名重一时,这张湖石猫犬图也是他的佳作之一!
国画--梅花
朱佩君 工笔花鸟《芙蓉鲤鱼》---
女画家吴青霞作品欣赏-花鸟
金城画作欣赏_水墨国风_新浪轻博客_Qing
难得的蒋介石手笔书法
康熙御笔之宝,行书“清和”。果然浑厚。寒江钓雪-搜狐博客
寒不过江的寒江,钓不到雪的钓雪
请稍候,正在下载...
提示:您需要开启Javascript
检测到您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该功能已被禁用。
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用户界面,可以让您很方便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主页。
如果您想体验这些新功能,需要开启浏览器的脚本(javascript)功能,然后。菩提老祖敲三下,你悟空了吗?&&&&&&&&&&&&&&&——《看见》之心领神会东方人喜欢“禅”,智慧而有意境,但这智慧之语对我等俗人来说离得遥远。年少时看《西游》,楞是想不通一细节,那菩提老祖只在孙猴子脑袋上敲了三下,倒背着手离开,这猴子怎么就能悟到这盘中之谜,三更从后门入,学了艺得了道。直到看了南北朝五祖弘忍大师点慧能和尚的故事才勉强相信了吴承恩许是看了这故事,才写出如此玄妙的桥段。这娑婆世界,广博神秘,有些东西说不清道不明,还真得靠所谓悟性才能领会,人生、处事、修为、艺术,林林总总,禅机无所不在。虽是凡夫,但岁数渐长、容颜也渐老,总要修炼出点悟性,才对得起那还需加减乘除一番才能计算出的年龄,即便成不了悟空,也多少能感受大千世界的玄妙和智慧。平日身边有两三个喜欢绘画的朋友,涂涂画画,乐在其中。在汉侯,一起看了苏献忠的作品,一女孩儿喜欢得不得了,回家的路上,抬头看着云感慨道:“那些白瓷那么美,现在看着云也像看了那白瓷!”不禁莞尔,笑这真性情的朋友如此诗意美好,也笑这白瓷的魅力竟然如此之大,果真是艺术没有界限,诗画音乐雕塑都为一家,魅力无穷。今天在动笔写这文章时,突然回味起这个细节,石头姑娘的悟性确实不俗,云流动变化,无形又有形,看什么像什么,相由心生,不正是我在苏献忠的作品中品出的意境么?在世人眼里,传统德化瓷成就最大的莫过于观音塑像的创作。明代何朝宗的观音更是名满天下,这位大师让后世的德化艺术家和匠人们顶礼膜拜,也给他们的创作以重大的影响。苏献忠自然不例外,但是和众多的模仿者和重复者不同,苏献忠从何朝宗身上汲取到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何朝宗在作品中对意境的阐述,让他恍然大悟,东方的意境和西方讲究人体比例精准的雕塑审美是不同的,只有把“形”舍弃了,才能得其意而忘其形,就如我们所言国画中的“写意”,意境是本,神韵、气质为末,意境达到了,神韵、气质自现,这种轻盈的智慧,是西方准确厚重的雕塑和油画都不具备的。苏献忠的观音像中最让人心动耐琢磨的就是《映像》系列了,这二十件塑像,温润纯净,似佛非佛,塑像上没有纹饰,甚至没有能传情达意的眉目,却保留了观音的那份宁静淡定、慈悲怀远,如水中倒影,“像”是模糊的,“气”却是真实的,“佛”的玄妙神秘体现得更充分。从繁琐的细节中跳脱出来,反而增加了佛家禅定的意味。作为一个观者,如果只能看到雕塑者的技法实在是无法令人满足的,雕塑者的情绪,他是什么样的人,很难从中规中矩的技巧中观察到,不再一板一眼,而是随意勾勒,我手写我心,专注把握雕塑对象的精髓,观者更容易被带入作品中、作者的情绪中,不仅读到作品本身要传达的语言,也能和作者的内心对话。这种“写意”在我看来更高明于“写实”,就如豆浆牛奶虽令人饱足,但却没有饮茶时如兰的香气和饮茶后回味的甘甜,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更耐人寻味。苏献忠这种忘形的写意,和中国画的写意一脉相承,异曲同工。有个辩题——中国的写意国画高明还是西方的写实油画高明,其实这个命题无需争辩,这就像争论茶好喝还是咖啡好喝,喜好不同,口味不同,各有千秋,何必定要决一雌雄分出高下。不过我个人还是偏好茶这一口,也更喜欢中国画的写意风格,性格审美癖好使然,无关谁优谁劣。看过一幅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巧了 ,也看到了苏献忠的《独钓寒江雪》,这两者的审美和处理方式有着令人回味的契合之处。马远有个外号称“马一角”,因他不喜好画全景,经常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多为“残山剩水”,中国国画留白和写意的特点,充分展现在马远的画作里。《寒江独钓图》中,空阔平静的江面上,一人孤独垂钓,一叶扁舟,一尾鱼竿,除此外,空无一物,画面四周不着墨迹,只有船边勾勒出淡淡的水波,大片大片的空白,没有喧闹没有纷争,不想看到的不想听到的全然没有,很难想像,若用写实的手法,将水波,船的纹理,远山的褶皱质地都全盘画出,还有没有这超然物外的清净。苏献忠的《独钓寒江雪》,也舍去了许多具象的东西,船没了,鱼竿也没了,甚至连衣服的褶皱纹理都模糊抽象,苏献忠把德化传统技法的细腻只留在了这孤独的老者的面部处理上,而且这面部轮廓也大多模糊融合在边缘的衣物中,只见他眉目低垂沉静,若有所思,却透着些萧条和寂寞,似乎只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这两件作品,都以少许胜繁复,大胆地取舍剪裁,就如唐柳宗元诗中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舍弃了色彩和细节,不带一点烟火气,只突出了那孤独垂钓的老翁。此三者虽各是画、瓷塑、诗作,但作者都用了一种高妙的留白、写意的方式,把中国文人骨子里永恒的孤独传递给我们。这种留白的智慧,人生中何尝没有,繁花似锦的胜景,反而有掩饰不住的颓败,倒是点点春光,透着无限的可能和生机;如月亮,满则亏,缺则盈。人生中的许多最美的情感反倒是相见不如怀念!舍,是种智慧,悟,是种灵性。不过话说回来,人生、艺术这东西要参透确实不容易,你我身处的世界太浮躁,欲望太多,大彻大悟实在难。不过,有空还是值得花时间看幅好画、读首好诗、品尊好瓷,咱不做那所谓“文艺青年”,只是在闲暇之余,多点思考,多点琢磨,如品茶一般,生活这东西,才从容,才丰富,即便还是做不了“悟空”,乐趣、智慧应该还是能日渐增长的。 &供稿人:沙茶
关注汉侯公众号
请关注汉侯公众号
地址: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创新路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休馆时间:每周一
Copyright (C) 2015,HanHou Museum.All 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钓寒江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