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萸,重阳节的茱萸挥舞茱萸

茱萸是谁?为什么重阳节要插它?_果壳网_传送门
茱萸是谁?为什么重阳节要插它?
说到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很多人大概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四句28个字,说出了唐代重阳节的三种节俗:登高,身佩茱萸,与亲人团聚。除此之外,唐代重阳节还有佩戴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在其他唐诗中也多有提及,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两句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茱萸和菊花因此成了象征着重阳节的两大植物。菊花在中华文化里是第一等的名花,大家都很熟悉,不会认错。相对来说,唐人佩戴的茱萸是一般人比较陌生的植物。不过在诸多古籍中,“茱萸”一词并不罕见。三国曹植《浮萍篇》里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的《宛转歌》里也有:“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现代植物学家早就确认这里的“茱萸”是吴茱萸,然而进入21世纪,这个结论遭到了质疑。有人大胆地假设王维兄弟佩戴的不是吴茱萸,却是同沾着“茱萸”两字的山茱萸。这种质疑有道理吗?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有哪些植物叫“茱萸”。那些叫“茱萸”的植物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原书在宋代以后已亡佚,如今只有后世学者从引用该书的著作中摘出引文编排而成的辑本。按照现在流行的辑本,《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药,均列为“中品”。然而,有人发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在引用该书对吴茱萸的介绍时没有“吴”字,怀疑原书恐怕只是管这味药叫“茱萸”,“吴”字是后人加上去的。吴茱萸的果实。图片:uttiy到了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种“食茱萸”,指出它和吴茱萸相似,但药效“少为劣尔”(稍微有点差罢了)。在此之后,历代学者对于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吴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时珍就极力主张吴茱萸和食茱萸并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说的可以做调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食茱萸”椿叶花椒的花。图片:Davis Landscape Architecture经过现代植物学家的考证,今天学界的共识是,山茱萸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气味。至少自李时珍以后,吴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有的文献也用其异名Euodia ruticarpa或拼写错误的“Evodia rutaecarpa”),食茱萸指的则是芸香科另一种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它们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至于是香是臭,随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果实,入口极辛辣。至于李时珍之前的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则没有定论。在我看来,古人最早很可能并不严格分辨吴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来称呼,只是入药的时候以吴茱萸为多,做调料的时候以食茱萸(欓子)为多罢了。山茱萸的果实。图片:wiki commons/Alpsdake在今天,以“茱萸”为名的植物除了上述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外,还有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等,但这三者都是现代植物学家起的名字。蜜茱萸属(Melicope)因为和吴茱萸属(Tetradium)近缘、同属芸香科而得名;草茱萸属(Chamaepericlymenum)和单室茱萸属(Mastixia)则因为和山茱萸属(Cornus)近缘、同属山茱萸科而得名。马王堆医书引发的争论如果把出土文献也包括进来,茱萸之名出现的时间还要再早大约两百年。1973年秋,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随葬文献,均为西汉初年的抄本,其中包括医书《五十二病方》。这部医书中有一个治“癃”病的药方用了“朱臾”,与“椒”(花椒)合用,另有两个治“疽”病的药方分别用了“朱臾”和“树臾”,均与“桂”(肉桂)、姜、椒合用,这不仅说明“朱臾”就是“树臾”,而且强烈暗示它是一味和肉桂、姜、花椒一样具有强烈气味的植物药。学界因此认定,“朱臾”和“树臾”都是“茱萸”的别写,它必是《神农本草经》所谓“(吴)茱萸”无疑。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书(局部)。图片:wiki commons然而在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杜锋把吴茱萸和食茱萸之争引入了对马王堆医书“朱(树)臾”的解释中,试图用语言学的证据表明“茱萸”最早指的是食茱萸(椿叶花椒),因此《五十二病方》里提到的“朱(树)臾”是食茱萸而不是吴茱萸。他的逻辑是:第一,“茱萸”是个叠韵联绵字,按照语言学家孙景涛、江蓝生的理论,一部分联绵字是由单音节词变形重叠而成(如“蹀”变形重叠为“蹀躞”,后来又演变出“抖擞”、“哆嗦”和东北话的“嘚瑟”等形式;“躇”变形重叠为“踌躇”等),“茱萸”也是这样由“茱”变形重叠形成的。第二,“茱”的本字是“朱”,按照闻一多的解释,“朱”就是“有刺之木”。第三,食茱萸(椿叶花椒)正好是一种有刺的树木。乍一看这个推理很严密,实际上却不怎么令人信服。首先,认为“茱萸”由“茱”变形重叠而来的证据就非常薄弱。要知道,孙景涛、江蓝生都曾警告说,如果没有特别充分的证据,绝不能轻易认定一个联绵字的单音节词源。更重要的是,学界现在普遍不赞同闻一多的观点,并不认为“朱”是什么“有刺之木”。台湾学者季旭昇就通过比较大量的古文字指出,“朱”字其实本来是“束”字,是假借了这个字的发音表示“红色”之意;后来两字发生分化,古人把“束”中间的“口”涂实成一横,就分化出“朱”字。既然“朱”字和“有刺之木”根本没有关系,杜锋的推理就也出现了致命的缺环,而不能成立了。在我看来,既然古人最早并不严格区分吴茱萸和食茱萸,那么硬要考证马王堆医书中的“朱(树)臾”是吴茱萸还是食茱萸,又有什么必要呢!吴茱萸?你确定?不管怎样,杜锋在做考证的时候,是基本充分考察了历代古籍里有关茱萸的各种记载和前人的各种考证结论的。如果没有这种充分的考察,就贸然推翻学界的结论,那就总让人觉得假设的胆子太大了一些。为什么学界认为包括王维在内的唐代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呢?因为只要考察一下佩戴茱萸的节俗的起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周处(就是那位“除三害”的猛少年),曾经著有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风土记》。虽然此书在后世和《神农本草经》一样不幸亡佚,但靠着后人的辑本,它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基本参考文献之一。就是这部书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节所佩之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而不可能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确定,古人所佩的吴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学上的吴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条上都是刺、容易扎伤人的食茱萸(椿叶花椒)。虽然不一定听说过《风土记》,但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事实上,古人用于“辟恶气”的很多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中国民俗的常识。如果非要说重阳节佩戴的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有浓烈气味的吴茱萸,对于研究民俗史的学者来说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不仅如此,因为重阳节的月数和日数都是九,而九在阴阳学说里是“至阳之数”,所以从汉代开始,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这正是推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节俗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类似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为它与夏至日接近,夏至后昼长渐短,古人认为阴气开始滋生,为不祥之兆,所以端午节也是凶日,需要用香草辟邪。《风土记》又记载西晋民间在端午节“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直到今天,端午节在家门口悬挂艾和菖蒲仍然是中国南北兴盛不衰的节俗,可见这种用香草辟邪的民俗影响之深。时至今日,菖蒲束依然是端午节的“标配”。图片:wiki commons/Mk2010考虑到这些背景,唐朝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基本可以视为定论。除非有特别强的证据,否则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很难推翻的。遗憾的是,目前我见到的试图反驳这个定论的说法,无一能充分占有前人的材料,对上述论述全都不置一词。开脑洞ok 何必发灌水“论文”2001年,河南省西峡县就有一位毫不避讳自己的工作单位是“山茱萸研究所”的地方学者在《中药材》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王维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山茱萸,而非吴茱萸。然而这篇文章纯粹自说自话,只列举了一些支持山茱萸说的“证据”,丝毫不提学界支持吴茱萸说的观点,更不提周处《风土记》中的关键性记载,可以说根本不合学术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文章中唯一有点说服力的理由,是今天吴茱萸只产秦岭以南,而山茱萸可以分布到更北的地区。然而,这是假设了唐代的气候和今天一样,所以植物的分布区也和今天一样,而只要了解环境史常识就可以知道这不是事实。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暖期,关中地区冬季可无雪无冰,首都长安可以种植梅花和柑橘且生长良好。就算秦岭以北一向没有野生吴茱萸分布,那时的人也完全可以把吴茱萸种植到关中地区或更靠北的地方。事实上,王维晚年恰恰就在自己的辋川庄园里种植了吴茱萸,营造了一个叫“茱萸沜”的景点。有一位常和王维唱和的诗人叫裴迪,在深秋游览了茱萸沜之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既然这里的茱萸能“飘香”,而且能够让人误以为是花椒和肉桂的气味,那自然只能是吴茱萸,而不是山茱萸。既然在秦岭北坡非常靠近关中平原的地方可以种植吴茱萸,那么在纬度接近的王维“山东”老家(今山西运城)一带也完全可能种植吴茱萸,供王维的兄弟们攀折佩戴。不仅如此,王维还有一首诗叫《山茱萸》,里面描述的其实也是吴茱萸。诗曰:“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除了“清香”之外,“朱实山下开”一句也符合吴茱萸的特征(果实成熟后会开裂),而不符合山茱萸的特征(果实为核果,不会“开”)。因此,诗题之“山茱萸”应该解作“山下的(吴)茱萸”,而不能想当然以为是本草书里的山茱萸。这位“山茱萸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文章发表7年之后,又有人在同一本杂志上写了“再考”,简单引用了学界先前的一些严肃考证,就基本驳倒了前文那种异想天开的观点。这样一来一去,就为中国的学术论文库贡献了两篇“论文”,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论文灌水当然是恶意,不过因不熟悉古代文献而张冠李戴的场景其实非常多,就连高水平的植物爱好者有时也难免出错。毕竟,一旦涉及考证古籍中植物名称、讨论植物在文化中的地位,这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植物学问题了,而涉及到历史、考古、文字学、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等等诸多领域。就算熟悉现代植物,也还是不够的。(编辑:老猫)聊完了“茱萸”这个大坑,我们再来说说“菊花”吧~ 物种日历本周将连发7天各种菊。——毕竟,那是有近30000个种的菊科啊!物种日历ID:GuokrPac果壳·城市物种日历每天一个物种带你重新发现你的城市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果壳网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0月28日 14:01
果壳网 最新文章
果壳网 热门文章2015-重阳节后话茱萸之山茱萸;【中药材天地网讯】随着立冬将至,天气一天天的变冷;山茱萸简介;现代人说的山茱萸指的是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气味;食用的话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重口味们直接吃鲜果(;药用方面,作为一味在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功效较为明;山茱萸历史行情;从1988年至今的这二十多年间,山茱萸的行情发展
2015-重阳节后话茱萸之山茱萸
【中药材天地网讯】随着立冬将至,天气一天天的变冷,不知不觉间九九重阳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重阳节后思乡之情渐起,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浮现在眼前。还记得诗中提到了唐人重阳时节的三种风俗:登高以望远,佩茱萸以辟邪,归家以团聚。可惜今年重阳恰逢工作日,登高望远就成了奢望,身在远方又难以归家团聚,唯有身佩茱萸还可以一试。谁知世人常说的茱萸却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想要搞清其中区别着实困难,懒病一起,重阳就过了,佩萸辟邪自然只能搁置。虽然如此,但毕竟还是心中略有不敢,随即写一篇关于茱萸的文章来扒一扒各种茱萸前世今生的文章的想法浮上心头。
山茱萸简介
现代人说的山茱萸指的是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气味,药用部位是成熟的果肉。这个品种的茱萸枝叶果都没有明显的气味,和很多时候古人提到的气如椒桂的山茱萸其实并不是一种东西,现在一般也只供食用和药用,做香料实在是难为它了。
食用的话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重口味们直接吃鲜果(这么吃的很少,因为新鲜的山茱萸味道酸涩,口感之酸爽简直难以直视),二是以做药膳(山茱萸相关的药膳比较常见的有山萸猪腰汤、莲萸粥、山萸肉粥、萸肉苁蓉羊肉汤等)
药用方面,作为一味在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功效较为明显的中药,山茱萸的应用就比较广了。据药智数据库的数据显示,目前含有山茱萸的成药组方共有182种,其中不乏六味地黄丸一类的长期以来享誉内外的中成药大品种。据统计,目前山茱萸这个品种每年各方面的需求总量已达五六千吨,在中药材行业里已经算的上一个颇能吸引一部分人眼球的大品种,事实上,尽管如今山茱萸的行情持续疲软,每年都还是有不少人对其投以关注的目光。
山茱萸历史行情
从1988年至今的这二十多年间,山茱萸的行情发展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大品种的地位。历史数据显示,山茱萸的行情在1988年年初到当年产新前迎来了有记录可查的第一次高峰期,其价格(河南货,含核量低于5%)一度突破200元。当时山茱萸还是个标准的野生品种,野生资源量也还比较大。产新后,高价刺激产地农户积极性,新货大量上市,其价格也是应声下滑。这一次下滑持续了足足一年有余,直到1989年年底1990年年初,山茱萸的行情才总算是在14元第一次筑底,开始了小幅反弹后长期在低价位徘徊的历史。在这一过
程中,也成有人因为种种因素投入资金,但结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虽然1991年上半年价格一度被拉高到38元,但终究没能再现历史。此后山茱萸再次下滑,到1994年产新时,价格已经跌到了9.5元的历史最低位,之后的三四年间虽然山茱萸开始逐渐回升但一直没能突破过20元。到了1998年,经过多年消耗,老库存渐渐减少,山茱萸开始了第二次辉煌的历程。这一阶段前后历时四年,期间高峰时受减产库存少等因素影响,山茱萸市价曾短时突破300元。辉煌过后便是落寞,家种山茱萸大规规模发展让这个品种的产能暴涨,即使在2011年大牛市的时,社会资金疯狂涌入药市,其行情也未能重现昔日辉煌,行情最好时市价也只有58元,还不到2000高峰期的五分之一。到了今年,山茱萸的价格更是滑到了20元左右。
山茱萸现状分析
今年春季以来,河南、浙江、陕西等主产区先后传来山茱萸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坐果少、严重减产的消息,其中河南西峡、陕西佛坪、浙江淳安等地,山茱萸坐果稀疏,减产尤为明显。这两处区域有产地经营商反映,减产幅度达一半以上。近期时值山茱萸产新,产地农户采收积极性不高,产地货源走动虽然不快,但关注的人还比较多,后期行情很可能有所波动。与此同时四川等次产区的经营商则反映当地山茱萸今年产量和往年相比并无明显变化。当然对山茱萸这个品种,陕西、河南、浙江以外的次产区的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是很少的,在考虑产量变化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今年山茱萸减产一半。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据此判断今年的山茱萸一定会大涨呢?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原因有三:
一是库存问题。据各产地反馈的信息来看,虽然今年主产区减产严重,但现在各产地普遍还有一定量老库存存在,部分产地陈货库存还颇为有量,加上今年的新货产出,供不应求的的供需状况很难出现。
二是资源问题。自2000年山茱萸行情高峰以来,各大产区发展的家种山茱萸面积很大,而近两年主产区又没有产地种植户大规模砍树的消息传来,一旦山茱萸行情后期出现大幅上涨刺激种植户采收积极性,产地出现颗粒归仓的现象,行情自然又会被砸回原点。
三是经济问题。今年国家经济艰难转型,多种行业遭遇重创,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增加,收益减少,部分地区有劳动力回流到农村的现象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收成本和种植户的心理预期。
四是需求问题。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出台文件搞医药改革。新出台的医改方案将控制药品批号和药品品规数量,一部分产能较小、技术水平偏低、实力偏弱的企业将在医改大潮中或是被吞并或是被淘汰。在尘埃落定前,各种药
材的需求量出现一定幅度减少的可能性较大。另外,现在CFDA对药品生产企业检查比过去更为严格,近两年多家药企GMP证书被收,其中多数和中药材行业相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药材原料需求的减少。需求减少自然会对山茱萸的行情造成巨大压力,大幅上涨也就成了奢望。
因此,笔者认为,尽管今年山茱萸有老天帮忙而出现了减产利好,但最多也就只能是小幅上扬后平稳运行,想要大幅涨价再创辉煌恐怕还要等明年老天爷再帮帮忙吧。
获得更多专业信息
请关注“中药材天地网”微信公众号
或者进入中药材天地网官方网站。 :/。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942015-重阳节后话茱萸之山茱萸等内容。 
 那该多好啊 山茱萸简介 别名:山萸肉、杭萸肉、山萸、山茱萸肉、蜀枣、山芋肉、山于肉、 鼠矢、鸡足、杭芋肉、蜀酸枣、寇思、思益、萸肉、实枣儿、肉枣...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 端午划龙舟,中秋观月,九九重阳节,你知道有哪些习俗吗?通常我们都 知道登高,赏菊,饮酒的说...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 端午划龙舟,中秋观月,九九重阳节,你知道有哪些习俗吗?通常我们都知道 登高,赏菊,饮酒的说...  重阳节的民俗习俗 重阳节的茱萸配 重阳节的民俗习俗 重阳节的茱萸配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 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  5、插一支山茱萸,身体健康心情愉;吃一块重阳糕,事业辉煌步步高;喝一杯菊花 酒...28、待到重阳日,把酒话桑麻。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秋光无限好,让我们为明 ...  重阳节习俗――佩插茱萸 佩插茱萸,也就是&戴茱萸&、&着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香气浓郁,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  重阳节送你小贴士:登高安全是第一,菊酒再香不多饮,重阳糕要适当吃,佩带茱萸...重阳节就要到了,送一支山茱萸,愿你永远愉快;送一块重阳糕,愿你永远高兴;送一...  山茱萸的用法用量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经过近三个月顾客的反馈,兔姐整理了一份详尽的山茱萸用法用量及宜忌参考,给姐妹们参考: 一、山茱萸用法及用量: ...重阳节的民俗习俗重阳节的茱萸配重阳节的民俗习俗 重阳节的茱萸配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今称&敬老节&&老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重阳节吃什么呢?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1 赏菊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from 重阳节的民俗习俗重阳节的茱萸配_重阳节的习俗来自 end#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2 簪菊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3 酿菊花酒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4 饮菊花茶&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5 菊花馔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据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两个阳数相重,故名&重阳&。战国时,重阳日已被视为吉日。汉代时,在重阳日过节渐成风习。重阳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登高、赏菊,因而重阳节亦称 &菊花节&,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在描写重阳登高的诗篇中,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久负盛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如今,每逢重阳节,人们登山远足,进行野餐。政府把重阳节定为 &老人节&。这一天,单位要开展敬老活动,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全国许多城市在重阳节前后举办菊花展。造型奇特、色彩纷呈的菊花展,吸引了无数爱菊、赏菊的市民。眼下菊花酒已不多见,但醇香爽口的菊花晶、菊花茶等,则颇受广大顾客的青睐。重阳节: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默认:
48小时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阳节茱萸手绘插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