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 鼓 村 米 线的旗袍镶边工艺教程视频是从哪里弄来的?

您当前的位置:|
水泥市场下行,你准备好了吗?(持续更新)-华东区
2015年经济下行,直接影响水泥需求,包含水泥产业在内的众多强周期产业都产生了震荡,尽管相对其他产业,水泥的表现要优于其他产业,但需求增速进入下行通道,价格波动更甚需求,导致利润下行。
区域选择:
安徽:海螺"T"型战略引领水泥工业发展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与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的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安徽是中国最大熟料生产基地,2008年以来连续8年全国熟料产量首位,2015年熟料产量1.34亿吨;
2001年水泥产量2100万吨。位于全国第11位,2015年,水泥产量1.3亿吨,增长6倍,跻身全国前6;
年,水泥产量平均增速1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
年,水泥产量平均增速15.6%,年,水泥产量平均增速12.2%;
2015年水泥产量1.31亿吨,历史高位,同比增长,1.33%,全国为数不多的产量增长省份。
一、水泥价格
安徽水泥价格同步长三角,除2011年外,整体低于全国水平。
年,水泥平均价格291元/吨,全国308元/吨,较全国低17元/吨;
年,期间平均价格328元/吨,全国371元/吨,较全国低43元/吨;
年,期间平均价格274元/吨,全国321元/吨,较全国低47元/吨;
安徽水泥价格不仅低于全国,而且价差幅度也在加大。
2016年,进入3月,市场信心恢复、市场启动,价格反弹。今年看点:房地产恢复和重点工程项目落地程度。
二、水泥产量
安徽省是水泥、熟料输出省份。安徽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发展空间大、长期处于增长:
年,平均增速11.3%,从2,100万吨增长到
3,200万吨,平均年增长262万吨;
年,平均增速19.9%,从4,400万吨增长到
7,900万吨,平均年增长931万吨;
年,平均增速10.9%,从9,200万吨增长到13,100万吨,平均年增长1,042万吨;
2015年,水泥产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3%,增量172万吨。2012年水泥产量增速持续放缓,增量空间缩窄。
三、发展进程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水泥发祥地——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宁国水泥厂位于安徽省宁国市,宁国水泥厂是我国水泥行业最早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的大型水泥企业之一。1978年国家建委批准,原上海胜利水泥厂扩建工程移交给安徽省负责建设,同年10月安徽省建委批准成立安徽省宁国水泥厂。
海螺水泥发展带动安徽水泥工业,走在全国水泥工业前面,海螺"T"型战略从安徽走向全国,提升了全国水泥工业水平,目前正全力以赴落实国家"一路一带"战略,走向海外市场。
2004年,全省39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能4,281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3541 t/d。前10企业产能占98%,海螺一家独大,产能3,147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5075t/d,,产能占全省73.5%。
珍珠集团3条2500 t/d 线,在滁州3地,产能233万吨,排名第2;淮北矿业两地3条生产线,排名第3;浙江三狮在宣城广德投产5000 t/d 线。
除三狮5000 t/d 线外,其他生产线都是单点中小规模生产线。
1987年,宁国4000 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是我国“六五”重点建设项目,主机设备从日本三菱重工引进,1982年9月开工建设,1987年7月正式投产,为后期海螺发展奠定了高起点。
1996年,铜陵5000 t/d 生产线项目是我国建材行业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生产线主机设备从丹麦史密斯公司引进。项目1982年开始筹建, 1992年成立铜陵水泥厂建设指挥部,1993年正式开工。1995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由宁国水泥厂控股,成立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于1996年7月建成投产。宁波星港水泥有限公司,铜陵水泥项目配套建设,1997年进行资产重组由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更名为“宁波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两家举步维艰的企业转到海螺名下,海螺由此开启"T"型战略战船,一路勇往直前。
年,荻港一期2×2500 t/d 线经过日夜苦战,不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低成本国产化,高速度建成投产,为我国大规模推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奠定基础。2001年9月,在枞阳创造一年同步建设2×2500 t/d建设记录,下线投产。
2002年,海螺5000 t/d主力生产线低投资国产化成功,在基地大规模配置,宁国、铜陵、枞阳各一条,池州一地两条,双配置5000 t/d 线由此而生。同年在全国建成投产50条线中,只有海螺5条5000 t/d 线,可见海螺如何"独吃螃蟹"。
2003年,为我国水泥技术迈上国际水平,落实国务院第100次办公会“十五”攻关项目,为2004年万吨线做技术台阶,在池州建设8000 t/d生产线成功投产,同年在荻港、怀宁投下5000 t/d线。
2004年,铜陵2条、枞阳和江苏徐州4条10000 t/d相继投产,工艺技术和装备代表了当今世界水泥行业最先进水平。
这一期间是海螺快速发展期,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2500 — 5000 —10000 t/d);大规模基地建设,大物流开启,标志着海螺已跳出安徽,走向长三角。
自1998年起,先后收购张家港市水泥厂、南京张北水泥厂、南通市水泥厂、泰州水泥厂、中国水泥厂,并在苏州太仓、泰州杨湾、南通海门、盐城八菱、淮安粉磨站相继投产。
海螺"T"型战略沿江实施,确立长三角"熟料基地 — 长江物流 —市场"地位。
2008年,全省71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能7,914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3596 t/d。前10企业产能占91%,海螺产能仍遥遥领先,产能4,972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4718t/d,产能占全省63%。
南方水泥进入安徽,在靠近浙江的宣城收购4家企业5条线,熟料产能465万吨,占全省6%,排名第2;被产业喻为"东施效屏"的上峰,年在海螺鼻子底下 —— 铜陵建起两条5000 t/d 线;本地企业赢浦金龙在巢湖同样竖起两条5000 t/d 线,两家产能并排第3;皖维高新在巢湖建起6000t/d 线;2008年江苏盘固在巢湖扎根投产第1条5000 t/d 线。
2004年产能排名第2、第3的珍珠、淮北按兵不动,名落孙山,居第6、第7。
这一期间变数:
— 外来企业进入,南方、上峰、盘固;
— 巢湖熟料基地兴起,期间新建10条线,1,100万吨产能;
— 海螺以外的5家7条5000 t/d 以上规模生产线相继投产。
海螺长三角得手后,南下发展中南市场,在安徽产能扩张有所收缩:
2005年,在距海螺集团公司总部最近的水泥生产基地白马山再投5000 t/d线;
2006年,在芜湖繁昌 —— 濒临长江,靠近沪宁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新建超大型熟料基地,一期2×5000 t/d 下线投产。
2007年,芜湖二期2×5000 t/d、宣城2×5000 t/d、荻港、池州四线,6条5000 t/d 下线投产。是继2004年后第二年度投产高峰。同年,几经波折接管巢东水泥,纳入海螺旗下。
2008年,荻港、池州五线(5000 t/d)投产运行。
截止2008年,海螺建设10个水泥熟料基地,34条线,5,000万吨熟料产能。形成铜陵、池州、荻港、枞阳、芜湖5大骨干基地,在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江西配套粉磨能力5,000万吨。形成大生产、大物流、大市场水泥运营系统,在长三角市场无人能出其右。
截止2014年,全省98条生产线,熟料产能1.36亿吨,生产线平均规模4500t/d。前10企业产能占94%,海螺持续保持产能主控地位,46条线,7,750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5400t/d,产能占全省57%。
南方水泥继续向安徽纵深推进,进入沿江芜湖、巢湖地区,收购3家企业6条线,产能规模600万吨,在宣城广德投产5000 t/d,产能增至1,240万吨;上峰移师怀宁,再投3条5000 t/d 线,产能规模775万吨,南方参股上峰意在促进市场协同联动,但上峰未放弃控股权;珍珠上演了一场金蝉脱壳"让出"两条2500 t/d 线,又倒装进来4条5000 t/d 线,让业内大跌眼镜;中材、盘固、磊达,都是沿江3条5000 t/d 线,在巢湖形成3把尖刀。
期间海螺在安徽完成收官之战:
打造4个千万吨级熟料基地,芜湖(1,364)、铜陵(1,302)、池州(1,178)、安庆枞阳(930);
安徽全区域覆盖,北上发展新基地,沿江巢湖、皖中滁州、皖北宿州。
四、供需关系
安徽借长江物流优势,面向多个市场,本地、长三角、沿海、出口。加之本地石灰石资源、长江物流,这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水泥市场"需求弹性"要大得多。
年,快速发展期,年度产量从2,100万吨发展到1.2亿吨,合计生产水泥7.66亿吨,平均年增速15.6%,年增量787万吨;
2年,高位平台期,生产水泥2.6亿吨,增速3.9%,年均增量477万吨,2015年基本持平上年。
2012年新增熟料产能2,100万吨,是产能投放最密集一年,产能发挥率下降至75%,随着需求持续增长,新增产能大幅下降,产能发挥率重返80%以上,2015年为85%。
五、产能结构、区域
1. 产能结构
安徽98条生产线,熟料产能1.36亿吨(设计能力), 4000 t/d 规模以上生产线66条,熟料产能11,439万吨,占比84%,略低于广西。中小规模生产线,32条,占比16%。不完全统计,关停9条小规模生产线,产能300万吨。
安徽划分为沿江(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皖南(宣城、黄山),皖中(六安、合肥、滁州、淮南、蚌埠)。皖北(阜阳、亳州、淮北、宿州)4个地区。
1) 沿江地区
安徽沿长江段是全国最大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沿江顺流直下抵达全国最大水泥市场。海螺沿江基地是其命脉,海螺在这一区域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始终牢牢控制这一区域市场话语权。海螺以安徽为基地,沿江、沿海整体布局,步步推进。从时间、技术、区域、市场容量多维角度通盘规划,分布实施。既要考虑市场变化,又要洞察竞争对手举动。如今海螺在这条江上"活的"如此如鱼得水,可谓在前期是用足心思。
即使现在"复盘",也很难想象海螺沿江"T"型战略跨越时空、区域一以贯之的推进,当时是如何思想,帷幄运筹。本文初步探讨一下:
从时空上划为3个阶段:
,海螺独占鳌头,在铜陵、安庆、芜湖、池州打造基地,完成、10000 t/d 国际先进水泥技术装备配置,并在沿江收购粉磨站,"T" 型战略初具规模,安徽其他企业大多是1000 t/d 规模生产线,布局在巢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很快被淘汰。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企业正在从立窑向新型干法转型阶段,而海螺不仅从技术上完成"三连跳",而且从市场上也完成三连跳,本地、长三角、出口。中国水泥协会组织业内企业巨头去参观海螺,看完后,大家明白了和海螺差距何止是一点。一位老板看后感观:没来海螺前,我准备赶超海螺,来了后,我明白了,我是学也学不过来。
年,海螺主要精力开辟第二市场,但沿江继续填平补齐,没有放松。新建芜湖基地,投下4条5000 t/d 线,进一步在池州、荻港加大产能投入;2007年收购巢东进入巢湖地区。而这一期间,不仅安徽本地企业翻然猛醒,周边企业也悟出"海螺建线"模式,沿江投下15条线,产能1,572万吨,主要集中在巢湖,10条线1,100万吨熟料产能。其他企业在沿江新增产能规模超过海螺,占52.98%。上峰、金龙、盘固都是5000 t/d 线沿江基地布局,东施效屏,可圈可点了。巢湖,一度的鱼米之乡,也开始发展水泥了。地方官员明白:当年邻居"穷山"成聚宝盆,巢湖"有山有水",也要发展水泥,巢湖水泥工业由此一发不可收。
年,长三角是一个稳定发展的水泥市场,水泥产量保持7%增长,安徽增长更快,15%。上海、江苏、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限制水泥发展,上海水泥产能逐步退出,浙江2008年以后只建3条线,水泥产业向安徽转移。这一期间安徽新增23条线,4,100万吨,2012年海螺完成沿江布局:
沿江形成4个千万吨基地(芜湖、铜陵、池州、枞阳),配置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12000 t/d生产线,芜湖2条、铜陵1条;枞阳、池州追加两条5000 t/d线;加强巢湖产能规模,建设3条5000 t/d 线。
在这一轮产能控制权博弈中,海螺略占上风,10条生产线,产能2,200万吨,占新增产能54%。
截止2015年,海螺沿江37条线,产能6,479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5649 t/d,海螺在沿江各地区都有分布,占沿江产能65%,这是20年来持续推进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同时也"带出"一批企业。南方水泥是中国东南水泥市场和海螺同台竞技的最大竞争者和伙伴;上峰、中材、盘固、磊达等都是单点重配置生产线,在这一轮经济发展期都有各自斩获,大部分产能分布在巢湖地区。
2) 皖南地区
宣城,黄山。宁国水泥厂是海螺起家之地,也称海螺的"黄埔军校",海螺大多数地方指挥官都有在宁国水泥厂的工作经验。宁国水泥在上海有很好的品牌口碑,宣城海螺2007年投产2条5000 t/d 线。
黄山海螺200万吨粉磨站,除本地市场外,向浙江、江西输出水泥。
南方水泥2008年进入安徽宣城广德。2009年再投5000 t/d 线。
皖南市场相对封闭,向外输出水泥,一地只有两家企业,竞争常在,竞合也有。
3) 皖中地区
滁州,蚌埠、淮南、合肥、六安五市。13条线1,550万吨熟料产能,产能集中在滁州。珍珠水泥是产能规模最大企业,4条5000 t/d、1条2500 t/d 线;中联2010年从珍珠手中接过2条2500 t/d 线,在蚌埠建起唯一5000 t/d 线,产能排名第3;安徽老牌企业淮南舜岳年先后投下两条2500 t/d 线,一直没有动静,三线恐怕很难落地。
海螺90年代末期在合肥长丰建起省内第一家180万吨水泥粉磨能力粉磨站;2002年在蚌埠建成投产60万吨粉磨站,.8×13m水泥磨达标投产,形成240万吨粉磨能力;2008年在六安裕安地区建设安徽六安海螺,历经3年320万吨粉磨全面建成,进入稳定、有序发展轨道;2009年启动省内淮河流域最大淮南粉磨站建设,分两期建设,2013年建成投产,形成440万吨能力。年在滁州先后投产2条5000 t/d 线。至此,海螺基本完成这一区域布局构架,上述粉磨站熟料来自白马山、宁国、全椒和沿江企业。
4) 皖北地区
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四市。7条线784万吨熟料产能。淮北矿业是安徽老牌企业,2000年投产第一条1500 t/d 线,2012年投产第4条5000 t/d 线;淮北矿业几经风雨一路走过来;天瑞2010年在安徽北部按上一道"防火墙";海螺姗姗来迟,2012年以来连投两条5000 t/d 线,确立其规模优势。在亳州通过收购涡阳龙山水泥厂,2012年注册成立亳州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消纳当地工业废渣,建设专业码头,形成200万吨水泥粉磨能力,海螺安徽北部布局形成。
六、房地产影响
安徽房地产下行走势确立。
新开工面积,万平米,见顶回落,连续两年两位数负增长,较2013年缩水23%,减少2,300万平米。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米,负增长 -40%,减少1,200万平米。
2015年安徽房地产销售没有起色,维持在2013年水平。基建投资平稳增长,2015年投资增速10.5%,高于全国17%水平。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2%。
七、变化中的市场格局
长三角水泥、熟料产量
安徽水泥工业快速发展得益于长三角庞大、持续高增长市场,长三角市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也受益与安徽水泥提供的保供支持。
长三角市场启动早于全国,十五期间()水泥产量增速高于全国,达到15%,十一五期间()水泥产量增速继续保持在10%以上,年是低点,也有4%以上增长,2015年出现负增长,-5.62%。
安徽省水泥增长速度快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一是,安徽省市场启动晚于其他地区,后期增长加快;二是,上海、江苏、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转型、产业转移,水泥工业发展受到抑制,安徽由于地缘关系,承接了这一产业转移。
年,安徽水泥产量增速连续7年高出长三角10个百分点;2015年安徽逆势继续正增长。
长三角是全国最大水泥市场,下面从供需角度分析这一产区的供需变化:
1) 水泥产量
2001年长三角水泥产量1.24亿吨,亿吨,净增长了3亿吨,这一期间各地区产量比重结构发生了变化。上海基数低,主要是外来水泥进入;江苏水泥产量占长三角比重保持在420%左右;变化大的是浙江和安徽。浙江从%下降到26.4%,反之,安徽从17.3%上升到30.6%。产量变化说明了两个方面:一是本地水泥需求用量的增减;二是水泥的流入流出。
2) 熟料产量
熟料产量说明供给端的变化,由于安徽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产业转移、环保等诸多因素,安徽省熟料基地优势越发明显,安徽省熟料产量在长三角占比快速上升,熟料产量从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34亿吨,增长2.6倍,比重从32.3%增长到55.8%,提高23%。江苏、浙江两地10年来熟料产量没有改变,基本持平,占比都下降了11个百分点之多。
从长三角水泥、熟料产量区域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安徽省水泥、熟料产量增长大大快于其他地区,所占比重发生很大变化,尤其熟料产量比重已超过50%,这一趋势增长要快于水泥产量。
巢湖熟料产能快速增长
巢湖地区是安徽省熟料产能规模最大地区,2,800万吨,主要在年期间投放,1,900万吨。2007年海螺托管巢东水泥,2009年后相继建设3条5000 t/d 生产线;中材、盘固、磊达都是在2008年后投产,均是3条3条5000 t/d 线;南方2012年收购润基、大江4条线。几家企业产能规模相差无几,形成沿长江产能的"第三极"(第一极,沿长江海螺、上峰基地,第二极,江苏苏南地区熟料生产企业)。
安徽主导企业发展
安徽省水泥工业发展,海螺一家独大,从年度、区域二维表持续发展;南方水泥在年在安徽地区进行中小规模收购;上峰水泥2005年后分年度在沿长江建立两个基地;其他地区都在一地布点,相比较其他企业都是在局部区域、一定时间段内新增。
由此看出;海螺在自身企业发展中形成的"T"型战略,得到安徽省各级政府的鼎立支持,这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海螺在安徽省水泥工业发展中,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产业地位不容丝毫动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在于其战略领先,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长三角市场是海螺的核心利润区,海螺从布局、技术、规模、成本上持续推进,始终保持领先。
"T"型战略长江东起上海、西到重庆,北上辽宁、南下福建,直至出口,海螺"T"型战略将进一步完善、充实。
江苏、上海:长三角市场交汇点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
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1.12%。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
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87,995元人民币,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省份,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江苏是中国最大水泥消费市场。
自2009年(2011年略低于山东)以来,水泥产量6年位于全国第一;
年,江苏水泥产量平均增速9.79%,持平全国;
年,江苏水泥产量平均增速13.61%,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年,江苏水泥产量平均增速5.42%,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
2014年水泥产量见顶,1.94亿吨,2015年水泥产量1.80亿吨,继2011年(-4.78%)再次出现负增长,-7.16%。
一、水泥价格
江苏水泥价格起伏大,除2011年外,整体低于全国水平。水泥是区域性产品,由于长江贯穿江苏沿长江城市群,受周边影响,价格随波逐流。
年,水泥平均价格271元/吨,全国331元/吨,低出全国60元/吨;
年,期间平均价格344元/吨,全国370元/吨,较全国低26元/吨;
2015年,价格同步全国下行,商混市场受房地产影响大,普遍开工不足,全年平均价格222元/吨,7月跌破200元/吨,8月见底反弹,年终需求乏力,价格反弹有限;
2016年,随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转暖,影响面逐步扩大,进入3月,市场信心恢复、市场启动,价格反弹,3月末,需求转旺,再拉一波行情。今年看点:房地产恢复和重点工程项目落地程度。
二、水泥产量
江苏水泥产量长期处于增长阶段:
年,平均增速15.87%,从5,000万吨增长到9,500万吨;
年,平均增速10.35%,从1.09亿吨增长到1.56亿吨;
年,出现过两次波动,平均增速3.15%,从1.49亿吨增长到亿吨,2015年,下滑到1.80亿吨。
年分别负增长-4.78%,-7.16%,2012年强力反弹,2016年能否反弹,取决于投资反弹力度。
三、发展进程
江苏水泥工业发展有其辉煌历史,其代表是上世纪1921年建成的中国水泥厂,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水泥厂创建于1921年9月,由上海民族工商业者姚锡舟等人筹集白银50万两,在江苏省句容县龙潭镇(1953年划归南京市)组建,是继最早由日本投资的启新水泥厂(唐山)之后,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水泥厂。
1987年为救活曾经在国家建设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国企,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下达中国水泥厂技术改造设计任务书,确定新建1条2000 t/d熟料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1996年开始试生产。
1996年,日本小野田江南水泥厂4000 t/d线、中国水泥厂2000 t/d 线,相继建成投产,揭开江苏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序幕。
1997年,淮海巨龙引进3700 t/d 线技改后达产,台资嘉新京阳6000 t/d 线投产。
2002年,为盘活资产、重获新生,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化建产业集团与海螺签订购并协议,海螺集团以承债方式整体购并中国水泥厂,改制为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
2004年,全省40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能3,670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2960 t/d。前10企业产能占69%。
海螺水泥2002年收购中国水泥厂后,2004年先后在南京建设5000 t/d线、徐州装备精良万吨线投产,3条线,熟料产能527万吨,产能占全省14%;本地民营企业金峰水泥 t/d 线得手,2004年再投2条5000 t/d 线,产能388万吨,产能排名第二;中联水泥收购淮海巨龙后,再建5000 t/d 线,排名第3;盘固是江苏优秀水泥企业代表,先后投下 t/d 线。
本地民营企业纷纷入主水泥业,恒来、汉生、磊达、扬子,新疆天山股份2004年进入。
海螺推进"T"型战略实施。自1998年起,先后收购张家港市水泥厂、南京张北水泥厂、南通市水泥厂、泰州水泥厂、中国水泥厂,并在苏州太仓、泰州杨湾、南通海门、盐城八菱、淮安粉磨站相继投产,"T"型战略江苏段基本形成。
中国建材在江苏先后两次动作,成为中国水泥工业标志性事件。2006年7月,中国建材旗下中联水泥收购徐州海螺万吨线,这一收购为中国建材2008年组建南方水泥,全面进入东南地区埋下了伏笔。
金峰水泥勇冠三军,两年又一气呵成,集中一地密集投产4条5000 t/d 线,物流主要是沿河道和公路。7条线,产能1,000万吨,成为江苏新榜首,产能占全省20%;南方水泥进入江苏,收购5家熟料企业8条生产线;中联2006年"举牌"收购徐州海螺,2008年收购南京三龙;为中国建材水泥板块做大做强添砖加瓦。南方、中联,一南一北,产能780和720万吨,分列第2、第3;天山股份2008年收购恒来,产能388万吨,产能排名第4。
前4两位易主,其实不然。盘固看破水泥发展"红尘",改道在安徽建设熟料基地;海螺坚决贯彻"T"型战略,靠近资源建熟料基地,靠近市场建粉磨站。在安徽沿江建设9条线,产能1,400万吨,确立市场主导地位。
鹤林2008年投产6000 t/d 线,产能排名第7;嘉新京阳转手台泥。
全省50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能5,100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3300 t/d。前10家企业产能占全省85%,较2014年提高16%。
江苏省2004年后严控新增产能,除2008年外,每年新增生产线不超过3条,2013年后"收官"未再新增产能。
,期间,新增10条线,产能1,700万吨,其中中联、金峰、徐州龙山各新增2条线,鹤林5000 t/d三线投产,同步建设5万吨配套码头。
前10,徐州龙山两条5000t/d 线投产,取代磊达位置,而磊达在2011年后,相继在安徽建起3条5000 t/d 线,实现熟料基地转移。
金峰水泥继续保持产能首位,南方与中联调位,天山第4,鹤林从第7跃居第5,由于码头、物流条件改善,市场影响力加大。
在市场激烈竞争格局下,小规模、高成本生产线关停,13条线,500万吨产能。
2015年,全省48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能6,400万吨,生产线规模提高至4300t/d。前10家企业产能占全省87%。
四、供需关系
江苏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大市场,以海螺、中建材、中材为主导的大企业,金峰、鹤林、盘固等地方企业在这一市场角逐得以发展成长。
年,快速发展期,生产水泥3.60亿吨,平均年增速15.87%,年增量996万吨;
年,发展期,生产水泥9.71亿吨,增速8.51%,年均增量1,028万吨;
年,高位平台期,生产水泥5.54亿吨,增长,2.64%,年均增量413万吨,产量尚在高位,出现负增长。
江苏省水泥产量增速、增量和总量反映出水泥发展的一个过程,年两次出现负增长,表明一路上坡的时代行将结束。
江苏省是经济发达地区,水泥需求量大,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控制本地水泥发展,外来水泥保持逐步增长趋势。从江苏水泥、熟料产量比看,10年来下降20个百分点,说明虽然江苏水泥需求量不断增长,外来熟料增加量更快(包括江苏企业盘固、磊达在安徽6条5000 t/d 生产线)。
由于江苏城市群地处沿长江一线,物流便利、运输成本低,不仅长三角企业将其视为目标市场,长江中上游水泥、熟料也有流入。
五、产能结构、区域
1. 产能结构
江苏48条生产线,熟料产能6,439(设计能力)万吨, 4000 t/d 规模以上生产线31条,熟料产能5,200万吨,占比81%。中小规模生产线,17条,占比19%。不完全统计,关停12条小规模生产线,产能400万吨。
江苏划分为苏北(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宁镇(南京、镇江)、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沿江(扬州、泰州、南通、张家港)6个地区。
随着上海市国际化地位提升,水泥工业发展受到抑制,只有少数几家粉磨厂,本文将上海并入。
徐州是苏北地区最大熟料生产基地,宿迁、连云港没有资源,是水泥输入地区。苏北区域东部临海,南部是江苏淮安市,北部和山东最大产能基地枣庄对接,西部和安徽淮北、宿州接壤。
徐州中联在贾汪、北郊有两处熟料基地,贾汪中联两条万吨线在多地配置粉磨站,盐城响水200万吨,连云港港口100万吨,安徽蚌埠泗县100万吨,淮北南坪100万吨,四铺100万吨;淮海中联两条5000 t/d 线在连云港配套240万吨,宿迁200万吨粉磨站,阜阳200万吨粉磨站(在蚌埠线投产后,和蚌埠线配套)。可以看出中联2006年在收购徐州海螺万吨线后,在市场配套粉磨能力有精心设计。贾汪龙山是一家民营企业,2条5000 t/d 线。徐州合计6条线,熟料产能1,240万吨。
山东枣庄是全国第三大熟料产能地区(唐山、芜湖),22条线,2,500万吨熟料产能,是重要输出地区。和徐州市场关系较为密切是枣庄市台儿庄和峄城区企业,中联联营托管企业泉兴、申丰6条5000 t/d线,巴西沃丰2条2500 t/d 线、山水5000 t/d 线、上海联合2500 t/d 线,10条线,产能1,200万吨。
安徽宿州、淮北也有一定产能,宿州海螺2条5000 t/d 线,天瑞5000 t/d线,淮北矿业4条线,合计熟料产能800万吨。
淮安没有石灰石资源,海螺在淮阴、楚州设置两家粉磨站,水泥能力600万吨,安徽熟料通过长江经扬州河道进入,华沃水泥在淮安建设120万吨粉磨站,熟料通过水路来自枣庄峄城,距离200公里。
这一区域产能严重过剩,昔日山东枣庄水泥大规模进入苏南和上海地区,这一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枣庄熟料生产基地+大运河的水路通道已被安徽熟料基地+长江通道所替代。枣庄是中联发源地,中联在这一区域浓墨重彩进行快速、大规模市场整合。收购徐州海螺、联营泉兴、托管申丰,将旗下枣庄、淮海两区合并,都是意在加强市场整合,进行市场有效控制。
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联在这一区域占有市场主导地位,苏北地区北部是以中联为主导,西部、南部主要是海螺,这一市场格局轮廓已经显现,看点:
江苏徐州,山东枣庄台儿庄、峄城和安徽宿州、淮北间的水泥、熟料流动,宿迁、连云港是上述生产基地的延伸市场;
淮安是海螺江苏北大门,随着楚州海螺二期投产,应该将徐州南下水泥被锁定。
市场格局泾渭分明,随着市场需求下滑,徐州及周边地区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向外出路已被堵死,限产已几近极限,过剩产能出路在哪里?
淮安北地区
淮安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经济开发区5个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个县,人口483万,没有石灰石资源。
海螺于年分别在淮阴和楚州建成投产165万吨、440万吨水泥粉磨站,熟料通过安徽长江,经扬州转京杭运河进入淮安;巴西华沃紧倚淮阴海螺,水泥粉磨能力120万吨,熟料通过200公里外山东枣庄的峄城熟料基地经水路运入;本地几家小粉磨站,粉磨能力200多万吨,合计水泥能力1,000万吨。
淮安地区市场相对独立,海螺两家企业相互联手,立足本地市场,紧邻涟水、泗阳两县,洪泽、宝应、金湖、盱眙等县市就在视野之下,最长车程不超过1小时。西北面是徐州中联3座粉磨站,安徽宿州泗县、江苏宿迁和连云港粉磨站。东南部是本家盐城八菱海螺和盐城东台磊达。
此区域的特点是粉磨站间对垒博弈,楚州海螺二期工程在2014年7月投产,配置4套先进水平的4.2m×13m的带辊压机磨机粉磨系统,最具规模竞争力,加之淮阴海螺和盐城海螺联手,无疑成为淮安地区当仁不让的市场主导者,同时也成为海螺从徐州撤出后实际意义的北大门,在布局上有举重轻重的地位,再有盐城八菱做"后卫",建起一道"马奇诺"防线。
3) 盐城地区
盐城下辖亭湖区、盐都区、城南新区、经济开发区,下辖7个县: 建湖县、射阳县、滨海县、阜宁县、响水县、东台市、大丰市(其中东台市、大丰市为县级市),人口722万,没有石灰石资源。
盐城东台磊达建造一座“水泥城”,水泥粉磨能力1,300万吨,形成一地规模最大水泥粉磨生产基地。磊达充分利用长江、河道的便利条件,在物流、仓储上做透文章。通过物流将安徽石灰石、熟料、秦皇岛煤炭、北方混合材资源集结、处理加工,再分销到周边市场。磊达拥有船队和车队,员工持有股份,运入石灰石、熟料、煤炭、混合材,运出水泥,极大地调动物流周转,双向拉货,不放空、少放空船。
磊达做大规模,需要大量原燃材料。如何盘活库存资金,低价进货、加快资金周转是降本的重要途径,利用淡旺季差价,市场淡季低价大规模采购囤积,价差直接产生效益。磊达前台做水泥,后台做物流、仓储环节,放大后台效益,迅速在江苏水泥占有一席之地,盐城磊达码头长3公里,物流便利,直通南通、泰州、扬州等地。
盐城海螺320万吨粉磨项目日开工建设,2007年投产运营。熟料经安徽沿江至泰州,通过引江闸转道通榆河运入盐城。 盐城和淮安海螺地处江苏中部,两地海螺在位置上将苏北和苏南地区拦腰切开,减少区域间流动性,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
图中可清晰地看出,沿长江一带集聚了众多厂家,西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东至张家港、南通、海门,海螺在沿江粉磨站林立,一字排开。盐城、淮安海螺位于江苏前沿,在山东和江苏之间建起一道防火墙。
4) 宁、镇地区
南京、镇江。13条线,产能1,900万吨,生产线规模4,800 t/d,江苏生产线平均规模最高地区。
南京、镇江位于江苏西南部,与安徽接壤,是进入江苏的西大门。
南京十三个区县分为城中、东南、西南、江北、南部等五大片区,城中片区(玄武、白下、秦淮、鼓楼、下关);西南片区(建邺、雨花台);东南片区(栖霞、江宁);江北片区(六合、浦口);南部片区(溧水、高淳),人口819万。
镇江市为江苏省省辖市,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人口317万。
南京、镇江都有熟料生产基地,但大都是单线企业。南京5家企业,海螺3条线,熟料产能372万吨,规模最大。
镇江3家企业,鹤林3条线,熟料产能419万吨,规模之首。
鹤林、台泥、太平洋是沿江企业,长江边都建有码头,可直接出口水泥,有物流优势,这一区域生产线平均规模大,大都是5000 t/d以上规模生产线,8家企业中有4家有外资背景。
海螺在此有周密布局:
1998年,收购南京江北水泥厂(浦口),进入南京(南京海螺),后水泥粉磨能力扩至200万吨;
2002年,收购中国水泥厂
2004年,在中国水泥厂建成投产2条5000 t/d 线,形成年产熟料420万吨、水泥320万吨能力;
2012年,收购北固水泥公司,水泥能力100万吨。
为此,海螺在这一区域形成以南京中国水泥厂为核心,肩挑浦口、北固粉磨站,西北有安徽全椒双5000 t/d 线、西南有马鞍山粉磨站32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策应,在南京、镇江市场占有最大份额。
鹤林水泥, t/d 三线投产和5万吨长江级码头建成,年产水泥850万吨,使其身价陡升,关键在于鹤林手中也握有"核武器",可以拥有"超万吨级"江轮沿江直接出海,将市场跳出本地延伸拓展,这是和本地企业最大区别。其产能规模已远超同样拥有沿江码头的台泥和太平洋,这应该是江苏水泥工业本地企业最为光彩一笔,不进则退,鹤林有这个勇气。江苏建材协会会长聂长兰表示,我们支持鹤林做大做强,这对提升江苏水泥工业水平有推进作用。
台泥2007年收购嘉新京阳,沿长江有5座储量规模大、品位高的矿山,唯一在江苏境内的1座为京阳所拥有。1997年投产6000 t/d 线,台泥收购后,时隔12年再投一条,福建的粉磨站与其配套,市场范围大,有非常优越区域位置。
江苏省窑磨一体化,并可直接下江出海3家企业:鹤林、台泥、日本-小野田(太平洋),小野田厂1996年建成投产,首家沿江工厂,可见在选址上有先见之明。
溧水天山5000 t/d 线2009年建成投产,与无锡、苏州粉磨站配套,主打苏锡常市场;江宁中联收购三龙后关停成本高、规模小两条小线,于2011年再建5000 t/d 线,2012年进入混凝土市场进行整合;台资背景信宁建材2011年投产,运营中遇到一些问题,2014年有很大改善,主打高标号产品,最求品质;联合水泥进入较早,但在运营中存在问题。
南京、镇江熟料产能占江苏近1/3,生产线规模大,南京是江苏和安徽结合部,也是上海、浙江前沿,南京价格高低直接影响上海、浙江,南京价格导向作用愈发明显。
长江途经扬州、泰州、张家港、南通,这一带集聚众多大型粉磨站,海螺在扬州、泰州、张家港、南通、海门、太仓一气布下6家粉磨站,水泥粉磨能力2,200万吨,占到海螺在江苏粉磨能力2/3。除此之外,在这段沿江通道上仅有亚泥、金峰两家设置粉磨站,可见海螺在这一段黄金水道上的"霸气"。
海螺精心打造沿江粉磨生产基地。扬州海螺、泰州海螺都具600万吨粉磨能力,张家港320万吨,是海螺的重要水泥出口基地,海门海螺340万吨,这4个粉磨站均沿江,可以停靠大吨位船舶,具有明显水上物流优势。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生产线装备规模和技术水平,更是感到码头港口、物流吞吐为海螺带来巨大流动性能量。公路物流是制约水泥市场延伸的瓶颈,而水路物流的低成本突破了这一瓶颈,长江大吨位运量更是降低物流成本和提升物流规模。可以说海螺沿江粉磨基地是海螺T型战略的重要环节:熟料基地──沿江粉磨站──终端市场。
常州、无锡一带拥有石灰石资源,聚集常州金峰、盘固,无锡央企中建材、中材。通过汽运、河道或长江向沿江和下游城市输送水泥。磊达水泥除在本地盐城销售,其余通过通榆河进入江北南通、扬州、泰州。
一条长江由西向东,海螺借长江通道布下集群粉磨站,运送熟料生产水泥,再沿江、沿海发送水泥;长江南北两岸企业借助汽运、河道向周边地区发送水泥,通过长江可以走的更远,便利的水陆交通物流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6) 苏锡常地区
苏锡常是指沿袭吴文化传统的苏南三个城市,即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城市区域相连,环太湖,充满活力,是江苏经济最为活跃、发达的地区,和上海相邻。
苏州管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7个区是: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工业园区(一般就叫园区)、高新区(虎丘区,一般也叫新区)、吴中区和相城区。5个县级市是: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人口1,058万;
无锡市:共辖2市 江阴市宜兴市 7区 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无锡新区、惠山区、锡山区,人口648万;
常州市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天宁、钟楼、戚墅堰、新北、武进5个市辖区,人口469万。
苏锡常三地都有熟料生产基地,常州是江苏产能规模最大地区,占全省总量1/3,金峰产能规模最大,1,318万吨,其次南方、天山、盘固,大部都有内河码头,具备水陆通道。相比较南京、镇江生产线规模,逊色不少,平均规模不足4000 t/d。
金峰最具影响力,位于常州溧阳一地,从2003年投下第一条2500 t/d线,又连续投下8条5000 t/d 线。海螺、华润大规模熟料基地都是沿江走大吨位船舶,这里有金峰对市场前景与规模的考量。也正是这一举措决定了金峰在江苏水泥的地位。一地布局,生产成本低,但也有弊端,市场上行,生产规模成本优势明显,市场一旦回落,必然会增加物流成本。
盘固水泥,常州金坛3条线,熟料产能不足300万吨。盘固早在2008年另辟蹊径,在巢湖和县接连砸下3条5000 t/d 线,目标市场直指长三角。石灰石资源+长江物流+市场,一举三得。记得当年笔者进入水泥业,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告诫:要想搞清楚水泥,必须把握市场、资源、物流三要素,搞懂了三要素就懂水泥了。
中材天山在苏锡常布局可谓用心,先是在21世纪初战略决策南下进入江苏、广东:
2002年,通过收购位于无锡胡埭湖州水泥厂进入江苏;
年,在常州溧阳建成投产第一条5000t/d 线,在无锡和苏州配套建设粉磨站;
2008年收购无锡宜兴恒来水泥 t/d两条生产线;
2009年,在紧倚溧阳5000 t/d 线南京溧水投产5000 t/d 线,配套无锡、苏州粉磨站;
2012年,江苏州粉磨站迁至同里,形成粉磨能力200万吨。
至此,天山在苏南地区三个熟料基地:常州溧阳、无锡宜兴和南京溧水。三个粉磨站,苏州同里(200万)和无锡滨湖区硕放(200万)、胡埭(30万),并向商混延伸,在在滨湖硕放建有50万方商混站。天山在苏锡常+南京区域:有资源建熟料基地,有市场建粉磨站,通过水陆两栖物流连接的水泥生产、销售系统一目了然。
南方水泥大规模进入浙江,江苏主要在无锡在和常州,无锡收购4家企业6条线,熟料产能570万吨,后关停1条小规模生产线。在常州收购1家企业2条线,熟料产能200万吨,后关停1条小规模生产线。南方在无锡的熟料产能远超水泥粉磨能力,窑磨产能不匹配,无疑产能不能有效发挥占据终端市场;若增加粉磨能力,窑磨配套必将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竞争力,提升效益,但在目前市场状态下,南方水泥没有去做。
几家单点企业各有各的活法,大有大的强势,小有小的生存之道。但我们看到6条小线已被市场逼停停摆,4家企业出局。
苏锡常是大市场,水泥需求量5,000 万吨,此地云集众多生产厂家,金峰、盘固、天山、南方各有表现,南京、镇江企业借长江便利物流也会常来"光顾",苏锡常市场是竞争最为激烈地区。这里交汇着本地及沿江多个方向流入的熟料、水泥,企业交锋,成本说话,市场在这里定价。
江苏建材协会会长聂长兰点评:江苏水泥市场竞争、竞合同步推进,一味竞争,产业受挫难以为继,一味竞合,产业难以进步。江苏协会搭好舞台,推动市场整合,推动产业进步,让水泥产业融入区域发展,与社会同步。
上海市辖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南市、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等14区和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县。人口2,415万,无石灰石资源。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水泥需求量多年保持在高位,据上海水泥协会统计,2015年水泥消费量仍保持在2,500万吨,上海有6家规模水泥企业,奉贤海螺 180万吨、浦东明珠海螺90万吨、金山南方220万吨、宝山南方110万吨,张堰南方110万吨和万安华新1500 t/d 生产线(主要处理危险废物),合计水泥生产能力800万吨。上海是一个主要依靠外来水泥输入城市,浙江、江苏是水泥主要输入省份,安徽、江西、湖北、重庆、沿江进入,山东、河北、辽宁沿海进入。
海螺水泥上海区域管理委员除海螺除在上海奉贤、浦东明珠两个粉磨站外,南通海螺130万吨、海门海螺320万吨、张家港海螺320万吨和太仓海螺185万吨也在其管理之下。上海是海螺重要市场,上海磁悬浮列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都选用海螺牌水泥。
南方旗下宝山南方、金山南方和张堰南方三家企业,熟料来自浙江湖州和安徽广德,44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
上海在黄埔江两岸很多水泥中转站,以龙吴路划界,西边水泥的用量占1/3,东面占2/3。上海的混凝土撑拌站均在沿江,可以直接对接水泥。
南方水泥是上海最大的水泥供应商,除本地外,主要从浙江、江苏进入;海螺其次,金峰、盘固、鹤林等企业都有进入,由于上海交通便利,上海的价格决定水泥的流入量。
上海2011年水泥产量800万吨,2015年水泥产量400多万吨。说明上海在不断压缩水泥产量,据悉,宝山南方去年已停产,奉贤海螺、万安华新也在退出之列,上海建材2条污泥处理线也遭搁浅,大城市的环保压力正向水泥产业袭来。
六、房地产影响
江苏房地产下行走势更为明显。
新开工面积,万平米,见顶回落,2014年负增长-13%,2015年下滑更大,负增长-19%,较2013年缩水29%,减少4,800万平米,每年2,000万平米以上缩水,2015年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已回退到2008年的水平。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米,见顶回落,2014年负增长-18%,2015年继续大幅回落,4,200万平米,负增长-51%,较2013年缩水60%,减少2,500万平米。
2015年江苏房地产销售反弹,缓解库存压力。这两年江苏基建投下滑加快,2015年投资增速15%,低于全国17%水平。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1.1%。直接影响水泥需求的房地产、基建投资处于下行过程中。
江苏是一个完全、充分开放市场。海螺"T"型战略主要区域就是江苏城市群地段,海螺将安徽熟料生产基地和长三角水泥大市场通过长江物流连接在一起,成功地克服水泥发展短板—— "区域半径"问题,"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是海螺"T"型战略的成功实施,而海螺成功关键词:规模(生产、市场)、成本、物流、环保。
江苏、上海水泥市场成就了海螺,同时本地民营企业也是一展手脚:
金峰,在内陆一地建起8条5000 t/d 线,1条2500 t/d 线。一家民营企业能做到这个规模,而且是在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持续发展也属不易。除市场规模支持外,还要看到金峰企业管理,市场、资本运作。金峰能够持续做到如此规模,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盘固,中国水泥协会原会长雷前治指出:盘固水泥是必须要去看的水泥企业。做为民营企业,盘固建厂之初就没有"省过",装备水平、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在全国都属"上乘",标准就是不输海螺。2008年,转道安徽,表现了盘固战略前瞻性。一位海螺高管评价:盘固是最有想法的企业。
鹤林, t/d 线, t/d 线,2013年 5000 t/d 线,这是一个民营企业走过来的坚实脚印。看到民营企业"单点单线"的发展历程。鹤林是为数不多成功者,成功在于把握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最终在市场中是系统成本说话。鹤林最成功一点:借江轮,市场跑的更远。
磊达,对立窑"情有独钟",但市场让磊达更明白,没有资源就会卡脖子,没有物流,腿短了就没有市场。身在江苏中部盐城的磊达只有"借船下海"才能把水泥做大。方向一旦明确,磊达一鼓作气,2011年后3年连投3条5000 t/d 线,熟料基地扎根安徽。磊达看的更远:安徽的石灰石资源、北方的混合材、长三角的市场+物流,磊达的水泥粉磨群+机制(员工持股,船队、车队),构成一道磊达水泥风景线。
江苏不是两大央企中建材、中材主市场,但都有一席之地,中建材两大推手—— 中联、南方在此都有布局;中材天山在江苏要地 —— 南京和苏锡常,可谓是深耕细作,通力打造3(3个熟料基地)+3(3个粉磨站)。
长三角是中国水泥市场"风水宝地",是众多企业市场首选,很多外资企业都看中这一市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在这里我们看到:
江南小野田捷足先登,1996年5月在沿江南京,投产江苏第一条4000 t/d 新型干法生产线,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沿江生产线,标志规模、物流、市场选点重要性;
台资嘉新进步后尘,1997年12月在镇江投产6000 t/d 线,无独有偶,背靠资源,沿江码头直接下船的生产基地;
而后,有外资背景联合、信宁进入。
江苏水泥,既有央企,又有地方国企、民企,再加上外企。在一个物流畅通、市场充分开放条件下,既有集团区域协同,又有企业单一基地作战;既有窑磨一体化,又有分布式粉磨布局;既有沿江、沿河物流,又有公路交通;既有沿江、沿运河流入,又有沿海输入。江苏、上海市场承受最为开放、复杂的市场环境。
而在这一背景下,海螺脱颖而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江苏几家民营企业都有强势表现,是什么原因有如此表现,值得探讨、研究。
江苏不是一个孤立市场,是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市场,通过长江上连安徽、江西、湖北、重庆,下联上海、浙江;通过运河对接山东;沿海一线北起辽宁、河北、山东,南福建。
江苏、上海,长三角市场交汇点,在市场大潮中,一批企业崛起,一批企业出局。海螺从这里走出宁国,迈向世界;中国建材从这里确立产业地位,继续向全国推进。市场在不断变化,中国水泥业最精彩的一幕在这里上演,更大的一幕也会在这里拉开……
江西:上行市场成功者,如何面对下行市场江西,因省内最大河流赣江而简称赣。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省、安徽而共接长江,属于华东地区。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省会为南昌市。
江西北部较为平坦,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
年,江西水泥工业迅猛发展,平均增速13.65%,在华东仅低于安徽,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2013年连续3年水泥产量超过9,000万吨。2015年水泥产量首度负增长,-3.73%,产量9,400万吨,较上年跌去400万吨。水泥产量全国排名第12位,
一、水泥价格
江西水泥价格起落分三个波段。
— 年,价格低位,平均价格297元/吨,低于全国34元/吨;
— 年,价格上行,高位阶段,期间平均价格374元/吨,较全国低10元/吨。2011年摸高至453元/吨,唯一一次超过全国
年,价格同步全国,平均306元/吨,低于全国6 元/吨。
2015年,在价格一路走低情况下,江西价格有突出表现,7月底开始领先全国提价,一连拉涨数次,带动周边地区。年末,需求实在乏力,价格未能突破300元/吨。
2016年,价格持续下跌,近期华东大部分地区价格回调,江西继续下探,跌了2005年价格底部。
二、水泥产量
江西水泥产量走势平均平稳,但增速跳跃幅度较大。年增速出现两次较大回调。2010年前其他年份都是两位数增长。2013年,在产量高位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1,800万吨,增速24%,随后快速回落,2014年,6.5%,2015年负增长,-3.7%。增速如此大的下行波动超过以往。
三、新增产能 & 发展进程
江西省水泥工业发展和"万年青"水泥关系密切,万年青已年过半百正在奔六路上,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江西水泥厂。
江西第一条2000 t/d 线采用国产化设备,于1984年动工兴建,1986年完工。被誉为“中国水泥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 ~2006年
全省31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产能2,100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2200 t/d,22家新型干法熟料企业。万年青是领头羊,5条线,434万吨,产能占21%。产能主要集中在赣北上饶,江西第一条5000 t/d 线2004年在赣南赣州投产;台资企业亚泥2000年在江西九江投下第一条国际顶级装备4000 t/d 线,这是中国第13条线4000 t/d 规模以上生产线,应该说亚泥在中国水泥工业大发展前期已进入中国,见证、赶上并参与中国水泥工业高速发展的全过程,2003年投下二线;海螺在2003年在分宜投产一条创利相当于5000 t/d的 2500 t/d 线,产能排名第6;2004年,浙江民营企业虎山、兰丰、红狮、科华等先后进入江西;本地民企锦溪、正大、日江、三环以2500 t/d 线进入。江西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早,多元化。
全省42条生产线,产能3,100万吨,熟料企业18家。2007年,中国建材南方水泥进入江西,江西是南方水泥的重要区域,南方一次性收购11条线,产能680万吨,占产能22%,涉足江西全境6个地市;万年青以参股方式和南方水泥合作,8条线,产能65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赣州国兴加盟万年青,进行战略意义上合作;亚东、海螺产能超过300万吨;红狮规模列第5。前6企业产能占比由2006年61%提高到2008年79%。
全省43条生产线,产能4,600万吨,熟料12家企业。期间,关停13条线,530万吨产能。这一阶段产能一增已减,进一步优化了结构。新增产能大都为大企业所建,1000 t/d 规模生产线基本出局。
南方,进行规模扩容,装备更新换代,将5条1000 t/d 小规模生产线关停,在宜春、吉安、抚州和赣州建设投产5条5000 t/d 规模生产线。12条线,产能1,300万吨,产能占比提高到28%;
万年青,在市场核心区赣州、上饶再分别投5000 t/d 线;2009年收购景德镇锦溪水泥。万年青2007年收购赣州兴国和收购锦溪异曲同工,只有万年青最明白:两家民营企业共同之处在于,精细化管理,有成本优势。11条线,产能1,100万吨,产能占比提高到24%;
亚泥、海螺、红狮也有一定发展,前5企业产能占比由2008年74%提高到2012年82%。
50条生产线,产能5,670万吨,12家熟料企业。但其中的内容发生了微妙变化,南方、红狮较2012年没有新增产能。万年青2013年对万年一线技改为3000t/d,2014年在赣州投产第3条线5000 t/d 线;亚泥在地方政府"催促"下上马6000 t/d 规模5线6线;海螺收获最大,在2015年一盘端拿下由海螺设计的赣州圣塔,海螺在江西一南一北可以和万年青比翼双飞了。
2015年,南方、万年青都是11条线,南方1,283万吨,万年青只少12万吨;亚东生产线6条,较海螺少1条,产能893万吨,较海螺多19万吨。前5企业产能占比较前3年提高1个百分点。
江西和陕西在集中度推进方面有相似之处,基本以前5家企业展开。不一样的是,陕西本地两家出局,而江西,以万年青为首,一是,万年青通过和南方合作;二是,将赣州兴国、景德镇锦溪两家纳入旗下;同时,万年青积极展开对标,降低成本。应该说,这是唯一一家不被外来企业并购掉的上市公司。
四、供需关系
江西水泥市场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市场,平均每年的增量比较稳定增长,大部分地区年增量都在下降,甚至负增长,江西还在保持增长主要是在2013年有大幅增量,以后逐年下降,2015年同比负增长366万吨。
年,快速发展期,生产水泥3.28亿吨,平均年增速17.60%,年增量521万吨;
年,中低速发展期,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反,这一期间江西增速大幅放缓,生产水泥2.04亿吨,增速6.51%,下滑11个点之多,年增量423万吨。这期间,两年房地产增速都在今年低点,10%左右;
年,高位平台期,生产水泥2.84亿吨,增长,8.94%,较前期提高2个百分点之多;年产量均在9,000万吨以上,年增量672万吨,产量尚在高位,出现负增长。
江西水泥泥产量2014年见顶,2015年产能发挥率85%。
五、产能结构、区域、集中度
1. 产能结构
江西50条生产线,熟料产能5,794(设计能力)万吨, 4000 t/d 规模以上生产线24条,熟料产能3,652万吨,占比63%,中等水平(广西85%)。中小规模生产线,26条,占比37%。2015年江西熟料产量5,510万吨,熟料产能超过熟料产量。
江西划分为赣东北、南宜、九江、赣西、赣中和赣南六个地区。
1) 赣东北地区
上饶、景德镇、鹰潭,13条线,熟料产能1,225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4,000 t/d。万年青位于上饶、景德镇两地,8条线,熟料产能730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2,900 t/d,产能占59%;海螺,上饶2条5000 t/d 线;南方2条2500 t/d 线。
2) 九江地区
江西产能规模最大地区,11条线,产能1,300万吨。亚泥一家独大,沿江两地相邻6条线,目标市场灵活。
南方水泥两条线沿江,目标市场本地及沿江城市。
3) 赣西地区
萍乡、新余,萍乡紧靠湖南株洲、长沙。印山台2条5000 t/d 线,规模最大,但运行情况不理想;中材2008年收购正大2500 t/d线进入江西,再建5000 t/d 线,相邻株洲1条5000 t/d ;海螺2003年投产新余分宜第1条2500 t/d 线,时隔5年建设投产第2条2500 t/d 线,是海螺高利润生产线,2015年增配粉磨能力;南方1条2500 t/d 线。
4) 南宜地区
南昌、宜春。南昌是江西最大的市场,没有石灰石资源,只有粉磨站。海螺在江西南昌周边有3个粉磨站,南昌(150)、赣江(440)、进贤(120),粉磨能力700万吨;南方在宜春丰城、上高两地5000 r/d
线;红狮在高安2条线,从西面进入南昌市场。
5) 赣中地区
吉安、抚州。南方水泥进入江西后,可以打造的"三八"线,意在区域划分,减少区域间流动性。两年建了3条线。这一区域都是南方水泥生产线,是江西"高价"区,但经常受周边"骚扰",价格一高难免被人惦记。
6) 赣南地区
赣州,变数最大,2014年投下3条5000 t/d 线,格局重写。
万年青在于都添加1条5000 t/d 线;圣塔2条5000 t/d 信丰落地后,转手被海螺拿去,海螺在江西拿到最渴望得到的一块"领地",贯通江西南北,并和广东英德对接。相较之下,红狮、南方境地要就要尴尬的多。
江西和陕西相似,集中度较高,近几年前5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万年青这个名字取得好,确实是水泥市场的常青树。黑龙江哈天鹅、四川峨眉山、陕西秦岭……,当年都是地方龙头,呼风唤雨,今天已不在册。江西主导企业变迁:
南方水泥,2007年,除红狮外将浙江系企业一并收入囊中,联姻万年青,打造赣中"三八线",划分市场区域全线布局。
万年青,牵手南方,保持市场独立性,做透北上饶、南赣州;挑肥拣瘦,挑国兴、选锦溪不含糊。确立内降成本、外抢市场策略,永葆万年青。
亚东,一地耕耘十载,扩能主动、被动两相宜,站稳一席之地,握有市场话语权。
海螺,分宜、弋阳两基地左右开弓,北(赣江)西(南昌)南(进贤)东(弋阳)合围主市场(南昌),庐山再添生力军(粉磨),最为精彩是赣南(收圣塔)。
红狮,省外发展第一站,南北两基地,东西两粉磨,要想成气候,还差一肩挑。
老大(南方)、老二(万年青)你追我赶,差之毫厘。老三(亚泥))、老四(海螺)比翼高飞,不相上下。老五(红狮)没有对手只能马不扬鞭自奋蹄。应该说,每一地区主导企业熟料产能表,面上是数字,背后是多少艰辛,多少酸甜苦辣,只能上不能下,最后完成产业整合,真是一部"xueleishi"啊。
万年青,源远流长历史,58年建厂,现在还在市场拼杀的可能不到5%。万年青并不是永远"年轻",也有走麦城,谈起来很多老员工深有切肤之痛,也正是有这样反差,万年青向心力非常强,他们清楚:稍有懈怠,不被市场吃掉就会被对手吃掉。
~2004年,上饶万年、玉山两个基地发展,其品牌信誉无人撼动;移师赣州建设第一条5000 t/d 线。
年,最为关键时期。江西水泥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万年青一家独大局面不仅不复存在,是否能坚持下去还是两说。
南方财大气粗,每到一个地区都能横扫残云通吃;海螺成本优势,市场强者;台资亚泥有钱,国际顶级装备;浙企红狮,精明强悍;面对这般外来强手,闹不好就会丢掉市场最后俯首称臣。万年青还是有高人,采取联手南方,"曲线救国"一定要让万年青这块牌子不倒。
年先后异地收购上饶国兴、景德镇锦溪两家企业,对万年青是如虎添翼。同时加大上饶、赣州基地投入,扩大产能规模建设,做实市场。2014年在赣州再投5000t/d 线。
万年青能不败市场,关键是:对内,和优秀企业对标,找出差距提升竞争力。对外,向市场树品牌、要份额、做服务。说得简单,做起来不易,万年青做到了。对手都看到万年青,一个国有企业的进步。
2) 南方水泥
2007年南方水泥入赣,首先是将一个万马奔腾的群体形成一个有领军主导企业的产业。这是非常重要一点,对提升产业进步、市场有序竞争起到规范作用,这在市场发展进程中愈发体现出这一点,也是水泥产业这几年效益要好于其他原材料产业重要原因。
南方水泥左手"去产能",将5条小规模线淘汰出局;右手扩产能。在江西从北到南进行水泥区域市场规划、实施。赣北宜春加大力度建线,巩固市场;在赣中吉安、抚州打造"南方真空地带",形成市场区域划分进行有效控制;在赣南建设5000 t/d 线,增加市场话语权。
3) 海螺水泥
海螺水泥在江西单刀直入:3个时间段,3个基地,围城粉磨站。
跨度5年,年在分宜建设2条2500 t/d 生产线,2014年完成熟料、水泥配套;
分在上饶,两期建设双5000 t/d 生产线;
2015年,一次性在赣州将圣塔3条线,400万吨产能收入囊中,完美收官布局江西;
在南昌北、西、南三个方向布置粉磨站,东面有弋阳直接供水泥。对南昌市场合围,形成瓮中捉鳖。庐山粉磨站2014年完成配套建设。
海螺每处表现看似独立,单兵作战能力很强。在总体看去,海螺在每地的建设,时段、布局一脉相承,都彰显出区域间关联性、系统性,一统大局。
4) 亚泥水泥
亚泥,更为简单,只在九江一地两处建设6条线。在南昌配套两个中转站。亚泥基地建在九江,产能900万吨,利用江河通道,面向本地、武汉、长三角3个市场。
5) 红狮水泥
红狮如今已成为国内水泥产业标杆企业,不仅立足国内,而且走向海外。江西是红狮第一个涉足浙江省外的地区。一个现象,2004年后"浙江现象"出现后,一是,在浙江的大部分水泥企业被南方水泥收购,红狮留存下来;二是,大量浙江水泥企业赴全国各地发展,但这几年也纷纷被收购或退出,所剩不几。
红狮2004年4条线,465万吨产能,2005年走出浙江在江西投产第一条线,历经10年,红狮涉足10个省份,拥有29条线,4,100产能万吨规模(设计产能),全国排名第9。很多人从看不懂到翘起大拇指。为什么?红狮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典型企业。市场有好有坏,好市场,要能挣到钱。坏市场,不仅要能生存,还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出局。红狮就是在市场的拼杀中,在和大企业的学习、较量中,在与大象共舞的博弈走到台前。
浙江民企,红狮仍然头顶这杆大旗。
六、房地产影响
江西房地产走势同步全国,面临去库存问题。房地产新开工、土地购置面积都在下降,这一趋势仍在继续。
新开工面积,2013年见顶回落,2014年大幅回落19%,2015年有所反弹,3,705万平米,但较2013年减少400万平米之多。
土地购置面积,十一五期间,2006年起就开始一路大幅走低;十二五,2011年强力反弹后,第二年再度下跌,一直在低位徘徊,2015年深度跳水,较2014年下跌40%,跌到540万平米,是2005年以来最低,土地购置面积为2005年的30%,2011年的50%。
江西房地产是低位下行趋势,这两年江西基建投资还在高位,高于全国,2015年也有回落。江西积极加大房地产销售、推进基本建设项目。2016年需求端若没有太大变化,供给端的控制是继续会有所表现。
聚焦五大企业:
南方,央企,市场整合推动、践行者,为江西水泥的市场格局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万年青,唯一本地企业,通过市场博弈,在企业经营理念上发生根本变化,脱颖而出,是能够存活在市场上唯一的一家地方水泥上市公司,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所在;
亚泥,一家有外资背景的台资企业,对水上物流情有独钟,最终落户江西,在中国水泥大发展背景下,给了亚泥足够发展空间,亚泥在中国产能已远远超过台湾全岛产能总和;
海螺,中国水泥工业标杆;北起庐山、西至分宜、东到上饶、核心南昌,十二五收官之年南下赣州,贯通江西全境,最为完美结局;
红狮,独树一帜民营企业;红狮走到今天,争议、默认、称颂贯穿一路,红狮以其市场业绩表明它所走的艰辛路程,辉煌背后只有当家人最清楚。业内人都知道,钢铁业是民营企业强,水泥业是国企强,民营企业都在等待着被收购,红狮"任性"做到今天。
五大企业借助江西宝地,完成自身规模发展,参与市场整合,这是在市场上行期所取得的业绩,都是市场胜出者。
十二五末期,国家着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水泥产业高速发展十多年,进入一个新阶段。行业有句老话,水泥是"靠天吃饭"的,不管怎样,过往的十多年这碗"水泥饭"确实是吃的不错,为什么?碗里的饭总是增加,越来越多,你胃口大,你先多吃点,明天还会加饭。
2015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领教到,现在不是加饭而是要减饭,而且没商量。北方地区已饱受"饭少吃不饱"的煎熬。现在又提出供给侧"去产能",可见市场严峻性。南方要较北方好的多。水泥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锐器就是"运转率",意味着成本优势、市场份额、规模扩张,成功企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市场下行期怎么做,摆在成功者面前。上行期是不断增加产能,扩大市场份额。市场下行期,背景完全不一样,市场不仅没有增量空间给你,还要从你手中收回。五家企业是上行期成功者,下行期要走多少年,若干年后是否能够都在。我想,亚泥有台湾亲身经历,应该最有体会也最有想法。
福建:长三角、珠三角的市场结点福建,"依山傍海",上靠长三角,下倚珠三角,面对台湾海峡,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长达3,752公里。;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正是由于福建地貌特点,水泥发展、布局模式有别内陆地区。
一、水泥价格
福建水泥价格一直高于全国,近两年价格生变,2014年价格首度持平全国,2015年再度急挫,到11月全行业利润才扭亏。
价格和区域开放及流动性程度有关,福建沿海是市场,内陆山区是水泥生产基地,福建的矿山开采成本、交通运输费用大大高出其他地区,前年地方保护政策是维系价格高于内地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福建市场开放度提高,尤其是这两年沿海大规模中转站建立,通过水路进入福建水泥量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福建价格走势特点分析:
一、2011年,价格见顶,高出全国57元/吨;
二、年,高出全国20~60元/吨;
三、年,和全国价差呈逐步收窄,2014年较上年下挫84元/吨;
四、2015年,首次低于全国,15元/吨。
从价格走势上看,随着全国水泥产能过剩加剧,福建便利的水路运输和大规模中转站建成投产,越来越开放的福建市场价格维系在高位已不再可能。
二、水泥产量
进入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改善极大地推动福建经济建设,从而拉动水泥需求。年,福建水泥以平均14.6%高速发展。
2012年后,产量维持在7,000万吨,进入高位平台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疲软之势,福建仍保持5.7%增长,2015年在全国水泥产量普降背景下,福建水泥产量仍然微增。
三、新增产能
福建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受到众多条件制约,滞后东部地区。一是,福建少有大规模矿山,大多是"鸡窝矿",且要凹陷开采;二是,从山区到沿海,山路运距长,运输条件受限;三是,本地企业投资愿望不强。2007年以前福建所建生产线都是2500t/d 以下中小规模。
2007年,民营企业红狮、台资企业国产实业进入福建,本地企业龙麟集团3家突破"禁区"建成3条5000 t/d 线。
2008年,投下5条2500 t/d 线,2009年后5000 t/d 线主力登场,彻底改写福建不宜建大规模线的历史。
2010年,华润通过收购台资三德进入福建。
2011年投产8条生产线,产能1,147万吨。其中华润在龙岩一地三点建成投产3条5000 t/d 线。
2012年后新线投产的势头被沿海中转站建设所取代。中转站贴近市场,通过长三角水路到岸水泥较从福建山区通过公路的成本更低,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水泥中转站已在福建沿海一线密集布点,笔者去年北起宁德,经福州至漳州看了不同规模中转站,应该说北方水泥(长三角、山东、河北)登陆福建沿海市场已成气候。不完全统计进入水泥量在1,200~1,500万吨左右,中转能力会超过2,000万吨,海螺水泥是最大品牌。
四、供需关系
进入21世纪,随着两岸关系明朗,海西战略由地方战略全面升级为国家战略,成为环海峡经济圈一个新经济增长极。福建是海西经济区主体,随着经济建设进入了正式轨道,水泥需求每年都有增量,2014年产量在高位上有所下降。
年,快速发展期,生产水泥5.55亿吨,平均年增速14.7%,年增量460万吨;
年,高位平台期,生产水泥3.05亿吨,增速4.3%,年产量均在7,000万吨以上,年均增量294万吨。
福建前几年市场相对封闭,处于成长期,产能发挥率比较高。随着需求放缓以及外来水泥进入,产能发挥率在逐步走低。一位北方老板企业表示:南方水泥市场要比北方好的多,有季节差,年初北方处于淡季,南方市场就开始启动。年末北方进入淡季而南方正值旺季。只要南北地区价格差能够消化运输成本,就会有北方水泥进入南方市场,可以提高设备运转率,摊搏成本费用。
五、产能结构&集中度
福建省46条生产线,熟料产能5,013万吨, 4000 t/d 规模以上生产线20条,熟料产能3,100万吨(设计能力),占比62%,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中小规模生产线偏多,24条,占比39%。2015年福建熟料产量4,650万吨,熟料产能超过熟料产量。
笔者年两度对福建市场调研,看到福建水泥市场格局变化:
~2005年,福建水泥(简称福泥)一家独大,4条2000 t/d 规模生产线,位于福建北部,福州是主市场。2005年有两个40%: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不足40%,福建水泥占新型干法产能40%。南部闽福、春驰、龙麟和台资企业三德。
年,福建引进外来投资第一高峰期,期间新增产能投产2,000万吨,是前期的3倍。红狮(后分成红狮、金牛两家)、红火、塔牌、台资国产实业相继进入,福泥一家独大局面被打破,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新进入者以5000 t/d线为主力阵容,红狮、金牛产能规模达到310万吨,和福泥340万吨规模相差无几,生产线规模成本优势明显。新型干法快速发展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形成北部市场福泥、金牛,南部市场红狮、闽福、龙麟领衔的市场格局。
年,华润进入掀开福建水泥工业发展新篇章,通过收购龙岩三德进入福建,又马不停蹄的在龙岩连下三城,建设3条5000 t/d线,产能反超福泥,一举成为福建老大。福建4强的市场格局基本确立,北有福泥、金牛;南有华润、红狮。
2013年~,只有福泥在泉州再投一条5000 t/d线。沿海建设水泥中转库形成高潮,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到岸成本低更具竞争优势。中转库快速发展的形势,应该是促成福建水泥与华润水泥在2014年12月合资设销售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已应对市场形成的新格局。
福建水泥前4家企业集中度不足50%,在全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近两年水泥流向也在发生变化,福建水泥产地集中在南平、三明、龙岩山区,通过陆路向沿海城市发送水泥。随着沿海中转库建设加快,从水路进入沿海市场的量在逐步增加。福建陆路、水路市场竞争格局形成。
广东、广西在近两年还有大量产能投放市场。福建靠近广东,华润、海螺已将触头伸到粤东汕头、汕尾、揭阳。福建不仅有北下水泥,只要有市场、有价格空间,南来水泥不是没有可能。
六、房地产影响
福建房地产业发展顶峰出现在2013年,而后开始回落,并出现负增长,要早于水泥。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年是高峰期,2012年出现回落,2013年强力反弹后再度跳水,2015年负增长22%。2015年新开工面积较2013年下跌1,950万平米,缩水23%。
土地购置面积亦是如此,2014年负增长15%,土地购置面积相当于2012年水平。
房地产目前面临的是去库存问题,必然会缩减房地产投入,应该说未来几年福建房地产仍旧会处于下行趋势。水泥需求端房地产的回落会继续影响水泥的用量。
福建水泥很有特点,从一个相对封闭区域走向全面开放,这也是一个过程。福建市场将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集中度提高,一个是水路、陆路运输所形成新的市场格局,这两个问题又交织在一起。
福建水泥不同阶段几次易主,但都是以新建为主的发展模式,所以集中度不像其他地区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华润、福泥在销售上的联手,主要是解决市场销售问题,福建市场分布在沿海城市一线,作为两家本地企业,意识到外来水泥对市场的影响力会不断增加。前两年中转水泥主要是进入北部沿海城市,龙岩是全国第三大熟料生产基地,漳州水泥周转库的投产必然加大龙岩水泥企业的市场压力。福建本地水泥和外来水泥的市场竞争也是这两年价格走低的原因。
福建水泥市场格局正以陆路、水路进入以沿海市场为界展开,这一格局必将推动市场的进一步整合。
华润和福泥已成立销售公司,面对外来市场压力,是否会更紧密(华润在云南和昆钢也在推进)?
坊间传说海螺曾考察福建市场,由于矿山条件不符海螺建线标准,因而放弃在福建建线打算,只在南平建阳有一家粉磨站。但海螺一直没有放弃福建市场。海螺北起宁德,南到漳州,都有自建或通过经销商周转的海螺水泥,在市场有品牌影响力。
红狮和金牛都是浙江企业,两位章姓老板是本家兄弟,企业都做的有声有色、今年红狮在漳平三线即将投产,两家企业产能达到1,100万吨,贯穿闽南闽北。
福建省集中度低,市场渠道众多。2015年市场下行,使不少企业举步维艰,应该有共识,福建会形成几分天下:一是,福建内陆地区进行区域整合,华润、福泥已开先河,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沿海水泥主要是来自海螺,也必将推动福建市场的整合。福建必然会从一个产业非常分散局面走向由几家企业主导的格局,这也是其他区域走过来的经验。
山东:市场上行下行,都是面对"产能过剩"山东是水泥生产大省,在中国水泥工业占有重要地位。1986年山东省生产水泥1,346万吨,首次获得全国水泥产量第一,蝉联三届后,被广东反拔得头筹后坐稳5年。1994年山东再度获取水泥产量桂冠,连续保持15年,直到2008年,期间山东一省水泥产量为全国贡献11.70%。
一、水泥价格
2010年前山东水泥价格一直低于全国水平50元/吨,直是全国价格洼地。山东虽是水泥产量大省,却始终和低价区连在一起,脸上有彩无光。
年,山水、中联两家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左开右攻大规模整合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市场控制,价格有所回升。
2011年,山东水泥价格再上一个台阶,逼近全国创造历史新高。2011年即是山东水泥价格的顶峰,也是走下坡路的起点,但下的更快。
平均价格276元/吨,低于全国36元/吨;
平均年下跌41元/吨,较全国24元/吨多17元/吨;
元/吨。,较全国3265元/吨低55元/吨;
5年间下跌133元/吨,较全国144元/吨少跌11元/吨。
山东省的价格走势也反映了一个市场价格规律,在市场上行期,不同区域都有价格上升动力,市场一旦下行,价格随之下滑,而且速度更快。
二、水泥产量
山东省地处沿海,市场启动要早于全国,2006年水泥产量1.66亿吨,这也是山东水泥的顶峰。
2008年,受大环境影响,产量大幅下跌15%,而后受4万亿拉动,缓步攀升,2013年再上1.62亿吨台阶,2014年又一步推进到1.64亿吨,挑战历史新高未果。
2015年和全国一样,再度下跌。
山东是经济发展先行市场,2006年水泥产量问鼎后开始下行,而后在2008年强刺激政策下,需求再度攀升,持续6年之久。2015年出现下滑,在2016年能否企稳,或反弹或下跌,这个问题同样摆在了山东省面前。
三、新增产能
山东省2006年水泥产量达到峰值,但山东立窑产能还大量存在,为彻底淘汰立窑产能,山东还要发展新型干法。
2008年后,由于4万亿的投入,无疑是市场前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加之通过市场整合带来的效益回升,还得追加一句,地方政府更是看好这一时机,在招商引资上积极鼓励快速做大。山东在这一轮的新增产能上没有悬念的大干快上,超过了东部其他地区,也为以后的供需变化埋下了伏笔。
年,建成投产40条线,产能6,000万吨,生产线平均规模4600 t/d,形成水泥能力超1亿吨。而要退出的产能远比新增的产能要少的多。
四、供需关系
山东省市场启动早于大部分地区,而且长期维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从量、增速来看,下行要早于其他地区,但幅度要小一些。
年,快速发展期,生产水泥8.5亿吨,增速14.4%,年均增量1,388万吨;
年,市场平台期,生产水泥10.6亿吨,增速0.34%,年均增量20万吨;
2015年,市场下行期,生产水泥1.52亿吨,增速-7.5%,年减量1,232万吨。
在新增产能持续增长背景下,2015年水泥产量不增反跌,供需关系的逆向变化使产能发挥率大幅降低至69%,较2011年85%下降26%个百分点。同比是差了很多,但较河北、山西要好的多。
山东是产量大省,周边江苏、河南、河北都是位于全国产量前列的省份,区域之间流向随供需的变化而流动。山东省在产能控制上一直有良好的表现,但随着市场的下滑,及周边市场的压力,产能控制的力度已打了折扣。十三五乐观估计按3%速度下降,即使这样较十二五也要再下降10个百分点,59%,若按6%,产能发挥率将降至48%,而这一发挥率在华北地区已成事实。
五、产能结构&集中度
山东省96条生产线,熟料产能1亿吨,形成水泥粉磨能力超过2亿吨,4000 t/d 规模以上生产线熟料产能7,800万吨(设计能力),占比72%,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2015年山东熟料产量8,200万吨,若4000 t/d 规模生产线按实际能力算应该在9,000万吨左右,基本平衡。
去产能,一些人提到2500 t/d以下规模生产线都要去掉,这样就能彻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个提法太笼统,因为区域的产能规模结构不一样,市场规模不同,运输的成本半径差异很大,过剩的成都更不同。初步做了估算,由于华北地区产能运转率低,4000 t/d 生产线都开起来还有富余,其他地区未必是这个情况(见后面区域市场的分析)。
山东是较早进行市场整合的地区,年山东省主推山水、中联两家企业大规模整合市场,使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扭转了山东省水泥市场虽然产量大却没有效益的尴尬局面。年中联以托管方式推进市场整合,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中联、山水两家企业在2012年占到产能比重的64%,二线企业占到25%,以5000 t/d 线为主。2015年前10家企业的比重较2012年下降3个百分点,中联升山水降,两家总体上升0.19个百分点。
从山东市场整合的经验来看,在市场上升期通过提高集中度控制产能发挥,改善了市场供需关系,获取了经济效益,总结到一点限产,而得到的获利,企业就有积极性。
但在市场下行期,企业首先面临的不是效益问题,所谓去产能,实际上是退出的问题,因为大家看到仅仅用限的方式还不够。
产量和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只是高点不在一个位置上。供需关系的改变影响了产能发挥率,尽管中联和山水的集中度并没有变化,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却大大地下降了。在两个市场背景下,协同的后面是:出发点不同了,是对获利和退出的思考,这是导致价格反向走势的根本原因。
是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价格的变化,都是面对产能过剩,还是这些企业,就发生了如此变化,限产在市场上升期应对产能过剩事半功倍,主要是有需求的支撑。市场下行期,需求端快速的下滑致使限产来不及招架。
山东的集中度、"市场协同"、所取得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这都是市场上行期背景下的成果,如何面对市场下行期,这只球已经踢到了山东,是否能够再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六、房地产影响
市场取得共识,房地产市场对水泥产业影响最大,山东省的表现也不例外。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在年是高峰期,进入十二五,新开工面积进入负增长,要早于水泥产业,年连续缩水,2015年较2013年新开工面积减少3,350万平米,减幅22%。
山东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更是先行一步,2015年土地购置面积较2011年拦腰砍去一半以上,从2011年的3,690万平米跌到2015年的1,788平米。房地产需求端能这么跌,水泥是否能扛得住,基建投资、农村市场?
应该说,房地产的走势势必会传递到水泥需求端,水泥需求仍然处在一个下行过程中。
山东省在市场上行期面对产能过剩的治理在全国是一面旗帜,主要表现在产能的控制上,通过落后产能淘汰、收购、托管等组合拳方式维护了市场秩序。随着经济转型、市场需求下行、供需关系变化、周边地区影响,山东省原有的市场平衡度被打破,北方地区市场下行的走势正在向南推进。
山东省在市场上升期有产能过剩治理经验,在市场下行期同样要面对过剩产能的挑战,只是市场背景转换了,但难度是大大加大了。
应该说,现在不仅要针对新增产能供给的挑战,更要有办法面对需求下行的挑战,但最后只能从供给上做文章、找答案。
去产能,市场上已经在"去需求,供给端如何"去产能"。北方地区率先受到市场压力,没有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现在中部地区也遭遇这股冷空气袭来,希望山东总结以往经验,吸取北方地区教训,在破解新常态下的产能过剩之"苦",能再有建树。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随时了解市场行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旗袍生产工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