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生的故居属于民族古籍文献目录吗

广西壮瑶苗民族的古籍概况日&&&&来源:广西民族报网&&&&浏览次数:0
欧薇薇,女,汉族,日生。广西南宁人。中共党员。历史学硕士,二级编审。1987年至1997年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历任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1997年8月调任广西民族出版社总编辑。2002年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10年因在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因工作成绩显著被广西人社厅、发改委授予广西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个人称号。2012年被广西民委授予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006年为1930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广西各族人民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古籍,为中华文化宝库重要组成部分。
在介绍广西壮族等3个少数民族古籍情况之前,先讨论什么是少数民族古籍。
关于少数民族古籍的界定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悠久,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实,学者们一般认为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用民族文字或民族古文字撰写的书册是少数民族古籍(简称民族古籍),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医药、生产技术等诸多领域,是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生动而真实的记录。但是,在民族古籍的时间下限和载体形式上就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总序》中明确指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简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
对民族古籍的时间下限和载体形式与学术界一般的古籍界定有所不同。
关于古籍时间下限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应该与古代史时间下限相一致,中国古代史的时间下限为1912年。时间下限界定是民族古籍界定的难点之一。民族古籍有其特殊性。第一,从民族历史看,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不一。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是短时期内同步完成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性质的转变的。第二,从社会文化发展史看。一般说来,社会制度的变革大致上都可以以一个重大事件作为标志,但是社会文化就不一样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社会文化发生变化,但是社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其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整齐划一的变化,也极少可能有重大到足以作为社会文化变化标志的事件。具体到各少数民族文化就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了。第三,从文本的复制传承形式看。汉文是统一文字,其传播复制承传都是由国家组织和推动的,或者是得到保护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方式,其时间性明确。但是民族古籍就不同。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他们的文化也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甚至被歧视和排斥,因此不可能得到正常的传承,时间下限就有其特殊性,对民族文字书写的文本要作更灵活的规定。
书籍、铭刻、文书、讲唱这些不同的记忆载体形式,概括地反映了人类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历史承载手段的演进。
民族古籍大体包括:一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及少数民族古文字撰写的历史文书、碑刻铭文和文献典籍;二是用汉文书写的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碑刻铭文和古代文献典籍;三是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口头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各种资料。时间下限是1912年前,部分可延至1949年前。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特点
广西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回、水、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回族使用汉语,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除京族语言所属语系、语族和语支未定外,其他10个民族的语言均属汉藏语系。其中,壮语属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侗语、仫佬语、水语和毛南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彝语属藏缅语族的彝语支;苗语属苗瑶语族的苗语支。瑶语有3种语言:约半数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的瑶语支;有四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话,属苗瑶语族苗语支;还有部分瑶族说“拉珈”话,则属壮侗语族侗语支。
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瑶、苗、侗也是广西人口较多的主体民族,而毛南、仫佬、京族则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广西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涵括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各少数民族有的通过用本民族创制的土俗字(如壮族用古壮字、京族用喃字等)或者用汉文,记载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历代传抄传承下来。更多的民族文化历史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因此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古籍有以下特点:一是书写以汉文为主,也有部分民族文字,如古壮字、毛南土俗字、喃字等;二是以手抄本为主,作者或成书年代不详,形制多为册叶线装。三是载体多样,讲唱类古籍占很大分量。四是基本为民间分散收藏。
各民族古籍概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2007年统计资料,壮族人口1700多万,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广西世居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关于历史上壮族是否有与壮语相一致的文字,如果有,其产生何时?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
由于这种文字未经规范统一,仅限于民间使用流传。1955年国家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为区别,如今学术界将“方块壮字”“土俗字”统称为“古壮字”。
唐宋以来,古壮字逐步在壮族民间流传使用,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壮族古籍文献。它的用途主要有:一是抄写宗教经典,如壮族麽经、壮族师公经书等;二是民间文学创作,如壮族民间神话、故事、传说、民歌、剧本等;三是用于记录碑刻、谱谍、契约、乡规民约、地名等中的壮语。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古壮字古籍具有以下特点:
1.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古壮字古籍基本没有作者署名,只有传抄者署名。
2.主要以抄本形式流传。多为韵文体,五言七言。
3.无定本。版本多样性。因方言不同而异。
4.分散藏于民间,与壮族聚居地相同呈地域性分布。
瑶族是广西世居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有瑶族人口263.74万,其中,广西约占60%。有人口145.95万,主要分布在都安、巴马、富川、恭城、金秀、大化等6个瑶族自治县以及南丹、临桂、贺县、灌阳、蒙山、平南、东兴、马山、田林、上林、平乐、宜州等县(市)。
由于瑶族起源远古,其不断迁徙的民族发展历史,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勇于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精神,因此汉文古籍很早就有关于瑶族的记载。南朝宋人范晔著《后汉书》时就有了瑶族先民“长沙蛮、武陵蛮”的正式记载,《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有关于盘瓠传说的叙述,其注曰为引自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关于盘瓠传说可能在汉代就有流传。唐朝姚思廉著《梁书·张缵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瑶族先民开始以“莫徭”族称出现于历史。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些学者还从不同角度用汉文记述了瑶族先民涉及民族起源、历史、迁徙、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领域的情况。
瑶族历史上经过多次迁徙,千家峒是传说中瑶族故居地和理想家园,相传由于战争、瘟疫和不堪封建王朝压迫统治等原因集体迁离,逐渐散居各地。为互相证明民族身份,便于追溯祖先根源,瑶族以书籍抄本形式记载瑶族迁徙的时间、原因、路线及分支定居繁衍的情况,世代传抄珍藏。这些关于民族来源和迁徙文献,如《千家垌古本记》、《评皇券牒》等记载人类起源、盘瓠神话、瑶族生产技术、生产关系、婚姻丧葬、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其中,《千家垌古本记》,亦称《千家古书》、《千家垌本源》、《千家垌流水记》等,在各地瑶族聚居地均有发现,但各地瑶族传抄本记载的内容各异,学术界对千家峒具体地点的考证目前尚无定论。
瑶族人民非常喜欢唱歌,通常在民间宗教祭祀仪式、山野劳动生产,婚、丧、喜庆活动和逢年过节聚会场合都要唱诵。主要在节日、歌会、家庭教育等场合传唱或对唱,有多种民歌唱本抄本广泛流传于民间,如《三伯英台歌》、《故事情歌歌本》等流传。
瑶族碑刻类、文书类和口传讲唱类古籍也很多。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的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894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四川、重庆、海南和广西。其中广西苗族人口46万人,排在全国有苗族省(区)的第五位。在广西,苗族主要聚居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占广西苗族总人口39.5%),其余住居在龙胜、隆林、三江、资源、南丹、环江、都安、西林、那坡、田林、靖西等县及河池市金城江区。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有分“湘西”、“黔东”和“川滇黔”方言。广西的苗族对外交流基本上使用汉语西南官话。
苗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有关历史文化,在过去,除了汉文史籍中有零散的记载,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明清时期苗族聚居的广西融水、龙胜等地民间有流传用汉字记录苗音的手抄本《苗族迁徙歌》等,记载苗族迁徙到广西的历史及历史上发生的苗族重大事件。20世纪50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在广西融水搜集到,可惜现在无法找到原件。从目前搜集情况,广西的苗族古籍主要以口传讲唱类古籍形式传世。广西苗族古籍搜集到180种,其中:书籍类 3种;铭刻类7通;文书类1种;讲唱类169种。书籍类为手抄本,线装,有《吴氏族谱》、宗教经书《跳香经书》、《添粮祈福经》等,均为汉文抄写,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
铭刻类目前只收集到7通,碑文均用汉文撰写,内容非常重要,如反映黔桂交界苗族五次重大历史活动的融水的《永远禁碑》;当地政权为了管理地方事务,利用碑刻保存下来以便参照执行的隆林苗族地区的《执照碑》等。广西苗族讲唱类古籍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有反映开天辟地、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文明起源、与自然斗争等;在叙述形式上有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故事、埋岩词等。
苗族民间流传有创世的、迁徙的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孵日镶天》、《殷略和埋耶兄妹》《枉生射太阳》《天佬和地佬》等神话记述了苗族先民的英雄业绩,《跋山涉水分支分族》《当逗率众西迁》《苗家由上海迁到广西的传说》等生动地记载了苗族历史发展的足迹。
苗族的歌谣中叙唱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顶洛田勾》《英能》等创世古歌,有《友蓉配依》《哈梅》等凄婉动人的情歌,有《十二月农事》《种田歌》等反映生产生活的歌谣,《都头歌》《石根款》等唱的是苗族民间审判和法规的施行。一首歌就是一部历史。
埋岩是苗族最有特色的文化事象,埋岩,苗语称为“依直”,源于苗族古代的鼓社组织,当苗族社会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寨老约定在某地召开苗民大会,定出“规约”,并埋下一块长方形的石条,半截露出地面,并将埋岩的地点、时间、内容变成歌或词,广泛说唱,使众人皆知,人人遵守,起到维持社会道德,维护地方治安、抵御外侮、维持秩序等作用。著名的有松阿埋岩词、松登埋岩词、松奴埋岩词、松吾勇埋岩词、整巴埋岩词、金兰埋岩词等。如松阿埋岩词?苗语黔东方言埋岩词,流传于广西融水苗族地区。该埋岩原址位于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大田村上六秀村松阿坳上,为泗维河流域各族人民的总埋岩。传说它距今已有十三、四代人。立此岩的头人是乌勇旧寨的鸿鸡鸿汪,因外来人和本地人的矛盾而立。原址先后举行4次可考的埋岩活动。第一次活动是清朝末年,内容是把结婚重礼改为轻彩礼;第二次活动是1930年,内容是苗族头人起兵配合县令赵邦泽带领的县兵在九同寨血战黄飞凤股匪;第三次活动是1932年,内容是地方财主邓鸿兴要求地方群众联名盖手印上告当时局董吴义祥;第四次活动是1943年,内容是禁偷盗。对研究苗族传统社会组织中不成文法规有参考价值。
又如:松奴埋岩词?苗语黔东方言埋岩词,流传于广西融水苗族地区。原址位于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高翁屯的松奴坳上。是苗族影响最大的埋岩。传说第一次埋岩活动在五百年前,现可考的在该原址先后举行过五次埋岩活动。每次埋岩都有前因后果,根据出现的问题立规。第一次内容是严禁偷盗和抢劫;第二次内容是用银两(相当一头水牛价值)替代姑舅表婚;第三次内容是“勒莫”,即苗族青年男女可以与外族青年结婚,废除族内婚。第四次内容是耶五腊,即有人偷牛来杀被发现,被头人拉来举行埋岩活动,把他活埋示众。第五次内容是严禁乱收粮钱。对研究苗族传统社会组织中不成文法规有参考价值。1987年融水县大年乡潘底波、石玉锦演唱,吴忠情、乔朝新、李文彬笔录,贺明辉翻译。32开,4页,2300字。 收入《融水苗族埋岩古规》,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编辑:蒙树起&&作者:欧薇薇Tags Cloud
(发送邮件时请将&#&换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齐生去延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