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106课的摘录与参考资料 讲闻弘扬佛法功德的功德

《前行广释》第104课思考题答案
<font COLOR="#2F、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说明了哪些道理?你有什么收获?答:(1)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说明了哪些道理?
一、佛陀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愿望(无论亲疏、怨敌、合理、不合理),而无忧任何悔心的布施自己的一切财产、身体、骨髓、鲜血、妻、子等。他唯一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广大、无私的大爱——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就愿意付出一切,而且没有任何条件。
二、因缘的聚会不可思议。不管是仇怨还是亲人,有时候很巧合就碰在一起了
三、万法无忧
可靠性。的一生中,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拥有一切,一会儿什么都没有……,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就像闪电一样,没有一个是恒常的。不管是你的才华、你的地位,包括家人的聚合、朋友聚合、师生的聚合,一切的一切都会无常,没有什么可靠的。
教证:《坐禅三昧经》:“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
&&&&&&&&&&《华严经》亦云:“合会须臾散,荣贵尽无常。”
(2)你有什么收获?
反观自己的心、行,作为佛弟子实在是惭愧至极。若想想佛陀般利益众生,一定要随学佛陀的行为;若想获得如佛般的智慧也一定要随学佛陀的行为
398、为什么说次第修行很重要?你对此有何体会?
华严经》:“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若能次第修行,便可渐渐具足佛法的所有境界,就如同先打稳地基,上面再砌美妙的宫殿,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大家一定要次第修行,对《前行》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非常圆满。我通过多年研究、修学佛法,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确实认识到,只有次第、系统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
我的体会是修行关键先要打好基础这对我们每个佛教徒必须做到的.
399、通过学习愿菩提心的内容,你明白了哪些以前不懂的道理?如果周围也有人不懂,你打算怎么做?
末学次诚嘎瓦
答:以前只知道愿菩提心就是发愿度化一切众生,心里想一想就行了,也没有实际行持过,但通过学习愿菩提心内容后,才明白其实愿菩提心是最深奥的,愿菩提心积资净障的力量也很大,也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人们之所以痛苦主要因为对我的执着,当把我看的趆来趆小时,痛苦就会趆少。如《佛子行》云: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已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佛陀在因地对同伴生起一瞬间的利他心,就舍弃地狱转生天界,所以我们在人间遇到违愿或痛苦时如果能以菩提心摄持,观想自己代受他人痛苦,许多罪业当下就能遣除。佛陀之所以那么快成佛也是因为愿菩提心,如《缘起赞》云:佛尊您为证此法,曾经无数无量劫,屡屡舍身及性命,忠爱亲人及受用。所以不光要知道愿菩提心,更重要的要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实践它,愿菩提心包括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通过这样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的发心的练习,能使自己的愿菩提心逐渐达到堪能,比如看到别人重病,自己默默发愿代他受苦,这种发心以前自己想都不敢想,也不愿去想,万一他的病转到我身上怎么办?通过学习本论尤其是世尊的公案后,才发现自己的心是多么的渺小和自私,所以愿菩提心非常重要,我们要经常去串习。
如果周围人不懂,我会慢慢给他讲,先讲自他平等菩提心,等能够接受和理解了再讲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菩提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打印本页 - 《前行广释》第104课摘录及参考资料
共修组织 => 加行组 => 主题发帖人为: 遥远的思念 于 三月 30, :32 上午
标题: 《前行广释》第104课摘录及参考资料
作者: 遥远的思念 于 三月 30, :32 上午
【本课科判】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 & 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 & & & 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 & & & & 丁一、修四无量心& & & & & & &戊一、修舍无量心& & & & & & &戊二、修慈无量心& & & & & & &戊三、修悲无量心& & & & & & &戊四、修喜无量心& & & &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 & & & & & 戊一、发心之分类& & & & & && & & & & &戊二、正式发心& & & && & &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 & & &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 & & & & & &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 & & & & & 己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 & & & & &己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 & &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 丙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 丙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与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 丙五、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乙三、往生法
标题: Re: 《前行广释》第104课摘录及参考资料
作者: 遥远的思念 于 三月 30, :26 上午
【本课内容】课前开示1、善始善终,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2、调伏烦恼,利益众生,不可或缺的途径:3、倍感珍惜:己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公案:教证:上师开示:1、以公案来衡量自己:2、朝佛陀的菩提心努力:3、舍弃我执,从现在起随学佛陀的忘我利他: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上师开示:1、对今人现象的分析:2、佛陀唯一的价值观和认识目标:3、人生无有可靠性:4、学不学无常之理的差别:5、我们随学佛陀的同时也要对身体有必要的维护:6、佛陀因地时无数次布施身体且不求回报:7、学菩提心时的发愿:8、《大圆满前行》基础的重要性:9、诚信如来语:10、佛教徒的究竟目标:11、重视《前行》次第修行:
标题: Re: 《前行广释》第104课摘录及参考资料
作者: 遥远的思念 于 三月 30, :25 上午
【详细内容】课前开示1、善始善终,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讲这个法,工程量比较大,不知道后面还要讲多少,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始善终。我一直祈祷《大圆满前行》能传讲圆满,希望你们也能听受圆满。除非是无常现前了,这个谁也没办法,否则有些人的誓言很坚定,应该没有问题。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学佛闻思的力量也很薄弱,但有些也不一定那么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没有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2、调伏烦恼,利益众生,不可或缺的途径:我们弘扬佛法也好,自己修行也罢,都要一边学一边修,同时,尽心尽力地调伏烦恼和利益众生。你不学佛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学的话,对每个人来讲,这个途径都不能缺少,也不能喜新厌旧。3、倍感珍惜: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就要好好把握。要知道,从外缘到自身的一切法,经常都会现前无常。假如你以后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那个时候,可能才会明白现在的幸福,明白这段经历有多么美好。大家所学的法,接近如来的教言,尤其是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在这个世间上难逢难遇、特别殊胜。因此,每个人应当倍感珍惜,这样自己才能有一定的收获。己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的故事比较多。佛陀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布施自己的妻室、财产乃至身体,而且每次布施后都无有任何后悔心。公案:《大智度论》中鹿救众兽的公案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还讲过,往昔佛陀是现义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鲜血;是莲花王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骨髓;是月明王时,布施过自己的眼睛等等教证:《大宝积经》:“城邑与大地,妻子及寿命,一切布施时,其心初无悔。”上师开示:1、以公案来衡量自己:佛陀因地的每一个公案,我们用来衡量自己时,都会感到非常惭愧,尽管自己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过心,但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忘记,好多行为让人觉得连愿菩提心都没有。2、朝佛陀的菩提心努力:一个人真有愿菩提心的话,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换和自他平等。但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呢?非常困难。不过,我们都追随释迦牟尼佛,那么佛陀怎么做,我们也应尽心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3、舍弃我执,从现在起随学佛陀的忘我利他:无始以来,我执一直都在害我们,若要舍弃我执,一方面要观空性,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佛陀在因地时怎样忘我利他,我们也应像学生模仿老师一样,从现在开始要这样做。◎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上师开示:1、对今人现象的分析:佛陀将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可以布施给别人。而现在的世间人,不要说给别人,就算他们有点损伤,自己也忍不了,非要报仇不可。或者他们暂时跟自己别离,要到别的地方去,自己也受不了,天天思念。世间人对感情非常非常耽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感情执著得无以复加,一旦受了些刺激,就不太像正常人了。包括现在有些老师也是如此。2、佛陀唯一的价值观和认识目标:但佛陀在因地时,根本没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他唯一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广大、无私的大爱——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就愿意付出一切,而且没有任何条件。3、人生无有可靠性:人的一生中,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拥有一切,一会儿什么都没有……不管是你的才华、你的地位,包括家人的聚合、朋友聚合、师生的聚合,一切的一切都会无常,没有什么可靠的。教证:《坐禅三昧经》:“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华严经》亦云:“合会须臾散,荣贵尽无常。”4、学不学无常之理的差别:没有学过无常之理的人,看到家人死亡、身体或财产出现无常,可能接受不了,甚至会精神崩溃。而学过这方面道理的人,虽不能完全像佛教所讲的那样做,但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极其痛苦,无法面对就自杀,这种现象是不会有的。5、我们随学佛陀的同时也要对身体有必要的维护:佛陀在因地时,时时刻刻都是这样,除了救护众生以外,别的没有什么心。我们大乘佛子也要尽量随学。当然,也不是让你行住坐卧、饮食生活,一点都不考虑自己,天天为了一切众生,连给自己炒菜做饭都不愿意。为了真正能救护众生,我们肯定要维护身体,这一点也是有必要的。6、佛陀因地时无数次布施身体且不求回报:佛陀在因地时,像这样布施自己的身体,次数多得不可计数,《释迦谱》里也讲了,这一点连地神都可以出来作证。而且,他的布施不求任何回报教证:《文殊师利问经》:“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7、学菩提心时的发愿:我们学菩提心时,也应该想到:“完全像佛陀这样布施,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既然已发了愿菩提心,就要尽量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好的!”8、《大圆满前行》基础的重要性:我为什么经常说《大圆满前行》的基础很重要?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你什么加行都没修,什么灌顶都没得过,就先修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最后可能一无所成。虽然这些修法的理论我也会讲,但没有一个基础是不行的,人身难得、依止善知识、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这些基础若能打牢,上面的修学就会易如反掌。从很多上师的传记来看,修行的关键也是要先打基础。教证:《华严经》:“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9、诚信如来语:如来的金刚语,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得不信,否则,不相信如来的语言,自己就会于无量劫中,在轮回的黑暗长夜中,一直感受剧烈的痛苦,不可能得到解脱。教证:《佛说转女身经》:“若有众生,不信如来诚谛之言,此人长夜受大苦恼。”10、佛教徒的究竟目标:谁都想早日认识心的本性,脱离三界轮回的苦海,趋往解脱的妙洲,这是每个佛教徒的究竟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发财,不是自己快乐,而是想从轮回中解脱,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一点务必要牢记。11、重视《前行》次第修行:大家一定要次第修行,对《前行》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非常圆满。我通过多年研究、修学佛法,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确实认识到,只有次第、系统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标题: Re: 《前行广释》第104课摘录及参考资料
作者: 遥远的思念 于 三月 30, :47 上午
参考资料 1、《大智度论》初品中十八不共法释论第四十一(卷第二十六)/esutra/read_sutra.asp?id=2787 (/esutra/read_sutra.asp?id=2787) 佛言:“我非但今世末后度,先世未得道时亦末后度。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树多诸禽兽,野火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我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距一岸,令众兽蹈背上而渡,皮肉尽坏,以慈愍力,忍之至死。最后一兔来,气力已竭,自强努力,忍令得过;过已背折,堕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诸弟子;最后一兔,须跋陀是。”2、《大宝积经》/esutra/read_sutra.asp?id=322 (/esutra/read_sutra.asp?id=322) 佛说偈已。复告护国。诸菩萨众行圆满到究竟处。有四功德令心欢喜。何等为四。一者菩萨见佛而生欢喜。二者闻正法而生欢喜。三者舍一切而生欢喜。四者顺法忍而生欢喜。是为四法生于欢喜。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菩萨所生处  常见最胜人 威光遍一切  照曜于世间 见已心恭敬  如天奉帝释 为度众生故  求于菩提时 从佛闻正法  不怖而欢喜 一心信敬已  随顺于佛教 闻于随顺法  得忍心无疑 诸法无众生  我想亦复尔 常观如是已  舍相生欢喜 既不取我相  见乞心踊跃 城邑与大地  妻子及寿命 一切布施时  其心初无悔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ssfb/dxb/bailianhual/main.php (/ssfb/dxb/bailianhual/main.php) 4、《坐禅三昧经》卷上/esutra/read_sutra.asp?id=633 (/esutra/read_sutra.asp?id=633)  导师说难遇  闻者喜亦难 大人所乐听  小人所恶闻 众生可愍伤  坠老死险路 野人恩爱奴  处畏痴不惧 世界若大小  法无有常者 一切不久留  暂现如电光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esutra/read_sutra.asp?id=305 (/esutra/read_sutra.asp?id=305) “尔时,我王遍观辅相种种威仪,珍严妙饰,知如幻化,自坚其心,以慈软音而说偈言:  “‘合会须臾散,  荣贵尽无常,  人命如电光,  强力皆归死。  死魔亏盛满,  无常坏宝山,  胜法恒坚牢,  应修不放逸。’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esutra/read_sutra.asp?id=291 (/esutra/read_sutra.asp?id=291)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  能知众生心, 如仁所问义,  谛听我今说。 过去未来世,  现在诸导师, 无有说一法,  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应度,  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  毁禁者赞戒, 多瞋为赞忍,  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  愚痴赞智慧, 不仁赞慈愍,  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  曲心赞叹舍, 如是次第修,  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后造宫室, 施戒亦复然,  菩萨众行本。6、《释迦谱》卷第三  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之三(出因果经)/esutra/read_sutra.asp?id=1586 (/esutra/read_sutra.asp?id=1586) 于是地神持七宝瓶满中莲华从地踊出。而语魔言。菩萨昔以头目髓脑以施于人。所出之血浸润大地。国城妻子象马珍宝。而用布施不可称计。为求无上正真之道。以是之故汝今不应恼乱菩萨。魔闻是已。心生怖惧身毛皆竖。时彼地神礼菩萨足。以华供养忽然不现。7、《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esutra/read_sutra.asp?id=362 (/esutra/read_sutra.asp?id=362) 佛语贤者阿难:“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佛言阿难:“乃过世时,有王太子,号曰一切现义,端政姝好,从园观而出,道见一人得疾困笃,见已有哀伤之心,问于病人:‘以何等药得疗即痊?’病人答曰:‘唯王身血得疗我病。’尔时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与病者,至心施与意无悔恨。”  佛语阿难:“尔时现义太子,即我身是。阿难!四大海水尚可升量,我身血施不可称限。所以尔者,求正觉故。”  佛语贤者阿难:“乃往过世有王太子,号曰莲花王,端正姝好威神巍巍,从园观出游,道见一人身体病癞,见已即有哀念心,问于病人:‘以何等药疗于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涂我体,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持与病者,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太子,即我身是。”  佛语阿难:“四大海水尚可升量,身髓布施不可称计。”  佛语贤者阿难:“乃往去世有王号曰月明,端正姝好威神巍巍,从宫而出,道见盲者贫穷饥饿随道乞丐,往趣王所而白王言:‘王独尊贵安隐快乐,我独贫穷加复眼盲。’尔时月明王见此盲人哀之泪出,谓于盲者:‘有何等药得愈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视。’尔时王月明自取两眼施与盲者,其心静然无一悔意。月明王者,即我身是。”8、《佛说转女身经》/esutra/read_sutra.asp?id=583&word (/esutra/read_sutra.asp?id=583&word) 尔时会中有婆罗门,名须达多,其妻净日身怀女胎,在众中坐。其所怀女虽处胎中,诸根具足不杂垢秽,一心合掌向佛听法,欲有所问。尔时尊者阿泥卢豆,已得不增减明净天眼过于人眼,见净日身中所怀之女,诸根具足不杂垢秽,一心合掌向佛听法,欲有所问。尔时尊者阿泥卢豆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是净日所怀之女,诸根具足不杂垢秽,一心合掌向佛听法,欲有所问。”  佛言:“阿泥卢豆!我先明见此女在胎而不说之。所以者何?若有众生不信如来诚谛之言,此人长夜受大苦恼!”  尔时世尊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悉令周遍。复以神力,令此众会皆见此女在母胎中,诸根具足不杂垢秽,一心合掌向佛听法,欲有所问。尔时世尊出一切众生乐闻之音,其音清净,所谓易解声、质直声、清净声、可适耳根无过失声、能令身心生欢乐声、离诸烦乱如净月声、美妙相续不断绝声、不粗强声、善入人心能去贪欲瞋恚愚痴之声、令人欢喜信乐之声、过梵音声、如雷震声、如天乐声、如师子吼演法之声、于百千万亿阿僧祇那由他劫积集善根果报之声,以如是等和雅音声,而告女言:“汝为何事而来听受,欲有所问?”  佛威神故,女在胎中而白佛言:“世尊!有诸众生贪着我见,虚妄分别从颠倒生——无有众生起众生相,无我计我,无命无人、无有长养,计命人长养——为如是等诸众生故,欲有所问。  “复有众生贪着我见,于一乘道不能解了,欲为开悟一乘道故。  “复有众生为无明有爱之所覆系,不能解了明解脱法,欲令解了明解脱故。  “复有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盲冥之所覆蔽,不能进求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欲令修证三解脱故。  “复有众生堕四颠倒,无常计常,苦谓为乐,无我见我,不净见净,欲为解说四谛法故,所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复有众生为五盖所覆,不修五根,欲令具足五根法故。  “复有众生贪依六入,不证六通,欲为解说六通法故。  “复有众生乐七识住,不能晓了七菩提分,欲为解说七觉法故。  “复有众生行八邪道,不能解了八圣道分,欲为解说圣道分故。  “复有众生心怀九恼,不能得入九次第定,欲为解说诸禅解脱三摩提故。  “复有众生住十恶业,不能勤修十善业道,欲令满足十善道故。  “复有众生堕于邪聚或不定聚,于无漏法便为非器,欲令晓了正聚法故,欲令众生成就善根,而自调伏,随所愿求而为说法。世尊!我今为如是等诸因缘故,向佛听法欲有所问!”  尔时一切众会叹未曾有,而作是言:“如来之法甚为希有!菩提萨埵虽处胎中,饶益众生法言不废。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见闻者,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9、《文殊师利问经》 杂问品第十六/esutra/read_sutra.asp?id=484 (/esutra/read_sutra.asp?id=484) 佛告文殊师利:“犹如日月不作是思惟:‘花当报我恩?不报我恩?’日月无心故,如来亦无心。何以故?如来无可取。既无可取,云何当得报?于是夜虽言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我亦不说一字。何以故?无可取故。如来不可取,如来无得果。何以故?离苦乐故。我先思惟是时得菩提,一切所求悉得,亦无所得,无形无相。”  佛说是祇夜:  “日月照诸花,  无有恩报想, 如来无可取,  不求报亦然。”
标题: Re: 《前行广释》第104课摘录及参考资料
作者: zhushihong 于 三月 31, :36 上午
随喜师兄法布施!
标题: Re: 《前行广释》第104课摘录及参考资料
作者: 愿乐欲闻 于 三月 31, :03 上午
论坛所讨论的话题和语言不代表本站立场《前行广释》第107课思考题参考答题
&408、你轻视小恶吗?重视小善吗?你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这种取舍?今后如何改善?
藏地有句俗话:“顺口顺手也可行善事,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其实,一个人若想行善,言行举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观修,说话也是慈爱的语言,即使是一起吃顿饭,他的话也能利益别人,增上修行。而满身恶习的人正好相反,身口意都是不善,同样是吃顿饭,骂这个、骂那个,心里是贪婪、嗔恨、嫉妒,行为更是不如法,短短时间就造下无量罪业。
有些人虽知道要防护大罪,但却轻视小恶,比如杀虫子、说过失、行为粗暴、嫉妒、嗔恨,认为这些并无妨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贤愚经》中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出曜经》也有一类似的教证:“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谨慎取舍因果,不能将一些小错视作正常,只有从一点一滴上改过行善,才能最终转凡夫而为圣者。
懂得行善的人,随随便便中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甚至看到路旁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1]来摄持,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
不管怎么样,真理是不会错的,善行也应得到继承。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善行则应行,不善业应舍,善行受胜乐,不善行受苦。”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轻视小小的善根,以为这些没有意义。《贤愚经》云:“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出曜经》亦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所以,对微乎其微的善根,理应值得重视。轻视小善的人,只会谈些大法、说些大话,慢慢地行为失去了约束,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409、你如何以众理劝说自己修安忍?哪几条道理对你修安忍最有力量?你在修安忍上有何心得?
《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嗔恨如毒,是一切恶的根源,能摧灭一切善法,有谁能杀掉嗔恨,则为诸佛所赞,他自己也会快乐安逸。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转,就会导致“摧毁千劫之资”的下场。《入行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毁一千劫所积累的布施众生、供养佛陀等福德。众生被一念嗔心驱使,做过无数可怕的事情,为了自他的安乐,大家务必要修安忍。
修习安忍是很难的。在所有罪业中,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没有比安忍更难行持的了。寂天论师也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对惯于生嗔的人来讲,要压制烦恼非常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要知道,一旦生起嗔心,决定是恶的,肯定会引发重大罪业,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要了解到,嗔恨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应理的,因为他是成就自己修安忍的对境。阿底峡尊者曾亲口说过:“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寂天论师也说:“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毕竟,安忍是在别人害你时修的,不是在你毫发无损时修的。特别是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无辜加害时,如果你能断除嗔怒之心,定可净除诸多罪障,依此圆满广大资粮。因此,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应将加害者看成上师一样。
410、判断正法是否入心,有哪些验相与标志?
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为、语言和内心都非常调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或者像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不但让身边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终处于快乐之中。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
有些人初学佛时,多少有些自控,但闻思久了以后,我执本该越来越少,但因为法不入心,我执却越发加重了,乃至小小触犯都忍受不了,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狭窄,他人有稍许冒犯,便会暴跳如雷。修行人的心态应该宽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闻思我执越重。。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软,不会特别刚强,而且常怀慈悲心,与众生交流时,姿态也非常谦卑、和悦,不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让大家彼此不开心,甚至让周围的人也特别痛苦。
411、什么是修行的无误要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要点?自己做得如何?能否始终把握好这些要点而踏实修行?
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大宝积经》中云:“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本来清净、大中观、明心见性,这些高高的见解即使讲得再好,如果自己根基不到位,也还是毫无实义。倒不如我们先调柔相续,不要跟众生发生很多矛盾;如果不小心起了矛盾,就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息灭自己的嗔心。其实,大圆满传承祖师的加持不可思议,护法神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一旦你在修行中起了恶念,就应该马上祈祷、忏悔,尽量跟大家和睦相处,这也是菩萨的行为。
大家要以慈悲菩提心、以柔和的心、以谦虚的心,来对待众生。这一点能修就修,实在修不了,也不要让众生苦恼,你就天天睡懒觉吧。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在我们的修行道场中,金刚道友之间不要发生矛盾,理应和睦相处。因为我们追随佛陀,而佛陀所做的一切,就是随顺众生。”
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其实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的心胸都非常宽广,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网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扬佛法功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