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产业集聚区菇神庙及其文化,作者:王春利,当中西洋庙、风阳山庙、下田庙、龙井庙、麻竹菇神庙。哪里来个麻竹坑

《浙江文物》双月刊
主办:浙江省文物局
毛昭晰 金兴盛
编辑委员会
郑建华 曹鸿
柳河 郑建华 曹鸿
倪巍 沈坤荣 李新芳
杨新平 吕可平
叶大治 孔海洋
《浙江文物》编辑部
杭州市教场路26号
浙内准字第0129号
&&您的位置:
浙南菇神庙及其文化
来源:浙江文物网&作者:王春利&时间:
  浙西南山区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是香菇栽培的发祥地。八百多年来,三县菇民创造、形成了特有的信奉习俗、菇民语言、菇民武术、菇民规范、香菇庙会等独具特色的香菇文化,至今仍有不少与香菇文化相关的历史遗存保存,集中体现便是菇神庙。
  菇神庙既是菇民供奉祭祀香菇祖神“吴三公”之所,也是菇民议事、交易、娱乐之地,自明代就有,现存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晚期至民国期间。这些菇神庙的建筑平面布局、结构特征、雕刻工艺大同小异: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穿堂、戏台、中亭、正殿,天井两侧为看楼。门楼、戏台、中亭、神龛等部位最为讲究,精工细琢,雕刻精美,构架做法和牛腿装饰富有地方特色,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又以庆元西洋殿、景宁英川菇神庙、龙泉龙南菇神庙群最为典型,是龙泉、庆元、景宁三县香菇栽培历史的重要见证。
  西洋殿又名菇神庙,坐落于庆元县五大堡乡西洋村松源溪畔,系清光绪元年(1875)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为祀奉香菇鼻祖吴三公而合资建造的。西洋殿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总进深32米,面阔19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大门、倒座、戏台、月台、中亭、正殿,正殿与倒座之间两侧为边厢钟鼓楼。门前内是八字形照墙,堆塑有双龙戏珠图、双凤、戏曲人物等图案。二柱三楼式石库大门,门额石刻“松源殿”匾,门墙檐下堆塑彩绘“空城计”、“三英战吕布”、“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故事图案。大门两边各设一砖石拱券门,门额砖雕“名山”、“福地”匾额,顶部砖制斗拱门楣;倒座明间向天井伸出戏台,次间为戏楼,梢间与边厢相连;戏台四柱重檐歇山顶,边廊鹅颈卷棚,当中是八角藻井;边厢各五间,二层戏楼,明间为钟鼓楼,重檐歇山顶;中亭隔月台与戏台相对,四角八柱,亦为重檐歇山顶;正殿五开间,梁架明间抬梁式、次梢间穿斗式。正殿后端设神龛,明间供吴三公神像,东次间供五显神像,西次间供明代国师刘基像。戏台、边厢每榀内檐柱上均施以镂雕人物牛腿,栩栩如生。夯土山墙,墙脊成观音兜、老虎栋等形式,层迭起伏,错落有致。西洋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宇昂然,木雕、砖雕、石雕、泥塑等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建筑构造和装饰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浙南同期建筑的代表之作,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田菇神庙位于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丹凤山下,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由下田村项氏申一、申二兄弟创建,亦称五显庙,清咸丰十一年(1861)扩建,光绪十六年(1890)又扩建了大门与戏台,扩大了规模。目前建筑通面宽15米,通进深27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穿堂、戏台、中亭、正殿,天井两侧为看楼。门前围合成一个条石铺砌的小庭院,两边设一石拱门进入。门墙通体砖砌筑,开三门,当中门楼呈八字形,四柱五楼式,两边各一拱券门,均为条石门框。门楼门楣上嵌“威震南天”青石匾,门额正中龛嵌砖雕“五显庙”牌位。砖瓦檐,翼角起翘。戏台四柱歇山顶,中亭八柱重檐歇山顶。看楼五开间,正殿三开间。地面均用“水门汀”——将金梨(猕猴桃)藤砍成碎块,煎煮成胶,掺入石灰等搅拌成浆铺压而成——墁地。门墙、梁枋、牛腿等均施精美雕刻。庙内现存清雍正十年(1732)的菇业收票木印模、清同治二年(1863)的“威显南离”木匾及光绪年间菇民从上海定制的大玻璃镜等和香菇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
  凤阳山菇神庙又称凤阳庙,位于凤阳山山腹,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周边十三村的菇民集资修建(继而修通了五条石阶山道),是三县菇民朝拜香菇祖神之所,也是三县的四大菇神庙之一,惜“文革”期间被毁。1993年,十八村集资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为庙会。庙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通面宽16米,通进深29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穿廊、戏台、中亭、正殿,存有部分原庙建筑石构件。
  龙井菇神庙位于龙井村尾水口,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面呈纵长方形,座南朝北,通面宽16米,通进深33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穿堂、戏台、天井、中亭、正殿。天井两侧为看楼。门墙通体砖石构筑,开三门,均为条石门框。当中门楼呈八字形,四柱五楼式,门楣上嵌“威震南天”青石匾。楼额砖雕“五显庙”牌位。花砖挑檐,翼角起翘,檐下施斗拱,戏台四柱单檐歇山顶,中亭八柱重檐歇山顶。正殿三开间,五架抬梁结构,脊枋上有“大清光绪三十二年”的墨书题记。天井卵石墁地,余为泥地。屋面小青瓦阴阳合铺。建筑布局、构造、雕饰同下田菇神庙如出一辙。
  麻竹坑菇神庙位于麻竹坑村与黄万岱村交界的鹤山下,为两村共有,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原在麻竹坑村中,后整体搬迁至此。建筑座南朝北,通面宽15米,通进深31米,纵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穿堂、戏台、天井、中亭、正殿。天井两侧是看楼,西侧外设有辅房。门墙砖石构筑,开三门,条石门框,边门为拱形。门楼呈八字形,四柱五楼式,门额嵌“灵昭万古”石匾。门额上石雕“五显灵应”四字。二重支挑砖瓦檐,翼角起翘。戏台六柱单檐歇山顶,中亭八柱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正殿三开间,五架抬梁结构,脊枋上建造年号墨书题记。天井卵石墁地,余为夯土地面。屋面小青瓦阴阳合铺。建筑布局、构造、雕饰同其他菇神庙相似。2011年,龙南乡的龙井菇神庙、下田菇神庙、麻竹坑菇神庙、凤阳山菇神庙、杨山头余家大屋、杨山头柳家大屋合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当地客观环境和条件,浙南山区尤其是龙、庆、景三县一直山多田少、地瘠民贫,农民们不得不“靠山吃山”,依靠香菇等维持生计并世代延续。相传到了南宋,庆元县龙岩村的吴三公吴昱在长期进山采集野生菌蕈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践发明了“砍花法”、“惊蕈术”,使人工栽培香菇成为可能,因而被菇民尊为“菇神”立庙祀奉。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因久旱求雨而食素斋戒,处州人刘伯温以香菇进献。朱元璋品尝后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趁机奏请将种植香菇作为三县的专利,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由此可见,三县规模栽培香菇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成为赖以谋生的主要产业。长期的生产经验加上技术创新,使得三县菇民可以熟练地在深山密林中栽培香菇而其他人做不到。这种现象被有意无意地解释为是神灵的特别恩赐,也逐渐形成了群体特有的菇神信仰。在三县境内,凡菇民聚居的地方都有菇神庙和村落神殿供奉菇神。每逢农历三月及七月间的香期、庙会,四方菇民云集于此举行祭祀,也形成了以祭神为核心,集议事会友、演戏娱乐、练拳习武、技艺交流等于一体的独特文化。菇神庙凭借特殊的作用成为构成香菇文化的重要部分。
  菇民类似于以香菇生产为支柱的巨大部族,但又仅以香菇为维系纽带,缺乏部族式的有效统治。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协调彼此关系,组织生产,菇民们除了接受当地政府的管辖外,还有赖于信奉、劳动、语言、习俗相同的行业群体的自行管理,组织、形成了菇帮公所、菇业会馆、香菇行等行业机构,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些领袖人物。庄严无比的菇神庙不仅是至高无上的供奉殿堂,还成为这些领袖人物议事、决策的场所,菇民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均在菇神庙协商、议定。这里也成了维系菇民社会公权的象征。
  菇民世代在深山谋生,不少从小随长辈远涉异乡,秋去春回,常常错过春节、元宵等重要节日,因此每年的菇神庙会就是他们最大的节庆。庙会期间菇民会尽性欢娱,看杂耍、戏文放焰火以忘却劳累。因而大凡菇神庙都有一个十分精致的戏台,戏台前还设一个中亭,专供上层人物及菇民领袖观看。戏台的另一个特色是在两侧厢房二楼分设男女戏楼,规定男左女右各居一楼看戏。一般庙里自设戏班,不时挑选农村的演剧、司乐人员,并配备戏服、道具和乐队。这在无形中促进了菇区文化娱乐的发展。
  菇民常年在外谋生,难免会遇到强抢豪夺的不法之徒,不得不从小练拳习武防身,最普遍的功夫有硬拳、三步、五虎、七步及扁担功——菇民靠一支扁担就常常三五人不得近身。除了防身的“香菇功夫”外,菇民有一整套设机关陷阱避禽兽伤害的方法,大大小小的菇神庙会也成为相互学习武艺、交流技艺的场所。各种功夫、技法以擂台的方式在庙会上交流、切磋。
  古时交通闭塞,菇民分散于外省异乡,各自在深山谋生,难得交往,不少菇寮甚至一个冬春都无一纸书信来往。菇神庙戏期间成为互通信息、联络感情、总结经验、交流市场行情的大好机会。菇农们相聚,互贺平安吉祥、生意兴隆,也倾吐各自的酸甜苦辣。不少人在此重新结成伙伴,组织新的菇寮班子。技术交流也是菇神庙相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各省的菇场情况、菇树资源、技术方法等资讯,为菇民翌年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香菇行情同样是菇神庙活动期间的重要交流内容。另外,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在庙会期间将五花八门的商品拿来销售,增添了热闹的氛围。
  总之,浙南的菇神庙除了建筑本身蕴含的价值外,更承载着特有的香菇民俗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反映了三县菇民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为研究、认识浙南的香菇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作者单位:庆元香菇博物馆)
地址:杭州市教场路26号&&邮编:310006&&建议IE8.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蘑菇头表情作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