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联保中心无锡卫计委领导班子子

无锡市:今天的“去”,是为了明天的“进”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8:00:46&)
2903字(12/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上马墩街道党工委中心组迅速召开专题学习会,领导班子成员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意图,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会议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用担当的行为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对《问责条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讲解,指出《问责条例》是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之后,管党治党制度建设的又一项重要法规,是党中央总结实践经验、扎紧制度笼子的又一创新成果,释放了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的坚决态度。它的实施将成为“史上最严”的党员问责条例,进一步夯实了管党治党的制度基石,使党规党纪的笼子越扎越紧,再次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会议最后,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晓红发表了总结讲话,周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施行,旨在解决一些党组织领导弱化和党员党性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担当、不负责等突出问题。周书记要求,街道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将其纳入街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刻领会党中央意图,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上马墩街道)无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的决定》
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的决定
锡委发〔2009〕1号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通过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是指导推动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制定的《意见》,明确了全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现就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强农惠农工程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基本方向和根本要求,大力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精心编制完善全覆盖、高起点的城乡规划,继续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和农村实事工程,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为主体方略,以促进农村经济优化发展、持续改善农民民生为工作重心,以推进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建设发展为关键举措,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使无锡的城乡统筹发展和“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
&&&&&&& 落实以上总体要求,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推进思想解放,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机制推动农村持续快速发展,以公共财政全覆盖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在农村的全覆盖;坚持以民为本,注重实效,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新市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镇、村互动协调发展中,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 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结合无锡实际,到2020年,无锡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建成经济持续繁荣、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社区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到2012年,无锡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农民生活水平大提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6000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均等共享。
——现代农业发展大跨越。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显著提升。
——农村制度创新大突破。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农村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度为核心、以农业现代化经营制度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为主体的农村制度配套改革创新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农村公共事业大进步。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农村工作体系大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到位,农村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二、全力实施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
&&&&&&&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创新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作。近四、五年时间,我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是要突出抓紧抓好、精心组织实施十大强农惠农工程、40个工作项目。
(一)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围绕生产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功能多样化、科技普及化、服务社会化、装备现代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效益化水平,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潜力,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到2012年,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扩大到90%以上,高效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60%,努力走出符合无锡实际、彰显无锡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1、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坚持把园区化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着力发展千亩以上、万亩连片、土地集约、效益显著、带动农民增收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充分发挥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带动能力强、科教比较发达的优势,通过市场导向、集中扶持、贴近服务,调动政府、农民、企业三个积极性,保护和激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热情和创造力,继续深化以工投农、以工建农、以工改农,全市新增规模化农业园区100个以上,培植发展产出超亿元的农业园区20个以上。
2、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鼓励引导村企挂钩,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镇村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品产业集群,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12年,江阴市、宜兴市各规划建成一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精心打造一批农业旅游品牌。做大做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化种养业为主体的新型乡镇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带动全市50%以上的农户。
3、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健全以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以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为目标,规划建成10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政产学研合作,注重引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机制。全力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农业信息工作,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及时准确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质量安全建设。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2年前基本建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市(县)区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和重点基地(园区)检测点为依托的检测体系。普及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力度, 2012年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严格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标识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保障城乡居民放心消费。
5、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工程,全面增强防洪灌排能力。进一步提高稻麦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研究探索果蔬、茶叶、水产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模式,2012年高效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0%。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到2012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建立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积极发展优质稻米和精品果蔬,稳定粮食和蔬菜自给率。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建立域外生产外包基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保供能力。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二)万顷良田整理建设工程。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出发点,以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在一定区域内组织实施万顷良田整理建设工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建成较大面积的连片高标准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工程实施,到2012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
6、精心编制规划。万顷良田整理建设工程由市(县)、区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市(县)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按照工程区总面积7500亩以上、分片面积3000亩以上的要求,精心编制今后几年建设规划,具体明确工程实施的数量、范围、进度、目标等,以及建成后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化农业的总体思路。各市(县)区按照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工程建设专项方案,以项目形式上报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经专家论证通过后由市级立项,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工程区总面积15000亩以上、分片面积4500亩以上的,市级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立项。
7、加强措施配套。市和市(县)区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等相关土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万顷良田整理建设工程。土地整理项目享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所产生的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农民安置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村级经济,余下的建设用地挂钩指标,通过市场进行有偿转让,转让资金由镇村用于新农村建设。
8、创新流转服务。进一步规范完善、创新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以出让、转让、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进行流转交易,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全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利用。积极探索创建农村土地交易平台,发布实物、指标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开展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加强流转交易价格指导、合同管理、过程监督,规范交易秩序,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权益。
(三)农民合作组织覆盖工程。加快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到2012年,全市参加合作组织农户比例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民合作组织成为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9、扩大股份合作。深化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探索发展壮大机制,不断提高资产收益分配水平。继续推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进一步创新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积极发展农民以物权、资金等入股形式投资创办的富民股份合作社,显著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12年,全面完成具备改革条件村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规模高效农业新增项目中的土地流转80%以上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10、提升专业合作。全面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落实农业扶持政策的重要载体、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速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集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引导合作组织走联合发展之路,推动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快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竞争能力。到2012年,全市工商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达到80%以上,入社农户比例达到90%以上。
11、加快劳务合作。大力培育和发展以当地农民从事劳动合作为基础的农村劳务合作社,积极开展农村河道保洁、绿化养护、家政、护工和物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劳务合作,促进农村就业困难劳动力上岗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力,特别是“4045”以上的人员,开辟就业增收新渠道。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建设,在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政策环境、权益保护和供需对接等方面为劳务合作社提供便利和支持。
(四)两置换一转化试点探索工程。坚持把“两置换一转化”作为深化改革发展、破除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强化宣传导向,加快开展试点探索,以点带面大力示范推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优化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12、加强试点工作。遵循 “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农民自愿、规范运作”原则,鼓励引导广大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保障、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流转创新机制。各地区要抓紧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建立一套基础台帐,精心编制一个发展规划,抓紧制定一套实施细则,及早启动一批试点镇村,深入总结经验,加大示范力度,精心组织推进,加快置换步伐。
13、加强转化工作。以“两置换”为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转换后的农民其户籍关系迁入城镇社区管理,享有与城镇居民在子女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高度重视转换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文化引导,倡导科学文明理念,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提升。进一步完善现有被征地农民保障安置办法,逐步消除被征地农民和城镇居民待遇的差别。
14、加强引导工作。对农业用地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承包权置换,市本级给予以奖代补。各市(县)区要建立土地承包权置换、住宅置换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以农村土地承包权置换保障,实施社会保障资金分年到位政策。各级政府要继续整合耕地开垦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等土地专项资金,用于“两置换一转化”工程的实施。以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为单位,城乡住宅总占地面积超过远景规划总占地面积的,新建商品房需使用农用地的,只能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办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项目审批。
(五)公共事业均等共享工程。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力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办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促进农民幸福指数提升、农村和谐社会构建。
15、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以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12年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条件全面达到省颁Ⅱ类标准,师资配备与管理水平基本均衡。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高中优质化建设,2012年前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四星级高中办学水平。加快农村职教资源整合,促进内涵发展提升, 2012年前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四星级标准。逐步实行农村中等职教免费制度。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2012年前学习型组织占农村社区各类组织的比例达到60%以上。
16、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2年前建成全覆盖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农村急救网络和卫生监督网络,所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市定建设标准,卫生监督体系达到省定达标示范标准。探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整体降低用药负担。继续加强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农村妇幼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组织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两年内实现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机构全覆盖。建立全面覆盖的农村残疾人镇级康复站、村级康复室,构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
17、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区、镇、村(社区)、文化开放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力争两年内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实现100%达标。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深入开展“送电影、送戏、送书、送展览”下乡活动,鼓励和扶持“农家书屋”建设,加快打造15分钟文化娱乐活动圈,积极推动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精品生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重视乡土建筑、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镇、古树名木保护,两年内基本完成古镇古村和名人故居保护性修复工作。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2012年前,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镇按标准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人口规模在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省级二类以上标准的体育设施。
18、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按照党员服务、民主监督、为农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事务、卫生医疗、文体娱乐、警务综治、综合管理等“八大服务功能”标准,两年内人口规模在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均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力打造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扁平化管理,全面推进“一站式”社区事务工作站建设,逐步实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的工作格局,努力提高农村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1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水利、桥梁、供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公路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完成旧危桥改造,完善农村镇(街道)、村(社区)公路网络,健全管理养护机制,提高农村公路质量,到2012年,全市乡道达三级或以上等级公路。继续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建设,2012年前全面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电力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制定完善基层灾害应急预案,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六)社会保障全面接轨工程。坚持城乡统筹兼顾和逐步缩小差距,大力推进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四方面制度建设、层次范围、标准水平的城乡全面接轨,加快构建惠及所有农民的“广覆盖、多层次、可转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0、加快城乡就业保障接轨。进一步推动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制度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覆盖,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2012年前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制度的全面接轨,促进城乡劳动力无差别就业。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增收致富。继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转移,到2012年,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1、加快城乡养老保障接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向农业企业职工、农业个体从业者全面开放。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政府保养金分类调整机制和纯农民基本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扩大综合覆盖率、提升保障层次水平,加快整合建立全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2、加快城乡医疗保障接轨。进一步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提高筹资标准,到2012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住院实际补偿率超过50%。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向农村延伸覆盖,按照统一制度框架、统一经办管理、统一社会保障卡的要求,逐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并轨,2012年前建成城乡一体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23、加快城乡低保保障接轨。在滨湖区和新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低保标准的基础上,2009年推进江阴市、锡山区和惠山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接轨,2010年到2012年推进宜兴市城乡低保标准同域对接、同域一体,到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的全覆盖,全面消除区域性城乡低保标准差距。
(七)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力组织实施造林绿化、污水治理、河道治管、垃圾处理、村庄整治五项重点工作,以创建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为抓手,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新农村。
24、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坚持生态和景观结合,城市与乡村协调,增绿与爱绿兼顾,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工作,到2012年,全市新增林木面积25万亩,森林覆盖率(按省统计口径)提高到25%以上。加快实施环太湖1公里退耕还林,建成环太湖生态景观林带。加快推进农田林网化,全面推动农村河道两侧、湖泊沿岸防护林,以及乡村道路林荫道建设,充分利用农田四周、村镇四旁植树增绿,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造林绿化用地的潜力。
25、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加快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厂(站)、污水管网及相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用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两年内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审核,两年内全市农村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推广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新技术。建立健全农村河道轮流疏浚制度,全面完成环太湖入湖河道疏浚整治,加紧完成第一轮农村河道清淤任务,确保农村河网水系畅通,不断提升农村河道引、排、蓄、灌能力。继续加强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深入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每年创建一批河道综合整治示范村。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快河道管理立法,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巩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成果。
26、加大垃圾处理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覆盖所有乡村、连接每家农户的生活垃圾集运体系,完善“组保洁、村(社区)收集、镇(街道)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运作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提高生活垃圾和粪便集中处置率和无害化水平。全面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27、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根据村庄具体情况,分类制定整治标准,开展综合整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提高农村综合环境质量为原则,进一步突出硬化村庄道路、疏浚河塘、清运垃圾、绿化美化居住环境,注重完善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到2012年,全面完成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点的整治工作。
(八)镇村布局优化调整工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镇村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结构布局,促进形成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更加集约的“新城、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城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水平。
28、深化完善镇村规划。以整合资源、配套设施、优化环境、提升特色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完善12个新市镇、18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校核修正城镇布局和镇村布局规划中的空间形态结构。对纳入新型农村社区的保留居民点,结合村庄区划调整,加强分类梳理、充实提升,从空间结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上,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完善工作,引导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9、优化城乡区划布局。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进一步推进农业、工业、居住“三个集中”的基础上,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争取到2012年,新市镇的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在10万以上;村均人口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30、大力推进规划实施。加快推动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和现代化新农村联动建设,到2012年,全市12个新市镇全部启动建设,其中市区6个新市镇按规划拉开建设框架,核心区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启动建设,其中市区新型农村社区中心区基本建成;全市2000个左右的自然村居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所有保留村庄按修定后的规划完成整治配套工作。继续强化工业集中区整合整治工作,全面推动新办企业、搬迁企业进入规划建设的工业集中区。
(九)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努力提升金融支农的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监督水平,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力在全市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防风险、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31、试点组建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工作,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我市地方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引导服务“三农”、规范运作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推动村镇银行规范、健康、快速发展。
32、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积极争取增加全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数量,力争每个试点地区增加3-4家,到2012年,全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50家,吸引民间资本60亿元,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探索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范围内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和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章程,引导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规范发展。
33、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乡镇组建或确定1-2家担保机构为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各地区均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为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加强各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推广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公司+农户”保证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切实满足农村各类贷款需求。
34、提升保险服务保障水平。积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2012年前基本实现种养主要产业保险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切实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项目设计,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的多种经营品种,不断提升高效农业保费收入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机制。引导保险机构以小额保险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逐步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帮助农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5、拓宽农村经济融资渠道。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三农”贷款实行单独统计、单独考核、单独奖励。引导各银行、保险机构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点,发展县域业务和为农服务业务,创新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鼓励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企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充分发挥锡州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宜兴农合行三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有效信贷投放力度。
(十)农村工作强基固本工程。以培养农村各类适用人才为重点,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关键,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证。
36、强化工作体系建设。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健全完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充实强化市、市(县)区、乡镇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使其成为党委工作的重要部门,更好地履行政策调研、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督促检查等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中的工作职责,努力形成领导有力、各负其责、运转有序、高效协调的农村工作体制机制。重视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使用,大力选拔在农村工作中做出成绩、表现突出的干部。按照“精简效能、合理构架、职责明确、权责一致、统筹规划、稳妥实施”的原则,按期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促进职能转变,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完善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加快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全面提升乡镇政府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效能水平。
37、强化镇村经济建设。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确保镇村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力、积极性,着力培育一批规模总量大、发展水平高、竞争优势强的经济强镇。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区域分工明显、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产业特色镇。高度重视村级经济发展,一手抓示范村创建,一手抓薄弱村扶持,创新思路形态,加强政策倾斜,培育壮大村级财力。贯彻落实好财政转移支付、信贷优惠、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好人才、技术、资金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瓶颈制约难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规划发展空间、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城市化进程中的村级集体经济继续稳步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薄弱村帮扶机制,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干部配备上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村级经济实力。
38、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建工作联动机制。不断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到2012年,每村有1名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年轻大学生村干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力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每年市级组织1-2期专题培训班,2012年前全市镇、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次。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到2012年,全市镇党委和80%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目标。
39、强化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到2012年,80%以上的村和社区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大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推动形成知荣辱、守法纪、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着力加强农村平安法治建设,到2012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0、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和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针对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素质状况,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农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完善镇(街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村(社区)延伸工作。加强对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和省、市委有关农村改革发展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加强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调机制。
三、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事关全市现代化建设大局,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十大强农惠农工程任务重、要求高、政策性强。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坚持把实施十大强农惠农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力举措、实际行动,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安排,全力以赴确保每项工程、每个项目顺利推进、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落实机制。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农村改革发展统一领导部署、组织协调。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各牵头部门主要领导要全程参与,亲自牵头、亲自决策、亲自指挥,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明确分管领导、职能处室、责任人员具体负责,要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各地区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组织领导体系,按照“条块结合、区域为主、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组织原则,合理分工,通力协作,确保各项工程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宣传导向,营造发展氛围。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组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化推进“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动力,增强信心。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使城乡各级尤其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十大强农惠农工程、40个工作项目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家积极、主动参与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改革研究,勇于创新突破。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精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在破解难题、攻克难点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允许和鼓励各级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更加灵活的改革举措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做好试点工作,认真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及时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成功做法。
(四)加强政策协调,加大支农力度。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切实增强政策合力,使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方面流动和集聚。全面落实中央、省确定的“三个高于”、“两个大幅度”、“一个全部”、“一个主要”的财政支农政策。市(县)、区政府需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经济薄弱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提升资金投入的实际成效。迅速做好已出台政策的配套细化工作,加快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激励政策,尤其是在资金支持、计划安排、项目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更加有力地支持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五)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工作成效。围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集中督查与跟踪督查、现场督查和调研督查相结合的督查工作机制,重点督查组织推进、政策落实、实际成效等情况,切实推动各项工程的领导到位、合力到位、措施到位。研究制定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绩效考评体系和实施细则,把强农惠农工程实施业绩作为各级、各部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程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梁溪区领导班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