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后人开车的好处能有那些好处

老兵后代:中条山战役最残酷 也最令人恼火!
  方向明
  11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携手APP()、APP(中国)生活用纸及旗下品牌&清风&举办的&爱&永不停纸&老兵送纸活动来到了苏州颐和家园护理院,在那里,我们见到了百岁黄埔老兵郑铭新。
  今年是郑铭新老人在护理院居住的第五个年头,他的房间宽敞明亮,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肆意地洒进来。去年郑老先生正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
  虽然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但当我们在床前问好时,卧床的郑铭新仍然用乡音说了三个字:&河南人&。
  百岁老兵的戎马生涯
  郑铭新原名郑书绅,1916年出生在河南杞县,但是从年幼读书的时光起就开始受到战火的侵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郑书绅在由黄埔一期毕业生杨宪文任总队长的军政训练班中完成了三个月的训练。
  次年7月,郑书绅在河南南阳报考了黄埔军校。据他回忆,当时的初试从400名报考学生中录取120名,他在通过初试之后前往汉口参加复试,最终成为27名被录取的考生之一。日在成都正式入伍,成为黄埔军校十六期学员。
  黄埔军校的训练严格而紧凑。郑书绅曾经回忆:&黄埔军校对入伍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一早,大家穿着草鞋布袜跑步半小时,再做各式器械训练,然后是4个小时的军事训练。下午再进行射击、战术等基本学科训练,一天下来往往疲惫不堪,有的甚至双脚都抬不起来。&
  郑书绅在军校习得的军人的刻苦和严谨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在他日后回到年代有了自己的家庭时,黄埔精神也演化成要求子女团结友善、当天事当天毕的家庭精神。
  经过分科考试的郑书绅被分到了炮兵大队第二中队。1940年12月,郑书绅从黄埔军校毕业,随后就被分配到河南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紧接着又被调到作战科炮兵组参谋处,追随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将军。
  &他在担任卫立煌将军的炮兵参谋之后就参加了中条山保卫战,&郑铭新的儿子郑秋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条山战役是抗战正面战场上最残酷的一场战役,也是最令人恼火的一场战役。&
  1941年5月的中条山战役中,国军虽浴血奋战但仍不敌日军优势兵力,日军仅用了三天时间就突破了十几万国军的防守核心并形成包围之势,国军大部溃散或被俘。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和陆军第98军军长殉国。
  老兵的心声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记者问及和平对老兵的意义时,郑秋声说,当年成都和平解放,自己的父亲看到布告才意识到战争结束了。解放后和自己班上的另外两名战友随着运茶的车队来到了苏州,之后就长期在苏州工作定居。
  &他总跟我们说,一家人稳稳定定、平平安安就好。所以说,在和平年代,流血流汗,但不能让这些老人再流泪。&郑秋声告诉记者,这是黄埔&二代&共同的心声。
  &作为老兵中的一员,郑老先生也是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学生,我们应该前来探望和关心。并通过此举希望两岸人民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更加不能忘记抗日战争老兵们曾经的牺牲与奉献,将对老兵的爱传递下去。&APP(中国)生活用纸公共关系总经理兼集团发言人徐正文称。
  据民间组织&关爱抗战老兵网&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幸存的抗战老兵人数约为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该组织四年来找到过的抗战老兵超过3200人,其中2600多人目前健在,平均年龄92岁。
  实际上,据苏州市统战部副部长曹雪娟说,政府对抗战老兵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怀和财政上的补贴,多数抗战老兵的子女在生活上也照顾得十分周到,对于抗战老兵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愉悦。
  切切实实的关爱
  今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其中就有一个由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和当年国民党军队等抗战老兵组成的方阵,老兵平均年龄90岁,最年长的102岁,老兵方阵敬礼接受检阅时,场面令人动容。
  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徐正文也作为台湾黄埔亲属协会常务副会长受邀观礼。
  &APP(中国)一直热衷社会公益事业,例如,汶川大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我们也都竭尽所能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徐正文告诉记者,&今年我们也想将&爱&延续下去,为苏州抗战老兵捐赠生活用纸,让这些昔日英雄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爱&永不停纸&启动于2012年,4年时间里,APP(中国)和《第一财经日报》一起在海南、成都、上海、青岛和湖北鄂州等多地实践公益理念,每到一处都开展活动,为当地儿童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与环保意识。
  今年6月,&爱&永不停纸&生活用纸校园捐赠计划在湖北鄂州的泽林实验小学开展,10月正式启动,将在三年内为学校近1000名师生捐赠包括卫生纸、抽纸与湿巾在内的价值超过165000元的生活用纸。
  而&爱&永不停纸&的公益理念不仅限于为儿童培养良好的用纸习惯,也在于利用生活用纸这个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介质向更广泛的人群播撒公益的种子。
  徐正文介绍,APP(中国)此次的老兵送纸活动并非只针对郑铭新老人,同时对苏州市包括郑铭新老人在内的9名黄埔老兵及几位抗战老兵提供生活用纸捐赠,每年共计捐赠17000元的纸品,一直服务到老兵终老。
  以纸为媒传播爱心
  徐正文向记者坦言,做公益不仅需要言教,也需要身教,而且并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成效的,&需要时间沉淀发酵&。实际上,&爱&永不停纸&在经历了4年时间之后,已经悄然发挥着社会效益。
  实际上,早在2012年项目启动之时,《第一财经日报》便委托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推出《农村学校儿童卫生现状调查研究》,为后续的&爱&永不停纸&公益项目提供了启动原动力和数据支撑。
  3年过去,《第一财经日报》委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调研队,再次走进海南省洋浦第一小学、成都市龙泉驿第十小学、上海市闵行区育苗小学、青岛市崂山区姜哥庄小学四所项目合作学校进行回访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爱&永不停纸&公益项目启动后的几年里,受访学生便后不使用纸巾的人数降为0,使用湿巾或专用护理湿巾的人数增加了60%,学生的卫生意识明显增强。
  &回访的结果很欣喜,无论是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还是学校的环境卫生,以及学生校外卫生习惯,甚至家庭的卫生习惯,都有明显的改善,也实现了以学生为点向学校和家庭的价值延伸。&第一财经督察长、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范鸿根认为,&爱&永不停纸&项目一路走来,所有的参与者对项目的初衷看得更清楚,理解得也更深刻,各方坚持不懈地践行公益令项目得到不断延伸。
  &这个项目表现形式为纸,但实际上不仅限于纸,而是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范鸿根指出,媒体在践行社会责任和公益方面除了传播责任外也要做践行者和示范者,&今年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主题,活动向&关爱老兵&延展,在方法上,也在线上活动做探索,目的也是为了将爱心更好地传递,更好地扩大影响,营造公益氛围,唤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及个体的主动参与,这方面媒体是有责任和义务的。&
  爱不停止爱在延伸
  &爱&永不停纸&,爱,永不停止。
  徐正文表示,除了&爱&永不停纸&外,为推动城市废纸资源专业化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环保理念,运用社会企业的运作理念来支持社区困难群体就业和创业,APP(中国)工业用纸事业部还携手黄奕聪慈善基金会于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纸&有梦想,成就未来&&APP指环王环保创业扶助计划&(下称&纸环王&)。
  &纸环王&项目以&废纸&为载体,鼓励社区困难群体参与废纸回收,进而构建社会企业经营模式。在这个活动中,APP(中国)为该项目提供了回收渠道、废纸回收环节的技术支持以及30万元的创业,年的第一期项目便累计回收废纸133.8吨。
  此外,今年9月,APP(中国)在米兰世博会期间打造了一场摄影作品展,以纸为载体,以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创作灵感,通过与创新公益组织&稀捍行动&旗下摄影师合作,以摄影艺术展现了中国城市的文化精髓,让中国传统之美勃发新生,焕发良性可再生的社会公益能量。
  &未来,我们除了将延续现有的成功公益项目之外,还将与更多公益组织积极进行探讨,力求开发更多创新、有效的公益举措。&徐正文称。
责编:夏天(兼)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95岁老兵赵水清。
  8月21日下午5点过,湖南邵阳洞口县,95岁的赵水清平静而安详地躺在床上,就像睡着了一样。4天前,赵水清不慎从板凳上摔倒,导致其后脑勺受伤严重,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是难以回天。
  1939年,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年轻的赵水清离开自贡老家,奔赴战火硝烟的湖南、贵州等抗日战场。而后他偷偷离开部队,留在湖南一处小山村生活,至今已是70余载。
  在赵水清病危之际,躺在病床上的他告诉家人,自己十分想念四川的亲人,想要再见上他们一面……
  95岁的赵水清,爱吃回锅肉,一口地道四川话,但在湖南生活了70多年。村里人大多都知道,他是个正儿八经的川汉子,更是一名打鬼子的老兵。
  老人时常端个板凳,坐在屋檐、院坝里望着远处,像在自个儿发呆,也似在望着远处的什么。后来,家人才知道,那个方向是四川。8月17日上午9点,赵水清如往常一样,端来凳子独自坐在屋檐下休息。意外就在这时候突发,他不小心从凳子上滑倒,后脑勺硬生生地碰在地面。
  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结果仍不容乐观。次日晚,在赵水清的坚持下,家人征得医生同意后,将他送回家中静养。21日下午5点过,赵水清躺在家安然离世。
  “现在正在料理后事。”22日上午,赵水清的儿媳邓秀丽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在17日入院后,赵水清颅内已大面积出血,病情十分危重,“直白点说基本就宣判死刑了。”但赵水清一直很平静,他说打仗没有要了他的命,自己活了近百个年头,已经很是知足,但“他有一个心愿未了”。
  “他说,自己很想四川亲人,希望能再见上一面。”家人当即就给远在四川自贡富顺县的亲人打去电话,“是他弟弟的后人。出去抗战前,他有个弟弟在家,这些年两边都有联系。”2013年过年时,赵水清还如愿回了趟自贡,当时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天,接到赵水清病危后,5位四川亲人连夜开车赶来。但遗憾的是,直到21日去世,赵水清也没能清醒过来。
  赵水清生前,不止一次说过,他爱讲抗战,但痛恨战争。
  1939年,18岁的赵水清正在挑粪中途,被人直接按倒在地捆住,然后送往县里的接兵团。几个月后,他们穿着草鞋步行到重庆,再由重庆登船前往长沙。到达长沙后,他被分到了86军独立团,虽然稀里糊涂被抓了壮丁,但老人却在认认真真参加抗战。
  “那时候,湖南辰溪一带,匪患也很猖獗。”赵水清说,村里百姓大多都跑了,谷子烂在田里,也没有人去收。赵水清所在部队,在湖南抗战时,不仅要防范日军,也要与山匪交火,打死打伤过不少土匪。
  “跟鬼子打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赵水清曾强调说,他们不是逃跑,而是装备太差,没有办法只能这样打。
  自从年岁上来,赵水清常说右手有些伸不直。究其原因,他说是以前扛枪留下的后遗症,“那时候身体不行,但天天都要抗枪走,时间长了关节可能变形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志愿者供图102岁抗战老兵回家乡:带着儿女认祖归宗(图)_新闻聚焦_网上问法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102岁抗战老兵回家乡:带着儿女认祖归宗(图)
08:43: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原标题:102岁抗战老兵回家乡:带着儿女认祖归宗
  抗战老兵在阔别家乡80年后,再次踏上故土。李新锁摄
  抗战老兵在阔别家乡80年后,再次踏上故土。李新锁摄
  中新网太原6月8日电题:102岁抗战老兵回家乡:带着儿女认祖归宗
  作者李新锁
  6月8日,102岁抗战老兵曹廷明在离别山西老家80年后,终于再次踏上故土。当天下午,在品尝了家乡面食后,曹廷明的儿子曹志忠说,这次陪父亲回家,主要是为认祖归宗、祭祀先人。
  1936年,22岁的曹廷明为替家里还债,卖身从军,后辗转投到抗日名将张自忠麾下。
  据曹廷明回忆,1938年,在茶芽山战役中,他的左腿被炮弹弹片击穿,伤愈后调入张自忠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负责近距离保卫张自忠的安全。此后,他再未回过家乡。
  6月8日中午,从重庆北开往山西太原的K1574次列车缓缓进站。中午12时许,在志愿者的簇拥下,坐在轮椅上的曹廷明徐徐来到站前广场。这是阔别家乡80年后,曹廷明第一次回到山西。
  从重庆北出发,到山西太原,行程1428公里,历时20余小时。这段回乡路,曹廷明整整走了80年。
  尽管一路舟车劳顿,但曹廷明精神尚好。坐在轮椅上,曹廷明眼中含泪,喃喃自语。山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奉上鲜花,路过的民众感慨老人&回乡不易&。得知曹廷明的情况,太原南车站派出所警察降乐立即护送老人出站,并表示愿为老人往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欢迎的人群当中,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人,冯威送上小米、杂粮等山西特产,以示敬意。冯威说,我的爷爷也是一名抗战老兵,曾参加过忻口会战,现已离世。作为抗战老兵后人,我们迎接曹老回家,就像是孙辈欢迎爷爷回家一样。
  曹廷明的儿子曹志忠说,在重庆的时候,父亲对山西老家念念不忘,经常在不经意间谈及家乡风土人情、小吃特产。虽然离乡80年,但他乡音无改。
  据介绍,曹廷明育有两女三子。曹志忠说,除大哥患重病无法出行外,其余四人皆陪伴父亲回乡认祖归宗。
  因为从小在重庆长大,曹家兄妹对老家印象模糊,仅有的一些想象也都来自父亲描述。曹志忠说,父亲对山西醋、小杂粮等情有独钟,每有家乡消息都兴奋不已。
  8日上午9时许,火车驶入山西境内。曹志忠说,当他扶着父亲观望窗外景色时,父亲久久凝望,并反复说&家乡有很多老榆树&。
  当天下午,在太原休息期间,曹家四兄妹商量回乡事宜。曹志忠说,回家后一是要修祖坟,还要重修家谱,把父亲和我们这些后人添加到曹氏家谱上。
  当晚,曹廷明和他的儿女们将从太原启程,返回老家&&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石家田乡温东堡村。此时,父母的坟头正等着儿子刻碑重修。
  今晚,游子曹廷明回家!(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婕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问题标题:
问题内容:
联系电话:新闻热线:( 律管科:6245434 法律援助:6281396 责编:石一鸣 刘仪辉
&| &&| &&| &&| &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老兵后人的心里话
当前位置:
老兵后人的心里话
日&&&&&&&&来源 : 《台声》2014年 第十一期 P78
&&作者 : 王睿(台湾自由撰稿人)
字体:【】 
  今年甲午海战120周年。大陆在一系列纪念缅怀活动中,不但肯定清朝抗日军人,也肯定国民党的抗日军人。换言之,只要为了近代国家民族的自由解放而奉献牺牲的中国军人都应受到肯定。反观台湾岛内除了极少数团体举办史料展览和研讨会之外,大多数人对甲午年这个对两岸中国人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无感、无知、无视。
  记得2011年,那阵子,岛内长年被谑称为&老芋仔&的来台大陆老兵,忽然间被吹捧为&捍卫台湾的勇者&。在长达近60年两岸分隔之后,等到这些老兵尽几昏聩失能、凋零殆尽之时,幡然有人追奉他们是&台湾现代化的开创者&了。甚至还拍了部纪录片,说是对他们&一个温柔的敬礼&云云。仿佛半个多世纪来,除了选举热季,他们不曾存在过。而为了需要,他们才给人拿出来当作敬礼道具。这群被历史遗忘的来台大陆老兵们,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慢慢接受自己被历史遗忘的事实。或许还因为,他们自己也想忘了自己的过去。可他们无人希望国家分裂对立,无人希望帝国主义染指中国主权领土,无人不以中国军人自居。他们愤恨日本军国主义,亦对美国对台军售无感;他们毕生素朴,没去过百货公司与咖啡厅,不懂得股票与投资;他们人单势孤,除了国家和平统一、两岸自由往来的孤独愿望。他们看过对&林毅夫叛逃案&高谈军人武德与气节的&国防部长&,听过这位不曾参与抗战,自外于中国历史,否认国民革命军亦是中国军人的言语,又看着他因岛内体训致死的下士而黯然下台的神情;他们还看过短短继任6天的&国防部长&,因涉嫌抄袭而踉跄下台的狼狈;他们也风闻如今的岛内&三军统帅&对日本右翼政客说:&台湾一直都支持《美日安保条约》,并认为这是东亚安定的基础&,不知今天的&三军统帅&是否还记得昔日自己年轻时的&保钓&岁月,钓鱼岛是120年来中华民族复兴未竞的标志啊!
  有人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但在所有美丽的台湾人当中,只有一位作家陈映真,曾以小说《将军族》、《累累》和《归乡》等作品,深刻而同情地关心过这些来台底层大陆老兵的离散生涯。这些来台大陆老兵们大多出身贫农家庭、故乡在大陆农村。他们来台后,因&反攻大陆&的需要,被&戡乱时期陆海空军军人暂调条例&和微薄的薪俸限制了婚姻的权利与条件,加上一张&授田证&和几处&军中乐园&耗光他们的青春与意志。我曾识得一位居住台湾彰化荣民之家的老人,出生于重庆,国民政府在抗战末期号召青年参军之前,16岁的他辍学参加了杜聿明在昆明组建的伞兵团,后来扩编为3个团。来台前夕,伞兵第三团选择留在大陆,而他是一团的战士。65岁那年,他初次回大陆返乡探亲。如今孤身一人的他,躺在荣民医院长期照护病房里,插管呼吸,无意识地等待人生终点。作为晚辈,我无能为他的晚年或后事做点什么,连他在大陆的旁系血亲来电打听,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因为他与我没有亲属关系。但却因为他,我才能知道曾与他相识的岳父的故乡,位于河南新郑市龙湖镇的大司村。
  我从没见过岳父,他在我妻10岁时亡故,留下寡妇孤女。岳父在故乡读到高中,对家人说要出去干一番大事,原来是去参加抗战。抗战胜利后他离开部队,却也没有回到故乡,跟人辗转来到台湾开矿。后来矿场倒闭,两岸也断了联系,回不去故乡的岳父在台湾成家,却因一场车祸意外离别人世。没有军眷俸给的寡妇孤女自力更生,含辛茹苦,直到去年7月,已为人母的妻伴着年迈的岳母和一家大小,第一次来到我岳父的故乡,豫剧团来村里整整唱了3天。我妻的堂弟曾在QQ里说:&姊,我爸生前说了,将来台湾的亲人回乡,要唱3天大戏。这是他的临终遗愿,我们都等着这一天。&听说,岳父的母亲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她有个儿子在台湾。类似的两岸故事,也发生在今年离世的我父亲身上。他生于湖南攸县坪阳庙乡的一个农村,15岁时虚报年龄参加防空兵,战事结束仍不得返乡。来台后,由于迟婚的关系,我出生时,他已45岁,因而形成一种特别的世代鸿沟。多年以后,我才理解来台大陆老兵与其后辈的世代鸿沟之所以巨大,实因为国家分断的背景使然。随着岛内外的时势变迁,这种背景不断加大他们不被理解和不被接受的悲剧。深植我父辈意识里的中国人认知与价值,只是最素朴的民族情感与生活方式。他们以自己的生命遭遇,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正当性与政治必然性。(王睿)
&&编辑 : 辽野
(C)Copyright By All China Taiwanes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开车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