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的居住点与人土风情

民族(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_百度百科
?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
[mín zú]
(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指在、语言、历史或宗教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注:民族的概念,是近代根据人类进化史及种族研究所得来的。是近代词语但现代的民族(国族)概念,也可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民族。民族:文化,共同的历史记忆,民族语言,文字,强烈的身份认同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国族是以政治、文化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换言之:国族是民族的前身,两个以上的民族又可形成新的国族。国族是民族来源之一。典型的国族概念有,,等。从日起,中国公民在年满18周岁的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1]
民族基本概念
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语言、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虽然中国古籍中早已有“民族”一词来指涉人群,但与现今民族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公元六世纪《》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语句,但中国现代民族观念主要受到日译西书的影响,现代“民族”意义的赋予
中国主体民族——汉族
主要是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对应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词。日语根据总结为现在意义的民族(みんぞく)
先秦时期因为夏朝的存在而有了夏人的称呼。其后因为有了商朝的存在而有了商人的称呼。周朝的存在则导致了周人称呼的出现。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则有了秦人的概念。汉人称呼的出现则是汉王朝长期的存在。由夏人到汉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民族国家理论体系并不能解释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族群凝聚的历史。
夏人、商人、周人、秦人,尽管学界一般以“民族”称之,但严格说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更准确说它们是一个政治体,是在政权下面控制着的一些人,但这些人也不是单一的。夏人因为来源相对单一(炎、黄部落),可能相对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民族”,周人(主体是西戎)则比较复杂,涵盖了夏人和商人(北狄),是三个不同的来源。秦人的称呼起码包括了七国的人,更繁杂,更不纯粹,不是我们所说的“民族”。因此,称之为政治体,更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
汉人是因为汉朝的长期存在使中原地区的族群凝聚而成,所以有了“汉人”的称呼,但汉人也不是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翁独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提到,汉朝成立之后,汉民族共同体形成,只是量的变化,不是质的变化。汉人依然不是今天所言“民族”的称谓,汉人“共同体”是增加了一些人,包括让秦人变成了汉人,但范围之内的人群可能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汉人称呼出现之后,在不同时期涵盖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两汉时期的汉人在南北朝时期多数已经南迁长江流域,而南下黄河流域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边疆族群在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唐代之后,辽金政权统治时期也有大量契丹、女真人分布到黄河流域,这些人在元代则被划分为“汉人”,结果导致了汉人队伍的不断壮大。也就是说,自汉代之后,黄河流域的汉人就不断补充着其他族群的血液,尤其是北方草原游牧族群,也使得汉人的称呼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农耕和游牧混合族群。
因此,现在学者往往将夏与跟汉人、汉族等同,但实际上它应该是指价值观念、文化相同的一群人,居住在中原地区。住在中原地区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汉代的汉人,不同时期,中原地区的人比较复杂。基因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出这一点。
现在我们说的“中华民族”,与“汉人”这个词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对不同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族群凝聚的一个称呼。梁启超先生创造的“中华民族”这个词的称呼,引起了很大的麻烦。“中华”是中国词,“民族”是西方词,有点不伦不类。他一开始认为“中华民族”是指“汉族”,也即汉人,但后来发现存在难以解释的问题,所以又有了“中华民族”是指称“中国人”的阐释。
但在现在,世界上很少有单一民族的国家。即便是号称单一民族国家,内部也不是单一民族。现在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建构过程当中也还存在一个整合的问题。[2]
①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②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族群划分
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同时也是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1949年汉族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95%,根据中国大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陆总人数中汉族占91.51%,显示了严峻的人口危机。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台湾当局将大陆通称的台湾高山族称为,并将其划分为12个民族。[3]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族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民族是在有一定血缘关系的部落发展起来的,首先是部落发展分化而形成的。
在封建社会,由于国家的形成,原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族人之间不一定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而有着相同的国家,这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及高峰时期,绝大多数民族雏形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由于社会发展,重新形的民族已然是文化趋同的必然产物,但民族的要素是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逐渐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韩锦春、,1984:36)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西洋编纂之《》所刊&乔舒亚降迦&一文。2(,2002:2)兹后王韬与所编《强学报》中,分别都曾使用过这个词汇。(,)不过,「民族」一词在中国之广泛流传,则是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事,而此时一般所使用者,却与上述的语言先例略无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
中国民族分布图
以对译西文Natio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易言之,吾人今日习用之「民族」一词,实为一翻译名词,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统间跨语际(Translingual) 文化实践的特殊产物。(Liu, 1995)
“......学术界普遍认为: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和概念根源于西方。这便是今人探讨和解读“民族”术语和概念时大多先从西方“民族,术语说起的原因之一。现代英文、法文、德文中含义为“民族”的术语有“People”、“Nation”、“Nationality&、“Race &、“Ethnic group& ,&Yolk”等,它们大多起源于希腊语、古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英文“People”一词(现代含义包括人、人民、民族、人类、公民、民众、种族、黎民、百姓等)源于拉丁文“Populus”一词。西方语言学家一般认为拉丁文“Populus”一词来源于现已消失的(意大利中西部古国语)。由于伊特鲁里亚语的语源关系一直未得到解明,因而无法解明拉丁文“Popu-lus”出自伊特鲁里亚语的何词。&Populus”一词的本义为“震动、颤抖、沙沙响、沙沙声”,与希腊文的&Pallo&嘈杂、喧哗、沙沙响、沙沙声)同义;而“Popu-lus&引申义指“人、人民、市民”,一般指“在古罗马公共广场上聚会于树荫下的人”。
正因传统汉语中并无足以适切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外学界对于前近代中国是否有过堪称「」的政治 / 文化概念,遂亦不免各持一辞,相争不下。一般来说,中文学界的学者大都根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一类的话语,认为中国人的与文化之自我辨识(Self-identification)确立甚早,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远溯先秦;因而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由西方NATIONALISM一字直接译来」,而是「一种时代的醒觉与反应」,其效应所及,殆不过「使传统民族思想之内容有所扩充」而已。(,,229;李国祁,1980:21)然而,如所指出者,「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对外深拒固闭的严格界线(Hard boundary),而是因势而异,漂移不定的柔性界线(Soft boundary)。《左传》上固然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同时却也明白宣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易言之,这种观念原即揉杂着「种族」与「文化」两层不同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视汉族与其它族群相对势力的强弱而定。大略而言,历代汉族政权强盛时,常常是以文化优劣作为区分的标准;反之,季世势衰,则转而强调血统的传承,以「」。(罗志田,)就此而言,族类,充其量只是一个高度含混,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也正由于族类观念内在的暧昧性,倾向中国民族主义自发论的论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显传统中国「」中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文化侧面,乃至视之为一种「原型的」(Proto)文化民族主义。3 (,)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中华民族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一词,与“中国”、“”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历史上曾专指汉族(1902年梁启超著作),至近代,用以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中华民族包括
、、、、、、、、、、、、、、、、、、、、、、、、、、、、、、、、、、、、、、、、、、、、、、、、、、、、、、、
另有一些未识别的民族存在。共有12658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从分布来看,汉族聚居,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汉族是现代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和部落的后裔,。“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是因中国的而得名,汉朝以前称“”或“”。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和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思想体系形成的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的。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继承了当时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汉族还是一个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民族少数民族
在中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的统称,即人口数量上占少数的民族。具体包括已识别的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族、、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5个少数民族及一些未识别的民族。总人口约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3]
民族古代民族
指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或将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会的民族、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统称为古代民族。“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对于“现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来划分的。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是指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它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貌执行民族区分功能。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
中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边疆地区,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约为1,231,261,000 (2005年)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分布于全国各地。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广东连山、贵州、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人口达982.11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和、四川、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人口45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一带和、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万(1995年)。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布依族妇女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侗族来源于时期的“”。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从江、、天柱、,湖南的、靖县、和广西的三江、等县。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及四川。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龙山、保靖、以及湖北省、、鹤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之间地区、镇源、、、等县。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黎族聚居在镇、、乐东、东方、琼中、、、昌江、宦县等地
哈萨克族老人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等县。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哈”是客人的意思,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传说畲族的祖籍是。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现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霞浦、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其余分部在、荔波、、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环江等地。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
高山族同胞
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的回族人和。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其余分布在维西、、宁蒗、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等地。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和甘肃天祝等地。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县。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柳坡、等地。
正刺绣的羌族少女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等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外还有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都江堰市、绵阳市北川县以及贵州少部分地区有居住羌族人。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勐海景洪县和的双江、永德、、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其余分布在广西、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黔西、六枝、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等县。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和、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义县、、新民、、、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
普米族人民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和。
塔吉克族虽然属于,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其余分布在沙车、、叶城和等县。
塔吉克族人民
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等地。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内大河家、列集一带。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自治县江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塔塔尔族(鞑靼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独龙族曾被称
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逊克、爱辉、嘉阴等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依兰、三县和佳木斯市。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林芝、等县。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墨脱、察隅、、一带。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及其附近地区。
民族民族名字歌
汉满傈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
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
中国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1]
民族世界民族
由于民族划分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复杂情况,如世界上还同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人们共同体,有民族、部族、部落集团,甚至还有部落、氏族等,而人们对民族含义尚无统一的认识,故未能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同时有些国家和地区也尚未进行过人口普查等等,所以缺乏有关世界民族成份的完整调查材料。(据苏联科学院1975年统计材料,世界约有2,000个大小不同的民族,人口在一亿以上的有7个(汉族、印度、美利坚、俄罗斯、、大和、巴西等民族),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以上;)。人口在5,000万~1亿的有9个(德意志、、意大利、爪哇、墨西哥、泰卢固、英吉利、朝鲜族等民族),约占全球人口的12.5%。全球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共约550余个,其人数合计占总人口的9.9%。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的仅百人或几十人。(如印度的安达曼族和明戈比族,印度尼西亚的托瓦拉族等等)。
此外,民族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其它更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壮族,有1617.88万人。
民族其它相关
亦称“民族起源”。指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时间及其在产生前的发展过程,亦可指某个具体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词涵义理解的不同,主要有4种不同的意见:
①原始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
②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奴隶社会,或比会稍早的时期。
③封建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封建社会。
④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
民族生活方式以聚居方式为主,聚居是针对民族杂居、散居而言的,指同一民族比较集中居住的区域,可以理解为民族共同地域,是构成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聚居区,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一个民族聚居区里还杂居、散居或聚居着其他民族,从而形成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就是在民族聚居区的基础上建立的。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 ——
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理想无非就是逻辑的最高峰,同样美就是真的顶端。艺术的民族同时也是彻底的民族。爱美就是要求光明。 ——
.新华网[引用日期]
.腾讯[引用日期]
.人口普查[引用日期]
.百度[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亮民族风情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