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果去欲断爱,如果证的了阿罗汉果还能继续修菩萨和佛吗,证的了阿罗

(2)关于佛教果位
我的图书馆
(2)关于佛教果位
&&&&&&&&&&&&&&&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
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
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
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
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
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
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
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
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
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
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
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
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
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
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
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
之后,就生在色界。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
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
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
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
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色界】分四禅十八天:
一、梵众天、
二、梵辅天、
三、大梵天(初禅三天);
四、少光天、
五、无量光天、
六、光音天(二禅三天);
七、少净天、
八、无量净天、
九、偏净天(三禅三天);
十、福生天、
十一、福爱天、
十二、广果天、
十三、无想天、
十四、无烦天、
十五、无热天、
十六、善见天、
十七、善现天、
十八、色究竟天(四禅九天)。
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没有女性。
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
【无色界】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
“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
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
此四处称为四空处,四空天,或四无色处、四无色天等。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瞋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瞋(怒)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
(四)、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
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⑴、色界取:色界的贪。
  ⑵、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⑶、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⑷、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⑸、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⑴、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⑵、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三、辟支佛:
  译为独觉;也作缘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多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的寂灭(涅盘),既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因缘而觉悟,故称为缘觉。
  辟支佛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辟支佛过去世有修学的因缘,他们多数是佛陀住世时的初果或二果圣人,这些圣者投升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的觉悟,所以被称为缘觉。
四、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
  一、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
  二、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比如证阿罗汉果的圣人,证果之后,知道觉悟是怎么一回事,但很多时候却不懂得教导人,使他人觉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觉者,能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令他人也觉悟,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圣者。
  三、觉行圆满:"觉"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觉行圆满,既是断除烦恼,智慧圆满,佛陀的众德具备,所以称为德行圆满。佛陀觉行圆满的果报是拥有一个佛土;有他所救度的众生;以及佛身相好庄严,佛陀能够令见到他的众生生欢喜心与尊敬心,这是因为佛陀具有世间人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八十种
随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⑴、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着众生的根器而说法。
  ⑵、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⑶、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誓愿度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皆有恩德,而阿罗汉却没有,故说佛陀的觉行圆满。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帝,佛陀是觉悟者,他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
佛陀有三不能:
一者、众生度不尽;
二者、无缘不能度;
三者、定业不能转。
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顺着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
佛陀不是万能,不能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依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盘,解脱生死--成佛。
  五、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①、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②、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⑤、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⑥、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①、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②、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③、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明六通,他只有漏尽明,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与阿罗汉相比,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说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三、十八不共法:
  ⑴、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⑶、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⑷、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⑸、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舍。
  ⑺、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⑻、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⑼、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⑽、慧无减:佛陀具一切智慧,无时无刻不再观照智慧中,是名慧无减。
  ⑾、解脱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是名解脱无减。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苦"的感受。
  ⑿、解脱知见无减: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名迷惑,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既是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陀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五、总结:
  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佛陀成佛也不离因果。我们凡夫要修行也和证果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一样,都在因缘之中。所谓觉悟解脱生死就是觉悟因缘法性本空,没有自性,没有我们所执著的自体。
当我们发现到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就会发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涅盘,所以说觉悟就是证悟到涅盘,并不是说有一个涅盘的境界可进入,而是要发现到这世间的万法本来就是涅盘相,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有很多人听闻佛法后,认为这个世间很苦恼,他想要到个没有苦恼的地方去,就往此志向去追求,这是一种错误。
真正的觉悟者,是要在世间的因缘法中去观察,缘起性空,万法无自性。因其本无自性,故无生灭可得,此就是所谓的涅盘。证果者涅盘之后,并没有到另一个地方去,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证悟到现前本来不生不灭--涅盘。修行者证悟涅盘后,就有所谓的果位。果位的圆满与否,那要视其修行、利益众生之行为、与他的福德圆满程度来决定。觉悟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一样的,但是他的智慧与德行就不同。也因为如此,在小乘佛教的国度里认为佛陀与阿罗汉是一样的,他们把佛陀称为大阿罗汉。其实佛陀的智慧和德行与阿罗汉是决然不同的,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此文转载自禅茶一味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孙伦禅师创奇迹:一年证得阿罗汉!
孙伦禅师创奇迹:一年证得阿罗汉!
短短一年,他,从凡夫修成了阿罗汉,肉身不坏——孙伦禅师创造了一个现代奇迹
孙伦禅师,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来自中缅甸靠近敏建县( Myingyan
)孙伦村的洞窟寺院。
他生于一八七八年,本名毛乔定( Maung Kyaw Din
,注:由于在缅甸,男众皆冠称“乌”,因此,以下皆称呼乌乔定)。&
他曾到迥寺院的学校上过学。但是,他连学校所教的,最初级的《大吉祥经》( Maha Mangla Sutta
)的偈颂都没有学会。
十五岁时,他在敏建县府的办公室担任工友。他和同村的马雪宜( Ma Shwe Yi
)小姐结婚。三十岁时辞职,回到家乡当农夫。他发现,当别人收成不好时,他的收成却特别好。
一九一九年,当地发生传染病,但是他的农作物却依旧丰收。缅甸的乡下人有一种迷信的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财富突然快速增加的话,那么他很快就会死亡。
因此,他很焦虑,便去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他:“有一个两只脚的众生,即将离开他家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快死了。
在感到非常恐惧之下,乌乔定决定做一次大布施。
他在他家门前搭起了大棚子,一连三天邀请大家来他家用餐。
第三天,有位磨坊职员,名叫乌巴山( U Ba Sam
)的,不请自来,参与了这个盛会。他谈到有关“内观”的修行。
乌乔定听了这些话之后,内心大为所动。那天晚上,彻夜辗转难眠。他很想进行“内观”的修习,但是,由于知道自己缺乏对于经典的认识,因此,而不敢启齿。
隔天,他问乌巴山,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一窍不通的话,可以修“内观”吗?
乌巴山告诉他,修习“内观”,并不需要教理的知识,只需要深厚的兴趣和勤奋的精进。他教乌乔定修习“观呼吸”。
从那天开始,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注意自己的呼吸。
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乌雪娄(U Shwe Loke )告诉他,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气息与鼻端的接触”。
乌乔定就这样开始修习,觉知气息的接触。
随着他的修习愈来愈密集时,他不仅觉知气息的接触;
割玉米穗梗时,也觉知手与手柄的接触;
汲水时,觉知手与绳子的接触;
走路时,觉知双脚与地面接触。
做每一件事时,他都试着对接触“保持醒觉”(郑播德注:即“觉照”,不论修习什么法门、做什么事情,都应保持“觉照”,了了分明自己在做什么,决不能失去正念。久而久之,妙用自知)。
放牛时,他就坐在树下练习观呼吸。
在修习当中,他开始看到有颜色的“光”和“几何图形”。虽然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他觉得这是他修行的“成果”。
这项“成就”大大地鼓舞他,使他更精进修习,修行更加精进,“苦受”也就更加强烈,但却吓阻不了他。
他相信,这都是他修行的“成果”。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成果”,就要克服“苦受”,并超越它。
所以,他更加努力,发展出更严密的“念住”,直到他克服了“苦受”,而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
经过这样一番精进的修习之后,在一九二○年年中,他证得了“初果”。
第二个月,证得二果。
第三个月,证得三果。
这时,他要求妻子让他出家。经过多次的反对之后,他太太终于同意了。虽然如此,但仍然要求他,出家之前,要帮忙她种最后一次豌豆。
然而,当乌乔定在农田播种时,却生起了强烈的心愿,想要舍离这世间的一切。
于是,他把牛放走,将牛轭挂在树上。
然后,他到村子的寺院,请求那里的和尚,让他剃度当沙弥。
受戒之后,他就到附近的山洞中精进地修行。
直到一九二○年十月,他证得了最究竟的“阿罗汉果”。
他的成就,很快地便在出家众当中传扬开来,很多比丘都来“考问”他。
虽然他几乎不识字,但是,他的回答,却令最有学问的比丘也信服。纵使他们不同意他的回答,但是,将他的回答与经典比对时,却发现经典上很多文字的叙述,都支持他的论点。
因此,世界各地,很多有学问的比丘都来跟他学习,在他的指导之下修习“念住”。其中,包括一位非常饱学多闻的比丘,那翁禅师(Nyaung
Sayadaw )在密集的修行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孙伦禅师的成就传开之后,有很多重要的人士也都来拜见他。其中,罗卡那法师( Venerable U Lokanatha
)拜访他之后,宣称:“我到敏建去礼拜孙伦禅师,他对我许多问题的回答和教示,以及他的神情与举止都让我确信,他真的是一位,如大家所传闻的,阿罗汉!”
孙伦禅师在一九五二年圆寂(般涅槃),但是,他肉身不坏。如今,他的全身舍利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敏建,供人礼拜、瞻仰。
给孙伦禅修法初学者、进阶者的讲义
如果你对孙伦禅修法很感兴趣,想以此一门深入,取证涅槃,而目前想要证得预流果(初果)。那么,在修持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以下的这些问题。
如果你因缘不具足,没有人能亲自指导你、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以下的这些讲义,可能会和你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阐明:每个人的业都不一样,不同于其它的人。即使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他们彼此的业,也有某种程度的不同。并且要了解:每个人的业,是一定可以透过禅修而改变的。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初学者,或者甚至还没开始进行内观禅修,那么,当你看到以下的问题,谈到孙伦禅修法充满痛苦时,千万不要被吓着了。这些痛苦,并不是孙伦禅修法所造成的,而是禅修者自己本身的恶业所造成的。
换言之,禅修者可以概略地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的禅修者很幸运地,他们拥有某种善业,而能走上“易行道”。
而第二类的禅修者,却很不幸地,拥有某种恶业,而必须走上“难行道”。大多数的禅修者属于第二类。
这两类的禅修者,都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就预流果。
所谓的“短”,是依禅修者个人的业而定的。有的人,只需要在“十天全程”的禅修当中,即可成就。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他们很幸运地,早已在此生或过去生中,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或者更多修行所需要的波罗蜜。
而那些尚未圆满十波罗蜜的人﹝十波罗蜜是指,要成就预流果以及后面更高果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必须逐渐地来圆满十波罗蜜。那么,当然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
除了一个人取证涅槃所需花费的时间长短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差别就是,修持过程的难易程度。
前面提到过,这是取决于个人的善恶业而定的。
例如,有的人在此生或是过去生中,曾经伤害过其它的众生﹝包括人或其它的动物﹞而造成他们极大的痛苦,或者甚至夺取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人,通常就必须走上“难行道”。
不论这些人以哪一种方式来禅修,依据普遍的因果定律而论,他们都“必须承受”当时所给予他人的同样程度的痛苦。在这些恶业尚未去除之前,他们是无法到达彼岸而证得预流果的。
这其中的理由是,一旦一个人成为预流,他就不再堕入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那些会造成他堕入四恶趣的恶业,都必须完全被消除。&
孙伦禅修法,似乎是比其它的禅修法更加地痛苦。这只是因为,它比其它的方法能更快速地证得预流果,因而,疼痛会更强烈而快速地生起,这样,才能更迅速地消除这些恶业。&
当一个人修习内观时,或许会有一个个的问题在他心中生起(这是指禅修以外的时间,而不是在禅修的时候。因为禅修时应该要万缘放下,不可以去想其它无关的事情),就是“如果要逐渐、甚至完全地去除过去恶行所造的恶业,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呢?”
当然,所有的“十波罗蜜”,程度上多少都是重要的因素。但问题是,在这十波罗蜜当中﹝布施、持戒、舍离、精进、意志、忍辱、实相、慈悲、平等心﹞,哪一项才是最重要的呢?
是这样的,对于那些属于瞋恨恶业的人(因生气、恶意、挫折、憎恨、傲慢、残酷而造成其它众生身心的痛苦),以及愚痴恶业的人(因无知,缺乏取证涅盘的正确知见、懈怠、迟钝,对于相关的人漠不关心),持戒、精进、忍辱和意志波罗蜜,是重要的因素。
而且,这四项波罗蜜中,忍辱(克制、忍耐、忍受正确禅修时,长时间保持不动的坐姿所生起的猛烈疼痛)可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以真正的平等心来忍受它。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缅甸有句谚语:“忍辱导致涅槃”。
现在,另外一个问题来了:“真正的平等心”所指的是什么呢?
尤其对西方人而言,“平等心”这个名词可能会是相当陌生的。所以,要去实践平等心,对他们而言,当然也就更加奇怪了。
平等心,在这里所指的是,当禅修者经验到身体各部位所生起的疼痛,或者是极为痛苦(痛苦难忍)的感觉时,他应该要忍受它们,而不生起丝毫生气或挫折的念头。他应该试着保持冷静而不执着。
如果痛苦实在是太强烈了,以致于无法漠视它,那么,如前面的技巧所教的,他应该尽力地专注在这苦受上。努力的程度,应该配合疼痛的程度。那么,疼痛就不再影响到心了。
同时,要注意,努力的程度,也不可以超过疼痛的程度。
正确的方法是,在疼痛还没完全消失之前,心力要稍为强过疼痛,这样,心可以很有效地专注在疼痛上,逐渐地,禅修者只觉知到身体的苦的实相,而不会再分别身体疼痛的部位了。
为什么禅修者要避免去“分别疼痛的部位”呢?
比如说,是脚踝痛、膝盖痛或是胫骨痛呢?因为,分别就极可能产生“我”的错觉。然而,实际上,经由禅修,禅修者就是要达到“无我”
(Anatta) , 没有“我”的概念。“无我”才是这个身体、生命和世界的真实特性。
平等心:如果从和上述相反的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愉悦的感觉而言,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体验到愉悦或舒适的感觉时,他不应该喜爱或贪求这种感觉,否则,就落入了贪爱、执着之中这是属于贪的烦恼。我们知道:贪、瞋、痴三毒是造作所有恶行的三种根本烦恼。因此,简而言之,平等心,就是防止所有恶行的生起。
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体证涅槃。而涅槃究竟是什么呢?
这是禅修者在修行的过程中,迟早会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老实说,除了告诉你:涅槃,无法仅仅以语言文字来描述之外,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切确的答案。唯有藉由实际的体验,禅修者才能真正地了解涅槃。也唯有证得预流果时,才能经历这种涅槃的体验。因此,如果禅修者真的很想知道什么是“涅槃”,那么,他应该更加精进用功,以证得预流果。
由于我们缺乏宿世的善业,而走上难行道,因此,禅修时充满了痛苦。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误以为涅槃也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可以由佛陀和许多阿罗汉所说的话,确知涅槃是非常平静而喜悦的。
有个譬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比如说,有一个人,徒步穿越一个非常炎热的沙漠。由于酷热的天气,他必须承受极大的痛苦和干渴。但是,他知道当天旅程结束时,他将到达一个舒适、凉快的绿洲,虽然沙漠的炎热和艰苦,对他而言是现存而真实的。但是,他也知道旅途的终点,会是阴凉而舒服的。
同样地,禅修者必须了解,虽然由于过去的恶业,要证得预流果的修行过程,必须经历各种痛苦的感觉。但是,犹如绿洲一般的预流果位,绝不会像旅途上的沙漠一样,那么地痛苦难熬的。
有些禅修者,可能在开始观察强烈的呼吸不久之后,就感到颈部、背后有酸痛的感觉。这是由于坐姿不良的关系。如果是因为坐姿的关系,只要坐的更直一点,尽量让背部保持挺直,头部不要太过前倾或后仰,那么,就可消除或减少这种酸痛的感觉了。
但是,有某些禅修者在调整坐姿之后,仍然无法去除酸痛的感觉。这种情形,有可能是由于外界无形恶力的干扰。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禅修者就应该在每次禅坐之前,念诵以下的发愿文: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三称)
从无始以来以至现在,如果我曾在身、口、意上造作任何或大或小的恶业,冒犯佛、法、僧三宝,忤逆父母、师长,伤害任何有情,那么,我愿至诚礼拜忏悔,即使对任何众生造作了极小的恶行,都愿意祈求他们的原谅!
在这段禅坐时段中,我愿将身心五蕴献给佛陀,以求取证得涅槃!
在这段禅坐时段中,我愿将身心五蕴献给孙伦禅师,以求取证得涅槃!
& & (注:以上两段意思是,无论在禅坐时,经验到多么强烈的疼痛,都不可以改变姿势。)
愿一切众生快乐!
愿将禅修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
请分享我的功德,并回答:善哉!
我愿分享所有的善业功德。善哉!善哉!善哉!
禅修者念诵完以上的发愿文之后,就可以与一切众生和谐共处。那么,他就能够平静地禅修,而不受干扰(大多数是如此)。
对于那些仍然无法专心修行的人,请参考下面乙太太的例子。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真的很有兴趣,在修行上获取某些重要的成果,那么他每天要花多少时间来禅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视发问者本身的情况而定。如果他有时间,最理想的是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于内观的修习。在佛陀的时代,有些人甚至只花了七、八天的时间,日夜不断精进地修持内观,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对某些人而言,他们必须为生活而工作,每天要找出一、二小时来修习孙伦禅修法,可能都相当困难。那么,就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真正想进步的期望了。
我们可以用个譬喻来说明这个观点。
例如,有人想要将一个100 加仑 的桶子,装满一种昂贵而易挥发的液体。我们假设这种液体的挥发量是每24小时半加仑。
现在,如果这个人每天只将 1/4 加仑的液体装入桶子,那么就等于没装一样,因此这1/4加仑的液体,在他下次再装 1/4
加仑之前,就已经完全挥发掉了。
相反地,如果他能够每天将 10 加仑 的液体装入桶子。那么,等他隔天再装入新的液体时,桶子内还有 9.5加仑的液体 (0.5
加仑已经挥发掉了) 。这样,连续经过 11 天,这个人就可以将这100加仑的桶子装满液体了。
现在,如果他无法每天收集到那么多液体。他只能每天收集 一加仑 的液体。那么,桶子内液体每天的净存量就只有1/2加仑。大约在200
天以后的时间,桶子就可以装满液体了。
因此,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愿意每天花10小时修习内观,那么,在短时间内,他就可以达到重要的成果。但是如果他每天只花半小时修行,即使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其中的道理,就如上面譬喻当中的液体,每天会挥发掉一样。
同样地,在全心投入修行时所成就的“定”(心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其它的时间当中,由于外缘的分心、邪念和缺乏念住,也会“挥发掉”
(或者说,部份流失) 。
假设,另外有一个人以他自己所了解的方式,来修习孙伦禅修法,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修了一百天,也就是比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任何重要的成果。这时候、或者以后,他会开始禅修的功效,并且怀疑每天持续的禅修是否真的有用。
上一段所谈到的这种情形,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它。我们所关心的第一个课题是“重要的成果”。
对于上述的这个人(我们姑且称之为甲太太,因为大多数的禅修者是女众)
,她属于“难行道”的修行者,每天只以一小时的时间禅修,她所能期望的重要成果,只能达到【初阶的定】。也就是,当她闭上眼睛观察呼吸,练习专注于气息的接触时,她能够“看”到光、彩色的光线,或几何图形。这些东西,会不断地变动。
但是,如果她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现象上,它们也会逐渐地静止不动。
但是,当她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光线和图形上时,事实上,她就已经将修持的方式从内观(Vipassana
)逐渐移到禅定(Samatha)了。
然而,唯有内观,才能导致涅槃,所以,她不应该转成修禅定。
就像有人想从仰光搭火车到曼德勒,如果他真的想到曼德勒,那么他应该想从仰光车站搭乘往到曼德勒的火车,而不应该搭上往普美(Prome
)或是毛棉因( Moulmein )的火车。
现在,再回来谈谈上一段所提到的甲太太。如果她正确地按照孙伦禅修法修行,并且,假设在一整个小时中,她真的很努力地“念住于所生起的感觉”。但是,由于她投入修行的时间有限,因此,她只能期望达到初阶的定,当作她修行的重要成果。
& & 而且,如果她过去所造的恶业并不太重的话,经过了100
个小时的修持,现在,比起她最初禅修时所经历的严重疼痛,应该很明显地减少许多了。
如果甲太太还具足善业的话,那么,经过了三个月固定的修持之后,在前半个小时强烈的呼吸时,她完全感受不到身体上任何疼痛的感觉。因为,她的心已经完全地专注在鼻端或上嘴唇部位气息接触的感觉了。
获得这样的成果,甲太太不应该感到沮丧。她应该要了解,她投入于内观修持的时间和努力是很有限的(其余的23个小时,她并没有保持念住),她只能期望达到这样的成果。
如果她不满意仅仅获得这样的成果,那么,她应当每天投入更多时间,在她作其它事情时,也对触觉保持念住。当然,如果她能够每天花更多的时间,以孙伦禅修法禅坐,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成果。
接着,让我们来探讨,前面第三段所提到的情形的第二个角度来分析。
也就是说,一个人试着以孙伦禅修法修持,每天固定修一小时,连续修100
天,但是并没有想要获得重要的成果。甚至也不想达到像前一个例子所提到的【初阶的定】。我们暂且称呼这第二位禅修者为以太太。
一般而论,乙太太的问题比甲太太还要严重。因为如果甲太太要获得更好的成果,只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修行。
当然,如果甲太太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由于生活责任的压力等),那么她所该做的,只是改变她原本的期望,满足于她目前所获得的成果。即使甲太太现在并未成就预流果,但是对于她每天不断地在增长自己的功德(波罗蜜),应该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些波罗蜜以后将帮助她体证涅槃。
而且,甲太太会发觉,她的健康情形改善了。任何由于过去恶业所造成的疾病,都会逐渐地消除。并且,如果她做事的动机纯正,她会发现自己的运气大为好转。因为,所谓的好运,其实只是善业的果报而已。而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修持内观更好的善业呢?
我们说,持戒﹙防止恶行﹚的功德,大于布施﹙慈善﹚。然而,修行的功德,却胜于持戒。而所有修行方式当中,内观的修持是最佳的修持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修持内观,善果会来得特别快。
现在,我们回归主题,再来谈谈乙太太的情形。如前面所提到的,以太太的问题,比甲太太还难解决。事实上,关于乙太太的问题,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请她到缅甸仰光,住址:
7(1/2)MILE-PROME-ROAD-KABAAYE--P.O. , RANGOON的孙伦禅修中心。
到禅修中心来,有人可以亲自教导她,如何正确地修持孙伦禅修法。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果她不住在缅甸,这可能相当困难﹞,是因为除了乙太太错误的修法,或者对孙伦禅修法有不正确的了解之外,她可能还有某些特别的宿世恶业,障碍她在解脱道上的进步。
如果是这样,那就并不只是努力地修持,就可以改善的。只有住进上述的孙伦禅修中心一段时间,才可能有改善的机会。
禅修者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和乙太太一样(也就是甚至无法让心专注 ) ,不用马上认为只有到仰光,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如果她不住在仰光 )
。禅修者应该先试试看在每次禅坐之前,念诵先前所说过的“发愿文”,看看情况是否能够改善。如果这也没效,那么,禅修者就应该试试下一个个案所教的方法(丙先生的个案)
我们假设,丙先生是处在与甲太太和乙太太相同情形的第三个角度的分析。丙先生的情况是,他禅坐时会感到无聊。他可能已经到过孙伦禅修中心,接受过正确的教导。因此,他之所以会无聊,禅修无成果,并不是由于他不懂正确的方法。
他的毛病可能在于,经过三个月的禅修之后,他变得散漫或懈怠了。他缺乏所谓的信念“Sadha”。巴利文Sadha这个字通常翻译成“信”,其实,这并不足以完全地表达这个字的意义。在佛陀或他弟子的教导中,
Sadha 事实上远超过于信。Sadha 还包括了对普遍的因果法则或业缘果报有深刻的了解。甚至比这还要深远:Sadha
是只为做善事而为善的一种热忱。
对丙先生的例子而言,就是他必须生起足够的热诚或努力,继续修持内观。换句话说,要“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这意即,他应该如前篇孙伦念住禅修法所说的,严密地念住于气息出入的接触,而不是散漫地、机械式地吸入呼出。
当丙先生盘腿禅坐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他之所以会觉得无聊,是因为:他把禅坐当作是每天必须应付的一项任务一样。很自然地,他修行的心态就堕落成像一个还在学校念书的小男孩,要他每天坐在书桌前一小时,去做他每天该做的功课。这个男孩心里只想赶快完成这项琐事,然后到外面玩耍。
丙先生的心也是一样,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心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喜欢不停地寻欢取乐。因此,要它安住在鼻端或是接触的感觉上,它就会感觉到无聊。由于缺乏兴趣,禅坐时段所经过的每一分一秒,对他来说,就好像一整天或一小时那么长。
丙先生在他每天禅坐前,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他的情形呢?
丙先生应该认真地检讨一下他自己的状况。他是否还真正想要体证涅槃呢?他是否还朝向预流的果位前进?如果他坦诚地自我分析,他可能会发现,他既不像刚开始禅坐时那么热衷,也不愿振奋起精神:
他已经丧失了努力取证涅槃的热情了。
前面提过:如果禅修者发觉自己和乙太太的情况差不多,那么,他也应该做这样的自我分析。
如果丙先生经过这样一番自我分析之后,确知他的确已经丧失了修行的热忱,那么,就应该想办法让它再恢复过来。丙先生应该回想当初他为了想要证得解脱智,而开始认真禅修时的心态。也许当初他深刻地体验到,仅仅过着表面上似乎很快乐的世俗生活,而不禅修的话,死后只会堕入地狱、修罗、饿鬼、畜生(包括鱼、鸟和昆虫)这四种恶道。即使很幸运地,下辈子没有落入这四恶趣,他仍然没有脱离这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因此下定决心要脱离可怕的生死轮回和体验苦、无常、无我的三种本质,以及取证涅槃和预流果
(初次见涅槃),当时对他而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丙先生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出生当人的机率只有千万分之一(因为人类和其它轮回当中的众生,像天人、饿鬼、畜生等等的比例,只有千万分之一)。
还有,唯有具足善业的人,才有机会修持孙伦禅修法(因为其它的四恶趣,没有足够的智能,而天人和梵天并没有粗质的色身,可以进行强烈的呼吸和观察疼痛的感觉)。
丙先生一定下过坚强的决心,决定每天要踏实地练习禅坐一小时。因此,几个月过后,现在他发觉自己每天禅坐很无聊,他应该设法作以上的这些思惟,而明了:如果不认真禅坐,就是每次都在丧失非常宝贵的机会。这样,可以让他自己回复初发心时,对于禅坐的那种热忱的态度。
在他恢复禅坐的热忱之后,他应该念诵发愿文,然后,以尽可能强烈的呼吸来开始禅坐。随时都要提醒他自己,除了他和其它少数幸运的人,可以这样禅坐之外,其它的众生并没有这种宝贵的机会,来观察这种强烈的呼吸。而且,由于他的信念(Sadha)增强了,加上精进和其它的波罗蜜也提升了,他会发现,他的定也增强了。这都是他热切努力的结果。那么,在一小时禅坐结束时,丙先生也会发现到,他再也不会感到无聊了。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丙先生或许会发觉,经过了一百天,每天固定至少一小时以上的禅坐。除了前几个星期稍有进步之外,后来在定方面,几乎没什么进展。这种情况,丙先生就应该尝试,一个星期或十天的精进禅修了。
什么才是“精进禅修”理想的课表呢?
丙先生应该请假,暂时放下工作,最好能到孙伦禅修中心。如果无法到禅修中心,那么他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可以自由地进行禅修。如果他家具备这些条件,那么他也可以在家精进禅修。但是,要保证没有其它外缘使他分心。
接着每天早上,可能的话,要尽早起床(最好在日出之前)。盥洗及早餐过后,他应该经行一小时。要以平常的步伐经行,经行时,要念住于脚底和地面的接触,而不要让心四处游荡。
经行之后,丙先生应该到他禅修的地方,进行早晨的禅坐,至少持续一个半钟头以上。当然,早上能坐得更久更好,最好能坐到疼痛完全消失。
接着,丙先生可以做些运动、淋浴及午餐。休息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的禅坐,同样至少一个半小时。他也许发现,第二次禅坐更方便可以坐久一点。然后,他应当做些经行,经行时,随时念住于接触的感觉。最后,晚餐过后,丙先生应当进行第三次禅坐。这时,已经是晚上了,同样要禅坐一个半小时或更久的时间。
以这种精进禅坐的作息,加上对走路、淋浴、吃饭等等动作的接触保持念住。这样实行一个星期或更久的时间,丙先生会发现他的定显著地进步了。
而且,甚至他会发觉,他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例如,有的人睡觉是一觉到天亮的,会发现他们现在半夜会醒来二、三次。原本半夜要醒来二、三次的人,也许变成一觉到天亮了。当丙先生完成精进禅修之后,还有其它更多美好的事情会呈现出来。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那种情况的三个分析的角度,我们已经个别地以甲太太、乙太太和丙 先生的个案,简单说明了。
除了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必须提出来让大家了解。让我们以 丁太太的个案,来说明这种情形。
这种情形在前面的三个角度的分析(甲太太、乙太太和丙先生的个案),并未提到过。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并不是达不到重要成果、无聊或无法进步,因此不要混淆了。
丁太太的案例是:她已经勤奋地修持内观好几个月了(如果她是属于难行道的禅修者)或者更短的时间(如果她是属于易行道的禅修者),她已经获得了初阶的定,甚至还有其它更重要的成果。
但是,她开始感觉到人生有点乏味;她对美食不感兴趣、对漂亮的服饰也不感兴趣;或是对于很多以前她所喜爱的事物,都不再感到兴趣了。她对生活的看法,变得比较不执着了,她感觉每一件事物都是苦、无常、无我的。她可能也经历过,对于继续轮回、再有来世这些现象,感到非常害怕的阶段。
对于尚未修学的人而言,这些现象或许似乎是一些“负面的成果”,或者是和他们期望达到的预流果的修行过程正好相反。但是,事实上,丁太太应该要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她确实已经从每天内观的修持当中,获取了某些重要的成果。
这些现象都是正面的指标。事实上,她应该要加倍努力地修持内观,因为她已经快要接近预流的果位了。就像赛跑一样,在最后的一段赛程,应该尽全力地冲刺夺标。
但是,有些话要提醒丁太太注意。因为,我们鼓励她要更加精进地禅坐,并且在禅坐以外的时间也要保持念住,这样,或许她很快就能证得预流果。但是,她不应该太过渴望或是执着想要达到这项成就。无疑地,想成就预流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是,我们还是不应该过于贪求这种成就。否则,这种贪念就是一种根本烦恼,它会形成一种障碍,而使我们无法成就预流果。因此,丁太太应该努力精进,但是心态上应该把禅修当作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想要成就的贪念。
现在,有人或许会问:“成就预流果时,会有什么征兆?”
这个问题,并不像前面的问题一样,须要详加回答
(有些问题只是简短地回答)。这是由于担心他们知道了以后,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
接着,有人也许会问:“那么,当我证得预流果时,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证得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根据已证果者的经验):当一个人成就预流果时,他一定会自己知道的。这是因为,预流果位在这世间就像一个里程碑一样,而且内观修持的过程,会让你养成一种直觉的解脱知见,使你确知自己已经成就了预流果。其它预流或更高果位的人,你不必告诉他们,他们也会知道你确实已经证得了预流果。因此,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内观可以启发直觉的知见。对于任何正确地修持内观的人,很明显地,关于这个问题:“想要证得预流果的禅修者,应当持守那些戒律?”他很自然会直觉地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某一次的禅坐当中,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在禅修者的心中自然地呈现出来。所呈现的答案会是如此:每位真正向往证得预流果位的的禅修者,都必须忠实地信守佛陀所教示的五戒。如果在某种可能犯戒的因缘之下,一个人到底应该牺牲自己的生命呢?还是要犯戒呢?答案是:他不应该犯戒。五戒的持守,应该变得如此地重要,禅修会让他直觉地明了这一点。
什么是五戒呢?五戒是:
&1. Panatipat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杀生戒。
&2. Adeinnadan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偷盗不与取戒。
&3. Kamaythumeiksasar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
&我受持不邪淫戒。
&( 意即:我不从事错误的性行为,而导致别人的痛苦。诸如,强暴别人等。 )
&4. Musawad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我受持不妄语戒。
&5. Thuramayraya Mizzapamadhabtana Veramani
Theikhapadam Sammadhiyami :
&我受持不饮酒或服用伤害身心的毒品。
=================
最后,这篇讲义,将以发问一个问题来作为结束。这个问题,是孙伦禅修法与其它方法的最大差别之处。
个问题,时常会在修行内观的禅修者自己心中生起。因为,即使接受过孙伦禅修中心住持、训戒法师亲自指导的禅修者,都还要不断的被提醒:按照孙伦禅修法,禅修时不可以动念头去“思惟”。
他们也许会这样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在观察强烈的呼吸和疼痛的感觉时,不应该起心动念去思惟呢?比如说,观察疼痛的感觉时,我可以思惟,这个苦受就是我的色身苦、无常、无我这三法印最佳的证明。然后,我可以继续思惟:佛陀的确是不妄语者,他说体证了自身当中的苦,就能够开启涅槃的解脱之道。这些都是好的思惟,为什么我不应该作这样的思惟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最好引用训戒法师多年前所讲的开示:《禅修者与内观》当中的某些话。这些话,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样的真实。
“禅修者所应具备的首要工具,即是专注的心。因为,唯有专注的心,才是净化了的心。也唯有净除了贪爱、瞋恨、昏沉、散乱和疑惑(五盖)的心,才能好好的运作,用以内观实相。因此,当观察呼吸或疼痛的感觉时,禅修者不应该去想,否则,上面所说的五盖的种种念头就会闯入。”
让我们来做个练习,吸入呼出,巴利文称之为
Anapana(观入出息)。这个修法,可以用来修习禅定,也可以作为内观的修持。如果是内观的修持方式,就是:吸入呼出,把心专注在气息接触的那一点上,只是醒觉于这个接触的感觉。不要数息、不用知道气息的长短、也不管气息的进出。
以孙伦禅修法的修持方式而言,要“尽可能强烈”地呼吸,“醒觉”于气息接触的感觉。然后,以念注“看紧、盯牢”这种“醒觉”。
不要在心中默念、标记它。当以念注“守护”着这种“醒觉”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形成各种观念、想象和念头了。&
“我们的心,这么容易产生一些想象和念头,那么,我们可能如实地去观照这些过程吗?”
答案是:以孙伦禅修的方式,获得内观直接的解脱知见,是有可能做到的。
“禅修者习惯于‘考虑’,也就是说,去思考他该做的任务,而不是去做它。概念、想象和念头,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都属于禅定的修法。唯有内观的方法,是观察接触的本来面目。这种‘念住醒觉’的方式,是不用观念和想象的。如此,便能在那些过程生起时,直接去‘观照’它们,而不受任何念头的扭曲。”
“念头是很容易闯入心中的。”
要紧跟着这些过程、念住于它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要非常努力地保持警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孙伦禅师有句座右铭:“我们必须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每位向往体证涅槃的禅修者,都应该将这句话牢记在心。
愿一切众生快乐!
————————————————
分享孙伦禅师的一段话:
观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止禅的方式,亦可采用内观禅的方式去修习。吸入和呼出,当气息进出时,它会接触到鼻孔末端、上嘴唇或是这个范围的某个部位,将心固定(专注)在这个接触点上,同时数着气息进出的次数。这是第一个方法。
再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觉察着气息的长短,气息长时,要知道是长的气息;气息短时,要知道是短的气息。这是第二个方法。
再次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跟随着气息的出入,但是不要跟着气息在吸入时跑进腹部,或是在呼出时跑到外面去,祇应让心固定(专注)在接触点上,去体验整个气息的进出过程。
就像锯子一样,锯齿祇接触到木头上的一点,但是那个接触点却经历了整支锯子的长度,因为在磨锯时整支锯子都会经过那一点。这是第三个方法。
要注意:上述三个方法,皆要求禅修者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而不是在其它地方上去寻找出入息。
第四个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觉察着气息的接触,不要数息、不必去知气息的长短,也不用去知气息的进出。
在这四个观呼吸的方法之中,前三个是“止禅”的修法,第四个才是“内观禅”的修法。
第一个方法,要数息,而数字是一种概念。
第二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长短形式,而形式是一种形象。
第三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这是经由创造进出的观念来达成的。
概念、形象、观念,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这些都是属于“止禅”的修法。
只有第四个方法,由于能在“最无装饰”的状况下,直接把触到实相本身,所以,是“内观禅”的修法。
但是,这种修法也可能会搀杂了止禅的修法。如果禅修者不是直接觉察气息接触的本身,同时又不用专注去守护着这觉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标记“接触”的概念,那么,当即便会落入创造概念、观念的旧习惯之中,变成了在修“止禅”,而不是在修预计中的内观禅了。
=============================
孙伦禅师——真正的“内观禅法”心中的默念、标记,通常比现象生起的真实过程要慢很多。因此,心往往无法在当下直接把触到这些过程的实相,而滑入过去了的时间之中,不断地介入一些思潮,去重新塑造这些已逝去的过程。
其实,要跟得上这些自然过程,禅修者所需要做的“只是保持专注”(Mindfulness)。这是不难做到的,先决条件是要有觉察力(Awareness)。
要觉察接触、感觉或心理现象,然后以专注“盯牢、看紧”此觉察。以专注守护着这觉察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去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了。
此时,“心”便能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直接把触到它们本身的实相,而不受任何杂念所扭曲,这才是真正的内观禅修法。
【附】(视频演示)
-------------------------
现在有了专用的“欢喜念佛+超度妙法”播放机,可以用机器时刻提示自己、陪伴自己念佛,可以在睡觉的时候也播放念佛机,提示自己睡梦中不忘念佛。
中国著名梵呗音乐家郑播德老师作曲、唱诵的“欢喜念佛”佛乐,万听不厌,可以帮助念佛人生起持久的法喜,其乐无穷。并可运用播放机中的“超度妙法”,超度体内外一切众生菩萨,各种身、心病苦、烦恼,自然得到消除。
欲请“欢喜念佛+超度妙法”专用播放机,
请加微信:axcxzx
——————————————————————————————————&
&&【郑播德老师简介】
郑播德老师,作家、词曲作家,心理救援志愿工作者。&
多年来,专为海内外心理疾病患者(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自闭症)、身心不和谐者、婚姻不和谐者、不快乐者、迷茫者、准备堕胎者、多次堕胎者、不孕不育者、伤病久治不愈者、烟瘾酒瘾毒瘾不能自拔者、淫欲炽盛者……提供“全天候”、义务咨询指导。
&&&&接受各地企事业单位、电视台电台、大学、中学、佛学院、寺院、居士林、念佛堂、道德讲堂、传统文化讲堂、医院、养老院、素食餐厅举办“家庭和谐之道、身心和谐之道(讲病)”讲座之邀请(须预约)
&&&电子邮箱:&&&
【向您推荐】精彩博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罗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