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年报名参军吗参军为红军

[原创]我当兵的部队是一支老红军部队(长征精神)
导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优良传统。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得以延续,得以生长的根。习主席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永远保持老红军本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红军传统的时代价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红军血脉、保持红军本色、当好红军传人指明了方向。 1964年2月,我入伍来到39军115师当兵。一到军营就到处听到喊“杀”声,连队每次集合,只要听到指挥员喊“解散”的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优良传统。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得以延续,得以生长的根。习主席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永远保持老红军本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红军传统的时代价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红军血脉、保持红军本色、当好红军传人指明了方向。1964年2月,我入伍来到39军115师当兵。一到军营就到处听到喊“杀”声,连队每次集合,只要听到指挥员喊“解散”的口令声,我们便齐声大喊“杀”,尔后队伍再解散。那“杀”声震天动地,气势震人就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嗷嗷叫。我们入伍那年,正是全军“大练兵,大比武”的高潮,部队首长经常对我们讲:“我们不是敌人的参谋长,不知哪天敌人会突然发动战争,我们要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我们就同老兵一样,高唱着战歌走向训练场,苦练杀敌本领,个个练得象小老虎一样,练出“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刺杀标兵”和“投弹标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奔向保卫祖国的战场。我们步兵团的军事训练,主要是班排及单兵作战技战术等共同科目。单兵作战的战术技术基础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五大技术和二百米硬功夫。我们训练热情非常高,在营区各个地方,都会看到战士们勤学苦练的身影,人人都争当神枪手、刺杀标兵、投弹标兵。到处听到杀!杀!杀!的刺杀声,我们天天都象小老虎一样奔跑在训练场上。那沸腾的军营,火红的年代,战斗的青春、至今让我难忘、比如手榴弹,我在新兵连才投30米,到老连队后,副班长高成绪就和我结成“一帮一、一对红”。他就带着我去练投弹,早上练,晚也练上三、五弹。教我投弹要领,纠正动作,象猛转身和扣腕动作,有时就练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几天后,练的腰酸腿痛,胳臂也肿了。右手吃饭时,我筷子都拿不起来,我都想不练了,他常用毛主席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鼓励我继续练,那时候,我真是咬牙坚持练,经过一个月的苦练后,我投弹达到40米,又经过一段时间,我投了58米,有时候还超过60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一支部队都有自已的一套战斗作风。正是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那个军,是当年第四野战军的王牌主力“三只虎”之一,打辽沈、战平津、朝鲜打败过美国兵。 我们那个军,是从大別山冲杀出来的一支老红军部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红军诞生之日组建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一支老红军部队。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鄂豫皖三省边界的大别山是红25军的诞生之地,徐海东任军长,参加了长征。红25军后抵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红26军会合,组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在抗日战争期间,红15军团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后随黄克诚转战太行山、南下支援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为新四军第三师,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四野战军第39军。这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杯的功勋。我刚当兵时,军、师、团的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仗一仗打出来的,营连干部也是从这支部队中,从南打到北,从北打到南,又打到朝鲜战场,历经战火,摸爬滚打干上来的。他们身上都带有霸气、傲气、硬气,这种气质一直在这支部队中传承着。我们在连队时,老兵就问我们:“当年四野的“三只虎”知道吗?”。“知道,咱们是其中一只虎。”我们在新兵连就被老连长教育过了。“知道哪一仗打得最牛吗?”老兵就开吹了就象他当年参加过一样说起来。“当年在东北打仗时,别的部队打不来了,咱们纵队就向上冲。路被下来的部队挤住了,咱们火了,上刺刀!让路!老子要上了!真牛X,用刺刀开路,楞是从兄弟部队中间冲上去了,把战斗拿下了。”“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咱们赵团长当连长,他带领连队,打退美军一个营数十次进攻,停战谈判时,美军代表要见咱们团长,美国报纸都有咱们团长的像片”。“ 当年在大别山手拿大片刀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与中央红军会师......。”“当年在平型关用大刀砍杀小鬼子......。”“当年在苏北端起刺刀与小日本鬼子拼刺刀......。”老兵那自豪劲,甭说了。这样的段子,在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中被延续,充实支撑着这支部队士兵的精神之魂。徐海东、黄克诚、刘震、吴信泉、张竭诚、汪洋、王东保、张峰、王良太、颜文彬、王扶之......这些开国将领的名子在部队中传颂着。在这个老红军部队当兵,真有一种自豪感。我当老兵后,也这样问新兵:“当年四野的“三只虎”知道吗?”“老军长是谁吗?”......。部队唱歌,唱得要嗷嗷叫,讲的是高腔大嗓,比着吼,是吼歌,你吼得响,我比你吼得还晌,声大的就是好兵,吼得响的连队,就叫唱得好。那时唱得都是队列歌曲和战斗歌曲,唱得那真是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鼓舞士气。从没唱过听过软棉棉的歌。老红军部队就是老红军部队,野战军就是野战军 ,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那时候,部队集合要带武器装备的,尤其要离开连队营区,一般都要带枪支,这是战争年代畄下的作风。首长讲: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连队常着武器出操跑步,刚爬上一个山头上,就发现山背后有日军和伪军在树林集结,准备偷袭他们,不等敌人反映过来,部队一个冲锋打过去,把敌人打垮了,缴获不少枪支,押着俘虏收操回营了。多亏出操带着武器。部队集合要带武器装备的这个传統,我们当兵时没有丢,晚上,全团在操场看电影,打着背包,带着武器。坐在背包上,步枪靠在右肩上,冲锋枪抱在怀里,机枪打开支架卧在地上。1964年5月下旬,我们团接到上级命令,开赴到辽宁省盘山县支援地方农场水稻插秧。我们乘闷罐车到达营口车站时,正是早晨,还下着雨。全团沿着营口市一条大亍往向十多里外的辽河渡口行軍。这时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脸往下流,背包都淋湿了,团长政委在前面带着全团来了个急行军,就象当年战爭年代与敌人爭夺渡口一样跑步疾进。那场面真是壮观。全团乘渡轮渡过辽河后,我们背着湿露露背包,穿着淋湿的军装,肩扛着武器又开始行軍,团长又令部队进行防空训练。领导说这叫锻炼部队。连队到达驻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挖厕所,这也是部队的老传统。部队有规定,行军宿营要自已挖茅坑,不许用老乡们的厕所,走时要把坑埋上,说是怕暴露部队的行军路线和踪迹。据老首长说:这也是用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在这支部队里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这些兵嗓门大,干什么都嗷嗷叫,好搞突击,六月盘锦不热正好插秧,不行,提出口号:“不插六月秧。”突击插秧,小红旗插在地头上,看谁先拿到红旗。和其他部队一起看电影,临出发前,打过仗的上尉连长讲:“咱是野战军,拿出点精神来,唱歌给我大声吼,唱拉稀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部队内务永远是整整齐齐的,全班的床单缝在一齐,再苦再累也不象民工那样把被子卷起来。假日,可以躺躺,但到收假吃饭点名了,必须马上整理内务。内务要整齐划一,被子都要叠得方方正正,牙刷摆得是一般高,毛巾叠得一样大小,掛在一条线上。这是规矩。毛主席为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又根据执行的任务定了自已的规定,有时有“五不准”,有时也有“十不准”来保证纪律。 我们在盘锦帮助地方插了一个月的秧,身在大米之乡,就是宁肯吃高梁米不吃老乡送给的大米饭。盘山没山,到处是平坦的湿洼地和水稻田。那可是个盛产大米的好地方,当时我们班驻在大洼农场清水分场的一户老百姓家里。我们早晚两顿饭都从连队炊事班把饭打回住处,全班九个人围在一起吃饭。住了一段时间,房东老大娘见我们天天吃高粱米饭,便提出用他们的大米饭换我们的高粱米饭,我们听了非常高兴,特别是南方籍的同志尤为高兴,因为那时驻守东北的部队军粮供应百分之七十左右是高粱米,每周只能吃一顿大米饭和一次馒头,其他时间都是高粱米饭或一、二次二米饭,都盼着能吃纯大米的米饭。可老班长李子兴(四川省开县人1959年入伍),他却不同意换,他说:“我们不能违反群众纪律,不能违反国家粮食政策。”婉言谢绝了房东的好意。(那个年代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不能转卖)我们大家也有些不同的想法,有的说:“我们帮助他们插秧吃大米饭也是应该的。”还有的说:“咱们也不是白吃,互相换。”第二天,我们收工回到住处时,就看到屋里摆着两盆大米饭。房东大娘对班长说:“李班长,我用两盆饭换你们的一盆高粱米饭,可以吧?”班长说:“大娘,不行啊,我们部队有纪律。晚上,班长召开了班务会专门说起了这件事,他给我们讲了为什么不能换的道理,他说:“我是四川人,也喜欢吃大米饭,但是便吃老百姓的东西。”大娘说:“你们也不是白吃,咱们换着吃”。班长说:“那也不行,上级有规定不能违反纪律”。大娘见实在拧不过班这样我们就违反了上级规定和纪律。”他带领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我们部队制定的十条规定。我们又展开了讨论统一了认识。都说:“我们听班长的,我们是革命军人,要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绝不违反国家政策和群众纪律,决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过了几天,老大娘又端上一盆大米饭送给我们,还说:“你们解放军帮我们插秧就算我慰劳你们的,你们吃吧,你们领导也看不见”。班长又耐心的把大娘劝说了一番,我们大家也帮助班长劝说大娘,说:“领导不知道我们也不能吃”。班长又让人把饭送了回去。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东西不能动。这是一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英雄部队。是一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部队。我团一营参加了“1l24工程”施工,与工地的特大塌方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大博斗。他们与其它团的连队奋勇抢险,干部身先士卒,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冒着生命危险带领战士们,硬是在特大塌方中救出了遇险的战友。充分表现了“虎军”部队干部战士的无私、无畏、无敌的英雄气概,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公而忘私的壮丽凯歌。五个英雄连队被誉为“1124英雄集体”。日,我经历了我军第一次取消军衔那一天。早上六点钟全团在大操场举行会操,各个连队干部战士戴着红帽徽、红领章,喊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号跑步进入会场。操场四周红旗飘扬,广播里播放着《红色的队伍来自井冈山》歌曲。团长赵自立(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参谋长)、政委宋克达(后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和其他团首长都和我们战士一样戴着红帽徽、红领章,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鲜红,整个会场充满了红色。会操后,团长、政委分别讲了话。全团还同声齐唱刚刚学会的《全军上下一片红》这首新歌。真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个个头上闪红光,歌声唱的震天响。从此我们戴着红领章红帽徽唱着《全军上下一片红》投入到军事训练、国防施工、参加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工作中。一九六五年,全军第一次取消军衔制后在部队传唱的《全军上下一片红》这首歌也深深的留在了记忆里。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战士红思想,全军上下一片红,颗颗红心忠于党。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红光闪闪照四方,红光闪闪照四方。继承红军好传统。学习红军好榜样,红色军队代代红,颗颗红心向太阳。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千年万代放红光,千年万代放红光老红军部队的军魂,野战军的霸气、傲气、硬气,严格的军队生活,铸就了我们的军魂、兵魂。在这个老红军部队里,我们已完成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军人。后来,我离开了这支部队,调到另外一支部队工作。52年过去了,那军魂、兵魂仍缠绕着我。军魂、兵魂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在有关苏区的历史中,靠“打土豪、分田地”翻身的农民为了保护“胜利果实”,积极踊跃参加红军,与围剿的国民党部队英勇作战,是最常见的表述。
这样一种常见的表述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换言之,苏区究竟是如何征兵的?
历史恐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苏区建立初期,征兵注重自愿原则和优惠政策吸引
苏区创立初期,红军靠“打土豪、分田地”、不强制抓壮丁以及优待红军家属的政策的确吸引了不少苏区百姓踊跃参军,这可以说是红军迅速扩大,红军战士对苏维埃政权忠心耿耿的基础。
初期红军招兵以宣传鼓动为主,比较注重自愿原则
1931年苏区中央局第一次全苏大会旧照
苏区初创时,由于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不断有兵员损耗,且扩大苏区需要更多红军士兵,所以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兵员补充和招募的问题。据陈毅讲,1929年中央苏区红军补充兵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但都以自愿参加为基础:“红军补充问题:一、招募新兵。二、改编俘虏。三、由农会工会送来。上面三者均填新兵入伍志愿表,说明红军苦乐及纪律,绝对禁止用欺骗方法,说什么红军每月关饷二十元。自愿者则听其入伍,不愿者听其自去,红军士兵愿退伍请假者亦斟酌情形准其退伍。总之对士兵入伍退伍采取志愿主义,不用胁迫的办法。”
在苏区中央局给地方工作人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说明要坚持自愿原则:“在实行征调的地方,更须进行广泛的解释工作,使团内外群众不致有‘现在即实行征兵’的误解,尤其要不致有‘抽丁’的不正确认识,而更激发团员的热忱,自动起来纷纷要求。经过相当鼓动和解释后,除自动报名要求的以外,不足的数目,在十八岁到二十三岁的男团员中征调。征调的团员,应在家庭状况和体格(如没有大病,不太矮小)上是比较适当的。应从积极的鼓励和教育中,使被征调的团员,成为自愿和自觉的。对拒绝征调的团员,应发动支部同志同他斗争,适当的给以纪律制裁。”(《少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扩大红军工作的决定》,日中央局通过)
当时红军的新兵主要是从苏区农民中招募,招募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以宣传鼓动为主,党员和团员是主要的宣传员:
“每个团员须加紧在劳苦青年群众中扩大红军的宣传鼓动工作。‘群众怕当红军’的说法,是对于群众的斗争积极性的机会主义估计,是一种消极怠工的掩盖,必须坚决反对。必须将政治状况,特别是红军的胜利,联系到当地的实际问题,向群众作不疲倦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报了名或被征调的团员,要在群众中作广大的号召,吸引一批群众一起到前方去。……团应加紧对各种青年群众组织的领导,经过群众组织的路线去动员广大群众。应即举行青工小组,青工部,反帝青年部等群众组织的会议。团派代表去出席这些会议,作鼓动的报告,并经过团的和团员的作用,发动这些群众组织中扩大红军的运动。”
宣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加强支部的墙报工作……应以扩大红军问题为墙报的中心内容,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图画,用动人而美观的式样,建立其在群众中的信仰,要使墙报成为扩大红军运动的一个主要的宣传和组织的工具。”2、“应动员青年妇女,首先是女团员,加紧扩大红军的宣传鼓动,鼓动她们的父伯兄弟和丈夫到红军中去,消灭妇女阻止其丈夫儿子当红军的不良现象。同时,应领导儿童团进行此种宣传鼓动工作。”(《少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扩大红军工作的决定》日)3、注重举行欢迎与欢送红军的仪式:“每当红军过境,政府应领导群众整队欢迎欢送,这样不但可以鼓起群众对红军的信仰和羡慕,并且可以增加红军官兵的勇气。……欢迎并欢送红军预备军(独立团),每次预备军到前线去时,召开热烈的欢送大会,可能的时候,赠给物件,别乡别村的预备军,经过本乡的时候亦须举行盛大的欢送大会。……红军从前线告长假回家,要举行欢迎慰问,请他们演说向群众报告奋斗的经过,表示敬意。”(《通告:扩大红军的具体办法》(日),《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第532~533页。)兴国县的谢名仁在传授“扩红”的经验时说:“沿途准备了茶水,儿童妇女唱革命歌,在这两天造成了全县工农群众欢送红军的热烈……兴奋新战士坚决到前方去的勇气!”(《兴国扩大红军的模范》,《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第707页)
这些宣传方式在当时还是比较有效的,有人回忆说:“那时到处都是标语,到处都唱山歌,宣传动员当红军,当地青年决心很大,要去当红军打倒反动派、保卫苏维埃。32年、33年我们这里整排整连去,一个村派出一个排,一个乡派出一个连,搞少共国际师。33年搞归队运动,回来的又去。”(宁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编:《黄陂革命史资料汇编》,1978年版,第262页。)
苏维埃政权采取各种措施优待红军及其家属,吸引青壮年当兵
当然,仅仅靠宣传并不能真正吸引大量的青壮年去为新政权上战场卖命,真正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去保卫红色政权的,还是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分田”以及各种优待措施。当时中央苏区为了引导人们参加红军,在三个方面给了苏区参军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
首先是分田分财产,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规定:“没收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动产及不动产,无偿分配给劳苦大众;红军及其家属均应分得土地,并由苏维埃政府帮助耕种。”(《第一、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6―618页)分田过程中,为了增强农民对红军的信任,中共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措施,比如据傅柏翠回忆:
“当共产党军队到达时,在乡村内部共产党分子出面参加并鼓动之下,开农民大会,宣布其宗旨及主张,叫人民起来打倒土劣并划分田地。其分田的技术工作系授权土地委员会办理,等到组织起来的时候,红军便开到第二个地方去。红军一去,当地业主就大批地回来。看见自己的田地乃至谷子都给人家分了,自然会设筹应付的办法。这时候,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工作的农民,特别是那些领导人物,便马上请求共产党军队回来援助。他们此时才被告知暴动及继续分田的方法,以便把业主打倒,并组织武装的赤卫队。然后共产党便派人前来组织乡苏维埃,并从而调整耕地,打倒富农。这时候已经是进一步的深入了。”(章振乾《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99页)
第二,给予红军及其家属特别的优待。1931年11月苏区政府实行《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条例规定:“红军及其家属跟其他的贫苦农民一样享有分得土地的权利,他们的土地耕种应获得政府的帮助;服役期间的红军及家属免缴苏维埃共和国的所有捐税,所居政府房屋免纳租金,享受政府商店5%减价优待,子弟读书免缴一切用费,相互通信免收邮资;红军战士外出交通费用由政府报销;受伤红军应得到细心照料,费用由政府负担;致残红军与退职红军应由政府供养;牺牲的红军应得到部队与政府的褒扬,其幼小的子女弟妹由政府教育抚养,其父母妻子由政府给予相当的津贴;保护红军婚姻……”(《红色中华》第5期第5版,日)后来又连续颁布《执行优待红军条例的各种办法》、《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优待红军家属礼拜六条例》与《优待红军家属耕田队条例》,进一步强化优红工作。
第三,采取各种方式拥军。在慰劳伤病战士时,“由政府确定日期告知群众限头天将慰劳的物品送乡苏集中,由政府号召会说话会唱会打锣鼓会弄音乐会打拳术的人把头天集中的东西,一担一担捡好,沿途吹吹打打将该乡政府的旗帜高举飘扬,整整齐齐前去慰劳伤病战士,并且还能做其他乡区的模范。”(《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一)》,第330页)
以上三个措施对翻身的苏区农民极具吸引力,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已经得到的田产,另一方面为了从苏区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政策实惠,他们开始踊跃参军参战。当时一位老红军日后回忆道:“我是自动去当红军的,没有哪个动员我。为什么我会自动去呢?过去我二十多岁就做长工,家里没有田,没有谷。红军来了我分到了田,分到了谷,还找老婆。得到了共产党、红军的好处,所以我会自动去。去当红军,家里的田有代耕队代耕,又有其他优待,也就没有什么家庭顾虑。”(宁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编:《黄陂革命史资料汇编》,1978年版,第236页。)苏区老干部廖盛章回忆黄陂区的扩红情形说:“那时提出‘扩大铁的红军一百万’,各种革命组织都召开会议宣传动员,也开了群众大会,群众互相鼓励。大家都做思想工作,父母动员儿子、老婆宣传老公,弟弟动员哥哥,好多青年主动去。有的人在田里做稳工夫(即:做着田活,引者注)就走了。……从二八年到三四年冬先先后后,我们黄陂地区十五岁到四十五岁的差不多都去当红军了,地富子弟也可以去,家里只剩下妇女小孩自力更生。”(《宁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黄陂革命史资料汇编》,转引自张宏卿、肖文燕《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诚如毛泽东所说:“动员方法之正确,苏维埃优待红军法令之彻底执行,是迅速完成动员计划的关键。废弃一切强迫命令,实施充分的宣传说服,制裁破坏扩大红军以及领导开小差的阶级异己分子,是动员方法的重要节目。提高红军战士的社会地位到最光荣的标准,给予红军战士一切可能与必要的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待遇,分配外籍红军战士以土地,而发动群众代替他们耕种,为每一红军战士的家属很好地耕种土地,实行消费合作社对于红军家属百分之五的廉价,实行为红军家属开办供给日用必需品的专门商店,实行在国家企业与合作社的盈利中抽出百分之十供给红军家属,号召群众为红军家属的疾病困难募捐接济,号召群众对于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慰劳。所有一切关于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法令与办法,实际与彻底的执行,是保证红军踊跃地上前线去及巩固其在前线上的战斗决心的必要与重要的步骤。”(毛泽东《武装民众与建设红军》1934年1月)
强制措施是后盾:以扩红法令为基础,把所有人武装起来
为了扩大红军,苏区不仅仅只有吸引农民当兵的优待措施,从1931年12月开始便有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将苏区的男女青壮年都武装起来,成立赤卫队,作为扩红的基本兵员。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提出建立农民武装,在新开辟的苏区“数天之内分完田地,组织苏维埃,建立起‘赤卫队网’(所有十六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男女壮丁一概编入)”(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P159)日苏区政府发布《中央执委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明确要求:
“(一)目前虽是自愿兵役,但应立即开始宣传义务军役以准备将来的转变,并使广大工农群众认识当红军不仅是义务,而且是工农阶级的特有权利,一切剥削者这种权利都被剥夺了。(二)赤卫军少先队……属于积蓄兵力场所。(三)以十八岁到四十岁的工农劳动群众男女都应加入赤卫军(加入少先队者可不加入),在目前是用宣传方法使有选举权的自愿加入,但在这一工作中要能使满十八岁到四十岁之工农群众全体加入,以建立将来实行义务兵役的基础。(四)赤卫军编制以一县成立一军。(六)赤卫军每区成立模范营,每县成立一模范团,以统一指挥……随时集中配合红军行动。(十二)扩大红军的工作应当以选民大会、工会、贫农团、反帝、互济、拥苏等群众团体来发动群众去当红军,特别是赤卫军和少先队更为动员取材的主要场所,因此在经常训练赤卫军时应可在政治上注意鼓动群众当红军,以及鼓动最积极的队员去当红军(但妇女不充当正式红军,担看护等工作)。”(《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日)
这就使参加红军成了苏区青壮年男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保证在红军需要的时候迅速为其输送合格的兵源。
对不愿参军者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干扰或刺激
对于不积极参军的翻身农民,或者在军队不积极表现“开小差”者,苏区政府采取了各种方式刺激他,使其在民众中颜面扫地,甚至在家里也无法立足。
比如对待军队中的开小差者,“在群众中发动反开小差运动,使群众认为‘开小差是对革命怠工’‘开小差是帮助敌人’,引起群众对于开小差的愤怒和鄙视,以至受到群众的处罚(如公布名字,拒绝参加一切体组织等等)使开小差的不能在家‘优游自得’不以为耻。”(《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扩大红军问题训令》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日)或者“应发动团员和青年群众,宣传他归队,与他讨论和解决一切困难问题。他若不愿归队,应发动儿童妇女群众耻笑他,促进他的觉悟和勇气,使他归队。”(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扩大红军工作的决定》)
而对于不愿参军的青年人,则动员其妻子劝说,甚至以离婚相要挟,比如汀东长宁区彭坊乡的江银子,宣传丈夫当红军,“她的丈夫不去,她就到乡苏要求同她丈夫离婚,后来她的丈夫就自动报名当红军了”。瑞金也有这样的例子,“桃黄区有一个妇女要他老公去当红军,他不,就向他离婚。”(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P172)
毛泽东在1934年对苏区征兵的措施曾有过非常恰当的概括:“以充分的政治鼓动去代替强迫方法;以残酷的阶级斗争与苏维埃在这一方面的法令,去对付破坏扩大红军与领导开小差的阶级异己分子与不良分子;以充分执行苏维埃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一切法令与办法,去提高红军战士的社会地位,去增加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精神上的安慰,去解决红军战士及其家属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是扩大红军的重要方法。还要指出,为红军家属耕种土地以及日用必需品的供给,是优待工作的重要部分。一切对于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怠工消极与阳奉阴违的分子,应该受到苏维埃法律的裁判。” (毛泽东《武装民众与建设红军》(一九三四年一月))正是这种种措施,才保证了中央苏区初期红军队伍的飞速扩大,兵员也相对充足。
1933年后苏区兵员枯竭,强制性手段随之出现
从1933年开始,随着国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红军兵力损耗严重,仅靠上述“自愿”参军远远不能满足红军与国军作战的要求。同时由于对红军优待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翻身农民参军的热情不断下降。于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红军逐渐开始强迫老百姓当兵。
红军反“围剿”严重损耗兵力,征兵过多导致苏区兵源枯竭
据初步统计:第一次反“围剿”红军至少损失10000人,第二次反“围剿”约损失10000人,第三次反“围剿”损失约9800人,第四次反“围剿”损失约12000人,第五次反“围剿”损失至少30000人。(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巨大的兵力损耗迫使苏区不断征兵。当时红军在苏区到底招收了多少士兵呢?据王连花考察,从1931年12月开始到1934年底,苏区“扩红”的具体数字如下表所示:
图片来源: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
可以看到,从1932年春开始至1934年底,中央苏区掀起过三次大规模的“扩红”浪潮,共“扩红”27万人。而当时苏区总人口仅250万人左右,经过累年军队输送后,几乎把能当兵作战的青壮年都聚集到了红军中。
正如闽西革命领导人之一张鼎丞说:“拿上杭才溪乡来说吧,共有2000余人口,在一次又一次的扩军运动后,只剩下壮丁7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军,这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张鼎丞《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第63页)据毛泽东1933年底的调查:兴国长冈乡全部青壮年男子(16岁至45岁)407人,其中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320人,占79%;上杭才溪乡全部青壮年男子1319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1018人,占77%。(《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长汀河田中坊乡扩大红军更是达到了全部青壮年的100%。(《长汀红旗》第3辑,第154页)而留在后方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由于过度动员和苏区环境的恶化,当时一些女子甚至宁愿嫁给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愿嫁给壮丁男子,理由是如嫁壮年,要当红军,夫妻不能团聚。(张宏卿、肖文燕《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苏区财力物力枯竭,红军优待政策很难执行
从1932年开始,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苏区的财力物力就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已经制定好的红军优待政策根本无法保证实施。
首先,由于青壮年基本都被征发参军,后方劳动力异常缺乏,红军家属的土地常被迫弃耕。万泰县的刘士进“两个儿子都当红军,分到的六十二担田,前年已荒了十担,今年又荒了六担……现在有好久没有米吃”。汀州红军家属由于田地荒芜,1934年夏收前缺粮者达到1575人。还有长汀河田区“红军家属有因得不到帮助与优待而做了叫花子”。(黄道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近代史研究》2003年05期)
据邓颖超记录,她在参加扩红会议想发动党员当红军时,出现了以下场景:“征求党员自动当红军,首先由参加人(中局及县委)发言解释鼓动,继由出席党员大会红军学校党员发言鼓动与欢迎。第一次鼓动发言后,回答是静默沉闷,继之二次鼓励,依然是静默沉闷,三次四次,经过半个小时的鼓动工作,终无一人来报名当红军!最后即提出不当红军的原因的问题来讨论,很久很久,才在百卅余人中,涌出一句‘因为没有执行优待红军十八条’一句回音来。此外就再无他语了”。(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P329)可见无论宣传鼓动的再好,若不见实际的好处,没有人有上前线的愿望。
瑞金有红军战士回家后看见红军家属困境,“竟有出眼泪的,同时后方同志看见也就不想去当红军了”。(《黄沙区的严重现象》,《红色中华》第143期,日)
苏区群众不愿当兵,开始大规模逃跑甚至自残
战争伤亡不断,人们的参战激情也随之下降,从1933年开始,苏区群众开始躲避当兵或当逃兵。
据1933年江西苏区政府的通令反映:“江西全省动员到前方配合红军作战的赤卫军模范营、模范少队在几天内开小差已达全数的四分之三,剩下的不过四分之一,所逃跑的不仅是队员,尤其是主要的领导干部也同样逃跑,如胜利、博生之送去一团十二个连,而逃跑了十一个团营连长,带去少队拐公家伙食逃跑。永丰的营长政委也跑了,兴国的连长跑了几个,特别是那些司务长拐带公家的伙食大批的逃跑。”(《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年)》第107页)
1934年“(于都)大部分模范赤少队逃跑上山,罗凹区十分之八队员逃跑上山,罗江区有300余人逃跑,梓山、新陂、段屋区亦发生大部分逃跑,有的集中一百人或二百人在山上,有的躲在亲朋家中”,“(新陂区密坑乡)精壮男子完全跑光了”(《于都发生大批队员逃跑》,《青年实话》第111期,日)
而据李一氓回忆:“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很多都陆续地跑出苏区,到国民党区投靠亲友。有时搞到一点什么东西,也偷着回来一两次接济家里。因为他在家里实在是难以活下去。……这种逃跑现象各县都有,特别是那些偏僻的山区里面,跑起来人不知鬼不觉。”(《李一氓回忆录》第156页)而且逃跑的规模越来越大,“十余天来,各区群众向白区逃跑现象日益发展,从一乡一区蔓延到很多区乡,从数十一批增加到几百以至成千人一路出去,从夜晚‘偷走’变而为明刀明枪的打出去,杀放哨的,甚至捆了政府秘书走。”(《关于资城事变问题省委对资溪县委的指示信》,石叟档案5/0247)
而不愿出逃的人则装病甚至自残自杀以逃避兵役,“有一个农民,怕当红军,故意将自己的生殖器弄坏,或者干脆投塘跳河自伤自杀了。”(参见日《红色中华》第236期,第6版,转引自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
对于苏区群众从积极参军到逃跑甚至自残的这种转变,曾经在兴国负责扩红的刘守仁回忆说:“扩红初期人们自愿报名参军,然后是要动员报名参军,最后被强制报名参军;而有的人则躲起来或干脆跑到外地去,甚至跳河自杀,有的人被扩进了红军,半途上又跑掉了,即使捉住枪毙,也仍有人开小差。”(刘守仁《兴国“扩红”》,《党史纵横》2006年第6期)
兵源严重不足,红军开始强制老百姓当兵
兵员枯竭加上群众不断逃跑,扩大红军越来越艰难,甚至“一般党团员对扩大红军工作是很消沉的,自己也怕当红军。”(刘少奇《反对扩大红军突击运动中的机会主义的动摇》,(苏区中央局)《斗争》第41期,日)。从1932年开始,扩红的任务基本很难达到要求,而苏区政府并不认为这是征兵过多的后果,而是将其视为扩红干部的“机会主义消极”,比如1933年12月突击扩红月仅完成了要求的40%,比前几个月的情况好一些,苏区中央下发文件称这是因为“在动员问题周围开展了具体的反机会主义的斗争,在残酷的队级斗争中从苏维埃机关内与党内,洗刷了一部分机会主义者,官僚主义者与阶级异己分子”,同时明确认为“突击月计划不能完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对机会主义动摇与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的斗争,没有普遍的深入。”
基于这样的认识,尽管国军“围剿”使苏区不断被压缩,而中央则仍旧要求大力扩充主力红军。因此,采用斗争手段扩红开始大规模上演,各地突击扩红运动中强迫命令屡屡发生。
比如胜利县“硬要全体干部去当红军,结果‘你不去我也不去’,以至走到‘连干部都上山躲避逃跑甚至个别的自尽的严重现象’”。(富春《把扩大红军的突击到群众中去》,日)有些地方扩大红军的办法是“召集群众大会,把前后门关起,一个简单的号召以后,就要到会的一致报名加入,公开宣告,有一个不报名即不散会(反正大门关上了,群众要跑也跑不了)”有的地方“不去当红军的就封他的房子(瑞金云集区有个乡苏封了不当红军的十人家)”。(潘汉年:《工人师少共国际师的动员总结》,日)
在瑞金,要么是封不当红军的人的屋子,要么是以乡为单位张榜公布应征名单,名单一公布,谁也跑不掉,互相监督,上了榜而不报名的,乡政府就在其门上挂“耻辱牌”。(潘汉年:《工人师少共国际师的动员总结与今后四个月的动员计划》)。这就造成了“群众大批逃跑,甚至武装反水去充当团匪,或逃到白区去。瑞金河东区和长胜区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总动员武装部副部长金维映同志谈扩红动员不能迅速开展的基本原因》,《红色中华》第234期,日)
在宁化,“城市少共市委组织科到群众家去宣传当红军,如发现家里动员对象不在家时,便认为是逃跑了,是‘反革命’了,于是甚至把其家属捉起来。石碧区个别乡召开扩红动员大会时,群众进入会场后,即把门关上,开会动员后让群众‘报名’,不肯报名的人,便不准他离开会场。方田区军事部长把不去当红军的群众,派人用梭标解到区苏去。”(《宁化落后的原因在哪里?》,《红色中华》第238期,日)
同时,为了不影响群众参军的士气,苏区政府开始对信件、舆论进行控制审查。“苏维埃有权检查和取消防(妨)害扩大红军的信件”,“督促红军家属写鼓励红军的信”,鼓舞其斗志,禁止有打击士兵信心,动摇士兵意志的内容出现。士兵也不能利用信件散布军队的负面消息,如军队的艰苦生活,战事的失利情况等。(《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P571)
强制扩红甚至酿成了暴动,比如瑞金白鹭乡“二十余名模范队员举行反动暴动,捆去区委人员三个,杀伤一个”(黄道炫《逃跑与回流:苏区群众对中共施政方针的回应》)
尽管如此,日中共中央又下发通知,要求在“五六七三个月扩大红军五万的计划,红五月必须在指定的县区完成二万七千新战士,这是最低限度的计划。”同时以极其严厉的口气说:“扩大红军是残酷的阶级斗争,十天的突击又再一次的证实了。敌人进攻更加紧张,反革命活动也更加厉害,在这次突击中,他们……不仅隐藏在机关中进行破坏,他们还埋伏在赤少队组织中窃占领导的地位,阻挠整批的动员,组织整批的开小差。他们的更新的方式就是极力破坏优待红军家属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提高阶级警觉性来对付各种各式的,埋伏的或公开的反革命分子。”(《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党团和动员机关的信――为三个月超过五万新的红军而斗争!》日)
这样的通知根本没有给苏区群众和基层扩红干部留下任何余地,除了继续强制扩红,没有其他路可走。
过度征兵导致兵员素质下降,最终也使苏区丧失
扩红指标的高压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向红军输送了大量滥竽充数的士兵,许多地方不关心士兵质量,把许多老弱残废拉来凑数。如长胜黄石区在230个新士兵中,有64个是老弱病残;会昌县送到补充团的300人当中,有84人被淘汰;福建省在已集中的1000多名新战士中,只有670人合格;特别是兆征县,40个人当中只留下了7人。(《红色中华》第233期第1版,日)
开小差的士兵也越来越多,据1933年11月的统计:“一军团补充区域到十一月十五日集中到区的是一六六三人,到补充师的只有七二八人,路上跑了九三五人。这儿还没有计算在乡村报了名根本未集中以及从乡到区逃跑的人数。大概算起来我们只集中了报名人数中的十分之三、四”(王稼蔷《为扩大红军二万五千人而斗争》,《斗争》第37期,日。)“长汀模范团因为是被欺骗加入工人师,到瑞金集中时只剩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开小差走了。”(潘汉年:《工人师少共国际师的动员总结》,《斗争》第24期,日)“西江庄埠五一报名一O四名,逃到白区去三十余名。”(《争取决战面前扩红突击的胜利》,苏区中央局《斗争》第60期,日)
即便聚集到部队的士兵,也因为素质差,缺乏训练,常畏缩不前。这种状况可以从蒋介石1934年对部下的发言中看出来:“现在匪军的精神与从前完全不同,据投诚的土匪说:他们监视军队的政委,也不比从前那样认真了!从前匪内一般政委,的确自己能够上前督率,自己能够身先士卒,不怕死。但是这一般政委,到现在大半都打死了,而新来的一般政委,精神和能力都不够,稍微遇到一点危难的时候,他自己就恐慌的了不得”。(蒋介石《主动的精义与方法》,《庐山训练集》,第198页)
最终,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由于作战人员素质不断变差,由于苏区政府的强制征兵导致其丧失了老百姓的支持,再加上国军的大力围剿,红军不得不放弃苏区,开始长征。
1、 中央苏区开创初期红军依靠“打土豪、分田地”和各种优待政策,的确获得了苏区民众的高度支持,也激发了他们的参军热情,兵员的素质和战斗意志也很高。
2、苏区后期,由于常年累月的征发兵役,以及战争不断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苏区兵员短缺,红军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不得不采用各种强制征兵手段,但最终仍不免丧失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
国民党也有敌后游击战
一对被历史遗忘了的母子
中条山会战八百国军跳黄河
这其实只是个谣言
河南老百姓没帮日军打国军
国共两党相继放弃对日索赔原因何在
您如何看待苏区后期的强制征兵
无奈之举可以理解
虽属无奈仍不应该
将您的投票发到微博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期责编:
联系方式:邮箱:(来信时#改为@)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为参军 谓亲朋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