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佛教破狱灵章歌曲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人死后,佛教徒做的一种法事;也指囚犯逃离监狱。
【】:破【注音】:pò yù
【释义】:1.打开,拯救。徒做的一种法事。2.谓囚犯越狱脱逃。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佛门破狱科
下载积分:750
内容提示:【精品】佛门破狱科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24|
上传日期: 05:30: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佛门破狱科
官方公共微信《宗教不宜混滥论》讲记(一)
  编者按: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造《宗教不宜混滥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著,包括其中原注的文字,共3557字,可谓字字珠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长期从事中国佛学院的教学工作。对于此论,长老从1984年起即开始为中国佛学院学僧进行讲解,先后讲解过六遍。长老讲解既保持了信仰的虔诚,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条分缕析,考证严密,深入浅出,而内涵深刻,读者从中可以正确了解佛教的历史、佛教名相的精义和修行佛法乃至于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当代一篇不可多得的释论范本。&讲记&全文九万多字,本刊拟从本期开始连载,以飨读者。
  引 言
  近代印光法师的著作,教内外都很重视,其中有一篇论文《宗教不宜混滥论》最重要。
  印光法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并非徒然。我们知道,凡被尊为祖者,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佛教中各宗派都是一样,要以心印心,以心传心,这是先决条件:大彻大悟,悟佛心灯,传佛心印,名之曰祖。印光法师通过他的修行,已经大彻大悟,但他从不显露,从不标榜自己是开悟的人。
  印光法师是陕西人。俗家姓赵,儒家门第,从小读书,对于孔孟的书已经学得很精透了。因缘成熟,善根发现,就信仰佛教了。信仰佛教就发心出家,21岁拜师剃度,受具足戒。后来因&六月六&晒经,发现宋王日休居士的《龙舒净土文》,一见之下,觉得契理契机,由此笃信净土。在北京住过龙泉寺、红螺寺。在龙泉寺当过行堂(伺候众僧吃饭的差事),也当过典座(俗谓食堂管理员)。后来到红螺寺,红螺寺在怀柔县,是净土宗第十二祖、清嘉庆年间彻悟禅师的道场。
  时有普陀山化闻和尚来到京城奉请大藏经,需要人帮忙。大家推举印光法师。化闻和尚把藏经请回普陀山,印光法师也随着护送到了普陀山。住法雨寺闭关,现在闭关纪念堂还在。总起来说,印光法师从20来岁出家,笃信净土法门以后,一直到法雨寺藏经楼闭关,30年间,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一句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印光法师做到了。这个时候大约是辛亥革命,民国开国前后;这个时候, 印光法师道业成就了。我们从他的历史,从他的《文钞》,详细地研究,可以决定得出这个结论来。这个时候,他的年龄大概是52、53岁。
  印光法师是1861年生,1940年圆寂,寿80岁。
  现在给大家介绍的论文,就是那个时候写的。他自己大事已办,悲天悯人,不忍坐视佛教界的问题存在下去,于是写了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用&常惭&的笔名,发表在上海的《佛学丛报》上。
  关于写作这篇论文的动机,印光法师在论文标题下面说:&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这就是针对当时的弊态而有的放矢的。这种弊态便是将宗与教互相混滥,以假乱真,瞎却人天正眼,葬送法身慧命。
  这篇论文不长,共3,557字,还是连注合计的。可是,绝非等同于一般文章,每多闲言碎语。印光法师的这篇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节节相扣,句句互应,并无一字一句多余之处。这篇论文高揭义理,皎明如拨云见日;指陈利害,剀切胜剖腑呈心。我们应当把这篇文字看作是佛祖的纶音,因为这绝非凡庸者所能吐露;这的确是明心见谛者的语言,绝非分别情识者所堪匹拟的。
  我们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印光法师在论文中提出来的问题,这是事关住持法道、化导众生的重大问题,的实为人天眼目、正法眼藏之所系!因此,这篇论文非常重要!
  在讲解这篇论文之前,依天台教家芳轨,用五重玄义的方法,先为说明,俾便大家对本论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五重玄义即:释题、显体、明宗、论用、判教。在这里须注意,五重玄义第三&明宗&的宗,与本论&宗教不宜混滥&的宗,又有所不同。五重玄义的明宗,是说明该经或论的&宗趣&的,这个宗趣是趣归所显之体的途径。这在论文中,印光法师已有注明。
  五重玄义第一&释题&。《宗教不宜混滥论》论文收在《印光法师文钞》原版正编第二册第九页至第十二页(双面为一页)。所有佛经和论文标题皆依人、法、喻三种成份结构,本论题名是以单法为题。首先须解释一下题名当中的宗和教这两字的含意。当然,这是论文的核心重点,在论文中已经有详尽的说明。在这里,由于是最初接触论文标题中的这两个字,只是对于还不熟悉佛法常识的人提示一下。这里所说的宗教,不是一般社会科学所说的&宗教&一词。这里所说的教,是指佛的教法,是要你明心见性的种种方便教法。明心见性的宗与使你明心见性的教法,这两者不可以混为一谈。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趣向目的的手段。譬如一个流浪的人,要想归还自己的家,正在路上走着,还没有到家,便不可以说自己已经到家了。如果这样,将半路作家,那他就可能永远也回不了家。家譬如宗,路途譬如教法,两者目的是一,然而,两者却不是一码事。绝不可以将路混同为家,或者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装扮成到家的样子,自欺欺人。所以,宗与教,绝不可相互混滥。以上,略释题名。
  其次&显体&。本论是建立在大乘佛法、无上一乘的基础之上的,以真如实相为体,是不言而喻的。真如实相,即你我现前一念不可思议的心性。这介尔一念的心性,不落时空,不拘方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诸佛悟之,成就无上大菩提道;众生迷之,轮转无尽六道生死。佛法东传,为办此事;达摩西来,也只为此。印光法师此论,高树正法幢,昭明如日月。吾人何幸,得觏此论,岂可不倾心投靠、拌命皈依!
  第三&明宗&,本论的宗趣是教人摆正宗与教的关系,切诫理事颟顸。宗如目,教如足;宗教相成,以趣正觉。依宗明心见性,顿开正眼;仍须依教修持,断除烦惑。前者为理,后者为事。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是乃万圣必由之路。切不可执理废事,陷于邪外。论中不厌其繁,多举古德芳躅典型,这是铁的论证。
  第四&论用&。本论谆谆教人参须真参,悟要实悟。开显如来正知正见,步随西天东土诸大祖师之班。生信发愿,效法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以华藏为境,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即生了办,上品往生,顿证法身,圆成佛果。如论文云:&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祖师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也。&这实为画龙点睛的心要之笔。如永明禅师拣别禅与净土的《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冠于群经的《华严经》归结在此,也就是一大藏教的如来教法归结在此。所以,真参实悟,传佛心印,求生净土,得不退转,实为本论莫大的妙用。
  第五&辨析教相&。本论所宣说的是如来的圆顿究竟的教法,是三世诸佛的心要之法,是一切众生转凡成圣的指路明灯。若论教相,似当属于由方等陶冶而至般若时分。
  如上,五重玄义,若详论,则太费时间。所以,在这里,至为简略地作一说明。下面解释正文。欲解此文,仍须依照西竺亲光论师和东土的道安法师传留下来的芳轨,将一部经或论的文字,分为三分,进行科判,便于讲解和理解。三分便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古德讲解经论的这种分判是顺理成章的,并无勉强,完全是依顺着经论文字结构的行文次第,很自然。无论古人或今人所发表的文章,但要表述完整,大致皆然。至于传印对印光法师这篇论文的分科,限于个人能力,是否合适,则不敢说。为了大家便于理解,仅供参考罢了。
  《宗教不宜混滥论》科判第一、序分
  由论文开头至&衲僧本分,何曾梦见?&权判为一论的序分。序分又分为三科,各科子目列示如下:
  第一、序分
  一、总示宗教名义
  (一)宗教不二,因人故名
  (二)因执教昧宗,故达摩直指
  (三)宗目教足,相需相成
  (四)以例证明,宗教一贯
  二、详明机锋转语
  (一)机锋转语的由来
  (二)机锋转语的应用
  (三)机锋转语的作用(功能)
  三、揭露今时弊态
  (一)缺乏基础
  (二)为撑门庭
  (三)不起疑情
  (四)己意卜度
  (五)宗教互滥
  (六)结陈恶果
  以下,且按分科,先列正文,后加略释。
  一、总示宗教名义
  (一)宗教不二,因人故名
  【论文】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原注: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
  【讲记】 如来,是一切诸佛的十种通号之一。通称于诸佛的十种功德称号,如同我们每天做晚课念《礼佛大忏悔文》开头时便念的那样。&如来&这一功德称号,叫作&仿同先德号&。我们都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要说这&如来&一名,便是包含了这法、报、化三身的含义的。
  如《金刚经》中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如《楞严经》说:&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了无所得。&这是从法身佛的角度来说&如来&这一名号的。
  如《转法轮经》中说:&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明极即如来&。这是从报身佛来说明&如来&名称的。
  《成实论》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楞严经》说:&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这是从应身佛来解释&如来&这一德号的。
  或曰&如&,即是理,&来&,即是事,事理不二,境智圆融,故名如来。或曰从体起用,是&如来&义;&如&,即是体,&来&,即是用;如即法身,来即应化。
  又,这&如来&的体性功德,你我大家乃至一切含生,其实皆同时具足,而无有欠少。是即:&随缘不变&,曰如;&不变随缘&,曰来。你我终日行事,语默动静,其实,无不都是&如来&体性功德的作用,这就是一切众生被埋没在五阴窟宅之中的所谓&在缠的法身如来&。如何才能出缠?佛陀应世,达摩西来,不过是为了解决你我的这个问题而已!
  在这里,如来即是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诞生,公元前486年入灭,寿80岁。故乡在今尼泊尔境内,古名迦毗罗卫国,诞生地在蓝毗尼园,亦在尼泊尔境内。佛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佛为太子,名悉达多。若据《梵网经》所记&七岁出家,三十成道&,便是出家修行经过7年,30岁时成佛。从此开始直至入灭,49年间,便是&如来说经&的过程。
  对于释迦如来垂化说经,一代时教,诸宗各家均有周到的判释,皆各有千秋。若依通常较多引用的天台宗家,则判释为&五时八教&,昭如日月,罄无不尽。所谓五时,便是将如来四十九年间的谈经说法,依其主要侧重的内容,划分为五个时期。是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时。如通常有的说法是:&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共七年,华严最初三七日。&然而,须知这并不是决定的说法,这只能大概地说明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过程,叫作&别五时&。因众生根机千差万别,佛则千机并育,对机施教,毫无差失,在五时的任何一时,遇不同根机众生,皆对机地为说五时中任何一时内容的教法,以度脱之。这叫作&通五时&,不可不知。所谓&八教&又有&化法&和&化仪&的分别。顿、渐、秘密、不定,是为化仪四教;藏、通、别、圆,是为化法四教。
  关于总结记述&五时八教&的典籍,有五代时高丽谛观大师著《天台四教仪》一卷和明末q益大师著《教观纲宗》一卷,读者若须者,可以自往检阅之,在这里,就不能详说了。
  如《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说: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便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诸祖造论,亦是为了辅助发明&如来说经&。诸祖,即西天(印度)东土(中国)历代祖师。悟佛心灯,解行相应,传佛心印,名之曰祖。自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百万人天,悉皆罔措,不知所以,世尊对摩诃迦叶尊者说: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于今付嘱与汝。是为初祖。代代相承,递传诸佛心印,是为圆顿法门、大乘教法的&即心即佛&的心要之法。
  诸祖助佛宣扬,为发明诸佛之心要,利益众生,所以著述论典,阐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心要法门,其实质,也就是&佛的知见&。所以,如来说经,和&诸祖造论&,其目的都是一样的。
  形诸语言文字,即是教;离诸语言文字,即是宗。以语言文字之教为方便,指示离语言文字之宗的究竟。因此,&宗教二门,原是一法&。譬如游子流浪异乡,经论(教)为之指示还归故乡(宗)的路途,沿路还家,大事了办。路之与家,&从无可分,亦无可合&。
  游子沿路还家之际,因其人人的能力有差别,到家的时限是不会一样的;有的人力量强,会快一些,有的人因力弱,就慢一些,总是随机得益的。具有大智慧的上根人,一闻便了,即功夫到家。喻如乘飞机者,并不经过地面路程,直截了当,&顿了自心,圆修道品&,便到家了&&凡譬喻,也只能取其少分相似的意思而已。中下根机的人归家时,喻如乘车或徒步跋涉,沿地面路途行走,只要不半路停顿,也终必会有到家的一天;如是&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前者名之曰&宗&,后者名之曰&教&,完全是根据不同根机的人而&随益立名&的。
  解惑除缚、见性明心,这在佛陀的当时以及达摩祖师西来之前,但唯一味&圆顿教&而已,并无许多隆
  道品,即是由凡达圣之道,循序进修的诸种品类之法,即通常所谓三十七道品法。其名目为: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1]
  (二)执教昧宗,达磨直指
  【论文】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以故达磨大师特地而来,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
  【讲记】佛法由印度传来汉地,大约是公元纪年前后。据《魏略&西戎传》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域大月氏国使者伊存来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元寿元年为公元前二年。
  一般认为,汉地更早的时候就应该有佛法了。因为,在西汉前期,汉武帝(刘彻)时就已经构通了西域,见于正史有《魏书&释老志》引《史记&大宛传》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夏(今土耳其),元朔二年(公元前126年)还归汉朝,述说与大夏相邻的国家,有身毒(印度)国,一名天竺;并说&始闻有浮屠(佛陀一名的音译异写)之教&。
  当时,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商人们的贸易往来,已经频繁起来。不仅有许多带有&蕃&字名称的蔬果草木、珍禽异兽、宝玩器皿和种种稀奇什物传进我国汉地,其无形的精神文明、宗教文化也同时随之传来,这应当是很自然的事情。
  人为万物之灵,作为地球上的主宰者,相互之间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实际上,佛法传入我国汉地,还要比西汉时代早得多。
  隋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卷一和宋志磐所撰的《佛祖统纪》卷三十四,皆记述:秦始皇(嬴政)时,有来自西域的沙门释利防等18人,向秦始皇进呈佛陀的经典。当时,由于语言、文字都不通,也没有能够翻译的人。这18人的状貌碧眼螺发很特别,举动行为和礼节,皆不同于此方。秦始皇其人,疑心忒重,深恐对他的统治造成危害,于是,把他们先关起来再说。秦始皇刑罚严酷,牢狱当然是十分牢固的。可是,就在当天夜里,有&丈六金神破其狱门而出之&。秦始皇&大惊,稽首称谢,给与厚礼,遣送出境&。《佛祖统纪》更明确记载此事为秦始皇(嬴政)四年,是即公元前243年。
  如果把这件事情,与印度的有关历史来对照勘查,也可以发现同这相对应的历史事情。
  我国的战国时代,适当印度的孔雀(冒利亚)王朝时期。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是著名的阿育王,其文韬武略,大概仿佛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其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略早47年左右。阿育王笃信佛教,以佛教的&正法&理念治理国家,宣扬佛法,广行仁慈;这一点,秦始皇便无法望其项背了。
  印度的历史(见于阿育王时留下来的摩崖石刻文字第十三章)传述,阿育王在即位(据考为公元前268年)后的第11年(公元前257年)时,曾经派遣由佛教的高僧大德(这些人应是已经证得了圣果的,如阿罗汉等)组成的使团,名&正法大官&,到印度本土以外的诸方国家(例如地中海周边的五个国家)去传播佛法。
  当时,正是印度佛教因地域、气候、风俗习惯等关系,逐渐地导致僧团对戒律、教理等理解和行持不一致,开始分成许多部派。谓以上座、大众两大部派为根本,属于大众一系的部派有9个,属于上座一系的部派有11个;本末共计20个部派。或云不止20个部派,还有更多。阿育王是一位热心护持佛教的名王,他把主张不同的大德,随顺因缘,遣往诸方,弘扬法化。
  创始于印度的佛教,开始走向国际,便是在这时。
  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记述,当时,阿育王为了振兴佛法,以非常隆重的礼节,往阿休河山中迎请大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到首都华氏城(今名巴图那),以帝须长老为首,共派遣18位大德往十处地方建立法幢,开拓佛教的传布疆域。此中有&摩诃勒弃多&长老(当然,他率领有许多僧徒)被派遣到&臾那&世界,据考查,是即阿富汗以西的巴克特利亚(大夏国)地方;还有一位&昙无德&长老(法藏部的祖师,《四分律藏》的编辑者)偕其弟子被派遣到&阿波兰多迦&地方,是即位于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还有一位&末阐地&长老率弟子被派遣到犍陀罗、Y宾国地方,是即西北印度、克什米尔一带地区。这三位大德弘法的地区,都同我国西域接壤,都有可能来到中原汉地。其历史的时间,也正同前面说过的《历代三宝记》和《佛祖统纪》记述秦始皇会见沙门释利防等18贤者的历史时间相一致,是即公元前三世纪时,更具体一点说,便是由公元前258年到公元前243年,约15年间。由西域到中国汉地,千山万水。15年的时间,也并非完全是旅途上的时间,还应当包括了随处随缘停留弘法的时间。不过,因秦始皇不肯接受佛教,因缘没有成熟,佛法没有传开。这释利防等18位大德,破狱而出,当属圣人,则无疑。
  然而,还有比这更早的记载,也不可不知!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宋太宗(第二代皇帝名赵炅jiǒng)组织宰相以下朝廷大臣共12人,用了两年的时间,编成了一部大部头的书,共五百卷,名曰《太平广记》。这部书包罗万象,是朝廷规定的当世文人必读之书。由于是官方的编纂,书中引用了上自古代下至宋初的历史典籍,有四百七十余种之多。应该承认,这是具有着一定的信凭性的文献。《太平广记》第284卷,引用《王子年拾遗记》一书,记述题为《天毒道人》的事情。其文云:
  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国来朝。(沐胥)则申毒之一名也。有道术人名尸罗,问其年,云:百四十岁。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喜f惑之术。于其指端,出浮图十层,高三尺。乃诸天神仙,巧丽特绝,列幢盖鼓舞,绕塔而行。人皆长五六分,歌唱之音,如真人矣&&(记述神异多端,此不备记)
  考燕昭王,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七年为周赧王(延)十年,是公元前305年。沐胥,申毒,都是中国史典中对古印度的称呼。天毒,即天竺,是同音异写。道人名尸罗,梵语&尸罗&,此云&戒&,以及他的神异示现,都肯定明确地说明他是一位佛教的高僧大德。
  若以佛为公元前486年灭度,这时是佛灭度后的181年,距阿育王即位还有37年。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父亲宾头娑罗王在位28年,祖父旃陀掘多王在位24年。那么,这位尸罗道人,便是当旃陀掘多王在位第十五年时来到燕国的。路途经五年,是掘多王在位第十年时,便开始出发了。从他的表现可知,他是一位具足神通的阿罗汉。这是佛法传来中国汉地的一个例证;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仅能示现其神异的形迹,而未能开通其教理的传播。
  早在秦汉以前,佛法就已经传入中国汉地的史证,搜检起来,还有不少,不必一一详举。
  印光法师在本论文中说&及至像季,法流此土&,这是普遍的一般的说法。所谓&像季&,就是像法的时期,或像法的晚期。
  大家知道,佛法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三个时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行、证&三方面。教,即佛的教法;行,是佛弟子们依教法去修行;证,是经过修行而有成就,即证果。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不一样,所以区别为正法、像法和末法。
  具体地说,便是:有教法,有修行,有证果,是为正法;有教法,有修行,无证果,是为像法;但有教法,而无修行和证果,是为末法。这是许多经论中都有记载。如唐慈恩窥基大师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说:&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余(余即行、证),名为末法。&
  须作一点说明,参照经论的意思,所谓有无&证果&一事,并不是绝对的。其意为:正法时期修行人多数能够有所成就,即证果者多,不证者少;像法时代是修行人证果者少,不能证者多。那么,若据此意,即便是末法时代,也不可绝对地说&没有修行人&;真正修行的人,很少而已。至于证果,就更难谈得上了。
  关于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期的年限,诸经论上说的也不都一致。总括起来,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一说是: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一般倾向于后一说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这个问题同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是连系在一起的。关于佛的生卒年代,近世以来,早已经成为一门专题研究的科目了。不仅仅国内,世界各国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抱着很大的兴趣,进行长期周密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详尽的考证和研究。因为印度人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古代印度人,一向是注重出世,而淡漠现世,所以,并不太注重现世历史年代等的记录。加以,印度地处亚热带,以贝多罗树叶为纸,多用于刻写经文,不肯把精力用于其他方面。
  根据近世的考证,佛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65年诞生;公元前486年入灭。据此,由佛陀入灭之年算起,到公元14年时,为正法五百年满。这时适当我国的西汉(前汉)时代结束、王莽篡位的天凤元年。从此时开始进入像法一千年时期。
  像法时期经过50年,为公元64年,是东汉第二代皇帝汉明帝(刘庄)永平七年。《后汉记》卷十记曰:&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佛祖统纪》记此人为太史傅毅)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如果说,在西汉以前,佛法在汉地就已经有所流传,还仅仅是属于民间社会性质的&私传&的话;那么,从这时开始,中国皇帝遣使求法,这便是属于国家政府性质的&公传&了。
  当时,汉明帝派遣中郎将蔡帧⑶鼐啊⒉┦客踝竦18人出使西域,访求佛法。于大月氏国(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遇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载以白马,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还归首都洛阳。先令居住在相当于现代国家外交部接待处的鸿胪寺,后遂建白马寺以定居,是为汉地有佛寺之始;并最初翻译经典为《佛说四十二章经》等。
  &及至像季,法流此土&,这的的确确是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因缘。如长夜之得明灯,如昏衢之有火炬,如迷津之获宝筏,如病者得逢良医。此中深义,实非纸笔语言所能穷尽!
  不过,印光法师宏法利生的时代,是二十世纪的前半期。那时,除了一部分佛教历史学者,一般寺院和佛教界,都是信奉从早流传的说法: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
  此说是我国汉地特有的传说,开始于汉末魏晋。《后汉书&襄楷传》中提到此事。西晋初年,有道士名王浮者伪造《老子西升化胡经》,谓释迦佛是老子令其弟子尹喜投胎转生,引起佛道两家争论。北魏孝明帝召集道士姜斌和法师昙无最辩论是非,最法师举《周书异记》记载谓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时在老子出生之前四百三十年,道士理屈词穷,败北,徒流于马邑。从此,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遂成定说,流传下来。
  然而,《周书异记》一书,除了记载佛诞生的内容情节被引用,却没有人见到过这个书,历史学家对此书是否存在过持疑。
  现在,有些丛林,每逢朔望和礼,仍然依此佛历纪年。今年是公元2011年,是佛历3038年,这个佛历是由佛诞生当年计算的。便是佛诞于公元前1027年,入灭于公元前949年。按佛法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来汉地,便是949年加上67年,为佛灭后1016年是佛法传来。
  这时,正法的500年早已过去,像法的一千年也已经过去了516年,是即像法的后半期了;所以,这时是&像季&,即像法的季世的时期。
  (待 续)  
  【注 释】
  [1] 三十七道品法:
  1、四念住(处):①观身不净;②观受是苦;③观心无常;④观法无我。
  2、四正勤:①未生恶令不生;②已生恶令灭;③未生善令生;④已生善令增长。
  3、四如意足:①欲如意足;②念如意足;③进如意足;④慧如意足。
  4、五根:①信根;②进根;③念根;④定根;⑤慧根。
  5、五力:①信力;②进力;③念力;④定力;⑤慧力。
  6、七觉支:①念;②择法;③精进;④喜;⑤轻安;⑥禅定;⑦巍
  7、八正道:①正见;②正思维;③正语;④正业;⑤正精进;⑥正定;⑦正念;⑧正命。
作者: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来源:法音&&
  日至10日,中国佛教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湖道士破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