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民族遗产节日和文化遗产 态度的区别

/25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考情解读】1.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理解文化多样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掌握..【考情解读】1.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理解文化多样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掌握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及原则。2.了解文化交流的含义,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理解文化传媒的内涵及意义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2016年高中政治同步课堂(必修3):专题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解析版)专题相关文档专题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pptdocdocdocdocppt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部分文档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通知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10.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ppt课件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201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10.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ppt课件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86|
上传日期: 22:23:1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10.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官方公共微信/0当前文档不支持在线查看,请下载使用!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自主核对】①长期积淀②集中展示③集中表达④重要..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自主核对】①长期积淀②集中展示③集中表达④重要标志⑤人类文明的演进⑥多样性⑦个性⑧特征⑨一律平等⑩认同?尊重?内在要求?必然要求?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印刷媒体?共享?优秀?使者1.是什么(含义【名师面对面】2016届高三一轮总复习政治必修3课件第2单元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相关文档专题docdocrardocrardocdocrarrardoc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rar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民族文化遗产的失与得
2010年第1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60年代黑人文化运动高涨时期反映追寻自身文化意识和文化身份,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部作品。沃克从日常用品中挑选了几件陈旧、过时、普通的家具作为象征,指出黑人对待文化遗产的两种态度。在她看来,文化遗产的继承应该是“日常使用”而不是“挂起来欣赏”,这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中国论文网 /5/view-1273587.htm     一、爱丽丝?沃克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      艾丽丝?沃克1944年出生在美国南部左治亚州伊顿屯县(Eatonton)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是一个“农夫之女”(daughter of the ruralpeasantry)。在美国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后期,沃克的家庭虽然贫穷但却和睦而富有远见。她的家庭培养了沃克对自然界美的热爱和音乐、绘画、写作等艺术天赋。1961年沃克带着母亲留给她的三件神奇的礼物(一台打字机,一台缝纫机和一个小提箱)来到亚特兰大在斯拜尔曼大学就读,从此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中去。沃克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的文体风格也多样化,尤其是她创作的小说使她得到美国学界的认可,同时,她还被公认为70年代美国非洲妇女文学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1982年出版的《紫色》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沃克的作品都源于自己在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农村的生活经历。她谙熟黑人民族的习俗,钟爱其文化,并且将自己的创造根植于黑人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从日常琐事中发掘其独特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外婆的日用家当》正是在60年代黑人寻根热潮中创作出的。   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以黑人母女三人对外祖母留下的两床破旧不堪的百衲被的争夺而引起的戏剧冲突而展开的。母女三人对被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她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观念:大女儿迪伊(Dee)是迎合当时黑人寻根的热潮,回家向母亲索要两床百纳被,并欲将其挂起来欣赏,母亲却欲将这两床被子留给她饱经苦难的小女儿麦吉(Maggie)做嫁妆,而麦吉也愿意接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她也己掌握百衲被的缝制技艺。面对在白人文化教育中长大的强势的迪伊,母亲最后果断而大胆地将百衲被塞在了麦吉的怀里,而迪伊却空手而归。沃克由此表现了她的立场,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品不是仅仅供人观赏的无生命和使用价值的东西,只有对其不断充实,创新和发展,为我所用才能永葆生命力。在小说中,沃克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日用而不知”的日常用品唤起了人们日已淡薄的民族文化记忆。“百衲被”源自英国和非洲,是当时人们抵御寒冬的一种实际的生活必需品。而这种被子由许多女性同时缝制的过程,如专门组织的“大缝聚会(quiltingbee)”,后来就成为促进妇女间情意,成为妇女间思想交流、互相学习的重要活动,体现了黑人和印第安人民间艺术传统的“百衲被”最后跨越了种族、地域和阶级的局限从而成为美国黑人妇女凝聚力的象征。   相信每个读者都对麦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不幸的家庭曾经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而麦吉身心也因此留下了一生也无法愈合的伤疤。沃克便以此来征讨黑人奴役制度对黑人身心留下的摧残和伤害,并且这种痕迹是无法从世世代代的黑人民族文化记忆中抹去的。另外还具有象征意义的是迪伊这个名字。迪伊回家后告诉母亲她不叫“迪伊”,而叫汪杰洛?利万尼卡?克曼乔(wangero Lee-wanika Kemanjo),改名的原因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用那些压迫她的人的名字。当母亲告诉她这个名字是来自她外祖母、外婆的名字时,迪伊和她的男朋有些不耐烦了,而麦吉对这两人的反映大吃一惊,就像见到一条蛇一样惊恐不己。其实,人名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迪伊将这种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视为粪土,而母亲和麦吉却如数家珍,迪伊的改名说明她不懂得从真正意义上珍惜文化遗产,而她寻找的文化印迹只是表面现象,赶时髦而已,这也正是我们中国目前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遗产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      二、民族文化遗产及其意义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我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既是我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发生着突变。经济的突变使我们打破旧的、僵硬的经济体制,过好日子,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无所适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徘徊时期: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家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民间艺术也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都趋于西化,最重要的是从年轻一代的身上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痕迹,也有人公开怀疑宣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殊不知,中华民族的强大靠的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所铸就的这种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情感以及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      三、《外婆的日用家当》给我们的启示      艾丽丝?沃克认为,艺术创造力的潜力和美感不仅存在于富人,或是象牙塔中之人,更存在于那些没有文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在蓄奴制时代,黑人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学习绘画、雕塑等艺术的权利和自由,但黑人妇女的创造力还是通过拼缝被子、开垦花园、讲故事等日常活动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而这种创造力及由此产生的自信,对于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又是至关重要的。…她通过母女三人对几床百衲被的态度告诉我们:“迪伊的角度是理性的,唯美的;麦吉代表着感情的、个人的、实用的角度。母亲的选择代表了作者的态度,即对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是日日使用、不断更新。”但迪伊的这种表面上的“理性”和“唯美”是超乎寻常的纯粹的理性,纯粹的唯美,她认为遗产就是遗产,与现实生活难以扯上关系,我们只能将其当做艺术品来对待,如果有人声称要使用,那就是老土、落后、过时而被讥笑,这也许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而麦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正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应该持有的态度。
对于面临消失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手段,传承是目的,因此,我们更要使其走出历史的尘埃,重新走进大众的视线和生活,这样才能彰显其民族特性,而我们自己也无愧于这个民族称号。   在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问题上,大多数国民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是“精华”和“糟粕”。笔者认为“精华”和“糟粕”都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积累的一种文化遗迹和痕迹,只不过当代人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对先民的一些行为和习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看法,我们也无理由去过量担心“糟粕”会压倒“精华”,也没理由去一味地指责或躲避,如果相信进化法则,糟粕的东西会逐步得到认识,最终得以修正。因此,“糟粕”说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文化遗产来说是不可取的。《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迪伊从小接受的是白人文化教育,因此她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消极的、悲观的,她认为自家的老房子应该被烧毁,对自己严重烧伤的妹妹却无动于衷,还用白人的说教为母亲和妹妹洗脑,这一切在母亲看来都是非常危险的。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现在,有这样的人或事,不加分析地一味打倒传统文化,或毫不留情地诋毁民族文化,而对外来文化却毫不犹豫地完全接受,国人文化被抛之脑后,以前国人所谓的“洋节”,如“圣诞节”、“感恩节”和“情人节”能在中国盛行,而像“端午节”、“清明节”以及“春节”这些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土节日”不得不通过广大媒体的宣传才引起部分人的注意。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已将这些“土节日”作为全国法定的节日,不仅显示了政府的重视程度,也积极地引导国民保持这个即将失去的民族文化记忆。   迪伊对待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有两面性,一种是否定,另外一种则是赶时髦,迎合六七十年代盛行的黑人文化运动表面化这一时代潮流,并不去深层次的探究黑人文化意识的觉醒和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而只从服饰、发型、姓名等方面作一些改变,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迪伊的这种做法不仅令母亲担忧,而且也让我们沮丧。在我们身边,不时能发现很多人不惜代价收藏各种文物,却不问其历史文化价值,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值投资,卖个大价钱。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具有民族文化含义的物件得不到正常的、适当的保存和保护,最终也将化为灰烬,试想,当我们看到某电视台新闻中报导某人将一珍贵文物塞在坑洞里保存时,我们将产生怎样的无奈与叹惜?   我们提倡的做法是弘扬和传承,但是这绝非一件易事。如何使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进入国民视线,或者作为象“百衲被”这种日常用品被合理利用,需要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科学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高科技的出现使大量的民间曾经得力的物件派不上用场,因此也只能被历史的灰尘掩埋。其实我们国家各地在困难时期妇女们也都曾缝制过百衲被,可是现在有谁还在乎这种土里土气的东西呢?中央10台和7台曾经报导过有专门从事古代漆器研究的艺术家们绞尽脑汁,最终摸索出古人制作漆器的具体工序,还大量仿制,不仅远销海外,在国内也被爱好者收藏并当做日常使用品;另外也有一些学校美术系的师生将传统的瓷器做成精美的挂件廉价销售,这都是文化遗产得到传承的具体做法和实例,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才能经久不衰。   艾丽丝?沃克1973年出版的《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六七十年代黑人文化运动高涨时期的一部力作,当时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发展黑人文化与艺术以推动黑人解放。克拉拉与英格尔?琼克在《黑玫瑰》(Black Roses)中提道:“这场运动没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常会使黑人文化庸俗化,沃克以其深邃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小说的形式告诫人们可冷静地对待这次文化运动”。珍惜、理解文化遗产,而且要唯我所用,这也正是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从中获得的启发。为了加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足以证明国家的重视程度,不过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还需树立全民意识,普及民族文化是根本。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1节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1节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1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遗产大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