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八卦八卦娱乐是什么意思思

周易八卦是结绳记事的继续?
结绳记事考证
从结绳记事考察人类语言与文字的变迁摘要:语言先于文字,文字表达了语言的逻辑关系。初始的文字印证着当时语言的形态和逻辑,也跨时空的向后人昭示着社会群体关系的形态。结绳记事被认为是原始的文字,是出于其对事物的记事功能对应于今天的文字功能,有不少记载表明它的存在和在当时社会的功能。如,“上古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下),印证了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的社会功能。简单的个人之间的单个事物可以用信物为证,群体社会间或者部落间的,就应该有复杂记录方法。原始的结绳记事若仅用现在人理解的计数或“大事大结,小事小结”难以承担起 “上古结绳而治……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下)的社会责任。本文结合《易传》所叙,探索周易与结绳记事存在的某种联系,探讨结绳记事期间结绳手法表示出的先民语言特征。周易成书较早,相传伏羲氏上观天象,下察地理而成,而结绳记事则更早于周易成书,《庄子·胠箧》言:“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由此可推断,在伏羲氏等圣人生存的年代,其结绳记事与其整理周易是有重叠的,并且排序上已经到了结绳记事的晚期,属于一个文化表达技术交替的时代,也属于一个历史文化的挽救时代。本文从文字记录语言入手,结合所强调的结绳记事的社会功能,延伸到周易继承的结绳记事文化,试图推断古人类语言表达方式,尝试解释结绳记事与《周易》卦象表达方法相关的联系。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个人之见,以饕读者。1.
结绳记事的研究现状与自我认识近世以来,文字学界、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语言学界和传播学界等从不同角度对结绳记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有关结绳记事产生的历史和技术条件、作用和意义,分布地区等方面成果累累。但是对于结绳记事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被简单化了,因此,对结绳记事所能涉及人类语言的影子却没有被发掘。之所以结绳记事的功能被后人认为是如此微不足道,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存的一些少数民族或土著居民他们使用的结绳记事所呈现的传播交流功能很微弱(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另一原因则是,今天的人习惯低估古人的智慧,把“结”同“记号”混为一谈,然而,记号一般是附带场景才能让记号有特定的意义,而结绳记事已经脱离了场景,单独成为了记事的“篇章”。从文字学角度看,“结”有名词性,呈现和动词性“编织”的含义。编织包含了手法,故,结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号。“结”在结绳上体现的是一种手法,用在记事上则是包含有内容的称谓,所以结不是一个孤立的实物结。简单的结与节(结与结之间谓之节)组成了结绳记事的记录整体,“结”是后人对结绳记事的概括称谓。如果我们忽视了结的内涵,只能用今天所能目及的视觉来看待古代人的生活。现在遗存的古老文字为象形文字,那么研究结绳记事就多从象形字入手,“比如, 将绳结为状表牛; 结为状表羊; 结为状表猪。” (刘志远《关于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探讨》)但是我们忽视了文字的功能是为了取代原来口口相传的不确定因素而建立的,口口相传是人类高智慧所能承载信息量的杰出体现。现在的某些无文字的土著人仍然可以用几天时间复述他们古老的传说而无差错。但是在那些生产技术发展快的部落,随着社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就需要一个记录语言的技术来表达这一复杂传说。那么最先能被社会认同的恰恰就是能够与语言相对应的记录形式。将结绳艺术化,形象的表示自然界的事物,已经脱离了文字记录语音的基本特点,形象化不是语音的一维化推进,而是形象化对思维的解释,用各种形而上的思维描述思想,是从多角度注释思维的变化。从当前记录声音的拼音文字我们看到: “事实上,拼音文字只是延伸视觉的技术。与此对比而言,一切非拼音的文字却是艺术形态,它们保留着许多感知和谐的因素。唯有拼音文字,才具有分离和切割感官的力量,才具有蜕尽语意复杂性的力量。”(《论人的延伸》 31电视—羞怯的巨人--为什么电视时代的儿童不能向前看?--马歇尔·麦克卢汉)。这是对语音记录和形象艺术表达的理性区分。开始的象形文字并不是记录语言的,而只是某件事物情形再现,与其说其是文字不如说是绘画。而象形文字归化到语言需要从形象描述的场景提炼到与语言的统一,也就是去掉象形文字的场景化多端口入手解释多语言描述功能,使之归化为语言多语意单一语音元素组成的部分。使用汉字为本民族文字的日本、近代朝鲜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字义归化到语意,语意归化到语言的过程。因为已经采用了原汉字字义,就减少了多重场景描述原始提炼的过程。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表达本民族语言,仍然需要创造缺失的部分。文字来自于语言,可以有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没有有文字没有语言的部落。大多数动物可以没有文字,但是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一种信息流,可以是物理的(光、声音、形体变化),也可以是化学的(可排出体外挥发的化学物质)。语言是作为物种传承繁衍的基本要素。但是,能够长时间跨空间的传播复杂信息的就是人类发明的文字,他让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借鉴,可以打包的传播给隔世跨区域的后代,这一技术成就,使得人类超越其他生物的生存本能而跨越了遗传繁衍的瓶颈。今天的人们把结绳记事认为主要是计数,是因为今天的人习惯用今天观察的经验来看待古代人的生活,他们会认为,远古人的语言和今天的人一样丰富,而远古人的智慧大不如今天的人。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如果今天的人们肯放下自负的架子,就会发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体质、智商都基本上与今人无异,其基本社会关系(配偶关系、血缘关系、分工协作中产生的生产关系等)的复杂程度,也基本上类于今人”。(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以今天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活在文化落后地区的人虽然知识没有正规学校出来的人丰富,但是智商并不低,他们的后代从小接受现代教育后,一样可以胜任今天的现代生活。也就是说他们的智慧根底和我们一样,只是需要把今天生活的技术学到手。如果比较远古人也可以如此认为,虽然那个时代知识上没有丰富的积累,但是人已经具备了创造知识的智慧根底。如同一台高速CPU和高容量的存储器配置的计算机,后续需要填充的就是程序开发和程序技术更新积累的内容,幸运的是人类具备了自我开发的能力,语言和文字就是一个随着生活丰富而形成的技术开发过程。人类的社会生活较之为生活产生的技术发展的更早,更完善。因为这是任何动物生存下来的首要问题。因此,人的社会知识,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智慧形成的更早。结绳记事就是为了让这种智慧呈现在社会发展之中的技术革命。2.
结绳记事是能够用语言复述的原始记录结绳记事是原始记录人类生产和文化活动的一种方法,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结绳记事成了那个时代普遍使用的一种记载事务与思想的形式,可以说它是文字的先驱,也就是语言能够跨时空跨地域传播与表达的重复再现手段。“因此与之相应的,结绳记事也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计量工具,事实上,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远远超出今天人们的估计”(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生物种群社会化的产物,无论是动物还是动物的高级形式—人类。因此,语言本身必须具备社会认同的必要充分条件,社会化的语言是让一个种群能够生存与繁衍的必备条件。出现于语言之后的文字更是一种跨时代(同一个部落的公约)甚至跨区域(不同部落之间的契约)的社会化语言。文字的社会化功能胜于语言,如同今天分布各地的汉人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所有的语言都可归化到汉文字上。语言的记录最直接的就是语音的表达的再现。这就是如今仍然沿用的拼音字母记录的语言。“在部落文化中,经验由占主导地位的听觉生活来安排,听觉生活压制着视觉价值。听觉与低清晰度的、中性的视觉不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它是精微细腻的无所不包的。口头文化在行动的同时要做出反应”(《论人的延伸》9.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马歇尔·麦克卢汉)。语言和文字必然有相互支撑的语意联系,原始的语言文字发展到今天如此的灵活与丰富,如同今天使用的电脑高级程序能够直接表达现代思维,让机器能够理解一样,已经附带了很多解释当今语意的子程序。今天丰富的语言文化必定也是古语言文化充当着今天灵活丰富语言的“子程序”。文字记录语言,语言解释文字,在语言发展到文字记录的开始,语音记录则是最先能够被接受和传播的方法。社会活动和相处的和睦,就是语言的功能,因此让语言再现就是作为初始记录语言的结绳记事的基本功能,它必须记录人们相互之间言语和谐的关键点。既然语言是相处的媒介或者润滑剂,那么记录的语言也是一个公众的技术。任何一个群类必然有其公众语言。就如同猫鼬警戒的鸣叫,印第安人冲锋时的呼号。在语言之后的人类语言记录是人类社会扩展后的结构复杂化和社会集权管理的需要,语言记录除了事物上的,就是思想上的,然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记录的语言就是为了能够让事后群体能够再次认可记录的思想内容,因此语言记录的准确性致关重要,也就是不能在记录上产生严重分歧。也就是说,所谓的“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的记录方式,仅靠绳结大小记录大小事,而无关事件的内容,而且事件的大小量级很难有确切的界限。这种随意性将有违文字记录语言“其为誓约之事……各执以相考”(《易九家言》)的目的。随意性就意味着怀疑和思想上的混乱,社会的稳定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诸如用绳结大小和象形式的编织绳结不仅手法复杂,其一致性也难以统一。这种方式肯定得不到认可和推广。然而仅仅靠“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样解释, 有些语焉不详, 失之笼统。因为事物是复杂的, 只打大小结, 并不能表明所打之结是记的何事。或许短时间内还能想起所打之结是记的什么事, 而时间一长, 所打之结增多, 就很难记清若干大小不等的结各记的是什么事了。(刘志远《关于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探讨》)现代大部分学者是从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研究结绳记事的,力图强加于结绳技术的表意功能,纠结结绳记事缺乏广泛的如象形文字丰富的表意特性,而忽视了文字首先是记录声音的原始功能。人类具备了发声的先天性基因,而发展出能够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语言则是后天练就的技术活。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石器时代人类的语言如现在一样丰富多彩。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小看古人的智商,古人需要用简单的记录技术表达丰富的智慧与经验。古文中的精炼语句在当时也是大众语言,较之现在语言的精炼也不过是不如现在表达的词汇更丰富(比如副词介词的增加),现在的语言可以借助过去的语言表达,过去则没有现在更多可借鉴的语言。纵观今天文字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声音记录型的拼音文字;一个是形象记录型的象形文字。在有了初始的记录模型后,就会有后来的会意字,两种记录方式都产生了大量的会意字。人类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声音到记录声音的文字也会有此过程,也就是声音的记录,一定表现了声音的发展过程。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传达相互意识和传承生活技能和生活经验的一定是语言,而人类有了记录口述传承内容的想法时,也一定是从记录声音开始。到目前,“口口相传”的声音传达仍然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使用,仍然可以见到语言传播的巨大力量,它不妨碍没有文字的民族制作壁画表达发生的故事,但是壁画不是文字。人类用声音表达和传播信息,声音直接从人类发出是人类首先最可信任的部分,如同气息,是人类首先相互认同的标志,这起源于婴儿对母亲的认同。因此代表声音的标志记录,一定表示的是声音的再现,不论是今天复杂的文字记录还是远古人结绳的记录。声音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从文字记录的方法和人类近亲的交流方式可以透露出这一过程。长臂猿有一个特殊的交流方法,就是用高亢的长短不一的叫声传递信息,在其长短不一的声音中表达了不同的意思.这在其他动物也有所表现,比如警戒中的獴,就可以长短不一的叫声表明危险种类和来自的方向。那么人类是否也会用同样的声音模式表达呢?用简单声音表达作为语言的发展的开始是无疑的。而结绳记事的看似简单的方法可能向我们透露了人类语言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扩大和人类智慧的发展,活动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信息交流更为广泛和深远,为了让意识(此时还不能说是思想)能够被跨时间或者跨空间的人了解,就有了信息记录的必要,可能最原始的,就是有一个记号.如同采猎的人在树林中记录的表示地盘或者路线的符号。(这在有些民族文字中仍然有所保留,比如蒙古文字,主体就是粗的一竖,其他看过的人为了表示更多的内容,比如谁浏览过或者说谁来过或者看到过什么留下什么等,就会在此一竖中添加特别的”树枝”)。自然事物用统一的语言表述是集体活动产物,而借一种自然界的实物表达抽象思维的语言是一个绝对的技术工作。这种技术在据农耕形式的古老民族得以形成,在那些分散的游牧民族中很难有具象统一的实物,那种得到广泛认知的象形文字—特别是形成抽象的符号—就得不到普遍认可。事实上,从事物或者意识的记录来看,记录声音是最直接的方法,而用象形字记录,则需要让语音与字义统一协调,古埃及和玛雅文字的一个象形字内,代表的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段故事,这个象形字就不能很好的与语言统一起来,那个表示故事的象形字,更像一个事物的场景,需要用语言解释,这个解释并不是文字与语言的结合,而是一个场景的解说。很多象形字记录的文字之所以消亡,就是因为没有达到语言与文字的和谐统一。“事实上,拼音文字只是延伸视觉的技术。与此对比而言,一切非拼音的文字却是艺术形态,它们保留着许多感知和谐的因素。唯有拼音文字,才具有分离和切割感官的力量,才具有蜕尽语意复杂性的力量。”(31电视—羞怯的巨人--为什么电视时代的儿童不能向前看?--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谓的拼音文字,就是记录声音顺序的文字可以看出,只能代之以声音记录的文字,记录声音的文字在口口相传中容易得到认同。同样在人类智慧发达且仍处于分散状态的部落之间,用记录声音的记事方法将会得到部落间的最先认可。在树林中让其他人阅览的就是为了跨地域,那么在本部落群体中,为了让后人看到先人的智慧所产生的记录,就是跨时间.这样的跨越,超出了口口相传的能力,文字记录就成了最有效的工具。 以“结”为象征作为记录事物最早的方式就是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因此后人就把结作为事物的概括总称。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此处连接在心网处的众多结汇编的是多片段的思念情绪。在汉语中,许多群体合作事物几乎都用“结”字作定语,如:结义、结社、结拜、结盟、团结。还有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结姻等等。建立在“结”前提下的义、社、盟等,表示的结是对义、社、盟等约束的契约。即使是男女两个人的定情物“同心结”,此处的结也包含着两个人的盟约,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实物,而是一个某种特定盟约序列的“集合”。于是也就有了在契约约束下的“结果”、“结局”、“结束”和爱情的“结晶”等等,这个“果、局、束和晶”绝不是随随便便形成的。"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可见绳“结”作为契约存在比简单计数具有更复杂的社会意义。显然仅有实物结,不能表达事物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因此,“结”不过是结绳记事的一种概括称谓。结绳记事的语言表述组成就如同语言由元音和辅音组成一样,有了“结”这个元音,加以辅音“节”,模拟了声音的长短不同,在结绳记事中进行表现,也就是说结绳记事有结也有节。从而可以形成在一段绳子上“结、节”的组合。这一组合就使得简单的结在节的调节下出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复杂变化。只有具备了这样功能的结绳记事手段,才能完整表述语言,才会有管理社会化部落的能力,让治理部落的诺言可考和可重复验证的契约成为可能。从而达到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继续推测,结绳作为一种可以跨时间甚至跨地域的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和具有一定的变化才能有效记录思想。可以推测,结绳一定具有比绳结大小更多的方法, 绳结的大小并不能表示事件不同的“果”,更难以准确无疑的表示相互沟通后认同的“约”。如果绳结都是一样或者是以大小来区分的,就很难让其他人再重复浏览绳结时,再一次的表达出契约的准确性以及生活语言的丰富性,也就难以分辨出事物间的差别和社会内部契约的认同。当再次印证当初的诺言时,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龃龉。因此,结绳记录就需要用差别化来表达语言的复杂性,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在一个一维的尺度上可以很方便的标识语言出口的顺序性,那么只要在每个绳结的间隔的距离上做出差别就可以生出不同的意义,如同长臂猿的长短声。从语言的发展来看,绳结间隔(节)的变化不会发生更复杂的错乱,只要有相同有序的间隔就可区分,也就是那时候的语言就是一个长短声的组合,其结绳记录的形式如同现代社会的摩尔斯电码,由“结、节”不同的组合表达了当时的语言。由于结绳记事首先是反映想表达事物,而人类表达事务的手法除了身体语言就是声音,声音的传送在时间尺度上是在一维结构上的,那么作为结绳就可以用一维的线性来顺序表达。随着结绳顺序来表达声音的传输过程,如同模拟留声机唱片(数字声音记录0和1更可以看作是“结、节”表达形式),再次看过结绳记录的人,也就是浏览结绳的过程也是顺序浏览,那么就可以根据结绳地顺序和节的间隔发出声音,再次复读了前人的记录。让浏览结绳的人,如同看乐谱,跟随着乐谱的记录顺序重复演唱,就还原了记录的内容。爱迪生在摆弄打着摩尔斯电码的点线符号的电报纸时,注意到一种现象:电报纸快速传送时,产生了一种类似“听不清楚的说话声”。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有印痕的线带可以用来记录电话。电报将文字转换成声音,这一事实与电话和唱机的起源直接相关,由于电报的问世,剩下的围墙唯有口语的围墙,而口语的围墙又很容易被唱机、电影和传真照片越过。(《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28,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马歇尔·麦克卢汉)今天的电报用点和横两个元素四种组合表达了语言;计算机用0和1两个元素四种组合的8421码建成了计算机基本信息;古汉语更是习惯用四字成语这种节奏表述语意。所有这些古今语言的巧合,都说明从科学到习惯,结绳记事用“结—节”两个元素的四种组合表达了当时公众语言的结构。也许今天的人无法理解这种两元素的语言,但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电报员可以从发报的滴答声中,翻译出现代的语言。虽然语音是串口通讯模式进入到听者大脑,但是人对声音的解释却可以让一段声音暂留在脑海空间进行平面化的处理。能力越强的人,他的语言暂留空间越大,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语音的内容。暂存空间小的的人,可能听不懂长句子表示的内容。能归纳出连续语音所表达的意思,就会在其脑海里更多的沉淀出理解更复杂语言的“子程序”。“时代把研究对象转向语言,研讨语言媒介如何塑造日常生活,其结果是:社会仿佛成为语言的回声,成为语言规范的复活。”(《论人的延伸》5.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马歇尔·麦克卢汉)由此推断,在结绳记事中“结”是记录技巧,“节”是记录要点。用结和节的组合连接成完整的信息链。重新象留声机一样的唱针划过唱盘上的沟纹一样,用古人类的眼睛划过了结和节通过大脑中的子程序,用嘴巴唱了出来。记录的每件事物用一段绳子,而不是用一段绳子的很多绳结记录很多事物。每段有结和节的绳子就如同我们书的一卷。所有记载事情的绳结挂在部落聚会的草堂上,对那些需要永远铭记的部落赞歌,人们希望“永垂不朽”。3.
源自伏羲氏周易进一步透露出了结绳记事古语言的秘密媒介演进的历史规律—新媒介并不是自发的和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从旧媒介形态变化中逐产生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的媒介形态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众多要素—包括社会需要、社会革新、技术革新、旧有媒介的形态等等汇聚的结果,换言之,新的媒介形态实际上是对旧媒介形态的一个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融进新技术和社会的新需求,从而形成新的媒介特征(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如庄子所述,在《易经》鼻祖伏羲氏生活的年代,依然“结绳而治”。但是随着伏羲氏和神农氏具有现代农耕文明的出现,生活技能和社会结构出现了飞跃式的变革,伏羲氏等后世圣人开始了对先人难以“永垂不朽”的结绳书卷“易以书契”,同时对先人的文化遗存按当时的文化水平进行注释,虽然不可能对先人文化遗存无一遗漏进行“易以书契”,可能舍弃了部分家长里短,但是,先人对自然辩证唯物的认识精髓被记录了下来。后世在研究古周易时也不免惊叹易经符号所“书契”的结绳记事用极简单的结构记载了如此宏大的内容。易经不但将结绳记事易以书契,刻在了平面媒介上,短横代表“结”,长横代表“节”。而且用当时的文字进行了编纂和注释,使得后来人看懂了易以书契誊写的结绳记事的古文。编纂的过程并不是重复的誊写,而是进行了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编纂者从哲学、美学和艺术方面进行了加工,而今看起来美观和逻辑性更强。后世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认为表面意思是有长短横表示的卦象可以表达世间万物的运动。个人认为此句话原本应该是讲,易经成书于结绳记事,是由一个基本笔画构成,这个笔画就是一(解释为一横),此为太极(太极意为原本),这一横可以变成两种形式—长横和短横,此为两仪,基本的长横和短横可以组合成“四象”,所谓四象就是两元素的四种组合方式。由这四象可以表达出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八卦形式。后世学者更是将八卦形式演绎出超自然形态。而太极图更是形象的表示出了这种组合的哲学道理,即互动结构(此消彼长,长短横相互随意组合),长横短横的四象(元素的四种组合方式)组合表意的结果与现代摩尔斯电码是一样的将“一”称为太极,是对一本质的描述,《道德经》更是对这一成果进行了明确阐述,由一可以生成二(辩证观点一分为二),二生三(一长横,二短横的和为数三),三生万物(由长横和短横的四象组合可以表达万物),更是说明当时继承先人的典籍内容丰厚,并且用简单的长短横续写了天地万物。当后世圣人“易以书契”整理先人结绳记事,记载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从周易卦爻结构看,就是把一维形式长短间隔的结—节—结记录到平面上时,产生了二维的记录形式。爻卦用平面形式记录了结绳记事的一条线所记录的内容,使得结绳记事有了一目了然的视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易·系辞下》)。这段话清楚的记录了后世圣人“易以书契”,将结绳记事改变成刀刻记录的形式,这个形式的代表就是“长短横”爻卦符号。短横和长横形象再现了绳结在一段绳子上“结—节”。“媒介演进的历史规律—新媒介并不是自发的和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从旧媒介形态变化中逐产生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的媒介形态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众多要素—包括社会需要、社会革新、技术革新、就有媒介的形态等等汇聚的结果,换言之,新的媒介形态实际上是对旧媒介形态的一个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融进新技术和社会的新需求,从而形成新的媒介特征”( 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作为上古时代文化集大成的易经,在殷商末年得到了再一次的提高,相传周文王出于政治需要,从结构和美学上对周易进行了重新编纂,成了早期“天惶惶,地惶惶”蛊惑殷商子民的鼻祖。很显然,当后世圣人编纂先人的典籍时,免不了用“当是时”的语言进行解释,用“当是时”的文字进行注释。结绳记事语言经上千年的发展到伏羲氏时代,民间语言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只有伏羲等少数圣人懂得结绳记事文献古语形式。这时候的复诵结绳记事于广大民众已经没有意义,结绳记事也就成了当时的古文献研究内容。圣人们开始了承前启后“抢救式”发掘。因此,当古语在“当是时”接近消亡时,就不可能再使用古语去进行翻译,那么过渡时期最好的文字注释就是场景再现式的,我们可以认为具有和古埃及或玛雅文化类似的图画式文字,或者如果我们的先民更为聪明,从一开始就用了抽象图画更接近文字的表示形式。然而不管怎么样,从这时候起。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也结束了复诵结绳记事语言。开始了二维方式的记录,民间的俗语开始进入到了官方。4.
平面记录的方式改变了语言发声和结构穷尽世间的言辞也无法令人满意地描绘一个圆桶之类的东西,虽然可以三言两语说明如何制作一只圆桶。词语不足以传达物体视觉信息的缺陷,有效地阻碍了古希腊罗马学的发展。希腊和罗马植物学家不能用一种手段来传达植物和花卉的信息(《论人的延伸》(16.印刷品---如何理解它)--马歇尔·麦克卢汉)一般我们看文字发声朗读都会将相邻的字进行连读,发出一个组合的声音,这在字母记录的声音语言里也很明显。那么在周易将结绳记事的顺序记录,放在一个方框里表达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记录的人就会越来越将整个方框进行混读,如同易经中将八个不同占卜的长短方框综合称作“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应该是单音节的发声方法的鼻祖,因为,从此他不需要随着顺序看下去进行复读了,就有了在汉语方框字发声以单音节为主的特点。由于周易将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进行了方框化处理,那么后来的中华文字就有了方框字的结构,由于方框字的面型结构,就有了象形字创造的空间。周易的贡献,将原来的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揭示了八卦方框所能表示的无穷意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在一个方框内,长短横的变化可以记录无穷的事物。由此可见,周易中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是可信的。这种记录方式还可以记录更多的事物,比如现代计算机。“语词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它可以用高速度覆盖整个环境和经验。语词是复杂的比喻系统和符号系统,它们把经验转化成言语说明的、外在的感觉。它们是一种明白显豁的技术。借助语词把直接的感觉经验转换成有声的语言符号……。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论人的延伸》6.作为转换器的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之所以会将周易结绳记事演化的方框字表达为象形字,除了有方框字形象化处理的空间外,还有文字普及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由于掌握结绳记事这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开始在统治者周围就有了"贞人,太卜"(这是一个左右部落政治形态走向的受人尊重的职位)。专门用以解释古代人遗留下来的文字知识,在那个时代能够传承先人文化的都会受到尊崇.那么传说中的周文王演周易自然也可以受人尊崇。显然,在东周末年春秋那个时代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读懂结绳记事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源代码"也会由于理解的差异或者为了逢迎统治者的心情进行曲解或者篡改,这就使得后来用以解释古代文化的人成了巫师。记录声音的文字,需要有严格的紧密的不间断的传承,也就是解释原始声音的根字的意义必须传承,才能使后来的文字真正的传承文化,这如同现在计算机中高级语言,需要有大量的子程序存在,后期子程序大部分是继承了前期的开发成果。如果子程序错乱,那么后来的高级程序也就失去了意义.摩尔斯电码也需要密码本进行伴随,才有某一份摩尔斯电码的意义。但是文化的发展必须还是要面向大众化服务的,因此在方框化的文字用以世俗化的解释便会出现在难以看懂的长短横的文字中,这个世俗解释就是图画,而这个图画就是现实中被大家普遍观察到和接触到的,如同我们用汉字注释英文一样。久而久之注解用的图画逐渐代替了长短画文字被大众所接受。用语言可以定义图形的表达,图形又可以解释语言的意义,这就是象形语言文字可以长久传承的原因。方框字的形式则是利用了自然界不容易消失的现象,也是可以让后来更多的人超出原始声音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记录的方法,可以说是人类脱离原始意识,认识自然,并让自然服务于人类的进步.象形字根据自然现象的恒久的不变,可以让文字更长久的记录思想,并能更少的发生失真.文字的生命力必须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拼音文字直接的达到了这一点,象形文字的古中国也做到了这一点。由于拼音文字是记录声音的一维结构,它仅需要串口输入。而象形文字,除了具备归化到声音的一维结构外,仍然在形象上给视觉以冲击,因此,需要并行输入才能真正理解声形并茂文字的确切表达。5.
结论语言来源于动物生存的需要,维系动物种群社会化秩序则需要契约,动物靠信息素传递契约,人类靠文字记录相互之间的信任,社会稳定要素的契约容不得可能发生多种解释的记录,因此简单可复述再现的契约记录形式,必然能够在初始直接记录语言的广大的人类社会普遍适用。一维的结绳记事和一维的语言体系符合传承本质的结合,可以让人类这一有超前意识,而又没有丰富语言和文字的“结—节—结”记录形式更好地有效的服务于原始社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有效而实用的“结绳记事”超越时空,让人类走出了遗传本能传递的瓶颈。易经是中国古人汇集先人智慧之大成,其原始读本应该是很朴实的实用书籍,如同阿拉伯半岛妇女的头巾,本就是为了防止沙漠中的风沙的科学而简单的行为,与宗教没有关系。然而后人的行为出于各种目的,在本来科学的经验上附加了可很多神秘超自然色彩,脱离了原本的科学价值,给后世的考证带来了困惑。所以,需要在研究中去掉这些伪饰,还原原来宝贵的科学指向。实际上从易经附加的很多后世读本可以看出,越是靠近易经成书年代的越具有朴实的文风。因此,我们剥去易经后来那些玄虚的高调,似乎能够看到靠近那个年代的先人的风貌。
周易是周文王写的,早就过了结绳记事的时代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八卦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